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照法師:禪心密印 第六章 拋棄五蘊入聖流

第六章 拋棄五蘊入聖流

剝落五蘊香蕉

通過五天的靜坐,諸位這幾天應該都非常努力。各自在心情上、在見地都有所突破。頭一天跟大家講過,其實我們打七,只要五天就夠了。你們夠了沒有?為什麼講五天夠了呢?因為我們要掘地五尺。人家是挖地三尺,我們要掘地五尺。這五尺就是----

第一天,我們需要捨棄色蘊。對於一切物質世界,從內心當中徹底放下第二天,我們要對於受陰,就是一切苦、樂、澀的感受,要放下。第三天,把自己沉舊的想法、所有的觀念全部捨棄。第四天,看到自己內心不停流動的念頭,這個動態的行蘊,也要捨棄。第五天,就是把我們對人生世界的認識,這種識蘊,就是分別念,也通通要捨棄。

假如對於物質的、精神的色法世界心法世界,全部從我們自以為是的執著當中連根拔掉,那就證得心經所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所以心經核心要點,就在於「照見五蘊皆空」,從而顯現出我們每一個眾生本來具足的內在的真心這是一條解脫道,明心的證體的路程。就好象剝這個香蕉樹皮,看上去好大的一棵香蕉樹,當每一張香蕉樹葉剝下來之後,發現裡面根本就沒有所謂的香蕉樹,它只是葉子,每一張葉子的梗,綜合在一起,看上去象是一棵樹

我們這個人生,看上去有思想、有境界、有分別、有動搖、有色身、有生活,還有外在世界,種種的現象,非常逼真;當你在靜態下去觀察,去一層一層地剝落我們無始劫來的執著,剝到最後,你就發現諸法無我這就證得禪宗所講的本體也就是打開我們的本來面目

會痛的受與不會痛的想

如果連自己的五蘊還沒有看清楚,你不能分辨色法和心法概念也不了解覺受和思想的區別。坐在那裡腿痛了,苦受開始。你還在那裡想,這個很痛,怎麼辦?這個想的本身,它不會痛,它只會想。痛和想,這是兩個概念。痛就是受蘊;想,就是想蘊。坐著舒服的時候,你覺得很舒服舒服感覺是受蘊;想到自己舒服這是想蘊。我們的想蘊一直在顛倒,亂想;受蘊就受到了身體思想的局限,從而產生苦、樂、得意、失意、高興、難過的各種情緒

所以每一種覺受產生,它的背後,都隱藏著它的想法假如你想法沒有了,你的痛苦也就沒有了。所以受蘊比想蘊要更加粗,想蘊比受蘊要更加細。當我們在想一件事情,或者在分析一段道理的時候,想,它是指有具體的形象出現在腦子裡,比如說你想到車,想到某個人,想到具體的某一件事情,無形當中,我們以為想的這個事情真實,卻忘記了想的背後隱藏著深深的變化。當你在想車的時候,可能下一念頭馬上就擠進來,讓你去想你的房子當你想張三的時候,下一念頭就擠進來,讓你去想李四。我們不知道想的背後蘊含著無常變化的這個行陰,以為我所想的都非常真實。每天都把自己想得好好的要做什麼;其實每一件事情你想要做的,跟你真正做的,永遠都沒有吻合的時候。就象你中午想吃麵條,但是你不知道你會吃多少根麵條;你可能吃一碗也可能吃兩碗;你可能這個麵條用調羹打,也可能用筷子;如果沒有調羹和筷子,也許用手也可以抓。這個麵條吃的時候,會不會太冷、太熱;是太咸呢還是太淡……根本無法知道。我們想到吃麵條,然後你就去吃;吃的時候跟你所想的完全不一樣,這已經有很深的變化。我們凡夫往往以為這就是我想要的。可是他的注意力馬上又看到、又去想到另外一件事情。在吃飯的時候就想:我應該怎麼去洗碗;我下一餐應該吃什麼。如果太咸了,覺得我下一餐應該放淡一點……這個想法一旦實現在你的眼前,你的思想馬上就變化到下一境界,追求下一目標

