靜波法師:大方廣佛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華嚴經 普賢菩薩行願品 講記 三

大方廣佛入不思解脫境界華嚴普賢菩薩行願品

靜波法師講(三)

根據錄音整理  尚未校稿 錯漏之處 敬請指正

尊敬的上可下明大和尚,各位前輩、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昨天我們講到「入」,入是證入的意思,既是證入不思境界不思境界是所入,普賢菩薩行願為能入。就是我們要得到普賢菩薩行願的加持,能夠進入不思解脫境界不思境界是佛的境界,這種佛的境界首先要破除我法二執。所以你證入真空就象我們曾經所說過的進入空性。但是眾生是貪著的,我們所有的人或多或少的依舊有貪著。所以被境所轉。一迷一切迷,認為有一真實自我;認為有一真實的外境,所以才隨境所轉。

事實上我們面對這個世界,其實有十方無量世界,無量的佛土;我們見不到的,為什麼?

因為貪、嗔、痴;不用說別的,一張紙就能把我們的眼睛擋住。所以有一句成語叫:「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只要有一片葉子把你的眼睛障礙住了,連泰山你都見不到,更何況十方無量佛土呢?十方世界呢?正是因為如此呀!我們看不到事情太多了,所以把自己的心作為道場不應該用我們的所謂的眼、耳、鼻、舌、身、意向外馳騁,因為那是六賊,它奪走了我們的法身慧命。但是事實上我們常常又不自覺的羨慕外境,嚮往外境,嚮往一些奇異的事情

據說曾經有一青蛙,(當然這個例子可能不是特別恰當,但是事實上說明一個問題。)它在水塘里看到人來人往都到寺院拜佛的時候,他想佛是慈悲的,我也去求求吧!所以它就一心的求:「看到人都兩條腿,我是四條腿,讓我兩條腿吧!我像人一樣走路多好呢!」它求來求去呀,佛是如如不動的,有一天神就被感動了。「給我兩條腿吧,我象人一樣走路多好呢」!於是呀,天神就滿足了它的願望,就讓它變成兩條腿。那麼在池塘旁邊有一片草地,有一毒蛇這條毒蛇突然間侵擾了青蛙領域啊!這些青蛙都紛紛的跳入水中,最後只有這兩條腿的青蛙跑不了,因為它不能正常……所以學佛人要正常,一定要正常,不要異想天開,不要胡思亂想,不要你本身做不到的事情,你又何必要做到呢?你的眼睛不如貓、不如貓頭鷹,你的耳朵不如蝙蝠,但是之所以行的,是我們的思維觀念可以轉變。我們有「人」的思維觀念,這個是一個很好的啟示。

那麼佛無我故,佛無我法二執,所以他能縱覽三世,融匯十法界無所障礙
經典里說「日月光豈不明也,而盲者不見。」因為見不到十方佛土,所以覺得沒有十方佛土。我們的信心隨之而淡化,無論是三世還是十法界都是以空性而議。所以三世十法界由隱而顯。它能隱起來,它又能夠顯現;若你證得空性,一切都不再成為困難。由空來示現,既能空有不礙;這個空是真空,有是妙有。若能除去貪、嗔、痴,那麼證入真空,妙有自然顯現。那麼如是則能事事無礙,這樣的境界誰能思議啊!

所以一般的人能夠考慮到一個佛教徒的追求嗎?很難……然後他說你是因為這樣的事出家的,你是因為那樣的事出家的。反正你總的有故事佛教不否定我們面對的一些因緣,但是事實上,不是有人寧可自殺也不相信佛教么?難道這不也是一種因緣么?
所謂普賢菩薩行願品。其中「品」是利別的意思,而「普賢行願」有通別二意。

就通意而言,三世諸佛共同之因行,三世諸佛都要普賢行願。就別意而說,是指華嚴會上釋迦如來長子。(如來長子,有人會說佛怎麼會有兒子如來呀!是他法身長子;法父——法身之父;是法王子。這是從法的空性去探討的,不是我們世間所說的那種血肉之軀的眷屬。)
那麼普賢菩薩十大行願這一品是全部《華嚴經》的關鍵——入法界品;文字簡單含義卻異常豐富,可以作為規範,要有普賢十大行願,並且我們可以依之而行持。

如果我們不能受持全部《華嚴經》,也應當受持普賢菩薩行願品作為自己的早晚功課,完全可以的。當然有人說早晚功課,沒關係這一品可以作為功課。其中《大方廣佛華嚴經》屬於經題,《入不可思議解脫普賢菩薩行願品》屬於品題。
是說這一品稱為——
《入不思解脫境界普賢菩薩行願品》

此書有三種譯本

第一種是東晉佛陀陀羅法師,也叫覺賢法師。他翻譯過來是五言頌,五言頌的每一句都是五言的。

二種是唐代大殿正法師譯,是七言頌。

三種是唐德宗,真元十二年般若法師奉昭譯。那麼也就是我們所講的四十華嚴,此品是四十華嚴的最後一品。那麼所謂唐罽賓三藏般若奉昭譯。此中,罽賓是北印度迦屍彌羅國的別名。北印度也就是北天竺梵語迦屍彌羅。此雲,阿賊入,處於山中兵亂不能達到。為什麼?因為城牆堅固而得名,兵荒馬亂之年,城池太堅固了攻不下這個城。所以叫阿賊入,是法師的故國。般若三藏三藏般若般若法師名字三藏是指精通經、律、論的法師。唐德宗,真元十二年至十四年二月於京師之大崇福寺譯成。

四十卷華嚴經文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嘆如來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可說佛剎及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這是經文

