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

《圓覺經》是《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的簡稱,又作《大方廣圓覺經》、《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圓覺了義經》,佛教大乘之經典。內容是佛為文殊、普賢等十二位菩薩宣說如來圓覺的妙理和觀行方法,全經分作序、正、流通三分,是唐、宋、明以來教(賢首、天台)、禪各宗盛行講習的經典。

圓覺經今譯

uploads/content/2022/june/bbd4c689b090187b3e743be232793373.jpg" />

  圓覺經今譯

  自 序

  這部經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十二位大菩薩,次第向佛陀請問啟發圓滿心智”的方法

  每一位眾生都具有和完美聖者一樣的心靈智慧,可是由他們的自私煩惱無知和貪著,使得這偉大的潛在心智一直無法顯現。所以佛陀特別講了這部經典,引導大家走向沒有負擔心靈智慧

  整部經典都是以闡明圓滿心智為主題,其主要的目的外在啟示人類認清自己真正的心靈和潛在智慧,使大家不要誤以為肉體和分別意識就是自我

  由於這部經典文約義豐,境界高超,加上經中有數段文字十分深奧。所以譯者特地參閱了若干古德的註疏,細心擷取適當的解釋,然後再譯成白話對於義理較深奧的經文,譯時則稍加補充發揮,以使一般讀者讀起來更容易明白,更覺得連貫

  經中每章的末尾均有一首五字偈,為了保持經偈的格式,並且使原偈更通俗白話些,所以譯者一律將原經的五字偈譯成較易懂的七字偈。尚乞高明之士不吝指正!

  陳柏達

  謹序於屏東師專西元一九七八年六月十五日

  第一章 啟發心智的基本觀念

  【原文】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①,入於神通光明藏②,三昧③正受。一切如來④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凈覺地⑤。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⑥隨順⑦。於不二境,現諸凈土⑧。

  【今譯】我曾這麼聽說過:有一次,完美聖者——釋迦牟尼佛進入一種很奇妙的禪定,領受著圓滿心智的趣味,這圓滿心智也就是所有完美聖者實證最高境界在這境界里,沒有任何煩惱負擔,到處充滿著自由寧靜光明庄嚴,這境界其實就是所有眾生真正的清凈本性心智在這境界里,不但所有的妄念執著無知和分別心都消失了,連自己和外境的差別也消失了。哦!萬物本體原來平等而沒有高下!每一位完美聖者眾生心智都遍布所有的時空,而沒有邊際和固定的方所(方位)。聖者圓滿心智眾生的潛在心智本來沒什麼不同,可是它能隨著外在條件而顯現不同的作用。由於佛陀將要為菩薩們演說啟發圓滿心智方法,所以示現了許多庄嚴清凈境界

  【注一】婆伽婆:指釋迦牟尼佛(sakyamuni buddha)。當一個人除去了所有的煩惱,潛能和智慧完全顯現出來以後,他就叫做“佛”——完美聖者。換句話說,佛是人類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

  【注二】神通光明藏:“神通”含有變化莫測、自由自在,沒有障礙的意思。“大光明藏”就是圓滿心智。因為圓滿心智具有廣大、光明、隱藏、奧妙的意思,所以用“大光明藏”這四個字來形容。

  【注三】三昧梵音samadhi,古時多譯為三摩提、三摩帝、三昧。現在有人譯為定、正定、息慮凝心。三昧就是心中專注於某一件事物而不會產生散亂現象

  【注四】如來:即佛陀完美聖者的另一種尊稱。因為完美聖者來去自如,所以被稱為“如來”。

  也有人說完美聖者是由啟發圓滿心智而產生的(佛學上說:“乘真如而來”)。

  【注五】清凈覺地:即清凈圓滿心智

  【注六】不二:佛經上說,心靈是一切現象本體,一切現象是由心靈產生的。所以心靈被稱之為“不二境”。它含有“萬物唯一的本體,共同的本體”的意思。

  【注七】隨順:隨著外在事物條件佛學上稱之為“外緣”)而產生不同的變化或作用

  【注八】凈土完美聖者為了度化眾生所示現的世界境界

  凈土有時候也可以指:清凈本性圓滿心智。因為圓滿心智本性聖者實證的最完美境界圓滿心智本性也是所有事物中最清凈的。

  【原文】與大菩薩摩訶薩①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凈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凈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為上首。與諸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②。

  【今譯完美聖者——佛陀當時和十萬位慈悲眾生菩薩在一起。這些菩薩中,比較出名的有: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凈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凈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十二位大菩薩。這些大菩薩他們的弟子眷屬,也都進入了禪定境界大家都在這法會上,誠心等待聆聽佛陀的教誨。

  【注一】大菩薩摩訶薩:梵文是bodhisattva mahasattva,全名叫做“菩提薩埵摩訶薩埵”。菩提智慧的意思,薩埵是勇猛的意思,所以決心追求無上智慧眾生,叫做菩薩

  又解:菩提覺悟的意思,薩埵是眾生的意思,慈悲地幫助別人,使別人覺悟真理的,叫做菩薩摩訶是大的意思,薩是薩埵的簡稱;薩埵,就是眾生的意思。摩訶薩意即具有大智慧、大慈悲心眾生

  【注二】同住如來平等法會也可以解釋為:這些菩薩進入了禪定以後,和佛陀住在同一個境界上。當時聖者凡人一本體,所以叫做“平等”。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①佛足,右繞三匝,長跪②叉手③,而白佛言:

  【今譯】那個時候,在大眾當中的文殊菩薩,就從坐位上站了起來,恭敬稽首拜佛陀,從佛陀的右邊繞了三圈,雙膝跪在地上,合掌交叉中指,然後稟告佛陀說:

  【注一】頂禮:就是俗話所說的“五體投地”。五體投地的“五體”是指雙膝、雙手和前額。這是一種尊敬的禮法。因為五體投地時,我們以最尊貴的頭頂去敬拜佛陀的腳趾,所以又稱為“頭面禮足”。

  【注二】長跪:雙膝跪在地上,兩脛上空,兩腳指頭頂住地面使上身挺直,或稱為“胡跪”。

  另解:長跪有時候也可指以右膝跪在地上的禮節。(詳見釋氏要覽)佛陀教男弟子以右膝跪地,跪累了再換以左膝跪,雙膝交換跪的叫“互跪”。因為女子身體比較弱,所以教他們雙膝同時跪在地上的禮法。雙膝跪在地上比較不辛苦。

