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佛教經典,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唐玄奘譯,知仁筆受,共一卷,是般若經類的精要之作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uploads/content/2022/june/59b3670a1cc03463fe463fe62fe8decf.jpg" />

  觀自在菩薩甚深般若修法,徹照五蘊皆空,四大非有。《心經》里:「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即修行所依,次第破除有無一切戲論,究竟了義。

  「空即是色」,從字面來看:空,即空性;色,即色法。一個是勝義諦,一個是世俗諦。“色即空,空即色”,色空不二。

  「色即是空」,當萬法在心前顯現時,當體即空,無有實質。凡夫執有,聖者見空,這是緣起性空。

  「空即是色,空即是色」,空性僅是遮破顯現的假相;空性依於顯現而有,沒有顯現則沒有空性。除空性以外沒有真實的色法,這是性空緣起隨緣而現,性相不二。如冰與水,海水與波浪,空是色法的本體,色是空性的顯現,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接下來,我們來分析五蘊

  「五蘊」:色受想行識。1.以色蘊為例說明空性;2.證知色蘊後,四蘊應念圓明。

  那麼有人會問,為什麼先破色蘊?因為色蘊是人的身相,人人執它為自己,計執為“我”,跟著產生無明妄執起惑造業。

  “色”,色法,也叫做物質現象;受想行識”,心法,也叫做精神。“色”有地水火風四大組合,觀察,在這假合的四大里尋找總體的身是得不到的。平時我們認為這個實有的,叫做“我”的粗大身體,由頭頸軀乾和四肢、筋骨皮毛血等各個關節支分組成。再觀察,一分分地分解,找不到一個“我”。我們身體里的細胞每時每刻都在新陳代謝,剎那生滅生老病死,成住壞空,哪裡有一個“常一”的法存在。

  看似有一個總體的實法,如理思維這個色身只是一堆散在的微塵破了色法,心法五蘊皆空。又比如,一堆毛線,拆分到最後,只剩下一微塵,一直分下去,無分微塵,本來無有。

  再以,六塵繞中塵等的理去安住觀察,一法空,一切法空。當證悟空性時,身體見了身外山河大地,房屋舍宅也不見了,根身器情界的一切萬法,如空花水月

  《心經》主要以四句破三見:首先以「色不異空」,目的是執著“有”(破凡夫及有些外道的常見);接著以「空不異色」,目的是執著“無”邊(破外道和二乘的斷見);再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破色空二見。因為萬法的本性本來就是一味法無我,一味平等。觀察任何一個法,他都是空性的,都是無我的,在法性上面平等的。

  常見:有些外道,以為有神我、造物主、命由天定、常在不滅。斷見:有些外道以有限神通,不了知因果不相信輪回,只相信有此世,不相信來世。還有很多凡夫也會說,人死如燈滅,死了一了百了,哪有什麼因果輪回前後世,誰看見了

  的確,在我們沒有聞思修行前,以我們眩翳的感官,只相信眼前現量虛幻的存在,並且以假當真。不承認前因後果。不是執有,就是執無,那都不真理實相,他們只看到輪回中的一個片段而已。而佛是證悟者,廣大全面了知整個輪回的整個過程,證悟了萬法實相光明空性。

  我們要把“色”與“空”這兩個結合,這叫現象跟空性的結合,這叫作現空無別。現空無別的意思就是:我們看到我們視覺當中的旋火輪,我們看到的這叫現象真實從本質上講不存在,叫作空性。不存在的東西在我們的視覺當中是一個存在的東西,我們的視覺當中存在的、看到的東西實際上不存在,這兩個是一個東西平時我們都用一個硬幣來比喻,硬幣的一體兩面,叫作無別--現空無別。

  如何修行?現前離戲空性,安住修,但各自業不同,心前領受的相也不同,因此我們要遠離一切名言假立的世俗虛妄相,要多修禪空,修人無我,法無我空性,觀察安住交替,以正見護持,生出空性見解。如此,空中生妙有,空中顯現如來藏的智慧光明真如法界平等無生大空性。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