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方法師:解脫之道講記 c17 如實觀照

如實觀照

下面就講如實觀照了。如實觀照是我個人幾十年來,通過對法的探討及修很多法門後的體驗,最後濃縮了所有的問題,找到了直接而又能攝受一切法,能善巧地使大家受用的一個實踐的方法。先聲明在前:其它的法師法門也有很好的善巧。如實觀照僅僅是將我個人的一些體驗經驗貢獻給大家。

 「「如實」兩個字的意思,就是照它『原來』的樣子,當下如何,即照著當下的因緣,去『看』(觀察)著『它』,無論是喜怒哀樂

看著它」,這個「它」是向內(身心),注意聽!它不是外面的。在觀察時,不需要特殊的準備,不是刻意造作在某一種狀態來觀察。就在生活中,在生命活著的當下,時時刻刻的行住坐卧中,去觀察當時的身心,無論自己的身心處於怎樣的狀態都沒有關係。照著它原來的樣子,時時刻刻地向內觀察,猶如打開探照燈。為什麼要觀察?上課講過「無明」二字,我們的心一直在向外攀緣,不知道自己如何犯錯造作惡業也不知道由此而致的生死輪迴這叫無明也就是對自己不認識不了解。上課建立了正確知見後,現在就要觀察自己,來驗證知見正確性。我們每天都在說:「我、我、我,我要這樣,我要那樣……」其實你真的認識那個「我」嗎?坦白講,你不認識那個「我」,因此糊裡糊塗地隨著因緣轉,被過去的習性轉,貪愛執取造業而不自知。現在要發覺真相的唯一辦法就是向內去觀察自己,認識所謂的「我」到底是誰?誰在心動念?我們做每件事一定先有意念動機,有這些心念在前,你才會去造成行為。但我們往往發現不了自己的動機是從哪裡來的。而如實的觀照的目的就是向內去了解認識自己。因此不管你現在身心處於什麼狀態都沒有關係,只是照著你當下的樣子去觀察就行這就叫「如實」,也就是照著當下原來的樣子去看它——向內觀察。

當你觀照身心的當下,必須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下判斷、不下結論,變成客觀的觀察者(只負責覺知),如此才能「照見」五蘊的實相。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這段話看起來簡潔明了,但是裡面涵蓋的內容極其豐富,所以才要在禪修時一邊指導,一面提示裡面的重點。有些沒有來學禪觀的學員現在要注意聽。

在觀察時,不管自己的身心起了什麼變化,你發現了什麼現象都要保持一種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下判斷、不下結論的狀態。迎,就是看到喜歡就會相應而接受;拒,就是看到不喜歡討厭就會抗拒不要。取,就是歡喜、攝取(與迎相近);舍,就是排斥、放下(與拒相近);下結論和判斷:就是「我知道這是什麼,嗯,原來是這樣;這個是對的,那個是錯的,我知道這是好的,那是壞的。」這些都是眾生習性反應――慣性。為了要讓你們脫離這個慣性,所以在觀照的當下,不管你發現內在是什麼狀態,是好是壞(甚至起惡念邪念)都沒關係發現了就達到目的了,不要迎拒取捨,也不要下結論和判斷。發現什麼現象起了,就讓它起,滅就讓它滅,知道來去現象就行了。這樣的只是「看」(觀察覺知),就超越了我們的慣性,超越了思惟模式的習性,成為一個超越出來的很客觀的觀察者:你好象浮到虛空來看自己。

比如說我們身處地球,感到環境喧囂,車水馬龍,事相很繁亂。但航天員在太空看地球時,看到的地球寧靜而美麗的,沒有一切的煩雜人動。因為不是在地球上看,而是遠距離來看這個世界那就完全不一樣了。俗話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就是說,你到山裡去就無法發覺山的真相,因為你身在山中;但你在遠處看那個山,就能看清楚那座山的真相。同樣,我們每天迷失在這身心及塵欲里,不了解自己身心的造作。現在你必須超越出來,它(你的身心)變成你觀察的對象,那樣你就會很客觀的看到真相了。當你在行住坐卧、待人處事中都加上這個觀察時,你就成了一個很客觀的人。這個觀察是客觀的,只負責觀察覺知,不要干預它,不要下結論和判斷,更不可試圖改變它:要這樣、那樣。它好,就好;它壞,也行一切都關係,你只是看著,這才叫「如實」。很重要喔!因為唯有這樣的觀照,你才能客觀的超越出來,發現它存在的問題,進而看到身心真相

