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佛教經典,亦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簡稱《壇經》。禪宗六祖慧能說,其弟子法海集錄。是禪宗的主要經典之一。

對《六祖壇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的感悟

uploads/content/2022/june/1dfd511fb039d37114bfd52e8ccc2574.jpg" />

  對《六祖壇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的感悟

  張春蕾

  《六祖壇經》,又稱《六祖法寶壇經》,或《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是由中國禪宗六祖惠能講述,其弟子法海集錄的一部佛教經典這是唯一一部由中國佛教大師口傳下來的經典,是禪宗頓悟法門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成果。在英國倫敦大不列顛國家圖書館廣場,矗立著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東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惠能,並列為“東方三聖人”。

  或許因為這個緣故,研讀《六祖壇經》時,我常懷有特別的親近感。雖然六祖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因而其深奧幽邃的開示必有許多內容難為吾輩下愚根性者所了悟,但其中有不少思想見解我很有觸動,從這部經典我受益良多。

  《壇經》“般若品第二”,六祖口誦的《無相頌》中有這樣幾句話:“欲得見正道,行正即是道。自若無道心,暗行不見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初讀至此,對這幾句話實在無法理解,尤其是“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兩句讓我疑惑不解。但凡稍有正義感的人,怎麼能不見世間過呢?在公交車上看到有人行竊,難道不去揭發他,抓住他,以保護受害人的利益嗎?那不是冷漠自私的明哲保身嗎?在大街上看到流氓猥褻青年女子,不挺身而出幫助她,而是溜之大吉,那不是坐視惡人作惡的姑息養奸嗎?面對種種惡行,還要如老僧入定不聞不問,這究竟是麻木還是虛偽?帶著這種疑問,我反復研讀《壇經》及其他佛教經典,不斷思考、詰疑,終於對這個問題有了點滴心得

  首先,我們不能用常人心去理解得道人的心,也不能用我們對日常語言的理解去領悟祖師大德真言。這些話語的甚深密意必須用究竟了義的心去理解。在這層面上理解“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我認為至少應有以下幾層含義

  第一,修道是各人自己的事,修道的根本目的是從妄想執著、迷惑顛倒的虛假境界解脫出來,回到自性清凈覺悟境界真實境界中來。所以,真正修道人首先要做的是管住自己,是從妄性中解放自己回到本性中來,這樣的人所應關注的是糾正自己身上的過,而不眼睛向外,專挑別人身上的過。所謂“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並非後來被世人理解的那樣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此處的“雪”和“霜”,應理解為心性的缺陷和不足,即六祖所說的“過”,而不世人所理解的“閑事”或“是非”。六祖之所以如此諄諄告誡世人是因為他看到世人我執太重,多傾向於嚴於律人,寬以待己,喜歡推卸責任,挑剔他人,說是論非,而對自己的缺陷則常常護短狡辯,聞過則怒。《聖經·馬太福音》中耶穌教誨世人:“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中有梁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這假冒偽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以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講的也是要求每個人多對自我習性加以管理,從世人錯誤習氣中回過頭來,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每個人都能反觀自心,時時內省,管理好自己的身心,世上自然少了許多過惡,哪裡還有多少世間過”等你去發現呢?而不能錯解為是教我們明哲保身,冷漠麻木,缺少維護正義的膽識和勇氣,聽任世間之過橫行無忌。

  第二,真正修道之人不應該計較世間過,在橫遭侮辱、欺凌時,要能夠克制心中怒火,以平常心、智慧心待之,施行忍辱波羅蜜。忍辱菩薩修行六度之一,功德極大。中國自古就有“士可殺不可辱”之語中國尤其是士人(有文化修養、知書達理之人)最講節氣,對人格尊嚴最看重,寧失生命也不肯讓人格受到任何侵犯。而佛教看待此問題的境界更高,因而能持更加超然的態度佛教注重的是心性寧靜和純凈,任何時候,守住本性最為重要,其餘皆如遮天蔽月的煙雲,揚沙濕土的風雨,轉瞬即逝。人一般不會與大自然慪氣,但卻常常看不破世情。大地影業公司出品的《一代禪宗大師——六祖惠能傳》中惠能大師有這樣幾句台詞:“浪花雖巨,但瞬間消失,山洪雖猛,但片刻無蹤,豈能奈何大海、群山毫發呢?”這幾句話在《六祖壇經》中並無出處,應該是編劇對六祖及佛法思想解悟後的創作,但我以為這幾句創作深得六祖經意三昧。真正的強者是任何外境也不能撼動、改變,始終持守自我的人。如果每個人都能時時刻刻管理好自己的身心,真正做到如如不動,辱罵、侮慢、攻擊等“世間過”是不能真正傷害到自身的。