追求到的都不是真正想要的

所以人生不停地設定目標又不停地被自己的行陰所摧毀。這就好象沙漠上的糜鹿,它看到前面不遠,太陽照在沙漠上發起的蒸汽,就好象是水一樣,叫作陽焰,太陽火焰照在沙漠上。我們在高速路上,也可以看到前面二三十米,路面上好象有水,前面那一輛車開過去,車的倒影你會看得清清楚楚;在直觀上,那就是一堆水。因為沙漠里沒有水喝,這個糜鹿口渴了,它就想要跑到前面有水的地方,喝到這口水。它就不停地跑。跑到前面,它以為看上去大概二三十米,就能喝到這口水;等它跑到前面,其實已經面目全非,什麼水都沒有。但它舉目又看見還在前面的二三十米,還是那樣的水,它還是繼續往前跑。我們會說,這只糜鹿真是笨蛋,它為什麼去追那些空花陽焰呢?為什麼不停下來休息?總比口渴往前追求累死好啊。可是我們沒有看見,糜鹿確實是笨蛋,但我們也不比糜鹿好到哪裡去。從小到大,從老到死,我們每天去追求,以為追求到的那個就是我想要的;其實當你到了它的面前,你發現面目全非;你馬上想要的是下一目標而不是它。因為我們被五陰覆蓋住了,我們開不出智慧,就看見前面有目標,我們就想要。你不知道你想要的這個「想」,它是變化的。它今天想要前面二十米,可以到那裡,有水喝;到了那裡它發現還在前面二十米,我還要再往前跑,才能喝到。它的思想就隨著環境的變化不停地追求、不停地追求。所以慾望驅使下的想法,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

人的慾望每天在膨脹。在物質世界,固然不可能滿足;但即便在精神世界古今中外,無論是哲學家、藝術家、畫家、文學家,哪一個在死亡的時候,他拍著胸脯說,我這一生過得非常滿意?我很自豪地告訴自己,我的生命就很圓滿?我看這些,包括李白,都在那裡感嘆,「自古聖賢寂寞」。

所以,思想的背後,蘊含著很深的行蘊。我們如果沒有看到,我們所有的想法,其實都是動態的,都是變化的,昨天想這樣,明天可能就不想這樣;但這種變化不是無根的,它的根就在我們的認識上。我們能認識到這個世界,你只要對這個世界生了認識,產生了定義,腦子裡面就會有概念出現。這個定義,這個概念就會使我們不停地動搖。所以,這個概念是一個法塵。法塵,能伴隨著法塵生起來的,是我們的意根。也就是說,法塵是怎麼產生的,它緊緊伴隨著我們的我執假如無我,所有的文字概念全部消失,會展現完全超脫世間文字語言思維生命本來面目也就是佛法講的,通過集中訓練,能證得真如本體。這真如本體才是我們不會動搖的、不會受生死變化、無常干擾的一個真相。那麼我們大家打七,就是為了把這第七識的我執,從內心深處連根拔起。第七識也就是五蘊當中識蘊的內容,就是伴隨著法塵,有一個我的概念

所以五天下來,如果你沒有按照每天捨棄一個蘊的這個功夫,那我們現在就把五蘊一起捨棄。只有把五蘊從我們的生命當中勘破了,那才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你不能勘破身心世界就會永遠被無常想法困擾。

定境與見地

但是,五蘊勘破以後,你要問,那是什麼樣的境界呢?語言文字到這里就非常的蒼白無力。因為語言文字動作表示,全部都是在思想可及的范圍;而真如本體卻要連你的思想的根都要拔掉,徹底清除我們生命中無始劫以來的所有的垃圾。你哪怕留一點點都不可以五蘊皆空,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所以在描述證得真如本體境界的時候,我們這些語言文字很容易產生誤會。凡是講到空的,境界有很多種。以前給大家講過證道路上的八種歧途。往往有很多人會把定境當作開悟,當作見地

