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譯《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梵語:वज्रच्छेदिका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सूत्रvájra-cchedikā-prajñā-pāramitā-sūtra),簡稱《金剛經》,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經典之一。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分段註解

uploads/content/2022/june/b4bd06dff38b3bc7abc3f23e7f8c2702.jpg"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分段註解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民國崑山居士

  法會因由分第一

  善現啟請分第二

  大乘正宗分第三

  妙行無住分第四

  如理實見分第五

  正信稀有分第六

  無得無說分第七

  依法出生分第八

  一相無相分第九

  庄嚴凈土分第十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能凈業障分第十六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

  凈心行善分第二十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此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分段註解緣起。1990年9月海南出版社出版了《蘇東坡金剛經字帖》,在該字帖後附《金剛經》和《心經》分段註解。此註解民國崑山先生所著。

  本人亦非常喜讀背誦金剛經》,然業障深重難解如來真空妙有’真實意。多年來一直徘徊在無相大門之外而不得入。為此,曾拜讀多家大經註解,在諸多註解中,愚以為黃崑山先生註解甚佳,故推薦給大德,望在網站上共用。若大德有所領悟,望敕教於吾,同證涅槃

  愚人培珍啟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分段註解

  題解:般若讀作缽惹華意智慧波羅蜜華言到彼岸。經徑也,為修行之路徑也。

  金剛不變不壞,剛則最堅最利,光明堅固,能制物而不為物制,以喻能斷妄念也。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鳩摩羅什華言童壽,於後秦弘始四年,奉詔翻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這部金剛經是由佛與須菩提一問一答,由阿難筆記而成

  佛具十號:如來,應供,正偏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具此十德,方稱世尊

  觀世音菩薩,於過去無量劫前,為正法如來。於現在賢劫中,示現為觀世音菩薩,救度眾生一切苦難

  四大天王,管領四大部洲。

  韋馱菩薩,三洲感應,擁護佛法

  釋迦牟尼佛,又稱釋迦文佛。名悉達,父凈飯王,於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四月八日,從摩耶夫人右脅生,生時放大光明,遍照十方,地涌金蓮自然捧足,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口即能言,穎慧夙成,不由師授。居王宮十九年,出家修道十二年說法四十九年,涅槃於周穆王壬申二月十五日,住世七十九年。

  須菩提生時,府庫盡空,父卜雲,既善且吉,故曰空生,亦名善現,又稱吉祥尊者。佛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

  迦葉(葉音室),華言飲光,以身有金光得名,苦行第一。佛在靈山會上拈花微笑,心印密傳,為禪宗第一世祖

  阿難釋迦佛堂弟,父斛飯王,以佛成道日生,因名慶喜,弟子多聞第一。

  法會因由分第一

  全部經三十二段,為梁昭明太子所分。

  祗園法會由此起因,時為周穆王九年戊子。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己。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己。敷座而坐。

  第一段是敘述祗園法會為這次說法之起因。

  如是我聞,阿難雲:此經是我親聞佛說者。舍衛國是波斯王國名。祗院太子施捨一個有祗樹的園子,給與孤獨長者故名為祗樹給孤獨園。大比丘是有行者菩薩羅漢弟子是也。

  佛制,只食中午一餐,過午不食。舍衛大城內的人家,午飯煮好,必先留有一份新鮮的飯萊放在大門內,等候佛和弟子來取。食時,是到了中午時。著衣持缽,著二十五條之僧迦黎衣,持四天王所獻之紺琉璃缽。佛領率諸弟子,入舍衛大城中,不分貧富,次第向人家各取了一份飯菜,回至本處,食完飯,收衣缽,洗了腳,敷座而坐。

  佛行乞食法,折我嬌心,生彼施福也。佛行洗足,洗則凈身業也。布席跌坐,攝動歸靜,心同佛也。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稀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女人。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啼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女人。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第二段是須菩提向佛請示說法的記載。

  長老,是道高年長之稱。合掌當胸,是心合道也。善男子女人是指在家之修行者。如者,真性本體,來者,真性之實用,真性虛空世界,而常自如,又隨所感而來現,故曰如來。佛,華言覺也,故佛稱覺王,覺有三義,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覺滿,萬德具,方得稱佛。菩提薩唾,華言覺有情,上求佛覺,下化有情,稱菩薩,省文也。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阿無也,褥多羅上也,三藐正等,三菩提正覺也。雲何應住,是如何住其道心,使得定靜。雲何降伏其心,是如何降伏其妄念,使無紛擾。發無上正等正覺心者,正性無可上之,故曰無上,聖凡同具,故曰正等,圓明無虧,故日正覺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第三段佛講大乘法至正之宗。

  菩薩摩阿薩是菩薩中具大覺性者。卵生是雞鴨等類,胎生是人,馬牛等,濕生是在水中所生的微生蟲。化生是由變化而生的蚊、螢等。有色是色界天,但有色身而絕情慾天人無色無色界天,惟有靈識而無色身的天人。有想是有想界天,惟有想不復有色身的天人。無想是無想諸天界,一念寂然不動天人。非有想非無想,是非想非非想諸天界天人

  涅槃,音逆盤。涅不生,槃不滅、超脫輪迴地,如來真性明覺,能令眾生滅盡嗔痴,度脫苦海,毫無剩義之為無餘涅槃涅槃不生不滅真性常住,謂入於大勝妙之地,非謂死也。

  菩薩度盡無量無數無邊眾生,而說無有一眾生為我度者,何以故,佛告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所以者何,因為未悟的菩薩亦是眾生;既悟的眾生即是菩薩,其實是眾生自性自度,我無功也。

