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祥法師:如履冰霜

如履冰霜

  ——護持篇系列

◎  妙祥法師 講述

緣起佛陀創建三寶幢相,將弘法利生之重任交付僧伽。並將僧團外護交付國王大臣、宰官、居士等在俗學佛之人,囑其恆以護法護僧為己任,應隨三寶所教、所需,如法如律地護持三寶,助三寶常住在世,弘化廣遠。

而既是護法,當知何者如法」?何者「非法」?更當知律、知戒(除在家戒外,出家人中有白衣之規定,亦應適當了解,方知如何配合),依法依律而行事、護持。

針對當前有關護持的一些事項,二〇〇六年三月十八、十九,在海城大悲寺念佛堂大悲住持上妙下祥法師居士要求,解答「如何護持三寶」的問題。利用兩個下午,回答了部分提問。因時間關係,未回答的問題將在以後繼續解答。

時值三月陽春,大地復甦,枝葉嫩綠,一片祥和。是日午時,忽雲霧朦朦,飄降雪花,隨山風漫天飛舞,大悲寺籠罩在雪塵飄揚之中。在此地三月飄雪實屬罕見。青磚灰瓦,紛紛揚揚,掩映之中,綠葉白雪,落地消融,普潤有情。約一小時後,講法開始時,天空晴朗,陽光和煦,意地清凈虛空無雲。

故名之曰:「如履冰霜」,現根據錄音整理成文字,作為「護持篇」系列之一,以饗大眾

時間:二〇〇六年三月十八

地點:遼寧省海城大悲寺念佛堂

聽眾大悲寺內及道場外護持居士約一百多人

爐香贊:

爐香乍爇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雲

誠意方殷

諸佛現全身

 南無雲來集菩薩摩訶薩 

南無雲來集菩薩摩訶

南無海會雲來集菩薩摩訶

維那師:恭請和尚升高座!

居士請法:恭請法師,開甘露門,教導我們如何了生脫死,離苦得樂

維那師:大眾一起向上排班,聞磬聲至誠頂禮和尚三拜!

禮佛一拜!

大 眾:阿彌陀佛!

 

今天,應該是給居士講解,每一段時間要有的,但是沒有堅持好。應該是經常講,常常講。以前是利用上早殿前十分鐘、五分鐘給大家講幾句(編者註:指二〇〇一年夏季為居士講解的「依教奉行」),但很少這么集中起來給大家講。可以說這是一個殊勝因緣讓我們來開這次關於怎樣護持佛法、提高居士的素質,同時解答居士問題的解答會,也是對於佛法的研討。作為我來講,沒有修,沒有證,對佛法不深入,有很多都屬於自己的知見,但是勉為其難,跟大家探討這方面的問題。探討的目的,是讓我們按照佛的教導去做這是我們應該明白,並去行持的。

大家提問題可以寫下來,今天和明天,這兩天時間盡量給大家解答。如果解答不完時間不夠用,可以抽時間再繼續解答。因為這個解答,也可能是我,也可能是別人,大家共同來解答這個問題

下面第一個問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佛教徒應做到行解並重,作為在家居士,甚至領導,應怎樣做?」

首先,我們知道古時候有一句話,叫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句話我們怎麼樣看,為什麼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為在佛教中,有一句話「一燈能除千年暗」。不論這個屋子黑了多少年,千年、萬年,千劫、萬劫,如果有一燈,它不論你十年、千年、萬年,都會亮的。為什麼呢?我們知道,我們修行就是想要了生死。為什麼要了生死?因為這個生和死,是一種無明,是我們的虛妄業力所造成的。因為我們不明真理才有無明。妄自追求了貪嗔痴,追求了外相,也就是(眾)生相、我執和法執的問題。有了這些法執和我執,就產生了無明。雖然產生了無明,但它並不是實體,它只是一種幻象這只是暫時的,是虛幻地生。所以我們修行就應該知道,這個無明、貪嗔痴,都是虛幻而生,並不是實體

那什麼是我們的實體就是我們的如來藏性。如來藏性,它是不生不滅的,它不會被無明所束縛,也不會被無明所牽,也不會為任何相所動搖。這無明是我們虛妄生起自性它是不生不滅的,它就是星星之火。這個火,就指的是我們自性

我們修行,應該是一步一步地修,無明也是一層一層地去除。我們去掉第一層無明那就堅固妄想。去掉堅固妄想,我們的星星之火就會露頭的。去掉第二層,這個火就會更大。它這里有堅固妄想、有細妄想、有微細妄想、還有幽隱妄想等等。去掉一層,這個火就更大。從這個角度來講,這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會把所有的無明都要燒掉。所以說修行中,我們要是按照佛法去修,就可以渡過生死苦海

那我們在實際中,應該怎麼樣看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呢?雖然我們處在末法時期,但這並不是法末了。法不會有末的時候,就像太陽一樣,它不會給人帶來寒冷和黑暗的,它只能給人帶來光明和溫暖。那是什麼末了呢?是我們人不修行,貪嗔痴所形成的末。如果我們佛教徒能夠按照佛的戒律、按佛的經典去做,這樣我們就會點燃自性之火。也就是說,我們的努力就會把這個末法轉為正法,這並不是一件難事。關鍵是我們心中有沒有正法概念,我們對修證有沒有認識。

為什麼把有沒有認識作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來講?因為佛經講,特別是《金剛經》講:「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沒有四相,也沒有內相和外相,一切相都是虛妄的。由於相的虛妄關鍵就在於我們能否知道。如果知道一切相的虛妄,外面也沒眾生可度。如果我們有了這樣的修持定力就可以轉末法為正法佛教徒首先應該知道這個道理

作為佛教徒,我們首先應該做的,就是按戒律去做這個問題應該從幾個方面來做。有一本書對這個講得很好,給大家念一下:

作為在家居士,怎樣修行的問題。首先是居士對佛、法、僧三寶態度問題。佛弟子分成兩類:一類是在佛弟子,就是所謂的居士、信士;一類是出家佛弟子即是僧伽也就是比丘比丘尼僧眾責任住持佛法、弘揚佛法。而關於信眾三寶態度,有必要說明。讓居士了解在面對三寶的時候,應該要有幾個正確概念也就是觀念

第一個佛陀住持、弘揚佛法責任付與僧伽也就是付與僧團了。佛在世的時候,把這個住持佛法的任務,已經交給僧團了。特別是在佛沒有成立僧團的時候,就已經創立了三寶那時候人要皈依,佛就教他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未來僧」。

等成立僧團以後,特別是佛的父親要求受五戒的時候,佛並沒有親自給凈飯王(佛的父親)傳授五戒。而是召集僧眾,給僧眾講了五戒。講授了五戒以後,由僧眾給佛的父親授了五戒這就說明,佛把住持佛法的任務、教化眾生的任務,交給了僧團,也就是交給了僧人。所以說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三寶的住世,我們應該知道它的重要性。它不同於外道外道不存在三寶的問題,佛教存在著三寶的問題。佛、法、僧,這個位置不能顛倒。佛為什麼放在第一位?因為佛能把法弘揚。佛因法而成佛,但沒有佛,法不能弘揚。所以佛放在第一位,法放在第二位。而佛涅槃後,佛法都要靠僧來傳。只有僧傳,佛法才會久住世間,所以僧放在第三位。佛、法、僧的作用它是一定的,不允許我們給予改變。不能把放在佛的前面,也不能把放在前面,應該是佛、法、僧。它的位置不能顛倒。如果顛倒了,是要結罪的。

