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照法師:《楞嚴大義》見道之二

楞嚴大義》見道之二

第三節修行基礎的五要素

1、如量地皈依三寶

楞嚴經》的這個緣起,就告訴我們三個道理阿難尊者他為什麼遇到邪咒,自己學的教法卻起不了作用,因為他三寶生起信心信念不夠具足。大家就奇怪了,他都是佛的常隨侍者,怎麼對三寶信心還不足?我們大家以為自己是三寶弟子,我已經皈依過了,你們皈依過了沒有?都皈依過了皈依過了你是具足皈依的量?這個不一定的。皈依三寶是什麼意思呢?皈是返黑為白,依是依靠、依賴,皈是歸宿就是我們整個生命歸宿三寶當中。你凡是在現實生活當中遇到的一切煩惱、一切困難、一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都是首先想到由三寶來解決,把身心融入在三寶當中,有沒有?不要說遇到大的打擊和困難,就是你哪怕一個小小的的情感,或者一個人對你好一點,對你差一點,這種分別心生起來,都會三寶拋到腦後去,都無法把心安住於三寶當中。所以,皈依並不是一次儀式解決問題,而是要在每時每刻當中達到這個量,你舉行一次儀式,確定自己是三寶弟子這只如法如法是還不夠的,還要如量,就像煮飯一樣,把水放下去,米放下去,下面這個火燒起來,這叫如法,但是你量不到,這個飯是沒法吃的。

我們皈依三寶也是如此。所以你看心中,是否把三寶為你生命歸宿和依靠,可以反省一下。我們待人接物,起心動念,有沒有把三寶為我人生的依靠?佛是覺者,我們有沒有覺而不迷?法是正者,有沒有正而不邪?僧是凈者,凈而不染,有沒有把清靜的心,不污染的心,作為我們整個生命生活的依靠?如果達到了這個量,我們皈依三寶已經做到了。這實際上不是想一次兩次能做到的,因為有無量劫以來的習氣串流,像洪水一樣衝過來。我們必須時時看到,三寶始終是我真正的皈依就如苦海當中的燈塔一般。有這么一個心生起來了,哪怕你打坐腿痛得很不舒服,痛起來的時候,我們心裡想這個痛很難受,就更精進地來持這個咒,因為這是法,我就依靠這個法,而不去感受這個痛,痛死了也不去管它,這個痛就對你沒有任何障礙,不管是你的心情也好,生活當中遇到的困難也好,你只有這個心生起來,你的量就具足了。

所以阿難遇到了這個邪咒,他馬上不能自持,暈乎乎就跟她走了。實際上是他心中,在那個時候,他忘記了憶念三寶。大家記住,如果你遇到了情感上的問題,只要你心動念,覺得心快跟著這個情感跑了,你馬上把三寶提起來,安住於三寶,一切災難完全消失。就是那種帶來煩惱情感情緒,馬上得到控制,得到轉化,得到升華,你不厭惡它,也不會跟著它跑,不會做出錯誤事情,所以這個是最關重要的。阿難三寶皈依的量還是不夠,我們大家就可想而知了。這是第一點。

2、出離心菩提心

第二點呢,是發心發心就是發勇猛出離心菩提心。大家看一看,我們有沒有生起決定要了生死,決定要成就菩提的這個心?決定了生死,就意味著我們在心中,要捨棄現實這一生死煩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所有相皆是無常你看現實這一切,都是無常、敗壞、不安之相,當生起出離心的時候,我們心中,是不會被世間的任何一塵所污染。當然,這個也不你想一次,就能大事已辦的,而要經過長期的模擬,長期的訓練。大家可以不停地去感受,把我這顆心,我現在能感受到的,對這個世界貪著的這顆心徹底放下——我所貪著是世間的哪一種法?是物質的色聲香味觸,眼耳鼻舌身,還是我們內心思想境界外在山河大地物質世界和內在的精神世界,全部都是生死五蘊之法,都是生滅法,那我們想了生死你就要下定決心,命令自己必須捨棄這一生滅法。