  何謂四相,四相由我執而起,吾人一有執著,既有能執所執,能即我相,所即人相。種種分別即眾生相,能執所執不斷,即壽者相,四相空,即我執空,又名人空。

  若存我能度生之念,不能忘我者,我相也。見所度之生,不能忘人者,人相也。所度之生中,分別靈蠢高下者,眾生相也。欲身長存度世,念念續續,能所繼續不斷,不能忘我人者,壽者相也。

  眾生無邊誓願度,原是菩薩之本願,但四相不空,不得成菩薩

  妙行無住分第四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第四段是講微妙行法無所住

  菩薩於法,即於無上正等正覺之法。住者著也。布施是布己之所有,施之於人也。菩薩發心,度生為事,菩薩六行,布施居先,此以布施無相為降伏,又即以無住為住也。布施不住色聲香味觸法此六者,以六根清凈故也。六度者,布施度鏗吝,持戒淫邪忍辱度嗔恚,精進度懈退,禪定散亂般若六度兼該,萬行具備。

  凡夫布施,都住根塵,以求福報,縱得福,亦有限。菩薩無相布施,三輪體空,清凈益利,原無心求福也,而自然生死苦,受大快樂,得證佛果,其福德不可思議稱量也。勿謂無相布施,虛而無福也,無相之福甚大,即如虛空無相,其邊際不可心思量度。

  四維者,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合上下為十方。

  菩薩無相布施,行清凈施也,其福德亦如十方之虛空無量無邊也。

  按:天文學家,知道地球是圓形的,圍繞太陽運行,地球上下四維虛空,尚有無太陽系,這是近百年的事,而我佛陀二千五百年前,已知道三千大千世界,天空中有無數無量的太陽系了,這證明佛的智慧是超科學的,為現代科學家所望塵莫及。

  如理實見分第五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第五段是說悟如如理,實見如來

  如來真性佛也。色身是相,法身是性。如來說:丈六身相,特大圓鏡智,所現影像耳,非真實法身相,不特佛相如是,凡一切人物所有之相,皆屬虛妄若不執諸相為實相,而見諸相即非相,則知色身中具有法身,則見自性如來矣。

  度生布施,固不可著相也。恐意中或執一佛相。故本段復以諸相非相破之。

  四智者,一大圓鏡智,二妙觀察智,三平等性智,四成所作智。

  本經經義至此包括己盡,以後問答,皆破疑闡理,開示學人

  正信稀有分第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第六段講生真正信心,最為世所稀有,但是實信有(之)人仍須推及無相

  前段示離相度生,以彰妙慧,無相布施,以稱妙福,非相見佛,以印妙心,空生一一信受,又欲眾生同生信心,佛告以果能凈信,不但證法空,且脫法空之障矣。

  須菩提恭敬佛說世尊眾生對於以上佛所說都能真實相信嗎?佛告須菩提,莫說現在眾生,能生實信,即至後五百年,魔強法逆之時,亦必有聞此經而生信心者。夫能凈信於五百餘歲之後,其善根必須種於五百餘歲之前,早已恭敬三寶,累劫熏修,於自性福田中,深植善根

  一念者,即純一不雜之意。凈信者,至誠為之意。誠能感格,故悉知悉見,佛具慧眼,洞悉此凈信眾生,得如十方虛空無相福德。何以知浮(深)信者便得福德?因為能信此章句者,定然四相皆空。二執俱化,滅嗔痴,度苦海,而得益利無量也。

  何以知凈信者,人法皆空?是諸眾生,若心有所取,即住於相也。住於法,則法亦相也,住於非法,則非法亦相也。層層翻駁,總之一有所執,即不能凈信心矣。故能凈信者,不可著有,亦不可著無,法相宜空,非法之相亦宜泯。

  未渡須筏,既渡當離筏。喻人未悟真性,不可無佛法,既悟不可執佛法,如此則佛法尚當舍,何況非佛法乎。

  無得無說分第七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第七段解真空妙理,本無形相自然無得亦無可說之義

  上言佛非相見法,不可取,何以如來現在說法,故破此疑。

  佛告須菩提說:你要知道,如來雖然是已經覺智圓滿宇宙真理無所不知,然而如來有一定之法可得嗎?有確定之法可說嗎?須菩提回答說:我了解佛所說的意思,正等正覺全在性靈中,無定法可名,而無菩提,更深妙難名,正覺之用,應機而酬,亦無可說。所以如來所說的法,其真理無可名,亦無可說。因為無上菩提法是要性修,而不能以色相取,如以相取,就不能深造到性理之妙。

  這個道理,只可用心傳,而不能以口說,若是可以說,又如何能超出言思之表呢?許多法,是佛給眾生說法時所用的方式,並不是真實不移,永久遵循的法。所以說非法。但是佛假此理開悟眾生,不能否定它的真理,所以又不說是非法。所謂無為,是自然覺性,不借人為,以心悟性,以性印心,微妙圓通,既不著於有,亦不淪於無,所以無定(為)者何,此法無事作為,如四果三賢十聖,皆用此無為法以自修,但根有利鈍,悟有淺深,則所證有差別耳。