我們現在有的人就是這樣,就是顛倒。「我可以信佛,我可以信法,但不信僧」,這就是顛倒。佛、法、僧的位置不能顛倒,也不能缺少。三寶的住世太重要了!如果有一個或缺,就會使佛法得不到弘揚。

第二個問題,就是僧團代表三寶,也是佛法運轉的主體力量。末法時期,佛已涅槃,雖然有法住世,但是不由僧說,佛法不能弘揚。末法時期,一切法的運轉全靠僧來弘揚。僧人質量的好壞,是關繫到佛法的興盛和衰敗的問題,也是關繫到整個法界的問題。

佛、法、僧三寶興盛,國家就會興旺,人民就會安樂、會離苦得樂,最後能成佛。如果三寶缺了僧寶這一環,佛和法就不能弘揚下去,佛法就要滅掉了。有的人認為:沒有僧可以,但不能沒有佛、沒有法。他以為有佛、有法,我就能站住。實際上他不知道,沒有僧,佛法滅掉了。他說:「我有佛像我有經書,這我就已經有了。」那隻是暫時的現象,表面是有,實際上已經快滅掉了,因為佛法不可分割。這個僧相,不光是指人來講,它是我們自性所化成的,三寶是一體的,缺哪個都是不可以成立的。

特別是末法時期,佛涅槃以後,僧人就成了說法主、坐禪主、行來主等,所以弘法的任務就交給了僧人僧人的存在,也就是佛法的存在。佛法要是不存在了,僧團就更不能存在了。所以說僧團代表三寶也就是說,僧團成為弘法的主體力量。它有這樣的重要性。

第三個,佛法整體地弘傳,是令無窮無盡眾生能夠福利安樂佛法得以延續、綿延之所賴。也就是說,佛法三寶是所有眾生所依靠的。唯獨能讓人們,所有眾生離苦得樂的只有三寶,離開三寶就不可能給眾生安樂。特別是佛法要整體地弘傳,不是片面的,要正確地弘傳。佛所講的一切法,都應該平等繼承下來,不能偏。有的人現在就單能夠念佛,但他不持戒這是不對的。應該由戒定慧,這么整體地弘傳,才是一個給眾生帶來福分的、最好的依靠和源泉。

第四個,供養、擁護三寶,是一切眾生、也是在家居福德的源泉。供養和擁護三寶,特別是擁護三寶,已經成為很重要的一關。有的人說:我可以供養三寶,但我不護持三寶這是不行的。供養和擁護三寶在我們現在來講,是最重要的一關。不光是居士要做僧人也要做。

第五個,佛子出家,乃解脫之因。所以擁護出家僧眾也就是自種解脫之善因、善緣種子

關於以上五點,居士要有正確信心信念認識到家居士、在家佛弟子是有責任恭敬供養、和護持三寶的。

供養布施分為三種:一個是法施、一個是財施、一個是無畏施。

「法施」,就是布施的「施」,通常指的是僧眾佛法施於眾生。就居士這一塊而言,亦可以隨緣,依隨在僧眾做法施。應該是通過僧人的講解,了解了佛法,而把這些了解再布施下去,讓更多人知道。以這作為一個法施。

有一個「財施」,供養僧眾。這個財,包括財物、人力等等。特別是,這里要強調一點,就是用種種的金錢供養常住這個問題是目前最大的一個問題。因為我們知道佛的戒律上,僧人是不允許金錢、捉持金錢的。為什麼是這樣?因為金錢佛教里稱為不凈之物,也是萬惡之源。所以說僧團首先建立在不摸金錢基礎上。不光是比丘不允許摸錢,就是沙彌也不允許。有的人認為:出家了受了大戒,才不能摸錢,在做沙彌的時候可以摸。那也是不允許的,因為沙彌戒里就有這么一條。

家人受的「八關齋戒」里缺的就是這一條,所以就稱為居士。「八關齋戒」如果加上「不摸金錢這一條,就是出家沙彌戒。出家不出家,就因為金錢這一條,這就知道是很重要了

為什麼在家做居士只能受「八關齋戒」,做一個一天一夜出家?(如法受持八關齋戒」,等同於一天一夜出家功德,但還不屬於真正出家。)就因為他不能行持「不捉金錢這條戒律,所以他只能受「八關齋戒」,做一個居士。如果我們能捨棄錢財有信心長久地去做就可以成為僧人。所以說金錢的害處是很多的。我們要求居士對這個金錢也要進行捨去,但是要你舍的目的,不是要給僧團、給僧人,而是要布施掉你的貪心布施掉你的貪心那就福報也不是說你把金錢給了僧人,讓僧人來貪——僧人不貪。這樣彼此互相來做。特別是由於樹立僧人不貪的榜樣,使信眾生信心。這才是一個真正的財布施

在這個金錢布施上,佛法有很多的規定。特別我們很多都是作為大悲寺的長住居士,和長期護持大悲寺的居士,必須得如法去護持。有些長住的居士還能清楚一點,不長住的居士不清楚了,就是長住的人,也有很多地方不清楚的。前些日子有一回,咱寺院有個居士處理供齋的事。有個外來的居士要供齋,他對要供齋的居士說:「師父不摸金錢,但你供齋可以,這個供齋六百塊錢。」這就很不如法

為什麼說不如法?因為供齋不是用金錢來衡量的,也不允許用金錢來作為供齋的一種教化,不能有這種說法。因為供齋有多種形式,比如說一棵白菜、一個鹹菜、一把米、一口飯,這都叫供齋。還有的要供整個齋,這也是我們允許的。但是這個齋指的是米面蔬菜,就是這一頓飯這叫齋。而這個齋必須清凈,必須建立在沒有金錢基礎上,才能成為齋。如果我們建立在金錢基礎上,說六百塊錢一頓齋,那就不成為齋了。那可能就成為飯、那可能成為錢,就不清凈了!齋,首先是要清凈,必須符合佛制。

所以說居士在這方面,知道僧人不金錢,是對的。知道寺院寫著不設功德箱,不收取金錢,這也是對的。但他覺得:僧人都不要,那我來替你收。他以為這是對的。這是不允許的。怎樣做才能如法呢?就是說,我們必須在保證僧人不捉持金錢,僧團里不儲備金錢基礎上,來完成這個齋。

如有的人準備供養齋飯又不能親自來,怎樣處理這個問題?他需要一些米面,但又不能及時地買到,或是這一頓需要的什麼東西,不能及時做到。這個問題是由你們倆商量怎麼來完成。是他委託你,和僧團沒有任何關係。首先,你得給人家講清楚了:僧人是不摸金錢的,僧團也不儲備金錢,你也不能代替僧人來收取金錢,只是替他去完成供齋,是你們倆去完成、去協商。他委託你,還得在你願意的基礎上去做,而他也必須認可你。所以說完全是你們兩個人的行為、互相信任的行為,在這條件去做,在佛制上是允許的。這才可以,否則的話是不允許的。

我們這里有的居士可能想:「師父是不是太多事,干嗎搞這么復雜!」這不是多事,因為這關繫到僧人是否能住世的問題,是否能夠持好佛戒律的問題。如果收取金錢,我們就違犯了佛制。違犯了佛制,就不能弘法。就不清凈了,就不能給眾生福田