經文的意思是在上一品末接入法界品,也就普賢行願品。普賢菩薩稱讚如來殊勝功德已經結束之際。普賢菩薩稱讚如來殊勝功德,結束的那一剎那普賢菩薩告訴於會大眾及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所謂男子既是丈夫。能發菩提心,即是男子;能通大方廣,即是丈夫。那麼如果女人能夠發普提心,能夠通達大方廣的,盡管是女人,那麼心已然是丈夫了。所以丈夫是根據發心而言,不是根據外表,但是我們的外表常常影響我們的發心,所以女中丈夫就更是稀有難得。可見即使是男子,如果不發菩提心,不通達大方廣的話,實在也不能算是丈夫。當然我們不能夠與世間家庭丈夫相提並論,那是另一回事,因為那已經把丈夫世俗化了。其實丈夫是從佛教中來。那麼如來功德贊嘆稱頌不可窮盡,不僅是做為人贊嘆稱頌不可窮盡,就是果地佛也同樣難以說盡;果地的佛也沒有辦法說盡,就是十方一切諸佛,經過久遠時間,非常非常久遠時間相續演說即日以繼日不停的說…….不停的說……也不能說盡。佛陀功德「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及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把所有的佛剎每一粒的微塵把它變成一劫,日已繼日的永遠永遠的說下去,都沒有辦法說盡如來功德

八十卷華嚴末有偈贊如來功德:「塵剎心念可數之」——像無量的微塵剎的心念,都可以知道;「大海中水可飲盡」——大海中的水可以喝幹了;「虛空可量,風可系」——虛空可以去衡量,風可以把它拴住的話;「無能說盡佛功德」——我們也沒有辦法把佛的功德說盡。所以佛的功德無量無邊,此中釋迦佛與諸佛互為主伴,如諸佛贊嘆釋迦佛為主,如是諸佛中可隨意一佛為主,則釋迦佛為伴,也同樣是稱頌贊嘆,他也不窮盡。只要隨便舉出一個佛,那麼大家來贊嘆,他也不窮盡

下面的經文是「若欲成就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

當年華嚴會上,如果要成就如來殊勝微妙功德法門,應當如我所十種廣大行願。即依空發願,依願力行。

那麼在《無量經》第五節裡面(康生楷譯本)曾說「法藏比丘因地時於定自在如來學佛,定自在如來給法藏比丘示現二百二十諸佛剎土。那真是不可思議,當時法藏比丘看了之後都不是很滿意,所以他五劫思維空性,最後成就自己的極樂世界,接引娑婆世界眾生。」

華嚴會上,普賢菩薩向大家介紹自己修行經驗。說如果要成就如來殊勝微妙功德法門,應當如我所十種廣大行願,把自己修行經驗布施給大家。

所以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最好的供養佛法。那麼如來殊勝微妙功德——不期望圓成而自然圓成。所以你期望圓成,你有這樣的行願了,你自然就會圓成。所以多殊勝啊!也就是我們常常所說的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就會這樣子。多殊勝啊!

華嚴經》的原經文「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這十大願王大家都是應該清楚的,肯定是清楚的。讓我們來探討:

一者,禮敬諸佛,禮者即身禮拜;敬者既以意恭敬說話思想裡面,意識裡面深深的恭敬。或禮拜過去佛,或禮拜現在佛,或禮拜未來佛都無非是就事相而說的。所以禮拜是就事相而說的。如果就法性佛而言,則是為了分別,沒有過去佛,沒有現在佛,也沒未來佛,都是平等一如。當然是就法性佛而言的,事相上講歷歷分明,只是禮拜法性佛,不離事相佛,所以空和有之間不能夠中間有界限,他們本來是平等的。事相佛不障礙法性佛,也就是空性空王;同樣法性佛也不障礙事相佛,禮事相佛不離開法性佛,如是禮法身也就是禮報化佛;法身佛毗盧遮那遍一切處,同時也就禮敬了報身佛和化身佛;因為眾生根基是有差異的,所以《華嚴經》講的小使、中、頓圓的判教也是不一樣的,所以禮拜也是不同。

勒那法師有七種禮拜,歸峰大師加上三種禮拜共為十種禮拜十種禮拜
第一種是我慢,非常功高我慢;我慢的那種禮拜毫無疑問是不恭敬的,為色身所障,不能五體投地,故為我慢禮。他根本低不下這個頭世俗中人剛剛學佛的人,你讓他拜佛,他根本就低不下這個頭啊!強大的我慢。

第二唱和禮,雖也五體投地,而身不端正嚴肅;意業不凈,別人拜某佛,既應事而拜,稱為唱和禮;就像遊客一樣,他進來之後嘻嘻哈哈的,別人說「你拜佛吧!」他就拜佛,他心根本沒有一點點恭敬,一般的學佛也是差不多,真正的身口意去相應拜佛的人確實不多見。所以都是應付了事,當然是唱和禮。
三是敬禮,五體投地用心觀想,整個身都匍匐在地下,以我最尊之頭,禮佛最下之足,用我們的雙手來接佛足三業,虔誠不教之禮;盡管如此,從《華嚴經》判教而言,依然是屬於小教之禮,它還不是圓教。

四種無相禮,深入法相,離自他相,觀自本性,離自他相是空性,而離自相觀佛本性,而離佛相,也沒有佛相,也沒自己的相;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了。此屬使教之禮,剛剛開始還沒有圓成。

第五是起用禮,雖無能禮所禮,沒有能禮的佛和所禮的我,雖然沒有能禮所禮,而能普蘊身心,隨法性身普遍啟用;但可以從空除有,生起妙有,那沒有關係,即所禮成性,與空性相應,啟用的佛多,能禮成性也就是說與空性相應的起用的身體多。「我此道場如地珠,常住三寶影現中。」也就說我們的道場拜下去之後,就象過去帝王,冕留冠上的那個珠子一樣多,那麼珠珠相應,無量的道場,無量的佛有無量的我一直在拜。當然這個是不可思議了,那麼如是就是稱體起用,理事無礙,屬中教之禮,這個境界已經很高了,但是並不圓滿

第六是內觀禮,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心佛不二;若能悟的清凈心,即是心佛不二。以我心中眾生,禮我自性中佛。是啊!平等了就是這樣,清凈心,就是自己的心中之佛,身相空處,既法性身,能夠如此的話,那就得法性身,也屬於中教之禮,小使中也是中教之禮。

