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煩惱很多,各種各樣的煩惱障礙著我們的生活、學習與工作。煩惱產生的原因多種多樣,根本的原因就是沒有智慧。所以,我們常常說,有智慧就沒有煩惱。佛教所教導我們的就是如何斷除煩惱,如何轉化煩惱乃至開發我們的智慧。因為智慧這個如意寶珠是我們人人都本自具足的。
佛教中把煩惱歸納為“八風”*,所謂“稱、譏、毀、譽、利、衰、苦、樂”,這八風基本上把所有的煩惱都包括在內了。大家可能會難以理解,要說“譏、毀、衰、苦”,這四個是煩惱好理解,怎麼把“稱、譽、利、樂”也說成是煩惱了呢?這個問題我們慢慢地來解釋。
在以前的日記中曾經講過“冤親債主”,當時也很難給大家解釋。因為,大家很容易明白,冤家是債主,而很難明白親家也是債主,這都是二元對立的問題。我們遇到冤家都知道“冤家路窄”要避開,而不知道“親家路窄”也要避開,故常被愛纏,纏得死死的。
大家都知道如何去面對冤家,知道要無悔、無怨地面對冤家;而不知道如何去面對親家,這個時候就忘記了也要用無悔、無怨去面對自己的親家。結果紛紛在親家面前繳械投降,在愛纏的旋渦里沉溺而亡。即使是學佛的人,也常常避免不了。所以,親家也路窄這回事,在大家的心目中往往是沒有地位的。
八風也是一樣,都是一對一對的。一般人都只知道“譏、毀、衰、苦”是煩惱,而不知道“稱、譽、利、樂”也是煩惱。知道被“譏”是煩惱、知道被“毀”是煩惱、知道有“衰”是煩惱、知道有“苦”是煩惱;而把“利”看成是好的、把“樂”看成是好的、把“稱”看成是好的、把“譽”看成是好的。
“譏、毀、衰、苦”大家一看就想避開,想著如何去斷除或者轉化。知道要用無悔、無怨的態度去面對它們,或者說承擔這些由自己以前的過失而產生的後果。而看到“稱、譽、利、樂”就不同了,不但不知這也和“譏、毀、衰、苦”一樣,要去處理、轉化,反而想牢牢地抓住,牢牢地當作寶貝抱住。我們正是因為無止限地追求這些寶貝,所以引發無盡的煩惱。而且不但自己把這個寶貝拿來享受,還分給大家,結果一起陷進煩惱的深淵。
我們看看八風中的“稱、譽、利、樂”是如何引發煩惱的:
“稱、譽、利、樂”可以說大家都喜歡,每個人都想得到。所以,你要那個好的,別人也同樣盯著那個地方,結果就發生矛盾了,覺得分配不公,覺得表揚不公,覺得讚譽不公,我吃虧了。處處都把我放在前面,什麼事情都把我放在第一位,根本就不考慮他人,這就是煩惱產生的根本所在。
我們學佛的人,經年禪修之後,應該說心地比較清靜。但是在八風面前,很多人照樣透不過這一關。為什麼呢?因為他覺得跟“我”的利益有關,跟“我”的面子有關,或者說跟“我”的寺院有關,跟“我”的師父有關,跟“我”的信仰有關,跟“我”的……有關。
“我”,因為有“我”在,煩惱的根本就在這個地方,他不會把“我”當成處理品。把“我”當成處理品,就是把“我”破掉了,如果把“我”處理掉了,就能證聖果了。或者說跟法有關,認為有一個真理非堅持不可,事物的發展一定要按照某種模式,離開了這種模式就無法接受。
所以,煩惱不斷,或者因為“我”,或者可以不要“我”,但是要堅持某種規律或者自認為的真理。我們就是放不下這些。我們每一個人不管是佛弟子還是俗人,我們不只執著於“我”,還執著於“法”。結果,給自己套上了一層堅固的枷鎖,牢牢地被自己喜歡的這個寶貝煩惱鎖定。
