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學居士:凈土探微 第四章 他方佛土

凈土探微

第四章他方佛土

  第一節凈琉璃世界

  依玄奘大師所譯《葯師如來本願經》,「東方去此,過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凈琉璃佛號葯師琉璃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佛、薄伽梵。」這就是所謂東方凈土教主葯師琉璃如來,梵名鞞殺社窶嚕(bhaisajyaguru),簡稱葯師佛。又作大醫王佛、醫王善逝、十二願王。說此葯師琉璃如來具足十號,在娑婆世界恆河之東方凈琉璃世界。教化眾生

  東方凈土,是以天界為藍圖的。這是順應眾生天界信仰,而表現佛菩薩的聖德。印度所說的天,譯義為光明,而擬想為神。天是光明喜樂,相對的地獄,就是黑暗痛苦。在佛教中,崇敬的聖者有無清凈功德,而特性是覺、慧。斷煩惱、證真理是由般若(智慧)的現證,而般若稱之為明,相對的就是無明黑暗。東方凈土的佛,名琉璃光佛。這琉璃亦稱毗琉璃、凈琉璃,譯意為遠山寶,是青色寶,攝含有天的意思。佛教世界觀中,小世界中間有最高的須彌山,四面是四寶所成。南面是凈琉璃寶所成,所以南閻浮提的眾生也就是我們所居住的這個娑婆世界眾生,仰望虛空,見有青色。青天,就是須彌山的琉璃寶光,反射於虛空所致。東方佛土,以此世俗共知蔚藍色的天空,表現葯師如來德性,而名為凈琉璃光。葯師兩個字中,含有「病」義。以葯為能治之物,師為有醫之人,反顯有所治、所醫之病。葯師琉璃如來名號來源,是以能拔除眾生生死之病為葯師,能照破三有之黑暗故名琉璃光。

  佛土,是佛菩薩清凈土,也是人間理想王國。東方琉璃世界純一清凈,地為琉璃所敷,城闕宮殿等,也都由七寶所成。其國土中無諸染欲,也沒有三惡趣的痛苦,苦庄嚴之勝處,宛如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凈土葯師琉璃如來有二大菩薩(亦說有八大菩薩)和十二神將助揚佛化。二大菩薩日光遍照和月光遍照,這顯然是取譬天空的太陽月亮,天際的一切光明中,日月是最大的,一向為人類崇拜對象葯師佛的左右脅侍,就依此立名,為一切菩薩的上首,有如毗盧遮那佛之文殊、普賢阿彌陀佛之觀世音大勢至。日月的光,對人類來說,其特性是不同的。太陽光明是熱烈的,給人以溫暖,生命力的鼓舞;在佛法中,多用日光來表示智慧月亮光明,是柔和清涼的,使人在黑夜中消除恐怖。特別在熱帶地區,或是在酷暑的夏夜,一旦月亮升起,清風徐徐,煩惱頓消而心情舒暢;在佛法中,月亮多被用來表示慈悲,慰籍眾生這是日月的光輝,表示日光遍照菩薩月光遍照菩薩德性。因此,日光遍照菩薩智慧,放射無量的光明、普透一切宇宙生命,使其從昏昧迷濛中覺醒;月光遍照菩薩慈悲,映現明徹清暉,容攝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使免受貪嗔痴三毒

  的逼惱。二位菩薩共同輔弼東方葯師琉璃如來弘揚正法,普度有情,位補佛處。故葯師琉璃如來日光遍照菩薩月光遍照菩薩合稱「東方三聖」。

  相傳葯師琉璃如來日光遍照菩薩月光遍照菩薩本為父子,久遠劫前曾於電光如來法運中勤修梵行,受電光如來囑咐,分別改名為醫王、日照、月照,發無上菩提大願,誓救六道一切有情出輪回之苦葯師琉璃如來因中發十二大願,都是針對現實人間的缺陷而使之凈化,積極地表現出了理想世界情況這對人間富有啟發意義,故葯師又有十二願王之稱。這十二願是: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耀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以三十二丈夫相,八十隨形,庄嚴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

  這第一大願體現出人人平等願望,一切眾生相好庄嚴,都與佛一樣;這意味著眾生與佛的本性不二。凈土眾生相,都是金色的,表示了種姓平等印度種姓的等級森嚴,起初是依形色來分別。所以梵語的「種姓」從色字而來。近代,還存在種族歧視,這是人間苦迫的根源之一;所以凈土中人金色也就是人人平等,沒有種族歧視。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凈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網庄嚴,過於日月幽冥眾生,悉蒙開曉;隨意所取,作諸事業

  這第二願體現佛光普照,人人能成辦一切事業。前一願諸佛大體相同,這第二願唯葯師佛獨具。依世間光明說,如白日臨空,才能進行各種的事業。依智光說,沒有智慧,什麼都不會,什麼困難都不能解決;有了智慧,才能無事不辦。佛以無量智光,普照大地,普熏眾生而使智慧漸長,所以所作事業,沒有不成就的。

  第三大願:願我來世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眾生,有所乏少!

  這第三願體現出資生物非常充足。在人人平等智力開展下,無事不成,所以生產豐富、人民安樂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菩提時,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中;若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這第四大願體現出宗教的情操,人人安住大乘。在世間,都安住凡夫法。凡夫為了自己的享受而努力;或者為自己而專修禪定獨善其身也有安住於小乘法的,那是專心自己的身心解脫,缺少積極為人的悲心。安住於大乘法的,被稱為火里蓮花,是極難得的。在凈土中,都能安住大乘不離世間又不世間。如《維摩詰經》所說:「非凡夫行,非聖賢(小乘)行,是菩薩行。」菩薩自利利他,上求下化,大家都能這樣,當然是極其理想的。

  第五大願:願我來世菩提若有無量無邊有情,於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設有毀戒,聞我名已,還得清凈,不墮惡趣!

