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方法師: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五章 中觀之根本論題

第五章 中觀之根本論題

第一節 緣起

     『中論』說∶「因緣(即緣起)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因緣所生法,即是寂滅性」。『十二門論』說∶「因緣所生法,是即無自性」。緣起,所以是無自性的;無自性,所以是空的;空,所以是寂滅的。「緣起自性空」,實為中觀的根本論題,根本觀法,根本的法則這一章就是把中觀內容:(1)根本主要的論題是什麼?如果說以觀照的部分來講,(2)根本的觀法是什麼?(3)要探討根本的法則是什麼?這三個主題都是在這個論題裡面來探討。

      開始的時候就以《中論》中因緣的偈子來展示所謂緣起。第一句話就是:「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緣起法本身就是空,這是第一個我們要明白的。「因緣所生法,即是寂滅性」,緣起的是空,空就是寂滅性,這個論題第一個就襯托出來。從《十二門論》來說,「因緣所生法,即是自性」,多一個無自性。這加起來就是「因緣所生法」就是空、就是寂滅性、就是無自性。所以,統合起來,緣起法就是無自性的,無自性也就是空,所以是空就是寂滅的。這個連貫起來就襯托出緣起法的內容,就是在自性空,寂滅性。大家先把這個觀念建立好了,就知道《中觀》的論題是談什麼,就很快就相應了。

      緣起自性、空,到底是什麼意義呢?佛法有情生死相續及還滅為中心,所以經中說緣起,總是這樣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乃至純大苦聚集」。「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佛法所展示的內容,其實,針對的就是我有情生死相續,還有還滅這兩個主題。為什麼要研究佛法?就是關係到我們有情的自身生死的問題!為什麼會生死相續?如何才能還滅解脫?問題其實都不離有情——我們本身的問題!所以,既然要講生死相續的一面,又要理解還滅解脫的一面,那就談到緣起了。因為緣起的重點就在展示這個問題緣起的偈子就講:「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畏無明緣行,乃至純大苦聚集」,這就是生死流轉的這一邊。因為有某一個因,所以才會產生後面的問題。無明緣行,最後呢?純大苦聚!就是讓我們知道生死流轉相續的一邊是為什麼?

      緣起第一個讓我們明白的,是找到因與果的必然性,必然理則。所以,緣起相生相續的一邊,就是讓我們找到生死原因;另一面呢?就是「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了行就滅,純大苦聚也就滅」。就是讓我們明白緣起的另一邊,也是因緣還滅的必然性!只要把「因」取消了,後面相續的原因就不相續了,就變成了還滅,就是不再生死相續了。所以,緣起兩邊都要明白:一邊是生死的流轉的原因「此有故彼有」;一邊是如何去掉這些生死原因,而達入涅槃解脫

      從這個地方就知道,學佛的目的是為了要解脫生死。今天如果不懂得這個緣起法則,我們找不到生死正確原因是什麼,就沒有一個下手處,找不到正確的下手處,找不到真正的生死因緣就不可能解脫了。所以,緣起法就是從緣起的兩邊來了解,這個就是它的內容

      『阿含經』說緣起,雖多從有情的流轉還滅說,實則器世間也還是緣起的。

尤其是《雜阿含》談緣起大部都是在我有情生命的當下來談,都是講流轉跟還滅。但是,這里要明白的是緣起法則不只是在有情生命可以講,即使是器世間外面的山河大地,一切萬法也還是不離緣起法則。 阿毗達磨論中說四種緣起,即通於有情及器世間。部派佛教的論,就是阿毗達磨論。談到四種緣起,其實就是涵蓋有情跟萬法的器世間,都包容在內了。『十二門論』也說內緣起與外緣起∶內緣起,即無明緣行等十二支;這個就是講我們身心緣起,十二緣起內容

緣起,即如以泥土、輪繩、陶工等而成瓶。這個就講外面的器世間了,講其它的一切法,這個跟我們講內六處跟外六處差不多意思了。

      可知緣起法,是通於有情無情的。依『智論』說∶不但內外的有為法是緣起的,因待有為而施設無為,無為也是緣起的。這樣,凡是存在的因果事理,一切是緣起的存在;離卻緣起,一切無從安立。以《大智度論》來說,不但是內外的有為法,包括跟有為法相對的無為法還是施設的,這個施設的無為法還是緣起的。也就是沒有有為,就沒有無為,這還是相對而有的。有為法就是無為法的「因」,所以還是緣起的。我們把它結論起來:只要是存在的,有因果法則的,講事、講理的,其實都是緣起的存在,離卻緣起一切無從安立。今天要認識萬法,成立萬法,說一切法,都要緣起的立場去安立的,沒有緣起一切都沒有辦法安立。

       緣起佛法最主要的術語。從經義的通貫生滅不生滅,依學派間的種種異說,今總括為三點來說明∶緣起這兩個字啊!是我們佛法裡面最主要的術語,我們從經論上去了解它的意義,貫通了什麼?——生滅不生滅,生生滅滅就是因緣的流轉面,相續生滅的流轉面;那不生不滅呢?就是它的寂滅、還滅么!所以,真正的緣起法,是貫穿有為、貫穿無為,貫穿生滅不生滅的。問題是,我們大乘佛法學派之間,有著種種的異說、不同的說法,導師就把這些說法歸納起來,就把這個緣起歸納為三個重點:

       一、相關的因待性∶起是生起,緣是果法生起所因待apeks!ya的。約從緣所生起的果法說,即緣生;因待性,這個就是它的重點!「起」就是表示已經生出來了;「緣」是什麼?要生起這個果法,一定要有它的條件——緣;所生法就是已經生起的法,也就是我們講的果、現象了,這個叫緣生。也就是從生起的果法,這個叫緣生。約從果起所因待的因緣說,即緣起。這個果法怎麼會生起來?因為有它的必須的必然理則,這個所「待」的因緣的這個理則就叫緣起

      薩婆多部等以緣起為因,也有他的見地。但他們關於緣起的解說,專作事相的辨析,考察無明等的自相、共相、因相、果相等,忽略了「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因待性,不免有所偏失!這是導師研究的一種批論。薩婆多部是一切有部了,當然也不能離開緣起來論法,他們重點是在緣起當作因,當然這個是有他的意義了。今天沒有緣起條件不可能生起一切法,問題是他們注重的都是在事相上的,從現象、事相來分析的。每一個緣起內容他就把它分成「自相,共相,因相,果相」,把它分析得很清楚。但是,主要的是緣起法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因待性,這個因待性他忽略了。

      克實的說∶此有故彼有二句,是緣起的主要定義;無明緣行等,是緣起的必然序列,也是舉例以說明其內容。惟有在緣能起果中,把握緣起相關的因待性,才能深入緣起,以及悟入緣起法性的空寂。其實最主要的是什麼?緣起的必然序列!比如講十二緣起: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愛,愛緣取,取緣有,這有一個必然的一個相依相待的關係,而且有它的必然序列,一定是這樣子的,這個叫必然性。

