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第一部經典《信心銘》的地位、內容、影響

uploads/content/2022/may/b7b72d43cf1fdb2e3b9994b05b977ade.jpg" />

  《信心銘》是隋代禪宗三祖僧璨大師重要的代表作,是禪宗第一部經典,在佛教史上被稱作禪宗法典、中國禪宗修學指導原則禪宗不傳之旨。該文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八冊《景德傳燈錄》卷三十、《禪宗全書》第九十四冊,與《六祖壇經》並稱為最中國化的佛門典籍。禪法初傳時,有“不立文字”之說,主張靜坐安心漸悟,《信心銘》為禪宗文字總結其修習經驗開創了先河,是禪宗很重要文獻

信心銘》的獨特地位

  《信心銘》從歷史與現實祖師信徒教義修持的結合上闡明義理都是實修功夫語,教禪修者怎樣樹立信心用功,是關於心地法門開示。其中心思想是要求修行者在禪修中排除一切是非有無得失等等差別觀念,放棄一切追逐外物的好惡、取捨之心

  《信心銘》為學修者大開方便,應機施教。雖然文字不多,但字字珠璣,言簡意賅,意義深遠,對禪修者極富指導意義

  同時,僧璨大師禪宗漢化改造也有著重要的貢獻:變禪宗面向達官顯貴為下層群眾;變在都市城廓建寺院為在深山僻壤建道場;變居住無常的“頭陀行”為公開設壇傳法;變“不立文字”為著經傳教。因此,在禪宗發展史上,三祖僧璨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坐標:初祖達摩將禪法帶到中國,當時人們是遇而未信,至二祖慧可時,人們是信而未修,在三祖僧璨時才是有信有修。

信心銘》的內容概要

  僧璨大師的《信心銘》以詩體寫成,全文始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終於“言語道斷,非去來今。”共146句,四字一句,共584字。主要內容是論述如何建立禪修的信心,要求禪修者應該“超越一切對立差別”,住於“平等一味之絕對世界”,超越一切妄念,具有“信心不二”的禪門思想,才能更好地樹立禪修的信心

  《信心銘》的“信”:是指諸佛菩薩歷代祖師所說之法要真信;對自己的修行要有信心;對所修法要有信心。三者缺一不可。

  《信心銘》的“心”:是指心作佛,離開此心,就無佛可言。因為自心是佛,必然成佛。《觀經》曾雲:“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若肯如理修行精進不斷,必然成就

  《信心銘》的“銘”:指的是將佛所說的法義、祖師所傳的心要“銘”記於心,其正見方能建立。念念不離自心,時時常生智慧大乘經典說,通過讀誦、書寫、受持為人解說,就可以將法義和心要深植八識田中,永遠銘記不忘

  因此,“信”自“心”是佛,心外無別佛,依此教法,必將成佛。《信心銘》超越一切二元相對的偏見,獨標不二法門,將此知見“銘”記於心,這便是大師信心銘》之本懷。

信心

〔隋〕僧璨禪師

至道無難,惟嫌揀擇。

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毫釐有差,天地懸隔。

欲得現前,莫存順逆。

違順相爭,是為心病

不識玄旨,徒勞念靜。

圓同太虛,無欠無餘。

良由取捨,所以不如。

莫逐有緣,勿住空忍。

一種平懷,泯然自盡。

止動歸止,止更彌動。

惟滯兩邊,寧知一種。

一種不通,兩處失功。

遣有沒有,從空背空。

多言多慮,轉不相應。

絕言絕慮,無處不通。

歸根得旨,隨照失宗。

須臾返照,勝卻前空。

前空轉變,皆由妄見。

不用求真,惟須息見。

二見不住,慎莫追尋。

才有是非,紛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無咎無法,不生不心。

能隨境滅,境逐能沉。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欲知兩段,原是一空。

一空同兩,齊含萬象

不見精粗,寧有偏黨。

大道體寬,無易無難。

小見狐疑,轉急轉遲。

執之失度,必入邪路。

放之自然,體無去住。

任性合道,逍遙絕惱。

繫念乖真,昏沉不好

不好勞神,何用疏親。

欲取一乘,勿惡六塵。

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智者無為,愚人自縛。

法無異法,妄自愛著。

將心用心,豈非大錯。

迷生寂亂,悟無好惡

一切二邊,良由斟酌。

夢幻空花,何勞把捉。

得失是非,一時放卻。

若不睡,諸夢自除。

若不異,萬法一如。

一如體元,兀爾忘緣。

萬法齊觀,歸復自然

其所以,不可方比。

止動無動,動止無止。

兩既不成,一何有爾。

究竟窮極,不存軌則。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

狐疑凈盡,正信調直。

一切不留,無可記憶

虛明自照,不勞心力

非思量處,識情難測。

如法界,無他無自。

要急相應,惟言不二。

不二皆同,無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宗非促延,一念萬年。

無在不在,十方目前。

極小同大,忘絕境界

極大同小,不見邊表。

即是無,無即是有

若不如是,必不須守。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何慮不畢。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言語道斷,非去來今。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