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證法師:佛法初識(六)

佛法初識(六)

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1、肉眼,即平常人的眼。特點是看前不看後,太近太遠、太大太小都看不見,沒有光也看不見。而且不能穿越障礙,中間只是哪怕只隔一張紙,也看不見了

2、天眼,即天人眼睛,或具有天眼的人所具有的眼。特點是沒有以上所說的任何障礙,而且可以看到未來事物

3、慧眼,即開悟以後的眾生所具有的智慧之眼。特點是已經開始能夠看到事物真實小乘人能看到空相,大乘人不但能看到空相,還能看到空性。

4、法眼,慧眼只能看到空相、空性的總相以及總相中的別相,而看不到別相以及別相中的別相。而法眼,則不僅能看到慧眼所能看到的一切,還能看到慧眼所看不到的別相和別相中的別相;不但能看到空性別相中的別相,而且能看到一切法各個層次的總相別相,但是還沒圓滿究竟。

5、佛眼,可以究竟圓滿地徹見十方一切世界、一切佛、一切菩薩和一切眾生的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故號正遍知

六通:即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漏盡通。各種通都有不同的層次

1、天眼,即上面所說天眼能力。佛能知無量界以後的事,所以可以為人授記,預告某人何時成佛,佛國名何,度眾多少,佛號為何,住世多久等等。

2、天耳通,即天人修得天耳通的人所具有的聽力。大菩薩得天耳通,如觀世音菩薩,能聽到一切世界的一切聲音,所以才可以循聲救苦。

3、他心通,能知他人起心動念的能力,佛能能知十方一切眾生心中所想。

4、宿命,指能知過去事情能力,佛的宿命通能知自身以及一切眾生無量劫以前的各種事。

5、神足通,上天入地,飛行變化,無所不能,大菩薩可以剎那間到十方任何世界

6、漏盡通,指煩惱已經徹底沒有了。小乘的漏盡通只斷分段生死煩惱大乘的漏盡通連變異生死煩惱也斷了。前五通也叫五神通,漏盡通其實不屬於神通

心法和色法

在百法里,心法是八大心王和五十一個心所,色法就是五根六塵十一個色法;

五蘊里,色法就是色蘊——五根、六塵;而六塵,主要是指能由六識分別的內六塵,心法就是受蘊、想蘊、行蘊和識蘊;

在十八界里,心法是意根和六識,色法還是五根六塵。

能取和所取:須陀洹要證得能取、所取雙空。取是攝取、取著之義。能取就是能分別、能執著之義;所取就是被分別、被執著之義。分別,是了知之義執著是抓住不放之義。能取的是前七識,而所取的,既有色法,也包括心法

色心二法與能所二取,有一些不同之處

能取的都是心法,但心法不一定都是能取,第八識不分別、不執著,所以祂不屬於能取,能取的只是前七識。不但如此,第八識因為被第七識執為自我,反而成了所取的對象。所以,能取,只是前七識,而所取,是一切法。

一心,就如一隻蝸牛,而能取和所取就如蝸牛頭上兩隻角。這個一心是什麼?就是出生一切法的總根源,即第八識,也叫如來藏。能取、所取,相對而存在,有能取,必然有所取;有所取,也必然有能取。

下面繼續講《心經》。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四句是講,在無餘涅槃之中,五蘊、十八界通通已被消滅,唯余第八識獨存,煩惱已經沒有了,消滅煩惱的十二因緣也沒用了。其實就在五蘊、十八界存在的當下,站在八識本體的立場上,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十二因緣:也叫十二有支,這裡指小乘緣覺的修行法門,在定中觀察從生到死的三世因果。有順逆兩種觀法。十二因緣也叫十二有支。即: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三世:即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現在世只有一世,過去、未來有無量世。前兩支講過去世,中間八支講現在世,最後兩支講未來世。

一、無明無明就是煩惱煩惱就是無明。有兩種,一種叫一念無明,一種叫無始無明,二者加起來,叫五住地無明煩惱

一念無明,也叫一念無明四住地煩惱,即見一處住地煩惱、欲界住地煩惱色界住地煩惱、無色界住地煩惱。其中見一處住地煩惱也叫見惑,後三者也思惑,所以一念無明四住地煩惱,也叫見思惑