第七是實相之禮,實相無相無相匯通實相,無相併不是斷滅相;無相只是沒有實在相,既是頓教之理。匯通不得,即是使教之禮;內觀自佛,外觀他佛,同一實相,即無能所;如此既是頓教禮拜

第八是大悲禮,觀大地一切煩惱眾生在我心中,我此一拜即代一切眾生懺悔大地眾生都在我的一念心中,我此一拜即代一切眾生懺悔消災祈福,由大悲中攝一切眾生既是同體同體大悲嘛!同一身體,所以我能代一切眾生懺悔業障,否則的話,也就沒有辦法;所以同體大悲是最關鍵的,所以人溺己溺,人家遇到水淹與我被淹一樣的感受;所以你能眾生受苦,否則的話悲心無法生起,否則的話他是他我是我,你可能生起悲心嗎?你只能在可能的情況生起悲心。你根本不可能生起同體大悲;他高興了,我也高興;他痛苦了,我也痛苦這是不可能的,只有佛教的法性身是可以的。
第九是總射禮;總射,前面六種禮為一觀故,平等觀、能禮所禮做平等觀。
第十是無盡禮;我此一拜,既是普賢行願遍塵剎依正二報,乃至極小毛孔一微塵悉皆現身,能禮之身無盡,所禮之佛也無有窮盡,視為普賢之禮。
行彌法界稱「普」,就是遍法界稱「普」;末臨即稱之「賢」,所以叫「普賢」。
普賢行必有文殊智,沒有文殊智盲修瞎練;所以普賢從行而著名,普賢一定是有文殊智的。但是我們常常沒有。我們可能會盲修瞎練,所以這需要有智慧,有了智慧要去實踐;沒有普賢也不行。就象我們昨天說的諸佛兩足尊,一足是福德,一足是智慧,兩者之間不可偏廢。那麼既有根本智,知真空理;又有差別智,如妙有智;這個就很難了。

    這個佛經里《圓覺經》《大智度論》里他把根本智比作金子金子是非常珍貴的,珠寶么?金銀珠寶么?金子首先是第一的,非常珍貴,所以我們證得根本智,證得空性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所以應該給以贊嘆。但是不是最了不起的,最了不起的是你要金子製成各種精美的首飾。那麼我們想想看,這個金子馬上就增值了,這一增值比原來的金子就要貴了,所以根本智容易得,方便智是最難得的,妙有之智是最難得的。所以我們常常說方便智,常常說隨緣,這個方便可能是隨便,那個隨緣大概也是一種隨便;根本就不是從空除有,若能從空除有的話,一定是圓融無礙的,得大自在,法身無邊,智也無邊;因為法身就是空性,那麼由空性而生,所以是法身。那智慧自然無邊了,以乘性之智與法身相應相契的智慧禮乘性之佛。相應相契的佛,依正轉成光明藏,依正完全平等這個時候光明而生起,所以能禮所禮無窮無盡啊!

    拜佛是一種修行,有人把拜佛認為不是修行錯誤的,在這里你一定要明白,能把佛拜好了是一種很好修持。只是第三恭敬禮有病的人不能五體投地,恭敬禮要落到實處,你要五體投地的,有的是年老體衰,人或身體有病的,不能五體投地,也可以開方便。佛法隨緣的,佛法這個時候隨緣的,是可以方便的。所以佛法是活生生的,活潑潑的,讓我感覺到很有生命力,因為它可以開方便。那麼可以置高凳拜墊,把那個拜墊高一點,自己稍微彎著腰也可以,與五體投地是一樣的,是因為身體不好是有原因的不是無原因的。五體投地禮敬諸佛,五體投地禮敬諸佛作用是可以除去我慢的障礙。我們的我執很難打破的,我們都不願意彎下腰來,不願意低下頭去。所以李白說:「安能摧眉折腰示權貴。」當然他那種所謂不彎腰,是一種氣節,有一種骨氣,事實我們感覺到是一種我執,我慢在作怪,當然我們並不是說活在世界沒有這個尊嚴,不是這個意思,如果我們能夠除去我慢的話,就自然會報得尊重身。因為你自己不尊重別人,別人又會怎麼對你呢?別人又怎麼能夠尊重我們呢?所以佛為眾生福田,種福又增慧,禮拜可以這樣。

      所謂二者稱讚如來就是我們剛才所說的禮敬諸佛,禮敬是很難的禮敬,的確是這樣的。當年的常不青菩薩給所有眾生頂禮,《法華經》里講,因為他就要去除我慢,所以他說我不敢輕視汝,汝等未來皆當作佛。」當然有人就戲語他,向他投石頭,他跑了很遠他還說「我不感輕視汝,汝等未來世皆當作佛。」但是,我們去拜佛的時候對佛是沒有問題,回到現實我們有又幾個人能夠真正的發自內心的去恭敬眾生呢?對佛恭恭敬敬,掉過頭來你就跟人吵架,這是不應該的,這是平等,這絕對不平等。當然你可能說他不是佛,至少在事相上不是。但是你也沒有必要不恭敬於他。
第二稱讚如來,佛的名號是由佛的德行成就,所以念佛名號就是稱讚如來德行。讀誦稱讚如來德行,我們念到名號,比如說阿彌陀佛南無消災延壽葯師佛或者南無釋迦牟尼佛,無疑就是贊美如來德行了;那麼毫無疑問的,那麼稱讚如來德行是不是只限於持頌名號呢?不一定,讀頌大乘經典同樣是一種贊佛。如果你能讀誦,就等於認同。同時能自身受用,同時也影響他人。以一切經中無不稱讚佛的功德,也是贊佛。而稱讚如來,有贊因佛,有贊果佛;當然他有區別。比如說稱讚萬德洪名是贊果佛,比如說釋迦牟尼、阿彌陀佛是贊果佛;而說人人具有大方廣,既是稱讚因佛,每個人都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是因地的沒有被開發的。開發的是證果的。因地之因和果地佛那是不同的。我們常說我都有佛性這是因地的。果地的,是你證得才是果地。但是我們常常的又會不自覺地把自己有佛性成了好像自己真的是佛一樣,那自然是不同的。這個需要澄清的,也會造成一種誤導。稱讚如來能夠除惡口障,得辨才無礙的果報,所以我們前邊說禮敬諸佛將來可以的尊重身,讓別人尊重你。那麼現在的稱讚如來呢?就會出去惡口障,我們的口業就不會造了,惡口就不會有了。因稱讚如來將來必得辨才無礙的果報,辨才無礙可以說法,可以度眾生,可以讓人家尊重佛法啊!我覺得這個報很好。如是因如是果,還是因果不昧啊!就是這樣的。

