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蓮法師:阿彌陀經講記 四

彌陀經講記(四)

苦就是矛盾,就是逼迫性,各人有各人的一本賬,大人大人的,老人老人的,哪一界的人都有矛盾在他心裡頭,沒有矛盾的人沒有,矛盾普遍存在,每個人都有矛盾。你們這些小同學好像清凈無為,你說你有矛盾沒有,可能每個人心裡都有矛盾矛盾就是苦,矛盾普遍存在。要怎樣才沒有矛盾涅槃才沒有矛盾。我們不能細細觀苦,我們就總的觀娑婆世界的苦。釋迦佛的辦法就把極樂世界的樂跟娑婆世界的苦來比較,沒有比較不覺得,娑婆世界住慣了就是這么樣,所以給你說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一說曉得那個世界那麼好,我們這個世界這么困難有個對比。有了對比才有欣厭,欣是心頭希求那個地方;厭是厭這個地方,不滿意,學佛從這開始的。哪個學佛都有一個不滿足,我們不學佛就是沒有覺悟這個事。第一沒有覺悟這個苦,沒有覺悟無常、空。無常故苦,苦故空,空故無我,苦諦的定義就是四個:無常、苦、空、無我。第一我們最容易領會的就是無常剎那無常我們不容易感覺到,一天從早到晚那麼大的地球在打滾我們沒有覺得,這個無常好大啊,我們就曉得我們凡夫感覺太遲鈍了!只看得太陽出來太陽下去,好像覺得太陽在走路,我們沒有走路,實際上地球這個大飛船把我們幾十億人載起,一天到晚在打滾,我們一點沒有覺得,所以我們直覺靠不住,但我們曉得天亮天黑,又去了一天。我們曉得百年三萬六千日,如錢串一千個就是一弔錢,若活一百歲就有三十六吊錢,三十六吊錢一天拿一個來用,百年三萬六千日,終究有一要用完,但我們看到天亮天黑,我們非常麻木,好像這一天度過無所謂,天天都是這樣度過…..二天度完了就不好耍了。所以在這個當中我們要抓本錢,那個吊錢一天用一個,用完本錢就沒有。這個本錢我們要換取我們的代價,所以我們要積集善法,每天不能空過。

第一個就是念無常念佛的人第一個無常隨便哪個都曉得我要死,阿彌陀佛來接我,這個就是念死無常,念的是粗大的無常,也叫一期無常。一期的期限一個人活五十八十是一個期限,世間人說大限到來。安居三月是一個期限,上學一個學期是一個期限,三年是期限,人要死是大期限,大限到來。一個人活多少年,一年三百六十天如果用錢一天用一個,三百六十個就用完了,這個無常我們應時時警惕。這個是沒有辦法的,不能克服。怎樣克服?就說我們有限的光陰換成一個不壞東西,什麼是不壞東西?就是佛法說的培福培慧。一個是做利人的事叫培福,這是不壞的。從因果上說做了好事永遠不壞的,以後自己享受這個果實。那成佛的萬德庄嚴從哪裡來?不培福從哪裡來,那就是無因而至了。一個是培慧,努力的學習,世出世間的種種智慧,出世間智慧,我們是佛弟子不懂佛法實在是太糟糕了。學佛法努力學,這個是個艱深的學問,說艱深又不艱深,釋迦佛想有很多辦法,光信念彌陀佛這個辦法,你信得下去就算是個學生,你好好念總有好成績,所以佛法辦法多。