所以說這條戒律要求是很嚴的,因為這個斗爭已經持續了幾千年。因為佛剛一走的時候,有人就提出這個問題剛開始就有一個人喊哪,說:「這個老頭已經走了!」——指佛說的。「這老頭走了,這回我們就自由了。他在世的時候,拿種種戒律來約束我們,我們就得不到自由。這回他走了,我們可好了,可以隨便了。」然後什麼摸金錢啊等等的,都生起來了

後來在大迦葉尊者主持結集的時候,關於這個小小戒可以舍的問題,作了最後的一個規定。那就是說,佛所規定的不能改,佛所沒有規定的不能增加。因為大迦葉尊者繼承佛的衣缽,把這個法已經定下來了,所以說末法時期必須按照這個去做,才能符合佛法

等到佛走了以後的一百年,又有人以托缽形式收取金錢、乞金錢。被一個阿羅漢發現以後,進行制止。這些人不聽,反而把這個阿羅漢做了(非法)羯磨,給驅擯出去了。這個阿羅漢沒有辦法,後來就召集了七百阿羅漢,重新進行結集三藏。這七百阿羅漢,最後有一個大阿羅漢出來,把佛法整個的戒律又重述了一遍,判定出了十事非法。其中就有一條:儲備金錢是非法,不是佛法

這個要跟大家講。為什麼要給講?因為必須對這條戒律要有深刻的認識,一定要護持好。特別是末法時期金錢帶來的危害,已經危害到我們整個佛法里了。佛走後一百年,已經危害到佛法。何況時隔這么多年,就危害更厲害了。所以說,我們想把佛法變得興盛,首先就要從金錢開始,從僧人不捉持金錢、不儲備金錢開始,佛法才能會興盛。佛法的興盛,要靠居士來不斷地護持。居士不懂這條戒律他就無法去護持佛法。所以說,這條戒律,佛制要求必須要居士講。

所以說,我們的接待人員對外來居士的這片誠心,要給予肯定。你比如說,有的來說要供養金錢等等,我們首先應該肯定他的這片好心。有的居士不是這樣,一看到誰供養金錢,像看到仇人似的,馬上就橫眉立目,對人家毫不客氣。這是不正確的。首先要知道他的一片心很難得,因為他出了一個虔誠的心,所以說,我們應該給予肯定、給予功德迴向在這情況下,要給予講解,不是單純的用一種強硬的拒絕。因為強硬的拒絕,我們的功德做得圓滿

我們不光是僧人不要錢,而且同時也要居士要明白這條戒律而生更大信心,同時他也金錢這個纏縛中要解脫出來。居士是要跟僧人學的。不是僧人不要錢就完事了,包括居士,你也要不要錢,也要舍掉這個。只不過你現在捨得少、或捨得多的問題、或是將來舍的問題。這個就是我們的教化任務。

所以說在接待這一塊,還有其他的人,都應該注意這方面。護持三寶,首先應該懂得有人以金錢財物供養常住,應該怎樣取捨的問題。不能因為有的信士、有的居士,有了一片虔誠的心,而我們就可以違犯佛的戒律這是不允許的。但也不能因為我們不捉持金錢而去強硬地拒絕,應該給予充分的解釋、理解和贊嘆。對他供養的心,要理解、要贊嘆!供養的行為,我們對他不如法的部分,應該耐心地給指出來錯在何處,這樣我們居士做得如法了。

的人說:「師父寺院里不儲備金錢、不摸金錢也不居士師父去收取金錢。這行,我到寺院外去給你化緣去!說師父要建塔,大家趕緊來供養金錢。」這也是不正確的。不管在任何時候、任何方面都不能去替僧人儲備金錢。因為這么做是一種攀緣心,也是損害三寶形象三寶形象,不光是在寺院要保護、要護持好,在寺院也要護持好。

特別是經常來寺院居士,有時候可能到外地、或其它寺院、或其它的地方去,有時候就以為:不在師父跟前,就可以怎麼做怎麼做!他認為這就師父關係了,這是不合適的。應該處處來護持三寶,不光是咱們僧團需要這么護持,所有的僧人都應該這么護持才如法

這個問題,咱們有些居士做得還是比較不錯。有的在接待處,接待一些外來居士的時候,有的想供養常住金錢他就給講了這條戒律,後來怎麼說他也沒有同意。這很好。後來人家轉個話題:「師父你看看,我能不能供養你一套衣服供養糧食等等。」這個居士也回答了,說:「現在挺好!」這都是很正確的。這個語言一定要准確。不能說這個金錢供養了,說:「師父,我供養你大米、白面,怎麼樣?」你說:「那個好,越多越好!」這話都是不允許說的。只能說「我們挺好。」如果你說:「我們什麼都有,不用供養了。」你也妄語

咱不可能什麼都有,還有很多沒有的。但是呢,也不能說,因為什麼都不是那麼完整。就任意地說:「我們需要」,這也是不正確的。因為僧人必須立足於無所求。因為你在僧團里也好,在哪也好,作為一個居士,一定要知道,要修持所求,永遠不求。不光師父不求,你也不能替師父去求。說,「師父不求,我來替你求得了。」那也不行,咱就是無所求。所以說,用這個心來做一切事情,我們的事情反而做得更好。越有所求,反而破壞僧人形象

特別有的居士到別的道場去了,別的道場一聽說是大悲寺的居士,就要看一看。看看長得什麼樣?一看,和人家沒有什麼兩樣。這都挺好,但是一談話就不行了。一談話就應該體現出無所求來,特別是在接待上,包括在寮房裡,也是這樣。新來的居士和老居士都應該注意這個問題。特別老居士帶新居士的時候,一定要講明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成為很大的一個矛盾,現在逐漸地變好,但是不能掉以輕心。每個居士來,我們都應該給他講解這些事情,因為每個人都是我們教化的對象。他住一天、兩天,我們也應該講解,應該把這條要說明。

你看僧人每年都要去行腳、乞食生活,就是要把這個不摸金錢戒律講下去,要付出很大的辛苦。它這個努力,不是說在這行腳結束時,就整體地完事了,它會延續的。有很多居士知道了這個僧團,或是被它所感召,來到大悲寺,或是與居士之間的集會,都是因為這種頭陀行和持戒精神所感召過來的。我們不能因為不是行腳期間,對人家就不進行教化和講說,應該及時地教化和講說,對每個人都要講。

講的目的,不是弘揚咱們僧團,是弘揚佛法,更主要的是每個人要種上福田,去掉他的痛苦每個人都在金錢痛苦掙扎過,他們很痛苦。所以說我們有責任幫他打破和拿下這個枷鎖這是我們的責任。所以作為居士來講,在這方面一定要努力。特別要求常來大悲寺的居士,更應該努力。在金錢的問題上,一定要嚴肅處理。雖然我們有的地方還在摸索期間,還在總結經驗,但現在基本上,還是有一定體會和方法了,所以我剛才能給大家簡單地說一點。

還有用物品供養常住。這個物品供養常住時,也要適當處理。但不能挑人家好壞,一塊磚、一根木頭都是好的。這都是應該接受的。作為居士來講,有多大的能力,就發多大的心。過去佛在世的時候,有個貧窮的人布施一條裙子,佛都接受;還有的布施一捧土,佛也接受,主要是給眾生福田