六祖大師說,我此法門,只論見性,不論禪定功夫。因為見到真如本性,才能破除生死禪定功夫無論多深,不能了生死。除非因為你禪定功夫而開發了無漏的智慧,完全是以無漏的智慧來了生死平常我們的智慧是有漏的,就是有煩惱的。

解悟與見悟

知識豐富,可能因為知識太豐富而煩惱。像人的知識畜生知識可能要豐富一點,見到你,如果說你烏龜王八蛋,你就不高興了;但如果見到豬、見到牛,說它烏龜王八蛋,可能就沒關係;見到三歲小孩,還不懂烏龜王八蛋是什麼意思的,你叫他狗屎他也很高興。知識傳達一種信息,但是因為我們對知識執著,反而導致了因為知識而產生的痛苦。沒有智慧的人,學習科學,會被科學所害。就象他們用先進的武器,去壓迫、挑戰,挑起戰爭,破壞社會形象,破壞社會的現狀,沒有智慧而掌握了很多的科學技術,去犯罪,這就佛法告訴我們知識要有智慧來運用。但是,落入這個語言概念以後,我們的煩惱痛苦就非常多;離開這些語言概念,我們又沒有辦法表述佛法所要說的明心見性

所以,講經說法語言當中並沒有真理真理也不語言當中。透過這個語言,通過我們智慧的抉擇,可以看見真理。所以講是標月指,用指頭指出月亮方向;但月亮是指頭,指頭上也沒月亮

所以有一同修,在打坐得很專註的時候,身心一片空寂,眼前一片光明感覺境界非常好。這個時候他拿佛經來比較,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他發現在這個定境當中確實什麼都沒有,於是就在那裡想,我是不是見到真心了?真心是不是就是什麼都沒有的?等你從這個定中出來,發現又沒有掉了找不到這種感覺

我告訴大家,凡是遇到了跟你所理解的明心見性一模一樣的境界只要你出來又找不到它了,那就是定境。你出定了,所以找不到它;你再入定,又會找到它。這絕對不是什麼見地你在定境上,就算你承當下來,你在那裡又想,一把抓來就是,那這個就是了,我就肯定我已經見性了,於是哈哈大笑,吟詩作賦,寫偈頌,抄佛經,到處宣揚;還要告訴師父,我某天某日,在哪裡打坐,出現什麼情景,這是不是開悟境界你要還能在這個定中,你就以你定中的狀態來跟師父對話,也許這個師父就被你蒙騙過去了,因為你還空靈境界里;但是大部的人就不是了。所以他跟師父就說,我以前怎麼樣怎麼樣。你這樣的心態想叫師父印證,怎麼可能呢?你開口自己就已經表露了,你是禪定,早就出來了。你講話的時候,那種我執的心,渴望的心,追求的心,已經表露在臉上,深怕師父不肯定我。如果罵你兩句,說,哎喲,這個師父害了我,把我法身慧命給摧毀了----殊不知,什麼叫法身慧命?贊嘆你呢,你又高興得跳起來,哦,師父印證了,我已經開悟了!——不知東南西北。

有一些更嚴重的,如果沒有智慧你在定境修得很深,只要一打坐,心一靜下來就能夠空明歷歷,打坐下來就沒有掉了;有些功夫做得好的,打坐下來,也能這樣。始終能保持讓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妄想很少,很灑脫身心很愉悅。這樣功夫用多了以後,他這個他心通、天眼通慢慢地就開發起來了。別人還沒講話他就知道什麼意思;看你表情,就知道你是快樂的還是痛苦的;是著急還是不著急……因為心細了,自然就有這個感應。他更覺得自己不可一世、與眾不同,我慢心生,到處去宣講自己打坐的經歷。這種人,不是走火入魔,就是得少為足,得大妄語。不但不能見性,反而是因為聽了佛法,明白了空靈無所得是我們的真心這個道理,而把自己開悟的大門給堵住了。