一處住地煩惱:(也叫見惑)在小乘即指三縛結,在大乘即是五利使。結、使,都是煩惱異名

三縛結:即我見結、疑見結、戒禁取見結。此三縛結,是證小乘聲聞初果須陀洹所必須斷除的,或說,斷除了三縛結,就證初果。但欲證初果,必須要受持三歸與五戒這是一定要明確的

我見我見我執生死輪迴的根本原因,而我見是首要原因,因為我見不斷,就根本談不上我執。所以斷我見修行的頭等大事。

我見,就是認為有一自我存在,而事實,是決定無我。認為有我,既然違背事實,就只能是凡夫外道虛妄想。具體說有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認為這個身體就是我,另一個方面是認為這個能知能覺的心就是我

其實這兩方面是分不開的,所以,有時說身見就是我見。但若分開來說,身見是認為身體是我,我見是認為受、想、行是我,見聞知心是我。身見很容易斷,因為人一死,身體就壞了。我見則不易斷,因為有人認為,靈魂不滅意識可以往來三世。

不能斷我見原因

眾生不能斷我見最根本原因是因為錯誤知見所誤導,遇不到真正的善知識,不能依之熏修正知正見;其次是縱然遇到真善知識而不精進三是不能嚴格受持五戒

我見的實質:一般的人根本不知道有第七識、第八識,只知道有前六識,主要是第六識,稱之為心,或者靈魂。好多人認為,身體好比一件衣服,人死了,但精神長存,下一世會有一個新的身體,好比換了一件衣服

問題在於,一般人所說的這個心——意識,祂不能到下一世,死的時候就徹底斷滅了,即使活著的時候,也還有四種情況會斷,其實每天睡著不做夢的時候,祂就斷了。所以我見,根本上就是認為意識意識的種種變相境界自我錯誤認知

如何斷我見:就是在有正知見定力的前提下,認真觀察意識及其變相境界虛妄不實。怎樣進行觀察呢?

其一、觀其為因緣和合所生(前面講過意識產生需要五個條件),而且諸緣亦是無常之法,所以意識決定不能獨立存在,決定沒有自我

其二、既然意識是所生法,有生就有一定有滅,有生有滅就是無常無常就違背我義,決定無我

其三、觀察意識的種種境界都依意識而有,意識虛妄,祂們也都不實,故對意識的各種境界都要有所了解。

其四、特別要弄清楚的是外六塵和內六塵,即外相分和內相分,以及外六入和內六入。意識所分別的只是內法塵而已,內法塵唯是影像,決定沒有真實性,所以意識也不真實,不真實無我

其五、對四諦、十二因緣,以及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要有很具體的了解,然後在定中,一一仔細觀察思維

其六、不僅要在中觀察,還要能在生活中歷緣對境也做深細的觀行,這就是修證,極為重要;不但可以斷我見,還為進斷我執打下了基礎,為大乘明心見性好了準備。

疑見:對一切世間都是緣生緣滅不確定,對無我真理不清楚,對意識不是自我不明白,對世間的哲人、思想家以及外道所說道理錯在哪裡不了解,對佛門內的大師所說道理是對還是錯,沒有能力判斷揀擇,故人雲亦雲,隨大流,無有正確的決定心。

戒禁取見:屬於「非因計因」,即不知正確的證果原因,妄圖修不正確戒條,取得超生或解脫。比如,有些外道有一點小神通,當他們看到有的牛、魚死後生到天上做了天人,就誤以為吃草,或在水裡生活就可以生天,於是,與其弟子受持所謂的牛戒、魚戒。

有些想證初果須陀洹的人,不知證初果必須先斷我見,而我見就是認為第六識是常住不滅無我真心,於是勤修禪定,企圖修到一念不生、了了常知的禪定境界;不知縱然一念不生,因了了常知,仍然是意識心;縱然修到斷掉第六識,也只不過在無想定中,不離三界,仍然在生死大夢之中。

五利使:相對於五鈍使(貪嗔痴慢疑)鈍且難斷而言,利且易斷,故名五利使,即我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其中,我見、戒禁取見,與三縛結相同,而邊見、邪見、見取見三者,其實就是疑見。

也就是說,疑見展開來,必然體現在邊見、邪見、見取見上。相比較小乘法來說,同樣一個法,在大乘法里往往更加深細。五利使或三縛結總結起來,其實就是百法六位心所法中六個根本煩惱的最後一個——惡見。所以,在大乘法中,斷三縛結,就是斷五利使。

