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梵名,或稱《雜華經》。中國華嚴宗即依據本經,立法界緣起、事事無礙等妙義為宗旨。

《大方廣佛華嚴經》簡介|《華嚴經》概述

  《大方廣佛華嚴經

  《華嚴經》,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又稱《八十華嚴》、《新華嚴》、《唐經》、《雜華經》。八十卷三九品。唐代實叉難陀(652-710)譯。師於闐人,善大、小二乘,旁通異學。當時則天武後有感於《舊華嚴》處會未備,遠聞於闐有梵本,於是遣使迎師至洛陽。證聖元年(695),於東都大內大遍空寺翻譯本經,武後親臨譯場,揮毫首題品名。至聖歷二年(699)十月完成八十卷《華嚴》的翻譯工作

  本經是大乘佛法要典之一。我國華嚴即是依據本經立法界緣起、事事無礙等妙義為宗旨。就本經經題而論,《大方廣佛華嚴經》是“法喻因果”並舉,“理智人法”兼備,一經要旨,皆在其中。大,是包含的意思;方,是軌范的意思;廣,是周遍的意思。也就是總說一心法界的體用,廣大而無邊,稱為大方廣。佛,是證入大方廣無盡法界者;華,是成就萬德圓備果體的因行譬喻;因此開演因位的萬行,以嚴飾佛果的深義,則稱為佛華嚴。總之,大方廣佛華嚴是所詮的義理,而“經”則為能詮的言教。

  本經是如來成道後的第二七日,於菩提樹下文殊普賢等上位菩薩所宣說的自內證法門,此一華嚴經教是教法中的根本*輪,所以稱為“稱性本教”。又因本教法屬頓教法門,因此也稱“初頓華嚴”,內容記述佛陀的因行果德,開顯出重重無盡、事事無礙的妙旨。

  本經共分七處九會三十九品,茲略述各會大意如下:

  初會菩提場:普賢菩薩說毘盧遮那如來依正因果法門。計有《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等六品。這六品是宣揚如來難思之果,勸勵發大菩提心的眾生,令生樂欲,以起凈信。前五品是彰顯盧舍那佛依正果德,後一品則是明佛本因。

  二會普光明殿:文殊師利菩薩說十信等法門。計有《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凈行品》、《賢首品》等六品。前三品是所信之果,後三品是能信之因。

  三會忉利天宮:法慧菩薩說十住等法門。計有《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贊品》、《十住品》、《梵行品》、《初發心功德品》、《明法品》等六品。

  四會夜摩天宮功德菩薩說十行等法門。計有《升夜摩天宮品》、《夜摩宮中偈贊品》、《十行品》、《十無盡藏品》等四品。

  五會兜率天宮:金剛幢菩薩說十迴向法門。計有《升兜率天宮品》、《兜率宮中偈贊品》、《十迴向品》等三品

  六會他化自在天宮:金剛藏菩薩說十地法門,即《十地品》。

  七重會普光明殿:毘盧遮那如來說阿僧只數量法門如來隨好光明功德普賢等諸菩薩十大三昧等等覺法門。計有《十定品》、《十通品》、《十忍品》、《阿僧只品》、《壽量品》、《諸菩薩住處品》,以上明差別因;《佛不思議法品》、《如來十身相海品》、《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以上明差別果;《說普賢行品》,是明平等因;《如來出現品》,是明平等果。

  八三會普光明殿:普賢菩薩說離世間法,即《離世間品》。普慧菩薩雲興二百問,普賢菩薩瓶瀉二千酬,初明住、行、向、地、等覺五位之因,後明八相之果。

  九會逝多林:有本末二會,初毘盧遮那如來放光現相,答諸菩薩念請,是為本會;其次文殊師利菩薩從善住樓閣出往人間開悟六千比丘,指引善財童子遍參五十三善知識,是為末會,即《入法界品》。

  上述九會三十九品中的《凈行品》是佛教徒實踐清凈生活的指南,是人間佛教的經證。據《大方廣佛華嚴經感應傳》載,華嚴宗三祖法藏大師西域僧請受菩薩戒時,眾人告訴西域僧說:“此童子能讀誦華嚴大經,且能理解其經義。”西域僧驚嘆道:“華嚴一乘是諸佛秘藏,此經甚難值遇,何況能理解經中要義!若有人能讀誦《凈行》一品,其人已具足菩薩凈戒,不須再求受菩薩戒。”誠如西域所說,若能實踐《凈行品》,則猶如已實踐菩薩戒,因為《凈行品》實即為大乘菩薩戒。在本品中,智首菩薩請問凈化身口意三業的方法文殊菩薩為說“一百四十願行”,這就是說明如何由日常生活凈化已受染污行為的方法。又佛教徒日日禮誦的三歸依文,亦出自本品。由是可見本品佛教徒修行關係的密切。

  《十地品》在《華嚴經》中佔有重要地位,是佛陀於他化自在天宮說法時,金剛藏菩薩承佛威神,述說菩薩修行的十地。十地,即: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此十地是一切佛法的根本,菩薩若能奉行此十地,必能獲得一切智慧

  《入法界品》記述善財童子文殊師利菩薩教誨,遍游南方諸國,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值遇普賢菩薩成就佛道。其求法過程,表示華嚴法界的各階段。善財初參德雲比丘,受念佛三昧門,繼而展轉參訪語言學家彌伽、聚沙為戲的數學家自在童子、嚴刑酷罰的無厭足王、修大慈幢行的大光王、鬻香長者、航海家婆施羅、法官無上勝、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及諸比丘尼、優婆夷、仙人婆羅門外道、王女、佛母、地神、樹神等,聽受種種法門,終至普賢菩薩道場,證入無生法界

  有關善財童子求道歷程的偈贊與圖繪極多,如宋忠師的《五相智識頌》、佛國惟白的《文殊指南圖贊》等皆是。又禪宗寺院常於觀世音菩薩左側設置善財童子像,即取材自善財參謁觀音,受其教化一事。

  本經的異譯本有《六十華嚴》及《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又稱舊譯,東晉佛馱跋陀羅翻譯,共六十卷七處八會,三十四品。

  《四十華嚴》,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略稱《普賢行願品》。四十卷。唐朝般若譯。為新舊二譯《華嚴經.入法界品》的別譯。《四十華嚴》雖與新舊二譯的《入法界品》大同小異,然其文較廣,並於卷四十中新添入普賢十大願。此十大願是:

  □禮敬諸佛──是人格的尊重。

  □稱讚如來──是語言布施

  □廣修供養──是結緣的實踐。

  □懺悔業障──是生活的反省。

  □隨喜功德──是心意的凈化。

  □請轉*輪──是真理的傳播。

  □請佛住世──是聖賢的禮遇。

  □常隨佛學──是智者的追隨。

  □恆順眾生──是民意的重視。

  □普皆迴向──是法界的平和。

  本經今收錄於《高麗藏》第八冊、《磧砂藏》第七、八冊、《龍藏》第二十五、二十六冊、《卍正藏》第十二冊、《大正藏》第十冊。其註疏有:

  □華嚴經略策一卷唐.澄觀述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六十卷 唐.澄觀撰

  □新華嚴經論四十卷 唐.李通玄撰

  □華嚴經綱要八十卷 唐.澄觀疏義、明.德清提挈

  □華嚴經三十九品大意一卷清.永光敬錄

  □華嚴經講話日本.鎌田茂雄著、民國.慈怡譯

  □試仿《凈行品》發十願行。

  □試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對吾人的啟發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