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

《阿彌陀經》是釋迦牟尼佛在憍薩羅國舍衛城的南方祇園精舍,與長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薩以及諸多佛弟子而說的經典。

《阿彌陀經》是凈土三部經結歸的經典

uploads/content/2022/june/1bad1cd4d26aae6845800c8e704900cb.jpg" />

  《阿彌陀經》是凈土三部經結歸的經典凈土宗正依經典有三部:《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從佛說法的因緣來看,這三部經在時間上有差異。《無量壽經》是最早說的,《觀無量壽經》是其次說的,《阿彌陀經》是最後說的。所以,阿彌陀經》就有一個總結的意義它是對《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最後結歸的總的、延伸的說明。

  阿彌陀經》總結了《無量壽經》的要義。《無量壽經》很長,如果讀誦,慢的要一個半小時以上,快的也要一個小時左右。這么長的一部經典,它的核心就是善導大師解釋的第十八願,而第十八願的重點就是講念佛:乃至十念,必得往生。所以整部《無量壽經》的重點,就在念佛往生

  善導大師有個解釋: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這樣重要的意義,一般人即使把《無量壽經》讀完了,也看不出“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這樣的意義這就需要總結、標示,才能把《無量壽經》的重要意義體現出來。

  《阿彌陀經》就提綱挈領地把這個重點顯示出來了: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這段經文,實質上就是對第十八願的延伸說明,讓我們直接進入第十八願。《無量壽經》的四十八願講得很多,一般人並不理解第十八願的重要性。《阿彌陀經就把這個重要性直接提出來,我們通過讀《阿彌陀經》,就可以直接進入第十八願的核心這就是《阿彌陀經》對《無量壽經》的總結。

  阿彌陀經》也顯明了《觀無量壽經》的歸宗。《觀經》講的內容很多,歸宗在哪裡?我們讀每一部經都要知道歸宗的意義。《觀經》講了十三種定觀、三福九品。一般人都沒有讀過《觀經》,也都不太了解這部經的內容,因為《觀經》與我平常修學關系不大。但是在唐代以前,《觀經》是佛門裡非常流行的一部經典,不但凈土宗祖師大德註解、關注、修學,其他宗派的,像天台宗、唯識宗還有三論宗的一些祖師,也都在關注《觀經》。

  其他很多修觀想法門,會講到修定、行善、積德等方面,而《觀經》里正好有這些內容,可以與他們法門教理融為一體。

  其他經典雖然也在講“觀”,但並沒有系統化。《觀經》講得非常詳細:十三種定觀,從最初的日想觀,到最後的觀音觀、勢至觀、普觀等都講到了,中間還有很多關於阿彌陀佛、西方寶池、佛的蓮花寶座等等一些細節的觀想。所以隋唐時期《觀經》很盛行。不但善導大師註解,其他宗派祖師也有註解

  從內容來看,《觀經》的重點講了三個主題和修行方法第一個觀想,是定善;第二個是行善,是散善;第三個就是念佛觀想講得最多,講了十三種定觀。行善講了三福九品九品裡面有些內容不是三福,是講的念佛

  下三品中,這些眾生已經沒有善法了,不但不孝父母,還殺害父母也沒供養三寶、護持道場都是行的破壞三寶、破壞佛法的事。這樣的眾生,是造罪的眾生,不是修三福的根機,經典中把這些眾生放在九品里,裡面有一個重要的修行方法,就是念佛

  這些眾生放在下品,是最差的根機,心性散亂,造罪極重,但因遇到凈土念佛一法,散心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其心性而言,也算是散善。前後比較,可以明顯看出念佛的優勢超過了前面的觀想和三福。所以整部《觀經》從觀想到三福,最後到念佛,是用不同的方法作引導,最終歸入念佛

  《觀經》的重點在哪裡?歸宗在什麼地方?通常一部著作講了很多內容,但最後一定要點明它的重點、核心。如同世間人講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也就是核心。《觀經》的核心在哪裡?單純從文字很難看得出來。隋唐時期其他宗派祖師,在註解《觀經》的時候,往往看重的都是觀想部分,他們在觀想上作了大量的文字解釋,反而對念佛就一筆帶過了

