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之觀境
慧是以分別、抉擇、尋伺等為性的,那麼它所分別、抉擇地對象──所觀境,是些什麼呢?
修學佛法,目的在求解脫,解脫是三乘聖者所共的;而要達到這一目的,必須以甚深智能,遍一切諸法而通達它。換言之,慧的所觀境,即是一切法,於一切法的空無我性,能夠通達,究竟悟入。」
導師談這個都很細膩清楚,點出了重點。一般人修定就緣一個境,只是要使身心在一個境上用功,心專註一點就會定下來。但這里所說的慧觀就不一樣,不是在修定。不是要注意某一點上制心一處,而是要廣觀外在的一切法及內在身心的變化,觀察是不是空無我。只要真正體會到一切法的空性,即是慧的成就,這才是我們要體會的重點。
「所以佛法最極重視的出世慧,其特質是在一一法上,證見普遍法性。」
注意聽,什麼叫普遍法性?每一法都有共同的普遍性,沒有一法不是空性,萬法普遍都是如此。無常無我寂滅涅槃的三法印,這個法是過去現在未來都是這樣,它是必然如此的,而且是普遍如此的。每一個事相都這樣,我們就在這千差萬別的一切法上去發現其共同的普遍法性。注意啊,這是重點喔!我們的所緣境是一切法,在一切法去觀察它的空性,空性即一切法的普遍性。再講得明白一些,觀察一切法是不是緣起的?緣起的是不是無自性?緣起的是不是無常遷流變化不停,沒有一剎那是安住的?而且最要緊的是必歸於滅!一切法普遍是否都這樣,沒有一法能超越?這叫空無我性,也是一切法的普遍法性。對一切法真的能體會到這一點,哪裡還會執著?一切法都是無常剎那不住的,而且必歸於滅,法法如此,沒有一法能超越無常的法則。「本無今有,已有還無」,萬法本來空寂寂滅,隨因緣的聚合而幻生,也必然隨著因緣的散去而歸於滅。
導師點出重點,出世慧從哪裡來?就在一切法上證見其普遍法性。如果沒有緣起的正見,沒有觀照的方法,又如何證如何見?注意,真正的修行就在一切法上。我們的身心時時刻刻與一切法相觸,為什麼會執著貪愛造業,為什麼在這里貪瞋痴不斷?因不了解一切法的法性即真相而已,這就是無明顛倒產生的功能。真的發現一切法的法性本自空寂,你還會貪染執著造業嗎?當下就歇了。眾生顛倒而起虛幻相,聖者了知萬法無生,為勝義諦,所以證入普遍的法性是我們唯一要達到的,要注意!
「二乘學者的觀境,可說祇是「近取諸身」,即直接依自我身心作觀。」
聲聞佛法觀照的對象主要是自己的內在身心,叫近取諸身。因為只要觀察清楚內在的問題,體會到無我無我所,就能證涅槃而解脫了。體會到身心裡面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身心也不是我所,都是緣生緣滅的,沒有一個實在永恆不變的自性,依此體悟而解脫。
「菩薩行者,不但觀察自我身心,而且對於身心以外的塵塵剎剎、無盡世界,一切事事物物,無不遍觀。」
菩薩為何要廣觀一切法?因為還要利益一切眾生,不了解外在的一切萬法,就不容易引導眾生,菩薩是更慈悲的。但是菩薩能這樣利益眾生,其實首先也要從根本上體悟內在的身心是無我無我所的,廣觀萬法時還是同樣的無我無我所,並沒有什麼不同——人無我,法無我。如果沒有體會無我無我所的這個根本,即使廣觀萬法也不知道是無我無我所的。內在明白了,外在也會明白的。所以阿羅漢們雖然沒有廣觀萬法,其實以他們對無我無我所的體證,如果願意廣觀萬法同樣可以了解一切法空。一個只是要求自我解脫的人,就無需廣觀萬法了,從自己的身心觀察就可解脫了事,只是這樣而已。菩薩因為要度眾生悲願大,所以必須更進一步廣觀萬法,這樣接引利益眾生就更有內涵善巧方便了。