我們居士有時候護持三寶,看人拿的東西少了就有想法,這不應該的。或是這個東西得多,「你看你這東西拿了這么多,我們這不需要」,這話太傷人。那人家要問你,「你需要什麼?」這就不合適了。至於需要不需要這是小事關鍵是我們需要這顆心。只要是如法東西,能用的,我們盡量要給予鼓勵,至於自己能不能用,那是小事情。

原先,我給大家講過,在本溪茅蓬閉關的時候,居士上山供養。他們都以為師父缺粉條,可能一個是方便,拿著也輕快,另外粉條也能擱得長久。這茅蓬只有兩個人,那粉條可能有上百斤,根本就吃不了。最後導致親藏師,炒的也是粉條,菜里也是粉條,煮麵條也加粉條。最後老鼠禍害的也全是粉條。最後到了大悲寺,那粉條還帶這來了。那粉條抖落出來的碎渣子,都有老鼠味了,都不吃了。為什麼帶來這么多粉條,而沒有扔掉?就因為每個居士的這個供養心,太真誠了。包括在茅蓬時候的小破木桿,還有這粉條,都輾轉地拉了好幾個地方。就它的運費,也早就能買這好幾倍了,但是這些東西太珍貴,所以說必須得給它保存好。

所以,我們對外來接待這塊,一個要真誠,另外以護戒為主。但護戒不等於要輕視對方,護戒的目的,是讓我每個人都要遵守戒律。不光你要遵守,就來供養者,你也讓他遵守,來共同沐浴這個戒律所帶來的清凈。我們目的就是共同成佛。不管什麼因緣,都應該有一清凈心來對待、慈悲心來對待。

還有護持僧眾修持,及弘傳佛法之所需。這個確實有很多居士這樣做的,包括提供了一些方便,或是付出身心,這個居士做得非常好。有的把家已經放下,不顧身體有病就在常住里默默地做。有的長期做,有的甚至做一段時間身體病了,回家把身體養好,又來了。就是這樣,不斷地去為了護持佛法,去努力他們的行為是一個了不起居士行為,也是一種菩薩行為。他們付出了心血,身體原先很健康,由於長期在寺院里勞務,身體有了一些改變。但他們的心是越來越清凈了,而智慧越來越增長,也為佛教事業,助了一臂之力。特別是有的提供人力,為三寶服務、勞務等。

特別值得稱贊的就是,居士三寶無畏施。表現在擁護三寶,為維護三寶固若金湯上面所做努力。比如說政治上,出現了不當的參與和干涉,或者一些地方、以及一些不好的人干預了佛教,干預了僧團,那我們應該盡心儘力去維護佛教的發展。對於外道邪道、以及惡知識的破壞佛法,我們必須提出佛法正見,來辯駁外道的邪知邪見

頭一段時間水庫啊,這個王某組織的這么一夥人,是對僧團的一個考驗。居士在這方面,在擁護三寶上,做得非常好,可歌可泣!已經達到了確實非得稱贊的地步,也是在佛教史上寫下了很了不起的一個篇章。我想這種護持將來一定要把它寫得圓滿,要寫下來留給後世,作為佛教的一種光榮。而他們發願舍掉身心生命去護持,這種護持,確實體現了佛法住世的精神,也體現了菩薩住世的精神每個人盡了最大的努力,有很多人隨時隨地要做出犧牲來護持佛法的。

我感動的一個是居士身心生命來護持佛法的這種決心。還有居士能盡心儘力去做,或有一點兒能力做一點兒,我都非常感謝。我不光感謝他們對佛法努力,更感謝他們對整個國家的興旺,所帶來的希望。因為這種努力會使整個災難,大的災難,由大化小,由小化了。我感到欣慰和感謝!這就是無畏施。所以說,通過這么一段的努力,使我對眾生也好,努力修行也好,還是改造自己,都充滿了信心。對國家的興旺也充滿了信心。更對佛菩薩在我們的眼前,充滿了信心

也有在這個問題上有疑惑,有人認為:我們不應該參與這裡面,應該只管在家裡坐著,不要管僧團的事情,僧團是僧人事情平時我們可以學法,如果發生什麼事情是他們自己解決,別找著我,找著我就不應該了。這就提出一個口號,就是:「僧人事情僧人自己管。」這個問題用在哪上,用在擁護三寶上,我們這種想法就與擁護不相應。所以說,他就不能正確地處理。應該知道,必須要提出佛法正見,來辯駁外道的邪知邪見

自從僧團二〇〇〇年進入大悲寺以後,清除外道、和外道進入這裡面搗亂時,我們很多居士都是據理力爭,甚至不惜犧牲生命來護持,確實做得很好。但是這個事情不能就此就完了,應該把這些經驗總結起來,教訓也總結起來,還要教育其他的居士來護持佛法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從積極的方面,我們更應該護持佛法那就是要提倡正信的佛教,提倡正知正見信仰。我們應該要號召廣大的信眾來學習佛法,作為佛法的尖兵,作為佛法的前導,所以說要提倡正信的佛教這是最積極的。現在大家做得也是不錯,從各個角度來弘揚大悲寺這種修持他不是弘揚咱們僧團,是弘揚整個佛法。只不過咱們這個僧團作為佛法的一個尖兵,願作佛法的一個前導。

還有《解脫之路》這個光碟做得還是不錯,起到了很大的一個作用。原先我的想法就是,老老實實地修行,也別講,也別說,就完事了。為什麼這樣呢?原先有一句話,就是 「花香何用大風揚。」你要花香啊,不用大風去揚,它也香;你花不香,刮颱風,它也不香!是不是?本來想這樣。但是呢,也是大家的願力,他非要做。做完了,看了也不滿意,並不滿意,做的和咱想的也不一樣。那種精神吶,總覺得好像說不出來,但沒想到效果還挺好。有的居士反映還挺好。

這就說明一個問題——我們做得不好了。為什麼?因為我們不滿意的東西居士感覺很好這就說明我們的工作做得不到家,而且沒有做好。這個反差太大了,所以這就說明我們有問題。不是在說明我們做得好,說明我們在教化上和努力上有缺陷,而且大家對佛法認識的這方面,有貧乏的一部分。所以說,越說這個碟好,我越生起慚愧心。所以說我將來要把佛法搞得更好,應該更好地普及。不能剛有點兒樣子,就被稱贊到這種程度,那不是我們的光榮,是我們的慚愧

所以我們要提倡正信的佛教。什麼是正信的佛教那就是嚴持戒律。只要是嚴持戒律地方,我們都應該稱贊。有的人說,這個不好稱贊。你說有的僧團吧,有這方面優點,也有那方面不盡人意的地方,我們怎麼樣來稱贊?那稱贊來稱贊去,不就稱贊你自己了嗎!

對正信的佛教,我們有一點稱贊一點,應該是這樣。對哪個僧團,比如說它能夠過午不食,我們也稱贊。它能夠不殺生,我們也稱贊。凡是正確的,我們去稱贊,這樣我們才能提倡正信的佛教。不要光稱贊自己,以為這就叫稱贊佛教了。有時候稱贊別人的時候,我們會不高興,因此就拿別人的不足,把那個好的方面也給否定了,這是不合適的。主要有一個擔心:稱贊完了,自己就低了,這個不好。應該:稱贊別人,就是稱贊自己。                                                                  

所以說要提倡正信的佛教。正信,就是以戒律基礎,嚴持戒律。提倡正信的佛教,也提倡正知見信仰正確知見。這個正確知見是非常重要的。這個正確知見信仰很重要什麼叫知見誰能講一講,哪位居士可以回答一下?低頭就是要答,是不是?在想呢,低得越低,這是爭取第一個發言。這邊第一個居士你說

居士答:符合佛的教誨,符合戒律知見

符合戒律知見,叫做正知見這是知見的一部分。這邊第一個,就坐那說吧。

居士答:按照佛陀的教誨,入佛的知見

佛陀的教誨,入佛的知見。還有誰能答一答?