  【注三】叉手:合掌而交叉雙手中指。另解:合掌。

  “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說於如來本起清凈,因地法行;及說菩薩大乘①中發清凈心②,遠離諸病。能使未來末世③眾生大乘者,不墮邪見。”

  【今譯】“慈悲心廣大而受世人尊敬導師啊!希望您對這會場的眾生,說明完美聖者發心時,所修行法門;並且講解菩薩學習慈悲眾生真理時,應如何專心追求無上的智慧,遠離一切錯誤過失。以使得將來追求慈悲眾生真理時,才不至於產生偏差的見解。”

  【注一】大乘:追求慈悲無量眾生真理啟發圓滿無上的心智,叫做“大乘”。和只斷除自己煩惱的“小乘”相對。大乘偏重利他,小乘偏重自利

  【注二】清凈心:專心追求慈悲眾生真理而不摻雜其他名利心,叫做“清凈心”。同理,專心啟發圓滿智慧而不夾雜不好念頭和企圖,也叫“清凈心”。

  【注三】末世,釋迦牟尼佛離開人間後的五百年佛法的鼎盛時期。這時候凡是依照佛陀教法去實行的人,大多可斷除煩惱,而啟發智慧。而且在這時期,大家對佛法的認識都十分正確,所以又叫正法時期”。

  正法時期以後的一千年,叫做“像法時期”。因為這時候,人們對佛經的了解已逐漸產生偏差了。很多人對一句經文的解釋產生了爭論和激辯。這時期修行佛法的人雖然也相當多,可是真正斷除煩惱,具有大智慧的已比前時期少多了。

  “像法時期”以後的一萬年,叫做“末法時期”,在這時期里,明白佛法、照佛法修行已經很少了。照佛法修行而斷除煩惱啟發心智更少。這時候,有許多似是而非的理論和見解出現於世,人們對於佛法的體認大部分已流於形式。雖然還有人講解佛法,可是實際領受到佛法真正益處和趣味的人已如鳳毛麟角了。

  【原文】作是語已,五體投地①。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今譯文殊菩薩說完了上面這段話,便五體投地,對佛陀行最敬禮。這樣周而復始,連續請求了三次,禮拜了三回。

  【注一】五體投地:詳見前面“頂禮”的註解

  爾時世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①!善哉!善男子②!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咨詢如來因地法行。及為末世一切眾生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今譯】當時佛陀慈祥地點點頭,告訴文殊菩薩說:“問得好!很好!熱心真理的好弟子啊!你能夠為其他菩薩,向我問及:完美聖者最初立志學習啟發心智時,所修行方法。以使得末世學習慈悲眾生啟發心智的人們,能夠得到正確知識而不致產生錯誤見解。你們現在專心聽!我應當立即為你們解說!

  【注釋】①善哉:佛陀弟子的稱贊語。譬如讚美他們問話問得好、信心堅固見解正確、行為表現良好等等。

  ②善男子佛陀對男弟子的稱呼。好像老師學生說:“好弟子啊!”

  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今譯文殊菩薩聽到了佛陀這麼說,心裡非常高興,和其他的大眾安靜地等待佛陀的教誨。

  “善男子!無上法王①,有大陀羅尼門②,名為圓覺③。

  【今譯佛陀接著又說:“愛好真理弟子們完美聖者有一種融會貫通所有真理法門,這法門就是啟發潛在的圓滿心智

  【注釋】①無上法王佛陀對於一切事物都徹底明了,其他人不能比他更洞悉真理,所以叫“無上法王”。

  ②陀羅尼:梵名dharani,含有“總持”、“能持能遮”兩種意思。“總持”有“重要綱領”的意思。“能持”就是能使善法不致散退。“能遮”就是使惡法不再生起

  又稱:即“真言”或“咒”。佛菩薩禪定中所發的秘密言句。

  ③圓覺:徹底明白宇宙中一切事理現象,叫做“圓覺”。換句話說,就是圓滿的覺知或洞察。所以啟發心智,叫做“圓覺法門”。

  “流出一切清凈真如①、菩提②、涅槃③及波羅蜜④,教授菩薩

  【今譯】“這法門能生出一切奇妙的智慧,使修學的人明見清凈本性,脫離生老病死的苦惱,而達到永恆的樂境。這法門也能教導菩薩使他證得無上智慧

  【注釋】①真如萬物真正的本體實體也就是眾生無限的心性和靈知。完美聖者沒有任何負擔煩惱心靈,也是真如

  ②菩提:即明白一切事物本體智慧

  ③涅槃佛學上說,所有的事物,凡是有就有滅,有了生滅就無法永生或永恆。沒有生的境界才是真正的永恆,這沒有生滅境界就叫涅槃”。涅槃就是“寂滅”的意思,因為要滅除所有的煩惱執著才可以達到涅槃的永恆的樂境。

  ④波羅蜜梵文paramita,又名波羅蜜多”,意思就是“究竟”、“到達彼岸”。彼岸就是沒有煩惱、沒有痛苦境界。能究竟自利利他的,使眾生到達永恆的樂境,叫做“波羅蜜”。

  【原文】“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凈覺相①,永斷無明②,方成佛道

  【今譯】“所有完美聖者最初立志追求真理時,都是依照這圓滿普照的清凈心性,才能永遠斷除無明煩惱成就最高的智慧

  【注釋】①圓照清凈覺相:清凈心智可以完全明了一切事物,所以說它能“圓照”。

  ②無明:所有煩惱的總稱。因為它會使心智昏暗,不能產生照明覺知的作用,所以叫做“無明”。

  “雲何無明

  【今譯】“為什麼會有無明呢?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①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

  【今譯】愛好真理弟子們!所有眾生久遠的過去以來,他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就有錯誤執著,誤認肉體為真正的我,以為外在事物都是真實的,不知道肉體外在事物是由許多條件結合在一起,而產生的假相。所以就顛三倒四,認假為真了。好像迷失方向的人,將南作北、指東話西,既然認錯了某一方向,其他方向也就隨著錯了

  【注①】無始:指時間久遠。不知從何時開始,也沒第一個原因做開始。譬如你現在不知你昨晚幾點幾分睡著的,因為假如你知道是何時睡著的,那個時間你並未入睡。同樣的道理眾生何時開始迷惑顛倒,自己並不知道。所以稱為“無始”。