知道苦集滅道,知道痛苦煩惱的因緣是從哪裡來的,用什麼方法才能滅而解脫,因明白這些而解脫的即聲聞的智能,只要了解緣起四諦就夠了。
「四諦的內容:苦是有情身心上的生老病死等缺陷。集是造成身心無邊痛苦的因緣,也即是招致生死苦果的力量。滅是離去煩惱業因,不起生死苦果的寂滅性。道即導致有情從雜染煩惱、重重痛苦、生死深淵中,轉向清凈解脫、寂靜涅槃的路徑。」
我們面對的生命,其實生的那一天就註定要老病死了,只是邁向死的過程而已,所以有苦迫性壓迫性,這個苦就是我們身心所體證的;由於無明貪愛造業,才集起這樣的苦迫身心,都是過去的因緣,不然這一生不會來人間,也即是招致生死苦果的力量,這就是集;體會到法法的寂滅性就可斷除一切煩惱,也不會再起生死的苦果,這就是滅;找到滅苦的路徑即解脫的方法道路,這就是道。
「這四諦法門,可謂是沉淪與超出的二重因果觀,其重點在於有情的身心。」
聲聞佛法都偏重個人的自了,日中一食托缽,有什麼吃什麼,沒有就餓肚子也沒關係,少事少惱少業。每天過的是清凈自在的日子,為的是凈化自己的身心,重點在個人的解脫。
「南方傳來的《解脫道論》,說到慧學,也先以了知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生死果報,種種世間事相入手,然後談到悟證無常無我之寂滅法性。」
南方傳來的解脫道論就是南傳的覺音論師寫的解脫道論,重點與現在南傳的佛法(聲聞佛法)是一樣的。先了知觀察五蘊身心內外六處及十八界(內外六處加上六識)。個人的解脫不離開從觀察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下手,還是從世間相來下手,最後才證悟無常無我的寂滅法性。聲聞道最後體證的是寂滅法性,大乘的菩薩道最後要體證的還是寂滅法性,本質上不能不同,只是量的不同而已。聲聞佛法體證的與大乘菩薩體證的一定不會有兩個不同的法性,都是寂滅法性。
「慧學的另一方面,是三法印的契悟。三法印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在一切世間有為法中,如實體證到念念生滅的無常性,眾緣和合的無我性,又能了達一切虛妄不起是寂滅性。徹底悟入三法印,就是證得清凈解脫的涅槃。」
這里又把根本佛法的三法印重新復習一下。慧學智能的開發其實與三法印的契悟是一樣的。三法印是講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也就是在一切現象界的有為法中,如實體證到念念生滅的無常性。從心靈念頭的剎那起滅容易發現其無常性。觀察萬法的生滅無常較困難,因有一期的安定性,不易看出。譬如這個講課桌子,肉眼無法看到它的生滅,但在放大幾萬倍的顯微鏡頭下,就能看到它空隙中的能量在震動變化生滅。外面的法也是一樣,你看不到房子等物體的生滅。但我們可以了解自己的心念,每一個念頭剎那剎那起起落落,沒有一剎那是停住的。早上的觀念到下午就不一樣了,到晚上又不一樣,明天起來又會後悔,很多事情就是這樣。我們的念頭幾乎沒有一剎那是安住的,尤其是在活動中更無法發覺。在禪修時因沒有外緣,一坐下來,你才會發現心像猴子攀來攀去從來不停,剎那剎那在生滅,這叫無常。什麼叫無常性?穩定性、單一性、永恆不變性不可得,沒有一剎那是停住的,剎那剎那都在變化,就叫無常。一定要體會到無常性,才能進一步體會無我;體會到無我,才能進一步體會到真正的所謂涅槃的寂滅法性。體會到無常性的,就知道剎那生滅;一切法既是眾緣的和合,就沒有一個單獨的永恆不變的主體,所以也能體會到無我性;真正體會到無我性的人,一切的顛倒執著就息了,才能夠了達一切虛妄不起的寂滅性,徹底悟入三法印,就是證得清凈解脫的涅槃。所以不管是大乘佛法還是聲聞法,都不能離開三法印,這是佛法的根本。