      所以,緣起因緣的生果作用說,但更重在為一切存在的因待性。因為這些緣能起果,為什麼能起果?因為有因待性、有必然性!這個因待性跟必然性,就是主要體會的地方。因為有這個因待性有這個必然性,才能了解彼此之間的因果法則,原來是這樣子。也因為這樣,才能夠還滅而去體證到所謂的寂滅法性,或者是法性空寂么,不然的話緣起的重點就沒有把握了,我們不是在分析事相而已,所以這里就談了:

      若用抽象的公式來說,緣起即是「此故彼」。此與彼,泛指因與果。彼之所以如此,不是自己如此的,是由此法而如此的,此為彼所以如此的因待性,彼此間即構成因果系。如果找到了它必然如此的因待性,才能成為真正因果法則因果系。例如推究如何而有觸 ──感覺,即知依於六入──引發心理作用生理機構而有的;六入對於觸,有著此有彼可有,此無彼必無的必然關係,即成因果

      今天為什麼會有觸的感受?因為有六入!就是六根。因為六根能引發心作用,這個功能是必然如此的。所以,依六入而「觸」產生了,因為有「這個」才有「那個」的必然性。如果六入不能產生觸,那就不叫必然了,今天要有觸,一定要依六入,沒有六入不可能產生觸。所以,這個有一個必然性。這個此跟彼,才能產生必然的關係,六入跟觸就產生了因果關係,一個是條件原因;一個就是產生的結果,這個是舉例來說。為什麼一定要探討這個必然性,沒有這個必然性的話,不是必然的就不一定叫因果

      但緣起含義極廣,不單是從而生起,也還是從緣而滅無,這又可以分為兩點說∶一般來講探討緣起法,就像這個薩婆多部,他們重視的是生滅相續這一邊,萬法因緣成立流轉相續這一邊。所以,分析它的自相、共相、因相、果相,都注重在生滅現象上的分析。其實,緣起法最主要的是還滅的這一邊,一般人都忽視了,這個才是重點!因為,從相生相續的一邊才能看出條件內容,主要條件是什麼?也就是剛剛講的,找出它的必然性、必然理則、必然序列。既然從「此有故彼有」,那就知道「此無故彼無」么,重點就在這里。

      今天如果不是抓住這個重點,請問:我們怎麼修行?比如說現在了解了會生起原因尤其是痛苦煩惱恐懼、顛倒執著生起原因,從此故彼的必然性就知道:原來是從這個原因而有的!這樣要修行才能夠有下手處啊!為什麼?此無故彼無!把那個原因消失了,我們就解脫了,這個道理是不是很重要!所以說一般人看到生滅現象,就被這個生滅現象的實有感而迷惑了,就以為就是這樣實有的生滅,忽略了就是「此無故彼無「還滅的這個必然性。沒有注意到這里的話,那就能把緣起真實法則了。真正的妙用是在後面這一段,如果只有前半邊的話,那就執著在真的有生有滅,實有的生滅。沒有看到真正的原因,真正原因明白了,修行很難嗎?

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此有故彼有的「必歸於」這三個字要注意聽,是必歸於「此無故彼無」的還滅喔!這個體會到了,知道了生死原因煩惱執著造業的原因,明白了那個原因的產生叫「此有故彼有」,如果明白它的必然性,不但是「此有故彼有」,而且是必歸於「此無故彼無」。這個「必歸於」是什麼意思?這個要多用心

      比如,身心每一個條件因緣都能引起煩惱,如果我們今天不知道緣起法,不知道煩惱生起原因就會被它迷惑很久。如果你明白了造業、痛苦煩惱原因——「此有故彼有」的條件,然後也明白了「此無故彼無」是必然的,是「必歸於」!那這個煩惱要不要去?注意聽!是怎麼把它變成沒有的?還是它必歸於沒有?是它本來就會被變成沒有!注意聽!這個地方很重要哦!我們在上課,這個文字上的探討是一回事;理論明白是一回事,但是,這個心要重點如果能明白,我們修行就能受用啊!每一次講到重點我都會點,一次一次的,一次一次的。大家要體會越來越深刻才對。

      我們的痛苦煩惱是有原因的,生死是有原因的對不對?怎麼樣知道它的原因?因為了解緣起法是「此有故彼有」,因為有這些條件才會產生么。現在知道了十二緣起知道了我們的愛取有產生的大苦聚,是因為前面的愛染對不對?愛染的前面最根本的是無明對不對?這個原因知道了,另外要從一個原因,就是「此有故彼有」的。「一定」是必歸於「此無故彼無」。那我們現在反映比較快的就會問:多久必歸於?啊!這個就是在思考的人,在觀照的人,——是多久必歸於「此無故彼無」。如果是器世間萬法,包括我們的身體,有的一百年、有的幾十年對不對?那是從外表的現象來看,本質上的變化其實是剎那剎那的。我們現在不是講這個部分,是講我們的苦惱心靈作用的部分。

      我們的煩惱痛苦情緒的,一般的感覺,應該痛苦煩惱一起來會多久?很久!(師父笑)真的嗎?我們有沒有發覺這個問題?如果「此有故彼有」必歸於「此無故彼無」這個必歸於,到底是多久才會必歸於?必歸於不是你要它消失它才消失喔!注意聽!是它本身自然就消失,這樣知道意思吧,才叫必歸於。不然就不叫必歸於,有方法把它弄了它才消失的,沒有方法它就存在,這個不叫必歸於!我們這里講的是必歸於滅!這個真的是很重要!聽懂了很多問題就可以解決。聽懂了如果做不到,還有可以做得到的方法就是我教你們的如實觀照,當下可以看出來到底多久可以必歸於滅。為什麼要用如實觀照一個「看」字?「看」的當下到底產生什麼效果?能不能看到真相?看到什麼真相?各位:就是看到必歸於滅的真相!不過,聽不懂的人也沒關係,今天點到了,將來有一天你們會懂,懂的人就懂了,不懂的人慢慢也會懂。這個真的很重要

      (一)、如由惑造業,由業感果,這是相順相生的。如推究如何才能滅苦?這必須斷除苦果因緣──惑,即須修戒定慧的對治道。此對治道能為斷惑的因緣,即相違相滅的。我們都知道由惑造業,由業感果,這就是惑業苦。緣起的前面三個主要的條件無明緣行,行緣識,其實就是代表惑、業、苦。苦又是在惑,惑又造業感苦,不停的輪迴,這三支緣起法,就代表了一個生死輪迴的流轉不停。惑為什麼會造業?業為什麼會苦?苦又是在惑的這樣不停的相轉,這個叫相順相生!