  “無始”的另一個含義是一個現象產生的原因是無盡的,並沒有第一因存在。因為假如有了第一因(例如說上帝創造萬物,這上帝就是第一因),就無法解釋第一因的來源而成為“無因論”,所以佛學上說“無始才有因,有始則無因。”

  【原文】“妄認四大①為自身相。六塵②緣影為自心相。

  【今譯凡夫也是如此,誤以為堅硬的骨骼、液狀的血、出入的呼氣和吸氣、有溫度的體溫為自己的身體。對外色、聲音香氣味道、觸覺、思考的抽象內容六種能蒙蔽心智事物上,現起能緣影子,起虛妄的分別心,認為這妄想自己的心。

  【注釋】 ①四大:指地(堅硬的固體)、水(柔軟的液體)、風(流動的氣體)、火(有溫度的能量)。

  ②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等六種東西。具有蒙蔽心智作用,所以叫做“六塵”。

  【原文】“譬如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

  【今譯】宛如眼睛毛病的人,誤認為空中有花朵和第二個月亮。熱心真理弟子們!空中本來沒有花,可是眼睛毛病的人誤以為空中真的有花。

  【原文】“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華生處。

  【今譯】由於錯誤執著中有花的緣故,不但無法確實明白虛空真相,而且所感的花也是錯誤的。

  【原文】“由此妄有輪轉生死①,故名無明

  【今譯】因為這種緣故,所以眾生妄受六道輪回,不斷在生老病死中打轉。所以叫做“無明”。

  【注①】輪轉生死:一般人死後隨著自己生平的善惡業,而投生在天界、人界、阿修羅界、畜生界、餓鬼界、地獄界等六界。心地善良死後投生的境界越好。這樣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循環不已,叫做輪轉生死

  【原文】“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華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

  【今譯】愛好真理弟子啊!這無明是沒有實體的。猶如正在作夢的人覺得夢境十分逼真,可是醒來以後,發現無所有。同樣的道理,當虛空中所幻覺的花朵消失時,不可以說這幻覺的花朵有固定的去處或滅處。為什麼呢?因為幻覺的花朵本來就未曾產生,那裡會滅呢?

  【原文】“一切眾生,於無生①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今譯】所有的眾生因為在無生境界中,誤以為有生滅現象,所以叫做在生死中打轉。

  【注①】無生沒有任何生滅現象。沒有生滅就是圓滿心智本體,沒有生滅也就是永恆!

  【原文】“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今譯】熱心真理弟子們啊!完美聖者最初開始啟發圓滿心智時,就知道一切身心執著虛妄分別,都如同空幻花朵一般。眾生圓滿心智(真正的我)本來就常住不變,那有什麼六道輪回或流轉生死。這並不是造作才沒有的,而是本來就如此的。

  【原文】“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①。有無俱遣,是則名為凈覺隨順②。

  【今譯】“能知道空中的花朵這種智慧是由於遠離一切雜念而產生的,所以說猶如虛空。如果一個人想獲得或者知道如同虛空的真智,便是在虛空中又生出了花朵,因為這麼一來,便產生了對立的名相和執著。有了執著就會產生煩惱心理負擔圓滿心智雖然沒有任何形相,但不可以說它不存在。由上可知:清凈圓滿心智非有非無。當‘有無’的對立名相都除去了以後,圓滿心智才能啟發出來。

  【注一】 知覺性:具有靈知、覺悟作用心智

  【注二】凈覺隨順:順利證入圓滿心智,即啟發圓滿心智

  【原文】“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①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

  【今譯】“為什麼呢?因為圓滿心智有一妄念,所以沒有‘有無相異相同’等對立的名相。圓滿心智本體永恆不變不生不滅、沒有一雜念,但是它能隨著外緣清凈不清凈而產生不同的現象作用。雖然隨著外緣而起不同的現象作用,可是它的本體仍然依舊不變。而且圓滿心智遍布無窮的時空,和一切事物相互融通。

  【注一】如來藏:每位眾生都具有如來那種偉大的心智,透過啟發才會顯現這潛能,所以叫做“如來藏”。

  【原文】“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凈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今譯】“這就完美聖者初立志啟發心智時所修行法門菩薩也因此才能產生清凈廣大的慈悲心。如果將來末世的眾生,能按照這要領去啟發心智就不會導致錯誤見解。”

  【原文】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說偈言:

  【今譯】當時佛陀為了重新闡述這道理,所以說了下面這首詩偈:

  文殊汝當知: 文殊菩薩應知

  一切諸如來, 所有完美聖者

  從於本因地, 最初立志修慈行,

  皆以智慧覺。 都以清凈圓滿智。

  了達於無明, 因此洞悉無明相,

  知彼如空華, 宛如空幻花朵

  即能免流轉。 所以免於輪回苦。

  又如夢中人, 如同正在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 醒來發現一場空。

  覺者如虛空, 覺者本來無妄念

  平等不動轉。 不動不變真平等

  覺遍十方界, 圓滿心智時空

  即得成佛道。 即可成就無上慧。

  眾幻滅無處, 無明滅時無去處

  成道亦無得, 成道本來也無得,

  本性圓滿故。 因為心智具足

  菩薩於此中, 菩薩明白這道理

  能發菩提心。 可發慈悲智慧心。

  末世諸眾生將來末世的眾生

  修此免邪見。 照此實修無偏見。

  (本章大意):

  在這一章里,文殊菩薩佛陀問及:完美聖者最初立志追求真理時所修行法門,以及發展智慧,應如何才能避免一切錯誤過失

  佛陀告訴他:所有完美聖者最初立志追求真理都是本著圓滿清凈心性修行才能夠斷除所有的煩惱,而成就最高的智慧。並且指出:一般人以為肉體是自身和分別意識自心錯誤假如心智基本觀念認識錯誤,而欲啟發真正的心智,無異緣木求魚。佛陀接著又說明“無明”的由來,而且必須除去所有無明(心智的污垢)以後,圓滿心智才會顯出奇妙的作用

  從本章里,我們可以看到菩薩處處為他人設想的事實菩薩甚至為將來末世的眾生能蒙沾法益,而特別向佛陀請問各種問題。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看到佛陀的教學方式。他時常稱贊弟子的問話,並且有條不紊地解答弟子疑惑

  第二章 啟發心智的四個步驟

  【原文】於是普賢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今譯】接著,在大眾當中的普賢菩薩,就從座位上站了起來,恭敬稽首拜佛陀,從佛陀的右邊繞了三圈,雙膝跪在地上,合掌,然後稟告佛陀說:

  【原文】“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大乘者,聞此圓覺清凈境界雲何修行

  【今譯】“慈悲心廣大而且受世人尊敬導師啊!希望您告訴這法會菩薩,以及末世的眾生,當他們聽到完美聖者圓滿而沒有負擔心智情況時,他們應如何修行才能達到這目標呢?