這還只是初步的基礎,剛學習觀照時,要做到客觀的、如實的觀照是很困難的,必須狠下功夫。不要看這個簡單哦,試試看,你做不到的,因為你一定會落入過去的思惟模式,落入你固有的習性中――迎拒取捨、判斷結論,所以你一直在陷阱中而超越不出來。這個如實觀照就是要達到一種客觀的觀照,變成「我」(假名)在觀察「我」。很重要這是下手處,唯有透過這個方法,你才能看清真相般若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如何照見?很難哪!只有深般若才能照見。現在上課建立的緣起正見就是般若深慧,然後在修行實踐中客觀的觀察,這樣就超越了主觀意識,再也不會用過去思維模式的慣性習性,漸漸就會發覺真相

發覺真相兩個層次一是我們習性真相這是世俗的;另一個是超越了顛倒執著習性真相這是勝義空的實相。當你真正體會到諸法實相時,就滅(度)一切苦厄而解脫。真是這樣嗎?般若心經為證:「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照見五蘊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這是重點。用什麼方法才能照見五蘊皆空這就師父幾十年的心得――如實觀照。如果我們都在慣性習性的情見貪染執著里,怎麼能照見?怎麼照還是顛倒啊!唯有從主觀意識中超越出來,從客觀的角度才能看清真相。直至哪天看到了自己內心的問題,了解真相你會啞然失笑;啊!夠糊塗的啦!就是這一糊塗,無法了解真相,致使造業而生生世世長遠輪迴。真的明白時,你也許會笑,也許會哭。

注意,這個如實觀照看起來簡單,卻不容易啊!在實踐的過程中,單單要做到一個客觀的觀照,就非常非常不容易了。你就知道那個習性有多重!你會發現自己一直會回到原來的習性里,慣性的力量實在太大了,一直拉,一直拉……,使得你要做一個客觀的觀察者都很難,單單這一點就要下功夫了!要做到「如實」兩個字不容易啊!尤其我們都處於散亂狀態,遇到事情就被外緣走了——攀緣。禪修為什麼很重要在這時間內,放下身邊雜事,安住自己的身心,學習一下用功方法有一定的體驗,只有在禪修中體驗深刻時,平常才能用得上。所以不管是新老學員也不管你體驗多深,每年一定要抽出時間,參加一二次的禪修,這樣對你的體證是有很大幫助的!否則都會落到習性中還不自知,在世俗安逸,即使有一點點體會、覺醒也是很膚淺的。

這是直接契入法性空寂的觀照法,對一般人是很難了解的,必須先有法住智,否則只能產生對治的功能而無法達到見法的效應。雜阿含經說,先得法住後得涅槃,就是此意。」

如實觀照是直接契入法性空寂的觀照法,它有兩個層次:第一是發現世俗這一邊的受用,你會發現可以善用它,可以不隨境轉,暫時對治種種的習性苦難,這些還只是世俗的。第二是深徹體證法性的寂滅,所謂見滅得道,這才是真正目的即直接契入法性空寂,是直接要見性、見實相的。所以一般人絕對不會想到,「人家修行都好睏難,你用這個方法就要直接契入實相?」其實你們試試看就知道了,這不是自吹的。所以對一般人來講是很難了解的,怎麼能直接契入實相?一般人認為那是不可能的。我們要了解,必須先有法住智,否則只是產生對治的功能而無法達到見法的效應。所以為什麼要上課?建立緣起正見這就是建立法住智,有了法住智的正確基礎你在觀照時,這個正見自然會相應,不用再起心動念了。所以雜阿含經說:「先得法住,後得涅槃」,就是此意。