  這第五願體現戒行清凈凈土眾生,行為都合於道德,沒有殺盜淫妄的種種罪惡人格完善,德行具足

  第六大願:願我來世菩提時,若諸有情,其身下劣,諸根不具,醜陋頑愚,盲聾瘖啞,攣躄背僂,白痴顛狂,種種病苦;聞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諸根完具,無諸疾苦!

  這第六願體現眾生得身健美。凈土眾生,沒有六根不全的,個個身心正常,能進修佛法

  第七大願:願我來世菩提時,若諸有情,眾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葯,無親無家,貧窮多苦;我之名號,一經其耳,眾病悉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這第七願體現安康樂道。凈土中沒有眾生的逼切苦,有了病痛也不會貧病交加,而是眷屬、資具、醫葯具足。有療養、有休息,眾病自然痊癒了。

  第八大願:願我來世菩提時,若有女人,為女百惡之所逼惱,極生厭離,願舍女身;聞我名者,一切皆得轉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證無上菩提

  這第八願體現男女平等願望在一向重男輕女的社會婦女痛苦障礙比男性多,凈土都是大丈夫相,表示沒有男女間的不平等

  第九大願:願我來世菩提時,令諸有情,出摩羂網,解脫一切外道纏縛;若墮種種惡見稠林,皆引當攝,置於正見,漸令修習,諸菩薩行,速成無上正等菩提

  這第九願體現思想正確意志堅定,外魔歸正。凈土眾生不受魔網所纏縛,不為外道邪見所欺騙,真可謂「凈土正道是滄桑」。

  第十大願:願我來世菩提時,若諸有情王法所加,縛錄鞭撻系閉牢獄,或當刑戮,及余無量災難凌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聞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

  這第十願體現了解脫憂苦,眾生不受王法所錄。古有「政簡刑輕」的思想政治修明到沒有犯罪的,有也是極少,社會多麼和平安樂凈土就是這一思想的體現。不像娑婆世界,多有系閉牢獄,刑戮鞭撻等來懲處擾害社會罪犯

  第十一大願:願我來世菩提時,若諸有情饑渴所惱,為求食故,造諸惡業;得聞我名,專念受持我當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

  這第十一願體現出「政重民生,普濟民食」,使一切人民飲食供給,無有乏少。凈土中的飲食豐足,而又進一步的飽餐法味,身心都有良好的糧食。真可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典範

  第十二大願:願我來世菩提時,若諸有情,貧無衣服,蚊虻寒熱,晝夜逼惱;若聞我名,專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種種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寶庄嚴具,華鬘塗香,鼓樂眾伎,隨心所玩,皆令滿足!

  這十二願體現衣住行等一切施為,皆依民主平等分配之。生產勞動,咸令得宜,人民生所需,無有不足;節之以樂,和之以樂,五福俱全,文明鼎盛。

  凈土中,不但物質生活理想,而智慧道德又有不斷地向佛道進修。葯師佛因中立下這樣的大願,為了實現這樣的理想,廣行菩薩道,從自利利他中去完成。更有葯師十二神將」順應葯師琉璃如來而化現羯摩神,為晝夜十二時之護法神。葯師十二神將是葯師佛的分身,或其眷屬,是圍繞本尊的守護者,其頭上戴十二支冠為其標誌。根據《葯師觀行儀軌》將其各神將之名稱、形像,及其持物等略述如下:

  1.毗羯羅大將:此大將的本地為釋迦如來,是子時守護神通身青色,現忿怒形,頭戴鼠冠,右手下垂持三鑽,左手拉右袖之形態。

  2.招杜羅大將:此大將的本地為金剛手菩薩,是丑時之守護神通身赤色,現忿怒形,頭戴牛冠,右手把橫劍,左手開掌執劍尖。

  3.真達羅大將:此大將的本地為普賢菩薩,是寅時守護神。現笑怒容貌,頭戴虎冠,右手捧寶珠,左手把寶棒。

  4.摩虎羅大將:此大將的本地為葯師如來,是卯時之守護神通身青色,稍作忿怒相,頭髮赤色上聳,頭戴免冠,右手做拳當腰,左手持斧。

  5.波夷羅大將:此大將的本地為文殊菩薩,是辰時之守護神。身呈白肉色,容貌忿怒,頭戴龍冠,右手屈臂,作拳攜矢,左手持弓。

  6.因達羅大將:此大將的本地為地藏菩薩,是巳時之守護神通身赤色,頭戴蛇冠,右手屈肘開掌,置於胸邊,左手執三股戟。

  7.瑚底羅大將:此大將的本地為虛空菩薩,是午時之守護神通身赤色,現忿怒形,頭戴馬冠,右手把三股戟,左手持螺具。

  8.頞儞羅大將:此大將的本地為摩利支天,是未時之守護神通身白色,現忿怒形,頭髮上聳,頭戴羊冠,右手執箭羽,左手持箭根,將此箭彎成弓形。

  9.安底羅大將:此大將的本地為觀世音菩薩,是申時之守護神通身赤色,現大忿怒形,頭戴猴冠,右手屈肘於右胸前開掌向前,屈左手,開掌,掌上放寶珠

  10.迷企羅大將:此大將的本地為阿彌陀佛,是酉時之守護神通身赤色,現忿怒形,頭戴雞冠,右手執獨鈷,左手作拳押下腹部

  11.伐折羅大將:此大將的本地為大勢菩薩,是戌時守護神通身青色,現忿怒形,頭髮茂盛向上,頭戴狗冠,右手執劍,左手作拳當腰。

  12.宮毘羅大將:此大將的本地為彌勒菩薩,是亥時之守護神通身赤色,現忿怒形,頭戴豬冠,右手執大刀橫於頭上左手開掌當腰。

  葯師琉璃如來的十二大誓願,基本上是促使眾生早證菩提,但另一方面也著重於為眾生求得現世安樂。這與阿彌陀佛向來生往生極樂安樂,有所不同。因此,佛教界稱呼葯師如來為「消災延壽葯師佛」。佛法本來以出世間為歸趣,其意義高深,常人每難了解。而葯師琉璃如來法門,不但對於世間往生成佛道理屢屢言及,就是最淺近的現實人類生活亦特別注重。《葯師本願經》中說:「消災除難,離苦得樂,福壽康寧,所求如意,不相侵陵,互為饒益。」由此可見,佛法亦能資助家庭社會生活,維持國家世界的安寧,使人類在現生之中即可得佛法利益