現在推究回去:怎麼樣才能滅這個苦?——就是要把原因斷除么!原因是什麼?惑!惑就是無明!在佛法上來講就要對治了,要修戒、定、慧,從戒定慧中去對治它,這個對治的方法還是緣起的哦!為什麼?因為要斷惑!斷了惑,後面的苦就不起了,還是不離緣起法!前面是相順、相生、相續;對治這一邊的就是相違而相滅。

      如『雜阿含 (五三經)說∶「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世間滅」。世間集,是由惑感苦,相順相生;世間滅,是由道斷惑,相違相滅的。這相生相滅,都是依於緣起的。緣起是通於兩邊的,大家要明白。我們的惑業苦,就是相順而一直不停的輪轉。今天要斷,只有把惑這個原因滅了、斷除了,你就可以解脫。一邊是相生,一邊是相滅,緣起法涵蓋兩邊。

      (二)、一切法所以能有生,有法的可以無,生法的可以滅,不僅由於外在的違順因緣,而更由於內在的可有可無、可生可滅,此可有可無、可生可滅的可能性,即由於緣起。所以,緣起涵蓋兩邊么,一邊會緣起相生,一邊會相為相滅,緣起本來內容就是這樣的。存在──有與生起的本身,即含有生者必滅,有必歸無的必然性。其實學佛的人,主要的是智慧、了解真相。所謂諸法實相,諸法太廣泛了,只有以我們這個身心為主了。這個身心不離緣起的相生跟相滅的作用,這個重點要把握!不然怎麼修?下多少功夫都落在有為的相對中!怎麼能夠解決呢!既然講開智慧目的就是要明么!明了,惑就不存在,我們又叫「悟」,就是體會了真相

什麼時候可以了解真相?——佛陀時代,向佛陀請法、問法的,當下就明白真相一大堆!現在講幾百堂課,要明白好像也不容易呀!但是,說的跟佛陀說的不一樣嗎?很奇怪,就是這樣!其實不是不一樣,佛陀時代的人很單純,只有直接的幾個問題,當下把問題解決就好了。而我們現在太復雜了,頭腦裡面的程序太復雜了,沒有從一個根源把它解決,很辛苦、很難

      存在——有與生起的本身,即含有生者必滅有必歸無的必然性。這個必然性,是本來就這樣子的。比如說:我們都有很多煩惱痛苦,到底是生起就滅呢?還是確實不滅?到現在還在——我們感覺是很久了。因為生出來到現在,總是很多不如意么,痛苦煩惱,所以覺得是一直存在的。如果是一直存在,就不是有生必滅么,就存在了。

      但是,這里談的不是,是生者必滅,有必歸無,是一定的。所以,到底是多久才會無、才會滅?如果是真的即生即滅,怎麼可能相續流傳下來呢?問題是無明無明是我們不知道,沒有發現,不了解真相。所以,一直以為是真的存在、一直相續。如果一個人真的明白了,看清楚了,也體證到了;真的是生者必滅,有必歸無;而且是即生即滅,就是當下的問題。如果真的是這樣明白了,真的看到了,痛苦煩惱找得到嗎?很重要哦!如果不是即生即滅的,是有序的,是永恆存在的,怎麼去除得掉。

   現在做一個試驗好不好?你們現在當下回身反觀,把過去所有的痛苦煩惱,現在看清楚到底在哪裡,有多少不好?馬上試驗,有查清的人馬上舉手,快點。——一個真正明白這個地方的人你要讓他都很難!你要讓他痛苦煩惱、造業是很難的,注意聽哦!不然佛陀不會悟道以後四十九年沒事。或偶爾還會起一下吧?相信他不會起了,為什麼?這個就是真相,本來就這樣子的!叫他怎麼染、怎麼起?各位,這個地方真的要用功、要用心!最很重要!而且各位,這個不是只有理論,馬上可以實踐,馬上可以體驗,試試看是不是這樣子?明白的人不需要三大阿僧祗劫了。不明白的人那就慢慢來了,就是三大阿僧祗劫了。

      例如觸是依於六入而有而生的,那麼,觸即不離六入,沒有觸的獨存性。一旦作為因緣的六入,起了變化或失壞了,觸也不能不跟著變化及失壞。這即是說∶凡是依緣而起的,此生起與存在的即必然要歸於滅無。所以佛說緣起,不但說「此有故彼有」的生起,而且說「此無故彼無」的還滅。依他而有而生,必依他而無而滅,這是深刻的指出緣起的內在特性

      緣起法大概講了幾年了,一直在談這個問題,懂「緣起」這兩個字的人,一生的問題都解決了,何其重要!如果沒有親身去體證到,只有知見上、觀念上的一直在思維明白,不去體證的話,也是蠻辛苦的。佛陀時代弟子,很幸運,一聽就懂,所以證阿羅漢的幾乎是很普遍。我們都知道周梨盤陀伽,當時還沒有證阿羅漢,聽說智慧不是很高,反映很慢的,但是人家最後還是證了阿羅漢的。舍利佛當然免談了,他智慧第一,出家十五天就證阿羅漢,他最快的。還有很多人去請法的當下就證法眼凈,證初果的多得一大堆。包括外道第一次問法都可能的證果。殺人業最重的央劫摩羅還是證了阿羅漢這是事實么,為什麼這么容易?我們現在為什麼這么難?因為現在講這個法的人少了。現在講的大部分重點都不是這個,是不是這樣?反觀我們現在的教界,每一個寺廟、每一個道場、每一個弘法師到底在講什麼?你們就知道原因出在哪裡了!這個不用我講了,講了會得罪人

      『阿含經』說∶人是水火風空識── 六大和合而成的。但這性能不同的六大,一失均衡,即有病、老、死的現象,這即是具體的說明了由此而生,必由此而滅。所以緣起法有此二大定律∶即相依相生的流轉律,又相反的有相依相滅的還滅律。依於緣起,成立生死,也即依之成立涅槃佛法是何等善巧!

相關的因待性,也就是「果從因生」的這個內容要明白,緣起法二大理則,一個是流轉律,一個是還滅律,都依於因緣,這個要先明白,先了解。

      二、序列的必然性:佛法緣起,不但說明「此故彼」的因果關係,而且在因果中,抉出因果生滅的序列必然性。如悟入十二有支,這決不止於別別的因果事實,而是從一切眾生,無限復雜的因果事相中,發見此因果的必然程序。講必然性,就有一定的次第,有排序的因果關係。這不是在談某一個問題是這樣的,而是一切眾生,一切法都是這樣的。所以,看起來這個人間蠻復雜的,在我眾生來看來,是糊裡糊塗的。但是,佛陀就是這么有智慧在這么復雜的生生滅滅的千變萬化中,可以看出因果必然的重要法則而已。「此故彼」的必然關係,從緣起把它發現,其實,就是本來的這樣子佛陀發現者,佛陀解脫了,悟道了,成就了,成佛了,是什麼原因而成佛?就是發現這個因果的必然性而已!