我們不接受外面的人參加禪修,不是不慈悲、不是分門戶,而是因為他們沒建立法住智,任你再怎麼用功,如實觀照也不相應。如果上過課,建立了這些緣起正見(法住智),再用如實觀照的方法來觀照就完全不一樣了。所以有些人感到奇怪:一般人辦禪修,外面的人參加愈多愈好。但我們不接受外面的人是因為沒有先建立前面的緣起正見,如實觀照就變成只是在對治,無法達到契入實相的這個效應。我觀察南傳的禪師台灣辦禪修,他們很了不起境界很好,卻不一定馬上就有效果。因為大家沒有先跟他們學一些正知見,一來就講觀照方法,大家就在那邊搞,搞幾年是在境界中,不容易真正超越出來。反而有一些人跟我們上課一段時間,建立了緣起正見後,他們去參加南傳的禪修,感到大歡喜,就知道知見的重要了。回過頭來找師父:「師父啊,我現在才知道什麼叫如實觀照?也明白了如實觀照的重要性了。」所以我們不反對學緣起的人去參加南傳辦的禪修,可以去經驗建立一些基礎。但回過頭來,更能體會到我們大乘講的直接契入法性空寂的重要,在那裡透過禪修的學習基礎,反而增加了直接契入的機會。所以我們不反對參加南傳的禪修,根本上沒有矛盾,只是有的是有次第,有的是直接契入法性。而我們今天建立緣起正見,就是建立法住智,才能幫助大家直接契入涅槃寂靜,即「先得法住,後得涅槃」。

「什麼是『法住智』?就是『緣起』的正見,唯有知緣起才是真『正見』,才能了知生死煩惱之因,因果的必然性,法的必歸於滅,這些知見之確立,是得涅槃智的先決條件,所以上課聽聞熏習,目的就是要建立緣起正見聽聞思維,抉擇,在此階段。(緣起甚深甚深的)」。
    不要以為建立緣起正見簡單,上課那麼久了,大家都知道建立正知見的不容易。這就用一個比喻

緣起正見的重要,就如計算機的軟體程序,影響計算機的功能程序如果是正確的,功能不會不相應,錯誤知見(無明),才帶來貪瞋痴的煩惱,若知見正確的,自與解脫正道相應,可見正見的重要。

觀照是理論的實踐,如實觀照為什麼要六個口訣,為了避免慣性的思維模式,大眾依據的是過去知識經驗認知都是主觀的我見,超越主觀而變成客觀的觀照,才能認清真相,先作為純粹的觀察者,才有看清「我」的真相的可能,你必須是觀察者而不是造作者。」
   這就是我剛剛講的內容,為什麼要作一個客觀的觀察者?為什麼用如實觀照不迎不拒、不取不舍?原因在這里:如何超越過去的慣性思惟模式?我們都在運用過去的知識作為思想的准則。現在如何超越它,不受它的控制、不被拉進那個陷阱里?如果過去的思惟模式是對的,我們不會痛苦煩惱生死輪迴,它根本就是有錯的!所以首先要認識真相不受過去的知識觀念影響,而以現在學的正見作為思維模式,所以要先得法住智。

過程中你會發現慣性的威力你會很容易落入『想』,而不是『看』著它(自己的身心當下),」

就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慣性的威力,會很容易落入「想」而不是「看」,所以如實觀照一個「看」字很奧妙。我們的思惟模式都是慣性的「想」,想東想西,想過去、未來,你們的意識猴子攀緣,其實那個攀緣都是想。注意聽,但是我們從來不注意,我們真的每天都在想,你只要一觀照就知道了,百分九十九都在想。真正能學習觀照的「看」,確實不容易,所以你會很容易落入想,而不看著「它」(即自己的身心當下)。這個它,是講自己的內在。

