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照法師:永嘉禪法 七章 禪定方便法

第七章 禪定方便法

我們具備了二十五方便之後,就可以進入正修行了,進入正修行前我們要先學習正修行的一些方便法,也就是禪定方便法。我們知道,永嘉大師早年先修學的是天台止觀法門,「止觀」就是禪修的方便法,先要修止,然後再修觀。所以我們今天學習永嘉禪,也按照永嘉大師的修學次第,先學習天台的修止法門

止就是定,修止,就是把心停止在某處,這是一個定的要門。禪定法門中,我們想發定心的時候:靜細心中,善巧運用,取捨不失其宜,因此必證深禪定故名方便。禪定的方便法,就是我心靜下來的時候,要善巧應用這個非常微細心念。善巧運用就是很巧妙地把自己的心運作起來,這種運作帶有主觀、能動的力量,讓心處在非常自如的狀態,取捨不失其宜,心變得肯聽話,隨境的起用都很恰當,不會貪、也不會厭,心聽話後,因此必證深禪定就能得到禪定

我們平常煩惱太多,就是因為心不聽話,才會世俗價值觀念,左右我們的想法做法,導致經常事與願違。比如上台演講時,你會不斷告訴自己「心要穩定不著急、不混亂」,結果心不肯聽話,一會兒在意別人的看法,一會兒擔心自己的學識,還有穿著體不體面等等,心裡很亂、毫無主張,反而更加緊張。一上台,就雙腿發抖,說話結巴,所以我們的心常常是很不聽話的,會不斷隨著外境變化。而修學禪定就是先讓這顆心靜下來,不讓它再隨波逐流,然後去善巧地運用它,最終學會在任何一種狀態下,都能恰到好處地去把握它,讓心能夠主動地動起來,主動靜下來,動靜得宜,不再混亂無主。

因此我們在修學禪定過程中,就先要讓心變得聽話起來,不能入定了就高興,沒入定就痛苦,要知道這顆心是可以入定,也可以出定的,這才是正常的心。無論入定不入定,都不能產生厭離自己的情緒,而禪定肯定有一個入定出定的過程對於這個過程,我們通過學習和不斷訓練就可以掌握它。

我們先介紹一下止門的分類,再介紹修止的方法

止門有兩種:一種是從行為上來說,就是修禪定方法;第二是從義理上來說,佛法的修止觀、修禪定不只是告訴我們修一些氣功、氣感之類的反應,它真正目的讓我們增長智慧,回歸到生命真相,然後這一切附帶功德都會產生。

行為上通過打坐修止稱為行門,天台止觀法門的行門主要有三種止。

第一種是系緣止。系,是動詞,固定的意思;緣,是名詞,就是外緣境界。讓心捆綁在一個固定的境界中,停在那裡不動就叫系緣止。

二種是制心止,就是把心制伏。平常我們的心像猿猴一樣四處奔逸,修止的時候呢,我們就要通過一種覺照的力量,看住這個心,猴子一跑就把它拉回來、制伏住,不讓它亂動。猴子因為習氣緣故,會四處找空子向外鑽,我們的智慧覺照就像一把鎚子,猴頭冒出來了就馬上把它敲下去,強制性地告訴它「停在那裡不要動」,這就是制心止。

三種叫體真止,理解體真止是需要一定教理基礎的,所以我們要多講一些。真,就是指一真法界本體——我們心的真相平常大家所感受到的這個心是一種散亂、無序、苦樂紛呈的狀態這叫妄想心,並非我們的真心。通過學習教理修行,我們就可以明白真心本來是寂然不動的,然後用心去體會這種不動感覺這叫體真止,體真不是已證到真心,而是去體會真心狀態

比如我們學習看天文,最好的方法是直接在天底下,直接觀察哪顆星在哪個位置、是什麼樣子、叫什麼名字等等,那就非常清楚了。但如果不具備這個條件,看不到真的天空時,我們就可以看標著星星的天空模型,也一樣能掌握天文知識,有機會再到真實的夜空下一對照就可以了。體真就如同看天空的模型,因此凡夫可以依此修止。那麼什麼是真?這就需要聞思經教的智慧了,我們在後面會詳細講到