      宇宙中萬法,尤其是以人為主的立場來看,我們就是不認識這個必然理則,所以,顛倒、執著、造業,才痛苦煩惱生死不已呀!佛陀看到我們眾生生死之中掙扎,為什麼會這樣?然後他去悟道悟道了什麼?原來從萬法的生滅中,看出這個因果的必然性,必然理則的序列性!佛陀是很明白,看到這樣一個真相無明破了,了解真相了,問題就解決了。他不再隨著變化的一切萬法去轉,所以他超越出來,解脫出來。他今天教我們的法,就是他發現。所以,這個宇宙法則的必然性,是本來就這樣子佛陀沒有悟道以前就這樣子,不是佛陀創造的,也不誰來創造的。所以,佛陀發現了這個真理法則,他把這個事實真相告訴我們,讓你生命的體驗中也可以體證得到,也一樣可以解脫出來。所以,他告訴我們去體證的這個法,並沒有兩個、三個、五個,同樣都是一個。真理法則不會變的,過去、現在、未來都一樣是不會變的。所以,只要順著佛陀所體會的法理,我們一樣也可以體證得到,所以這個才叫必然。

      照這樣講,佛陀解脫,我們也應該可以解脫佛陀能體證的我們也應該可以體證,這個就是平等平等。所以,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條件差不多一樣的,只是你有沒有聽到一個明白的人指導,你真正懂得方向,真正懂得方法方向方法佛陀如果是一樣的,必然可以體會得到,這個才叫必然性跟必然理則。佛陀在傳法,在開示法,他有秘密嗎?沒有啊!所以他的弟子每一個來請教,他開示的就是緣起法,就是四諦法么!照這個方法每一個都證阿羅漢了,這個都是事實。所以,法有沒有秘密?法是必然如此的,是有沒有佛都是這樣的!這個緣起法,就是因為明白跟不明白而已!所以,第一個無明,如果我們今天看不到緣起,看不到必然理則,看不到世間真理法則那就是叫無明!如果有明白的人告訴你,你用這個方法去觀察果然是如此,那就明了么!為什麼佛法傳了兩三千年下來,我們現在要「明」是那麼困難?是醫生錯了還是葯方錯了這個問題蠻大的!

      比如一個人是感冒,吃三個月的葯病不好,還要去找他,我看你頭腦有問題!醫生就不能懷疑嗎?我們這里也有醫生啊,有高明的也有三包的(師父爽朗的笑)。

不過我們就要明白,既然序列有它的必然性,體會到這個必然性是不會錯的,就是這樣子。比如,現在學校學物理的,h2o就是水,水的成份就是二氫一氧,——這個我是外行的,只要把這個條件凝聚在一起,它就是變成水,水的分子就是這樣,這個是它的公式。我們能不能實驗?可以呀!如果具備這個實驗的條件,把這個成份加上後,果然就是這樣!如果把這個條件在一起,怎麼加都不會變成水,那就表示這個公式有問題。

      我們學佛也是一樣,為什麼都不解脫?為什麼一直煩惱不能解除?為什麼不能超越生死的束縛?學了那麼久,聽了那麼久,難道不能實證么?不能像化驗室做實驗而去試一下嗎?如果你們再不受用,就知道這個可能是「蒙古」(醫生)了,他教的不好,講的不好條件都沒有具足,所以,我不會怪大家學不好,怪這個「蒙古大夫不大會醫治,講得不清楚,開葯方不好!(師父爽朗的笑)。如發見日月運行的軌道,看出社會發展的必然階段。現在的科學很進步,現在了解這個日月星辰的變化,運行的軌道,也會看出跟社會發展的關係。從前,大眾學者特別重視這點,因此說緣起是不變(無為)的因果軌律。這里講的不變,是因果必然性不會變化。我們講無常,什麼都會變,但是,這個因果的必然性是不會變的。所以,說緣起是不變,是在談無為的這一邊,是因果規律不變。

      佛說得法住智」;經說「是法住法位,世間常住」,都是說明緣起序列的必然性。得法住智,修行啊,第一先得法住後得涅槃。這個法住智也就緣起。這序列的必然性,就是法住智。了解一切現象的相生,或者是相滅的必然理則,明白了這個叫法住智。沒有法住智,就沒有方法去了真相了,還滅的真相就沒有辦法下手。所以,先得法住才能得涅槃,這個是必然的。先知內容現象條件,才知道下手處,而且又發現必然歸於滅,就知道修行涅槃解脫也是必然的。所以沒有法住智就不可能得涅槃智。

      依中觀義來說∶緣起的序列必然性,決非離事說理,在緣能起果的作用中,現出此必然的理則。《中觀》的內容就是這個重點:緣起的萬法會有這樣的必然序列,就在一切的事相上,就在緣起果的作用中,就可以顯現出來!也就是要觀察這個必然的理則,從哪裡觀察?就在從萬法的遷流變化中去了解的!這個很重要!不是離事來說理喲!而是從事而顯理的!

      今天要體會到所謂的還滅,寂滅性,就是無為的寂滅,這個要從哪裡去顯?從有為的生滅的萬相中去體會的、去看出來的、去觀察的。不是離事來說理,——有一個離開萬法以外,有一個不可得、不可知的東西,叫無為法、叫涅槃法性,不是這樣子喔!必然理則的法性,必定是以事來顯理的。

      所以,無為法是不離有為而有的、而悟的,應該是這樣講。這個觀念很重要就不會把有為跟無為分成截然不同的兩截;事跟理也不把它分成完全不同的兩截了。從事顯理,從有為體會無為,這樣有為、無為、事跟理,本身就是不二的。如果這個地方明白,會不會於萬法之外,身心的起落變化中以外,去找一個不生不滅東西或者是叫本質的東西?或者叫真相、或者叫實相、或者叫本來面目東西就不會有這個問題了!真正體會法,真正悟道的人會不會身心萬法以外的所謂情境,所謂境界呢?境界在哪裡顯?境界就在萬法中顯,境界就在生命的展現中顯!不是離開這個以外還有另外的一個叫無為的境界很重要啊!這個觀念如果明白,就不會離生命、離身心、離現象、離萬法去修行了,去探討一個不可知不可知的未來

      生死相續,似乎依照此理則而發展,佛也不過發見此因果事中的理則而已。

眾生生死相續你會發現不離開這個理則在變化,那這個理則是本來的就這樣子的,佛陀也不過是發現這個因果中的理則而已呀!所以他叫佛陀

      三、自性空寂性∶從緣起果的作用,有相關的因待性,(第一理則)有序列的必然性。(這個是第二個)此因待與必然,不但是如此相生,也如此還滅。如進一層考察,一切法的如此生滅,如此次第,無不由於眾緣。那麼,此有無生滅的一切法,即沒有自體,即非自己如此的。這即能從如此生滅次第中,悟入此是即空的諸行,並非是實有實無實生實滅的。自性空寂性,大乘佛法說有不共的智慧,其實,重點也不離開這三個主題,只是把握住這個自性空寂性而已!從因果現象來看,看起來有生有滅,次第又是這樣的必然。如果再進一步深觀,不是只有看到現象的表面,現象的背後會看到它的內容本質會變化,有條件就會變化。既然條件是變化的,那有沒有不變的東西?裡面有一個不變的東西嗎?沒有!一定要靠因緣條件來變化來產生的。就可以了解了:原來無自性、無自體呀!這個是進一步的體會。生滅現象原來是即空的諸行而已!生滅現象就是無自性,無自性就是了,空就是緣起了。從這里去體會,原來一切無實性,既然是無實性,靠因緣的變化產生的必然法則,這樣的生起,是不是真正的、永恆的、不變的生?生不是實生,不是不變的、永恆的,所以叫非實生。現象來了當下就變了,怎麼會是實在的生?實在的生就不滅了這是透過更深入的一種體驗、一種明白,了解非實有、實無,非實生、實滅。

