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波法師:大方廣佛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華嚴經 普賢菩薩行願品 講記 二

大方廣佛入不思解脫境界華嚴普賢菩薩行願品

靜波法師講經(二)

根據錄音整理  尚未校稿 錯漏之處 敬請指正

       尊敬的上可下明大和尚、各位老前輩、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我們今天上講到「方」,所謂「方」是從法相而言的。

    其實呢?沒有真實的相,都是無常變幻的。任何一種所謂事物現象都是沒有主宰的;正是因為不能永恆的,沒有主宰的。實在的相沒有,我們承認是沒有的。但是而就「幻有」幻化的相還是有的一個過程。那麼也就是妙有的福德智慧。從這一點而言,不能夠否認。我們常常一旦認為有就認為是自性的有,永遠有……所以我們貪得,我們苦惱;一旦認為空的,我們就認為是什麼都沒有了。所以很多人誤解佛法的空與有,要說空就是空,要說有就是有這是眾生偏執;不能夠認識到——有就是空,空就是有就像心經所說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兩者之間無二無別,那麼妙有的福德智慧是佛的雙足。

   《法華經》說:「諸佛兩足尊」。所以我們要修行;一足是慧,一足是福;福德智慧才能成就佛道。那麼不能否認,所以我們一定要從福慧雙修上去下手。一個妙有的過程既是心無所住,盡管是幻有的,是妙有的;允許它有,但是你要心無所住才能夠成就妙有;若心有所住那就成了執著成了自性執。如果我們能夠心無所住的話,那麼也就是不增不減,沒有增加什麼,也沒有減少什麼。

   所以有一句話:「能容回憶風中過,坐看煙雲彼底穿。」

   無所畏懼、不在意、不掛礙、那麼隨處逆順之境,我們如果能夠真的不增不減的話,我們雖然所在逆境之中,卻也坦然;處在順境之中,卻也安然;為什麼?因為人在順逆之中,常常身不由己,不是得意忘形,就是悲觀沮喪。那麼如果我們的心能夠如如不動。因為一切都是幻化的,順逆都已然成為過去;能夠去除執著就是如如不動,那樣的話就能成就心無所住

    不像我們啊!凡夫眾生心如猿猴猿猴一樣,不會安份啊!上竄下跳,不得安寧,那麼對此要對之以「菩提樹下鎖心猿」;老是「心猿意馬,胡思亂想」,才成就了我們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就是心猿意馬造成的,總是胡思亂想,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只能帶給自己更多煩惱

   從另一種角度而言,「方」是一種方法,那麼基於妙有的福德智慧法則,我們不能夠擺脫現實你要成佛,就必須在現實生活中去歷煉,把他轉化成妙有。

    那麼龍樹菩薩說過這樣的話,他說:「不依世俗諦,不得第一諦。」——也就是在世俗諦上去感受它的不真實性,它的虛妄性。你不執著,那又何妨世俗諦面對於你呢!面對我們所有的人呢?是可以。那麼正是因為如此,因為這種妙有的福德智慧法則能夠使眾生因知而得解脫。所以我們面對現實的時候,能夠得自在,為什麼?因為一切法沒有自性,所以我們就成就了第一義諦,就是所謂的——真諦

   正如法的定義是「軌生悟解。」「軌」是規范的意思,軌是一種路;因為有了這樣一條路眾生隨之而得解脫,所以叫「軌生悟解」。由此成就眾生法身慧命,因為有了一條路啊!

  法身是什麼?就是自性

  自性是什麼?自性是空。

  所以我們曾經說過「眾緣所生法,世界自性,若無自性者,雲何有是法?」

   所以是空,法身即是自性空,此性以般若為生的。般若——因為空能夠成就般若你能夠感受,空就是般若。比如說,三般若中第一是文字般若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經典;文以載道,它能說明道理,這個道理是什麼?是空性,也就是實相般若;實相——所謂的就是空相,那麼實相般若,用文字來詮釋出來,那麼詮釋出來怎麼辦呢?接下來是第三個般若,就是觀照般若這是般若也就是我們學佛的實踐。沒有這個般若,我們學佛無有是處,這個般若對於我們的每個人來言是必須的,絕對必要的。所以就等於文字般若是船,實相般若彼岸,觀照般若就等於我們駕這船往對岸去行駛。這個過程不可缺少,如果我們不駕船往彼岸行駛,沒有用啊!

「說食不飽」——數人家的財寶跟你何關!沒有任何意義

那麼,此信以般若生命,失去了般若的話,失去了我們般若自性則法深雖不沒而隱,法身啊!是空性;雖然在,但隱藏起來了。因為我們認為自性是有的,所以就不發現我們的法身般若智慧現前則能打的妄念死,允我法身活,念頭是說死,是因為不再停留下來,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是妄念太多,妄覺真啊!妄是真的,因為沒有自性所以你能放不下;不再去執著,但是我們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氣——觀念;我們總是覺得妄念是真的,事實就像天上飛過的雲彩一樣,你不要理它,它也會過去;它不是真的會過去的,烏雲是遮不住太陽的,但是我們有一觀念,總是懷疑,總是認為烏雲遮住了太陽,然後說太陽沒有了,太陽是沒有了嗎?是有的,只是暫時被烏雲遮蓋住了;那麼雨過天晴太陽來了太陽是剛剛出來的嗎?不是,太陽本來就有,那麼可見,自性般若智慧生命也就是觀照般若了,這個很重要啊!雖然自性般若是二,卻是不二,因為般若與空性兩者之間;空空相契,自性是空;般若要印證空,所以空空相見,二者之間二而不二。

那麼,何而言之呢?佛教中我們常常說的「法身慧命」。如果沒有了法身慧命,那我們學佛有什麼意義?沒有什麼收益,徒勞一場。那麼我們進一步說,「方」則正是福德智慧,不偏不倚,不能只重視福德而不重視智慧;或者也不能只重視智慧而不重視福德;為什麼?因為兩足尊嗎。

   《法華經》說諸佛兩足尊,一足是福,一足是慧。知法常無性,一切法都是沒有自性的,包括我們人自身,也是沒有自性的,不然「心經」怎麼會告訴我們。「照見五蘊皆空」呢?如果五蘊要有的話,我們永遠不能解脫,窮劫不能出離。

   所以正是因為「兩足尊」建立諸法自性基礎上,所以佛種從緣起上建立,因為緣起法是我們要深入的下手處。因為在經典里曾有過這樣的說法,「深入緣起斷諸邪見」;如果你知道緣起法的話,你就會發現。一切法都是緣聚緣散的,一切法是緣聚緣散的沒有一個不變的東西,所以變是正常的,不變是不正常的。我們的執著總是認為法是不變的,但是它已經變了,就像煩惱,別人罵了你,但是罵你這件事已經過去了,你為了什麼把它留下來呢?是因為執著事物會因為你執著而留下來了嗎?沒有,從來沒有。所以如果你能讓它過去,你就解脫如果你讓它過去,那你就輪迴。所以只是一念之間的事啊!