  第二節妙喜世界、眾香世界無垢世界及十方佛國

  有佛則有佛土,十方諸佛恆河沙,故十方凈土亦有恆河沙。現將佛經中常見之妙喜世界,眾香世界及其他佛國凈土簡介如下:

  阿閦佛與妙喜世界

  阿閦為東方現在佛名,梵名為aksbhyabuddha,略稱阿閦。又稱阿閦鞞佛、阿芻鞞耶佛、惡乞芻毗也佛。意譯為不動佛、無動佛,或無怒佛、無嗔恚佛。依《阿閦佛國經)卷上《發意受慧品》與《善快品》所載,過去東方千佛剎,有阿比羅提世界,大目如來出現其中,為諸菩薩六度無極之行。其時有一菩薩,於聞發後發無上正真道意,發願斷嗔恚、斷淫慾,乃至成最正覺,大目如來歡喜而賜號阿閦。阿閦菩薩遂於東方阿比羅提世界成佛,現今仍然彼土說法。又據《法華經》卷三《化城喻品》載,大通智勝佛未出家時,有十六王子,後皆出家而為沙彌,其第一子名智積,即阿閦,於東方歡喜成佛。《悲華經》卷四載,阿彌陀佛於過去世為無諍念王時有千子,其第九子密蘇即阿閦,在東方成佛,國號妙樂。密教以阿閦佛為金剛界五佛之一,象徵大圓鏡智。位於五解脫中正月輪中央,左方為金剛愛菩薩,後方為金剛喜菩薩形象為黃金色左手作拳安於臍下,垂右手觸地,即謂阿閦觸地印,密號為不動金剛。

  阿閦佛之凈土為阿比羅提世界,又稱阿維羅提,意譯作歡喜世界、妙喜世界,位於東方。阿維或阿比,為無比、殊勝之義;羅提為喜之義。阿比羅提世界眾生,皆行善事;其地平正生樹木;無有高下、無有山陵、溪谷,亦無有礫石、崩山;其佛土之人,皆無有惡色,亦無有丑者,殊勝異常。

  香積佛與眾香世界

  香積佛又作香台佛,是住於上方香眾世界的佛。香積梵語為gandhālaya,音譯乾陀羅耶。據《維摩詰所說經》卷下《香積佛品》說:「上方界過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今現在。其國香氣,比於十方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為第一。彼土無有聲聞,辟支佛名,唯有清凈菩薩眾,佛為說法。其界一切樓閣皆以香作,經行香地,苑園皆香,其食香氣,周流十方無量世界。時彼佛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有諸天子皆號香嚴,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供養彼佛及諸菩薩。」

  香系離垢穢之名,即宣散芬芳馥馨,指理中無上戒定慧之香;積系聚集之義,即積聚諸功德。眾香世界的特色是香,十方世界天上人間的香皆不能及,所以這個世界及教化這個世界如來,皆以香得名。眾香國中沒有小乘聲聞乘與獨覺乘,二乘人雖是佛法中的聖者,但皆重於為己,沒有利益眾生的心。通常所說極樂世界,惡道雖說沒有,小乘之名是有的。可眾香世界中,連小乘之名亦沒有,唯有清凈菩薩。初會宣說菩薩成佛大乘眾生來生其國,現借眾香世界將之顯示出來。既然都是菩薩眾,香積如來所說佛法,當然都是一乘成佛之法,眾生皆學菩薩行。釋迦牟尼佛出現在此穢土是由眾生根機的關系,所以初說小乘,繼說大乘,最後皆令回小向大成佛,故爾眾香國沒有聲聞、辟支佛。

  眾香世界的一切,無不是香,所經行的地方皆是香地,所游的苑園亦皆是香,諸樓閣館舍皆以香所成,這與一般的凈土七寶庄嚴有所不同的。甚至連吃的飯「於是香積如來以眾香缽盛滿香飯,與化菩薩。」眾香世界天子眾,悉皆號名香嚴,象徵著以眾香為庄嚴。以事之說,香積國不論是人眾,不論是地方都是極為繁華榮耀的,種種香氣充滿於整個國土,被認為是最極殊殊的上等凈土。眾香世界的香,當然不是一般鼻嗅之香,因為香積佛的色身,是由眾多功德妙香積聚而成,由此可以想見彼佛正報的殊勝庄嚴,偉大崇高。

  南方無垢世界

  此乃龍女成佛凈土。據《法華經》卷四《提婆達多品》所載,娑竭羅龍王女兒,年方八歲,便有速得佛果的足夠條件一是智慧明敏,根性聰利,能察知眾生差別根性,及善惡行業;二是她獲得了總持的陀羅尼門,對諸佛所說甚深秘密法藏,能受持不忘,深入禪定,了達諸法性相;三是她能於一剎那間,發菩提心,登不退地,其說法的智辯,無所滯礙;四是慈念眾生就像愛護襁褓中的嬰兒一樣。以上述之功德具足心念口演那微妙廣大的一乘實法;慈悲仁讓,志意和雅的菩薩風格,使她能速至菩提成就佛國。