    那麼所謂三者廣修供養供養有財供養、法供養。就財供養而說,財物眾生受用必須之物,沒有錢也不行,做不了車、買不了食品、也蓋不了房子,有人說我不用錢,但是你不用錢你的勞動力價值還是用錢去衡量的,當然還有物啊!財物必須之物,因為是眾生受用必須之物,那你能夠難舍能舍,難行能行,既能有福報,當然現在我們去面對現實的時候,有一感覺,善財難舍、善門難開,是極其艱難的,他會怎麼樣去布施。當他有事兒的時候,當他需要你的時候,當他遇到一些難題的時候,它需要你能幫他化解,他可能會拿錢出來布施,否則的話他寧可在娛樂場啊一擲萬金,他也不會拿錢去布施給需要的人。他甚至會找一種借口說:「哎呀!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呀!」所以這個是很可悲的,若你真的去布施你不會想得這么多,因為你一直感覺到他需要你,感覺到他可憐,你的慈悲心生起我覺得是至關重要的。

    不能用商人一本萬利,當然我們現在商人(指做買賣的)佛教布施,用來把布施當作一種經營,當作一種買賣的行為來做的,因為佛教是一種交易,說我現在拿一塊錢,我存在銀行里,我將來得什麼萬利。舍一得萬,其實不應這樣講,因為舍是把我執在捨出來,非常關鍵的,是把我們的我執和我慢把他捨出來。事實上,我們現在這樣一個問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在布施過程中,不但沒有把我執和我慢布施出去,反而一個更大我執我慢產生了,應該說這是一種布施的失敗,或者這是什麼?這是一種花錢買來的我執我慢,這是一種交易,是一種商人的行為。或者有人說我也布施了,佛怎麼不關照我呢?這不是商人的行為嗎?那麼商人是什麼?當然商人有一個人給他定義,商人就是傷害別人的人,這種說法有他的一定道理,但也不全是,因為經商要有規則,但是在沒有規則的時代,肯定去傷害別人,欺負別人嘛!我們希望商人能夠合理合法的經營,真的能夠利己利他,這樣才是商人,否則的話是損人不利己。

    當然據說在西藏上師經常會收到一些,他不需要東西,比如說婦女用的繡花鞋,還有所繡的針線包或者一些首飾。這些東西上師根本就不需要,但是上師也依然把他們收下來。上師的解釋是這樣的,其實這是他們他把他們最珍貴的東西給我了,同時他也將這種我執我慢布施出來。我認為這是合理的,只要他認為是最珍貴的,那他一定會有功德的。
據說當年的印度阿育王前生是拿了一塊泥供養佛,因為小孩子在玩游戲,居然他也得到了做國王果報。那你想想這個布施功德到底有多大,當時那些小孩子在拿泥巴去做游戲的時候,他認為這是最好的東西了,然後他就把這個最好的東西布施給佛了。所以他能夠有這樣好的果報。其實完全是把我執也給出去了緣故啊!當然這裡面不僅僅是供養了,這里邊參雜著法供養。而法供養功德更是最勝無比,他可以讓人成佛的,就象剛才所說的,把我執和我慢布施出去。最後自己一無所有了,同時又是最富有的人,最富有的人,應該這樣去理解。

    經典里經常在說比如《梵王經菩薩戒本》和《維摩經》等許多經典里都說「諸供養中法供養聖,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最好的供養布施佛法,因為佛法是可以布施給我們所有人的法身慧命,讓我法身慧命得以成就這樣的一種舉措。當然這是最高的供養,最尊重的供養,如果能夠廣修供養的話,普賢菩薩是這樣的,普賢菩薩能夠禮敬諸佛懺悔業障。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那麼我們是不是做一個旁觀者呢?我們也要禮敬諸佛,我們也要稱讚如來,我們也要三者廣修供養這是非常關鍵的,學佛無所事事什麼都不做,憑什麼成佛,所以普賢行願就告訴我們要腳踏實地的去做而不是去說,而不是去看別人,不是去叫別人做。自己要身體力行,自己就該成為一個當事人不應該做旁觀者念佛也是一樣,告訴別人念佛,自己不念佛,那當然很奇怪了,可能這也是一種大公無私吧?自己不念讓別人念,這個很奇怪。如果能夠像普賢菩薩廣修供養的話,我們就會去除貪、嗔、痴等煩惱障。所以要廣修供養

    貪,我們的貪心誰願意舍啊?那可是我的;那是我的東西你怎麼能動?所以關於這一是一種修行的失敗,為什麼失敗?因為你不捨出去,你怎麼會有功德你沒功德你怎麼會有資糧呢?你沒有資糧,你又怎麼能成佛呢?我們行路還得有路費呢,更何況去極樂世界。要成佛也一樣需要資糧,這樣的資糧一定不必那路費更簡單,一定是更復雜,更難舍能舍,太難了。

    有一位出家人有一給我講難舍能舍,難行能行,拿著一串念珠啊!當然他也是剛剛出家,他愛講……修行要落到實處阿!我說「把你的念珠布施給我吧。」「這個不行,這個不行……」馬上就不行了,這個很蒼白的。所以能做你就去說,做不到千萬別說,謙虛一點,謹慎一點。否則還是妄語,還是空話,還是假話,落在實處是非關鍵的。所以如果我們能夠廣修供養就會除去我們的貪的煩惱障,得大富的果報