從理論上入手修止,也有三種方法

一是隨緣止,隨緣止是繫心止的一個理論支持。緣是外境,隨是隨便隨便找一個外境,把心停在那裡,讓心平靜下來,不再東想西想了,就這么簡單。除了佛法以外,氣功道教也各有專註境界西藏佛教正式修法之前,中乘的修瑜珈、修相應、修事業、行部和瑜珈部,特別是修瑜珈部的時候,心要非常專註,包括對上師形象,需要集中很強大的心力觀想。《觀無量壽經》裡面講的,凈土法門念佛,也同樣要把專註在某個境界上,比如專註觀想西邊落山時的太陽,像一個大圓鼓,很圓滿、亮麗、鮮紅。這樣觀想念佛自然會把世間痛苦滅掉,而且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整個身心專註在這心態里,就進入禪定了。另外可以專註觀想早上升起的太陽,紅紅的、圓圓的,如果能觀得起來,這一生肯定會得到大智慧、大解脫以及很大的世間福報。還有一觀想的外境,比如專註於自己腦後的一片虛空,並找到一片空間點,然後觀想虛空,或把心停駐在這個虛空上等等,這些方法都是系緣止的修行方法

第二是入定止。入定止,通過行門里的制心止,把心制伏了,不再奔逸、搗亂了,心自然就容易進入這種不昏沉、不虛浮的入定止狀態

三是真性止。真性止是我們修體真止的整個理論支持。釋迦開悟時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這個智慧德相就是真性也就是大乘佛法講的清凈法身佛。小乘佛法講的阿羅漢證得涅槃世界,也是我們本有的,本有就是本來就有不需要修證的。

但我們不修證又體會不到涅槃本體,因為它完全被散亂心、慾望和各種價值觀念覆蓋了。其實各種各樣的觀念都是圍繞著我執展開的,所以我執就是覆蓋真心佛性的罪魁禍首。如果把我執觀念打破,契入的就是真性,因此真性止是以解脫基礎的,這是佛教與其它世間宗教的不共之處,也是佛法和其它法門的不共之處。前面的兩種修止的方法,其它宗教、甚至氣功都有,但佛教宗旨不在於氣功,而在於明見自性,開發無漏的智慧這一點我們要有所了解。

了解了修止法門的分類後,我們接下來介紹正式修止的方法也就是每個法門如何去修,有什麼要求等等,這是比較重要的內容,因此我們要多講一點。

行門的這三種方法,系緣止、制心止和體真止,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任選一種,如法修學,都可以得到受用,但剛開始修時不能隨便換,今天用這個方法修修,明天用那個修修,這樣就不容易有效。通過學習,我們就知道三種法門各適合不同基礎的人哪種比較容易適應自己,做起來比較舒服、比較自然,我們就可以選擇哪種起修,雖然入手處不同,但任何一法都可以讓我們達到四禪八定的境界。待修行一個法門有了受用以後,我們才可以換一個法門再試試,看這個法門進入禪定的路怎麼走,否則就不要隨意更換。一般學習一種法門,能夠進入禪定就行了,如果三種都想學習,方法要學的準確,這點非常重要。

第一種系緣止。有五個可以讓我們把心捆縛住、止住的地方:一繫心頂上,二繫心發際,三繫心鼻柱,四繫心臍間,五繫心在地輪,因此稱為五門禪法。國外有一位金齒(唐代稱傣族為金齒)三藏說:天台止觀法門的五門禪實際上就是印度的五門禪,於魏晉南北朝之前傳入中國,屬於禪數之學。南北朝以後,大乘佛法開始興盛,特別是達摩祖師來到中國弘揚禪宗頓悟法門以後,佛教界漸漸認識到四禪八定的局限性。四禪八定屬於世間禪定,雖然容易修證,也非常高妙,但終究是凡夫境界,不能解脫,不是解脫道,與佛教了生脫死的修行目的不相干。偏離了這個宗旨法門,在大乘佛法看來,就是心外求法的邪魔外道,所以如果你在禪堂里講四禪八定,禪師就會拿著棍子、香板打你、甚至罵你是邪魔外道,把你趕出去,所以大乘佛教並不倡揚四禪八定。