  據說有智積菩薩,說他見釋迦如來曾於無量阿僧只劫,行其所難行的苦行,積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休息。遍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沒有一芥子許大的地方,不是菩薩捨身命處;為度眾生故,歷無邊生死,然後方得成佛釋迦如來尚且如此,不相信這區區龍女,能一剎那間便成正覺。此時,龍女閃電般的出現,頭面禮佛,以偈贊佛,並且說,聞經得成菩提之事,非他人可以臆測;唯佛深達罪福,自當證知,我為闡揚大乘實教,度脫一切眾生故,速成正覺

  舍利弗是重男輕女思想的典型人物,在《維摩詰經》中,他被天女變為女性的教訓可能還未好好吸取。此時,他也龍女說,你以為不久便能無上佛道這是很難令人相信的。因為有三種理由:其一,女身垢穢,不是堪受清凈大法之器,如何能得無上菩提?其二,佛道懸遠曠大,必須經無量劫,勤苦不懈的累積萬行,具修大度,然後才能成佛。其三,女人身有五障:女身不凈,不得作梵行的大梵天王;女人多欲,不得作少欲的帝釋;女人怯弱,不得作堅固魔王;女多垢害,不得作仁慈轉輪聖王;女具煩惱,不得作萬德庄嚴的佛身。有此五障,如何女身能速疾成佛?

  龍女此時將一顆寶珠價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獻釋迦牟尼佛。佛即受珠,以示其因圓果滿,並全其施德。龍女便問智積菩薩舍利尊者,我獻寶珠世尊納受,這事時間上說,快不快呢?他們的回答當然是「快」。但是,龍女說,今以你的神力,來看我成佛,比獻珠更快!當時在會的大眾,都看見龍女突然間變成了男子具足菩薩大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花,成等正覺,而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應化法身,普為十方的一切眾生,演說妙法。此開女身成佛成就凈土之先例,當又是一番不同的情趣。

  據龍樹菩薩之《十住毗婆沙論》卷五《易行品》所述說之十方諸佛,及其凈土如下:

  東方:有佛名善德,佛國名為無憂。《觀佛三昧經》卷六稱佛名為善德;《寶月童子問法經》稱佛名賢吉祥,佛國名無憂;《菩薩藏經》稱佛名月勝,佛國為阿輸謌(無憂);《大寶積經》卷一0一稱佛名無量功德庄嚴威德王,佛國名一切法功德庄嚴

  南方:有佛名栴檀德,佛國名歡喜。《觀佛三昧經》卷六稱佛名為栴檀德;《寶月童子問法經》稱佛名為無邊光,佛國名為寂靜;《菩薩藏經》稱佛名為栴檀吉,佛國名難陀(歡喜);《大寶積經》卷一0一稱佛名為功德寶勝庄嚴威德王,佛國名為功德庄嚴

  西方:有佛名無量明,佛國名善。《觀佛三昧經》卷六稱佛名無量明;《寶月童子問法經》稱佛名為喜吉祥,佛國名歡喜;《菩薩藏經》稱佛名為無邊光明,佛國名跋陀羅(賢);《大寶積經》卷一0一稱佛名為一切法殊勝辯才庄嚴,佛國名離一切憂暗。

  北方:有佛名為相德,佛國名為不可動。《觀佛三昧經》卷六稱佛名為相德;《寶月童子問法經》稱佛名為寶幢,佛國名為不動;《菩薩藏經》稱佛名為幢吉,佛國名饒益眼;《大寶積經》卷一0一稱佛名為積無量辯才智慧,佛國名為離塵暗。

  東南方:有佛名為無憂德,佛國名為月明。《觀佛三昧經》卷六稱佛名為無憂德;《寶月童子問法經》稱佛名為無憂吉祥,佛國名正行;《菩薩藏經》稱佛名為無憂吉,佛國名月光;《大寶積經》卷一0一稱佛名為千雲雷吼聲王,佛國名勝妙庄嚴

  西南方:有佛名為寶施,佛國名為眾相。《觀佛三昧經》卷六稱佛為寶施;《寶月童子問法經》稱佛名為寶幢,佛國名為寶幢吉祥;《菩薩藏經》稱佛名寶剎,佛國名為幢;《大寶積經》卷一0一稱佛名為最上妙色殊勝光明,佛國名無量庄嚴

  西北方:有佛名為華德,佛國名為眾者。《觀佛三昧經》卷六稱佛名為華德;《寶月童子問法經》稱佛名為吉祥華,佛國名妙聲;《菩薩藏經》稱佛名為華德,佛國名為鳴;《大寶積經》卷一0一稱佛名為種種勝光明威德王,佛國名為離垢。

  東北方:有佛名為三乘行,佛國名為安穩。《觀佛三昧經》卷六稱佛名為三乘行;《寶月童子問法經》稱佛名為蓮華光嬉戲智,佛國名為安樂;《菩薩藏經》稱佛名為三勇猛,佛國名為安穩;《大寶積經》卷一0一稱佛名為無類劫積集菩提,佛國名為無憂

  上方:有佛名為廣眾德,佛國名為眾月。《觀佛三昧經》卷六稱佛名為廣眾德;《寶月童子問法經》稱佛名為財吉祥,佛國名為月光;《菩薩藏經》稱佛名為大功德吉,佛國名為月;《大寶積經》卷一0一稱佛名為虛空吼聲凈妙庄嚴光明照,佛國名為無量功德庄嚴威德。

  下方:有佛名為廣德,佛國名為廣大。《觀佛三昧經》卷六稱佛名為明德;《寶月童子問法經》稱佛名為光明吉祥,佛國名為廣大;《菩薩藏經》稱佛名為光明吉,佛國名為大名;《大寶積經》卷一0一稱佛名為一切法門神變威德光明照耀,佛國名為種種音聲

  第三節蓮華世界華嚴三聖

  蓮華世界梵語 kusuma-tala garbha-vyūhālamkāraloka-dhātu-samudra 或者 padma-garbha-loka-dhātu。即指自蓮華出生的世界,或指含藏在蓮華中的功德無量、廣大庄嚴世界。又稱作蓮華國。《華嚴經》又與《梵網經》對於蓮華世界之形狀,說法有異。

