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方法師:解脫之道講記 c16 慧之進修

慧之進修 

有些人,由於過去生中修得的宿慧深厚,於現在生,成為一聞即悟的根機。」

也許我們會覺得很奇怪,有的人一聽馬上就懂,有的人怎麼也聽不懂,為什麼差別那麼大?這跟我們過去的宿緣有關系有些人過去生就有聽法修福的修行因緣,所以福慧基礎很深厚,現生成為一聞即悟的根機。也有的人現在生活很富裕,一生都不用艱苦;而有的人卻再怎麼拚都要不到,那就跟我們的宿世因緣有關的。智能也是一樣,過去生學過這個法的,這一生一聽很快就會了。學校學生有的理科特棒而文科相應較差點;而有的學生對文科特別感興趣,而理科成績就上不去。記得某一位法師說起他的同學那位同學學校理科特棒,有一天他與法師聊起自己看到的過去生的因緣:我過去生住在某某地方,那個母親還健在。為了求證,我找到那個屋子,裡面有一老婆婆(即過去生的母親),告訴我,他兒子已死二十多年了(我就是他兒子來轉世的)。我找到一個箱子,裡面有一些過去看的學,都是專門研究理科的書。確實有宿世因緣的。如果你在過去生聽到過大乘法的性空慧,這一生就特別容易體會,能夠一聞百悟。有的人怎麼聽都聽不懂,那是因為過去生學的是外道,現在聽了佛法感覺上蠻好,但僅僅只是感覺好而已,身體走到外道那邊去了習性故。我在弘法中這種現象得很多,由於過去還有一因緣,所以聽我們在講緣起法,聽了歡喜,但畢竟外道習性深厚,最後還是回到他那個習性去了,所以因緣很重要。我們為什麼要歸依三寶作一個正式的佛弟子聽聞熏習正法故,即使這一生不能完全成就來生不會失掉正見的,因緣還會相續很重要正見增上者,縱經百千劫,不入三惡道,所以聞正法建立正見很重要

「但若將前後世連貫起來,依從初發心到現證的整個歷程說,則每個學佛者,都要經過聞、思、修的階段,才能獲得無漏現證慧(或稱現證三摩地),」
    過去生聽聞佛法的,現在一就能相應;過去生沒有聞法的,現在打基礎,透過聞思修過程是必定需要的。不聽法,不知道修行次第,不知道內容方法目標,怎麼成就?所以首先是聽聞(慧),其次是思(慧),即自己思惟抉擇消化融會貫通,修慧即體證實踐去行。大乘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如果不去做,光是聽聞有何用?在實踐的過程才知道果然如此:貪心慾望很重的,真的能布施關懷那些弱勢團體,關懷需要幫助的人,經過逐漸的舍,你就會發現我執慢慢在淡薄,貪愛執取的心不再那麼重了。所以你必須要去行,菩薩就是以眾生來作為你六度對象。從菩薩的立場來看,還要感恩眾生,沒有眾生你就沒有學習的機會也沒有行踐的機會,哪裡能達到解脫?所以菩薩眾生不是自大,不會認為自己有錢有智能在幫助他。恰恰相反,是感恩眾生讓自己來實踐六度才有機會最後解脫

聞思修的修就是行踐,要去實踐才能獲得無漏的現證慧,否則是達不到的。有的人理論很會講,書也很會寫,但從來不去實踐,不去關懷眾生,這樣哪裡能體證無我真相?所以自私自我保護的觀念還是很深的。法再好,是在師父那邊,不在你這邊,你沒辦法受用。你內在的執取不消失,那個執取的力量意識中會產生強大的力量業力生死就是這個業力攀緣而來的。想想看,不消除這個攀緣、貪染、執著、我慢心,你怎能輪迴生死!所以要注意六度萬行是在我執,在斷我們的貪欲習染,唯有這樣,才能凈化有取識。

 「絕沒有未經聞、思、修三有漏慧,而可躐等超證的。」

舍利弗為什麼聽到緣起偈就證初果,親近佛陀個月就證阿羅漢?還是要通過聞思修過程,只是他過去生就已具備了很深的聞思條件,所以這一生一聽就懂。這一生的一聞就悟是他過去的條件聞思修過程而致。我們不能只看短短的這一生,那是無法解釋的。從三世流轉相續的角度來看,不是沒有因緣而有的。如果過去生沒有用功因緣這一又不用功那就很難了。還好,我們這一生能看到這些法,而且經過導師的指導,那就更好更善巧更受用,所以我們要珍惜這樣的因緣