所以聽法好就好在指明道路,讓我們的心知道從一切物質精神執著上,慢慢地抽離開來,跳出一切執著痛苦知道了這個方向。但是害我們的,我們聽懂了,就以為是自己的了;聽懂了,在打坐中有感應到的時候,就以為自己已經體會到了佛菩薩見地。大錯特錯!所以,光看語言文字是很不夠的;光聽法,很不夠的。

我遇到過好幾個同修,因為打坐當中身心空靈在這狀態拿起佛經來讀,覺得每一部佛經都能讀懂。於是他大手一揮,說三藏十二部經典,我完全能懂;三藏十二部經典我一看就懂。我就問他,既然三藏十二部經典都能懂,無想定和滅盡定的關係是什麼?他們有什麼不同?他就講不來。因為滅盡定是羅漢解脫的定,無想定凡夫沒有思想的定,完全不同,但是都是定境。無想定是四禪天的定,四禪,無想無煩無熱天。四禪八定,初禪、二禪、三禪、還往上走,才進入第四禪,叫無想定。第四禪的特點,就心能專註,叫心一境性,把心專註在一個境上,不動搖。你如果把心停留在念頭沒有生起來之前,一念不生,停留在這里,你試試看,停在那裡,心專註在一個境上,你就發現,心沒有動搖,卻很清楚。它只是世間的一個定而已。有人以為這就解脫了,這就已經開悟了。對不起,他變成外道了。無想定就是外道定,不但不能解脫,定境喪失,必墮三途。因為無想定,認為自己解脫,未證言證,是大妄語

所以我們在同修之間,無論多麼有道德同修,你修證的境界呀,最好不要跟他談。因為是凡夫都有我執。有我執,就對你也執著。你講有境界,他沒有的,他心生嘀咕;你如果講出了,以為自己明白了,很歡喜,好象是大事一樣,那麼同修可能會勸諫你,叫你不要太高興,但是他也不知道你是對是錯。

那麼我們多聽聞佛法,多了解了佛法道理,就知道,凡是會有進去、出來的這種境界打坐的時候出現了,進到這個定境當中,不打坐的時候出來了;偶爾又感覺很明白了,哎,有時候轉頭又不行了……這些種種會出會入的,全部都是定境,一概不是見地這是錯把定境當作見地

有一些是把理解、解悟當成見悟。解悟是什麼呢?就是給大家講完這些心性真實相狀,我們把佛經讀給大家聽,「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凈,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乃至到最後,「無智亦無得」……把這些佛經內容白話給大家一講,我們在腦子裡面就開始仔細地規劃,構造自己的思想體系。於是在那裡想,哦,沒有色,沒有眼,沒有耳……唉,這個世界一切全是假的;但是這一又是佛性妙用。把這些話都記住了。

然後有人就跑過來:師父我見性了。我說你見到什麼了?----我見到這些都是佛性妙用。我說我沒看到佛性妙用啊。你看到什麼啦?是不是眼睛出現幻覺了?他說這個杯子,這個杯子就是佛性妙用我說沒有告訴你佛性妙用的時候,從來沒有人這樣講的呀,你叫一個不懂佛法讓他看看,他是是說佛性妙用?你的眼睛是不是看到跟他看的不一樣呢?他說一樣的。那一樣的,你的佛性在哪裡啊?杯子外面有佛性嗎?杯子上面有佛性嗎?杯子是空的有佛性嗎?看到了沒有?通過語言思維學習來的,懂得了這句話

就象蘇東坡有首詩: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很多人:哎呀,人生如夢啊,不要跟他計較。你真能體會到人生如夢了嗎?其實從來沒有。我們覺得人生就是人生,很真實,怎麼會如夢呢?所以沒有體會到這個語言本義,卻能把語言拿過來,自己去想像的,想像一個道理來,想像的想出來說,這就佛性妙用。實際上,也是瞎說,就是聽來的。你問他自己看到了嗎?你們有沒有看到?如果你杯子上還看到別的東西,說明你眼睛花了,有毛病了。杯子上沒有第二樣東西你怎麼會看到一個佛性呢?在杯子上看?而且還說杯子就是佛性的用呢?但是佛菩薩告訴我們祖師大德說,佛性就在六根門頭放光,林林總總,都是佛性妙用他說是他的;你說是你的嗎?所以很多人,特別是知識份子——我們在座的,幾乎都是知識份子,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你看看,我們第六意識太活躍了,就把聽來的教理啊,不停地琢磨、琢磨,琢磨得玲瓏剔透,無懈可擊,然後把它搬出來告訴師父;我已經明白了。錯了!這種錯誤完全是所知障導致的。