      但是,現象確實是在這樣的變化啊,那這個現象能否定嗎?這個現象不能否定!這就是如幻緣起的假法,如夢幻泡影,不是實在不變的、永恆的。這個法就是這樣在遷流,遷流叫諸行,遷流變化的現象不能否定的!當下就可以了解緣起的萬法本身就非實性,這樣會不會執著在這個法是實在的?不是實在的你還會執著嗎?今天會執著,會愛染,會去造業,就是因為認為是真的么!是實在的么!那個實在的叫「我」,因為有「我」所以有「我所」。

      我們現在看起來萬法總是那麼實在,告訴我們萬法就是遷流中的非實生實滅,幾個人明白?就在這里而已!第一、對自己的身心以為是實在的,有實生有實滅;第二、對外面的萬法有實生實滅、實在感,那個就是「我的」。這里叫「我」,那個叫我的。如果知道這個身心,非實生實滅,是緣起的,是無自性的,不是真的有一永恆不變的「我」你會執著嗎?如果「我」都破了,「我的」還會存在嗎?今天因為「我」是實在的,所以「我的」更實在。一般來講,外面的境界跟內在這個我,身心的我,當厲害衝突的時候,會放棄外面的保存這個。

      但是,有很多媽媽也不一樣喔!我可以沒有了,但是我的孩子不能沒有了,是外面的境界比較重要了。但是這個都是從哪裡產生的?實有感那!這個叫自性見。所以前面談緣起因果再來必然性,再來談這個空寂性。就是深入現象的背後的本質上的實相,是空寂的,是非實的,一切法不是實生實滅的,這一點能體悟進去,那麼人間所有的夢幻泡影的這些幻網就破了

      彼此因待,前後必然,世間因果幻網,似乎有跡可尋,而自性空寂因果幻網即當體絕待,了無蹤跡。坦白講,像這些文字上如果沒有一基礎,不要說對這個文義能悟入了,今天有幾個能把這樣文字寫出來?這些文字沒有體驗,沒有對法的深入了解,這個文字要怎麼寫出來?幾個人能寫出來?所以大家要明白啊!我們都看不懂導師境界,其實,在用功程度上稍微有一點體會的人,就知道這些理論誰能寫出來?什麼樣的人能寫出來?即使寫出來了他也從來沒有表現說我是一個悟道者,從來沒有!為什麼?因為體會這個更深、更明白的人,了解這個空寂性,是不能以一個真正悟道者而自居的!他有沒有真正的所謂成就感?與眾不同的超越感、自大、自己很偉大?有沒有這個問題?沒有這個問題!所以真正展現這種體會空寂的人真實悟道的人也就是很平凡么!就是這樣子有一個可以展現的,那就沒有真實體會了。

      今天寫出來,要把這個法讓眾生知道,他只是一份悲憫!大部分的眾生沒有機會聽到這個法,不了解這個法,大多活在迷信、依賴他力的崇拜裡面,怎麼辦?以那份悲心!所以他寫出來。他為誰寫?為佛教、為眾生寫!這裡面沒有一自我的存在。幾個人看懂這個問題?每一次看這些我都會贊嘆導師,就是在這里!因為了解他的人少了,真正明白導師用心的人少了!所以要把它點出來。了解了彼此因待,前後又必然產生的現象這是人間因果幻網啊!看起來有跡可尋,而事實上內在是自性空寂的,明白這個的當下,因果的幻網當體絕待,了無蹤跡。這個當體絕待了無蹤跡,不就是我們要體會的嗎?而且是當下哦!

      所以說∶緣起是「宛然有而畢竟空,畢竟空而宛然有」。所以,緣起的事相才能產生,才能有現象。從現象中就知道一切非實,是無自性的,所以叫空,現象就是空。因為空,所以能產生現象,注意聽哦!空跟有是沒有矛盾的,是當體不二的要明白。有,是現象、萬法;空,是現象、萬法的真實實相的內容。這樣在講緣起、講空,不是兩回事是同一件事。明白了,了解了事理就不二了,真俗就無礙了。俗諦就是講現象萬法;真諦第一義諦就是講空性,寂滅性。這樣是兩回事嗎?現象顯出寂滅性,寂滅性從現象而顯,現象理性是不是合一了、不二?這才是真的明白法的人

了解了這個,今天要體會真理,體會實相要在哪裡下手?離開萬法、離開現象、離開身心的感受,有法可得嗎?這些理,這些道是離萬法而有的嗎?這個觀念明白了,修行要在哪裡修?生命的當下!萬法之中,身心接觸之中,產生變化中,就是我們的觀察。修行對象不離一切法,所以真正修行得法的人,他所觀境就是一切法,包括我們的身心。不會離開這個,要去求一個修行地方;不會離開現在的因緣到另外的一個世界修行。這個才是了解佛法的真義呀!

      同樣一個方法,同樣一個原理,悟道就在觀察萬法中,就可以悟道。根據什麼?根據緣起正見!今天緣起正見有了,緣起法的內容明白了,在觀察中你就會發覺果然如此!所以修行雖然接觸的是萬法,是當下的一切因緣,但是,如果今天沒有法住智,你就發覺不了真相,那法住智如何建立?就在上課的因緣中!今天上課,一直循循善誘,一直談法、談次第、談內容,講緣起就是建立正確的法住智。今天沒有法住智就不可能涅槃解脫,為什麼我一用心的再上課?因為這些法住智不建立起來,如何能明白真正下手處呢?如何真正的用功解脫呢?只有信仰、只有迷信不能解決的,發再大的心都找不到門路的,只有信仰而已!信仰能解決嗎?所以,修行如果一定要講次第,只有兩個,一個叫先得法住智;第二個叫後得涅槃,這個就是我常講的必然要的次第,這個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節 自性

      前面講到緣起就是空、就是無自性。很多人不了解什麼叫自性什麼叫自性?這個是一個很重要的名詞!尤其是我們佛教中,因為各宗各派的一些理念有一差別,用的術語也就有一差別自性,在中國佛教是常用的,甚至把自性變成佛法的重點。現在講的是自性,要破的就是自性!可中國佛教都在自性,這不是很矛盾嗎?所以,講無自性、破自性見,先要了解這個「自性」的真正含義是什麼?然後才能了解它真正的內容導師就把自性」這兩個字加以全釋:

       緣起是無自性的,甚麼是自性呢?自性svabha^va是專門術語,如『壹輸盧迦論』說∶「凡諸法體、性、法、物、事、有,名異義同。是故或言體,或言性,或言法,或言物,或言事,莫不皆是有之差別。正音雲私婆婆,或譯為自體(的體),或譯為無法有法(的法),或譯為無自性(的)性」。所舉的名字雖很多,而意義是同一的。(後面就是解釋了)所謂體、性、法、物、事,皆即是「有」的別名。「有」就是存在么,一切現象、一切法么。但它又說梵語的私婆婆,或譯為體、法、性。依梵語說∶婆婆(bha^va )即是「有」。此字,什公每譯為法,也或譯為物。(這里的什公就是鳩摩羅什),鳩摩羅什把這個「有」翻譯為「法」或者是「物」。就是「有」的意思哦。