真正學佛法教理要磨腦筋,辦佛學院懂一點佛教的專門學問,那些老年人沒有文化的就沒辦法,你們上學,念佛簡單辦法。是佛從佛法里提煉出來的萬應靈丹,三根普被,哪種人都能夠學。第一要曉得娑婆世界這么壞,是我們自己的業,所以說「愛不重不生娑婆」。愛就是業的動機,愛這樣就厭那樣,一正一反兩個方面。愛的東西就起貪心跟你相反的就起嗔心。一個愛就包含了無數煩惱,所以要生娑婆世界——堪忍世界,難忍能忍。我們應想到我們為什麼滾到娑婆世界來?我們過去就是愛。「念不一不生極樂」,你要往生極樂世界,你念頭要專一。不要一會想到極樂世界還沒有娑婆世界好,那就不好辦了。所以佛說彌陀經要說極樂世界這么殊勝,跟娑婆世界作一個對比,要讓你不願意再在娑婆世界生死,極端的想出離,由這一念的出離,念佛力量才得力。厭是怎麼辦?厭不是厭世消極,厭是曉得我以不願這個地方生死了,並不是我們在這無所作為,我們現前還要在這培福。所以十六觀經有一段文要讀,就是一個菩提道次第,從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都包含在裡頭。

念佛是我的行門還有好多助緣,不是光念阿彌陀佛就百事不幹,那也不行。你還修種種善行你也可以修下士道,也可以修中士道,也可以修上士道。所以這個厭是厭娑婆的苦,但是並不是讓你變成厭世的人無所作為。我們自己的有個歸宿我一天做的善法都不為我二天得個什麼好報,我最終目的是不再在娑婆世界生死,哪怕把娑婆世界建成跟極樂世界一樣,我都不來了,然後真正求生西方的心才能堅決。

娑婆世界最苦,就是凡夫的心不清凈,心不清凈是做事不清凈,業不清凈,業不清凈,報不清凈,只能生在娑婆世界物質世界不好克服的,一會又漲大水了,一會又火山爆發了娑婆世界害不害怕嘛!這就是說用娑婆最苦,西方極樂兩個對比,使你的心有個趨向,然後你的心才入定,跟修世間禪定一樣。修世間禪定有一欣一厭,厭下地,欣上地,必須有這個動力念佛動力一心一念,千方百計的贊嘆極樂世界殊勝。願有兩個,實際上是一個,一個是願離娑婆一個是願生極樂。有了這個願你在娑婆世界就好日子了。反正我要走,我還有好大的執著呢?我就不跟哪個爭了。眾生互相爭就是短視,覺得就是我現前一點點大的世界,爭得不得了,修行學佛的人根本這個娑婆世界二天再也不來了,我爭什麼?我爭西方極樂世界,求的是生死出了生死苦海隨便怎麼說沒有什麼可以留戀。所以要厭,第一要厭人生是苦,人人都有這個體會。

哪個滿了意?秦始皇到死也沒有滿意。其它不說,單是生老病死,人人跑不脫的。另外各人有各人的矛盾,各人有各人的苦。有人的矛盾,有環境矛盾

第二不曉得世間無常,不管有多好的環境,萬般將不去,什麼都拿不走。現在大家爭房子爭得厲害,死了什麼都帶不走。第三不覺人命無常,一百五十歲最後那天還是要死。第四不覺悟無我我是什麼?總覺得我有我自由我要怎麼就怎麼,我有我主宰!我們各人試想,是不是我們想做什麼做什麼?人是一個條件要看環境環境你怎麼才能怎麼,哪裡由你想怎麼就怎麼。但我們執著實實在在有個我,我要錢,有錢什麼都買得來,買來我享受;再一個我出名,成了名流到處都有面子,二天做個大點地位。吃,有的人什麼都不在乎,好吃,吃得好,培補得好,健康多活。其實有時吃那些東西而不好,沒有益處。睡是什麼?睡:安逸代表一切的舒服不光睡覺,怎麼才安逸,想耍、安逸出去逛逛,朝山旅遊。不曉得旅遊不是味道,在家千日好出門時時難,有好多人想去旅遊人生就值得了。人家請我去旅遊都不去,我是個懶人,我最不願旅遊。那個旅遊部門聽到我這么扯她的閑,要罵我這一說他們都沒有生意了。我最不願旅遊旅遊是苦,你以為旅遊是樂。旅遊就是叫你吃苦。