「「想跟看」的作用完全是不一樣的,『想』是落入過去與未來,而『看』只有當下,生命只有當下,修行只能在此悟入。」

這就是要抉擇「看」的重要性。為什麼我們落在想,不是想過去就是想未來,從來沒有活在現在?很多人說我生活幾年幾十年,其實如果從法的角度來看,我們沒有一秒鍾真正活過,而是活在幻境里,活在虛幻里。因為不是在思考過去的,就是期望未來的,而眼前的都被忽視了。但是一個「看」字,讓你不得不回到當下,你就不會落入想了。所以「看」有截斷「想」過去、未來功能。但是注意喔,看的能力還沒有培養出來以前,這個燈打開常常會忘記,又關掉了,又會落入想了。所以剛剛在用功時,你們會發現:起觀照時就沒事,但一下子又忘了,又想東想西去了你看到了又把它拉回來,剛開始都在打仗,看、想、看、想、看、想……這樣不停地拉來拉去,剛開始都是這樣的。不要以為容易,實在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我才說,你在熏習的過程中發現那個觀照確實是不容易的,因為慣性的威力很大,一直把你拉到「想」的地方去。

你會發現保持覺照是不容易的,你必須只是『看』,而不是落於慣性的『想』,無論任何的身心變化,都只是『看』著它,只是覺知(發現或了解),而不幹涉對治,這就是如實觀照的基本方法。」
    我們講的只是基本內容,實踐及個別的指導只有在禪修時才能辦到。但這個基本的模式一定要先學,即使你們現在還沒有深觀,先把「看」與「想」這個問題回家好好解決。你們就知道:為什麼我們都落在幻相中無法覺知真相,「看」與「想」就是一個重點,要在這個地方多下功夫去發覺內涵、真相

「看起來很平凡又不稀奇,一般的直接反應是這有什麼用?」

所以要是討論如實觀照,那是討論不出什麼結果來的。但你去實踐它,就會體驗出一些味道來。所以我才告訴你:不要討論如實觀照的對錯、好壞,因為討論是沒有用的,這是要讓你體驗、實踐的,不是讓你來推理討論的,推理討論絕對推理不到內容也不了解真相有些人學了很多法,一聽到『如實觀照』馬上就犯亂下結論的毛病:「這有什麼意思!這個我懂,沒什麼的。」你從來沒有實踐過,憑什麼說它沒有什麼這是很平凡的一個方法,看起來沒什麼,你試試看做得到嗎?單單一個「看」字你都護持不住,你還說它沒什麼!這就眾生我慢自以為是的習性毛病。其實學如實觀照的方法,「如實」二字就是老實,老老實實的實踐看看,你就知道了,不要用理論想像

「這不是用來推理討論的,而適用於實踐體驗,只有實踐者才能體驗它的奧妙,如果你尚未嘗試,也不要太快下判斷與結論。」

你真是一個如實觀照實踐者的話,一定會發現許多從來沒有發現過的問題。只要你體會到某個問題,那時可以來找我問,在這過程中,再逐漸加以指導,那你就會越來越正確,越來越受用相應。後半段這些還沒有實踐的人,不管你聽法聽多久,不管你多麼聰明智能,還是一樣體驗不到的。所以如實觀照非常重要,看起來很簡單,實踐起來卻不容易。要深入到真正見法,當然是要條件的,不是隨隨便便泛泛有空才看一點參一點,那是要下功夫的!真正的如實觀照下功夫到什麼程度?時時刻刻、行住坐卧,活著就不離觀照,這樣你要是不見法,我頭給你我這個頭賣很久了,但賣不出去。(師父爽朗的笑)