      『般若燈論』也有譯作體的。「有」前加sva ,即私婆婆,即自性的原語。或譯自體,含有自己有、自己成的意義,是自己規定自己的。凡是法,即有其特殊的形態與作用其所以有此形態與作用,依自性說,即是自己如此的。此自性的另一特性prakr!ti,什公譯為性,意義本源的性質,即本質或原質。所以,自性是自己如此的,也是本來的性質如此的。從翻譯上,很多人的解釋名詞不一樣,但是意義是同一個:自性就是自己如此的,本來就如此的。也就是說自性東西不是靠因緣有的,它本來就這樣,自己能這樣子的,不需要靠其它的因緣簡單的講,自性就是自有自成的,本來如此的,不必靠因緣有的,單獨就可以存在的,這個叫自性。前面雖然講一大堆,主要的結論就是這幾個

      如哲學所說的實在、本體、本元等,皆與此自性含義相合。哲學都在探討宇宙的第一因,不然就是本體本源,萬法的第一因,能生出萬法的一個本質是什麼?我們從哪裡來的?——要有一個根本的地方來的!這個觀念,其實,都是涵蓋在「自性」的意欲之內。中國道家說「無極太極」,這個「無極」是什麼?就是本源么!或叫本體了!而「一貫道說我是從無生老母」那裡來的,老母是什麼?就是道體呀!這一個「本來」,就是本體論的意思,有一個生萬法的來處。

      如果是婆羅門,他們就講大梵天,「梵」是一切的根本;基督教認為一切萬法是上帝創造的,上帝就是「本來」的一個創造主。這些合起來講,同樣是一個意義

哲學上就是實在論、本體論,就是在談這個。這就是跟「自性」的含義是一樣的,自性是什麼?等於是第一因,不變的本質,本體,自成自有的,不需要因緣成就的,這樣大概就知道了

       要明了「自性」一語的意義,請聽薩婆多部所說。如『大毗婆沙論』卷七十八說「如說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應知亦爾」。薩婆多部的學者,把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看成同一意義。尤其所謂「分」,最值得注意。此分,就是事物的最後原素,也即是所謂「點」,即「其小無內」不可再分割的東西。從現在物質的理論說是微細原子,或講微塵,或者叫臨虛,是由很小很小的一個點,很小的一個元素組合成一切萬法的。如果萬法是點的組合或者是元素的組合,這個元素就是永遠不變的了,元素是實在的,不然怎麼能組合?這個意思是一樣的,就變成本性自性了。以前科學也是這樣子吧,認為是元素組合的萬法,所有的物質是由元素而組合的。那元素呢?元素是本來就有的、不變的、永恆的嗎?當時研究的所謂的原子,後來進一步了還有質子、中子誇克,現在知道誇克還是組合的!現在科學找不到第一因,——永遠不變的本質是沒有的。

       有沒有這個第一因的東西?從現象來講,說「有」是從「無」來的,「無」就是「有」的本質了,那麼無是什麼,大家搞不清楚!但是,這些觀念都差不多一樣,就是自性見。所以,我們有的講本體,說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不管其小無內還是大而無外,還是有!只要是有,實有,本質上不變的,這個叫自性么!現在講無自性這個問題是蠻嚴肅的,無自性能成立萬法,這個更難了解的。能成立萬法一定「有」么,「有」才能組合出來。無自性是沒有實體東西,怎麼能形成萬法呢?這個是最難思義的地方佛法無我,在破有我;講無常破常;講無自性自性這是外道所不能接受的。今天不要講外道不能接受,我們道內的人也因為不能理解,而最後又變成有自性,就是這個問題

       薩婆多部以為一切法不外兩種∶一、假有,二、實有。假有的,如『順正理論』卷十三說:「是假有法,寧求自性」?假有法即不能追求其自性的。

薩婆多部就是一切有部,部派佛教里的一切有部,認為一切法只有兩個現象:一個叫假有,一個叫實有。認為假有的就是幻相幻有的,既然是假有的,怎麼能求它的自性?當然是沒有自性的!依他們說∶假有的必依於真實的。依於實有,構成前後的相續相,同時的和合相。此和合及相續,即假有的,可以說沒有自性

      佛法,沒有人敢違背佛陀的教證,佛陀無常無我,沒有人敢反對。現在講無常無我的時候,認為這樣不圓滿那!——佛陀講的無常無我是假法,所以,沒有自性是可以成立的,但是,假法必歸於有一個實在的東西才能成立為假法!比如說,我們的身心色心二法形成的,這個身體會壞,會壞的東西是假法,但是,它必歸於一個實在的東西讓它成立吧?沒有一個實在的東西它怎麼能成立呢?所以,是認為一切法是假法,也認為假的背後一定有一個實在來成立這個法。所以假法本身是無自性的,但是無自性的背後有一個實性的東西來成立這個無自性,這個就是假法的理論。

      而在相續與和合的現象中,分析到內在不可再分析的點,即是自性實有的。如在色法的和集中,分析至極微,以極微物質點,為集成粗顯色相的實質。對於精神作用,也分析到心心所的單元。此分析出的單元,是自性,也稱為我——即自在義。有一個問題就是這樣講:說這個物質是假法,它是很多條件、很多元素來組合的,這個物質的本身是假的會壞掉。但是,這個假的是有很多元素來組成的,這個元素是不變的、是實在的,這個就是自性。問題就在這里了!今天如果把物質認為是這個觀念組合的,這個物質我們當作一,以數學的理論來除以二,能除得盡嗎?除不盡那!除到最後,還是零點零零零……,最後還有一個一,就絕對有的了。因為實在的數你去分析,一除以二怎麼除,除到最後都是除不盡的,即使是非常的微細那還是有

      如果站在實有的觀念去分析東西,最後一定還有一個實在的東西,不可能沒有么!這就是站在自性見的立場。那永遠就不可能了解真正的空無自性在講什麼,因為先落在實有的觀念裡面。同樣的道理哦,一除以二除不盡,那麼會發生一個問題哦!一個距離,你除以二除得盡嗎?一樣除不盡!因為有無限的序列,學數學系的就比較清楚。如果距離是實在的,有自性的,除以二除不盡有無數的序列,那從甲到乙走得到嗎?從甲到乙,除以二、再除以二、除以二……一直除,因為除不盡么!除不盡,表示中間有無限的序列,這樣知道意思吧!無數的點么,永遠走不到的;從這里到那裡,一次只能一半,不能一次就到。那永遠的一半、永遠的一半走得到嗎?同樣的道理,如果認為物質是實在的,是由於不變的元素來組合的,那麼這個組合的物體,當然是無自性可以變的;但是那個物質的元素是不變的,——就會落到最後這樣的結論。薩婆多部就是這樣,他們認為假有就是組合東西,沒有自性會變的。但是,組合成為這個物質的元素是實在的,這個是實有的,這樣知道意思吧!薩婆多部的理論就是建立在這樣一個理論上。所以認為物質或者是現象一切法有假有的一面,有實有的一面。假有的是自性的,實有的元素是有自性的,這個就是薩婆多部的理論那!