有一些正在用功,我們找到了一個用功下手處,就是告訴大家,在一不生,能見到了了分明這個地方比較舒服。你如果承認這就心性,也很容易,一把就抓住了。你從此不會再憂慮,不會再流浪。因為無論遇到什麼痛苦,你只要體會到一念不生、了了分明,所有的痛苦都變成電影影像而不你自己。這在世間已經極為難得稀有。縱然你體會到這點,其實,還是屬於慧解上的解悟。解悟啦!----不要生退堂鼓,不要生退心。你能夠體會到一念不生樣子,這個說明我們的大腦是很正常的。有些人,你跟他講一念不生,他聽不懂。一個念頭都沒有起來,這么簡單的一句話都聽不懂。聽懂,你要去感受一下。

思維本身的無我

我們打七就是你做功夫就要不停地感受一念不生,不停地感受它。在感受的過程中,就把房子的一層樓、二層樓全部蓋好了;到因緣成熟條件具足,第三層樓很容易蓋起來。你不在這用功,你平常的貪、嗔、痴,煩惱習氣一大堆,昏沉、掉舉。坐在那裡,或么東看西看,東想西想;或者呢,頭一低,迷迷糊糊的,兩個時就去了;抬起頭來,又開始想了。這叫:瘋瘋顛顛,又過一天。就不知道自己一天到晚到底在幹什麼。靜下心來,打七,你可以看到自己有多麼的不行。

實際上,讓你去體會,一個念頭都沒有的這種狀態啊,每個人都可以去體會;而且體會到的感覺是非常的清凈舒服的。這個智力,可以超過你用第六意識的百倍。你看我現在在這里,如果我想看哪一個人的臉——我的妄想打起來,想看一個人的時候,我只能看到他一個人,其他人我就看不見了。但我不打這妄想,我什麼都沒想看,我只要睜開眼睛,你們不管是東邊、西邊、前邊,只要有動,只要有聲音,我看得比誰都清楚。你同時動,我同時都能看得清清楚楚。這就是我們意根本身所具備的了了分明能力你不能這樣看事情,難免會掛一漏萬,得不償失。所以,如果能夠以一念不生的心來生活,來體會人生的種種況味,不但不會變傻,而且還智力過人,灑脫自在,反應是異常地準確和迅速。這就是在世間,建立一層樓、二層樓。

當然,我們打七的真正目的,是要到第三層樓。放開這個禪定空靈,以往無論你得到什麼樣的覺受,只要你現在沒有了,你一點都不要稀罕,一點都不要覺得自己曾經是多麼偉大。其實,在這里坐禪,大家從打七的那天開始,在我這個地方你沒身份,沒有名字,沒有職務,沒有長相,沒有價值……所有的一切在這里不起用。因為大家都是禁語,大家都自己的心,不看你。所以在這里,把自己的身份、地位、職務、名字家庭、背景……所有一切,全部不相干,這才是生命在這個世界展現的一個模樣,不以外在的光環掩蓋你真實生命

把定境和思想理解來的種種說法、種種思維全部都捨棄。當看到緣起世間法,每一個事物,都是由眾多的條件組合而成,而這些事物,它的本質是沒有自己的,沒有自我你去體會身心世界諸法無我。通過思維,去觀察;最後,把自己的思維也觀察到思維的本身也是無我。真見到了無我,並確定。就象電腦上最後一個回車鍵,你所有的程序都排好了,桌面就出現一個問題無我你要不要回車鍵,要不要確定?會不會擔心一旦無我,是不是我在這個世界就蒸發了我是不是覺得可惜?如果你不可惜,你過去還有許多仇恨,你是不是覺得沒報?還有很多委屈還沒有申冤?還有宏偉大業沒有完成?是不是還有很多事情需要你做你是不是擔心這些?假如所有的擔心都沒有了,你把回車鍵按下去。從此,我們的生命就改變了方向

