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出家是怎樣一種體驗?要遵守怎樣的戒律?

https://www.liaotuo.com/uploadfile/2021/0914/20210914022826173.jpeg" />

  唐朝是我國佛教繁榮的時期,宏偉的佛教寺院,精湛的佛學著作,規模空前的譯經事業,還有諄諄善誘的高僧。在當時,一個人發心想要出家,要經歷怎樣的程序出家後又要遵守怎樣的戒律呢?

可以隨意出家嗎?

  答案不可以

  唐朝時候,明令禁止僧尼私自出家的行為,對於未經官方許可而“私入道”的行為,處罰是相當嚴厲的。

  《唐律疏議》“私道條”對於私入道僧尼及相關人員都要進行處罰。私入道的僧尼本人及使其入道之人都要受到“杖一百”的處罰。如果是其家長使私入道,則罰家長,私度僧尼人不受罰。

想要出家怎麼辦?

  在唐代出家要有童行制和恩度等途徑。

  童行

  首先是發心之人經過父母同意入寺為童行。童行,也稱為童子行者,是未被剃度稱為沙彌之前,留有長發,居於寺院發心出家者。這是為了考察他們出家動機和求道的信心

  被寺院接受的童行,由寺院指定依止師長師長為之法名,此時須向官府申報,登錄童行籍。童行階段發心者須進行適當的經法學習,“念經求度者,溫習經業,不得懶惰”,同時還要從事一定的體力勞動。

  試經度僧

  童行經由試經考試取得正度資格,接受由官方交付的度牒,這樣才可由師父舉行剃度儀式正式出家

  試經度僧,也稱試度,度僧時,令請求出家者讀誦經論,且陳述其義,以試驗學力。例如唐中宗時期,就曾試經《法華經》,內容包括誦經及解答經意。後來,也曾以背誦經文五百或七百紙作為試經內容

  若合格者由官府發予度牒,自此得到政府許可,等到諸方開壇受戒時去納受具足戒,受戒後發給戒牒,成為正式的具備合法身份的僧尼

  因此,一般唐代民眾出家過程是這樣的,申請出家——比試經文——祠部發牒(度牒)—— 戒壇受戒程序,即:

  1、入寺為童行,學習經業;

  2、師主向州府相關長官提出得度申請;

  3、童行接受州府經典試驗;

  4、試經合格者由州府向朝廷奏請得度許可;

  5、准敕後,由尚書祠部發放度牒

  6、由師長度牒正式為之剃度。

  特恩度僧

  另外,逢皇帝壽辰等重要日子,在皇帝的特別恩許之下,也會給予度僧名額。

  有名望的高僧大德也可以向皇帝提出請求,特恩度僧,如玄奘法師就曾為善洛、法通、處儼等請求恩度。

  還有針對個別人的特別恩度,窺基就是在太宗的許可下,成為玄奘弟子

出家之後要注意什麼?

  成功出家,成為一名正式比丘,這樣就可以了嗎?答案是還遠遠不夠。和現代一樣,在唐朝,出家為僧之後,自然也要遵守很多戒律

  隨著玄奘瑜伽師地論》的譯出,其中《菩薩地》集印度菩薩戒之大成,是當時乃至後世漢地大乘菩薩戒的主要律典之一。

  道宣撰寫《釋門章服儀》、懷海禪師制定《百丈清規》,規范了當時僧人的行為、僧團內部的慣例制度等。

  要住寺修行

  出家後,僧尼即在隸屬的寺院修行,不得隨意出行,也不能隸屬其他寺院或住於俗家。當然,在徵得寺院住持許可的情況下僧尼可以到全國各地寺院求師問道、巡禮聖跡,尋訪佛法

  還要注意的是,除了高僧大德外,一般僧尼外出,是禁止騎馬的。

  要精進、戒行無闕

  僧尼精進、戒行無闕,社會對於出家僧尼奉法守戒及戒行高潔者都是很推崇的,朝廷為他們提供物質上的保障,以便他們能夠安心修行

  不淫慾、不偷盜、不妄言吉凶

  僧尼若違犯不僅要被強制還俗,還要受到嚴厲的處罰。另外,僧尼妄言吉凶也是被禁止的。卜相、療疾等行為,也常有敕令禁止。

  不得非法聚財

  按照佛教戒律的規定,出家僧尼不能像世俗人一樣追逐經濟利益,更不能利慾熏心。唐初推行的均田令中有僧尼授田的規定,“凡道士給田三十畝,女冠二十畝,僧尼亦如之”。

  在唐代出家為僧,其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然而,正是在這樣規范的制度下,通過層層選拔,才能夠在當時建立起一個高素質的僧團,促成了佛教全面的繁榮興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