  聲聞悟心無為,緣覺悟法無為,十地菩薩悟法空無為,妙覺菩薩悟真無為,而無不為。無為法者,常清常凈,無實無虛,不與天地相終始,解者應不作斷滅相。

  依法出生分第八

  須菩提。於意雲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第八段言諸佛之法皆從此經出生。

  前言無得無說,恐人忽略此經,不知應如何修持?所以本節講欲顯無為之福,先言有漏之因,蓋以人世之福,離不開緣與業,緣業有時能盡,惟有出世之福慧,本由性生,而永久無盡也。

  因此佛召呼須菩提問道:假如有人,用三千大千世界的名貴七寶,那樣貴重,那樣多,去施給眾生,救濟眾生,而此人獲得之福德,可以說是很多吧?須菩提知佛之意,急回答說:世尊,是很多。但是聚寶布施是藉物而修,物之聚散,有數有限,其福德自然有限。此種福德人間之福,非福德性,縱然很多,仍不能超出輪迴。所謂福德性者,即是從性中智慧而出之福德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之於心,持久不忘,乃至四名偈等,為他人說,先覺覺人,自利利他,其所得性中之福德,勝彼七寶布施福德多矣。何以故,一切三身四智諸佛,及無上菩提之法,皆從此文字般若而出,故稱若為佛母。佛又恐人執著有法,隨又掃去曰:即非佛法,蓋所謂佛法者,不過藉以開悟眾生耳。六祖曰:佛者覺也,法者悟也,若不覺不悟,而外求他法,即非佛法

  本經以福德智慧相較,前後九番,此段是第一番。

  一相無相分第九

  須菩提。於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羅漢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第九段言四相歸一,究竟無相;若有一相,即無得果。此段破不可得果之念。上言佛法不可執著此言佛果亦不著相。修中有果,隨證隨空。空生承四果之問,返躬自照,即以佛之所許而證之也。

  本節所言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四種小乘果位之聖人,較凡夫已為道高德重,惟佛仍恐人不知聖者以無念為宗,每興起所得之心。因而向須菩提說:須陀洹在修行時是自認已得果,已得道了嗎?須菩提深知佛意。即回答說:沒有。世尊,須陀洹原為入流。是剛剛步入涅槃之聖流,初入無相之門,僅得預聖流之雅號,而心無所得,所以說而無所入,只是不入六塵境界,因而名須陀洹。

  佛又接著問,須菩提,你以為第二果斯陀含。他是已經漸修精進,修無漏業,念念不住六塵境界,而斯陀含亦自以為己得聲聞第二果否?須菩提回答說:沒有。是什麼原因呢?斯陀含心恝於道,只餘一生一滅,前念方著,後念即離,心不著生滅之相,是謂斯陀含。

  佛又問須菩提說:阿那含在修行時,自以為得聲聞第三果嗎?須菩提說:沒有。是什麼原因呢?阿那含不來欲界受生,內無欲心,外無欲境,習定已深,六塵四相,一一證空,而無不來之相,是謂阿那含。

  佛再問:須菩提,你以為無生阿羅漢修行時,自念已得聲聞第四果嗎?須菩提回答說:不是。世尊,是什麼原因呢?阿羅漢諸漏已盡,諸法不受,心空相滅,沒有得道之心,又怎能有得果之念呢?如果於道有得,於法有名,乃凡夫之行也就是已著我眾生壽者四相。道與法皆是假名,在行為道,在教道法佛法本空,有何可得。所以阿羅漢,若自念得道,就是著四相,何以能為阿羅漢呢?須菩提接著說:佛認為我沒有競物心到精妙處,是弟子中解空第一人,四相皆已滅盡,愛染不生的離欲阿羅漢。佛雖然如此稱道我,但我實不作得道想,若作此念,即是心有生滅就不能名之為阿羅漢了。接著須菩提又說世尊,我若是作得道之念,就是心存有我,便生諍心,佛也不說我是樂寂靜之人。實際我是原無所得,也實無所行,惟有本分上一塵不著也就是因此而得名須菩提,所以佛說我是寂靜之行者。

  阿羅漢,華言無學,謂位斷三界煩惱俱凈,究竟真理,無法可學。

  四十二章經曰,阿羅漢飛行自在,曠劫常存。阿那含壽終生天,直證羅漢。斯陀含再受一生,即證羅漢。須陀洹七死七生,方證羅漢

  三昧,作正定,正受,正見解。不見心名正定不受諸妄名正受。遠離九十六種邪見正見

  六祖曰,諍是勝負心,與道相違背,便生四相心,何由得三昧。離欲即解脫,以離欲故得無諍。

  庄嚴凈土分第十

  佛告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雲何菩薩庄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嚴佛土者。即非庄嚴。是名庄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往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往。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雲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第十段言凈明心地即是庄嚴

  昔蓮華國內有婆羅門,生子名釋提洹竭,出家成道,即然燈佛,又名定光佛,生時遍體放光,照徹十方。一大世界,必有一佛說化,謂之佛土。庄嚴即整肅之義。以定慧之寶庄嚴心內佛土者,菩薩也。以金珠之寶庄嚴世間佛土者,凡夫也。

  昔文殊佛曰,何名大身,佛言非身是名大身。非身者,法身也,即真性也。

  上節言小乘聖者無得。這節說大乘亦無得。所以佛向須菩提說:我以前在本師定光佛前聽法時,並未持有得之心,你說是否?須菩提回答說:是的!世尊對於法,實無所得。因為覺悟自性,本來清凈,原無塵勞,寂而常照,即自成佛