居士答:以戒為師

以戒為師。好,還有誰能答?

居士答:放棄自己的知見,佛的知見應該是正知見

好,這個居士答得比較准確。佛陀知見也就是正確知見,就是放下你的知見。只要沒有我和我的知見也就是說去掉我執和法執,那就正確知見;無一切知見,便是佛的知見。所以說我們要提倡正知見信仰

我們應該知道,怎樣去理解和放下我們所有的知見佛法所有的書,所有的經典,講的就是讓放下我們所有的知見,不要產生一切知見,但我們可能一下做不到。首先,從戒律開始,用佛的知見——戒律就是佛的知見來去掉我們的知見,來達到無我。同時,我們應該號召廣大的信眾,來學習佛法,做佛法的尖兵,做佛法的前導,這個也是我們應該做的。所以,如果有了正知見、有了知見正確居士就可以帶著其他居士一起熏修佛法;為廣大沒有接觸過佛法的群眾,講解如何入門佛法,讓大家對佛法正確信念信仰;或是帶動一些維護佛法事業。這個也是很重要的,因為僧人不可能對每一個人都去講。

我們在座的居士都有責任,帶動其他人來護持佛法,不光是護持咱們的僧團,這也就是護持你的法身慧命。為什麼勸他來學佛和護持佛法呢?就是讓他早日成佛。並不是僧團需要誰來護持,也不僧人需要哪個來護持的問題。需不需要?這個需要,是為了他的需要而需要,不是為了自己的需要而需要。所以說,我們的需要是為他人著想,他人的解脫就是我們的需要。

我們有了這種概念就可以帶領居士一起來熏修佛法、來護持佛法。這應該是正確的,也是從正面來擁護佛法。比如說,有些居士每年要扶貧,處理一些事務,這都是弘揚佛法的需要。這些事情居士是有責任來完成的。有的人說:「這事不願意做。有的他願意做,那他就去吧!我不願意做,這也是合情合理的。」這種說法不正確的。每個居士都必須來護持三寶,只要是三寶的需要,我們居士必須全力來維護它。這個全力的維護,就是盡心儘力。為什麼要全心全意、盡心儘力來護持?這就是我們得把自己的知見放下,來換成佛知見

所以說,在擁護三寶過程中,我們還要避免一些無心過失。比如說,信眾居士之間,有人有宿世的福報,或者擁有龐大財富企業家,或者擁有大富貴、大權力官員,如部長、縣長、局長、科長等等。身為一個虔誠居士,他們應當提醒自己——雖然有大富大貴,可是我們應該避免自高,倨傲於僧眾。需要知道我們今生得到大的富貴,就是因為我前世謙卑、以供養的心對待僧眾,所以才得到今生果報。我們不能夠把前世的善因,作為今世惡果來使用。我們應當避免因為仗著自己的福報,或者仗著自己的金錢和地位,而對僧眾有一種驕慢心態

有極個別人,福報很大,因為他前生擁護了佛法僧,供養佛法僧,今生就得到了很大的福報,甚至擁有很高的地位。這都前生以卑小的心,來護持三寶所得來的,但你得來的不容易,不能今生把它變成惡果來使用。

有的人就做了這種事情。你比如說,舉個例子,過去有個財主,他死後留下了兩車的黃金,送到國王那裡去了國王就用這個事情,來問佛:他什麼原因,得到這么多的黃金佛說:他曾經布施一個阿羅漢(或)是辟支佛的。給他一碗粥,所以他生生世世不缺乏金錢

這個國王又問:那為什麼他自己也不肯吃,也不肯喝,而且守著這個財寶呢?佛就跟他講:在布施的時候,他又後悔了。他說這一碗飯,我不給我僕人吃。所以說,他同時又得了一個果報,就是生生世世都要僕人糧食、飯菜。國王又問:他現在要到哪去?將來會怎樣?佛給他講:他要下地獄,由於吝嗇成性,不光是對別人吝嗇,對自己也吝嗇。過分的吝嗇,最後要到地獄,斷絕善根

所以通過這個我們知道,作為有福的人,有權勢的人,一定要知道福報來源。要積極地努力,把這些東西要看成空相。越是得到它,我們越應該把它變得有用,去護持三寶去做善事這是我們應該努力的。不要看成一種財產。這種財產必須變成一種行為,就是護持三寶、做善事。這樣,才是真正的儲備,會生生世世用不盡的。

如果我們變成一種守財奴,反而會引起墮落,本來好事就變成壞事了,這是我們應該注意的地方。所以說,我們在擁護三寶過程中,有的人當了官員,我們更應該盡心儘力,處處去護持三寶,給三寶開各種的方便和救護三寶。比如說,救護佛像啊、護持三寶的僧團等等。這種行為都是菩薩的行為,是佛所稱贊的,也可以說,這才是佛的弟子

第二個問題,我們應該避免與僧團形成一種相對立的局面。比如有居士,作為居士團體領導,了解了一些佛法知見,在弘揚佛法、或帶領居士們學習佛法上面,也獲取了大眾的信任。此時,我們應該避免自成一個小團體,和僧眾形成對立。我們應該要帶領、組織這些居士皈命、圍繞在僧團及寺院下面,能夠順從,聽於僧團的指揮、派遣。如此一來,出家、在家佛弟子們便能夠依循佛教倫理次序,團結一致,發揮群策群力的力量

這點也很重要。我們居士做得都是不錯的,始終都置於僧團的領導之下,師父告訴怎麼做怎麼做。比如放生、僧團有些雜務的事情居士都是條件去做,很多感人的事情。你比如說,去年改造的時候,說做井壁子。大石橋居士說了,馬上就承擔下來,最快速度把它做成,絲毫沒有含糊。不光這個事情,其他事情,不管大事小事做得非常好,確實很感人。

但是也有一些個別現象,有的會形成一種小的團體不願意聽從。「我們幾個人,你正確了,我就聽你的;你不正確了,我就不聽你的。」首先就有一種錯誤概念說你正確不正確。事沒發生呢,他說你有正確不正確。他這里,哪個事情都要合計正確不正確,這就不好了。應該避免這種衝突對立的局面。我們應該對僧團充滿信心,應該組織一些居士去為常住做些事情,同時要常來聽法,常來請教佛教的問題。如果有的說,「我怕打擾師父們」,可以寫張條,在具體回答問題的時候一起解答,這都很好辦法

的說,「我在家,我不上寺院去」,這是自我保護的一方面,心量就過窄了。因為一個人離開僧團的教化,那是很危險的。別說一個居士,就一個僧人,如果一個人自己修持,不能常見另外一個僧人情況下,和更多僧人在一起的情況下他就會忘了,他是否是出家人。看到每個出家人就像看到一面鏡子,檢查出你的毛病,看到你將來的希望,和你的前途。它時時能讓你提起正念這是很重要的。所以說,一定要團結一致。特別有一些個別人,就成了一個小團體。有的甚至代替佛法要來進行三皈依這都不正確的。這些行為將來是危害佛教,會破壞佛教的,也就是居士也就是居士,不是真正的居士。這個很明顯。

