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佛教經典,亦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簡稱《壇經》。禪宗六祖慧能說,其弟子法海集錄。是禪宗的主要經典之一。

透過《六祖壇經》來看頓悟與漸悟的區別

uploads/content/2022/june/ff9db8e304c6248ea5fa95f3f331d8eb.jpg" />

  《六徂壇經》也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簡稱為《壇經》,是由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口述,大弟子法海禪師集錄而成的。共分十品。是中國佛教唯一一本人所著,而被佛教界和學術界共同稱之為“經”的著作。本經也被視為禪宗典籍中的無上寶典,因為這是六祖大師佛法實踐後,從自性之中流露出來的理趣,彌足珍貴。

  近代的大學者錢穆認為,《壇經》是中國第一部白話經典作品,同時也是探索中國文化必讀的典籍之一,自唐以來,即備受推崇。在中國佛學史上,《壇經》有著承前啟後的力量,更是我們學人不可不讀的寶典。

  既然要透過《六祖壇經》來看頓悟與漸悟,那我們就先要了解什麼是頓?什麼是漸?

  頓悟是指不經歷階梯次第,直指本源,頓時開悟;漸悟則是由淺入深,漸次悟入。

  狹義地講,頓悟就是聞法即悟;漸悟則是逐漸覺悟

  廣義地說,頓悟與漸悟是就修行者見道證悟的時間快慢過程長短而言。

  禪宗則認為漸悟是藉教悟宗、漸次修證的。而頓悟的宗旨即是十六個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普遍的看法是,重視從經典出發理解,以文宇語言宋傳達佛學和禪法的即是漸悟;提倡教外別傳,認為佛教的真髓,禪法的密意,不是文字語言所能表達,只能以心傳心。這種對語言文字的超越性,才能表現出真正的禪法和更高的悟境即是頓悟。

  而六祖惠能大師則認為,本來正教是無有頓漸之分的,“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正如六祖所言:“法無頓漸,人有利鈍,迷人漸契,悟人頓修,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假名。”

  從六祖大師的話中可以得知,頓與漸是根基利鈍的問題,不是法的問題。從應機的利鈍說,直接的開示悟入就是頓悟;如需種種方便,漸次修學而悟入的即是漸悟,那麼頓悟和漸悟在修學當中分別起什麼作用,又如何修行呢?

  神會大師曾言,六祖所傳的為南宗頓悟禪法,神秀大師所傳的是北宗漸悟禪法,稱北宗“師承是旁,法門是漸”。“南頓北漸”,成為了法門對立的實質。

  其實神秀大師所傳的北宗禪法,完全繼承了以心為宗的東山法門,重視經教,奉持《楞伽經》,提倡藉教悟宗。同時也重視坐禪、念佛等。其宗旨是“直示凈心,頓成佛道”。

  神秀大師禪修的最主要法門就稱為“離念門”,講究“攝心拂塵”,提倡“先念佛名,而後令凈心”。這一個“凈”字,就是北宗禪法的要訣。如何凈心?就要先離開妄念,直觀內省,克盡染心,顯露凈心。

  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次第修行才能達到如神秀大師在《大乘無生方便門》中說:“如來有入道大方便,一念凈心,頓超佛地。”所謂“凈心”,就是對一切事物都不見不取不執著能做到凈心也就頓然達到佛地了。凈心和離念是密切相連的,離念為方便,“凈心”是目的。神秀大師所提倡的禪法,“攝心”力量更強,可理解為由戒生定以發慧。

  六祖惠能大師所立南宗禪法的主旨為單刀直入,見性成佛。既倚重經教,又主張擺脫經教明相的思想束縛。強調自證於心,不外求佛。惠能大師在《壇經》開篇中言:“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即為六祖演說頓教法門的總綱。指出我們的自性本來清凈無染,但因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證得本自具足智慧德性

  “凡夫即佛,煩惱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是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應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六祖提出直接從見聞覺知中去悟入,正如永嘉大師《證道歌》中所言:“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其禪法宗旨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不是不起念,是要不起妄念無相是不執取萬物差別相;無住則是沒有任何執著的一種狀態念是本性所起的作用,把握當前一念,只要“於自念上離境,不於法上生念”,就是“見性成佛

  六祖惠能大師所提倡的禪法,一方面主張立言說、依文字,講眾生在迷時要以經教言說來提高知解;另一方面又強調自性具足,心向內求,真正的覺悟是不假語言文字的,要用智慧觀照,才能證得這兩個方面在《壇經》中得到了統一。同時也強調定慧一體,“定慧等學”。從根本上突破了傳統禪學的框架,改變了“念佛凈心”的東山法門

  那麼頓悟和漸悟在《壇經》中是如何體現的,對於當今和未來中國佛教又有哪些意義對我學人有什麼影響呢?在《壇經》中,六祖初見五祖時,二人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對答。

  五祖問:“你是哪裡人?來干什麼啊!”

  六祖答:“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道來拜見您,只求作佛。”

  五祖就說了:“你是嶺南人,又是揭獠,如何成佛?”