老上師說朝山兩個事:一個是為了親近知識,那些名山大寺那個地方有善知識我要親近他去跟他學法。這個無論如何跑好遠的路都值得起。光是跑去磕兩個頭,磕頭隨便哪都磕得。普賢菩薩到處都有,何必跑在峨眉山去?普賢菩薩虛空,我何必跑峨眉山?觀世音菩薩虛空,我何必跑普陀山。那些居士要朝山我就要打他的破鑼。我說你花那麼多錢朝山,吃那麼多辛苦,你把那些旅費住宿費一齊匯給普陀山修廟子,就是天大的好事安安逸逸坐在屋裡,多磕些頭,什麼都完結了,不用吃辛苦,各人的看法不同。好多人一退休把一家人帶去旅遊我跟人家的習慣不同,有些人覺得是樂,實在是苦。有的人貪睡,懶,圖安逸,這個最要不得,所以佛最呵斥這個貪睡。佛最鼓勵人少睡。你這個人的壽命有限都拿在睡眠把它浪費了,少睡覺多做事情,這個是佛鼓勵我們。與其睡不如修定,修定比睡覺對人的身體更好,老上師給我們講的。有時做可怕不如意的夢,雖然睡在那沒有休息到。我們第一其它不貪了,就貪懶。睡就代表懶,「不幹活,氣還歇得勻均點」有的人說的。「你喊我發心做那樣,做到麻煩,做不好批評我,我最好一樣任務不承擔,這個最好,無事道人」!這個睡我們眾生最後是五欲,但世間的人就追求這個,追求這些享受就是苦,你想錢就是苦,找對象就是苦。現在有的女青年來要出家,說不出個理由,有些人就有這些問題,有些人在廟上躲著。那天有個青年人來鐵像寺,我看他就是來躲事情,總是婚姻上有什麼問題。這個是個煩惱出家人就把這個煩惱掉了世間上這個事真正麻煩,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現在獨子獨女,就要給他把這個事安排了,安排了二天事情又出來了孫兒來了。當爹媽的要上班,工資低請保姆,婆婆爺爺拿錢比起。帶了一輩又一輩,和尚只管自己這一輩。

不學教就去學參禪,參禪教你開悟,現在我們要參禪在哪找師父?哪個說我開悟了?沒有好多人肯承擔這個任務,也有人在參,很不容易找到。如果我們走參禪這條路,必須找到開悟師父才行開悟師父都沒有找到,你坐了半年到底開悟沒有開悟,哪個下決斷?現在走禪宗條路,盡管走這條路頓、快,國外「頓悟」盛行的很,究竟有好多「頓悟」的善知識給你領路?所以頓悟很困難有很多問題,所以最便宜最方便還是老實念佛。學教理是學來幫助你對念佛法門這個道理信得下去。懂得佛法道理還是要學,不是說念佛就不學,學了不信還是不起作用,有好多大佛學家到頭來跟釋迦佛唱對台,那起啥作用?所以最可靠的是相信釋迦佛,釋迦都不信,你還當啥佛教徒。相信釋迦佛,釋迦說了這個法門你就信下去,最好辦的,就念南無彌陀佛,又不要你讀好多書,不管你老少身體不好都該念,身體不好、老了更該念,快些都要極樂世界你還不念年輕也該念,黃泉路上無老少,還是要念,我們首先念無常,念無常就要念佛這是簡單修行。蕅益大師提倡凈土法門說你們參禪的學教的你們不肯走這條路太可惜了。許許多多經論說的其它辦法念佛就是第一個辦法,你參禪頓悟,頓悟也無非出生死,最後生生世世都不退才能成佛,如果在念佛中能頓悟,那你跟普通的參禪頓悟不同,頓悟了還有退的可能,因為參禪頓悟不定往生西方,周圍環境不保險。念佛管你悟不悟,都要極樂世界,那才是是個保險的地方