第三個,我們應該避免參與僧眾、僧團過失的討論和批判。僧團有僧團自己的裁決。我們如果有能力僧眾是非過失加以處分,必須按照正確法律,來作為除惡興善的標准。這個應該是僧團和僧團之間、僧人之間的事情,我們居士應該避免去討論,但是我們暗中是應該護持的,應該著急。有很多人著急上火,這是對的,但是不能去討論。有時候不是討論了,在說是非,那是不合適的。如果發現什麼問題,有自己建議的時候,要跟常住反映,正面的提出來,過後不講。所以說,不能因為一棵草就毀了一片田,對三寶這塊要特別謹慎。因為當我們處理不好的時候,把整個佛法批評了,甚至把自己的善根給斷除,這是很危險的。

過去,對僧眾這一有什麼問題、有什麼建議,有的都是由居士提出來。這個提出問題的居士得是什麼樣的居士呢?得是證果的居士,已經證到初果、二果、三果的居士,那不是我們所能涉及到的。所以說,我們有時候看到經書,就以為:「你看看,維摩詰都敢跟僧眾講法,那我怎麼就不能講?」你證果了嗎?你奉佛命了嗎?你是古佛再來嗎?因為你不具備這個。所以說,我們就盲目地誇大自己,最後造成了自己誹謗僧人過失,這個是很劃不來的。應該正確地認識自己,因為在你沒有證道之前,你對所有的言行應該十分注意的。佛也講過,沒有證道之前,我們不要相信自己。身為佛教居士,我們有維護佛法長遠、和發展的責任三寶的永續,是我們每一個在家佛弟子永遠的使命,我們永遠地頂戴護持三寶

剛才講了在家居士怎樣做,從簡單的方面說了一下。具體方面,在護持三寶期間,應該遵循僧團所規定的戒律去做。比如說,這個日中一食的問題,既然僧團是一食,我們居士也應該遵守。有病的由僧團所允許才能做開緣,不允許情況能做。最近有些居士表現比較好,你像劉居士胃疼,要用點豆粉什麼的,他說就能夠緩解這個胃疼。每次都得去跟常住打招呼:「看我能不能用一點兒?我這現在胃疼,少用一點,我的胃疼就能緩解。」就是說,他的態度和他方法都是正確的,而且很謙虛。就是說,「如果不方便呢,我就先不用」,都是這么講。並不是說因為自己擁有了豆粉,自己就可以做主,「我可以偷偷摸摸地用」,那是不合適的。

為我居士進入這個寺院,就一切供養應該歸常住的。倒不是說,把你的東西都拿出供養常住就對。當你吃每一口東西的時候,一定要和大眾共同分享。因為什麼呢師父也是這樣,每天的飯菜都是和大家平等的。從來沒有說過,你一個蘋果,我兩個蘋果也不是說我有水果吃,你就沒有,在這里不存在這個問題;只能存在一個問題,就是說,我沒有你得有;能存在這個問題,你吃我不吃;永遠是這樣,所以你也應該這樣學。

當我們吃每一口東西都要供養三寶當我們有了病的時候一定要打招呼,這個就是比較好。大家共同去遵守一個戒律,這樣熏修就有力量道場就和合,像銅牆鐵壁一樣,任何外道它就攻不破。否則的話,這里要產生了分歧,出現兩個問題的時候,這就有漏洞了。有持這個戒的,有不持這個戒的。在持這個戒律,和不持這個戒律之間就有了空隙,它就不能圓融。一旦遇到外道你就頂不住了,因果不饒人的!所以說,我們必須和戒要往一起合,共同遵守。不光是僧人要合,居士僧人戒律也要合,都要合。

剛才還講到一個問題,忘說了。就是說居士在為常住事情這一塊兒,應該是努力去做的。你比如說,有些種地等等的事情,僧人是不能種的,這個問題必須由居士來完成。有時候,居士說我可以不做那是不允許的,不做是有過失的。補充這么一點。

戒律上我們嚴格行持,而且從出坡上我們應該努力去做。出坡這一塊兒,本來應該詳細講一下。有的人是出工不出力,人是去了,他的力氣沒使到那麼些。他認為師父沒在跟前瞅著,可以放鬆一點自己。這個你就容易造成一種不好心態。因為我們對三寶一定要盡心儘力,僧人在前也屬於三寶,僧人不在前三寶也存在。三寶是無處不存在的,關鍵是看我們這個虔誠心是否做到。

的人講,我虔誠心不到,頂多三寶不在前,就完事了,是不是啊?我不要這個功德。但是你要知道,你不要這個功德,而且在寺院里因為你的不努力,還有一不敬三寶,這是有過失的。所以說,我們想學佛法,首先就應該處處敬三寶。不管是有沒人,都把三寶看成,時時在我們的眼前,這才行

同時我們在居士這一塊兒,還要親近知識居士學習佛法,其目的無非是要求得到佛法正確知見,求得解脫方法。可是,佛法是出世解脫法則它是難思難議,不是我們世間人,世智聰明所可以理解的。所謂「欲知前事,須問過來人」。每個佛弟子學佛的路上,都需要有知識的引導。也所謂「名師出高徒」,因為有了好的善知識使我們在解脫這條路上,少走了很多冤枉路。不需要走錯路、走彎路、繞遠路,我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繼續往前走,站在已經開闢好的康莊大道上。善知識讓我們在解脫、在成佛、在開悟上,有了真正的保障。古人有很多方面講到良師益友的難得。學佛居士去尋找真正的善知識,在學佛這條路上非常重要,這是一種絕對的利益

怎樣才能稱為善知識呢?經論上有很多解說,我們舉《瑜伽師地論》里所提出的善知識八種相貌

第一,是住戒。所謂住戒,是說知識他必然是持戒清凈的。這是八種相貌第一個要有戒律,必須住在戒律。不是說我有一點戒律,那不行。必須住在戒律,以戒為化身,為法身,必須持戒清凈,這才是我們的善知識。這個是《瑜伽師地論》講的。所以說「末法時期,以戒為師。」佛也講這個問題,特別是不光佛講,祖師也講。我們知道虛雲老和尚這是中國近代的祖師之一。他臨示寂前就講一個字,就是「戒」,沒有講任何法。就是說我們末法修行必須靠戒律指引,如果有戒律清凈的善知識,那我們就能夠得到解脫。所以說,持戒清凈對於我們來講是非常重要,也是一種絕對的利益,不可否認的,沒有比它利益再大的。這是第一種相貌

第二,是多聞是說這個善知識對於佛法經典佛法道理思想非常通達,可以講述很多正確思想知見。就是說這個善知識具備多聞,能講述很多的經典道理。不一定把經典背下來就是善知識他能把所有經典裡面正確知見思想,能講出來,能符合佛意,也叫通達。「一通一切通」,不管你拿什麼樣的經典,他無論看過、沒看過,都知道佛法的是什麼;甚至你說個名,他也知道佛要講什麼;甚至你畫個圈,他也知道佛要說什麼;你拿三藏十二部來,他一部沒看過,他也會知道佛要講什麼。所以說他通達這叫真正的多聞這是真正的善知識。如果做不到這點,那我們就採取能夠掌握很多的經典,能背誦很多的經典,能說明白,這也是一種知識。但是不管哪一種善知識,他必須有正確思想知見,所講的一切法都是無我。沒有我,遠離於我執和法執,這才行。如果雖然有了多聞,但講的都是知見這就錯誤了,這就是不應該的,他不是一個真正的善知識