「所以談到慧學,必然要依循一般進修軌則,分別說明這三有漏慧。

修習聞慧,古代多親聞佛說,或由佛弟子的展轉傳授。因此,親近知識成了聞慧的先決條件。」

先說聞思修三有漏慧的聞慧,在古代有因緣親近佛陀,當然太幸福了。後面的人只得由佛弟子們一代一代承傳來傳授了。聽聞佛法要聽誰講?坦白講,我們現在有一點難哪,靠碰運氣。因為法師很多,而且宗教也很多,也不是單純只有佛法聽了還要你認為這個是我喜歡的,你才要,這樣抉擇很不容易。所以要聽聞佛法親近知識,當然很重要,但抉擇善知識更加不是件容易的事。

「然從各種教典編集流通以後,稍具宿根者,即可自己披讀研習,依經論的教示而得正解,修行成就聞慧。」

聽聞學習的過程有善知識當然最好,但有人過去生因有宿世的智能,已建立了很好基礎這一生雖然沒有馬上遇到真正的善知識,但他看從前的大善知識所寫的經論時,也會很快相應了解,照著方法依法修行還是可以成就聞慧的。

「可是最主要的一著,是必須理解到佛法的根本理趣。佛法的根本意趣,聞多識廣,並不就是聞慧;多聞博學而能契應三法印或一法印的,才夠得上稱為聞慧。」

「根本理趣」四個字很重要什麼叫根本理趣?這就我一直在強調的——與世不共與外道不共的佛法特質!如果沒有把握住佛法的根本理趣,那就常常會與外道在一起,哪裡還談得到成就佛法才有而其它宗教沒有的特質就是三法印,即佛法的根本意趣

聞多識廣並不就是聞慧,多聞博學而能契應三法印或一法印的,才夠得上稱為聞慧,這個重點就釐清了。不是書看得多,法聽得多解決問題了,一定要與三法印、一實相印相契,才是真正的聞慧。三法印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一實相印即諸法性空,三法印歸於一實相印(空性)即大乘的空慧。

「如小乘經說,能如實諦觀無常無我涅槃寂滅,是名多聞大乘教典則以堪聞法性空寂,或真如實性為多聞。」

大家注意聽!不是聽人家講多了叫多聞,如果聽外道說得愈多你就愈慘,那不叫多聞。真正的多聞要與三法印相應。學大乘法雖然不講三法印,還是要正確體會到法性空寂真如實性,才是真正的多聞。「多聞」二字不是指聽法多而已,是要與三法印、一實相相應,才能成就聞慧。

 「思慧就是對於所聞的佛法,加以思惟抉擇。思慧,已不再重視名言章句的聞慧,而是進入抉擇義理階段了。」

你聽的是別人的,是經典上的,還沒有為你的。聽法後必須經過思惟消化融化,抉擇得很清楚,理路很清楚,然後瞭然於胸,這才變為是你的,即是真正的思慧。譬如說聽了很多法師講了很多宗派理論,都是不一樣的,最後我們會消化抉擇哪一個才是正確的。如果不加思維抉擇,覺得每一個都是正確的,那你就是混雜的,沒有思慧。

佛陀教法,原是一味平等的,但因適應世間種種根性不等的眾生而不得不隨機施設無量無邊的方便法門,於是一味平等圓滿究竟的佛法,有了了義不了義之分。」

佛陀在世時,他指導聖弟子,所講的是究竟根本的,一下子就解脫。而對於那些外道習性很重的根性,佛陀也會用方便。如果我們能知道什麼是究竟,什麼是方便,那就沒問題。但佛法經過幾千年的流傳演變,我們已辨別不清究竟與方便了,因而把方便的當究竟,究竟的當方便,問題就出在這里!所以現在聽聞佛法困難也就在這里,你不能說他不佛法,他只是不究竟,「不究竟」與「不是佛法」不一樣。每一個人依經依論依祖師講的都是佛法,問題是我們不知道很多是應機而施設的方便法。譬如對婆羅門印度那些風氣,他們認為有一個神我、主宰佛法要破神我主宰觀念,他們是不能接受的。為了攝受這些人,佛法也有方便說:「我們有如來藏,本來就是佛性清凈,只要發現自己本有的如來藏,你就可以成就。」這些有外道思想的人聽了很喜歡,這樣就攝受了他們來學佛法。但如果我們現在不知道這只是方便,就會執著在這個方便上,以為是究竟的,那你就顛倒了!我們的困難就是在這里,在了義與不了義上產生了極大的困擾。