    福德呀!你有福德、有智慧、才能成佛。沒有福德也不行呀!釋迦牟尼佛貴為王子,那我們是什麼啊!我們怎麼能與之相比呢?他正是因為貴為王子,他覺得這個世間的一切所謂的名呵!利呵!馬上就能捨棄,而我們可能還要經過這樣一個周折,出了家之後,可能還要做什麼方丈阿,什麼會長!當然也有人做得很好,對佛教功德的是可以做的,誰也不做那不就麻煩了嗎?要有人做發心要正,是服務眾生的,為眾生做牛馬的;不是眾生祖宗,不是眾生的什麼領導。象世間一樣,不應該是如此的。

    第四懺悔業障,惑障、業障、報障統稱三障。那麼說所謂的懺悔業障,為什麼不說懺悔惑障或者懺悔報障呢?為什麼只懺悔業障呢?因為起惑不能成業,我們迷惑了,我們認為那是真的,我們認為那個假的就是真的,然後我們認為是這樣,但是你還沒有造業,所以不懺悔惑障。那麼自責心就是最初,就是說反觀自心,要從自心裡去發掘,原來那是我們的分別心,是我們原影的肉團心,分別心作怪自己,所以自然的罪就懺出來了。報障,已經到果報了,報業報身,比如說這個身體已經現前了,隨業受苦,不及修懺,修懺也沒意義了。

    有一有一佛教徒,把一個跛子領到我這來,他讓我給他念念經,給他改變改變,我說沒辦法你還氣功大師吧……我沒有辦法,你找什麼高僧大德沒有辦法,因為報障已經現前了,你怎麼去改變呢?你要改變的是自己的心而已,你不再認為這種瘸子對我來講是一種掛礙,你要承認生命是這樣的,所以你要改變將來,改變現在這種所受的感受是至關重要的。至於說一切都已經成就了,然後你去改變它是不可能的。
當然據說「*輪功」的李洪志在東北的錦州講法去發功,去代功做代功報告的時候。從外邊用一個擔架抬進來一個癱瘓的人,李洪志到那一發功,這個人馬上就跳起來,就好了事實真相是什麼?擔架里抬進來的那位本來就是健康人,他沒有病,沒有癱瘓。當然他一發功馬上就跳起來了,所以騙局往往就是這樣的產生的,真正的報障已經現前,你即使懺悔,你只能從心懺悔,它的改變也是從心裡開始,你身體的感受也隨之改變了。那麼氣功大師為什麼能夠興盛啊?其實這裡面代一個字就是「騙」字,因為你需要,因為你痛苦,所以他乘機來騙你。

   據說有一個叫司馬南的,他專破這些氣功外道,據說在江湖上氣功非常著名的抖葯片,他把前些年我們用的那種葯瓶,那種茶色的瓶子,一百片葯嗎,上面有木篩,木篩外面有一個蓋兒,然後一擰上,然後他偷偷摸摸的做了手腳,把蓋打開把木篩輕輕將它翹出來,把葯片拿出四片,然後再把蓋兒篩上,然後用蓋兒將瓶口擰上。就開始做游戲了,就開始抖,他手裡攥著葯片呢!這一抖那葯片能不落地嗎?一落地大家一看,傻了、目瞪口呆。居然他能夠用意念他那葯片弄出來。他又到了觀眾衣兜裡面去拿,從兜里拿出一片葯來,其實也是他手裡拿的東西,整個一個過程就是騙人的,所以什麼是魔術呀?魔術就是障眼法,騙你沒商量。整個一個過程就是騙人的。
懺悔業障,命中已經是這樣了,你怎麼改變呢?只能改變我們現在,我們的未來,過去的已經沒有辦法了,已經是這樣了。懺悔業障就象滅火一樣,火燒得很旺,你去澆水,火上澆油更麻煩你去拿滅火器,那都不最好的辦法。怎麼辦?釜底抽薪呀,從下面把那個火,電源要關了,然後你再去滅火,否則電源不關,你怎麼辦?那麼如此業障既可剷除,於是惑障,報障不除而除了。如果業障,我們的造作不去造作的話,那你什麼都沒有,比丘以身體為主,菩薩戒以意業為主,你本來就沒有這樣的想法,你決對不會去實施,在此說你只要不去現行,你只要不去造作,那你不變受報。如能懺悔業障得一證具足莊嚴果報。如果我們能真的去懺悔,當然不象我們現在似的,動不動就說「我業障,我業障。」我覺得說長了讓人家誤會,好像這一都是已經不可改變的現實。要捫心自問,為什麼是業障你要懺悔就不能老是這樣,你可以說一次,說兩次你不能總是說這樣的問題,因為容易引起他人的誤會,更容易引起他人說我們的佛教。如果我們能夠懺悔業障的話,我們的整個依報,山河大地也就會變樣。正報就是我們的身體都會變化的,所以依報隨著正報轉,那時都是非常莊嚴果報現前了。

有一個感受,說相同的一杯水有不同的感受。對於不同的眾生,因為業力因緣的不同,他們的感受也是不一樣的。比如說這杯水,對於天人來說就是甘露,就是珠寶對於人來講,這是維持生命的源泉;對於地獄的人來講這是火焰,燃燒的火;對於惡鬼來講,那就是濃血,非常恐怖對於修羅來講這是刀劍呢,可以去殺人的;所以對於魚來講,他可以是宮殿,是它們的家啊!魚阿,魚離不開水嗎……所以六道輪迴對於水的感受都是不一樣的。但是水還是原來的水!為什麼不一樣呢?因為他們的業力造作而導致的結果。因為,他們的業力造作而導致的結果,形成了新的束縛。如果不能夠懺悔這種業障的話,那就永遠是輪迴的。我們明明知道假使我們的身體有殘疾,我們人生不盡意,那就是我們的造作的所謂的因果所導致的。如果我們不去改變所謂的身口意,我們可能就沒有辦法,還是隨業流轉。所以一定要懺悔業障,如果能夠懺悔業障的話,我們就等於和過去的一切的,不如法的身口意,貪嗔痴的身口意再見告別。如此說來,我們的形象就會莊嚴,我們的相貌就會得很漂亮,所以真正的美容是改變自己的心,如果整天的一個發火的人,把最漂亮化妝品末在臉上,也絕對看不出漂亮。真正的漂亮絕對是從心上開始的,心平氣和的,不信你去看一下發火的人,你拿鏡子給他看,你看他那個時候還漂亮嗎?絕對不漂亮,所以說從心裡去改造自己,不僅僅是相好莊嚴,同時可以感召自己的依報,所謂的居住環境也會得到一種很好的改變。當然這是最基本的,更何況我們是要成佛,可能要去到西方阿,到東方啊,佛國凈土,那當然不一樣了。可以得小利,可以得大利