因為凡夫方向只向外求,以我為中心,向外求來圍繞自我,所以不停地去追求各種各樣的支持。我們需要精神上的支持;物質上的支持,需要地位的支持、名利的支持,甚至朋友情感的支持。沒有他們,好象就活得不行——痛苦因此而生當你認識了無我,你的生命不需要支持了;反過來,你可以去支持所有的人你可以去支持一棵小草,可以去支持路邊的一塊石頭你可以跟它說,你擺在這里很漂亮你可以跟每一個眾生說,你們都有佛性,都可以解脫,我可以幫助你。但是,你發現,你,已經不需要支持了。所以,只有用我們的智慧,把世間種種緣起法從心底裡面連根拔掉,你的生命所呈現出來的是聖人境界。以我為中心,追求外界的支持,這是墮落的、往下流的世界,叫凡流,凡夫之流。無我了,我們去支持外界,不需要來支持自我。沒有一自我可支持。從此,你沒痛苦可言,只有幫助別人解決痛苦。這樣的生命,叫作上流,也叫作進入聖流,聖人之流。所以聖流是升華的生命狀態,凡流呢,是墮落的生命狀態這就用功關鍵地方,不能被禪定自己的思想所困擾。

如佛一般的善知識

有些人想請求師父印證一下,正想講:師父,我打坐功夫怎麼樣、怎麼樣……師父說,你不要講了,不要講了,你講了就是多餘的,你不用講了。其實就是在指點你,你已經在起心動念了,太明顯了。你這個起心動念就是一個凡夫思想你這個必須給它扔掉。他還不扔,還說哎喲,這個師父怎麼不關心我,他瞧不起我,他沒有愛心,沒有慈悲跟我沒有緣……你不知道師父對你多有緣啊!

我聽說有一居士,他打坐功夫不錯,跟一個師父匯報了,師父把他罵了一通,結果他悔恨,說見了你,本來你鼓勵鼓勵我,我還自信的,被這么一罵,我自信沒了我還不如去死了好,連這么點本事都沒有……恨老師。這固然跟自己的福德善根不夠有關係但也是跟這個老師不能對機施教有關係。所以我們修法為什麼需要皈依,需要依止師父你要向他求法,你對他就要百分之百有信心你要把他看成跟佛一樣,他說的法跟佛說的法一樣,你要有這種心,是你針對善知識弟子相;你不具備弟子相,還仰著頭:師父,我已經開悟了,我見你不用拜,你拜我都可以……沒有這個信心哪,善知識的話不對機,他自己貽害終生。如果對善知識信心他就是拿棍子敲你,也能把你敲開。

所以大家以後要想請教問題,不管問哪個師父你必須確定,他講的話,你會把他當佛的話來聽,你才請教他;要不然,你的問題不但解決不了,而且會讓你心中留下禍根。這種不把善知識當善知識看,不把善知識當人看的,那他自己不可能得到佛法的受用——傲慢習氣都除不了。你發現對他沒有信心千萬不要向他請教問題。因為如果你向他請教了問題,他給你回答的答案正確的,因為你對他沒有信心你就放在一邊了;然後等你碰到你有信心的善知識再問的時候,那個有信心的善知識告訴你的答案,跟沒有信心的那個善知識答案一樣,你心裡想,哎呀,那個是我沒有信心的人也這么回答的,算了,我也不信了。所以,有信心、沒信心,都變成沒信心了,所有的問題就解決不了。所以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一點,不能自己搬石頭自己的腳。

修行難得,要珍惜。要明白定和慧是不同的,思想想出來的跟自己見到的是有千差萬別。我們所想要的,最起碼是要親眼能夠看到。通過自己的智慧觀察,看到了無我,然後你承擔無我那就當下即是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