「修習思慧,抉擇義理其原則是:以了義抉擇不了義,而不得以不了義抉擇了義,因為衡量教義的是否究竟圓滿,絕不能以不究竟不圓滿教義為准則的。」

絕不能以不究竟圓滿教義為衡量的准則,所以才有三法印一實相印。「印」就是印證,用這個來印證佛法是不是究竟正確。即使神通廣大的大師講法也要三法印一實相印來印證他到底究竟正確與否,這樣我們就不會離譜了。有很多道觀念的外道說自己神通不得了,比佛還偉大。但我們聽起來與三法都是不一樣的,他裡面都有一個我,有一個神話的主宰,我們一聽就知道這是在講神話,這不是佛法。所以如果沒有三法印一法印的根本,如何去判斷抉擇是了義還是不了義呢?即使不了義的佛法是在銓釋佛法,但外道思想根本連不了義的佛法都沾不上邊的,還在門外呢!

思慧是要明白抉擇什麼是了義,什麼是不了義。如果我們以不了義的法來作為修持法則,這樣的修持絕對不可能圓滿成就,因為那隻是方便而已,所以思慧的重點就在這里。

比方說,佛常宣示無我,但為了引度某一類眾生,有時也方便說有我無我是了義教,究竟說;有我是不了義教,非究竟說。」

這樣就分別出來了,如果要引導度化基督教回教或外道思想,你跟他無常無我,他絕對不會接受的,馬上跟你相對。那怎麼辦?為了方便,講講我,講講主,講講上帝,但那隻是善巧而不是究竟,這一定要明白。

「那麼我們要衡量這兩者孰為正理,必定要依據無我,去抉擇有我,解了佛說有我的方便意趣,絕不能顛倒過來,以有我為了義的根據,而去抉擇無我,修正無我。」

要用三法印這個根本來抉擇其它的一切。大乘佛法到後期出現了一些方便。因在印度佛教發展過程中,梵學的復興,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復興,佛法慢慢變得衰弱了。於是為了挽回或度化這些有我外道佛法用了很多方便。所以後期的佛法大都以真常思想如來佛性思想為主,這是不得已的方便。但現在如果執著這個,佛法正見就會逐漸沒有了。注意!印度佛教過了一千六七百年的流行,最後竟然在印度本土滅了!方便用多了,就以方便為究竟,正見見了佛法就危險。注意!這個很重要佛法印度的滅亡是事實,偉大的人天第一的佛法竟然滅了,豈不可笑!但想想為什麼會滅?導師為什麼要抉擇這么多法,把整個佛教的衍流都要釐清?目的在抉擇出正見而已,讓我們找到什麼是正見了義,什麼是方便不了義。如果我們以宗派為見以山頭為見,自己師父講的就是對的,這樣沒有釐清了義與不了義的話,佛法就危險了!導師的辛苦就是在這里:一一釐清佛法的根本了義及方便的不了義,然後再從歷史的衍流之中,把每個宗派理論都一一拿來對照,就很清楚哪一個是了義,哪一個是不了義。導師這么辛苦是為了讓後來的學人有跡可循,有一些跡象可以照他的方法思擇,才知道佛法原來是這樣,經過這么多的流變才造成現在這樣的狀態

如果不知道佛法的根本是什麼,只是盲目的根據那些方便法去修,我們能解脫嗎?所以注意,很可憐,佛法正見見了,本來人人學人解脫妙法見了。現在的觀念反而是:「唉!我們現在沒有辦法業力深重,不可能靠自己,更不可能解脫,只有等救度。」這是什麼話!這些觀念從哪裡來的?就是正見不彰而已。導師辛辛苦苦為的是誰?「為佛教,為眾生」,這六個字就是導師偉大胸懷真實寫照!要讓我們佛教興盛起來,讓眾生真的有解脫的路可以走。導師一生就是這樣辛苦地奉獻在法的抉擇上,一直研究一直寫論著,七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著,毫無怨言。盡管這樣,現在還有很多人不了解他的貢獻及偉大,甚至還在毀謗批評那是很可悲的!所以我們學到這里很感動,真的要感恩導師,沒有他的指導,我們學法很辛苦很盲目。所以我常講,現在還活著的人菩薩很難得,有因緣要去頂禮供養結緣,那是眾生植福的。供養這樣的真菩薩一次比供養我這世俗法師一萬次都還可貴。所以我希望你們趁著活著的菩薩還在,有因緣要去親近供養頂禮造福,你們才有福報,生生世世正見才不會斷。否則將來你學這個法怎麼學得會?這是題外話,大家要了解。