1、我見(或名身見):誤認為五蘊和合的苦果——身、心,就是真實自我;誤認為覺知心就是真心,覺知心的某些禪定境界就是真心境界

2、邊見:妄認此五蘊身心,或死後常住,或死後斷絕,各執一邊;種種謬誤,不出常見、斷見兩邊。

3、邪見:否認輪迴,認為現在之身心不是過去業因所感果報,撥無因果。餘四種見其實都為邪見所攝,故若有不為餘四所攝者,皆為邪見所攝。

4、戒禁取見:以為使現有身心受持種種邪戒苦行即是將來的人果報解脫之因。

5、見取見:由於種種原因,迷執自己前四種錯誤見解正確,不肯舍棄。執著自己是正確的,他人是錯誤的。

那麼,斷三縛結,或說斷五利使,大小乘有何區別呢?

最重要的區別,就是要不要證到根本心——第八識如來藏。小乘法因為只證解脫不需要證到第八識;大乘法因為要成佛必須要證到第八識

為什麼?因為證解脫只要斷一念無明四住地煩惱就行而成佛還必須斷無始無明住地煩惱才行。從另一個角度說,證解脫只要斷分段生死就行而成佛還必須進斷變異生死才行;證解脫只要斷除分段生死煩惱的現行和種子就行而成佛還必須盡斷煩惱習氣隨眠,乃至斷除那些極為微細習氣隨眠。而所有這些必要的進修,都必須在證得八識以後,才有可能

所以大乘的見道,斷除三縛結或五利使還不夠,那隻是真見道的準備——加行道,還必須在此基礎上證得真心八識如來藏。

證得大乘真見道的五個基本條件

1、信心,必須對成佛之道、對參禪開悟具有足夠的信心;不懷疑自己的善根,不懷疑真善知識的指導,不懷疑末法時期還有開悟之人,還有開悟之法,不懷疑參禪確實可以開悟

2、知見,不但必須了知一切有為法因緣和合而生無常無我,終必歸滅,還必須熏習有關第八識及其與前七識互動關係正確知見,以及參禪的正確知見

3、定力早晚必須勤拜佛憶佛,白天必須在生活、學習、工作的同時,鍛煉動中定力保持正念不失,而且向深細發展。

4、福德,勤修福德迴向證悟;必須修夠感得真善知識福報,得遇真善知識,有緣隨其修學,並在修學過程中,沒有太大的逆緣障礙證悟。

5、無慢,必須對大乘法、對真善知識、對修學正法團體,無傲慢之心,勇於放棄過去的錯誤知見

思惑:也叫修惑,即見道以後,進入修道位是要去除的煩惱

1、欲界住地煩惱:欲界有貪、嗔、痴、慢四種大乘加身見、邊見,共六種。主要指對欲界身心執著

2、色界住地煩惱色界有貪、痴、慢三種大乘加身見、邊見,共五種。主要指對色界身心執著

3、色界住地煩惱:無色界有貪、痴、慢三種大乘加身見、邊見,共五種。主要指對無色界身心執著

無始無明

什麼是無明無明就是對無我真理以及法界的實相不了解、不知道,沒有智慧光明

一念無明,就是不了解、不知道小乘三法「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即一切萬法,剎那變化,沒有不變的自我;唯有涅槃,永無煩惱

無始無明,就是不了解、不知道大乘的一實相印,又名諸法實相印,即一切萬法,之所以能生生滅滅,是因為有一個一切萬法得以產生的總根源不生不滅那就是第八識。第八識含藏著無量無邊的種子——各種潛在的功能,所以在因緣和合的時候就能出生並住持一切法。眾生無始以來,對此懵然無知,故謂之無始無明。但無始無明並不障礙解脫,只障礙成佛。所以說到十二因緣就有小乘之區別。

二、行:就是身口意三業,或善惡無記三業。由於無明就不可避免地造作種種業行。眾生從無始劫以來,一直就是這樣的。活得很盲目、很無奈,全都被無明所推動。無明是造業輪迴的原動力,所以斷除了無明就能解脫

三、識:對這個識,我們要分開來講。

1、先說小乘,這個識指六識。上一世種種業行,匯集成一種強大的慣性,死的時候也不甘心死亡,由此出現了中陰身。中陰身的六識延續強大的無明業力,去尋找未來世之父母。一旦投胎,中陰身即滅,六識隨之亦滅。引生了一個新的生命下一世開始了,又有一個全新的六識。