大家是不是很苦啊?生活輪迴當中,確實有很多的苦惱。就像一個小孩子,他看到這個火炭得很紅、很漂亮,於是就去抓。抓起來的時候手很燙,手被燙了。我們大人告訴他,你把火趕緊扔掉,可是他得很漂亮:我捨不得扔,我還是要抓住。抓住只有一個結果,就是被它燙,沒有第二個結果。我們對於世間的一切五欲六塵,你想把它抓住,你抓住它只有痛苦,沒有快樂。所謂的快樂,就是你覺得它好,然後覺得很快樂,只是自己一廂情願感覺快樂。那個感覺就像孩子,他認為這個火很漂亮,我抓住它就快樂。實際上有沒有快樂呢?一點快樂都沒有!那我們大家看一看,如果我們現實修行的這個心,這個基礎建立起來了,把現在對於世間這一切,萬法的貪著啊,全部捨棄,強行地命令自己:這一切既然是生滅法,我不能在心中留住,哪怕是一個灰塵,一個妄想都不能留住。因為你留住它,這一妄想這就是你生死的根,最終繼續讓你輪迴的,就是這一顆灰塵。你貪著色相,就是這個色相讓你留住繼續輪迴;你貪著一種情緒,就被這個情緒束縛住繼續輪迴,永遠輪迴下去,就是這顆妄想的心。

所以我們要學生起出離心,不是嘴巴說一說,想到一下說,哦,我要生死的,這個苦海很苦。說完了,腦子裡面根本就沒有覺得苦海有多苦,這樣我們怎麼能了生死呢?所以要生起強烈的出離心認識到世間一切。特別是不為自己去求世間這一切,這要成為一種感受,而不是理論,也不語言,更不是文字,是我們心裡面要生起這種感覺,就覺得我不要這個世界也不要所謂的一切思想。你們不要說,那個經書我是要的;經書講的那個法很好我是要的。你所體會的經書經書裡面的這個語言、這個文字、這個思想,全部都是生滅凡夫的理解。經書真正的意思,是沒有生滅的,是必須捨棄凡夫的受想行識,一切分別都如此。那我們現在,如果觀照一下自己的心,把自己的這顆心和外物全部捨棄,這是出離心相應。

如果有這么一種心,你平常不停地去訓練自己,鍛煉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不受世間束縛的人。這種感覺生起來,無論你遇到任何的災難,任何的困難,你同樣可以在千斤重擔之下脫離,虎口脫身。因為你捨棄了這一切,老虎張著嘴巴要咬住你了,而這個老虎咬下來是空的,而不是你。我們大家,如果你正在痛苦當中,你現在就可以觀想一下:這個痛苦就像老虎一樣咬住你了,可是你心裡面已經捨棄了這個世界,捨棄了你所追求的一切,五欲和六塵全部放下這個時候,你迴光返照,看一下自己的心。事實上,在這個時候世間沒有哪個人,沒有哪件事能夠咬得住你,無論多大的壓力,壓下來只是自然而不是你。這就是我們生起出離心的量。如果生起這個出離心的量,你就不會被情感糾纏而感到痛苦;更不會被為其他的慾望而感到痛苦也不會被為學習佛法、學習世間的其它知識而感到痛苦,因為你的心已經恢復到不受壓力健康狀態。這出離心是我們強大的動力如果你沒有想出離的這種認識,如果你沒有想出離的這種心,我們會對世間很多習慣產生執著。實際上,世間的五欲只是一種習慣,我們習慣這樣好,那樣好。像有些人習慣吃辣椒,他覺得沒有辣椒,飯吃不下去;有些人討厭吃辣椒,他沒有辣椒才能吃得下去。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習慣。所以,世間所謂的快樂只是習慣不同,而沒有真正的快樂可言。

這是出離心,所以我們要觀察自己。那麼阿難尊者,如果他的出離心非常明確,不是在記憶當中,而就在你感受的當下,我們現在在這里,把所有的世間一切法全部捨棄,無論出現什麼情景,都不會有動搖的這個心,大家的心都是寂靜安然,隨時隨處都可以是這樣。但是你如果把學來的知識現實的心行,這種感受脫節了,你的感受就會順其自然地隨著習慣。所以,當阿難遇到了摩登伽女(因為摩登伽女跟阿難,是過去五百世都是恩愛夫妻都是恩愛夫妻,沒有矛盾的),當見到她的時候,就被過去的這種習慣吸引了。那個咒啊,只是迷糊一下,實際上是他過去世無量劫的串習,到今天他抵擋不住。假如出離心非常明確,捨棄了世間這一切,那麼,恩愛情感這一切,在他心行當中構不成障礙,他可以看到她很順眼,很舒服,但是不會被她所糾纏,這是根本的區別。那我們大家如果發起了慈悲心,你對一切眾生看上去都不不順眼,但是你不會被一切眾生干擾