  【原文】“世尊!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雲何以幻還修於幻?

  【今譯】“慈悲心廣大而受世人尊敬導師啊!假如眾生知道色身和妄念都是虛幻的,應如何本著虛幻的身心來修治虛幻不實的無明呢?譬如以水洗水,水不是越來越多嗎?用虛幻的身心來修治虛幻無明無明豈不越來越多

  【原文】“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雲何復說修行如幻?

  【今譯】“如果所有空幻事物都沒有實體而且會消失,並無身心可言,那麼誰在修行呢?色身和妄念都因無明而產生的,如果無明身心虛幻,那麼修行這件事豈不也是虛幻的嗎?為什麼您又說修行如幻,又說必須逐步修行,凈治如幻的無明,才能啟發圓滿心智呢?

  【原文】“若諸眾生本不修行,於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雲何解脫

  【今譯】“假如眾生聽說無明如幻,就知道無明不實,本來用不著修行。因此,長久在生老病死中打轉受苦,常處在虛幻境界中,而不曾確實明白虛幻境界。那麼,應如何解脫虛妄身心呢?不明察道理,無從頓悟。不經逐步修行,無法除去無明無明不除,怎麼啟發圓滿心智解脫煩惱呢?

  【原文】“願為末世一切眾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眾生永離諸幻?

  【今譯】“希望您為將來末世所有的眾生告訴我們如何藉著簡易方便的方法,逐步修行,而永遠解脫各種虛幻煩惱無明!”

  【原文】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今譯普賢菩薩說完了這段話,便五體投地,對佛陀行最敬禮。這樣周而復始,連續請求了三次,禮拜了三回。

  【原文】爾時世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菩薩如幻三昧方便漸次,令諸眾生得離諸幻。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今譯】當時佛陀告訴普賢菩薩說:“問得好!很好!熱心真理弟子啊!你能夠為其他菩薩和末世的眾生,向我問及如何循序漸進,一步一步地修行啟發心智方法,以解脫一切虛幻無明煩惱你現在注意聽,我應當為你解說!”

  【原文】時普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今譯普賢菩薩聽到佛陀這麼說,心裡非常高興,和其餘大眾安靜地等待佛陀的教誨。

  【原文】“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今譯佛陀接著就說:“愛好真理弟子們世間種種虛幻現象,都不離圓滿心智。這圓滿心智不獨完美聖者所有,一切眾生無不具足眾生的色身、妄念無明等幻相,都包含在無限的心智中。

  【原文】“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

  【今譯】“宛如幻覺的花朵,生在空中,依賴虛空而出現。當眼病好了以後,就不會再幻覺空中有花了。幻覺的花雖然沒有了,可是虛空本體依然如故而絲毫不變壞。

  【原文】“眾生幻生,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

  【今譯】“同樣的道理眾生還是要依藉著如幻的身心逐步修行,才能除去虛幻無明。而當眾生的一切無明除盡時,清凈心智仍然沒有任何變更。

  【原文】“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

  【今譯】“假如所說的‘覺’(指具有覺知的心智)是和‘幻’(虛幻事物對立,這種‘覺’仍然還是一種幻。為什麼呢?因為如果說有‘覺’這回事,仍然未脫離‘幻’。由於‘覺’和‘幻’是相對待的兩件事。然而,卻也不能說無覺。因為無覺也是一種妄。有和無也是相對待的兩件事。由於上面這些緣故,所以只說:虛妄無明滅了才是永不變動的圓滿心智

  【原文】“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

  【今譯】“愛好真理弟子們!所有菩薩和末世的眾生一定要修行才能遠離所有無明的虛妄境界。斷除無明心志必須要堅固而且不可絲毫鬆懈才行這就啟發心智的第一階段‘以心遣境’。然而再遠離虛幻的心,而進入了第二階段‘以離遣心’。然而,心既是虛幻的,‘遠離虛幻的心’本身也是一種虛妄。因此‘遠離’的名相也必須除去,而進入第三階段‘以離遣離’。修到最後,連要‘除去虛妄’、‘除去遠離’的名相也消失了,達到離無所離的境界。這便是所謂的第四階段——‘以極遠離遣遠離’。在這時候,一切虛幻無明才徹底的消除,圓滿心智才完全顯現。

  【原文】“譬如鑽木,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①。

  【今譯】“譬如,鑽木取火這回事。兩根木頭不斷摩擦生熱以後,才能生出火來。當火產生時,木頭便被不斷燃燒。等到木頭燒完了以後,余灰也被風吹散了,煙也熄滅了。到了這時候,才是究竟的燒盡。以虛妄身心修治虛幻無明也是如此,當一切妄相和無明都消失了以後,圓滿心智就立即顯現出來。而不是妄相消失以後,就變成什麼都沒有。

  【注一】斷滅:“完全消滅”和“什麼都不存在了”。這種獨斷的見解是一種偏見。它和“有見”相對,都是錯誤的。

  【原文】“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今譯】“熱心真理弟子們!你們知道色身、妄念無明都是虛幻的,只要不去執著它,就是遠離了。不必再故意造作各種方法來遠離虛幻。既然離開了虛幻圓滿理智的心便會生靈知的作用這就覺悟真理。又何必一步一步才能了解呢?所有的菩薩和末法的眾生,必須按此要領修行學習,頓悟道理以後,逐步事修,才能永遠掃除心智障礙。”

  【原文】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今譯】當時佛陀為了重新闡述這道理,所以說了下面這首詩偈:

  普賢汝當知: 普賢菩薩應知

  一切諸眾生, 各地所有的眾生

  無始幻無明, 無始以來的無明

  皆從諸如來, 都包含在心智中,

  圓覺心建立。 心智昏暗而生幻。

  猶如虛空花, 宛如幻覺的花朵

  依空而有相。 生在廣大的空中,

  空花若復滅, 假如幻花消失了,

  虛空不動。 廣大長空仍不變。

  幻從諸覺生, 無明幻化依心生

  幻滅覺圓滿, 幻滅覺性立即顯,

  覺心不動故, 心智本來不曾變。

  若彼諸菩薩慈悲眾生菩薩

  及末世眾生, 以及末世的眾生

  常應遠離幻, 經常遠離諸妄想

  諸幻悉皆離。 直到無明都消滅。

  如木中生火, 宛如鑽木而生火,

  木盡火還滅。 木頭燒完火滅了

  覺則無漸次, 離幻即覺無漸次,

  方便亦如是。 知幻即離真方便。

  (本章大意):

  在這一章里,普賢菩薩佛陀出了四個問題。

  一、如何以虛幻的身心來修治虛幻無明呢?