  佛又問須菩提說:菩薩庄嚴佛土否?須菩提言,不也。如來以無得為得,菩薩亦豈以庄嚴庄嚴。何以故,庄嚴乃法性庄嚴,非形相庄嚴,如黃金為地,七寶為台,此不過是形相庄嚴耳。佛土,即凈土也。庄嚴既不在外飾,則當內凈諸心,心凈,則佛土自凈庄嚴莫甚矣。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欲塵凈盡,則無所住而生清凈心,蓋清凈心,包涵太虛,充滿法界,無物可比其大。

  佛欲眾生覺悟此心,故以大身為問,須菩提,譬如有人,其身大如須彌山王,高廣有三百三十六萬里,為眾山之王,你的意思如何?是身為大否?須菩提回答說:甚大世尊,但此身雖大,終受輪迴,非真實性,是虛名大身。佛曾說:凡有形相,有生滅皆是虛妄。三千大千世界亦是虛妄。惟有佛說之非相法身,無漏無為,是名清凈大身。何以既有形相,皆為虛妄呢?因為已具有形相,無有不破壞者,縱然暫時不破壞,亦是業力支持,業盡仍須壞,惟真性形相,乃無從壞起,真性常住不變,所以說,非身是名大身。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雲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於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第十一段述說持經度人,修無為福勝於七寶布施

  此分較量財與法兩種布施,以表明無為之勝。能生清凈心,便得無為福,所以佛更以福慧較勝,一再叮嚀,希望眾生精進

  印度雪山之頂有池,方圓五十由旬,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水東出為恆河,沙細如面,佛嘗居此說法

  佛說須菩提,譬如恆河中所有的細沙,已經很多,再將恆河所有細沙,一粒沙化成一個恆河,原有的細沙,本已無法計算,若再計算新河的沙數,不是更多了嗎?須菩提,我今實告汝,如有許多男女善人,將他們多量的金銀財寶布施,而這些財寶的數量,如同恆河沙數,甚或者更以一沙一世界計算,他的財寶,堆滿那許多個三千大千世界財寶,用以布施,這種布施所得福德,多不多呢?須菩提回答說:世尊得福很多。

  佛又告須菩提說:另外有許多男女善人,皆能在此經中,接受其義理而持守之,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講說,其效果不但自己不為惡業所縛,而能悟明真性,並且使人人能明心見性,脫離輪迴,永超生死,而這種福德,比較恆河沙數之世界財寶布施所得福德,超出無量倍數。這就是財施有盡,法施無窮,財施不出欲界,法施能出三界,所以說此福德勝前福德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稀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第十二段講受持正教之人天人皆予敬重。

  此段承上文極言持經之勝,果能凈心持此經典,豈只得福多,且可成就般若法身,漸證佛果矣。

  阿修羅,華言非天,言富貴同天,而無天德也。因嗔恨心重,故托生此種

  此節申言如何勝福之義,並言說經為益之大。佛說須菩提你要知道,不論對於凡夫聖賢,或者人多人少,以及城鄉、繁華市區,或是僻靜地處,更無論晝夜,以及時間長短,如遇機會,當為說此經典,乃至最少四句偈等,為人解說。既然有人受持讀誦演說,他的功德威力自然很大。所以這個說經的地方即是如同塔廟一樣。因為說經,能使聽者除迷妄心,悟本來佛性,所以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皆應來供養持經的人。演說一經一偈,即有此功德,何況能持誦全經呢?

  須菩提你應當知道,這種人無漏無為,成最上法身功德完滿,成就第一報身,眾聖獨尊,成稀有應身,見性無疑。心常清凈不生不滅,無諸妄念,已成就最上第一稀有之法。佛經即是法寶,既有佛,即是佛寶,若尊重弟子,就是僧寶,三寶俱在,可不尊重那?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所說須菩提。於意雲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須菩提若有男子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第十三段佛指明持說此經,成就稀有之法,當永行持。此經之妙,以本性智慧,成無上之菩提,如大而世界,細而微塵,妙而佛之身相,皆為虛妄而不實,不若心中般若波羅蜜

  性中智慧,如金剛之光明堅固,能斬截塵根纏縛,破執掃空,度脫苦海,直超彼岸

  須菩提說:持說此經,能有如此稀有成就弟子應當遵命持誦。但不知受持之法,因而請示世尊說:此經應標示何種名稱?我等應如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乘此聖利之智慧能到安樂彼岸。以是名字,汝等應當誠心奉持,一心流布於天下後世。但恐眾生迷於法執,因為既是說般若波羅蜜者,妙覺本性,湛若太虛,休既虛無,何名之有?故曰,即非般若波羅蜜。又恐人生斷見,因權立此名,以便於奉持,故曰,是名般若波羅蜜

  佛又說須菩提,你以為如來所說法否?本心元凈,諸法皆空,更有何可說,二乘之人執著人空法有,才有所說,而菩薩了悟人法皆空,即無所說。所以須菩提佛說世尊,佛是無法可說

  接著佛問須菩提,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否?須菩提言,甚多。佛告須菩提微塵雖多,然無定體,終為虛妄,是名為微塵耳。世界雖大,然劫盡則壞,非為真實,是名為世界耳。

  佛又問須菩提,可以三十二相如來否?須菩提說:否也,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如來真性佛,般若真性法身相也。三十二相應身相也。應相可見,法相則不可見。何故不可見?因為佛雖現色身為三十二相,至涅槃時,則皆無有,所以不能見真性如來