「假使不把了義不了義的正確觀點認清,而想抉擇佛法正理那他所得結論,與佛法正理真要差到八萬四千里了!」
    這是導師最大的感嘆!他是清末民初出生的,看到民國初年佛教中國發展很弱,不是天化就是鬼化,專門在超度亡魂搞死人的宗教,真正的佛法正見都不見了導師很沉痛,佛教之所以會這樣絕對不是單純的原因,所以他去研究印度佛教。因為中國佛教是從印度佛教的某一個時期傳進來的,這個原因是前面就已經種下來了,所以導師要去研究印度佛教史,大家要注意

「這無論是印度中觀見,或是唯識見,甚至以《楞嚴》、《起信》為究竟教證的中國傳統佛教,都各有他們審慎的判教態度,和嚴密的論證方法,我們不妨採取其長處,揚棄其偏點,互相參證,彼此會通,以求得合理的抉擇觀點,完成明利而純正的思慧。」
    中國佛教印度傳來的主要就是中觀唯識及真常的理論,楞嚴經、起信論是如來思想為主的真常系,這是中國傳統佛教,重點就在這里。中國傳統佛教是主要根據楞嚴經、起信論、華嚴、法華為主的大乘,都摻合了真常如來藏的觀念。所以導師不說誰絕對好,誰絕對不好,而是叫我們採取其重要正確處,揚棄其偏差錯誤處,互相參證會通,才能合理抉擇到真正的觀點。我們的思慧才會純正,這是思慧的部分。

但有幾人能有功力把中觀見、唯識見、真常見的了義方便完全抉擇得清清楚楚?導師替我們做了。所以我們今天很輕鬆,很幸運,很幸福就在導師的論著中,我們就可以看到抉擇得到,而且你會贊嘆不已,太好了,太棒了!除了上這個課以外,你們回去最好要下功夫導師的論著都要看,要深入去體會。也許很多人二十年就有了,放在書櫃上看不懂而已。但現在你們已上過課了,回去再拿出來看看,我保證你們忽然間都懂了,我帶你們進去,你們就會懂了。

「修慧在三有漏慧的修行過程中,思慧與修慧,同樣對於諸法起著分別抉擇,祇是前者(雖也曾習定)未與定心相應,後者與定心相應。思惟,又譯為作意,本是觀想別名,因為修定未成,不與定心相應,還是一種散心觀,所以稱為思慧。如定心成熟,能夠在定中,觀察抉擇諸法實相,即成修慧。」
   修慧的階段與思慧一樣還是有分別抉擇的狀態,只是思慧階段的分別抉擇尚未與定心相應,而修慧時就要與定心相應了,待心能凝定下來與定相應才是真正的修慧,也才能起無漏慧。

「心能安住一境──無論世俗現象,或勝義諦理,是為止相;止相現前,對於諸法境界心地雖極明了,但並非觀慧,而是止與定應有的心境。」

心安住於一個境界里,不管是世俗現象或勝義諦理,安住於一處,心漸漸會定下來,這是止息的止相。當心止息下來時,對世間一切法也是很清楚明了的,但這時還不是觀慧,只是與止定相應的一種心境而已。一般來講,修止再修觀,叫止觀雙運。

「止修成就,進一步在世俗事相上,觀因果、觀緣起、乃至觀佛相好庄嚴;或在勝義諦中,觀法無我,本來寂滅。」

 心的止相現前,心就逐步安止清凈了了分明,這時再起觀照。觀照的對象世俗因果現象緣起條件,在傳統佛法修法可以觀察佛相庄嚴或以勝義諦來觀,即觀察一切法無我寂靜涅槃的寂滅,這些都是要起觀才能體會的。

「這不但心地極其寂靜明了,而且能夠於明寂的心境中,如實觀察、抉擇,體會得諸法實相。從靜止中起觀照,即是修觀的成就。」
   心到一種寧靜清凈狀態,但那並不是完成了。而是要在那種狀態中起觀照,因為那時的觀照非常微細,抉擇的重要性是在實相空性的問題,是否寂靜涅槃,重點是在實相的觀照。一般來講散心觀,平常散亂心煩惱相還是很多的,要觀照就不夠深入微細。當煩亂的心止息下來時,比較清凈寧靜,那時起觀照會很微細,心裡小小的起心動念都看得很清楚。觀察勝義諦:諸法是不是無常剎那不住地生滅?是不是沒有永恆性即無我性?是不是真正的歸於滅?這個滅的法性是什麼?這時觀照就很清楚。所以一定要與止定相應的這種觀照,才是真正的修觀成就