  二、假如所有虛幻事物都沒有實體而且會消失,並無身心可言,那麼誰在修行呢?

  三、如果無明身心虛幻,那麼修行這件事不也是虛幻的嗎?

  四、如何去除妄想

  (佛陀的解答):

  一、身心無明都是幻化的,可是我們不妨籍著幻化的身心來除去虛幻無明

  二、虛幻無明自我分別的身心消失了以後,就會產生真正的圓滿心智。好比波浪平靜了以後,海水的本體就顯現了。

  三、啟發心智有四個步驟:

  (甲)以心遣境(離妄)-用心執著一切虛幻事物

  (乙)以離遣心(離覺)-遠離執著心。

  (丙)以離遣離(遣離)-除去遠離執著的心。

  (丁)以極遠離遣遠離(遣遣)-連除去遠離執著的心也徹底除去,而達一無所離、離無所離的境界圓滿心智才會顯現。

  四、知道色身、妄念無明都是虛幻的,只要不去執著它,就是遠離了,何必再故意造作種種方法來遠離虛幻呢!這種概念是屬於理智的全盤了解或頓悟式的,而不是按部就班的。

  從這一章里,我們可以體會到:愛護身體只有在為了追求無上的智慧或幫助別人離苦得樂情況下才有高尚意義!因為連身體都是虛幻的,為了追求虛幻名利珍惜虛幻身體,那又可能產生什麼實在的益處呢!

  學習佛法,最要緊的就是克服私心,去關懷別人。而逐漸達到行善(幫助別人)而不執著名利,甚至內心也不計較自己和別人的名相。因為心中一有了名相,心裡就會產生負擔

  第三章 啟發心智程序及下手功夫

  【原文】於是普眼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今譯】接著,在大眾當中的普眼菩薩,就從座位上站了起來,恭敬稽首拜佛陀,從佛陀的右邊繞了三圈,雙膝跪在地上合掌,然後稟告佛陀說:

  【原文】“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雲何思惟雲何住持眾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

  【今譯】“慈悲心廣大而受世人尊敬完美聖者啊!希望您為這法會菩薩們以及末世的眾生演說菩薩修行的次序。應如何思惟?如何才能不為外境所左右?尚未明白真理眾生應以何種方便法門,引導他們開悟呢?

  【原文】“世尊!若彼眾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三昧心生迷悶,即於圓覺不能悟入。

  【今譯】“受世人敬愛的導師啊!假如那些眾生沒有適合他們性向的方法,而且又不善於體察真理。聽您說了使心靈定靜的深奧道理,仍然無法了解,而且滿懷疑惑,那麼就不啟發圓滿心智了。

  【原文】“願興慈悲,為我等輩及末世眾生,假說方便。”

  【今譯】“盼望您大發慈悲為我們大家以及末世的眾生,演說啟發心智的簡便方法!”

  【原文】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今譯】普眼菩薩說完了這段話,便五體投地,對佛陀行最敬禮。這樣周而復始,連續請求了三次,禮拜了三回。

  【原文】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今譯】當時佛陀慈悲地點點頭,告訴普眼菩薩說:“說得好!很好你能夠為其他菩薩和末世眾生,向我問及修行的次序,正確的思考,不為外境所左右的訣竅,以及修行的簡便方法。你們現在注意聽,我應當為你們解說。”

  【原文】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今譯】普眼菩薩聽到佛陀這麼說,心裡非常高興,和其餘的大眾安靜地等待佛陀的教誨。

  【原文】“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凈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

  【今譯佛陀接著又說:“熱心真理弟子啊!初學慈悲眾生菩薩以及末世的眾生,如果要啟發圓滿而沒有負擔心智,應當誠懇地體會這圓滿心智,且不要執著一切虛幻事物

  【原文】“先依如來奢摩他行①,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

  【今譯】“首先依照完美聖者所教導的定靜方法修持戒律,安頓其他弟子妥當以後,找個寧靜的屋子打坐修行禪定

  【注①】奢摩他行:使心靈定靜的工夫方法

  【原文】“恆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

  【今譯】“要經常反省和觀察自己:我現在身體是由水火風這四大因緣和合而產生的。所謂頭發、汗毛、指甲、牙齒、皮膚肌肉、筋骨、腦髓以及其他不幹凈的色相都是屬於固體的‘地’。唾液、鼻涕、血液、膿水、津液、口沫、痰、眼淚精液、尿、屎等,都屬於液體的‘水’。而身體內的溫度和熱量都屬於能量的‘火’。呼吸系統的循環,則屬於氣體的‘風’。這四類東西都各自分開以後,到哪裡去找我呢?由此可知,肉身終究沒有實在的本體。它不過是由若干因素在一起而產生的假相罷了。

  【原文】“四緣①假合,妄有六根②。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

  【今譯】“由於無明和見、聞、覺、知四種因緣和合,所以眾生妄以為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和四大,內外和合,妄見六識緣影於內外根塵中,積聚不散,因而產生六識。表面上,這六識看起來似乎有能緣的現象,但事實上卻是妄有的,所以假名為‘心’。

  【注釋】①四緣:見、聞、覺、知。

  ②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等根。

  【原文】“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①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今譯】“熱愛真理弟子啊!這虛妄分別的意識,如果沒有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可以攀緣。便不能產生作用。如果固體、液體、氣體和熱能分開以後,六塵也就不存在了。而且在根塵識中,當能緣的根、所緣的塵、各自散滅時,則終究沒有能攀緣意識存在。