「我們之所以滯留世間,顛倒生死,其根源就在不能如實證信三法印。」
眾生之所以會造業執著致使有取識不斷,最大原因就是對三法印不了解。只要能契入三法印即宇宙真理,就解脫而不再來人間受生了。
「總之,三乘共慧的要義,一方面是諦觀一切因果事相,另方面是證悟無常無我寂滅空性。」
三乘即聲聞、緣覺、菩薩。共慧即共同唯一的智能,是從一切法的因果事相去深入觀察,證悟到無常無我寂滅空性,這就是三乘共慧。不管修什麼法都不能離開這個,要解脫涅槃,非得證入寂滅空性不可,否則是不可能解脫的。從哪裡證入?從一切因果的事相上去了解它的無常無我。
「經中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以生滅故,寂滅為樂」。從觀察到諸行無常,進而體悟寂滅不起的如實性。」
這幾句話雖然很簡單帶過去了,但是太重要了!只有觀察到諸行的無常變化剎那不住,才能進一步體會到寂滅不起的如實性即寂滅法性。從哪裡去體會寂滅法性?就在一切諸行變化的事相中。觀察自己的身心及一切事相的變化過程就是體會法性的地方,即重要的下手處。明白這個修行重點的人,當下的每一個時刻都是用功的因緣條件。有人強調自己太忙了,事情太多,責任很重,沒有時間和合適的地方可以用功,其實這都不能成為借口。再忙的人都可以用功,因為用功是在生命中用功的,盡管再忙,也是生命的活動過程,只要你加上一個覺照而已。加上觀察難道一定要什麼條件嗎?說實在的,其實是你要不要而已。無所事事的人一天活著是二十四小時,再忙的人也是二十四小時,二者同樣都可以觀照。其實,拿觀照來說,無所事事的人反倒很難受用。生活工作繁忙的人,真正觀照時,體悟感受會特別深:「我過去忙得團團轉的,最近怎麼感覺不忙了?過去很容易生氣緊張的,現在為什麼不生氣不緊張了?過去看到什麼會起貪愛染著的,現在心為什麼不會那麼強烈染著了?過去處理事情常常不圓滿,衝突一大堆,現在心為什麼不急躁了,處理事情也比較圓融如理如法了……?」你會很容易體會到這些奧妙,就會發現觀照的重要了。無所事事的人又如何進行觀照?很難體會自己的心態有了什麼改變。真正了解法的人,任何時間、任何因緣、任何身分都可以用功,這才是真正重要處。所以要不要修行解脫在於你有沒有明白這個重要性而已,與身份、忙碌等沒關係。即使生病甚至臨終之人都可以用功,只要把握住最後要死的那一剎那,都可以悟道。在法的面前沒有理由不用功的,不用功只是你自己的推託,是你自己深重的業力在牽引,而你自己沒有發覺。真正的法,任何一個因緣都可以用功,國家大臣與販夫走卒都同樣可以用功。因為我們的身心五蘊六處的功能都是一樣的,只是內在的知見條件不一樣而已,只要能時時刻刻用所學的緣起正見去觀照它,就能發覺真相。如果用世俗的知見,你怎麼觀察還是顛倒執著的。上課建立的緣起正見是用來作為你思考觀察的一個原則。這樣來看人間看事,很快就能發覺真相,重點是在這里。
「大乘不共慧的觀境,則是遍於一切無盡法界了。雖然遍觀一切,而主要還是著重自我身心。」
導師鼓勵我們行菩薩道,心要寬廣,關懷一切眾生,要廣觀一切萬法。但是他會拉回來,最主要觀察的還是自己內在的身心。