  佛告須菩提說:若有男子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解說,其福甚多。此言捨身求福,比財施更進矣。但未明本性,畢竟不如持經,自利利人使人人知身內各具般若真性,則持經之福甚多也。財施也,命施也,總為有漏之因,見性也,明心也,實獲無為之福。佛具三身,清凈法身圓滿報身,百千萬億化身,應身即化身也。

  如來具容貌相好二種身體相好十種,手足相好十種,以三十二種凈行,修成三十二種相好

  身命布施,喻也,無非委身事佛之意,不可以捨身拚命,投崖飼虎視之,忍令人立就死地哉。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稀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凈。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稀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稀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男子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第十四段述能離諸相,自得寂靜妄念消逝。

  空生於離相見佛,已悟十分真諦。所以他聽了佛說此經以後,已經了悟人法兩空,深得中道之理,感極涕零的(地)對佛說稀有世尊,我昔所得慧眼,於有見空,今聞是經,於空不遣,乃悟向取證之道尚淺也。世尊!若是有人,得聞是經,信得自心本來清凈,具有般若真性堅固常存,非幻非虛,不生不滅,則生實相。當知是人,超出諸乘,成就第一稀有功德世尊,究竟此實相者,如太虛空,無有形跡,即是非相,如來說名實相而已。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其理,解其義,承受修持,並不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濁世末法時,去佛遙遠,苦海茫茫,是人聞經信受,心皈佛法,是人則為第一稀有。何以故?蓋以是人,能無四相已證人空矣。何以知是人能無四相?是人已悟非相,能空非相之相矣。何故必要離相,能離一切有相,離一切空相,證真空無相之妙,則成正覺矣。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此經旨趣深妙,如非有大根器的人聽了難免驚駭,所以聽了此經不驚是無疑心,不畏是無退心,不怖是無難心。諦聽受持、永不退轉,當知是人甚為稀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原以諸經皆從此出,乘此智慧彼岸,豈果有彼岸之可執,特名之為第一波羅蜜而已。

  按:六波羅蜜,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智慧雖居第六,其實破除疑綱,是第一義,忍辱最難,故特揭出之。

  六波羅蜜中第三種忍辱波羅蜜能做忍辱,才不起嗔恨心,嗔恨不起,方得不昏亂真性真性不亂,才能到諸佛彼岸。但是真性中實際無此忍辱,因為了悟人法兩空,即無所謂忍辱之相,是己達到了我人眾生壽者之四非相,所以說非忍辱是名忍辱這是要忘辱忘忍。佛又說:何以要忘忍忘辱呢?須菩提我要向你們講一個實際的例子,從前有一位無道暴君歌利王,率采女在野外游獵,遇我適在坐禪,王曾令人割斷我的手足耳鼻,我在那時候,安靜不動,任其割截,實具有般若正智,通過一真法界,所以四相皆空,萬念俱寂。何以知無相呢?我在當時,身體被他節節支解時,假設我不能萬念俱空,忘懷我人之相,則必生恨心。佛以慈忍力,還復如故。詳見涅槃經。

  如來說:我在前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修忍辱波羅蜜行,欲令眾生忍辱波羅蜜法。不著諸相,乃至於惡罵捶打皆忍受。能忍必由無相

  佛告須菩提菩薩如來無相教法,欲成佛道,必要發菩薩無上道心,亦即清凈無相心。不起生滅,湛然清凈不應當住著所有形色而生出的念頭譬如說愛高樓大廈,美麗器皿又不當住著於聲香滋味,以及由所接觸而生的心,如歌唱與異趣,嬌娜美女,甚且泥於法而不能見真性心念,也不應住著,心無所住則見真性。所以佛說菩薩心,為無所住心,不能以布施慾望之滿足。

  須菩提菩薩是要儉於己,而奢於人,有利眾生,盡力為之,故應如是無相布施

  佛所說我一切諸相,原是指菩薩之解說,其實本體全空,原是非相。所謂一切眾生,也是引導諸菩薩滅度耳,其實眾生,若見本性即非眾生

  佛說了以上這番話,恐眾生不相信,乃強調說:如來所說的話,是真語者,真而不妄。實語者,實而不虛。如語者,如而當理。不誑語者,不欺人。不異語者,不二說。

  佛告須菩提如來得法,心體空寂無相可得,所以說此法無實;無形可觀,而妙有無方,欲言其虛,自性具足,故曰此法無虛。無實無虛,既離有相又離空相,不著兩邊,乃是真空無相之相

  佛又說:如果修行人,教化眾生住著於法,而行法布施,不達三輪體空,則為無明所障,昏暗蔽塞,不能見真空無相之理,如入暗室,則無所見若不住法而行布施,豁金剛眼,燃般若燈,性光四照,洞徹真空妙理,如人有雙目,像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佛又指示須菩提說:無論現在的世間,或未來世界,如果有善行男女,能對這部經典直下頓悟真空,不稍暫舍的讀誦行持,就能諸佛如來以佛之智慧去完全了知其人,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須菩提若有男子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第十五段是說持誦此經,功德無量