那麼,如此看來,無疑是諸佛修行正道。所以是福德智慧,一足是福德,一足是智慧。如果缺少了一個不可以

過去有一句話是:「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纓絡非常漂亮華美;又說:「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所以兩者之間相應的,要修福,也要修慧,不能只修福不修慧或者只修慧不修福;那都是偏,要修中道。既修正道的話應該福慧雙修。所以「方」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示。

下面探討「廣」

「廣」——是法的用,就法的用而說的,有體必有相,有相必有用,而每一事物均有每一事物的用。

就象台燈,它能照明。而且它小巧玲瓏,跟屋裡開著的大燈相比,它更有妙用之處,因為它可以一個人用。大燈是有更多的人來用,所以每一物件有每一物件的用處。何況說乘性契理的清凈心呢!所以「廣」就是指我們的清凈心的運用,能如是則能返妄歸真,能夠用它;不然的話光能認識到所謂的諸法實相,不去你怎麼能夠感受到佛法呢?感受是至關重要的,感受就是一種實踐,「用」也是一種實踐,如果我們能夠去實踐的話,就能返妄歸真。否則迷真住妄,迷惑了,然後本來是幻化的,我們去執著,然後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空花水月。其實人生也是這樣,真的是空花水月。沒有得到的時候,你覺得得到是最美好的,一旦有一天你得到了,其實也不過是那麼回事而已。就像你沒當過官,你突然有一當了官,官是真的很難過的;沒有發財,發財之後覺得也不過是這個樣子了……

所以,一切都在得到之後變得不再珍惜。迷真住妄,於是就會口是心非,口說學佛,心裡想的跟口上說的是不一樣的,心口不一。

佛教徒應當把此清凈心運用到「大、方、廣」中去,廣遍無涯,不能有任何障礙。所以就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能包多少?我們不能包。要能夠用。而且你知道了「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親自感受一下,真的有容人之量嗎?對一些重要的事,你永遠也容不了,那你怎能說是用呢?不是廣,也不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世間講,宰相肚裡能行船,佛教徒應該比這個更博大。心量要包太虛,要周沙界,那一定是最偉大的一種境界。所以說學佛的人的心量應該比天空,比海洋還要寬闊。如果能夠如此的話,成佛才成為有可能成佛是要歷煉的,是要去實踐的,不需要說的。說是不能說成佛的,說是能有智慧的。喋喋不休的講讓人很懷疑你是不是喜歡「說」,或者以「說」為自己的職業這是一個問題。那麼「廣」是指方法界;盡虛空法界,無處不再,所以才能成為「廣」——廣博。

那麼廣博無涯,推而廣之,不出空性———清凈心。

哪一個事物不儘是如此呢?

所以有一句話:「我手何謂佛手,我腳何是驢腳」?我手和佛手是平等的,我腳和驢腳是平等的。

趙州禪師有過這樣的經歷,一個曾經來過柏林寺的人他說:「你喝茶去」那個人說「我也沒有來過,」他說你也喝茶去」,旁邊的侍者很奇怪,說來過的也喝茶,沒有來過的也喝茶。這「你也喝茶去,」就是平等的,這就是我們的下手處。所以說,來與沒有來過的,或旁觀者三者之間是平等的;是運用。所以華嚴經有這樣的一句話「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為什麼沒有差別?,是建立在空性的基礎上若不建立空性的話,他們之間是有差別的。所以只有建立在空性的基礎上,他們之間才能徹底的平等。打破他們之間的界限,這種界限很難打破的。

所以我們總是認為人就是人,狗就是狗,佛就是佛;我們回過頭可能對智者大師的像頂禮膜拜,掉過頭來我們可能對眾生橫眉立目。我覺得智者大師有知的話,他一定很不高興。為什麼?他說你要,「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怎麼能包住我而不能包住眾生呢?更何況《華嚴經》說:「若無眾生,既無如來可成呢!」怎麼可這樣做呢?他們之間的空性是平等的,不能夠去選擇的;只有平等的時候,你才可能有成就。正是因為如此,我們說:「雖無心萬物,何妨萬物常為圍繞。」如如不動都是空性,看到張三是空性,看到李四還是空性,王二是空性,男的,女的也是空性。所以經典里說:「佛見一切諸法,非男非女。」-若你見諸法非男非女,那你的心還會有貪得嗎?不會有了,因為你看到的是本質;不再是外表的假相,但我們常看到的是假相,這個人很漂亮,五官端正,因為我有一觀念把他設計的很可愛;另一個人五官並不端正,我們馬上覺得他很醜陋事實上這都是我們自己規定的。你長的漂亮一隻鳥飛過來了,被嚇跑了,它不認為你漂亮。所以這種價值觀念還是建立在我人性基礎上的,不是佛性佛性是什麼?是空性,佛性是第一義諦也就真諦,只有你跟真諦相應了,你的佛性就現前了。