說的這么好,《阿彌陀經》到底是個什麼經?是大乘菩薩道的經,不是小乘聲聞學的,在十二分教中叫無問自說。佛說法的時候都有人來請問,當老師人問才說,但十二分教中有無問自說,沒有學生提問這個老師等不得非說不可。「你們不問,我也要說,你們實在水平差不曉得問,沒有問到這一層,你們問不到我還是要講」,釋迦佛就是這樣。這是佛的大慈悲。為什麼要講?這個法門好了,這個法門只要修筆直要成不退菩薩,不問也要教,無問自說。無問自說就是高等課題,這些學生低了問不來,我釋迦佛要說。向他的大弟子舍利弗說,舍利弗是佛的上首弟子大智舍利弗,要有大智的人才容易接受,所以不是說念佛法門很低,大智舍利弗才能接受,直接喊到舍利弗提醒他,告訴他有極樂世界彌陀佛,你只要念佛就可以往生。說這個法門我們這些眾生就是怕困難,為什麼怕困難煩惱重業重,三種障。煩惱障,過去造了很多業。第三報障,是說我們現在變了人身沒有好大的力量修行有多少困難,所以佛說這個法門。這個法好修簡單得很,並且修成之後筆直往生凈土,比什麼法門殊勝。所以就說將來到了正法滅盡時,經書沒有了佛法也沒有,這本彌陀經最後要流到末法之世,住世一百年讓眾生學這個佛法,所以這是佛的大悲心。

念佛法門叫阿伽陀葯,萬應靈丹,什麼病都醫,所以又叫總持門。這個經把一切法都包含了,能治眾生一切病,上中下都可以學,叫三根普被,六度包含完了叫大總持,不可思議法門。這個法門不容易理解,就是有辦法,這葯你懂不得,懂不得你只要好吃,相信這個醫生,相信釋迦佛,吃釋迦佛這個葯自有好處釋迦佛自己擔了保,六方諸佛擔了保,萬應靈丹三根普被。只要你受了就找到路了,修行條路捷徑捷徑,叫易行門。佛法修行最容易的就是這道門你要信就走得去,不要東想西想,這個門就怕你東想西想,一會兒又去參禪,又去學密,參禪學密學教任何都可以,但這是你的本修。念佛的人可以學教,但你不要丟了念佛同學們課多得很不要丟了念佛法門,這個道場念佛宗,跟大眾上殿念佛非去不可,但要懂得念佛殊勝好處。所以念佛法門是本修,如果你學密法也可以,學教也可以,你要把它當為助修,給你幫忙的,參悟也可以。那天有個學問到什麼是心?有心了解這也可以,但是你認定把念佛當成任務,念佛是你出生死的任務,不是別人請你念佛你才念,這個是你自己要出生死要走這個法門才行,才把這個事認得真,不要把念佛當成不相乾的事,口念心不念,口念也有因果只要你肯念,但不如你真用心念。念佛法門第一步要求你口頭念,口不念不行,第二步做到心念,口多念總會得力,得力就是對你身心起到影響,這個不是騙人的事。現在念佛往生的人好多,所以我們第一個相信這個法門第一個是信。

正文,這個經分為三段,第一段序分,就像書的序,帶個帽子,說明書的來源。「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從這里開始叫序分,隨便那部經開始都有這段文。「如是我聞」,這四個字從哪來?佛欲涅槃時,阿難尊者——佛的堂兄弟,又是佛的常隨侍者。因為阿難常跟佛在一起,所以聽佛說法時間最多,佛將涅槃時,他關心這個事,問佛,以後佛經開頭究竟安什麼字?佛說開頭安「如是我聞」。「如是」就要緊,標的是信順,大家要相信,這個話我親自聽到佛說的,不是我隨便說的,我聽到佛怎樣說,我就怎樣說,表示這個話是可信的,實在的,這樣眾人才接受順從,如是二字就是信順的意思,大家相信這么說的。