  佛恐執著忍辱之說,只知捨身,而不悟性。所以這段是第四次以擅度攝精進之福,與慧相較,益見般若功德宏深也。

  佛對須菩提說:假設有善行的男子女人,他們早晨中午晚間,一日三次,用恆河沙數那樣多的身命,經過不可以年月計算的百仟萬億劫之時間去行布施此人固然受無量福報。但這是世間福,易染煩惱之因。假設有人聞此經典,若能心無違逆,篤信此經,即種善根善根既種,日見增長,這謂之世間福。這種福要比世間福性大。

  須菩提你知道嗎?此經要義,在指點性靈覺悟群迷,其功德性大無比,不可以心思口議,不可以輕重長短計算,無法求其邊際與限度。般若是佛之母,本經為上根人,啟發大乘心,載度一切眾生,而佛又能兼菩薩度之。這就是最上乘,也可說是佛乘,心量若太虛,更無餘乘可說。若是有根器的人,深明此理,了悟佛意,持此大乘經典為人聽說,使學者各見自性無相之理,此人印契佛心,入佛知見,故佛悉能知見此人定能成就,無有邊際,不可稱量之功德,你應當知道這些人,就是負荷如來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佛乘的真正弟子

  佛告須菩提,若是喜好小乘佛法的人凡夫愚鈍不能聽信廣大無上菩提妙道,執著於我人眾生壽者四相,自然對於此經不能讀誦,又何能為人解說?須菩提,你應知道,無論何處,若有此經,凡人天道人道阿修羅眾生,皆應供養而生敬信,因為置經之處,應視為如來塔廟,應當恭謹作禮圍繞致敬,並用香花散布供養

  按:以恆河沙等身布施,極言大而且難,無非竭力精進之意,不必作捨身解。時間極長,不可以年數計,名之為劫。

  書寫此經,手具般若,身根勝也。受持此經,心具般若,意根勝也。讀誦此經,口具般若舌根勝也。

  乘以載運而名。聲聞乘,如羅漢獨善其身,是自載之小乘而已。緣覺乘,半為已半為人是中乘。菩薩乘普度眾生大乘。若佛乘,則兼度菩薩,為最上乘。一有見執,即落小乘,不能證無上菩提矣。

  供養十事,一香、二花、三蘇燈、四纓烙、五幢幡、六寶蓋、七衣服、八果食、九音樂、十合掌禮。

  阿修羅,八部中神王也。天者逸樂心。人者善惡心。阿修羅嗔恨心,但存是心,不能解脫耳。

  塔有四,生處塔、成道塔、轉法輪塔、般涅槃塔。

  能凈業障分第十六

  復次須菩提若有男子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抵劫。於燃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女人。於後未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十六段說若常讀誦此經,即能凈除業障果報亦不可思議。

  如來維護世人讀誦此經,顧慮非常周到。假設有人讀誦此經,為人輕賤,罵為迷信此人先世罪業,應墮入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者,如來則以佛之威力,使其先世罪業消滅。此人知道前世罪業己得消滅,免墮惡道,則讀經修行,更為精進,當得無上正等正覺。此段是佛令人安心讀誦此經,不慮被人輕賤之措施也。

  佛告須菩提說:我回想過去,未遇到燃燈佛以前,已經過無數劫數,我曾遇見八百四千萬億,無數量的諸佛出世,我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但是供佛功德,與持經功德,和受持此經相較,實有不同。受持此經,得悟真性,勝前功德百千萬億倍。所以如果有人,在以後末法世中,能受持讀誦此經,與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相較,已高出千萬億分,我之供佛功德,更難及其億萬塵沙之一也。蓋以供佛只得世間福報,而持經能洞見本性,求脫輪迴也。

  佛又說須菩提以上雖然詳述持經之重要,以及較量福德之多寡,不過略述大意。假設有行善男女將來在末法世中,受持讀誦此經,自然應得無量功德,如我把那些福報功德,全說出來,那些未達性的人們,聽了之後,一定要發狂而迷亂,或者對我說此種功德生起疑惑來,不能信受。須菩提你要知道,此經之深意,不可思議;而其果報亦不可思議也。釋迦如來,是賢劫第四佛,歷三阿僧祗劫修行,經五十五位菩薩證果。第一劫滿,遇寶髻如來。第二劫滿,遇然燈如來。第三劫滿,遇勝觀如來

  那由他西方數名言其多也。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服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人身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庄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庄嚴佛土者。即非庄嚴。是名庄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第十七段直窮究竟,總歸無我

  空生前問為初發心菩薩求住降,此問為已發心菩薩求住降。初發心者著於相,已發心者著於法,終未得究竟之義世尊答以實無有法發菩薩之心,法尚無有,何有住降之法。但以滅度眾生而不著滅度之相,即此是住心,即此是降伏,不必更求也。又是破情顯智,破除四相粗執,顯出般若真智。此是忘智顯理,剔凈四相細執,顯明真如妙理,由賢而入聖也。

  佛告須菩提善行男女,發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度生本菩薩分內事,但滅一切眾生已,至所願圓滿之後,而無有一眾生為我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存有我能眾生之心即為著相,有四相,即非菩薩矣。所以者何,真性中實無發菩提心之法,但得度願滿,而能度所度兩忘,方是發菩提心者。

  佛恐須菩提疑既無法發菩提心,如何可得菩提法,因此佛以己身無得以證之。凡物初無而今有曰得,故反言問之。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無上正等正覺心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蓮花城中,然燈佛授記之時,心領神會,無有法可得,並無有得見,豈別有菩提法可執,而雲有得哉。佛言,誠如是言,我爾時所修諸行,實無有得菩提之法,蓋菩提心中自具,不待外求,若謂有法可得,則心外有法矣,如何授記。如有法可授,則然燈佛應不與我授記,當下即傳以成佛之法矣,何必懸記來世,方得作佛耶?