  據《華嚴經》所說之華藏庄嚴世界海、又作華藏庄嚴嚴具世界海、妙華布地胎藏庄嚴世界蓮華庄嚴世界海、華藏世界海。華藏世界、華藏界、十蓮華庄嚴世界海、十蓮華世界、十華藏。此世界系毗盧遮那如來(梵名vairocana)於過去發願菩薩行所成就清凈庄嚴世界(毗盧遮那原為太陽之意,象徵佛智之廣大無邊,乃經無量劫海的修習功德而得到的正覺。或謂是釋迦牟尼佛的報身、法身。有關毗盧遮那佛,諸經之記載與各宗派之解釋有異),即有關十佛教化的境界。其庄嚴與構造,此世界須彌微塵數的風輪所持,其最底之風輪稱為平等住,最上之風輪稱為殊勝威光藏。最上的風輪能持香水海,其中有一大蓮華,稱為種種光明蕊香幢,蓮花世界在此蓮華之中,周圍有金剛輪山圍繞,其內大地皆由金剛所成,堅固不壞清凈平坦,無有高下,尚有世界微塵數的庄嚴。此大地中復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一一香水海中亦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之世界種。其最中央之香水海,稱為無邊妙華光,出大蓮華,其上有世界種,稱為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其中有二十重不可說微塵數的世界布列其間,重疊布列,以此中央世界種為中心,共有一百一十一個世界種,羅列成網之圍罩,而構成世界網;各皆以眾寶庄嚴,佛則出現於其中,眾生亦充滿其間,受其教化。由此可以窺其構造之庄嚴,及其廣大無邊。

  二十世界又稱二十重佛剎,自下而上,即:最勝光遍照華藏世界,依眾寶而住,佛號離垢燈;種種香蓮華庄嚴華藏世界,依眾寶蓮華而住,佛號師子光勝照;一切寶庄嚴普照光華世界,依種種寶瓔珞而住,佛號凈光智勝幢;種種光明庄嚴華藏世界,依眾色金剛屍羅幢海住,佛號金剛光明無量精進力善出現;普放妙華光華世界,依一切樹庄嚴寶輪網海住,佛號香光喜力海;凈妙光明華藏世界,依金剛宮殿海住,佛號普光自在;眾華焰庄嚴華藏世界,依一切寶色焰海住,佛號歡喜功德名稱自在光;出生威力地華藏世界,依種種寶色蓮華座虛空海住,佛號廣大名稱智海幢;出妙音聲華藏世界,依恆出一切妙音聲庄嚴雲摩尼王海住,佛號清凈月光相無能摧伏;金剛幢華藏世界,依一切庄嚴寶師子座摩尼海住,佛號一切法海最勝王;恆出現常青寶光明華藏世藏,依種種殊異華海住,佛號無量功德海;光明照耀華藏世界,依華旋香水海住,佛號超釋梵;娑婆華藏世界,依種種色風輪所持蓮華網而住,佛號毗盧遮那如來世尊寂靜離塵光華世界,依種種寶衣海住,佛號法界勝音;眾妙光燈華藏世界,依凈蓮華網海住,佛號不可摧伏力普照幢;清凈光遍照華藏世界,依種種香焰蓮華海住,佛號清凈功德眼;寶庄嚴華藏世界,依光明藏摩尼藏海住,佛號無礙智光明遍照十方;離塵華藏世界,依眾妙華師子座海住,佛號無量方便最勝幢;清凈光明普照華藏世界,依無量色香焰須彌山海住,佛號普照法界虛空光;妙寶焰華藏世界,依一切諸天形摩尼王海住,佛號福德光明

  蓮華世界之說,導源於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的「天地開闢」之說,如《大悲經》卷三、《大智度論》卷八、《外道小乘涅槃經》等所載,謂由毗濕奴的臍中生出蓮華,華中有梵天王,由此心創造天地、人民。《大智度論》卷八中說:「劫盡燒時。一切皆空眾生福德因緣力故,十方風至,相對相觸,能持大水,水中有一千頭人,二千手足,名為韋紐;是人臍中出千葉金色妙寶蓮華,其光大明,如萬日俱照;華中有人結跏趺坐,此復有無光明,名曰梵天王;此梵天心生八子,八子生天地人民。」此說與《華嚴經》之華藏庄嚴世界說相較,雖二者廣狹大小,構造庄嚴等均大有異,然有風輪持水輪,由水中生出蓮華,由蓮華而成天地萬物,皆為二者共同之處。華藏世界為具有光明遍照之義的毗盧遮那如來的行願所嚴凈者;而具有無光明梵天王,為萬物的創造主;二者對照,得知蓮華世界與毗濕奴派的天地開闢說有密切之關系

  又據《梵網經》所說蓮華台藏世界海,又作蓮華海藏世界蓮華台藏世界。指千葉大蓮華中所含藏的世界,系由千葉大蓮華所形成,每一葉為一世界,各有百億須彌山、百億四天下,及百億南閻浮提等。毗盧舍那是世界的本願,趺坐於華台上;而千釋迦復一一變化化為百億菩薩釋迦,各坐於南閻浮提樹下,宣說菩薩心地法門。其中,一葉即一個大千世界中有百億之須彌天下,百億四天下即一個大千世界,為大釋迦所化,一千大千世界系由毗盧舍那佛所主領,即十萬億個四天下世界,稱為蓮華台藏世界。此說與《華嚴經》之華藏庄嚴世界,構造有不同,而將其稱為「蓮華台藏世界」,且為毗盧舍那佛住處;此雖基於《華嚴經》而來,但此世界的蓮華為千葉所成,毗盧舍那佛趺坐其台上;而與毗濕奴派之說,謂梵天王趺坐於千葉金色蓮華上,二說一致。故可見此應系直接承自《摩訶婆羅多》之說。