事實上,佛教徒必須面對萬事萬物,面對現實能做逃跑者,就是因為沒有學好,才比較消極也有人說佛教比較消極它是比較消極,對殺、盜、淫、妄確實比較消極不願壞事對於壞事比較消極,的確如此。有人說佛教比較悲觀,是啊!悲——是悲能拔苦,他看到別人痛苦的時候,恨不能替他,這也是一種悲觀,「悲觀」的真正意義來自於此。所以佛教是很悲觀,這種悲觀慈悲心,而不悲觀厭世,是勇敢的面對現實。就向普賢菩薩曾經說過的「事日已過,命已隨減,如少水魚身斯有何樂?」看起來佛教人生都看透了,一天天過去。就象少水的魚一樣,一點樂趣也沒有,所以這個佛教悲觀的,記住還有下一句話:「大眾當勤精進。」諸位啊!一定要精進。「如就頭燃,慎勿放逸,」就象我們救自己頭發著火一樣,不要放逸,否則你的頭發就著光了,可能你自己也要受傷害,整個生命都難以保留,這就現實。那麼面對萬物,目的是什麼呢?來歷煉、來修鍊、鍛煉自己的無住生心這樣的資糧。你能生心嗎?無住生心,你是不是執著了?你若執著了的話失敗了。沒關係佛法永遠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機會,叫百折不撓;我失敗了一次、兩次……可以……可以繼續歷煉,不斷的歷煉,不要後悔,只要向過去再見也就慚愧吧!這個時候,我們一點點會成就的,那麼正如讀萬卷書,還須走萬里路。我們讀了很多經典,但還得走路啊!你得看看書上說的對不對,如果不走路只是閉門造車的話,是不行的;閱讀經典可能越自我陶醉,我執越大,覺得外面的人不如自己。但是當你看到經典里的內容和你生活中能銜接好的話,這就叫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否則的話,又怎能知道書上所說道理呢?所以必須要面對現實,面對現實的時候你可以轉悟啊!

過去虛雲和尚曾經講過這樣一個公案他說:「曾經有一屠夫在肉攤上賣肉,大家都爭著搶著說買精肉;這個屠夫急了,把刀往肉案子上一插說:哪一個不是精肉?旁邊有一和尚正好經過,馬上開悟了。你說:那一個不是精肉?」是啊!哪一個不是佛法?哪一個不是空性,所以廣博無涯啊!哪一個不是呢?都是,因為我們有障礙,我們總是說:「這是佛法,那不是佛法。」其實都是;只是從最初開始的時候,我們進入了廟里,以為這就道場,到最後你認識到才是道場;你認識到心是道場的時候,你才會發現,哪裡都是道場,不然你會選擇的、分別的。

總而言之,大、方、廣是一心具備三意。有體、有相、有用。那麼既不限於體大,不能夠局限於體大,相也是最大的,用也是最大的。所以才稱為大,不限於相方,體用也方,不限於用廣,體相也廣。所以皆隨方就圓,沒有障礙

佛法是什麼?左右逢圓,沒有障礙。我們今天就有障礙,所以我們就警記兩個東西對我們的啟示。

一種是鏡子,所以有一句話:「鏡知自明,而醜人不弄」。我們站在鏡子面前,就連再醜陋的人也不會罵鏡子,為什麼呢?因為鏡子只是如實倒來而已,最美的人站在鏡子前也一樣,他總是如實的反映出來。當然這個醜陋是我們的價值觀念,需要去調整;同時水也一樣,放在方的杯子它是水,在圓的杯子里它還是水呀!所以要叫隨方就圓,圓融無礙。所以在修學的旅途中,如果我們能用鏡子和水作為借鑒的話,我們的學佛應該有很長足的進步。我們常常消化不了很多情緒,很多問題,就學一學水吧,學一學鏡子,相信我們會得到某些啟示。

再舉一個例子,體相用,天上有一月亮是體,地上有水,這是相;水能夠映出月亮這是用;所以沒有水不行,就像我們的信仰一樣,什麼叫感應?心裡沒有水,怎能映出月亮呢?所以要有一信仰的水,沒有這個水,是沒有辦法的。我們一定要使自己的信仰信心將成為一汪水,映出佛祖,永遠把佛放在自己心裡,「水能現月」三而一其實就是一個月亮,那個月亮是真的嗎?它是因為天上月亮而顯現的。所以不是真的,是幻現,如果認為水中的那個月亮是真的那就錯了。一而三,又如法報化三身同樣是一而三;三而一,法身是無始無終的,報身是有始無終的,化身是有始有終的;看起來三者之間是有區別的,但是化身是映化的身不真實的,報身通過修行得來的,法身是認識空性的感受的。所以他們之間也是沒有區別的。有人說是釋迦牟尼活80歲,佛陀圓寂了,以為佛陀身體就是消失了。但是佛陀以另一種映化身而出現,只是你無緣,你若有緣,你一定會同智者大師當年一樣,靈山一會因緣未散,一定會有這樣的感覺,我們為什麼沒有呢?沒緣!只有證得才能知其然。整個一個過程。大——方——廣,只有證得體相用,你才能夠知道。否則沒辦法知道,你可以跟別人說,但別人沒辦法理解,可能對於佛教徒來講,這些經典會有某些相應之處;但就世俗人而言,他們不理解我們在幹什麼,心裡對我有很多評價。當然,我們不會因為這些評價改變我們的信仰,我們想影響他們,但自己先應該把自己的事做好。這就如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啊!

據說當年玄奘法師未到印度之前,有一位戒賢律師當時在整個印度探討,證悟的境界是什麼?開悟是什麼樣的感受?最後戒賢律師說:「言忘慮絕,無有言說。」就算你開悟了,喋喋不休的說,但別人不清楚你到底在講什麼?當時大家以為這是圓滿答案了!但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發現這不圓滿;「言忘慮絕,無有言說」。又是一種什麼境界呢?玄奘法師到了印度,最後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啊!就象飲水一樣,冷熱只有自己知道。所以不能有半點虛假的。所以對佛教徒來講,不可以「以不正言正」來招搖世人,那麼如佛教持戒的不妄語戒更是針對那些不見言見,不正言正的人。所以真正那些下地獄種子是那些沒有成佛,然後跳出來說自己成佛的人。有這樣的人,關門閉了幾年關,然後跳出來說自己大徹大悟了,招搖眾生這種人兩種可能性:一種是著了魔了;第二種就是成了騙子;這樣的人很可悲的,而「大、方、廣」是就世俗諦而說的,實則就是一真法界

華嚴思想,來分為四種法界,這四種法界

第一個是理法界,所謂的空性啊!