除了這個原因外,還有一原因使佛教逐漸放棄了四禪八定的修行,我們以後進入禪定就會知道,禪定身心會產生一種微妙的、深刻的喜悅這就是禪悅,這種感覺平常是體會不到的。凡夫快樂感覺都非常執著,所以一旦禪悅生起來,凡夫很難放棄。其實禪悅距離開發無漏智慧還遠著呢,我們卻呆在裡面停滯不前,樂不思蜀,不想解脫了,那就去了破除我執機會,也違背了修學大乘禪法的目的,走入了修行的歧途,這就世間禪定的副作用,所以大乘佛教就不再修學四禪八定了。

其實我們了解了佛法的終極目的,發起出離心菩提心以後,再來用這些禪定法門修學禪定就不會產生走入歧途的副作用了。因為四禪八定雖然是心外求法,也只是一種入門的方便。比如繫心止,讓心專註在某一個境上,這個境不是心的本身,是心外的一個方便處,通過這樣的訓練使我們的心念穩定下來,時間久了便會得到受用。

我們之所以提倡永嘉禪,就是因為它有完整的理論支撐,有實際觀想方法可以入門,使凡夫也能得到一些受用,比如四禪八定的受用。按佛經的說法,即使只證得初禪的覺受,就不會再懷疑佛法了,就會知道佛法的奧妙所在,它與世間法是不共的、是可以修證的。這樣就會破除對佛法迷信,比如只把佛法宗教信仰崇拜燒香拜佛、求菩薩保佑等等,同時也會增加信心,在具足信心基礎上再去修行大乘佛法,進步就非常快。所以我們要了世間禪定的利弊得失,吸取好的方面,同時也注意不要讓壞的方面絆住腳。

那為什麼只有這五個地方可以系緣,其它地方就不行呢?此五處於用心為便,余處非安定所。若脅肋等處皆偏,故不說。如頭圓法天,足方法地,臍是氣海,鼻是風門,發際是修骨觀之所,故以為門。因為這五處都很安定,因此方便我們用心,其它地方都不安定地方。比如觀想兩肋、或觀想肩膀,這些都是身體不正的部位,不正就不能令心安定,所以我們要觀身體端正的地方。比如頭是圓的,可以觀想頭頂像天空一樣開闊,心如太虛一樣空靈;腳是方的,可以觀想腳如同大地一樣開闊方正;臍是氣海,氣海就是丹田,在肚臍下面一點,是我們真正的呼吸起源;鼻是風門,呼吸實際上是從鼻子進來的;發際處是修白骨的人觀修的地方。因此觀想這些地方,都可以令心安定,進入禪定之門,下面我們依次介紹如何通過這五門修止。

第一、令繫心頂上者,為心沉惛多睡故,在上安心,若久久,即令人浮風,乍如風病,或似得通欲飛,有此等過,不可恆用。

如果易昏沉多睡的人,可以採用繫心頭頂這種觀法,但不能長期使用,否則會有作用出現,比如覺得身體輕飄飄的,甚至感覺會飛起來。印度瑜珈就有這個方法,坐好了以後,身體會離地。中國佛學院的傳印老法師印度的時候,看到練瑜珈的人能離地七寸,氣功算是練得很好了,因為很專註地想著頭頂上的虛空時,身體就會被這個氣拽起來,但用久了氣聚在頭上散不掉,就容易得精神病,所以不可恆用。