  《華嚴經•探玄記》卷三蓮華庄嚴世界,立有蓮華台藏世界(《梵網經》之說)、遍法界之華藏、樹形等雜類世界三種。前一者是圓教一乘之說,後二者乃別教之說。另於澄觀大師之《華嚴經疏》卷十一,則就眾生與佛之二因來解說蓮華世界。而凈土教根據世親菩薩的《凈土論》,說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蓮華世界日本東密之說,系以彌陀報身凈土加持身的蓮華世界眾生之汗栗馱(肉團心)為行者蓮華世界

  蓮華世界裡,據《華嚴經》說有三位聖者這就是「華嚴三聖」,於此世界教化眾生。毗盧遮那佛是華嚴三聖之首。毗盧遮那意為遍一切處,謂佛之煩惱體凈,眾德悉備,身土相稱,遍於一切處,能為色相所依止,具無邊際真實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又稱法身。所謂法身,乃佛三身之一。身為聚集之義,聚集諸法而成身,故理法之聚集稱為法身(梵語 dhar-ma-kāyah),智法之聚集稱為報身(梵語 sambhoga-kāyah),功德法之聚集稱為應身或化身(梵語 nirmāna-kāyan)。故有稱毗盧遮那佛為法身佛。普賢菩薩是右脅侍,以及居伏道之頂,體性周遍故稱為普;斷道之後,鄰於極聖,故稱為賢。文殊師利菩薩為左脅侍,文殊師利意為妙德,以其明見佛性具足法身般若解脫三德,不可思議故稱妙德。華嚴三聖以毗盧遮那理智完備,居於中位;普賢著薩主理門,立侍毗盧遮那佛之右;文殊菩薩主智門,立侍毗盧遮那佛之左。轉之則右為智,左為理時,顯示理智之涉入胎藏界曼荼羅。關於三聖之關系,三聖之內,以二聖為因,以如來為果,然因果超越言語思想,故宜自「二因」悟解之;若悟因之玄微,則果海之深妙。《華嚴經》以佛果為不可說,故以文殊普賢為說主,其中以能信之深心為文殊,所信之法界普賢。蓋文殊勸修,成法身之本智;普賢大行,成差別之行德。故以文殊普賢配合毗盧遮那佛,共為華嚴三聖,利東一切有情

  文殊普賢大乘佛教的著名菩薩,在初期的佛教中並無此二菩薩的傳說;他們也不印度固有大神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的出現,乃至被稱為毗盧遮那佛的脅侍,是值得注意的事。據印順法師的考證:文殊普賢二位菩薩實為釋迦牟尼人間二大弟子舍利弗與目犍連的理想化;是天上梵王與帝釋的理想化。佛陀住世時,舍利弗與目犍目可以說是左右脅侍,逐漸演化而為華嚴三聖」。

  印順大師以善慧的筆名著有《文殊普賢》的論文,在論述到「佛與左右脅侍的演變」時,印順大師說:釋尊為中心的人間教化,「雙賢弟子」是舍利弗與目犍連。在傳說中,梵王與帝釋,也逐漸取得了天國帝子中的「第一雙」的地位。到大乘佛教興起時,開始一大變化。大乘佛教的特質,是一般的人性凈化。他解放了出家本位的古老形式,揭開了在家本位的新面目——佛的真身,現在家相。然而,他丟下了出家的舊方便,卻換上了天國的新方便。他是人的一般化,也是神的超越化。這就決定了大乘佛教的特質:重於積極救世,而又傾向於秘密的神化。大乘的神化過程,當然是孕育於多神的印度文明中,然起初是依照自己組織天界而發展,絕非一味地竊取印度的群神。佛教世界組織,是三界二十八天。其中最主要的,是帝釋天、大梵天、色究競天。大乘以為:真實成佛是在色究競天最高處;這才與摩醯首羅——大自在天相結合。以此本尊,梵王與帝釋,也綜合了舍利弗與目犍連的德性,融鑄成文殊普賢大士。毘盧遮那與文殊普賢的佛國,就這樣建立起來。

  大乘佛教佛陀可說是虛本位的。真實發揚佛教的是菩薩尤其是文殊普賢。初期的大乘佛教文殊是一中心的聖者。他重於勸發菩提心,重於如實空性的發揚,表象著佛陀的面目。法身佛,雖與「從本垂跡」的大自在天,有著同等的神性,但佛格還是慈悲智慧精進德行的總和。等到大乘普及民間,通俗的宗教要求有意無意地強化起來,這才具有帝釋——多神王國之主——特性普賢,充分的金剛化,成為佛教中心,開創神秘的密教。金剛化的普賢代表當時的佛陀觀——大日如來。而帝釋在中心,四大天王四方坐的集會形式,也演化成為五方五佛。

  印順大師的論證,闡述了「華嚴三聖」由人間佛陀和其二大弟子舍利弗與目犍連而逐漸演變成為毗盧遮那佛,文殊普賢過程,對學習《華嚴經》等典籍很有啟發性。最後,印順大師總結說:大乘佛教中,釋迦被升到天國的色究競天,抽象的唯心的德性擴展,缺乏了人間佛教的親切性,也就缺乏了道德感化力。這不能成為一般的歸信對象,因此,佛的德性,不得不表現於文殊普賢——梵天與帝釋的神性中。末了,大乘佛教人類德行,逐漸被遺忘,僅剩了神鬼群像的遺骸,與飲食男女的物慾。佛教就這樣進展而走向衰落了。