「那麼它有什麼功效?一個已建立緣起正見的人,觀照中本然的會起相應的作用,它有兩個層次,一、較淺的受用是對治的功能,照見的當下,喜怒哀樂情緒當下止息,」

 一個已建立緣起正見的人,觀照中本然的會起相應的作用也就是說你在觀照做到真正的看,如實的進入那種狀態,心能與定相應時,我們學的緣起正見自然相應。你不用起心動念的,自然就會相應,因為種子早就種進去了。這時的作用兩個層次一是較為淺的受用即對治功能你在如實觀照中一定會發現這樣的功能:不管你現在處於喜怒哀樂的何種狀態中,在你如實觀照的一「看」(照見)之下,喜怒哀樂情緒當下止息,這就第一個層次功能。在看的當下,在觀照的當下,一切的情緒,一切的種種內心的造作當下會止息。「真的嗎?」你試試看。如果你真正在「看」的時候,它還在,你來找我。注意!因為這是必然的,如果不是必然的,就無法將它作為修行的一個方法。這點功用,如果明白的人就達到人間世俗功用

「可以作為佛來佛斬魔來魔斬的尚方寶劍,一試便知,這還是有為的對治。」

我們的瞋恨心一起,你一看著它,瞋恨心就不見了煩惱起來,你看著它,煩惱就不見了慾望來時看著它,慾望就消失了。注意聽!這個懂得善用的人已經可以對治我們一般的煩惱發現這個功能的人就有初步的功能(即對治當下的習性)。但這還是在對治而不徹底。禪宗講的「佛來佛斬,魔來魔斬」,怎麼個斬法?告訴你:如實觀照的當下就是這樣,試試看你們就知道了,你們會發現這個奧妙。

「二、深徹的體證法性的寂滅,所謂見滅得道,這才是真正的目的諸法實相的體證,才能體達本來如此的真相,才能如如不動的安住,貪瞋痴的煩惱不再相應。」

徹見諸法實相才是我們真正要達到的究竟目的。所以注意,我們的如實觀照,你不要看它沒什麼,好好的體會看看,即使是人間的對治的功效已是妙用無窮了,何況是真正體達法性空寂的見法(見實相),真正的究竟解脫!這個都沒有打妄語

「實踐的過程雖不刻意的修定,而定心自在其中,雖不刻意斷除煩惱,而煩惱而不起,如實觀照之下,戒定慧涵蓋其中,隨著各人的用心不同,所以也會有不同的受用,知見建立得越正確,受用越深越快,知可以助行,行可以證知,知行相輔相成,隨著精進度而提升,必然功不唐捐。」
    佛法講的戒定慧三學,如果你在觀照中,是不是不戒而戒?在觀照中是不是不定而定?雖沒有想要斷煩惱煩惱是不是不再起?注意聽,如實觀照的奧妙就在這里:只要你真正進入觀照的一個「照」(即看),當下戒定慧具足。你雖然不想斷煩惱煩惱不起;雖然沒有刻意要修定,定心自然止息。為什麼?觀照的當下心是無法攀緣的,要注意!所以不要以為這個看起來沒什麼,它可以使你修到戒定慧具足,要明白啊!最重要的是下面:

「這不分出家在家,不分男女不分貧賤,平等平等,在生命活著的當下,行住坐卧中任何因緣都能修驗,這就是契入三法印或一實相印的平凡的方法,沒有神奇的境界也沒有神秘的感應,祇如阿含經說的「如實知」而已。(以上個人知見僅提供參考)。」

我們在家出家都一樣,不管身心好壞,不管職業身份,每一個人都能實踐,都能學習而體驗,這一點是最可貴的。任何一個人都可以體驗而悟道這就是契入三法印或一實相印的平凡的方法。平凡而又不平凡,就是這么一個「看」字而已。只要建立了我們的緣起正見生活中一個「看」字,好比打開了日光燈,「看」著它,你會發現無限的巧妙,最後還能契入實相,所以是不是很平凡?這里有沒有神奇鬼怪?有沒有無上的神奇、奧妙偉大的境界?沒有!所以也沒有神秘的感應!只如《阿含經》說的如實知而已,但是注意哦,《阿含經》的如實知會達到什麼功效?解脫涅槃

以上是個人的知見和體驗,僅供參考,不代表我是絕對唯一的。

幸福了,謝謝諸位,能讓我有這個機會與大家結緣。我們明年的課程已排好,如各位有緣,明年再會,謝謝大家!

——體方法師2003年8月講於菩提講堂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