第五隨喜功德隨喜功德很難啊!因為人嫉妒心太重了。你想想看啊,看到別人成功了,自己得紅眼病的人太多了。然後去說人不是好道來的,說人這個那個的,為什麼?只有詆毀,沒有隨喜,說人家得到了,我也高興,很少啊!還要隨喜,因為這種隨喜他是成佛的資糧,所以從這里改變自己。因為自己沒有當上什麼領導,自己就在旁邊說風涼話,這樣的人也有,因為自己得不到啊!因為嫉妒啊!嫉妒就會惡言,惡口阿!這樣的人也有,所以忌妒心是眾生通病,紅眼病絕對不是一個人的專利,所有的人都會得紅眼病,只是要善於引導。就說你得紅眼病,為什麼你不去努力不去爭取,為什麼你去嫉妒呢?傷害了自己,別人也無動於衷。所以要改造紅眼病。改造嫉妒心必須要隨喜功德,所以隨喜心難發,因為忌妒心導致的。佛教要有隨喜心態,不隨喜就不很好佛教徒。即使聞了佛法佛教徒,聞了佛教佛法的人很難改變自己的嫉妒心。看見別人得到什麼了,得到榮譽了,得到名利,自己旁邊嗔恨,嫉妒就是嗔恨。所以修行人要起觀照。如遇善事不發隨喜心,即是菩提涅槃障礙如果你遇到別人做好人好事,有善行的時候,你就應該贊嘆,你就應該隨喜,就覺得跟自己做了是一樣的,那個時候才是成佛的資糧;否則的話,那就菩提涅槃障礙成佛障礙。怎麼可以呢?所以一定要對治我們的嫉妒心,一定要去根除我們的嫉妒心,「如見人得,如己之得。」見到別人得到跟我得到了是一樣的,所以這個可以,這叫隨喜功德

既是隨喜功德,不隨喜就沒有功德

所以經常我們會看到寺院里做佛事這一堂普超我給包下來了,別人不可以參與進來。你說這是是有隨喜呀?這是稱王稱霸呀!這絕對功德很小,盡管也有果報。他肯用更多的錢把他包下來,但是你要允許人家隨喜,你如不允許人家隨喜你就功德太少,甚至沒有功德。這個非常關鍵的。所以不能鼓勵他稱王稱霸,一定要用佛法來誘導他。你有心量,你應該有心量,你要有心量,允許別人,包容別人,你才會有更多的功德。否則哪裡有呵?所以改變一種心態我覺得才能夠成就隨喜功德。不然隨喜功德就會成為一種障礙,嫉妒的障礙隨喜功德可除去嫉妒的障礙,得大眷屬果報團結呀!大家都喜歡你呀!因為你特例獨行,不去出頭單挑,你跟別人能融合在一起,大家都喜歡你。這樣的人可以做領導,別人高興了你也高興,別人得到了你也得到了,所以這種隨喜功德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成佛的資糧。所以我們也要學普賢菩薩隨喜功德,不學習隨喜功德,我們今天探討行願品就沒有任何意義。學習了普賢菩薩行願品一定要隨喜功德,要改變自己的過去的錯誤行為,當然屬於身口意的錯誤行為。

第六請轉*輪,佛教徒要經常請人說法,為什麼?因為你是佛教徒,你一定要懂得佛法的內涵,就是佛所說的法到底是什麼如果你從來都不知道或者你只是知言片語的知道,那不是最好的佛教徒。所以要經常的請人來說法,請法師就是請轉*輪。你請法師講法當然是真正的法師。當然我也不敢稱自己是真正的好法師,我雖然不是最好的,但我可以如實講出佛法是這樣的。我會如實的向大家講,而不在這裡面添枝加葉,把自己的情緒加在裡面,這是非常可怕的。所以請法師也就是請轉*輪了,因為請轉*輪可以除去慢法障。慢法——對於佛法來講就覺得我都懂了,唉…….佛法就是那麼回事,很簡單的。你懂多少啊?佛法大海呀!無邊無際呀!我們能懂多少啊?我們只懂得一滴水你就說我全懂了,這是我慢。所以要請轉*輪,得多智慧果報。因為你多聞,像很多人什麼都不懂,這是為什麼?因為沒有請轉*輪,沒有請轉*輪就沒有多聞,那麼同時也就沒有智慧

所以今天學習普賢菩薩行願品,我們也一定請轉*輪。自己可以請法師。同時也可布施佛法給他人,這也是請轉*輪,否則的話只是請別人講,輪到自己的時候,也應該去布施啊!請轉*輪是雙方的,雙向的,你可以請別人,也可以自己講;那麼請轉*輪是學佛得根本呀!不轉*輪的話怎麼辦啊!
當然我講的轉*輪就是普賢菩薩行願的轉*輪,如果能夠聽到真正佛法,那一定會摧毀一切邪知邪見,我們沒有嗎?也可能我們都有呵!所以包括自己的,包括他人的,都要糾正我們的正知正見;那麼只有通過請轉*輪這一途徑才能夠改變這樣一個現實