空理——理法界萬事萬物無非空理啊!就象我們所說過的無論裙子、帽子、圍巾都是一塊布,那就是空性,是理法界

法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法界,從理法界而言呢,就是一個「大」字,「大」——博大,既是塊「布」也就是裙子、帽子、圍巾的本質是什麼?是一塊布,那麼從事法界而言呢,是「方、廣」二字,即是指裙子、帽子、圍巾等,當然還有很多麼,這是事,事相法表現出來的。表現出來的理也就是「布」,也就是空性。

理事無礙法界而言呢!即是指「大、方」二字,也就只是布與裙子、帽子、圍巾等沒有差別。他們之間沒有什麼本質的差別,裙子、帽子、圍巾都是一塊布,跟帽子沒有衝突,他們之間沒有區別,所以理事無礙法界

從事事無礙而言呢,就是個「廣」字,廣是指無量的差別相,無量,很多很多…….廣博無涯,沒有邊際;可以說是裙子、帽子也可以說窗簾、也可以說布鞋、任何一個事物上體現出來的都是空性,何妨任何一件事物沒有關係,所以叫「事事無礙。」

華嚴經》的四境界是很了不起的,「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這是華嚴境界

所以真正能夠達到那種「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正如《華嚴經》有個獅子章,金子獅子關係是什麼?獅子是表象的——是事,理是什麼?是金子,通過獅子認識到金子。舉一個例子六道輪迴是天、人、阿修羅地獄惡鬼畜生六道他們的本質是什麼?是空性。我們估且把它也用泥或用金子製造出六道輪迴他們的本質都是金子。如永嘉禪師證道歌里說:「夢里明明有六趣,絕後空空無大千」我們其實在做夢啊!在夢里,一會兒西方,一會兒北方,一會兒天津,一會兒上海,一會兒北京,溜來盪去,就在夢里再轉。如果你真正醒來的時候,你才會發現你並沒有去南京或是北京也沒有去上海,有人說我去了,對不起!你那是在做夢呢!你執著,否則每一剎那我是原來的嗎?從來沒有過,所以根本沒有動,只是躺在床上胡思亂想的結果。所以說夢里「明明有六趣,絕後空空無大千…….」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我們需要醒來。

再來說說佛講大、方、廣,很多人對佛有很深很深的誤解,以為佛陀是萬能的,佛不是萬能的,佛陀覺也——就是覺者。也就是說,他是一個智慧的人。所以佛法覺悟覺悟這個詞來自佛教,他和迷信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立,絕對不包容迷信。至於有人學佛之後誤入歧途,那也是一種迷信。但是他佛法的內涵是相違背的,凡夫迷世昧理,認為事相都是真實的,所以自己不覺,不覺悟自己就苦惱,苦惱就輪迴,所以凡夫就是這樣的。

              二乘人就聲聞、緣覺,自覺自己明白了,趕緊逃掉,不能覺他;因為對眾生沒有辦法,所以就逃掉了菩薩自覺也能覺他,自己能夠開覺明白,也能開示眾生使之明白,但並沒有究竟圓滿,所以這是菩薩。佛是自覺覺他,究竟圓滿覺悟人,自己能覺悟也能使他覺悟,所以是究竟圓滿覺悟的人。我們應該這樣給他定位,中國文字很有道理,很奇妙,「佛」的字是這樣的,旁邊是一個「亻」,另一邊放一個「弗」,「亻」是告訴我們所有的人都可以來學佛,人人都有佛性都有可能性成佛這是世俗上講,從究竟義上講,是空性,即第一義諦。但是為什麼人人都可以學佛,卻很難成佛呢?因為人常常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念學佛,這樣不行。很多人拿著香和供果跪在佛面前跟佛講條件,按著自己的觀念學佛,這樣是絕成不了佛的。所以旁邊有一個是「弗」,是否定的意思,是不能再按人的價值觀念來認識事物,這樣你才能成佛。就是要對自己的人的思維觀念進行一次革命,一次改造,所以學佛是脫胎換骨的事。但這太難了,因為現在的人既想學佛,又想什麼都得到,怎麼可能呢?如果你不把擁有的一切放下你怎麼可能拿起另一樣東西?所以我們一方面又要想成佛,一方面又什麼都放不下,這種可能是沒有的。

西藏密宗有這樣的一句話:「金剛乘的來歷是什麼呢?」最初有一國王去見佛陀他說他既不舍棄他的王位也不想舍棄珠寶和後宮的妃嬪、妻子兒女啊!什麼也不想舍棄,我還學佛,那怎麼辦呢?佛說你就學金剛乘,金剛是什麼?就象走鋼絲繩一樣,一不小心可能會落下來,非常危險,所以那能是一般人都能學的嗎?很難!萬一不小心,可能就落到山澗里了,何況很多人是因為看到金剛乘那種隨緣狀態;所以就隨便找來一個借口,說可以男女雙修,大圓滿啊!而那隻貪慾借口就像今天所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你心裡有佛嗎?茫然了,你若心裡沒佛,最好別講這樣的話,不要找借口;你若心裡真的有佛,你為什麼告訴我呢?我也不想了解你心裡有佛沒佛。所以對於學佛的人自己要對自己心中信仰負責,而不是去尋找一種漂亮借口。其實自己的心裡本來就沒佛,只因為貪慾,說心裡有佛,但照樣吃肉那是另當別論。更何況佛的戒律也不是說一定不要吃肉,只是要吃三凈肉。

的人佛陀當作救世主,在我家鄉人們常說:「靠老佛爺安排吧!」一切都老佛爺,那你是幹什麼的呢?難道你是外人嗎?如若你是外人,那安排這事有何意義呢?所以他把佛當作救世主,這是一種錯位。

不知道佛陀只是覺悟宇宙人生真相,只是發現宇宙人生真相原來是什麼,原來是不可靠的、不真實的、所以佛才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執著,只能以假為真;你執著,因為你無明;沒有智慧,所以你執著著不真實東西而不道人生其實僅僅就是一個過程。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不能自覺也不能覺他,當然就更談不上覺行圓滿的問題了。