 「單是緣世俗相,獲得定心成就,並不能趣向證悟;必須觀察一切法無我畢竟空寂,才可從有漏修慧引發無漏的現證慧。」

  這句話很重要。如果只是觀照內在六根與外在六塵相觸的世俗相,心也會慢慢靜下來,但這種只是靜與定,只是使身心安靜、寧靜而已,不能趣向證悟。必須進一步觀察一切法無我畢竟空寂,才能從有漏修慧引發無漏的現證慧,即真正體證法性空寂要注意,體證法性空寂才是進一步的真正體會。

「修慧雖不能直接取證,但卻是到達證悟的必經階段。無自性無分別的慧觀,能夠降伏自心煩惱,引發現智能。」
    可以體會到那種寧靜清凈這是過程必須要透過這個過程。因為心已經寧靜了,不會起起落落,這時才能現起無自性無分別的慧觀。

建立了緣起正見而起的觀照是無分別的,是無自性的,是如如的,能降伏自心煩惱而引發智能,這時才能產生真正的智能。所以這是在有為的觀照中進入無為的觀照過程,大家要明白。什麼是無為的觀照?就是無自性無分別的觀照,將來我們在禪修時教你們的如實觀照其重點就在這里,我先點一下。有為的對治法要了解實相是很難的,如何最後能體會到無自性無分別的慧觀?這個也要有方法的。所以我一直鼓勵大家:不是參加一次禪修就一定能開悟解脫。但如果連觀照的方法及觀照的內容真相不懂,即使學了很多理論也還是用不上,什麼是無自性無分別的慧觀,這不是一般人隨便都懂的,我們要教的就是這個。如果你沒有因緣能參加九天的禪修,至少也要參加三天,前三天中學會如實觀照的理論與方法,你回去才會用。我們並不是強求你們一定要來,而是如果你不學,那就不懂理論與方法。即使學的人都不一定用得上,何況是不學的!所以至少你要知道如實觀照的內容是什麼,這很重要

「從修慧不斷努力上進真實無漏慧現前現證慧成就,即能斷煩惱,了生死成就解脫功德。」
    真正明白了觀照的方法,在修慧上一直努力,哪天我們的身心慢慢進入那種狀態因緣條件聚合時,「唰」……,就會相應,你就會體會到在談什麼,這是真的。要不斷努力上進,真正體會到無漏慧現前,當下可以現證時,你的煩惱才能真正斷除,生死才能作主而真正解脫。體證空性的深度可以不一樣,以中觀唯識的立場來看,真正見空性時,一切法不生,「唰」……,身心見了,真的跟空性相應,那也是一種體證。如果能體證到真俗不二,那就不一定要有一個空相,這當然是更深的體證了。但這些過程都是要不斷的用心,不斷的止觀雙運,慢慢身心成熟時,「唰」……,你就能體證得到。只要你真正用心上進,真正用對了方法,體證空慧只要條件具足就可以,每一個人都能證得到。緣起就是講條件條件具足了,你就成就了。所以這是人人都可證的,這點比較重要。

「如聞慧的成就,含攝得信根──於三寶諦理決定無疑,即是信智一如的表現。思慧成就,由於凈戒的俱起,特別引發了深切的悲願,而成悲智交融的大乘不共慧。修慧成就,則必與定心相應,是為定慧均衡。」

一旦聽法聞慧成就,對三寶就不疑惑了,建立起肯定明白決定的信心,這時是信智一如的,這才是聞慧成就;聞慧成就後,信心具足就會自發地護持戒律,也會引發深切的悲願而成悲智交融的大乘不共慧。大乘的不共就在悲心深重,不是自了就好菩薩會關懷一切眾生,所以這時的悲與智能交融,這時才叫思慧成就;修慧的成就必然與定心相應,是定慧均衡。所以沒有與定相應的慧大部分屬狂慧。

「現證無漏慧,以如如智,證如如理,如智如理平等不二,達到理智平等最高境界。」

修慧成就定慧均衡,進一步用功而現證無漏慧,才是最高境界

「不過智能的初證,總不免偏重真性的,所以最初證得一切法空性,還需要不斷地熏修,將所悟真理證驗於諸法事相;然後才能透過真理去了世俗,不執著,離戲論,真俗圓融而無礙。於是悟理與事行,生活理性,無往而不相應。」