「菩薩的悟證法性,也要比聲聞徹底。二乘的四諦,是有量觀境,大乘的盡諸法界,是無量觀境。」
這一點差別大家知道就好了。什麼叫有量?就是對自己的身心以外不關心,是有限量的;但大乘菩薩觀察一切法,是廣觀一切法界的,心量比較廣大,所以所緣境的大小差別在這里。
「真正的智能現前,即是證悟法性,成就佛果。而這究竟理性的體證,著重一切法空性。這與小乘慧有兩點不同:第一、聲聞的證悟法性,是由無常,而無我,而寂滅,依三法印次第悟入;大乘觀慧,則直入諸法空寂門。」
真正的般若空慧智能不是一般的知識,而是真正體悟到法性的智能。導師點出了大乘的觀慧與小乘的不同處:小乘一定要從無常下手才體會到無我,進一步體證涅槃寂滅;但大乘是當下直接契入法性的空寂,是當下直入的。一般人很難了解這一點。修觀照的法門從直入的立場或從次第的立場下手就不一樣。其實即使直入也是要條件的,還是要先從聞思入手,建立正知見,理路明白而瞭然於胸,再教你觀照的方法,這才能直接契入法性寂滅。如果沒有建立緣起的正見,你怎麼觀還是世俗的知見,無法與空相應。注意,我們上課的目的就是在建立緣起的正見,將此作為我們的思惟模式。後面將要講的如實觀照就是直接契入法性空寂的一個法門,這是很特殊的。一般的修行人總覺得要有次第,因受這個觀念影響:我們眾生無明業力深重,不可能直接體會那麼深的法。但我的看法卻不一樣:萬法緣起。既然是緣起的,那就沒有定性,你怎麼知道自己過去沒有很深的因緣?社會上普遍還存在這樣的觀念:老菩薩年紀較大,沒有文化基礎,無法理解那麼深的法,拜佛念佛就行了。其實念佛也有很深的法義,不是隨便念就行的。我覺得即使老菩薩,什麼知識都不懂,一樣也可以見法,因為單純故。只要建立了緣起正見,掌握正確的觀照的方法,是很容易體會的。所以我很反對那種「老菩薩只好念佛,其它什麼都不要」的觀念。只要你還活著,沒有得老人痴呆症,就能思惟觀照。只要建立了正知見,就在體會正知見的當下,一個善巧的引導都可以使他開悟的。這不是亂講,佛陀時代,一百多歲來見佛陀,也會開悟證阿羅漢。有的第一次來問法,回去就見法得法眼凈了。因為佛陀的法是正確的,他的引導是當下契機的。佛陀的善巧就在於知道你現在的身心狀態,知道你的程度及思惟模式,就在那個善巧中引導他,他當下還是可以體會的。注意,佛法的偉大就在於,每一個人只要真心誠懇學法聞法,當下都能相應,這叫現法見。也就是在生命現法的當下就能見這個法——現法見,離熾燃,當下就離開了火在燃燒的那種煩惱,這很重要。我覺得導師點出這個重點很好。大乘慧觀則直入諸法空寂門,「直入」兩字非常重要,不一定要彎彎曲曲的,直接可以契入,大家對這要有信心。
「同時,大乘本著這一究極理性,說明一切,開展一切,與無常為門的二乘觀境,顯然是不同的。」
很多人確實不知道真正的大乘慧觀是直入契入空性的法門,而都在摸摸索索,一定要有依,如果沒有所依,就覺得很難受用。現在有些人引進南傳的禪觀,大家就覺得很歡喜,因為有次第有方法地一步一步來,從所緣境一步一步體會身心的變化,循十六個境界一個一個去體會,這樣你就有所依。其實導師這里寫得很重要:真正大乘的慧觀是直入諸法空寂門,與二乘的觀境顯然不一樣。到底不一樣在何處?很少有人在談。所以我覺得導師很了不起,他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注意聽,現在點出一個重點,一般都說眾生苦,要先體證苦,然後再來滅苦。而大乘的不同處是觀察苦不可得。注意聽!一個是先體證苦,然後再來滅苦;而另一個是直接觀察苦性不可得,既然苦性不可得,那還有苦可滅嗎?