第三個,是禪定是說知識對於修習禪定,有其可行的、正確的一套經驗方法。你問他什麼叫禪定他說就是打坐這就不行了。禪定,應該行、走、坐、卧都有禪定你怎麼做,他都能告訴你怎樣來修禪定,必須具備這樣的禪定知見和行持,這才能作為一個善知識

第四,哀愍。善知識對於一切眾生都能平等予以哀愍、愍念,希望所有的眾生皆能走向智慧解脫之路。這個善知識他有慈悲心有什麼樣的慈悲心那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他不會對任何眾生,說這個人不成佛,或這個人如何如何。對誰都有一種慈悲心,這種慈悲心油然而生。不是說我在那想一想,我怎麼樣慈悲呢?我得運作、想像,完了找出點慈悲來,不是這樣。他看到每個眾生,他都有一種慈悲就想幫助他,甚至為他去舍掉生命,去供養他,幫他解除一切的困難痛苦。不光是對人,對畜生和小蟲子,蜎飛蠕動都有這種慈悲心他不能說,這個蟲子看著了,這是個蟲子他對蟲子和一個人是平等的。他不光尊重人,他同樣尊重每一條蟲子,把每個蟲子都看成前生父母未來諸佛這是我們要找的善知識的第四個方面。

第五個,無畏。善知識大眾面前對於大眾所不了解的事,能夠無畏地宣講,無畏地前往。這個善知識不管對誰來講,他沒有畏懼。為什麼沒有畏懼?因為他了解了佛法真相,嘗到了佛法喜悅,不是編造的,也不是照本宣科,是自己的體驗。所以說他能無畏地講,也叫「獅子吼」。不是喊得大聲就叫獅子吼。有的給解釋啊,獅子吼,像獅子那麼叫喚。那壞了,那不行啊!可能他說話、不說話,一個動作都會施予無畏就像佛在世的時候,有個鴿子躲進佛的影子里。另外一個尊者就問佛:為什麼鴿子在我影子里,它發抖?為什麼在佛的影子里,它就感到安全、不發抖?這就是慈悲力量慈悲心的問題。所以說善知識對任何眾生都是平等的。

第六個,忍耐。善知識能夠忍受艱苦的挫折侮辱,或者別人的歧視,或是種種的辛苦、艱難等事情他能忍受著艱苦的挫折也就是失敗,還有侮辱,或是別人的歧視。為什麼?因為他把這些東西看成是財富。我們看成了挫折侮辱和歧視,但在善知識來看,這就是很難得的一種財富就像世間人發財一樣,他感到滿意或是歡喜,雖然不能完全生起大的歡喜也會生起一種自在,而且明白它的所在。特別是辛苦,他任何事情都不怕辛苦。為什麼不怕辛苦?他永遠是一種感激心,因為他永遠感激眾生給他機會。所以說這個人可以做我們的善知識

第七,無倦。善知識修行佛道,為眾生謀福利之時,能夠勇猛精進、不疲倦。在修行佛道上,為大眾事情上,為佛法利益上,他永遠不會疲倦,也就是沒有後悔心,永遠地去勇猛精進。因為他已具備智慧。什麼是他智慧?他知道勇猛就是智慧,他有一種永遠使不完力氣。不會說,我自己鼓勵自己,再走兩天看看吧,明天再說吧!他不會這樣的。他會一直走到底,生生世世他都不會改變的。這是第七個方面。

第八個,善辭。善知識對於宣達佛法,在語言上有善巧的辯才,能夠巧妙地將佛法道理宣說出來。這個很重要,像我就不具備這個,盡講些土話,說話也是盡批評人,沒有善巧。所以說真正的善知識得有善巧、會說,能令你很快的理解,這方面確實是很了不起事情

這八個方面,是我們對善知識的一個要求,來這樣選擇善知識。但主要的還是持戒,一個是持戒清凈,一個正知見。這兩種是我們修行的保證和身器。因為持戒清凈是保證我們修行的身器、修行基礎,不會污染或破壞。知見清凈,是正確地引導我們前往正確方向的依靠。雖然有八條,這兩個最重要的。特別是末法時期太重要了

一個是「邪師說法如恆河沙」,確實有些不正確的知見。但在善知識眼裡,他不會說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他對我們是這樣講,在他心裡沒有這個,他認為所有都是知識,這是一個。另外他還有一正確知見。因為我修行路上,一般修持還可以,你說「我去念佛,我去打坐」,有的都能指導一些。但知見就不一樣了,怎樣來叫你放下你的知見?這個是必須得像一把利劍似的,當下就要斷,不允許有半點含糊。你自己都含糊,你如何給人正確知見正確知見不是你語言所能表達的。雖然沒有離開語言也不光是語言來表達,語言是一個空相。

好,今天時間關係講到這里。一共是有多少個問題呢?十二個問題。今天就講一個問題,這些問題慢慢再繼續講。好,到這里。

維那師:禮謝和尚三拜!

禮佛一拜!

大眾: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

維那師:恭送和尚回寮!

不消送!

大眾阿彌陀佛!

 

 

時間:二〇〇六年三月十九

地點:遼寧省海城大悲寺念佛堂

聽眾大悲寺內及道場外護持居士約一百多人

維那師:恭請和尚升高座!

大眾一起向上排班,聞磬聲至誠頂禮和尚三拜!

禮佛一拜!大家請坐!

大眾阿彌陀佛!

昨天,我們講了一個問題的一部分,也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佛教徒應做到行解並重。作為在家居士,甚至是領導,應怎樣做?」

我們昨天講了怎樣認清善知識的問題,講了八條原則,也講了居士出家僧人之間的關係。這些關係為我們來講,特別對居士很重要的。因為在其位謀其政,不在其位那就干預政治了,干政了。這就會受到規律的制裁,所以說必須要規矩。在家居士首先要知道,什麼是善知識?我們應該團結在僧團的周圍,來學習佛法,來護持佛法這是極為重要的事情這兩個問題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只有了解了什麼是善知識,才能找到我們依止的僧團。如果對善知識標准不清楚,我們就會偏離了方向,甚至對自己的修行上產生懷疑,以至退失道心。

處在領導階層的居士也是這樣,更應該慎重地選擇善知識。特別是處在末法時期,善知識很多,但是由他們的行持和大眾不一樣,有顯有隱。比如有很多的修行人他們都隱蔽起來,都是默默地修。第一個,他們捨去錢財,捨去物質的享受,捨去名和利。在一般人看來,這種善知識就像普普通通,沒有作為的人,但是在佛法里,那就是無價之寶他就是我們的善知識。這樣的人比較少見,不是沒有。只不過我們追求的不一樣,因為我們對善知識的要求並不清楚。

這個問題我跟大家講個例子。原先五台山山寺有個老庫頭師父。因為那時候我在齋堂,常和他打交道。這個老師父也是不倒單,管庫房。寺院比較大,管庫房就他一個人。工具庫、糧食庫都歸他管,不光這些歸他管,而且就是外面訂一些蔬菜,甚至買豆腐的事情都要管。那裡離台懷鎮有好幾里地,他已經六七十歲了,有時候為一點豆腐得走好幾趟,上台懷鎮去聯繫。