第七請佛住世,佛有六寂佛,天台宗講,此文所說應該是究竟寂佛。你應該請究竟寂佛來住世,釋迦牟尼佛八十歲現涅槃相,只因為沒有人請佛住世。有人會說「有阿!」那是後來的,而有請佛滅度的魔王波詢倒是「請佛住世」了,他說你趕緊滅度吧,你不滅我就沒有市場了,所以說你趕緊滅度吧。即是魔王祈請,佛陀也默然允許了。那我就滿你的願好了,不是佛陀慈悲阿!佛是真慈悲阿!所以就滿了魔王的願,魔是什麼?是一種錯誤思想,只不過有人來宣說,所以叫魔王,可以殺死我們的法身慧命。魔羅是殺者,殺手殺害了我們的法身慧命,所以我們一定要防止著魔,一定要糾正自己的正知正見,才能防止著魔。佛是恆順眾生的,所以默然允許魔王的啟請,到了阿羅漢等諸大弟子覺悟了,等到最後覺悟了,他們才去請佛住世。那麼,佛已允諾入滅於先了,也就是說允諾我要滅了這個時候,別人的祈請在後,所以先滿眾生願,滿先請的眾生魔王願望。所以滅度。

佛為不二法,答應誰了就答應誰了,你不能答應他又答應他了,這是世間人哪!作為佛來講,是不二語,我說到做到,我就句話,板上訂釘。所以他是實語者,不妄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不綺語者,這就是佛陀。於是就寂滅涅槃。請佛住世是佛教本分事,能否住世呢?那麼要看因緣,如果沒有寂凈佛,究竟寂佛,也可以請分正寂佛,相似寂佛,觀形寂佛,名字寂佛來住世,你沒有究竟寂佛,現在我們佛前佛後難,三途八難嗎?現在我們是佛後,有的人生佛前,沒有見到佛住世,所以是一個最大的遺憾。但是沒有遇到佛住世,他依然可以請其他佛住世講。比如剛才我說的分正、相似、觀行、名字佛來住世。凡是能夠說法利生的人,無論是什麼樣的佛都是應該請他住世。所以也就是實現了普賢菩薩的請佛住世了。在現在這時代,我們看不見究竟佛啊!也可以請高僧大德住世,可以的,至少你的發心應該如此。如果沒有這樣的發心,你憑什麼來作為成佛的資糧呢?所以要從請佛住世開始。請佛住世可除去佛前佛後難,三途八難的這一難,我們可以免除這樣的難。得增長福慧的果報,福慧是佛兩足尊么,福慧雙修即能增長自己的福慧。如果我們請佛住世,就可以增長自己的福慧。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你看學佛的下手處從哪裡開始呀?從普賢菩薩行願的十大願里開始。必須從這里開始,不然的話,總是說我平時都幹什麼呢?我怎麼學佛呢?我怎麼開始,怎麼去努力,怎麼去實踐呢?從這里開始。應該從這里開始。

第八常隨佛學,那麼佛為眾生的依指,佛為眾生榜樣。佛行在前,眾生隨在佛後,因地所修一一行,乃至成佛,三業威儀,動之語默,都有規則,佛法已經規定了這樣的規則。我輩既為佛子,應當常隨佛學,那佛是怎樣做的,怎樣說的,我們應該去學呀!就象我們今天開光一樣的,開光人們總以為開光就靈啊!不開就不靈阿!但是你如果不常隨佛學的話,我們作為凡夫,作為一個凡夫僧怎麼能替佛開光呢?沒有資格,但是之所以有資格舉行這樣一個儀式,讓大家迴光返照迴光返照自己的身口意是不是同佛一樣,同佛一樣就是常隨佛學了。如果不一樣,就算你開光也不是常隨佛學開光就靈不開就不靈的這種說法錯誤的,因為常隨佛學就能迴向菩提。把自己所做的一切能夠回過頭來去跟佛法相應,跟覺悟相應,向智慧靠攏。所以身口意三業就有了一個規範。很好的規範能夠成為眾生德依指阿!如果我們的行為很高尚,我們的身口意非常高尚眾生自然尊重我們;如果我們胡作非為,人家說了:「哎!你這個和尚怎麼會這樣呢?」可見,和尚是很高尚的,對吧?一定應該是這樣的,如果做不好不應該的,做好了是應該的,如此即能背塵合覺,不會隨境所轉,不會去跟眾生習氣毛病去相應,因為你能夠跟佛去相應。所以學習了常隨佛學一定要落到實處,若落不到實處,那不是常隨佛學。常隨人學是錯誤的,所以一定要常隨佛學

第九恆順眾生,恆順眾生我與眾生同一體,空性同一空性,眾生空性,我也是空性,空和空能是兩個嗎?空空相契相應的,所以是同體。所以要恆順眾生的善法,隨順眾生本性——空性。有人總是借口,說恆順眾生,其實是恆順眾生的惡法,胡作非為,你也恆順嗎?盡管佛從空性來講,是無善惡之分的,所以就象六祖慧能六祖壇經所說的「不思善,不思惡,正於么時,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本來佛是沒有善沒有惡的,沒有這樣的分別心。但是我們為什麼還要恆順善法呢?因為要恆順惡法的話,沒有人來學佛世間道德理念我們是一定要遵守的,要去維持,為什麼?因為你不維持,不遵守,眾生就無法接受,總得有個規則吧!這個規則是游戲規則,你遵守起來是很自在的遵守,你為了不讓眾生迷惑,顛倒起惑,造業輪迴,所以不能隨順惡法。所以一定要隨順善法,盡管善法是假的,但是也要隨順,盡管惡法是假的,但是不能隨順,為什麼?因為怕誤導眾生啊!但是眾生說對的,佛法就說對,眾生說錯的,佛法也要說錯。為什麼?佛說過這樣的話:「我法不與世間爭」不爭,不要爭著說「我的是對的」!你願意是對的,哎!對,沒錯,你是對的,眾生我執在作怪呀!所以你要眾生機會,所以才叫恆順眾生你說服不了他的時候,你也要恆順他。