苦不可得的當下就是寂滅法性。但這個很少有人談,也很少有人體會。我們都要「斷煩惱,證菩提,斷生死,入涅槃,有一個煩惱可斷,有一個生死可了。」我卻常說,如果煩惱是真實的,你斷得了嗎?所謂真實就是永遠存在的,如何斷得了?看清楚煩惱是緣起的,無自性非實,還要不要斷?但是我們不清楚煩惱到底是真還是如幻,在無明眾生的體驗中,真的很苦,所以認為有真實的煩惱。但菩薩真能了解煩惱痛苦的真相,教我們直接契入空寂門的方法,就是使我們看到煩惱痛苦的不可得,當下契入的就是寂滅法性。注意聽!這樣的理論及體證下手的方法確實不一樣哦!但是兩個都對:一個是次第的,要轉很遠很久,有的還會走入岔路;而一個是直入的,直接契入體證一切。當然,直接契入也不是沒有條件的,必須先建立緣起正見,沒有正見也無法契入。佛陀時代,那麼多聖弟子包括居士及外道去問法請法,有的一次見面,幾句話就能見法悟道。現在為什麼不能?佛陀的指導是直接在你生命的當下點醒你,讓你看清楚真相而已。但是我們現在很麻煩,要衝出重圍,因為宗派理論太多,宗教的觀念太多,對錯無法抉擇。得先把這些釐清,才能找出一條正確的路,所以很辛苦很辛苦。現在我們能看到導師的引導,真是太重要太幸福了!可以省去很多麻煩和迂迴的路。
「修學大乘慧,貴在能夠就事即理,從俗入真,不使事理脫節,真俗隔礙,所以究竟圓滿的大乘觀慧,必達理事圓融、真實平等無礙的最高境界。」
這幾句話好重要好重要!一般人總把事(世俗)、理(真理)分成兩截。但大乘的空慧不是這樣,大乘的可貴就在事上去了解理。因為事是理所顯,理是事的內涵,事理本身就不是兩件事。大乘能直接引導你在事上去見理,理的體會能在生命的事上而展現,事理不是脫節的,而是相依相緣的,真俗沒有隔閡。
如果從根本佛法來看,人間是五濁惡世,是痛苦煩惱污穢的,我們要厭離它,到一個清凈的地方。但是大乘慧不一樣,就在事的當下即世俗去體會真理,事理相依相緣不會隔閡。內在的理顯出事,事是理的展現,理與事不是兩回事。明白了事與理不二,就不會偏於一邊,這叫事理圓融,真實平等無礙,就是大乘慧可貴超越的地方。
「然在初學者,即不能如此,因為圓融無礙,不是眾生的、初學的心境。印度諸大聖者所開導的修道次第,絕無一入門即觀事事無礙、法法圓融的,而是由信解因果緣起,菩薩行願、佛果功德下手,然後由事入理、從俗證真,體悟諸法空性,離諸戲論,畢竟寂滅。此後乃能即理融事,從真出俗,漸達理性與事相,真諦與俗諦的統一。」
大乘菩薩有很深的智能,了解真相事理圓融無礙。但這不是我們初學的眾生心境,初學的人無法一下子就明白。盡管我們不能像大菩薩一樣事理圓融無礙,也應該從聞思下手,建立好理念知見,明白後就有機會了。所以我們重上課,先明白生死大事的根由,明白方法理念方向,只要有善巧的方法,每一個人很快就能體會。這就是打基礎,所以這么多年來我們禪修辦得少,上課辦得多。我跟人家不同,一般人都是重禪修,不講理論。像南傳的法師來台灣教禪觀也是一樣,他沒有幫學員先打理好正見的基礎,一下子就修禪觀,有幾個人能上路?不容易的,即使有,也是禪定的境界多。但是我們不一樣,理路清楚了,就像我把你們的軟體程序修正了,再帶領你們去觀照時就很容易體會得到,這個方法是完全不一樣的。大乘的慧觀與二乘的修法確有點差別,要明白。只要大家能逐漸明白這個理論,然後用我教你們的如實觀照方法,平時就可以在事上去體證,就在法法之中去證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