覺悟諸法自性——諸法實相。

那麼諸法的實相到底是什麼?龍樹菩薩給了我們最好的答復,他說:「諸法只有四種可能性,生的可能性只有四種,第一種是自生;第二種是他生;第三種是共生;第四種是無因生」。離開這四種,任何事物不能生起

第一種自生,有人說牛能生牛,人能生人,天經地義,永遠不變,但是人能生人的話,那麼一個人怎麼生人啊?沒有辦法,所以佛法父親母親、阿賴耶識,人單純的個體,一個人是無法生人的,當然近代科學進步了,用人的細胞可以克隆出人來,但一定要記住這是人的業力再增加,業障更重了,當一個人沒有父親母親、突然出現的時候,你說他正常嗎?他一定不會正常,他只是一個奇怪的動物他不是從正常渠道來的。所以他所謂的喜怒哀樂倫理道德都面臨著一種考驗,一種挑戰,他絕不是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不是正常的人,所以不會自生,不能自己生自己,單純的牛也不能生自己,必須需要外界的條件,把玉米種子放在地里。它慢慢就長出來了,但是沒有陽光、水分、空氣、沒有溫度行嗎?這些條件你能忽略嗎?就象吃肉一樣,有人說這肉真好吃啊!但只煮肉給你吃,什麼都不放,你願意吃它嗎?絕對不會,那你把各種佐料放在裡面,你說還是肉嗎?但常常只注重表面,忽略了其他的條件。所以諸法是不能夠自生的。

第二是諸法無從他生,他對於「自」來講,還是自;就象人不生人,難道馬能生人嗎?這種可能性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單純的它也是不能生的。

人說共生,比如說人是父親母親共同生來的,共生就不是一個絕對的生,是一個緣起的生,一個男的和一個女的組合,還有阿賴耶識,可以生人。那麼還可以生另一種,還可以重新組合,不是定生,是緣起生,這個緣是可以改變的,你能說他是一種自性生不變的嗎?不一定,所以是一種假生,緣生不是實在的,你若執著是實在的,你無法走出來。這也是一種生法

有一種無因生,是說沒有任何原因它就生出來了,無因外道說這個事物有什麼原因,天生如此,沒有任何原因。這可能嗎?

所以佛法的四無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警醒,佛陀不是萬能的,他不提倡主宰,他說我們的因果律是自作自受,絕對不是佛陀能懲罰我們的。佛陀慈悲的,但是有誤解了,一到廟里小心翼翼的,十分謹慎的,害怕錯了路,說錯了話,會受到懲罰。當然基本的修養應該有,到哪裡要入鄉隨俗,應該尊重哪裡的規矩這是應該的,但提心吊膽大可不必,佛陀絕對不會報復任何一個眾生佛陀是大慈大悲的。所以他不同於基督教,基督有一個萬能的上帝,他造就了這些子女,但是我很奇怪,既然我們都是上帝子女上帝是我們的父親,為什麼他對我們不慈悲呢?讓我們每個人的境遇不一樣,有的人窮,有的人富呢?要有的人煩惱,有的人歡喜呢?為什麼有差異呢?所以這個父親偏心,肯定不慈悲他還上帝造人,上帝在哪造的?誰又造了上帝呢?說不清楚,佛法講沒有第一因,沒有一主宰,不存在萬能,所以佛法說從來沒救世主,靠誰?就靠我們自己,因為我們自己作惡就有惡報;自己作善就有善報。不會是你靠著萬能,然後自己得解脫。是靠你自身努力。所以佛跟外道是不同的,之所以不同,是因為理性的認識事物

唯一一個不迷信宗教佛教

唯一一個不相信主宰的是佛教

唯一不相信神的也是佛教

就象意識物質何者第一何者第二,這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哲學物主義者認為物質第一位,意識第二性,,唯心主義者認為,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但是佛教緣起論。告訴我們沒有心不行,沒有物不行。舉一個例子,氫二氧一,h2o是水,水分子沒有氫不能是水,沒有氧也不能是水,必須氫氧合作才是水分子。所以你若否定了氫或否定了氧,認為氫是第一的,是錯誤的;氧是第一的,也是錯誤的,必須氫氧合作才是水分子,它不是有自性的,一通電馬上它就分解了,變成了氫氣和氧氣,所以它沒有自性,從來沒有。所以生命可以重新打亂組合,我們怎樣播種,就怎樣收獲。命運操控在我們自己手裡,所以我們對自己所要相信的佛陀,應該給予最直觀的了解。如果你去了解它,可能就會變得疑神疑鬼;或者變成了迷信,變成所謂的外道去騙人,都是可能的。但佛法則不是,絕對不是這樣的。所以在佛教中所謂的證得空性,也稱無生法忍;就是從四無聲而來你能夠相應相契,就能無生法忍了,證得無生法忍了那很了不起那就法身大勢,八地菩薩,八地八字,永不退轉。當然這太難了,正是因為我覺悟無生,於是就沒有了掛礙,於是命運得到了一種徹底的改變,脫胎換骨,反過來看做佛事,打水陸發心的同時,它也可以或多或少的改造我們的命運