  【注①】六塵:貪著“色、聲、香、味、觸、法”等六樣東西,可以蒙蔽心智,所以叫“六塵”。

  【原文】“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①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今譯】“熱愛真理弟子們啟發心智眾生,必須先觀身如幻。當虛幻的色身破滅後,幻心也隨之而滅。當幻心滅後,幻塵便隨之而滅。幻塵滅後,則幻滅的作用也消失了。幻滅的名相和觀念消失後,圓滿心智就會顯出來。這好比擦拭銅鏡,鏡上的污垢除卻干凈,照明的作用立即可以顯現。

  【注①】非幻:指真實圓滿心智

  【原文】“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幻相永滅,十方清凈

  【今譯】“愛好真理弟子們!你們應當明了:眾生身心,都被虛幻無明所蓋住污染了。無明污垢除盡,無限的圓滿清凈心智便可立即顯現。

  【原文】“善男子!譬如清凈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痴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

  【今譯】“熱心真理弟子啊!打個比方來說,清潔晶瑩的如意寶珠,隨著外境而映現種種色彩。可是愚笨的人卻以為如意珠內有許多顏色。

  【原文】“善男子!圓覺凈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痴者,說凈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

  【今譯】“熱愛真理弟子啊!清凈圓滿心智,隨著種種無明而感現不同的身體和妄心。可是愚笨的人卻以為,清凈圓滿心智中具有種種身體和妄心的名相,因而貪執種種虛妄境界。這跟前面的例子豈不也是同樣的道理

  【原文】“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今譯】“所以我說色身和妄念虛幻的、污垢的,對能夠遠離幻垢的人,稱為‘菩薩’。而當污垢除盡後,就用不著‘除去污染’或‘除污垢的人’等名相了。這時候全部都是清凈心智,還有什麼好建立名相或對治污垢的呢?

  【原文】“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①清凈,無邊虛空覺所顯發。

  【今譯】“熱愛真理弟子啊!假如你們這些菩薩及末世的眾生,修證到一切虛幻假相消失時,便可以隨時隨地,顯現無限的圓滿心智了。

  【注①】 無方:不拘方所,隨處可顯現,叫做“無方”。

  【原文】“覺圓明故,顯心清凈。心清凈①故,見塵清凈。見清凈故,眼根清凈。根清凈故,眼識清凈。識清凈故,聞塵清凈。聞清凈故,耳根清凈。根清凈故,耳識清凈。識清凈故,覺塵清凈。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今譯】“由於體悟到圓滿智慧,所以心地清凈。因心地清凈緣故所以看到外界的事物清凈。因為見到外界事物清凈,所以眼根清凈了。由於眼根清凈緣故,所以眼識也清凈了。由於眼識清凈緣故,所以聽到的聲塵也清凈了。由於聽到的聲塵清凈緣故,所以耳根清凈。由於耳根清凈緣故,所以耳識也清凈了。由於耳識清凈緣故,所以覺塵也清凈了。乃至鼻舌身意等也都清凈了。

  【注①】清凈:心不執取、貪著就叫清凈”。

  【原文】“善男子!根清凈故,色塵清凈。色清凈故,聲塵清凈。香味觸法,亦復如是。

  【今譯】“熱愛真理弟子啊!由於根清凈緣故,色塵也清凈了。色塵清凈後,聲塵也清靜了。聲塵清凈後,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也都清凈了。

  【原文】“善男子!六塵清凈故,地大清凈,地清凈故,水大清凈。火大風大,亦復如是。

  【今譯】“熱愛真理弟子啊!由於六塵清凈緣故,地大也清凈了。地大清凈後,水大、火大、風大也清凈了。

  【原文】“善男子!四大清凈故,十二處①、十八界②、二十五有③清凈

  【今譯】“善良弟子啊!由於四大清凈之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也清凈了。

  【注①】十二處:指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和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注②】十八界:指六根、六塵和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注③】二十五有:泛指有煩惱三界世間各種現象層次

  (甲)欲界有十四種層次:四惡趣、四洲、六欲天。

  (乙)色界有七種層次:四禪天、初禪的大梵天、第四禪的凈居天與無想天。

  (丙)無色界四種層次:四空處。

  【原文】“彼清凈故,十力①、四無所畏②、四無礙智③、佛十八不共法④、三十七助道品⑤清凈。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⑥一切清凈

  【今譯】“由於二十五有清凈緣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完美聖者的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也都清凈了。乃至於八萬四千種總持法門也都一一清凈了。

  【注①】十力:(一)明白一切現象原因和結果。(二)知道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善惡業報。(三)明白禪定解脫苦惱的障礙和助緣。(四)明白所有眾生根器和性向。(五)明白眾生種種慾望和嗜好,而且使他逐漸捨棄不好慾望和嗜好。(六)知道每一位修行煩惱厚薄,和教化他們的方法。(七)明白所有啟發心智方法境界。(八)明白眾生過去的生世。(九)明白每一位眾生去世以後,投生何處。(十)沒有任何煩惱疑惑

  【注②】四無所畏:(一)徹底明白一切真理。(二)除去所有煩惱和不良習性。(三)明白苦惱的根源。(四)明白解脫苦惱的方法

  【注③】四無礙智:(一)法無礙——明白一切文句和教法。(二)義無礙——明白一切文句和教法所含的義理。(三)辭無礙——對於各種方言通達無礙。(四)樂說無礙——具有無懈可擊的辯才

  【注④】佛十八不共法:完美聖者具有其他人所沒有的十八種特質:(一)行為沒有任何過失。(二)語言沒有任何過失。(三)心裡永遠沒有不好念頭。(四)平等地關懷所有眾生。(五)時時刻刻保持定靜的心。(六)明白一切事物而不執著。(七)教化眾生永不厭倦。(八)教化眾生永不休息。(九)永遠不會再產生退步信心減弱的現象。(十)智慧不可窮盡。(十一)徹底除去所有煩惱。(十二)明白一切解脫煩惱方法,毫無障礙。(十三)一切行為都由智慧所引導。(十四)一切語言都由智慧所引導。(十五)一切心念都由智慧所引導。(十六)明白過去所有的現象。(十七)明白現在所有的現象。(十八)明白將來所有的現象