這種觀想頭頂的具體方法是,身心調好以後,心觀想頭頂最中間,緊貼著頭皮,又離開頭皮一層膜的地方,把念頭停在那裡,就容易入定了。這個地方要掌握好,不能在頭皮內,也不能高出頭皮太多,只離開一點點,那個感覺就像皮膚外邊還有一層保護膜,燈光照過去還有點反光,有一層小小的薄霧一樣的透明的東西,就觀住這個地方

有些人修這個法時,坐在那裡頭一直搖來搖去,這樣就進不了初禪的定境,但他可以進欲界定。因為欲界定比較專註身心,由身心專註力量會產生一種反應,對身體是有好處的。但如果對於禪定法門身心狀態不了解的人,看到你頭晃來晃去的,會說你是神經病,你心裡一不好受,就容易走火入魔。所以走火入魔的人除了方法以外,用心很重要,無論在禪修中出現什麼問題,都是生命本身正常的反應,我們都要平淡對待,不要緊張就不走火入魔;否則越想越緊張,既興奮又害怕,那麻煩大了

第二、若繫心發際,此處發黑肉白,心則易住。或可發本骨觀,久則過生。

觀想發際,也就是頭發根這個黑白分明地方,心容易安住。發際是指頭發的根,不是頭皮,在發根這個地方觀想頭發根插到頭皮裡面。這個法如果觀想得好,人的氣色會很好,因為頭發是黑的,它的根插到肉里的發根部分,會有一層淡淡的白白的感覺。但時間久了也會有問題,眼睛會往上看,翻白眼,那就麻煩了。因為總想著頭頂發際處,眼睛老往上看,或者會見到黃色紅色各種顏色,令自己情慾顛倒,沒有辦法對治,最後情緒會受不了,精神就會出問題。

所以以上兩個繫心頭頂和發際的止法,雖然對於初修禪定的人,可以起到調節昏沉、嗜睡的作用,令心胸開闊、頭腦清醒起來,但因為氣長久地聚在頭頂會引發很多問題,都不宜久修。

第三、若繫心鼻柱者,鼻是風門,覺出息入息,念念不住,易悟無常,亦以扶本安般之習,心靜能發禪定

繫心鼻柱是五禪門最重要一門修止的方法,在南傳佛教或其它禪修方法中也都很常用,都是教我們通過修鼻息觀來進入禪定。氣息都從鼻子出出入入,如同我們的心念念不住一樣,了解了呼吸的這種狀態,容易悟到世間法以及生命無常。所以當我們用這個法門進行觀想時,很清晰的體會到鼻子的氣息,出去進來、出去進來,你會發現生命在一呼一息之間,人生其實就是這么一口氣。一口氣不來就會死亡,財色名利有什麼可留戀的呢?這樣就很容易心靜下來,不再去計較利益得失了,所以繫心鼻柱很容易禪定

那麼繫心鼻柱是觀想哪裡呢?鼻柱不是指鼻樑柱,也不是指鼻孔裡面,而是鼻孔下面一厘米之處也就是鼻尖之下,距離鼻尖約半指(半厘米),距離鼻孔口大約一指(一厘米)的地方,再講的明確一點,就是從鼻尖到人中處畫一個圓弧,鼻柱就在圓弧的中間,氣息就是從這里被吸入鼻孔裡面,所以這個地方會有涼、熱的感覺呼吸經過這個地方的氣體,呈現淡白色,形狀如綠豆大小,就把安定在這里感覺它的出息、入息,小小的白點就像過濾器一樣凈化我們的心靈心念想到這里的時候,這顆心就住在這里了,白色代表潔凈,觀想它是白色的,心就會很快得到凈化。閉上眼睛身心去感受,睜開眼睛的時候,還能感覺這一小白點,這就是繫心鼻柱的方法

第四、若繫心臍下,臍是氣海,亦曰中宮,繫心在臍,能除眾病,或時內見三十六物,發特勝等禪。

第四可以觀想臍下的氣海。氣海在肚臍下一寸,肚皮內一寸一寸五的這個地方,這里也叫中宮、下丹田,是人體很重要的穴位。任脈是氣之海,就是從這里貫穿上來,氣脈明點打通的時候,也是從這個地方打開的。所以用心觀想這里時,可以對打通全身經脈起到重要作用,經脈一通,百病皆除,所以繫心臍下,能除眾病,或者能內觀到體內五臟六腑等等妙處。