      如『婆沙』卷九說 ∶「善說法者,唯說實有法我,有性實有,如實見故」。

不管是從義說、法說,都說有法我了,法上有實我。有性實有了,如實見故。補特伽羅我是五蘊和合有的,所以是假;假的所依是自性實有,所以說∶「有性實有,如實見故」。這種思想即是假定世間事物,有實在的根本的自性物,而後才有世間的一切。他們從「析假見實」的方法,分析到不可再分析的質素──心、物、非心非物,即是事物實體,也即是所謂自性自性即萬有的本元。這就是薩婆多部《大毗婆沙論》里最後的主題,假的是組合的。但是,有一個實在不變的,分析到最小的時候,就是實際的東西是有的。這就是有實在根本的實在物,這個是物質哦!對心靈呢?也是這樣分析的,最後體會到什麼?非心非物,還是認為有這樣一個實體東西!如果照後面講空性的話,最後認為空性也是實有的。

      所以大家要明白,今天講涅槃,說眾苦的止息,貪嗔痴煩惱的永滅,名為涅槃。但是,如果依據這個假必依實,或者是虛假見實的這種觀念,最後體會的是空性,這個空性還是實有的!問題就會在這里。這樣的觀念,後來的唯識就是根據這個觀念,現在點到就好,大家就要注意了。

      如『順正理論』卷十三說 ∶「未知何法為假所依?非離假依可有假法」。「假必依實」──自性有,是最根本見解。薩婆多主張有自性的,於是佛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照他們的意見,追究諸法的實在,相續與和合假所依的自性法,即是三世常如其性的、不變的,有不能無、無不能有的,甚至可以稱為法我了。照薩婆多部的主張最後是歸於有自性么。但是佛陀的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結果照他們這樣的觀念,一定要追查到諸法的實在性,最後理論出來是什麼?三世如其性的、不變的,有的就不能無,無的就不能有,所以產生了有法我了!

      這個五蘊無常的,無我的,這個叫假法。但是,裡面有一個法我,就是不生不滅自性。所以,在部派佛教裡面還存在著一個觀念就是我空法有!大乘佛法後來講的畢竟空,就是徹底的把這個法有的觀念破掉。所以,我法皆空是在談這個,為什麼?法有還是自性有啊!也就是依於一面是假的,一面是真的,這樣就是假必依實的觀念來源。談這個可能比較生澀,但是沒有關係,主要認識什麼是自性就可以了。

自性是有實在性,最後是實在的,有一點假的東西把它分析到最後,還有一個數值的存在。所以,這個自性代表實有了,或者是法的根源,法背後的實在性了,這個就是法有的思想。假有無自性說,經部師是擴大了。到了經部師的時候,這個假有無自性觀念那,就比薩婆多部更寬廣、廣大的去了解、去展現了。但自性有的基本原則,並未改變。經部師雖然進步了很多,但是,最後的這個自性有的觀念,其實本質上是沒有變的。三世常如其性的一切法,在經部的現在實有論中,轉化為潛在於現在的種子或舊隨界。此種子與界,雖不斷的從種子而轉化為現行,現行轉化為種子,但依舊是不變的。這點,唯識學者說得明白,名為「自性緣起」.

      經部師是比前面的進步了,前面是講三世實有,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實有的;但是經部師進一步了,說過未無體現在實有,過去的不認為是實有。因為過去已經過去了未來還沒有到,而能展現的就是現在,所以比三世實有進步,是現在實有論。但是,過去跟現在跟未來又怎麼去理論呢?後來用種子」的理論來說!我們所有的行為轉化成潛在的種子種子又轉化為現行,現行又化為種子。那這樣的話,三世還是可以成立的!其實,這個後來就變成唯識思想的一個根據,所以唯識學者乾脆就講一句話,這個叫自性緣起

      空無自性緣起自性緣起剛好相反,大家要注意聽!因為無自性才能緣起,他那個是說自性才能緣起,完全不一樣哦!所以,在印度的空宗跟有宗,面對的就是這個問題。《中觀》空宗講的是畢竟空是無自性的,因為無自性才能緣起萬法;而有宗的代表就是唯識唯識認為還是自性緣起!分析到最後破除了一切的現象,但是,認為空性還是實有的,——假必依實。雖然能夠能所俱泯,但認為這個空性的顯現,這個空性不能沒有,還是在假必依實的這個觀念上,還是經部師的觀念。對這個部派佛教或者是大乘空、有二宗的爭論,我們沒有深入研究的人,講這個會覺得很生澀,但是沒有關係,聽過就好,什麼是自性緣起?即色生色,眼生眼,貪生貪,有漏生有漏,無漏生無漏。這樣的因緣論,即是從一切有部析假見實得來自性有,種子生現行,什麼種子就生什麼現行;色的種子才生色;眼的種子才能生眼么,這個叫做自性緣起。但是,緣起是這樣講嗎?無明無明,識生識,是這樣子嗎?不是哦!無明緣行,行緣識,佛陀沒有說無明無明哦,識緣識哦,六根緣六根,不是!所以十二緣起有沒有這樣的自性緣起講法,大家要注意哦!這個自性緣起就變成什麼了,豆生豆對不對?雞生雞這個才是自性緣起觀念。這種自性緣起呀,這種因果觀那,跟無自性緣起因果觀,那是完全不一樣的,大家要注意呀!所以當你這一自性緣起觀念,就是從一切有部的虛假見識的這一觀念來的,跟一切有部哪裡不同?不過從三世常如而使之現在化而已。薩婆多部是講三世實有,但是這里呢?以現在來展現而已!就是現代化,過去、未來是無實體的,現在是實有的,不過是差別在這里而已。自性有的原則,完全吻合。在自性見的這個觀念是沒有變的,完全一致的。依經部師,蘊、處是假的,而十八界是實有的。

       蘊是五蘊,處是六處,蘊、處都是條件組合的。但是界是什麼?界是我們講的十八界!比如說地、水、火、風,認為那個元素的部分是實在的。蘊、處認為是假有的,因為組合的是緣起的,但是,必歸於有實在的東西緣起吧?就認為這些元素——地、水、火、風、空、識,這個屬於界,是緣起一切法的實在體。這個觀念,就是假必依實是一樣的,這個就是經部師的觀念,。相續和合的現行,都依於真實的界性。比如說我五蘊六處的功能,那麼依據的是什麼?色的功能裡面有地水火風啊,他認為地水火風這個叫界性。這個是實在的。

      『瑜伽論』在批評性空時說∶「譬如要有色等諸蘊,方有假立補特伽羅,非無實事而有假立補特伽羅。如是要有色等諸法實有唯事,方可得有色等諸法假說所表,非無唯事而有色等假說所表。若唯有假而無實事,既無依處,假亦無有」。唯識批評性空就是這樣講的。今天,沒有諸蘊就不可能成立這個補特伽羅,一定要有它的元素——色等諸法實有唯事,沒有諸法的元素,這個假的補特伽羅也成立不出來呀!所以,一定要內在有實法,若唯有假而無實事,既無依處。要根據什麼?沒有依據么!假的一定有實在的才能成立么。現象沒有實質怎麼能成現象呢?要成現象一定要有依據的東西么,理論就是在這里。

       經部瑜伽論者,稟承那「假必依實」的天經地義,所以不能說一切無自性空而必須說「自性有」的,假有的可空而自性有的不可空。經部師也好,唯識也好,他們最後一定認為可以空的是一切假法,但是,有實質性的就不能空,不能講全部都是空的。認為中觀畢竟空就變成惡取空了,斷滅了,這個是他們的擔心。其實,這個理論根據前面薩婆多部來的。那就要注意了,空跟有的觀念,有自性跟無自性觀念形成,印度大乘空有二宗最大爭論的點,就在這里!先明白這個就好將來談到大乘中觀唯識矛盾點,你們就知道唯識的根據是什麼?就是根據假必依實的這個經部師的理論!這樣知道意思吧。唯識學的根據也是根據這個來的,以後有機會會更深入的談這個問題,也抉擇我們修行用功,什麼法才是正確的,這個很重要啊!