2、再說大乘,這個識指第八識。上一世種種業行所匯集成的強大的慣性保存在哪裡?只有一地方,就是第八識。因為只有第八識有這個功能,即持種的功能。故第八識也叫持種識。只有這個第八識帶著種子入住胎中,才會受孕,形成受精卵

當然,第八識入胎,是因為執行了第七識的入胎指令,跟隨第七識而入胎的;而第七識的入胎指令,不僅是因為審查了第六識對未來父母的識別,更因為第七識受了上一世種種業行所匯集成的強大的慣性——業力的推動。

四、名色:名,指精神;色,指物質。名色,即身心的和合體,生命最初形成的時候,就指受精卵受精卵位的心,只有七、八兩個識。小乘不說第七識、第八識說到第七識時,都說意根,所以受精卵位名色之名,就只有意根。在胎中漸漸長成五根,名色之色具足了。

什麼叫名色?因為從入胎到出胎,胎兒經歷了一個迅速長成的過程五蘊或十八界的功能雖然具足了,但並不完善。為區別於出胎以後的五蘊或十八界,所以在胎中,就稱其為名色。廣義的名色,當然包括各個層次身心

五、六入:六入就是六根已經有了觸塵生識的作用也就是六塵能夠入根、入識,十二處、十八界已經基本具足了。這是胎兒大約四個月左右的時候。由於六根觸六塵生六識,名色中之名,這時也具足了。雖然具足了,然還非常稚弱,胎兒常處睡眠之中,然亦有睡醒之時,故開始有胎動現象

六、觸:胎中雖已有觸,但所觸的六塵境界極其有限,所以這裡的觸,主要指初出胎以及出胎以後六根對六塵的接觸,這個觸,貫穿出胎到死之前的全過程。當然也包括五遍行心所的觸心所。因為七、八兩個識恆存,此觸心所也恆存,前六識的觸心所,則隨其識之生滅生滅

觸之三義

1、根觸塵之義,六根之觸六塵而生六識。細分又有三步,第一步是五扶塵根觸外五塵,這時並不能生五識;第二步是五勝義根觸內五塵,這時也還不能生五識;第三步意根觸內法塵先生意識,有了意識才會生前五識。

2、五遍行心所之觸心所,指識觸所緣境。前五識觸內五塵,第六識觸內法塵、第七識既觸外法塵也觸內法塵。第八識則透過五根觸外五塵。

3、六塵中之觸塵,即冷、熱、滑、澀、輕、重等。

七、受:也主要是指出胎以後的受心所。有苦樂舍三受,或苦樂憂喜舍五受之別。

八、愛:所有的眾生皆避苦求樂,對樂受的追求,就是貪愛。貪愛覺知心、作主心之自我,貪愛了知六塵萬法之境界。

九、取:對自己樂受的追求和貪愛,是眾生生存的強大動力,由此而努力執取一切六塵境界,為此不辭千辛萬苦,可以付出任何代價,甚至生命

:有和行,其實是說同一件事,就是指造業。二者的不同之處,在於行支強調過程,而有支強調結果。過程是指造作身口意之善惡業(十二因緣不說無記業,因為無記業不感果),結果是說造業以後,業種就完好地被保存了下來,形成了一種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感果力量,就一定會「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因緣際遇時,果報還自受」,或「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切都報」。

十一、生:由於強大的業力——有,就無可避免地又要投胎,又有下一生,如此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無有窮盡。唯有兩條道路可以徹底了斷生死,不再出生。一條就是小乘解脫道,證得阿羅漢,入無餘涅槃;另一條就是成佛之道證得菩薩八地,現世證得無餘涅槃而不入無餘涅槃;有意生身,有大神通故,永斷分段生死隨緣化現,利益眾生,無有窮盡

十二、老死:有生就有老,有老必有死。眾生就這樣循環往復,在六道中頭出頭沒,受苦無窮。究其總根源,端在無明。故欲拔其苦根,必先斷其我見我見一斷,便可進斷我執長者最多七次人天往返,短者勇猛精進,當生便可證得阿羅漢,永脫分段生死

惑業苦:惑,也是煩惱異名佛說十二因緣,主要顯示有情流轉生死,並沒有主宰自在常住的我體,沒有外道所說作者、受者,唯是煩惱、業行、苦果的相依、相續而已。因惑造業,因業受苦。

佛在緣起中說:「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起愁、嘆、苦、憂、惱,是名純大苦蘊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