  【注⑤】三十七助道品:即三十七種對啟發心智有益的途徑:(一)正確的認識。(二)正確思惟。(三)正確言語。(四)正確的行為。(五)正當職業。(六)正當努力。(七)正當的憶念。(八)正當禪定。以上叫(“八正道”)(九)斷除已生的過失。(十)斷除未生的過失。(十一)增長已生的善法。(十二)使未生的善法出生,(以上叫“四正勤”)(十三)信根。(十四)精進根。(十五)念根。(十六)定根。(十七)慧根。(以上叫“五根”)(十八)信力。(十九)精進力。(二十)念力。(廿一)定力。(廿二)慧力。(以上叫“五力”)。(廿三)觀察自己的身體——觀身不凈。(廿四)注意自己的感受——視受是苦。(廿五)注意自己的思惟心理狀態——觀心無常。(廿六)觀察一切現象事物——觀法無我。(以上叫做“四念住”)(廿七)愛好真理。(廿八)精勤無間。(廿九)心志專一。(卅)觀察教法。(以上叫做“四神足”)(卅一)知道選擇。(卅二)知道精進。(卅三)知道喜樂。(卅四)知道輕安。(卅五)知道專心。(卅六)知道定靜。(卅七)知道施捨。(以上叫做“七覺支”)。

  【注⑥】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完美聖者教法無限,現在舉出的八萬四千種法門,主要是要對治八萬四千種煩惱緣故,所以八萬四千種教法泛指所有法門

  【原文】“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凈故,一身清凈;一身清凈故,多身清凈;多身清凈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凈

  【今譯】“熱愛真理弟子啊!由於一切事物本體心智清凈緣故,所以自己的清凈了。由於己身清凈緣故,所以眾多的身清凈了。眾多的身清凈後,十方眾生圓滿心智也都清凈了。

  【原文】“善男子!一世界清凈故,多世界清凈。多世界清凈故,如是乃至盡於虛空,圓里三世,一切平等清凈不動

  【今譯】“愛好真理弟子們!由於一個世界清凈緣故,多個世界也隨之而清凈。多個世界清凈後,乃至整個宇宙,無窮的時空,十方三世一切平等清凈常住不變。

  【原文】“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今譯】“愛好真理弟子們!由於虛空平等不動緣故應知圓滿心智平等不動。由於四大常住不變的緣故應知圓滿心智常住不變。乃至所有的法門平等不動緣故應知圓滿心智平等不動。因為圓滿心智遍於一切事物,所以隨舉一事,即見心智

  【原文】“善男子!覺性遍滿清凈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①。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

  【今譯】“愛好真理弟子啊!由於圓滿心智清凈不變,遍布所有的事物,所以你們應當知道六根也遍布所有的法界。由於六根遍滿法界應知六塵也遍滿整個法界。由於六塵遍布整個法界應知四大也遍布整個法界。由於四大遍滿整個法界應知總持法門也遍滿整個法界

  【注①】法界:梵名dharmadhatu。又叫做“法性”,又名“實相”。法界時代表一個人無限的心智。有時則泛指無窮的時空宇宙。因為宇宙中的每一種事物都各有自體,彼此分界而不相同,所以叫做“法界”。

  【原文】“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

  【今譯】“愛好真理弟子啊!由於圓滿心智遍布整個宇宙,所以六根六塵的本體屬性永不混雜不變壞。由於六根六塵的本體屬性不變壞,所以連總持法也不雜亂不變壞。宛如幾百隻、幾千隻的燈所發射出來的光,照耀著同一個房間,每一道燈光都相交錯,照遍整個房間,而卻不雜亂或變壞。

  【原文】“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

  【今譯】“愛好真理弟子啊!由於菩薩明白圓滿心智遍布無窮的時空,所以他不會受各種名相的系縛,不追求解脫煩惱。既不厭惡生老病死,也不貪著沒有苦惱的永恆境界。不偏敬持戒的人也不憎恨破戒的人。不特別器重久學之士,也不輕視初入門學習的新手。為什麼呢?因為圓滿心智無所不在。每一位眾生都具有這種潛在的心智

  【原文】“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今譯】“譬如由於性光在眼(喻心智在一事物),所以能直覺地明白眼前的事物(喻心智圓照一切事物而不思惟),使性光遍滿所見事物(喻一切皆覺),因此沒有憎恨和貪愛(喻一切事物本體平等)。為什麼呢?因為心智和光的本體平等無二的,本來就沒有憎恨和貪愛。

  【原文】“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阿僧只① 不可說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今譯】“愛好真理弟子們假如菩薩和末世的眾生,能夠體察這圓滿心智日子久了,工夫逐漸純熟,頓悟心智寂靜平等道理後,就不執著修行成就的名相。只有遍照無窮時空心智存在。而所有的世界都從因緣生起,沒有究竟實體。所以好像幻花一樣,循著‘成住壞空’四個階段演變,而沒有固定的本體形相世界空幻生滅,只有圓滿心智常存不變。可是這世界圓滿心智不即不離。因為世界從緣而生,沒有本體,所以說它和心智‘不即’。因為世界不離覺性,當體即真,所以它與心智不離’。圓滿心智隨緣而成十種不同的法界。因為煩惱無明、業報的束縛而成凡夫;因為修無為法,解脫煩惱而成聖者。雖然束縛和解脫不同,但都是緣起而生,沒有究竟實體的。所以說‘無縛無脫’。由於聖者凡夫都以圓滿心智為本體,所以眾生本來就具有和聖者一樣的潛能。由此觀知:眾生生老病死聖者解脫生死的永恆境界,都如同俗人昨天所作的夢一般。醒來以後終究平等無所有。

  【注①】阿僧只:梵語asamkhya之音譯。為印度數目之一,無量數或極大數之意。又作阿僧伽、阿僧企耶、阿僧,僧只。意譯不可算計,或無量數,無央數。據稱一阿僧只有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於印度十種數目單位中,阿僧只為第五十二數。

  【原文】“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舍。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今譯】“愛好真理弟子啊!由此可知:生死涅槃是一種幻相。它們本來就無有生滅來去現象。所證的道果,都具足圓滿心智中,所以無所得失或取捨。所證得的道果,既然空幻,能證的人又怎會有呢?所以說沒有造作涅槃、沒有止息妄念、沒有任隨一切法、也沒滅除身心根塵這四件事。在圓滿心智中,能所兩忘、對待雙絕,沒有任何名相存在,而只有圓滿清凈心智平等遍照無窮的空間,亘古常存。

  【原文】“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

  【今譯】“熱愛真理弟子啊!那些菩薩應當依照上面所述的要領去修行,循序漸進,如理思惟,證入圓覺法性,善巧萬便開悟眾生,使一切眾生都能融會貫通這啟發心智妙法而不感到迷惑。”

  【原文】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今譯】當時佛陀為了再闡述這道理,所以說了下面這首詩偈:

  普眼汝當知:   普眼菩薩應知

  一切諸眾生,   十方所有的眾生

  身心皆如幻。   色身妄心都虛幻

  身相屬四大,   四大和合生色身,

  心性歸六塵。   六根合塵出妄念

  四大體各離,   四大各無真實體,

  誰為和合者?   何者才是主人翁?