我們觀想臍下時,最主要的一個方法就是要採用腹式呼吸也就是感覺吸氣、呼氣都是通過氣海、而不是通過肺部完成的,每次的呼吸都很清楚。有些人沒有學會這個方法時,氣息調整不好,吸到肺部時氣就下不去了,而一般意志比較堅強的人,比較容易體會到。禪坐時我們專註觀想丹田這個地方,不再有其它雜念,只知道若存若亡的氣息從丹田進來,再從丹田出去。

這個方法很容易心安靜下來,尤其在心很亂的時候,觀想臍下是很好的調制方法。但這個方法也有負面作用,如果淫慾的宿習很重,繫心臍下時容易誘發淫慾,甚至修的越多淫慾心越重,很難抵擋。所以在欲界修定時,淫慾心重人不要修繫心臍下的止觀法,繫心鼻柱就比較穩妥了。待你進入禪定,體會到禪悅之後,欲界的這些慾望就不會再影響你了。

第五、繫心在地輪,是氣隨心下。我們呼吸時,氣一直往下吸到地輪處,則四大調和,亦以扶本,就能使四大調和,鞏固人體的根本,地輪就是人體的根本。繫心在地輪有兩種修法:一個是在打坐時,地輪就是指人體的會陰,也就是大便道和小便道的中間位置,這里是人體的中心軸線垂直下去的最下面。打坐時我們用心觀想住地輪,氣息從地輪進來,也從地輪出去,自然感覺清涼,這是一個打坐禪定法。

另一個是我們在站立修法時,可以觀想腳底心是地輪,氣從腳底心進來,也從腳底心呼出去,這是站著修止的方法。如果我們平常上火了,就可以採用繫心在地輪的方法來降火,比如找一個空氣好的樹林,雙臂張開圍著大樹,像是擁抱的姿勢,然後觀想樹木發出來的氧氣從腳底心吸進來,身上的二氧化碳等廢氣又從腳底心排出去。這樣的觀想身體健康很有幫助,所以很多氣功都有這樣的練法,繫心在地輪既不會上火,也不會有其它副作用

學完系緣止的五個禪門後,我們就知道,最容易入定的方法,應該是第三種繫心鼻柱,那麼繫心鼻柱如何去修呢?就是要用我們前面講過的入定出定的方法去修,從三個方面注意:第一是坐下來以後整個身心很清晰,感受到環境的存在;第二是感受到身體的存在;第三是感受呼吸的存在。繫心鼻柱時感受呼吸存在於鼻柱處,每次進氣出氣都很清晰,不快不慢自然而然,這里要特別注意的是呼吸進來以後,要能清晰地體會到全部身心的感受,有沒有動搖?哪裡痛,哪裡不舒服等等,心要一直清楚地專註在鼻柱處。這三個條件也就是所處的環境身體姿勢呼吸和心的浮沉,從粗到細地都了解了、都掌握了,氣息就開始清楚地進來、出去,一點雜亂、散動都沒有了,這就進入禪定了。

出定時,還是要慢慢從這里出去。首先不再繫心鼻柱了,不去感受呼吸了;其次對身體感覺也開始放鬆;最後也不去注意環境了,這樣再由細到粗慢慢地出定。出定和入定的步驟一定要認真掌握,經常訓練,以便我們能很自如地出入禪定了,心變得聽話,不再散亂