我們需要靠佛陀所以有一句話。《焰口經》說「明明大業中,三寶為燈燭;滔滔苦海內,三寶為舟航;炎炎火宅中,三寶為雨露;」因為你有一個依靠,那你的命運也是不同的,因為有了這樣的因緣,所謂的你去水陸佛事的緣,增加一個這樣的條件。所以人生命運是完全可以改變的,但有一個問題需要澄清,命運的改變有主動的改變,有被動的改變,被動的就是靠佛了,由佛看著辦吧!他確實也能改變,因為有個外在力量也在牽引他,他也確實能改變,但是改起來比較難,主動的改變是什麼?是主動的反省自己,使自己擁有智慧;然後根據擁有智慧對於面對的人生執著,不掛礙,努力進取,自利利他,也能夠改變,成佛就是主動的改變,而被動的改變很麻煩。比如說在日本這樣一個法門——凈土宗的本願法門他說只要你相信阿彌陀佛,你就一定能往生凈土,那跟信上帝是一樣的。中國佛教韓國佛教都不承認他力能夠往生。所以我們在日本探討他力不能往生的時候,日本佛教徒脖子伸的很長,他們覺得那不行啊!他們很緊張,他們已經習慣了這種信仰。當然我們也承認他們也接引了日本佛教徒,但佛法講「緣起論」叫二力往生自力和他力,所以有位韓國法師開玩笑說「因為佛法是經過中國傳入日本的,當然也有的說經過韓國,由中國韓國再到日本,那麼就是說中國爺爺韓國爸爸日本就是孫子佛教徒也是這樣認為的,自力在過海的時候被魚吃掉了,只剩下他力了。當然傳到日本的時候就只剩下他力了。」我們今天可以考慮到日本有一些民族的劣根性,他是根本不自信的。日本人原來哪裡有這么先進的科技,當年他是靠打魚為生的。日本女人為什麼那麼溫柔,因為打魚的人出海了,可能幾天之後再也回不來了,所以她做的非常好,他們不自信的時候就希望有一主宰;所以就發現了「他力法門」,極端的他力法門是非常可怕的,你胡作非為,殺了千人萬人,你都可以「往生」。包括據說南京大屠殺的司令官,就是一個他力法門者,是個佛教徒,所以很可怕的,學佛要走中道的,不能走極端。

       下面來探討「華」——大方廣佛華 

       「華」是比喻的意思,華幔是一種裝飾。從感得庄嚴而言,感是感果,感萬行圓滿成就

「嚴」是庄嚴自身,就是指眾德完全具備。

從人而言,指普賢菩薩者也文殊菩薩,因為文殊是開始,智慧是第一的,五十三參智慧為首,沒有智慧這條路,再也走不下去。學佛就是這樣,沒有智慧你怎麼這條路?有了智慧這條路,才可以行得通。所以從文殊菩薩開始,從普賢菩薩結束。從人而言,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從法而言,有十大願王;有文殊菩薩發願,所以十大願王都是明明歷歷的擺在那裡。所有人所有法,一一行願具有無量的行願。並以此因地之花,延承佛果地之果。因地之花,有行有願 ,有人來延承佛果地之果。嚴是以華嚴來裝飾,佛果是無量的行願,也就文殊智慧普賢的行來裝飾成就的。沒有這樣的花是不行的,這個花就是指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指他們的願望。所以從這裡能夠表現出來,沒有華是不行的,當年釋迦牟尼佛在靈鳩山上拈花微笑,拈花的時候只有迦葉破顏微笑,因為兩者是相應的,是一種裝飾;表法的,當然此處既表法,也是表示用。文殊智慧普賢的行願。文殊普賢來裝飾很華美的佛果,嚴是以功用而突寫的,嚴就是支柱庄嚴而意!即知廣大之體用,裝飾真用之佛身,就是因修萬行為——能庄嚴

六度萬行為能庄嚴學佛的人必須要落實在六度萬行上,不然的話你受了菩薩戒,無疑也就是個菩薩而已,所以要在六度萬行之中體現出來,所以是能庄嚴。果庄眾德為所庄嚴,當然果報佛陀了,無論能庄嚴菩薩,所庄嚴的佛,都是「嚴」。所以既——能嚴之法是六度萬行,所言之法是——大、方、廣;大、方、廣當然是佛的境界了,既講所迷的大、方、廣,究竟證得成就福慧二嚴之人諸佛兩足尊,一足是福,一足是慧,所以究竟圓滿,能嚴的六度萬行,所言的是大、方、廣、最終的成就,福慧二嚴之人也就終於成就了兩足尊,成就了福慧的圓滿這是最重要的。所以華嚴用這樣非常美麗的花文殊的智,普賢品行庄嚴。當然我們也需要庄嚴,用文殊的智普賢的行來庄嚴自己的六度萬行,成就最終的究竟圓滿佛果,我們僅僅看到了文殊普賢或者《華嚴經》的許多菩薩庄嚴是不夠的;因為我們在走這樣一條路,總而言之,《華嚴經》既普賢行嚴福,普賢行;文殊智,嚴慧;普賢行是福——修福;文殊智是修慧,庄嚴我們的智慧普賢的行是庄嚴我們的福德,所以我們需要福德,需要努力耕耘;有了智慧還不行,還得去行它,不行不行…….所以,普賢的行,行嚴佛,庄嚴我們的福德文殊智慧庄嚴我們的智慧,即以此二嚴,一個是福嚴,一個是慧嚴而成佛果,不能離開這兩點。所以修福一定要修慧,修慧一定要修福,兩足尊嗎!不能離開這兩足,否則只能偏離,就不能圓成佛道了,也就是用花來庄嚴果德之意。

花,很漂亮的花也就是所謂的智慧之花,福德之花,可見若無福慧,無以延承佛之果報;沒有福慧,成佛成了沒有實在,沒有根,所以必須要用福、用慧。所以才能裝飾成我們每一個人的佛國。菩提沒有是不可以的。

我們講完了大、方、廣、佛、華嚴,下面來探討「經」——經者,法也;經者——徑也,經就是法,佛法佛說的法,叫佛法;經是佛說的,這是恆古不變的。當然也有六祖壇經,他的地位和佛經等同,因為他覺悟了,所以我們給了他一個相當高的地位,這是另當別論的,但就大體而言,經一定是佛所說的,論是菩薩造的,律當然也是佛制定的。

經者,法也。經者——徑,也是路,這是條路,他指引我們怎麼走這條路。但我們常常會發現許多人讀經的時候,並沒有走路,只是心不在焉的一遍一遍的念。據說當年凈土法門師說,念無量壽經,只要念三千遍一定可以往生。但居然有人讀了三千遍,他找不到他,就找到了我問:「為什麼我沒往生呢?」我說:「是啊!我還問你呢?」六祖壇經里說「迷時法華轉,悟時轉法華」;法達見到六祖的時候,他給六祖頂禮的時候他的頭不挨地。六祖就說:「你心中有一物」。他說「是啊!我讀了三千遍法華經。」他很驕傲,覺得很了不起自己的煩惱辦法化解,自己有疑惑。所以六祖說:「迷時法華轉,悟時轉法華」悟了你才能用法華,《法華經》是路,你不這條路,那與你何干?那是佛陀證悟的經驗。你若不走,等於又把他還佛陀了。你可能僅僅是一架錄音機而已,那又有何意義呢?不能只憑你去念多少遍作為一個標準,這樣不行。