  第三,真正修道的人,不會被暫時的、紛紜的世相所惑,而能直指事物的本質,看到最終的結果。他們透過世間形形色色的過惡,看到的是眾生由於愚痴暗昧、妄想執著、迷惑顛倒,而掩蔽了其本具的真如本性,迷失了他們原有的如來智慧德相,從而種下了許許多多惡因。但任何人都逃脫不了業因果報,這些惡因讓眾生在輪回苦海中輾轉不已,而眾生卻鼠目寸光,看不清前因後果,在無知無覺的狀態中種下無數惡因還渾然不覺,甚至在暫時得利時會洋洋自得,忘乎所以。然而,業因果報,絲毫不爽,種其因必得其果。眾生只有在果報降臨時才會驚慌失措,惶恐不已,怨天尤人,但此時已無濟於事,等待他們的只能是無有出期的苦難和災殃。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真正修道的人因為智慧明了,看到了前因後果,因而面對眾生的過惡,不會憤憤不平,喚起的是無限悲憫之心而不是瞋恨之心

  第四,真正修道的人,不會受世間過惡影響,心不隨外境改變,而能如如不動,堅如磐石,做到“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這裡的“八風”雖然一般解釋為是指“稱、譏、毀、譽、利、衰、苦、樂”等八種影響人心性寧靜的外力,但也可理解為一切導致人迷失本心外緣。修道之人不應為其所轉,而應如懸崖上的青松,“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句話說起來容易,要做到甚難甚難。法國荒誕派劇作家尤奈斯庫的戲劇《犀牛》,講的是一個小城突然流行犀牛崇拜熱,人們認為犀牛是世上最美的動物,街上到處有犀牛漫步,發展到最後人人都渴望變成犀牛。城裡唯一清醒的報社排字工貝蘭吉開始堅決抵制這種病態的狂熱,但當身邊人全都變成犀牛時,他感到的是無邊的孤獨和恐慌。在一個迷惑顛倒的世界,各種流行大潮一波一波驚濤拍岸,要想不受世間過惡的影響,一定要有堅如磐石的信念意志。所以六祖才說“真修道人”才能做這一點

  第五,真正修道的人,往往能夠包容世間之過,以清凈心包容不清凈,最終化解不清凈。真正修道者,不僅不應為外境所轉,而且能以心轉境,將不利因素變成逆增上緣,將不利環境轉變為有利的環境日本白隱大師在受到別人無端冤枉時,不爭不辯,只平靜地說一句“哦,是這樣的嗎?”就將一切責任自己承擔起來。等到當事人良心發現、幡然悔悟,說出真相時,人們才領受到大師人格的偉大和胸襟的寬廣,從而對大師、對佛法生起無限恭敬之心。在世間日常生活中,真修行,樹標桿,心中時時顯現正法,並不斷影響外境,影響周圍的人,最終轉過為正,轉惡成善,讓世間變得越來越美好

  需要說明的是,“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不應理解為修道人從此不能與惡抗爭,凡與惡抗爭的人就不是修道人。只是這種抗爭不應該出於私心、報復心,而應該是勇敢正直、大公無私地除暴安良,鋤強扶弱。因為只有能夠與惡抗爭才能保護善良的人佛教中不也有護法的怒目金剛嗎?文學家虛構的藝術形象悟空之所以深得世代人民的喜愛,並最終被作家封為“斗戰勝佛”,就說明世間需要與惡抗爭的人。因為抗惡既是救世人,也是救惡人,阻止惡人造業是對他們最大的慈悲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