第二個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我們真正的修行動力菩提心就是:我要看到了現實輪迴痛苦我要捨棄這些生滅輪迴;當我想捨棄的時候,我也同時希望,一切眾生都能捨棄這個痛苦,把自己這個出離心擴散到九法界眾生身上你看,我們感受到,我自己不需要五欲六塵,把五欲六塵捨棄了。觀想一下,感受一下自己的心,就是此時此刻,當下你觀照一下自己,沒有任何想追求世間的這個心,全部捨棄,然後把這種捨棄一切輪迴的感受,擴散到一切眾生身上。我們可以感受一下,就是現場的大眾,我們希望現場的大眾跟我此刻的心情也是一樣,都捨棄一切五欲六塵的生死輪迴煩惱。當你這個感受生起來,你就知道,所有的眾生都需要解脫生死痛苦這叫同體大悲。你內心感受到了空靈,希望一切眾生都同樣應該感受到空靈,這個覺受力量非常強大,哪怕他是仇人,在你面前,你生不起半點的嗔恨;哪怕他是你的愛人,在你面前你也生不起半點的貪欲,因為都需要解脫,都需要證菩提,而這種情感,在你觀察菩提心生起來的時候,完全成為大慈悲心。所以慈悲心的前提就是平等心,只有我眾生都捨棄我執,這個平等生起來了,我們的菩提心才算真正的發起。

所以,大家要安住在這菩提心當中,不停地感受,不停地模仿,讓自己這種出離心菩提心,成為一種串習。串習就是排隊,我們買票的時候隊排得很長,一個一個接上去,我們現在就是讓自己的心念念頭,也像排隊一樣,這個排的隊,就是排的菩提心的隊。從出離心發起來要成就菩提,每一個念頭不忘菩提心出離心,那我們就隨時隨處都會菩提道上,一天打坐時間可能只有兩個小時,可是一天幹活的時間、走路的時間、談話的時間、睡覺的時間、遠遠都超過我們打坐時間。如果每天你如法安住的只有兩個小時,而另外二十二個小時卻不如法安住,你這個隊排得一點力量都沒有。人家二十二個人在那裡排隊,你兩個人排一下,再二十二個人以後又兩個人排一下隊,這兩個有多少力量?所以我們要學讓我們的這種動力——發菩提心,要成佛的,要利益一切眾生,要捨棄一切輪迴生死的法的這種出離心菩提心,這種發心要成為我每件事情動力

大家感受一下,每件事情都成為我要成就眾生我要解脫生死這樣的動力,現在聽課,我們是這個動力;我們要明心見性,要見到真心,要成就菩提,也是這個動力;我們吃飯的時候也同樣為了解脫,所以必須吃飯,也是這個動力;我們跟一個人講話的時候,為了他的解脫和我的解脫,為了幫助他,也是以成就眾生動力;包括義工,包括我們蓋廟,包括所有的一切的行為,跟別人打招呼,也是為了跟他結這么一種緣,讓他以後有機會來接觸佛法。所以菩提心可以作為我們整個生命動力,這樣,我們就不會退轉。

在座的修心密也很久了,也有很多修禪宗的,我們看看,很多人在兩三個月、半年以內是很精進的,一年以後就是老牛拖破車了,拖兩步退兩步,拖三步退四步,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你動力沒有了。拖拉機的動力是很小的,寶馬動力是比較大,為什麼寶馬開得快,好開呢?動力好。那我們修行路上,你動力在哪裡?你修行動力要是沒有了,怎麼可能進步呢?所以,把這種出離心菩提心,作為真正成佛路上的動力。一個人有出離心,卻沒有菩提心他在現實當中修行非常精進,趕緊要了生死,但一旦他體會到了無我涅槃,從此瀟灑人生,再也沒動力了,因為他沒有想到要利益廣大的眾生,而當你菩提心生起來的時候,即便你是一個解脫的人,「如一眾生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他一定是,哪怕是一個螞蟻還沒有成佛,我都要生生世世為它去努力,這種動力就永遠不會停歇,不會停止。