導師談的都是事實身心體證的過程。初證法性空寂的人難免偏於理性真性的部分,偏重喜歡空性的境界,常常會超越事實以外,住在那邊。所以還要進一步不斷熏修,將所悟的真理證驗於諸法事相,融入一切事相之中,這樣就不會只偏重在空性這一邊了,不會只在定或真的這一部分。才能回過頭來,在人間的一切事事物物中同樣融入這個真性,都與真理相應。這樣逐漸對世俗的一切就不執著了,一切戲論就會止息,這時真與俗沒有矛盾,在世俗中也是真理的顯現,那時就叫真俗圓融而無礙。所以剛剛悟到空性時難免會對於真理這一邊比較注重,但要進一步慢慢又回到人間來,跟事事物物要融成一片,才能達到所謂的世俗真理的無礙。這時生活就在真理之中,一切的事相都是真理的顯現,你的起心動為人處事一切都會真理相應。

「然菩薩發心,以教化眾生為要行,必須具有廣大的願欲,遍學一切世出世間無邊法門,種種善妙知識。」
    看到眾生的苦,你會於心不忍就會進一步發菩薩慈悲心,行菩薩行,教化眾生這一切即成為你自動的責任,願意學習世俗的一切,以了解眾生的需要而便於教化眾生。所以那時就會發起廣大的願,欲遍學世出世間一切的法門知識才有智能應對廣大眾生的需要。也就是說從第一步的「從假入空」,還要進一步「從空出假」,即證入空性的理證後,還要回到事上來理事圓融,發起悲願,為具足利益一切眾生智能而廣學多聞。這些都是修行很重要觀念

菩薩不但是道智,而且是道種智,這是一般所不大注意的。真正的大乘慧學,不但重視觀境與生活的相應,理性與事相的統一;而且能夠博通一切世學,容攝無邊微妙善法,使一切世間學,無礙於出世的佛學,並成為佛法利益眾生的善巧方便。」

有些人認為只要自己用功好了,所以常修禪觀,不管世間事。其實大乘菩薩道的慧學,不但自己解脫成佛,還要利益一切眾生,就要廣學多聞世間智能。真正了解佛法的人,不但不會厭棄人間眾生,反而會更加關懷人間眾生在生活中,非但不消極還會更積極去利益一切有情。體證真理實相,就是體證真正的無我,他絕對不會執著,不會保護自己。這個五蘊是必歸於滅的,就像燃燒的蠟燭必然會燒盡。照自家的小客廳與普照天下的人,同樣是燃燒,同樣必歸於滅,對燭光本身來說又有何不同?明白了道理,就讓這個五蘊身心更加發光發熱,照亮一切的眾生!我們善巧的使用它,那還會消極嗎?所以有「我」的人只想到自己的利益才會自私消極自我保護;體證真理寂滅法性的人,已經超越了我執我慢,怎會只顧自己所需而已?倒不如好好應用生命

我常跟這些同參講:我知道我一會死的,說不定很快,也許還有一時間。剩下的生命是自己安樂自在享福,還是用在利益一切眾生?同樣會死,如何善用剩下來的生命?真正體會法性的人會再自私了,絕對不可能消極地安於自己享福,而是具有菩薩的願力樂意幫助眾生。真正行菩薩道,就需要更多的時間精力來廣學多聞,想方設法來利益眾生,了解眾生需要什麼,他們痛苦煩惱在哪裡?用什麼方法能使眾生解脫?一心一意學的是這個,怎會浪費時間和精力?有時我會與這些同參共勉:你們不要以為我在這說法我就什麼都會了。其實不見得,我每天要看很多書,有時候看一個月的書你們可能要看三年,現在看得更快更多,要廣學多聞么。否則用什麼來利益大家?如果我不知道你們的痛苦、需要、障礙盲點,如何來指導幫助你們?所以更要用功啊!眾生沒有度盡,菩薩無盡的行願就不會截止,這就是真正了解法性的人

各位不要擔心學佛會導致消極,體會到法的人會再我執,他更是無私的奉獻而已。就像剛才所說的,蠟燭既然一定會燒盡,這個燃燒的光,只有照你自己還是照天下的人?同樣在用,只是看你會會用而已。這一點大家要明白。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