  釋迦,華言能仁,是心量無邊,宏含一切。牟尼,華言寂默,是心體本寂,動靜不幹,即此佛號意義可思也。授記者,非授成佛之法,乃預定來世成佛名號,謂能了悟,將來必然成佛也。

  須菩提,汝知如來之命意乎?如來者,本性湛然,不染不著,如其本來,故名如來。倘人不知此旨,而謬謂如來別有法得菩提須菩提,要知真如自具即是菩提,別無有法可得菩提

  須菩提如來所得菩提,於中無實無虛,菩提無色相,故無實;色相凈處,即是菩提,故無虛。無實無虛,恰是真空妙境。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種種法中,能自悟真如皆是佛法

  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法不可泥於有,所言一切法者,非實有此一切法,但假名為一切法耳,是故名一切法。

  佛又說: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常聞佛說此語,並已明了其義,所以急白世尊答曰如來人身長大,則非真實大身,是虛名為大身。色身有相,為非大身,法身無相,廣大無邊,是名大身。清凈法體,量等虛空,方是大身,今所說大身,有生滅便有限何足為大,不過是名大身而已。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真如清凈,方名為菩薩,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度生本菩薩分內事,若雲我當是居然自命為菩薩,即此便有我相非菩薩矣。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真性空空洞洞,不惟無眾生,並無所謂菩薩,只此清浮者名菩薩,實無別法名菩薩。性中本無四相,則並無菩薩可知也。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庄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七寶庄嚴,不過外飾耳,非真庄嚴,是名為庄嚴而已,有意度生庄嚴,皆不名菩薩,若直下大悟,四通八達,人空法空,廓然無我,我身既無,何有度生庄嚴之心,如此,真是菩薩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肉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天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法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第十八段指明眾生一體,同入觀照,萬法歸一,更無異樣。

  前段言不見人與我亦不諸法,則如來何需五眼?此段佛破此疑。五眼總是性中明覺,佛呼須菩提說:你的意思以為如何,佛有肉眼沒有?須菩提回答說:如來肉眼,見一切色,內外空寂。佛又問如來天眼沒有?須菩提回答說:如來天眼,見自真性,是法平等。佛又問如來有慧眼沒有?須菩提回答說:如來有慧眼,能見自性中之般若。佛又問如來法眼沒有?須菩提回答說:如來法眼,見相無相,見法無法。佛又問如來有佛眼沒有?須菩提回答說如來有佛眼,能見前際無煩惱可斷,中際無自性可守,後際無佛可求。佛先舉五眼不同之功能。後言世界之大,眾生之多,以見佛之微妙

  佛說譬如恆河中的許多細沙,這沙的數量多不?須菩提回答說:這沙的數量很多。佛又說如果以恆河沙數,每一粒沙,均作一恆河算,則同其細沙那樣多的恆河,實無法計算,而佛世界又如細沙之恆河那樣多,可見佛世界之廣大矣。何況眾生之種種心呢?所以佛告須菩提說:凡爾世界每個國土中,所有眾生,他們不同的各種心如來悉皆知道。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此心,概生於妄,也可以說真性中生此妄想心,佛視此等妄心,都無實相,同一幻性,故佛悉能知之。實以人之內心本來虛靜,一切妄念,由於喜怒哀樂愛惡悲恐中生,顛倒妄想,種種不一。如來說,這些妄念都是後來所生,非本來常住真心,如果能判別出妄念為非心,而菩薩本心始現,這才可名之為心也。

  佛說為什麼要如此呢?須菩提應知道,妄心雖有多種,不外過去現在與將來,此三種不同時間的心,皆從緣生,原本無有,所以要三心俱空,方能湛然清凈,過去無留滯心,現在無執著心,未來攀緣心,過去已滅,未來未起,現在不住,三世推求,了不可得

  佛俱五神通又曰五通,五種變。不思議為神,自在為通,不思自在之用五種:一天眼通,謂色界四大所造之清凈眼根,色界及欲界六道中之諸物,或近或遠,或粗或細,無一不照者。二天耳通,為色界四大所造之清凈耳根,能聞一切聲者。三他心通,得知一切他人之心者。四宿命通,得知自心之宿世事者;五如意又曰神境通,神足通,飛行自在,石壁無礙。又得行化石為金,變火為水等之奇變者。見智度論五。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須菩提。於意雲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第十九段談慧充法界,通化無邊。

  前言心不可得,或疑福不可修,故以無福之福,其福甚大破之。此是第六次言布施因緣,福由外種,不如福慧雙修,福自性生也。心有住著,則為非心。而布施因緣,豈可心著福果哉,惟福性本空,而福從慧出,福無量耳。佛欲示無為福德,先言有漏因緣。有因斯有緣,即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之意。

  佛告須菩提,你的意思如何?若有人以三千大千的廣大土地,用七寶滿置其中,就用這些珍貴而又多的寶物布施,這個人所得的福德多否?須菩提回答說: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佛說:此乃人天小果,為有漏之福,以有相之福德為實,則心著福果,何足為多。惟以智慧為本,行無住相布施,則無求福之心,而福無遺漏,方為多耳。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須菩提。於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第二十段言色相皆妄,離妄才可以見真。