剛開始修繫心止的時候,我們專註力量還很弱,觀想呼吸時還可以配合數數,比如安般數息觀或者六妙門就是這么修的。從一數到十,但不能超過十,這樣更容易專註也不能既數呼氣又數吸氣。數吸就不能數呼,數呼就不能數吸,數完一次後,要待一呼一吸的整個呼吸都完成之後再數第二次,而且每次呼吸都要很清楚,從一到十,再從一到十……,不能十一、十二地數下去,因為數越多心越散亂。數息是初步用功時比較容易得定的方法,開始時可能只能觀想十次,到第二個十次就散亂了,所以要多鍛煉,隨著用功定力加深,可以專註半個小時以上了,就不需要再數了。

第二個修止的方法是制心止,「但凝其心,息諸亂想」,就是只要有念頭來了,就要告訴自己「不要打妄想了」,凝是凝固,心如同凍住了一樣。這個修法說起來比較簡單,做起來有點困難了。因為凡夫心一直是動態的,凡夫覺得心裡想來想去很有意思,你讓他所有的念頭想法都凝固、停止在那裡那是很難受的事情,需要一定的智慧很強意志力,所以制心止其實很不容易做到。

第三個方法是體真止。理解體真止需要一定的教理基礎。以正智慧,體一切陰、入、界、三毒、九十八使,及十二因緣等。三界因果諸法,悉皆空寂。陰是五陰,入是十二入,界是十八界,三毒是貪嗔痴,九十八使就是各種見惑、思惑,所有這一切就組成了三界因果諸法,而這些法的本質卻都是空寂的,這是般若法門非常重要的觀點

體會到了空性,才能理解體真止的修法。當知陰入等一切諸法,不從內因有,亦不外緣有,亦不因緣故有亦不因緣有。若非有,即是空,若於無所有空中計有者,當知但是無明顛倒,妄計為有。若了知顛倒所計之法,一切悉皆虛誑,猶如夢幻。但有名字名字之法,亦不可得。則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畢竟空寂,猶如虛空。若行者體知一切諸法,如虛空者,無取無舍,無依無倚,無住無著,若心無取捨依倚住著,則一切妄想顛倒,生死業行,悉皆止息。這是般若經典里講述的諸法緣起性空的道理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感覺到的這個身心世界的存在,都是無明妄想虛妄世界本體全部都是空的。

這個空不是虛空的空,也不是把物質滅了以後,不存在了才是空,而是萬法的當下就是空,也就是一切法都沒有自性、或者以空為自性的意思。猶如夢幻,只有名字元號,沒有一可得言語道斷是無法言說,心行處滅是起心動念都沒有了。空性不可思議,心行處滅為不可思、言語道斷為不可議,這是講萬法真實本體畢竟空寂的意思。本體執著在任何境上,也沒有取、沒有舍,這樣一切法、一切境界、一切妄想顛倒全部都會停止。

因此無為無欲,無念無行,無造無作,無示無說,無諍無競,泯然清凈。如大涅槃是名真止。此則止無所止,無止之止,名體真止。我們在講解永嘉大師的《證道歌》時,會詳細解釋這個空性的真體,《證道歌》里說「取不得,捨不得,不可得中恁么得」,取也取不得,舍也捨不得,也不取、也不舍,一切都不可得的時候,泯然清凈,如大涅槃,是名真止,身心湛然無住,這就最好的禪定也就是真止。止無所止,體會到真心本來就沒有住在任何境上,所以也不需要止,這種修禪定方法就是體真止。

一切諸法中,因緣空無主,息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沒有主宰的,沙門是專指出家人能把一切取捨之心、能所之心,全部停息下來,讓自己的心處在靜慮的狀態,去體會生命真正本源的人才是真正的沙門

這種體真止的修法如果大家體會不了,就可以先按四禪八定的系緣鼻柱法體會一下世間的止,慢慢再深入地去了佛法的深奧處。修學四禪八定主要是鍛煉我們的專註力,我們要知道,心的專註力越強,禪定就越深,禪定快樂也越強烈,如果專註力弱,可能就進不了禪定,因此坐禪有了受用後,心力就會增強,身心會變得智慧穩定,這無論對於我們的世間生活或者出世間修行,都是非常有利益的,大家以後就能體會到。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