所以,真正的這個修道路上,障礙多的、進步不了的,修行打坐坐著坐著不想坐的,學習佛法,學著又不想學的,看得沒勁的,都是因為自己的動力出問題了。有些人開始出家修行解脫,想成佛學了幾年以後呢,他反而去社會大學社會知識、學外語、學語文,如果他的動力不是菩提心,不是想學了這個以後更好地利益眾生,而是在佛法裡面學得沒勁了,那他這個機器就會出問題。就像這個加的油,本來加著油,油加不上去了,你給它加水了,水加上去,機器破壞了,永遠開不動。所以,如果沒有對三寶,沒有時時刻刻歸宿皈依的心,我們修道路上就會迷失方向,會慌張起來,會茫然,不知道我以後該怎麼辦。

有些人修了三年以後也問師父我以後該怎麼辦?未來不知道怎麼樣?其實,你觀察自己的言行舉止、起心動念,你的心是否已經違背了三寶?違背了覺、正、凈?你的事情還很多呀,你隨時都要把心調節在對三寶信心上,這是我們的燈塔方向。看到燈塔,你的心就安了,不論你做得好,做得不好;進步是快,還是慢,目標永遠在那裡自心即是佛,我們要明心見性,要成佛,這個成佛的燈塔永遠不會放棄,只要這個不放棄,我們修道無論遇到了什麼的災難,什麼的障礙,你內心一定不會茫然,一定會想盡辦法讓自己回歸到修行路上來。然後,我們不停地增加自己內在的出離心菩提心。這隨時要去感受,你不去感受是沒有用的。

我們看,佛學院學習了很多的教理,聽懂了很多的法,在座的也看了很多佛教的書,但是,你的出離心菩提心是不是落實在你的心行當中?一旦你落實了,你有受了,才算你學到家了,就是你聞思算到位了。你聽來的是否落實在心行裡面?或者還是沉湎在原來那種野生的樹上面一樣(野生的樹,那個枝枝杈杈很多,長得彎來扭去的,扭曲的)?

我們開始修行的時候,自己的動力非常明確,看到輪迴的苦,看到煩惱生起來的根源在於我執,在於對世間執著太重,所以要模仿地訓練讓自己放下有些人說,放下談何容易呀!那我們就要迴光返照要看自己,你當前這顆心,一天總有那麼幾分鍾時間是沒有事的,哪怕你上班之前坐在辦公室,坐在那裡兩分鍾時間讓自己感受一下你要出離,你要解脫你要利益一切眾生

這個菩提心出離心你就用心行去感受一下。在修法之前,我們都有儀規——南無咕嚕唄,南無布達雅,南無達爾瑪雅,南無僧伽雅,你看就是皈依三寶,對三寶生起信心你不是光嘴巴念完就算了,你念的時候一定要感受一下,這是我的皈依;接下來,南無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金剛護法、神祇,為什麼?你要南無十方三世的時候,心裡要想,我皈依是十方三世,十方在哪裡?東南西北、上下四維,你的心就要那麼大,所有的方向都成為我皈依對象、我的依賴,這就菩提心哪。所以,隨時要能夠感受得到菩提心的存在。修法結束後,從座上下來的時候,要去利益眾生,所以,迴向文裡面又是讓我們迴向:願我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余果。所以,我們要知道,菩提心和對三寶的這種信心對我修行的重要性。前面的目標和後面的動力什麼時候都不能離開,上座的時候不能離開,下座的時候,在工作的時候也不能離開,這是真正的一個修行人所具備的最基本的基礎。而阿難出現了這種情況,他其實當時就忘記了出離心菩提心,如果他有出離心,他絕對就能當下捨棄;如果他有菩提心他就會把摩登伽乃至這個咒,都看成是對他出離很重要眾生也不會產生任何煩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