所以佛法就是要有師承,我聽師父怎樣說我就怎樣說,師師相傳,有傳承。密宗特別講傳承,禪宗更講傳承,無師自通是不是野狐禪呢?密宗也講傳承,沒有得傳,那個法不上算,學戒還是講傳承,學戒、出家受戒、依止都要如法,還是要講傳承,佛法哪一宗哪一派都講傳承,沒有說我無師自通,沒有師父我就是佛,這個不行的。「我聞」就是說有傳承,我親自聽佛說,不是我自己創造發明,不然別人不相信。阿難是阿羅漢,新(剛證的)阿羅漢,那時迦葉結集三藏什麼叫結集?結集就如現在開會總結,總結佛住世時講的什麼。因為佛沒有涅槃時,這個話好說,佛涅槃了就怕大家亂說,不總結一下就把佛的言教散失了;再一個二天你說這樣我說那樣,所以開個大會,要五百阿羅漢迦葉尊者為首,招集五百阿羅漢,缺一個只有四百九十九,少不得阿難尊者,因為他常隨侍佛,他才徹始徹終都聽到佛說,找他來他沒有證阿羅漢,也無法進到會場,高級會場,迦葉尊者說你趕快努力證阿羅漢,他到寢室將上座斜倚時就證阿羅漢了,這是阿難尊者證阿羅漢的特殊姿勢他就往會場在耆闍崛山參加會議,叫門,說你是阿難你不能來,他說我已證阿羅漢,說既是阿羅漢就有神通,自己進來,他就去了。佛的三藏結集好慎重哦!三果聖人都不行,阿羅漢才得參加,阿難尊者那麼特殊的人物,不夠資格都不讓他進去,所以阿難尊者參加會,把釋迦佛所有說過的法都背出來。我再三要同學們背書,背多少算多少,我們現在學習的人都不背書,《阿彌陀經》、《楞嚴咒》背得就完了,佛在世時的比丘哪裡才背一點點,我們不背久而久之歲數越大記憶力越衰退,記憶力不發達了,所以不是苛求同學們,特別應背戒本,要死背,那是佛的法律,不光是懂得,趁年輕要背,佛在世時,佛的弟子大阿羅漢都是背的,沒有書本,所以叫誦出,就是背出來。阿難尊者在結集的時候,大眾阿難尊者你是怎樣聽佛說的,你就是說出,阿難尊者說「是,如我所聞,我怎樣聽到的我就怎樣說」,大家才信。如是二字就是信順,順:大家才服從,心裡才接受。如果阿難尊者說的與佛說的有出入,我們就不接受。所以起頭有如是二字,師父怎麼說就怎麼說。沒有師承不能篡改,亂說。「我聞」就說有師承,我親聽佛說佛法聽到善知識親自口授的,這個不同,我是有傳承的。

「一時」經中沒有記死的時間,佛世的時間,佛會時間不受我們世間拘束,佛和弟子都是神通廣大,「一時」總有那麼個時候,佛說法了,有弟子聽法。上課了老師學生來了時間恰好,法是佛說,佛是教主,佛來了弟子來了。「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處所說法地方,有那個地方好印證,當時在那裡有哪些人參加,舍衛國是波斯匿王首都的名稱,譯為豐德,說他的國家有四德,第一多聞,那些人有學問文化高,認真說多聞是指佛法多聞,那個地方常聽佛說法,聽佛說法機會多叫多聞。第二解脫,那地方的人聽法修行,好多人證道證果。第三財寶多,那個地方富,第四那地方五欲多,繁華。財寶與五欲只能稱為豐,「富有」,德是指多聞解脫,這才算功德,所以舍衛國叫奉德城。「祗樹」:樹子屬於祗陀太子,「給孤獨」:園子屬於給孤獨長者,給孤獨長者為他很富有,財富無量,常做慈善事業布施周濟貧孤,他供養佛,請佛說法。給佛找個地方,找到太子的花園,太子叫戰勝,他父親打了勝戰生了他,故名祗陀,長者看上太子的花園,太子不肯,量他沒有那麼大財富,就戲說:「你用金磚把我的園地鋪滿了就給你。」他就用金磚把園子鋪滿了,但樹腳下鋪不了,要鋪就得砍樹,樹砍了就不成園子了,太子說,樹算我供養的,園子長者供養的,所以稱為祗樹給孤獨園,是佛說法地方