還有「典」——也萬古之常規。法典是不能變的,萬古之常規,恆古至今徑直的修行之法,是一條筆直的大道。所以你做就一定有希望,這是「經」,不走沒希望。

常恆不變,這是真理就象三法印一樣「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還有大乘佛法的一實相印,誰也不能去動它,整個佛法,都圍繞著他們而言而鋪展開來了。這點一定清楚,如不清楚的話佛法就講偏了,說佛法必須符合三法印,在涅槃中有這樣一句話「佛從法生。」不聞佛法,怎麼能成佛呢?「法是佛母」「三世諸佛供養法」。「法供養最」在經典里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最好的供養絕對是佛法。因為佛法可以離苦得樂,可以免除輪迴之苦不受後誦。

法有十種意思:

第一種是「湧泉義」比如說談論佛法永遠不會枯竭,所以大藏經浩如煙海,乃至祖師大德造的論也浩如煙海;因為有湧泉義,這是經。

第二是出生義,能夠出生諸佛因為它是佛母啊!因為聞法所以能成佛,所以出生諸佛

三是顯示義,顯示一真法界原來是空性,原來是一塊布,原來是大、方、廣,一真法界

第四是神未義,來校定正邪的,比如說為什麼說李洪志的「法論功」是胡鬧呢?李洪志把我們的*輪偷去了把它安在了眾生肚子里去了,然後他說往左轉如何,往右轉如何,但是*輪是佛法的專有名詞,

印度來講輪是個武器,是一種非常尖利的戰場上的武器,因為佛陀說法,所以叫轉*輪。能夠摧邪顯正;使各種邪知邪見不能存在,沒有安立的可能性。所以叫轉*輪,但今天的轉*輪已經變了樣了,有一句話叫偷來的鑼鼓敲不得,但李洪志還在敲,這同時說明了兩個問題:

第一點,我們現在的人都是佛盲,佛教知識都沒有,他說轉*輪大家就都相信了;

第二點,是我們佛教徒法力度不夠,我們沒有把轉*輪——佛法真實意義去告訴大家,所以導致了很多人上當受騙,這是這兩點造成的後果。

所以佛法能夠糾定正邪,馬上就知道你是正的還是邪的,因為你說法不符合佛法的法印,不符合佛法三法印,第實相印,你不符合這個標準,所以就是邪知邪見。但現在我發現號稱成佛的人越來越多,就是搗鬼、弄虛作假越來越多,但你看他就是似是而非,好像是,是又絕對不是,為什麼?他騙別人家。

所以在佛法中我總結出三種人,就是學佛三種人;但我們不能夠成為這三種人;第一種是瘋子,胡說八道,想說就說因為他憋的慌,不說難受,他要表現自我他有我執;第二種騙子,別有用心你沒商量,心裡面有譜,但他一定跟你甜言蜜語;第三種就是傻子,就是那些愚昧眾生,隨波逐流,哪兒熱鬧就往哪去,看哪兒熱鬧了他去了,看人家那真善忍也是佛法呀!就是這樣。

有一個*輪功的弟子跑到我那兒試圖跟我辯論。我說「你給我滾」,他一下就急了,臉紅脖子粗說「你這個和尚,怎麼能對我這樣?」我說你請坐,我跟你說兩句,你的師傅告訴你真善忍,你怎麼忍不了了?這是要靠做的,不是瞎說的;你都忍不了了,還和我扯什麼?所以要落實到實處,正是因為佛經有這種糾定正邪的作用,所以它才能非常偉大。去真正讀了幾本佛經的人,一看李洪志的那個馬上就知道是邪理歪說,不讀才跟著瞎跑.學佛人一定要杜絕瘋子騙子傻子,不能做三種人;一定要做一個有智慧的人,有道德修養的人…….

第五是貫穿義,不會使之散落,事和理要融合在一起,不能分家。修行修行,講佛法是講佛法,那樣不行,理事圓融。所以說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所以要把他貫穿起來,用一根線把它穿起來,所以叫貫穿義;

第六是射持義,射眾歸本,射持眾生諸法實相,歸一真法界你不能夠歸旁門左道,邪門歪道,要走直道,不應讓它攀緣塵緣影。因為那都不真實的,但我們還執著。所以我們需要去改變自己的思維觀念,但卻很難改變,所以你不改變去攀緣就又會輪迴如果你改變了,不去攀緣了,就是解脫。迷悟就在這一念之間。如果在一念之間能夠改變觀念的話,那我們就能解脫了,否則就是輪迴的。

以上六種是佛立論所說的。

第七是常義,萬古常規是不變的;三法印到未來還是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諸法實相,空性空相一直不變的萬古常規。

第八是法義,千夜同軌,規范是一樣的。

這兩點是梁昭明太子所出的,梁武帝兒子是他規范出這兩個意思的;但他很不幸年輕早逝了。

第九是典義,經典,是不變義,妙理圓正,沒有偏邪。所以可為大家的經典不可以變;第十是徑義,就是路啊!經者,徑也是路。那是一條光明大道是因為它能夠超生死,超脫生死解脫生死,所以它才能是光明大道,它能夠解脫我們的煩惱,化解我們的情緒,消化不了的情緒

我們總以為這個很嚴重,那個很麻煩,這些情緒都是可以化解的,所以正因為如此它是條路它是一條光明大道,我們希望自己走,別人也一起走這條光明大道

       當然我們回顧今天的現實,會發現真話沒人信。假話卻有市場;這也是一個非常微妙現實,所以今天說末法,末法時代,有重重的敗相——衰敗之相。說佛法完了,為什麼呢?是人末不是法末,法永遠都是如此,還是人的問題,我們今天缺少龍象,缺少像過去那些高僧大德對於信仰責任的龍象。大家都在混日子,馬馬虎虎的也不自己的信仰負責,也不去弘法;還有人去弘法,熱情有餘,能力不足,不但沒度眾生,最後被眾生所度,這也是一個麻煩事。