上次談到瑜伽論者,所秉持的就是假必依實的這個理念,所以不能說一切無自性空而必須說自性有的。假有的可以空,但是自性有的不可以空,上次談到這個問題

      『解深密經』也這樣說∶「雲何諸法遍計所執相?謂一切名假安立(假名),自性差別乃至隨起言說。雲何諸法依他起性?謂一切法緣生自性」。這個重點那就是下面所談的,在論到有自性與無自性時,即說∶「此由假名安立為相,非由自相安立為相,是故說名相無自性性」。這分為假名安立與自相 ──即自性安立∶假名安立的,無自性、空;自相安立的,即是有自性了。

      上面我們談到瑜伽論者的主張,在《解深密經》也是同樣這一理念。比如說,遍計所執的,是根本沒有實在的內涵么,只是由虛幻而產生的,他說這個空是有道理的,當然是空了。但是依他起,依他起是一切緣起而有的,依他起的就是有自相,你就不能說是空。所以重點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就叫假名安立的;一部分是自性安立的,假名安立的可以空,自性安立的就有自性的怎麼能空?所以唯識學的基本理論,就是一定要假必依實。如幻的一切,假名安立的一切,是虛幻的。但是,如果背後沒有一個實在的,怎麼顯出虛幻的呢?所以一定要在假必依實背後,有一個實在的自性在這樣一個論點上,所以分為自性安立跟假名安立是不一樣的。這個跟中觀來談就完全不一樣了,中觀不管是勝義或者是世俗諦一律都是空的,都是自性的。

      我們看到這里就慢慢可以了解了,中觀的理論跟唯識的理論的不同,立足點在哪裡?這個一定要先明白呀!追求事物中的根元,看作實在的,依此而成立世出世一切,都是自性」論者。中觀說無自性,但是其它都說有自性,有自性最大的原因是從事物物當中要找第一因,就叫根源。把它看作是實在的,用這個實在性的理論來成立世出世間的一切法。只要是從假必依實背後有一個實在的根源,或者是有實在的本體,實在的自性,這些都屬於自性論者,大體這樣分別我們就容易明白了.        又如『楞嚴經』說∶「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詰其根元,咸有體性,縱令虛空亦有名貌,何況清凈妙凈明心,性一切心而無自體」?這是楞嚴經》裡面所說的了,認為我有一清凈的妙明真心,怎麼可以講是無自體呢?

       這是自性論者的另一面目。在萬化中,終必有一真實自性而不是假的,這即是自性」的意義。一般的宗教哲學,無不從此自性的老路而來!今天談論《中觀今論》,這個中觀的理論,對於自性跟無自性的這個重點,一定要把它辨明清楚。我們講大乘有三系呀,中觀系就是講畢竟空的,不管是真諦俗諦呀,都是性空的、無自性的。但是,唯識就認為這樣畢竟空是惡取空,是斷滅的。所以,一直認為中觀見不是了義,認為有一空、有不空才是了義的;如果是真常系那就更免說了

      唯識學呀,在俗諦跟勝義這兩諦的抉擇中,認為中觀講勝義空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世俗諦的畢竟空就不承認的,認為一一法有自相。真常系剛好相反,認為一切的假法空可以談的,但是,我們都有本體自性啊!佛性清凈心、真常心、如來藏,是不可以空的,是有實體的。大家要注意了!中觀真諦俗諦都講畢竟空,都無自性的;唯識只承認真諦第一義諦是空的,俗諦是一切的有自相的,是反而不能承認這一邊是空的;但是真常系呢,認為俗諦是空的是道理的,但是第一義諦的部分,要有本體實在的,怎麼如來藏、佛性可以講空呢?那是不能空的!大家就要注意了!三系的差別差別在哪裡?就是對自性的解釋差別而已!

      如果我們今天研究大乘佛學,三系的這個主要理念的分別如果沒有搞清楚,我們就會產生很多矛盾了,為什麼這一本經跟那一本經講的不一樣?而且是衝突矛盾的?你就知道,每一個體系的經論的內容根據是什麼?就在抉擇自性這一點要分清楚啊!這個很重要!所以導師最後就講了,一般的宗教哲學呀,都一樣,無不從此自性的老路而來!今天全世界不管哪一個宗教或者是哲學理論,只要站在自性的一個立場,來建立什麼理論,探討終極的最後的歸源,最後找得到嗎?沒有辦法找得到!所以,最後是沒有出路的原因在這里。

      唯有中觀的畢竟空才能成立一切萬法,緣起產生萬法,而產生因果系統生死輪迴。這個地方很深細呀,前面已經慢慢慢慢的把緣起理論建立起來,目的就是要探討中觀的本質,跟世俗一般宗教哲學不同的地方,要把它抉擇出來。這個正見建立以後,在人間分別一切的宗教、體系、宗派就不迷糊了。差別在哪裡?問題出在哪裡?修行為什麼有的能受用?有的為什麼從老路走不出來?你就知道它的根源是什麼!所以,這地方導師把「自性」這兩個字詳細的解釋出來,跟三系對自性不同的分別,都講得非常的清楚,大家要用一點心那!這地方明白了,以後法義的論辨就容易了。『中論』「觀有無品」說∶「眾緣中有法,是事則不然,性從眾緣出,即名為作法。性若是作者雲何有此義?性名為無作,不待異法成」。

導師是把《中論》里《觀有無品》的這個偈語拿出來,作為論證的一個重點。中論的《觀有無品》就是在評破有自性地方啊,怎麼解釋呢?這是中觀論』對於自性」的具體說明。佛法緣起,除了極端者而外,誰都承認,但總覺得是諸法自性有,由眾緣的和合關係發現。若依中觀看法自性緣起,是不容並存的。有自性即不是緣起的,緣起就不說是自性有的。因為,若法要由眾緣和合而現起,即依眾緣而存在與生起;承認由眾緣現起,即等於承認是作法

      只要是因緣聚,——很多條件在一起才成立的,這就是有造作的地方了,不是本來就這樣子的。所以,這個就是前面的「眾緣中有法,事事則不然,性從眾緣出,既名為作法」。只要是眾因緣和合的就是作法。「作」,就是「所作性故」的作,有新新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