  六祖道:“人有南北,佛性豈有南北,瘺撩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這時候五祖還想說些什麼,但見徒眾皆在左右,有些話就不方便講了,於是派六祖隨大家一起寺里勞作。

  六祖又講:“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本性,此即是福田和尚還教我去干什麼活?”

  五祖道:“你這個揭獠根性太利,不要多言,趕緊幹活去吧。”

  從這段對話中可以了解到六祖絕對是利根之人,那麼五祖為何又讓六祖到槽場劈柴、舂米,而且一干就是八個月。難道這八個月中,真的就沒有機會傳法嗎?我看不會。我們都知道佛陀福德智慧都是圓滿的,這正是佛教核心——解行並重。

  智慧是對佛法的理解,而福德則要通過行持來圓滿。如果福報不夠,修行障礙就會有很多,讓六祖去幹活,即是一個培福的過程,也是一種行持。古德講要以福養慧,福報具足,學習和修行都會順利無礙,因緣成熟之時自然可以點亮我們的智慧之燈。

  後來五祖傳法給六祖前,讓大家作偈頌,看淮若是見性了就將衣缽及法脈傳給他。接下來的故事大家耳熱能詳,神秀大師就作了一首偈頌:

  身是菩提樹,心如鏡台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五祖看到後,明白神秀大師還沒見性,不過依此愒頌修行可得大利益,就讓門都來持誦。六祖聽說後,也請人在牆上寫了一首偶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大家看後都很吃驚,五祖看到後怕有人來害六祖,就用鞋子把偈子擦掉,說也未見性。後來五祖深夜為六祖講《金剛經》,六祖聽後,悟得萬法不離自性。遂雲:

  何其自性本自清凈

  何其自性本不生滅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何其自性本無動搖,

  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這時五祖知道六祖已經覺悟自己的本性。由此可知,在這之前六祖還是沒有徹底覺悟的,之前的那首偈頌悟到什麼程度,五祖並沒有講,那之前六祖的所言所行,我們是否應該學習呢?這也是一個問題。正如印光大師所言:“秀大師之話,悟與未悟,依之皆有益。六祖之話,若末實證,依之則其禍不淺。”

  再者,關於神秀大師所作的偈頌,五祖雖認定還未見性但也並未否定神秀大師的偈頌。而六祖大師所作的偈頌,可以說是建立在神秀大師偈頌的基礎上的。如果沒有神秀大師所作的偈頌,也不能有惠能大師的這首偈頌。

  神秀大師三歲出家,年少博學多聞,深入三乘佛學要旨,四十六歲時參謁五祖弘忍大師,服勤六年,後被譽為“東山之法,盡在秀矣”。後又應武則天的徵召入京,不多時,聲名大盛,被奉為“兩京法主,三帝門師”。世壽一百零二歲,後事備極哀榮。

  神秀大師雖未得五祖付法,然能為帝王所器重,化導京畿,弘揚禪法,其對禪宗貢獻也是毋庸置疑的。

  後世有人講六祖大師所傳的是頓悟禪法,而神秀大師所傳為漸悟禪法。雖然兩人的禪風回異,其實只是兩人所傳禪法側重點不同而已。可以說漸悟是頓悟的基礎,頓悟最終也必然是漸修漸悟之結果。兩者緊密相連,是無法徹底分開的。

  禪宗宗派形成,直到六祖惠能大師才大放異彩。大師將禪法加以綜合、創新,從禪學理論、禪修方法、培養門人等方面,全面地創立了禪宗宗派體系,並將禪法弘傳到平民百姓之中,其後發展,更是取代大乘各宗的地位而弘傳天下

  《壇經》的問世,不僅是禪宗史上的一件大事,更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他將禪宗推向了一個新高度。禪宗不立文字,並非不依文字,教外別傳,並非不依經教,而是要不拘泥於文字、經教。

  須知文字、經教是“標月指”,目的在於引導我們見自本心,悟自本性太虛大師曾說:“所謂宗門,實到惠能南宗始巍然卓立,六祖南宗下始波瀾壯闊。”大家認為,禪宗史上,證悟最高,貢獻最大,當數六祖惠能大師

  以上是學僧對《六祖壇經》的一點感悟,並透過體相用三方面,結合《壇經》來看頓悟與漸悟。

  第一就體上來講,頓悟與漸悟是因人而立,目的都是讓我成就佛果

  第二從用上來說,頓悟與漸悟在修學中只是側重點不同,漸悟可以說是頓悟的基礎,而頓悟則是漸悟的結果;

  第三以相上來看,惠能大師開創了佛教中國程度最高的宗派,此後日益成為了中國佛教的主流,這一格局至今未有改變。並且影響到了中華文化的各個方面,如禪詩、禪畫、禪武、禪茶等等。還有應運當今時代而創立的生活禪。

  禪,不僅成為了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推動了中華文化的發展。禪,不僅提升了中華文化,更升華了中華文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