  第四節香巴拉王國

  藏傳佛教信仰人間凈土名叫香巴拉(sambhala)王國。1933年,一位叫詹姆士·希爾頓的外國人,出版了一本叫《失去的地平線》的小說,在書中以香巴拉王國理想樂土,稱之為「香格里拉」,描寫得淋漓盡致。說香格里拉隱藏在西藏北部的高山中,以美麗的山谷與外界隔絕,因為未來有一戰爭,毀滅一切外部世界之文明,故香格里拉保存了東、西文化之精華。此後,由香格里拉中大喇嘛在定中預見,將自香格里拉往外送出重建新世界及建設更殊聖善良世界所必須之智慧知識。小說改編為電影,轟動整個世界,香格里拉之英文,被收錄於字典,已成為人樂土之通用名稱。於是,一些旅遊之地,娛樂場所,乃至美國羅斯總統的別墅,都命名為香格里拉。

  希爾頓未必真正地了解香巴拉王國。但在藏傳佛教中,這種人凈土的傳說,被廣大教徒所深信不疑確信西藏北方的雪山之中,存在著香巴拉神秘王國。據說,整個王國被雪山環繞,八個蓮華瓣狀的區域與城市是人民的居處,中央又有雪山內環,為卡拉王宮,是香巴拉王國國王的居處。這里的人民不執、不迷、無欲歷代神聖國王,為未來世界保存最高佛法,直至外部世界宗教被徹底消滅為止。據傳說,外界之人曾經圖謀征服香巴拉王國,但香巴拉王國國王與超自然神兵將出現,在一戰爭中將外部人消滅,從而在全世界肇建了黃金時代

  據藏文梵文寫作的各種有關古代香巴拉入境指南,前往香巴拉聖境要經過荒漠、雪域、高山,行者除了必須克服崇山、峻嶺、大河、雪域等自然障礙之外,亦須以神通求得諸護法神之協助,以懾服沿途之惡魔。視指南而定,旅途從印度西藏出發,要經過不毛荒地與神秘地區。進入香巴拉之程序行者必須作各種精神修煉,變換其身心,使自己適應進入香巴拉王國

  人一到達香巴拉王國就會看到美麗的公園與城堡所構成的理想國土,四周有雙層雪山圍繞,分八區如蓮華瓣狀。香巴拉居民,各種食物與樂趣不缺,富饒無比,擁有大量的金銀珠寶。人民的生活和樂、無人犯罪,各自遵循智慧生活,皆已達到修行高層境界。居民大多數皆修習藏傳佛教格魯教派之最高佛法——噶拉洽庫拉密法,即時輪金剛法。香巴拉國王居住在國境中央之大宮殿中,他是一位菩薩之轉世。菩薩本可以成佛涅槃,但為了指導眾生而選擇轉生為人以度人成佛者。國王身居菩薩,兼具王國暫時統治者及居民導師身份。人進入香巴拉王國以後,經由國王國王所護持之佛法的幫助,得以發展成佛所需之智慧慈悲心(佛是完全覺知真如實性者)。若就這些觀點而論。香巴拉王國並非可求得天國喜樂人間樂土,而具足佛教凈土殊勝說之條件是一種特殊的佛國凈土,是藏傳佛教成佛涅槃之人的特殊場所。

  藏文典籍不但詳盡描寫了香巴拉王國情形,亦記載了香巴拉之奧秘歷史。傳說釋迦牟尼佛圓寂不久之前,將時輪密法傳授給香巴拉第一位國王蘇禪德喇。蘇禪德喇曾至印度求得此法,將此法帶回他在喜瑪拉雅山北邊之國土上,並將此佛法文字記錄下來。據說有六個王朝繼承蘇禪德喇;第二王朝將共有二十五位國王,在香巴拉保存並傳授時輪金剛密法。每位國王將壽一百歲都是西藏佛寺中某一位活佛轉世。根據預言,第二王朝稱為庫里卡,將終於露札洽克林王,即忿怒輪王,他將自香巴拉出來,摧毀惡勢力。古典文獻又說,在第十二位庫里卡國王統治時,大約為公元960年左右,有兩位瑜伽學者在香巴拉求得時輪金剛密法,而且帶返印度,於公元1026年再傳入西藏,此為佛法第二次傳入西藏之一部分。

  時輪密法又稱為時輪怛特羅,為藏傳佛教格魯教派黃教主要教學內容。上述這段奧秘歷史,經學者考證,據《根本怛特羅》之注釋書《維瑪拉普拉巴》載,《根本怛特羅》一萬二千頌,乃佛陀涅槃前二年,金剛手菩薩化身蘇禪德喇向佛陀請問,而流行於香巴拉等國的。六百年後,香巴拉王國第一代卡爾基(kalki)為文殊菩薩化身耶舍王(ya sa),為了抗拒於二百年後興起於麥加而可能滅亡香巴拉王國伊斯蘭教,乃糾集梵天濕婆教徒,並將召入時輪曼荼羅內,嚴禁殺生,給予時輪密法灌頂,並宣說《拉谷怛特羅》三千頌,此即現行之「時輪怛特羅」。其後,第二代卡爾基為觀世音菩薩化身的芬利華王(pundarika),蒙佛受記,且隨順《根本怛特羅》作注釋之書《維瑪拉普拉巴》。關於《時輪怛特羅》與《維瑪拉普拉巴》的傳承,雖有諸多的異說,但總結諸說,情況可能是約公元1040年以後活躍於印度摩揭陀國的大時足與小時足二位學者,被推斷為《時輪怛特羅》與《維瑪拉普拉巴》的作者,故「時輪怛特羅」成立的年代最早為1027年,與上述奧秘歷史大約相當。現有之證據,證實時輪密法在公元10世紀曾出現於印度,而且是從中亞之西藏北方傳去的。時輪密法本身,對於亞當時諸種非佛教宗教,曾有過甚大影響,尤其是景教、摩尼教、伊斯蘭教。例如,時輪密乘之原始教本,明確包括耶蘇、摩尼、穆罕默德。故爾,時輪密乘發源之地域,可能是上述奧秘歷史上之香巴拉王國原型所在,後被理想化而變成了藏傳佛教信仰的「人間凈土」。