  前雲法身非相,如何現有可見之色身呢?故解說此疑。此段言不可著相,佛恐世人忽其本真,著於色相,因重問住降究竟,而復詳言之久。

  佛問須菩提,你的意思如何?你可以去見如來具足色身否?具足者,圓滿成就之意。色身者,三十二相也。如來以凈行故,具足三十二相須菩提回答說:不也,欲見法身如來,視自本心,見自本性足矣,豈能見於具足色身?何以故,如來以凈行,修成清凈妙色身,具足三身,四智,六通,八解脫,若雲色身具足,非真具足,是名具足而已,佛有清凈妙色身,則現具一切色身三昧便是法身如來,即非具足色身可知。因為不是具足色身,而說是具足色身,這就是證明如來三十二相假相,不如持經見性為真。不但三十二相假相,即變化神通,亦非真實之相也。

  佛又問須菩提,你的意思如何?佛可以具足諸相見不?諸相,即變化種種之相,不止三十二相也。須菩提說:不也。色身既屬虛假,諸相亦非真實。諸相,即色身之別用,色身乃諸相之總體。

  如來不應具足諸相見,覺性如虛空不應當以具足色身見,無身而見一切身,無相而見一切相,是名色身具足。如業心既空寂,湛然清凈,豈有色身諸相可見?如來變現之相法界為體,遍滿太虛,隱現無定,不泥跡象,故曰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第二十一段言法無可說所說非法。

  佛恐世人色相俱不可見,如何為人說法呢?本段用以破此疑?佛告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所說法,莫作是念,如來機緣相感,隨人悟性,為之指點,初未嘗有說法之念。何以故,若人不解此意,是疑佛有執法見矣,故為謗佛。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真空妙理,本來無法,不過為眾生祛除外妄而說,是名為說法而已。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慧命者,法華經雲:慧以德言,命以壽言,即長者之意。空生恐未來眾生,聞是無法之法,無說之說,不能信解,故有此問。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眾生各具有佛性,故雲非眾生,現未解脫,故雲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眾生之所以為眾生者,但未了悟耳。若能了悟,即可立地成佛,超於眾生之外,現猶未免為眾生耳。所以佛說眾生,是名眾生。若能了解眾生真意,又何憂眾生之不信佛法無說之說耶。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第二十二段言妙法本空,無法可得

  前言佛於菩提實無所得,空生悟徹此理,因又直言請證之。

  須菩提聞佛無法可說之義,恍然解悟而對佛說世尊佛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

  此正是悟語非疑語,益有法可得,便為法縛,無法可得,方得解脫。妙性本空,實無有一可得,既無一法可得,何以有菩提可證呢?我佛是否因為無得可證,無名可名,才謂之為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聽了以後,深以為須菩提所言正確,所以說:如是如是!因為無上菩提者,本來是清凈智慧,非別有法可得,惟不留一法,乃通萬法,方為無上菩提

  須菩提,我於無上菩提,無絲毫可得,蓋有得即有失,如以得失來說,是為外物,而非自性也。自性菩提人人具足,不能謂之得或不得,若有少法可得,亦是著相,所以佛說:我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少法可得,是名無上菩提

  凈心行善分第二十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第二十三段言以清凈心,行諸善法。

  其次佛告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法即真性也。真性在聖不增,居然不減,故曰平等,佛與眾生無有高下,是名無上菩提。以此平等心,修平等法,所謂平等,真法界也。以平等正覺,法無高下也。佛又說: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真性中本無我眾生壽者,因此四相,由妄緣中現,而真性平等無四相之異。平等真性之體,修善是真性之用,因真性原是滿腔仁慈,而修善乃是表現仁慈。但是修一切善法,要離相而修,始能解脫。離諸相而修善法,即得無上菩提

  佛又呼須菩提而告之曰:所雲善法者,乃本性自然之妙。如來說,即非善法者,因眾生本性無惡,何故名之為善,只因用此法開悟眾生,乃從權謂為善法耳。上段雲無少法可得。此段言修一切善法,蓋一恐執著。一恐懈怠也。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第二十四段言福德智慧相懸,無物可以比喻

  佛恐世人因非善法之言,而忽略此經,故說此段話。此第七次福輿慧相較也。如來說經一番便較量一番,殷勤付囑,不憚再三,可見讀經之重要。

  佛告須菩提說:若有人用一千大千世界中,所有百千萬億須彌山那樣高的金銀珠寶,持用布施,獲福自然很大。若人以此文字般若,以之修善法,觀照自性,又指引他人,共修善法,是修自性福德,是積存自身中七寶,比以七寶布施福德,要高出百千萬億倍。因為前者是世間福,受享或有盡時,後者是出世間福,無盡期也。如果佛無經教,眾生何由而開悟?因此,持經功德實乃無比。

  此段總結前八段,十一段,十三段等之意而申言之,以明持經之福。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

  須菩提。於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有我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第二十五段言聖凡同性,化無所化。化即滅度之意。此是申說如來無我,以喚醒眾生凡夫也。平等法界眾生與佛,同在性中,佛與凡夫同歸一體,一片慈心,欲其自悟,即所以度也。法既平等,如何有受度的眾生,其間豈有高下

  佛告須菩提說: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眾生如來度人,只就彼人覺性,指引脫悟,原當彼自性自度,故不作度生之念,豈有我所當度之心

  須菩提,汝亦莫作是念,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