       我們下面探討「入」,「入」是證入。走進門,現在有很多人在門外,很好奇,沒有進來。其實很多人以為走進來了,可能把自己的頭也剃光了,但是並沒有走進來,只是外表上很像,內心世界並沒有佛教的那種思維觀念。沒轉化自己的知見煩惱,沒有真證入。入有「能、所」二意,也就是能入和所入;所謂不思境界為所入,我們一定要走進那種境界去,我們的發心,發什麼心?發的是菩提心說我們要成佛,要覺悟,所以要走進那種不思境界要走進去。因為佛是不思境界,所以是「所入。」普賢行願為「能入」。因為有了文殊智慧,有了方向,所以現在要一步一步的走啊!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你得走,你若不走根本就達不到目的地。你可能會走的非常慢,但是你必須去走,只有走你才可能去念,才可能夠到達目的地,就象今天佛教徒可能互相去比念珠念珠漂亮,很值錢,誰的更值錢,兩者之間總是要去比,有一驕傲感,陶醉感,但你知道念珠是幹什麼的嗎?念珠念佛的,你不念佛的話,念珠再值錢有什麼用呢!不成了一種裝飾品了嗎?如果我們把信仰成了非常漂亮的裝飾品,也是夠可悲的……信仰是要落到實處的。不然的話,從歷代的老法師們,從我們這人生一點點的消失。如果你不負責任不去實踐。那這人生也過去了。那為什麼不去實踐呢?你不努力時間消耗掉了如果你努力,我相信會有轉機。修行就得落到實處。而不思解脫境界佛心境界,只有佛的境界才是不思解脫境界

當年佛的弟子問他:「什麼是涅槃」?佛不說,因為他說了也沒有用,大家沒有證得涅槃,你跟他有什麼用,文字的導引固然是需要的,但是佛陀說了那麼多的法,沒有證得涅槃的人,你跟他說什麼涅槃,所以佛陀不予回答,佛的境界既是破除我法二執的真空。破除我法二執,因為不執著我,也不執著法,同時也不障礙妙有的我法。所以真空不礙妙有,妙有是不執著,是你明明知道幻有;你又能夠利用它,妙有和真空不二,二而不二,不二又有二。因為針對眾生你得要說二,因為對證悟的人對眾生的目的是通達不二,平等,是這樣一個過程。所以是不可思議真空、妙有、不可思議,胡思亂想,使勁想,也可能想不到。你只有走進去,去實踐,去感受,才可能走進不思境界。反過來看,前面說破除我法二執,所以能夠證入真空,從此也不障礙妙有的我法。二而不二,不二而二這是一種不可思議。如果沒有我法二執的話,那又會怎麼樣呢?有我執,有法執,那就會變成有思有議,就可以考慮了是好是壞。是美是丑啊!都可以有一個定義,至少你是一個一相情願的定義。你認為好像是對的,事實那是你認為的,別人認為是不一定;你認為這件事很重要 ,別人認為那不重要。所以有思有議,你可以胡思亂想,這樣還是分別心在作怪了。因為有我,即成為我執,就開始執著我了,人為什麼自私啊!沒有這個肉體執著什麼?

莊子說:「我有大患,因我有身啊!,我若無身我何所懼?」因為有這個肉體麻煩。那麼若有法即成法執,有了法你就認為那是實在的,就成了一個法執----執著法。可見解脫的境界絕對不是不解脫人所能思議。

跟河泊去探討大海,那河泊發獃,大海有我大嗎?井裡的蛤蟆也發獃,天就跟井這么大…….所以不能夠相提並論,那個棚間雀根本就不知道鵾鵬的志向,所以一般的凡夫眾生他又怎麼能知道成佛的美妙境界

法喜充滿,只有真正的領受到佛法了,他才會絕對歡喜一場,別人還以為他神經大概不對頭,可能會這樣。針對眾生的貪得,我執和法執而乘機行騙,那當然是不道德的;當然眾生有事,比如家裡出了問題,去找所謂的出家人,一不小心碰到了一個假佛教徒他就說你家裡有鬼呀!有神啊…….開始行騙,第一點這是道德的,第二點作為佛教徒,作為你要去了的人,應該清楚,走什麼途徑才能夠真正了解佛法這是必要的,否則的話你上當受騙了,還要罵別人。現在的人就有這樣的怪辟,古怪的個性,自己因為貪心要解決一些問題,貪便宜,比如說街上賣表、賣美鈔……自己花錢花人民幣,就把美鈔買來了,結果是假的,然後他就拚命罵騙子,忽略了自己應當充當的責任如果你貪心的話,你不愚昧的話,你可能去上當受騙嗎?這是一種存在的現實,那麼無疑是不懂就好辦了,有很多人對佛法不懂,舉一個例子有一有一個人跑到我那兒去了,門口介紹進來以後他坐也不坐,很焦急的問我:「你看我是什麼變的,」我一看他不懂不懂就好辦了,坐吧!我說你是驢變的。」他撓撓頭「驢不是很好吧!」然後說「你怎麼知道我是驢變的?」我說「你前生是一頭廟里幹活的毛驢,然後幹完活就把你拴在樹上出家人一念經,你就在支著耳朵聽,聽來聽去一不小心就變成人了。」他很激動「哎呀!真的?」我說「我騙你呢!」他立刻臉紅脖子粗急了「你怎麼能騙我呢?」我說「我根本就不想騙你,可是你給了我一次騙你的機會,我什麼都沒有騙你,但我只想提醒你,以後不要問這些問題,假使你前生就是驢的話,也沒關係,因為你今生終於成為人了,那個驢跟你有什麼關係?你告別驢吧!別再胡思亂想了。」所以人就是不知道的老想知道,好奇、神秘;別人趴著耳朵告訴你的說沒告訴別人,這就是騙你的,但是他不能夠理解到這一點,他認為這是真的,很多人學佛以後變了,疑神疑鬼整天能看見這個能看見那個,弄的正常人也不正常了,整天胡思亂想,我怎麼就看不見呢?我說你非常正常,看見的人啊!非常不正常,所以你不要去學他……「哦!原來是這樣啊!」

(第二盤結束) 整理人:北京居士  初校:慧智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