  善導大師與眾不同地方就在於,他把《觀經》從頭到章節附註解完了之後,在《觀經》的流通文中作了最關鍵的解釋。流通文的原文是: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這就是《觀經》突顯的核心,歸宗的地方。整部《觀經》講的修行方法很多,但重點就在念佛。這點一般人很不容易看出來。

  善導大師解釋說: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定”就是十三定觀,“散”就是三福散善。前面雖然講了修十三定觀、三福散善這樣的“定散兩門之益”,但是望佛本願,是意在眾生來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這樣《觀經》的宗旨就出來了,無論是講十三種觀,還是講三福,都不是重點,都不是引導我們去修學的方向,而是善巧方便地引導我們這樣的根機,來回歸專修念佛一法。為什麼要回歸念佛?因為念佛順佛本願故。

  關於順佛本願,《觀經》里就沒有講了,《觀經》只講到念佛為止,這部經就收尾了。所以《觀經》還有重要的話沒有講出來。

  為什麼觀想、散善這些行法與念佛比,都不念佛念佛有什麼功德利益念佛好處在哪裡?關於這些《觀經》沒有再詳細地發揮。《阿彌陀經》就是接著這個意思,作了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阿彌陀經》不僅明確講到念佛利益,而且還講了為什麼要專修念佛其他的行法都是善根福德,不能往生西方,只有念佛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這樣就直接回到念佛了。

  念佛有什麼利益?《觀經》里也沒有明確詳細地說明,雖然前面也有少量的講解,比如阿彌陀佛“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這也是利益,但並沒有重點突出念佛

  《阿彌陀經》里就明確地講到念佛利益:“現生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我們念佛的人,現生即住不退轉,臨終決定往生西方,這就是平生業成的道理,《阿彌陀經》把這個意義就突顯出來了,六方諸佛都來舒舌證誠,突顯念佛的重要性。

  所以《阿彌陀經就把《觀經》的歸宗突顯出來,讓我們直接走向專修念佛這條道路。

  這就是《阿彌陀經》獨特的地方,它總結了《無量壽經》,並體現了《觀經》的歸宗。在三部經裡面,《阿彌陀經》是一部結歸的經典,是總結的經典。它最短,也最精要。

  一般人修學,如果《無量壽經》看不懂,看《阿彌陀經就可以了。如果《觀經》抓不住重點,看《阿彌陀經也可以。通過《阿彌陀經》可以去了解《觀經》《無量壽經》。

  善導大師解釋三部經的時候,是按照宗旨的思路來解釋的。一般人看這三部經,可能覺得三部經的內容不一樣:《無量壽經》是講四十八願、講西方庄嚴等等;《觀經》是講觀想,講三福等等;《阿彌陀經》是講念佛這是把它們分開來看的。

  善導大師著眼不一樣,他是站在三部經一致的思路上,對每部經都用一句非常重要的話來解釋:《無量壽經》是“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觀經》是“唯標專念名號得生”;《阿彌陀經》是“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三部經都是講專念彌陀名號往生西方。這樣,三部經的宗旨就完全一致地體現出來了

  《阿彌陀經》起了總結的作用,所以稱為“三經結歸之經”,這也體現出《阿彌陀經》在三部經裡面的重要性。

  《阿彌陀經》沒講四十八願,怎麼能把《無量壽經》總結了?其實裡面有一句經文就涵蓋了,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這一經文,把阿彌陀佛因地發願成佛功德都包含在裡面了。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十劫,就包含過去發四十八願、兆載永劫修行以及最後成佛的所有功德成佛之後西方極樂庄嚴名號功德意義,以及念佛往生意義也都包含進來了

  比如《阿彌陀經》里解釋“彼佛何故阿彌陀?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這是依第十二願,講光明無量願的成就

  “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這是融會第十三願和第十五願,講阿彌陀佛壽命無量及往生壽命無量。

  極樂國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黃金為地,七寶池、八功德水等等,這是西方凈土庄嚴,及往生所得利益,這些經文把《無量壽經所要闡發的意義都包含進來了

  通觀三部經,說法雖然不同,大義完全一致,前導後,後攝前,廣略相入。入到哪裡?一卷《阿彌陀經》,一句彌陀名號

選自:《阿彌陀經大義》講記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法寶之音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