比如說戒律,你勸人家某一條,某一條,你勸人家,你勸了三次以後,你不要再勸了。你不要管他了,因為他根本就不聽你的,你跟他磨不了嘴呀!所以,你就把他放生最好的選擇。這也是一種恆順,因為眾生有人我的知見,所以互相殘殺。戰爭非常可怕,有人的知見有我知見,所以他認為是真的,所以他受傷了,一定要報復。象「九一一事件」是一個最好的證明。報復,然後戰爭就起來了,然後又死了更多的人所以互相殘殺。偷盜,偷啊!據為己有;淫慾呀!滿足貪心;欺騙也是為了某種利益驅動所導致的,所以欺騙眾生,那麼正是因為如此,這一些我們是不能夠隨順的。所以,我們昨天說了佛法消極的,他對於什麼消極對於殺生、偷盜、妄語對於胡作非為的事情肯定是消極的,而對於恆順眾生對於啟導眾生轉迷為悟,對於奉獻人生佛法從來都是積極的。

所以我們說恆順眾生是他我是要爭強,你不要去眾生說什麼。

記得有一次與一位大學教授探討佛法的時候,他有一標准,一定要是科學的,科學永遠都不完美。它永遠都在發展,都在進步。那你怎麼能夠用科學來定位,不能。我剛開始的時候非常認真的同他去爭辯,最後我明白了,我一句話都不說了他說:「你為什麼不說了」,我說:「我們兩個人談的根本就不一個問題」。所以呢你想說什麼,你隨便說,我不再講,所以要恆順啊!不然的話,你跟他爭了半天,兩個人說都不是一個話題,又有什麼結果呢?沒有任何結果。所以我們今天學了普賢菩薩的恆順眾生,一定要在現實生活中去歷練自己。我們也要恆順眾生,實在不行,你就把他放生放生也是恆順。你改變不了他,你一定就把他放生好了。恆順眾生可以除我執障礙我執——總是以為我對,那你一定要恆順眾生。你恆順眾生,不斷不斷的鍛煉,最後你的我執可以減輕,可以化解。那麼如果你我執可以淡化,可以化解的話,你除去了一個我執障礙,那你的學佛就有了一個質的突破。何樂而不為呢?所以要很好的實踐。普賢菩薩的恆順眾生,恆順眾生非常重要。不要去眾生爭強好勝,沒有意義的。
第十普皆迴向對於前九大願王所有一切的功德,都非常願意的把這些所有的功德布施法界的一切眾生你自己修了九大功德了,然後願意把自己實現的這些功德布施給一切的法界眾生,那一般人是不願意的,說我好不容易修了九大願王,我怎麼可能把這些功德眾生呢?不願意的,不願意你就不能成佛,所以缺了一個都不行,所以要普皆迴向。一點也不保留,毫無保留的把它布施眾生布施眾生還要願意他們都成佛道我不成沒有關係眾生都成佛道我不成沒有關係這是多麼大的胸懷啊!不然的話怎麼能夠迴向呢?又怎麼能夠把自己辛辛苦苦耕耘的一切的資糧布施給一切眾生呢!
那麼有三種迴向

第一稱眾生迴向,名迴向眾生把自己做所得功德回自向他,回自向他過程之中把一個我執布施去了就象我們剛才所說上師一樣,他接受繡花鞋,接受那些所謂的耳環,項鏈、戒指,他為什麼要接受,他並不是要發財呀。那代表眾生我執,所以我們也是一樣的,如若我們能夠把這所有的功德,九大願王的功德把他返過頭來布施出去回自向他,那是功德無量。這是第一種。

二種諸佛迴向,就是名迴向諸佛也就是回因向果。當年的悉怛多長者布施奇樹孤獨園的時候。舍利弗和悉怛多大富長者,他非常有錢,在量地基量線的時候,天人福報就現前了。所以舍利弗笑了,你就一念的布施心,你已經成就了兜率天的果報。所以說非常偉大呀!那麼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稱諸佛回相,我們要迴向,要成佛啊!不是要成為一個大福長者,不是將來要做國王,要發財的,不是的。要做佛所以叫稱諸佛迴向,就是回因向果。

第三點稱真如迴向回事向理把自己所做一切都迴向空性,而不去執著不像我們現在,我們做了一點點事,就到處炫耀,我是好人啊!我做了什麼什麼功德……這是不應該的。要回事向理,要回因向果,要回自向他。所以學佛若不迴向的話,沒有任何意義迴向是至關重要的,一定迴向你看寺院里的所有一切,佛事最後都必須迴向。但是如果你明白迴向道理,你親自去感受那迴向我覺得那是成佛的資糧。最好的資糧是一定要迴向
所以我們探討了以上的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我們就會感覺到我們要去實踐啊!你不能說那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與我們沒有關係,我們就不要學了。這是不應該的,因為學了行願品,我們就必須去實踐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實踐了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我們才有可能成就圓滿自己的佛道。不然的話沒有下手處,我們憑什麼來成佛,憑什麼往生呢!我們憑什麼?我們沒有資糧,所以一定要憑十大願王。

十大願王隨舉一願,隨便的你舉出一個願王的話,那麼一個就可以具備十個。比如說禮敬諸佛,可以既禮也可以贊,禮就是贊啊!你不贊嘆你怎麼能禮呢?第二身心供養恭敬可以用身心供養諸佛,在禮敬的同時,你還要五體投地,有身有心,心身相應,所以才叫禮敬、禮拜,所以也可以用它來供養。第四是為懺而禮,我們伏在那裡頂禮的時候也可懺悔。第五是喜得而禮,在我頂禮的時候,也可隨喜。第六是禮請為說,就是說請轉*輪五體投地也可以當作禮請,也可以是說法。第七是禮請住世,我們在頂禮的時候,也可以請佛住世。第八是學佛要禮佛。常隨佛學嗎?你學佛了你一定要拜佛啊!這個也要落到實處的。第九是頂自性禮,自性是空性。順,恆順也就是恆順自己的自性,恆順眾生啊。第十是向佛而禮,向真正的覺悟覺悟世界真相而禮,空性,所以隨舉一念就能具備十,十十一百,輾轉增上,所以不是簡簡單單的就是是大願王,我們可以把他輾轉的增上,使自己的修學十大願王能夠有更好的成就阿彌陀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