  ※          ※

  如是漸修行,   如此了知漸修行

  一切悉清凈。   證得一切清凈心。

  不動法界,   不生不滅法界

  ※          ※

  無作止任滅,   無所作止和任滅,

  亦無能證者。   也無能證的行者

  一切佛世界,   十方三世佛世界

  猶如虛空華。   宛如虛空幻覺花。

  三世悉平等,   三世平等無變異,

  畢竟無來去。   那有來去生滅

  ※          ※

  初發心菩薩,   初發慈心菩薩

  及末世眾生,   以及末世的眾生

  欲求入佛道,   欲求啟發無上慧,

  應如是修習。   修習應按此要領。

  (本章大意

  在這一章里,普眼菩薩佛陀問及啟發心智程序和簡便方法佛陀告訴他下面這幾個程序

  一、不要執著一切虛幻事物

  二、修持戒律禪定,並且找一個寧靜環境居住。

  三、常省察自己身體是由各種器官肌肉骨骼血液等形成的,而進一步探究身體妄念都是隨緣而生,沒有真正實在的本體

  四、由於對自身和自心的認識正確,而逐步不會再執著外在事物

  從這一章里,我們可以體會到修持戒律的重要,因為戒律是達到自由智慧必經的途徑,每條戒律都有很深的含義功用,不遵守聖者的教誡,就無法產生寧靜心靈和高超的智慧

  要追求真理,就必須客觀地認識自己和外在事物。本著主觀的愛好與憎惡,又怎麼能看到事物真相呢?所以我們要常反省,常觀察!

  第四章啟發心智的三個難題

  【原文】於是金剛藏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今譯】接著,在大眾當中的金剛藏菩薩,就從坐位上站了起來,恭敬稽首拜佛陀,從佛陀的右邊繞了三圈,雙膝跪在地上合掌,然後稟告佛陀說:

  【原文】“大悲世尊!善為一切諸菩薩眾,宣揚如來圓覺清凈陀羅尼,因地法行漸次方便,與諸眾生開發蒙昧。在會法眾,承佛慈誨,幻翳朗然,慧目清凈

  【今譯】“慈悲心廣大受世人尊敬導師啊!您樂於為一切菩薩們,闡揚完美聖者啟發圓滿心智法門和最初立志啟發心智修行方法,並且善巧方便逐步誘導眾生啟發眾生智慧。本法會眾生承蒙您的教誨,許多疑惑都消失了,慧眼也逐漸清明了。

  【原文】“世尊!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有一無明?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如來複說本來成佛?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

  【今譯】“受世人敬愛的大導師啊!假如所有的眾生本來具有圓滿心智,為什麼還會有無明產生呢?假如眾生本來就有這些無明,為什麼緣故如來又說眾生本來就具有圓滿心智假如十方眾生本來具有圓滿心智,而復再起無明,那麼,所有完美聖者既然已經啟發圓滿心智了,何時才又會有煩惱產生呢?

  【原文】“唯願不舍無遮大慈,為諸菩薩秘密藏,及為末世一切眾生,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

  【今譯】“盼望您能本著無限而沒有條件慈悲心為本法會菩薩解說這三個奧秘的問題,以使末世的眾生聽聞了這啟發心智的究竟法門,而斷除所有的疑惑和悔恨。

  【原文】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今譯】金剛藏菩薩說完了這段話以後,五體投地,向佛陀行最敬禮。連續不斷地請求了三次,禮拜了三回。

  【原文】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言:“善哉 !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眾生,得決定信,永斷疑悔。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今譯】當時佛陀告訴金剛藏菩薩說:“問得好!很好!熱愛真理弟子啊!你能夠為其他的菩薩以及末世眾生,向我請問及深奧奇妙的圓滿心智這是菩薩最佳的教法。而且這究竟的大乘佛法能使十方菩薩和末世眾生斷除疑惑和悔恨,成就正確知見,永不退怯。你們現在專心聽,我應當立即為你解說!”

  【原文】時金剛藏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今譯】金剛藏菩薩聽到了佛陀這麼說,心裡非常高興,和其他的大眾安靜地等待佛陀的教誨。

  【原文】“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複,種種取捨,皆是輪回。

  【今譯】“熱愛真理弟子們世間的一切人和物,從始到終,從生到滅,從有到無:緣合則聚起,緣盡則散滅。外在的景物時時順著‘成、住、壞、空’的程序發展,循環不已。妄心產生種種貪取和舍離,‘生、住、異、滅’變遷不停,這都叫做‘輪回’。

  【原文】“未出輪回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回,無有是處。

  【今譯】“沒有脫離輪回而想以生滅心測知圓滿智慧境界,所臆測的絕對不是圓滿智慧的真面目,而只不過是一種錯誤的臆測罷了。如果要憑這樣來解脫輪回的苦惱是不可能的。

  【原文】“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由迴轉火。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復如是。

  【今譯】“譬如搖動眼睛後,見到平靜的水,誤以為水在晃動。又譬如遲鈍的眼識,看到一點火花在旋轉,縱使勉強注目,也以為火圈在旋轉。凡人肉眼看到雲在行駛,卻誤以為月亮在走動,在行進的船上往兩岸看,反以為岸上的景物在移動……這也是同樣的道理

  【原文】“善男子!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凈,觀佛圓覺而不旋復。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今譯】“熱心真理弟子啊!當心或主體旋動不停時,便無法見到靜止的外境,或外境的真面目。何況眾生生老病死中打轉,生滅不停的妄念未曾清凈過,又怎麼能正確地觀知完美聖者圓滿心智境界呢?所以你們才產生前面那三種疑問。

  【原文】“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見空華。幻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何以故?翳華二法非相待故。

  【今譯】“愛好真理弟子啊!譬如眼睛毛病的人,誤以為空中有花。眼睛毛病如果治好了以後,不可以問說:這眼病已除,眼睛何時才會再起種種毛病。為什麼呢?因為眼病和空花這兩件東西都是沒有實體的幻相,不是相對待而立的。

  【原文】“亦如空華滅於空時,不可說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