有一次,我發現這個豆腐不好,有酸味兒。我跟老庫頭師父說:「你這個豆腐不好。」他說:「好,我馬上去換。」馬上又返回台懷鎮,又找一家。找了以後,我告訴這個豆腐也不行,他說:「不要緊,明天我再找兩家。」台懷鎮沒有多少人家,第二天又找了兩家,一家拿一塊兒,都拿來看一看。這個老和尚非常謙虛,並沒有不耐煩。當找了這幾家,豆腐都拿來的時候,我覺得他的豆腐還不如以前,還不理想我說:「你這個豆腐拿的不好你這不耽誤事情嗎!馬上就要打千僧齋了,你這個豆腐準備不好——這個千僧齋準備,還有一供養豆腐的,你這個事怎麼辦?」我就著急了,跟老和尚有一點發火。

這個時候,老庫頭師父半點沒有發火的意思,而且當我的話過重的時候,他反而變得耳聾,他不知道我說的是什麼。當時,我生起了很大的慚愧發現老和尚確實很有修行,他沒有嗔恨。當你一發火的時候,他並不知道你說什麼。如果有嗔恨心的人,馬上就明白你在發火。因為他沒有嗔恨,所以他不知道你講的是什麼。而且生起了一種很慚愧樣子,意思:「我這個事,我怎麼沒辦明白」,他有那種想法

所以說,這種人修持是一種知識的體現。不是沒有,是我們不注意觀察。我們往往觀察事情都是觀察到說得如何,而且觀察的都是表面的現象。怎麼樣給大家說得符合自己心裡面,認為這就是知識這是不正確的。我們應該注重的是他戒律持戒的嚴謹。我剛才講了老庫頭師父六七十歲了。過齋的時候,還有一個老師父不能動彈,他每天要給那個老師父打飯,打齋飯送回去。有時候他來得很早,到了齋堂的後面,已經打板了,按道理來講可以打飯回去了。但這個老庫頭師父不打,一定等大眾打飯了以後他才打。作為一個出家師父在寺院里多少年了,而且具有很多優越的條件大眾師父都敬佩他、尊重他。而他並沒因為大家尊重他,年齡大,而去搞一點特殊化。一定等大眾打了飯菜以後才打走。(編者註:打板:「打板」屬於僧眾的一種作法,主要用於召集大眾、分發物品等。寺院飲食屬於十方常住物,必須在打板以後才允許分發給大眾食用,否則犯盜戒。而老庫頭師父在打板以後,要等大眾打飯以後他打,是為尊重大眾。)

所以說從點點滴滴我們就看出,什麼樣人應該作為我們的善知識。我們要觀察善知識,要長期地觀察,並按佛的戒律去要求,如果離開戒律就不是善知識。並不在於哪個師父給你什麼東西,在於這個師父的行解。還有這個戒律這是很重要一點。

昨天我們講了,在八條之中有一條特別重要的就是戒,也就是知見的問題。一個善知識知見不正也就是方向不正方向不正,我們跟著他行走的路程和方向就會偏離了佛法,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一關。特別是末法時期你要說他沒點兒修行也不是,也做了一些,但是和真正的知見,和佛的知見,它並不一致。比如佛說日中一食是佛制。這種人他會說已經過時了、不適合。這都是很危險的事情。因為佛的戒律它不存在過時的問題。大迦葉尊者在結集時已經明確地說明,「佛所制定的不能改,佛所未制的不能制」,這就是戒律。任何人不能改變,羅漢不能改,菩薩也不能改,凡夫更沒有權利改,這就是佛制的特點。

所以說由於佛制的特點,而我們的佛法才能延續到今天。如果我們擅自改佛的戒律,將會導致佛法混亂滅掉。以我們凡夫知見代替佛的智慧,以我們的知見代替佛的知見,它將來的結果就是佛法滅掉也會使國家混亂。因為有了佛的戒律就有清凈,有了清凈鬼神安靜、人心安定。如果沒有清凈戒律鬼神先亂,人就亂,國家就亂。所以說,戒律不光關繫到佛教存亡問題,也關繫到國家存亡問題。

為我佛教徒一定要認清善知識,作為我們的依止。這已經成為當前非常重要的一關,而且必須選擇。我們選擇了以持戒為主,還有他的知見。他的知見就是無我一切都順從佛的知見,沒有我知見,一切都是持戒為根本、為基礎這就是佛的知見。以頭陀行為基礎,這也是佛的知見

我們居士應該以這樣的善知識,作為我們的依止。我們團結在這樣的僧團周圍來修學佛法,我們就不會偏離。作為領導階層的居士,更應該注重這樣善知識和僧團,應該虛心請教、護持。因為一個正法的出現將有很多人不理解,甚至誹謗,甚至想毀掉它,作為我們有能力居士一定要盡心儘力地護持。它不但是個人的問題,也不但是佛教的問題,而且是關繫到國家的問題,也是關繫到人類的問題。為什麼有很多災難?就是因為佛法不興。佛法不興的地方知見混亂戒律清凈外道多,所以說必然會導致災難

我們知道了這個問題以後,我們下一步就應該去做,要行解並重。為什麼要把「行」放在前?就因為根據末法眾生的特點,在「解」上下功夫他不肯去「行」。不管哪條法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去行。他把「行」定為外道,他把「行」定為無益之苦也就是無益苦行。用這個帽子,來打倒一切,為自己找出種種的理由,來掩飾自己的過失。甚至不惜一切代價,毀犯、誹謗佛法,誹謗佛的修行。他把這個無益之苦修行必須要經受的一種苦修,作為一個問題來講。

佛是反對無益之苦,但無益之苦有一定限度的,只有折磨身體,心外求法才是無益之苦。比如吃狗屎、睡釘床,像畜生一樣,把身體搞得非常疲憊,甚至是滾炭灰等等,這稱為無益之苦。有的把日中一食、不摸金錢他也說成無益之苦。佛在《阿含經》里說:日中一食和不摸金錢,我永遠贊嘆。贊嘆日中一食、贊嘆不摸金錢,即贊嘆我。有人毀犯日中一食、毀犯金錢戒,即毀犯我。所以說佛在這里已經給我們做了明確的開示,教我們怎樣來看待這個問題

我們知道這些原因,就要在「行」上下功夫。不是嘴上說,要行。怎樣去行?要去做,每條都要做到。作為居士,盡我們的能力去行持。特別是大石橋居士也好、本溪居士也好、還有沈陽居士等等都做得不錯,還有大連居士都是真心實意來護持佛法。而且到這里都是依教奉行,師父怎麼說,就怎麼做。而且心甘情願地在寺院里做任何勞務,無怨無悔。有的甚至身體有病了,回去養一養,好了,再回來,說不給寺院添任何的麻煩在這日中一食,有時候還供養寺院,還要做事情,確實很難得。特別是他們對師父的尊重,可以說是達到了一定的程度這就是「行」。                

首先「行」就是依教奉行。對師父說的,無條件去做,理解也做,不理解也做。有很多居士,比如說海城的居士,有的想發心做幡,就拿了好幾個幡。師父說哪個好,他就說哪個好。他不參與自己的意見,這就是依教奉行。所以說這樣佛法就會興盛。

所以說要「行」,首先要做到依教奉行。依教奉行,看來似乎有強迫性,又有它的盲目性。表面看是這樣,但是它內在的涵義就深了,它的內在涵義就是放下我。因為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