  從《時輪怛特羅》的內容看,乃了義的般若「母怛特羅」與方便「父怛特羅」之雙入無二,以現實智慧為最高目的。表現的方法為觀察宇宙之結構及活動,即日、月、星辰之運行及其遷流變化,並控制與此對應的人體脈管、輪、氣息的遷流變化,以期達到究極合一的境界,故提供了天文學上有關歷學的記述,此為時輪怛特羅本質上的重要性。此外,亦反映出當時伊斯蘭教入侵印度所造成的恐怖混亂狀態。從時輪怛特羅成立之傳說,亦可看出其假借毗瑟教有關香巴拉王國之傳說,與毗瑟第十權現卡爾基再世救人的構想,並結合印度原有之諸宗教,以撲滅即將席捲印度伊斯蘭教徒的意圖,而呈現出伊斯蘭文化印度文化衝突的一面。

  有人利用古代西藏文獻的香巴拉指南,試圖去發現實存之香巴拉王國國境,西方一位藏學學者海爾穆·霍夫曼就做過這種研究,並且堅信他已查出了前往香巴拉之路線,路線可追蹤至阿富汗與原蘇聯之阿木達雅河岸。這可能指出香巴拉王國歷史遺址,在撤馬爾罕東邊之帕米爾高原。其他可能之地方,為塔里木盆地與吐魯番盆地,這兩地皆屬西部地區而且在西藏之東方。不過以古藏文指南探尋香巴拉歷史遺址,在於它所用之古地名,以及與傳說有密切之重疊。香巴拉在歷史上是否確實存在過,這仍然是一個謎,有待今後考古發現實物或文字記載來研究和證實。

  藏傳佛教信仰者,相信香巴拉王國仍然存在,為地球上之人間凈土。姑且不論香巴拉是否真正存在或者曾經存在過,從民間傳說以至佛教經典哲學、文學無不受其影響。經常遊行於西藏各地的說書藝人,在聽眾面前擺出香巴拉國圖畫,興趣盎然地談說「香巴拉遊記」。說書藝人在圖畫上指出遊行者如何爬上通山頂之梯道,身體輕如昆蟲,以便爬上雪域高山上王國。其他民間故事,對香巴拉遊行的敘述,則含有教訓性之寓言。其中一個故事說:有兩位朋友旅遊香巴拉途中,遇見一位流浪者,流浪者送給了他們黃金禮物。接受黃金禮物之人,體重加大而墮落山下;拒絕黃金禮物之人,則順利到達香巴拉。這說明必須放棄世俗執著,增進道業之修持,方能進入這人凈土

  《藏文大藏經》纂集於十三世紀,是藏傳佛教殊勝之聖典。其第一卷中,記載了有關香巴拉之經文,有眾多的喇嘛,包括西藏文學中重要的作者對於記載香巴拉這神秘王國歷史之佛經,作了很多寶貴的注釋。1775年,六世班禪大師羅桑貝丹,根據《藏文大藏經》之經文寫了一部通俗的《香巴拉指南》。十六世紀,雅旺•吉達王子寫了一部藏文中最美妙而詳盡的史詩,描寫前往香巴拉之旅遊歷程,他後來被人背叛篡位。西藏文學和許多醫學、占星學的書籍,一般人皆相信其內容源自香巴拉王國。其中有一本占星學的教本,名《白琉璃》,開頭就是香巴拉王國史,書中有歷代國王木刻版畫。

  隨著佛教西藏之發展,時輪密法與香巴拉成為格魯教派之主要教學內容。此派最大之寺院哲蚌寺承襲印度南部之地名,據說釋迦牟尼佛曾在此地,為香巴拉第一代國王蘇德禪喇說時輪密法。札什倫布寺也成為弘揚香巴拉文化之中心。達賴和班禪,都被認為是過去香巴拉國王轉世。根據預言,班禪將轉世為香巴拉國王,自香巴拉出外,摧毀惡魔勢力,建立佛法黃金時代。第六世班禪大師寫了最通行的《香巴拉王國指南》外,還撰寫了通俗之《香巴拉祈禱文》,其中有一段描寫最終戰爭

  百萬雄獅兮,彩色繽紛。

  四十萬大象兮,憤怒狂奔。

  黃金戰車滿載戰士武器,

  齊赴大戰場兮,英勇莫敵。

  香巴拉傳說,早已成為西藏藝術之題材,繪畫與牆壁裝飾畫,亦據古代經典內容而描繪,香巴拉外圍雪山環繞,國境分成八個如蓮華瓣之區域。圖下方,通常畫惡魔勢力與未來國王間最終大戰之情狀,未來國王騎著大青馬。其他繪畫,畫著香巴拉歷代國王之畫像,手持各種特殊的法器,如鈴、書、劍等。

  西藏音樂,至少有一曲據說來自香巴拉。傳說本世紀初,西藏東部一個寺院的堪布,在禪定中曾游訪香巴拉,他在那裡聽到一曲妙樂,出定後將此樂曲記錄下來,他為此曲填詞,由該寺的喇嘛弘揚出來。

  香巴拉傳說包括了三個基本論題,這種分法開始於六世班禪所著《香巴拉指南》。他將香巴拉傳說分為三部分:前往香巴拉之歷程;王國本身情形;該國歷史及預言。用現在的學術觀念來說,將神話中之論題衍變成了:探尋神秘王國或者聖地之旅程;神秘之聖地人間凈土之概況;預言黃金時代將來臨。

  這一古老的西藏故事,激發著無數的人去探尋這「世外桃源」。據說有位年輕勇士四處尋覓這神秘王國,他經歷千山萬嶺之後,來到一個老修行人的山洞,老行者問他欲往何處。年青人回答說:「尋找香巴拉。」老行者說:「你不用到遠處去,香巴拉王國就在你的心中。」這個故事啟示我們,對於藏傳佛教信仰者來說,香巴拉王國就隱藏在行者自己的心中。因此,必須心覺悟後,始能在外界找到香巴拉王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