聽眾「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大比丘受了具足戒,比丘才能住持佛法,大比丘才是正規僧眾成員,女的比丘尼也是正規僧眾成員,佛法組織是民主,什麼事都開會做羯磨,開會才有表決權,才夠資格參加,所以都要爭取成大比丘,才能住持佛法比丘梵語,因為有三義故,譯音不譯義,譯乞士,向人求乞,乞討,是特殊的人,叫乞士,他另有任務,他的任務不是營謀他個人的物質生活要學佛法如來乞法,在佛面前尋找真理,學到佛法了他的法身慧命才能增長,所以他就沒有搞物質的創造,沒有搞生產,工農搞生產服務業都在搞生產,比丘就是不搞生產,老師大學教授不搞生產,他們的勞動就是搞教育,自己先接受教育,也是勞動,所以國家對師范學院的學生生活費,他讀書就是勞動,如果受了國家的供給,又不好好讀書那不行,培訓部的學生也是廟上供給,在這大部分投入學習,學習是艱苦勞動,但我們當學生不認真學習又不行,當老師不認真教學也不行,所以好多人勞動,不一定是物質生產的勞動才叫勞動,精神的提高的勞動也算勞動。比丘放下其它的勞動,放下自己的享受,如果他自己去勞動,還是跟我們現在一要多少工資,生產的東西賣多少錢,拿到就該自己享受,他不做這個就是把自己的享受放下,把自己的勞動完全放在自己的修行傳道方面,隨便吃一點,隨便你們,看你給我一點就算了,所以這個叫乞士,他不拿自己的精力去搞自己的生活他有更重要的事,所以他要向施主乞食,乞什麼?那時比丘就是每天吃頓飯,三衣一缽就是他財產,三衣之外不能多餘,三衣是佛考驗印度的天氣,要有三衣深夜才能抵抗夜寒,所以佛允許比丘至多有三衣,在就是比丘最大的財富。還有個乞食用的缽,這就是私有財產,其它沒有了。乞食不易,不準專在哪一家乞,哪家有錢有信心就專走哪家不行,乞七家沒有就不許再走,就餓一天,今天就吃清齋,所以比丘叫乞士。有的人不曉得說出家人在吃剝削飯,但我們應反省,我們不是真正在向佛乞法,在勤修戒定慧學了佛法是不是能荷擔如來家務,給釋迦佛當傳教士,如果能做就不愧於人家的供養,如果做不到光是混就不好了

有些菩薩從前宗教剛恢復時不要普佛錢,普佛錢是為人念佛的錢,我們這里的師父沒有用普佛錢,有的師父解放後參加生產,老了有退休費,上一輩的師父都是工人和尚,他們很謙虛沒有覺得該享受,收了供養都輾轉供養,沒有拿來自己吃穿上,過去比丘無心搞生產,如果他們搞生產,人家要批評你不修行搞勞動要譏嫌,現在不勞動人家要譏嫌,現在我們做我們必須的勞動,寺廟出家人沒有不參加勞動的,不過勞動的方式不同,不一定挖土才是勞動,編布縫衣服才是勞動,文殊院寶光寺的師父一天都在為來往的群眾服務,服務也算勞動,我們想出了家就清清靜修行什麼也不做,人家要譏嫌,那時佛定乞食的制度是折服比丘驕慢你說萬事不求人,自己管自己就會驕傲你還要求人,當然要向佛求法生活靠信教群眾,免得你起驕慢心,再一個你不儲蓄,佛世的比丘什麼儲蓄都沒有,只有三衣一缽,破除貪心,為什麼佛世的乞食制度定下來,比丘要乞食,後來外國法師中國來行不通,有的法師中國還是乞食,中國社會不行,社會的人不懂得,國外的大法師大比丘中國還是接受政府的供養,我們中國沒有把乞食的風氣打開來,我們雖沒有乞食實際上還是在社會供養比丘的第二個意義:破惡,就是斷煩惱,一個是內心煩惱,外的身口的一切惡行戒條規定哪些做不得,居士不殺不盜不邪淫妄語出家人佛制的戒就多得很,你要做得到,一切惡都要破,一切罪惡的事不做,一切罪惡思想不起,這個要求就高,你要把我執斷完煩惱習氣都要除完,這個工作不好做,這叫破惡,才夠得上當比丘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