因為我們不可能生活在一個孤島上,而是生活在人群當中、人際關係當中,每時每刻都有一個自他關係存在,一切的問題都在自他的關係當中表現出來,而表現得最突出的,就是彼此都是我第一,首先考慮的是我。有的人可能能夠捨去“我”,但是“法”執一樣堅固不舍,一定要堅持自己認為的真理或形式。
所以,處理煩惱的第一方法就是要求自己。要怎樣要求自己呢?你不要老用眼睛盯著別人,早上一上殿就用眼睛盯著別人,看今天來了多少人;出坡的時候用眼睛盯著別人,看看都有誰在賣力做事情;過堂的時候也是用眼睛盯著別人,看今天怎麼只有這幾個人吃飯;坐香的時候,還是用眼睛盯著別人,看看誰來了、誰沒來、誰坐得穩……
乃至看看得到“稱、譽、利、樂”的人,覺得他們處處還不如自己。這些“稱、譽、利、樂”應該歸自己得到。所以,在《六祖壇經》的無相頌中說:“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
心生則種種法生,有了佛法,就會知道處理煩惱的方式。那就是當我們遇到煩惱的時候,用“斷煩惱”或者“轉煩惱”這兩個方法。現實生活中,我們對待事情都說處理,為了使大家更容易理解,這里就借用“處理”這個詞。
“處理”這個詞有一語雙關的作用,一個是說你要怎麼樣解決煩惱,第二個意思是你把煩惱當成什麼東西。如果我們把煩惱當成一個處理品,我們大家一定不會自找煩惱。但是,我們大家往往就沒有把煩惱當成處理品,而是當成寶貝,總是牢牢抱著不放,覺得煩惱很好,所以煩惱很多。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大多是這樣,把煩惱當成寶貝,一點一點地享受這個寶貝,而且還要分給別人。結果不但自己煩惱個沒完,還連累著大家一起煩惱個沒完。反過來,如果我們把煩惱當成處理品,不要去享受這個煩惱,而把它處理掉,那麼煩惱就會被斷除或者說被轉化掉了。
如何才能把煩惱斷除或者轉化掉呢?這就要用百丈禪師說的“煩惱以忍辱為菩提”的辦法。如果你明白了這個,就會知道煩惱不過是個處理品,跟自己一點關係都沒有;自然會認識到不應該保留這個處理品,而應該把自己本有的智慧發掘出來,用忍辱的方式把煩惱轉化掉。
把煩惱當成寶貝的人比比皆是,他們捨不得扔掉這些煩惱。大家不要覺得好笑,這是實實在在的事情。包括我自己在內,也並沒有完全覺得煩惱就是處理品,也往往自覺不自覺地把煩惱當成了寶貝,捨不得扔掉。這就是我執和法執在作怪,或者說“覺的能力”被迷惑了。
如果我們能夠真正把煩惱當成處理品,我們每個人都能這樣做,那麼煩惱障、所知障老早就斷掉了,老早被拋到九霄雲外去了,哪裡去找我執與法執的影子?我們之所以從無量劫以來輪回生死,在六道之中頭出頭沒,關鍵就是我們死死地抱著煩惱不放,沒有把煩惱當成處理品,而是把煩惱當成了寶貝。
大家如果從這個角度去理解煩惱、看待煩惱,那麼我們要斷煩惱、轉煩惱成菩提會容易一點。所以說,我們往往是自己跟自己生煩惱,自己跟自己過不去。不管是學佛的人還是沒有學佛的人,大多如此,甚至學佛的人還多了一個學佛的煩惱。
從法律的角度來講,自己跟自己生煩惱沒什麼法律責任,但從佛教來講,自己跟自己生煩惱可是不對的。因為它也是煩惱,也是生死的根本,也是我們需要斷除和轉化的對象。所以,我們佛弟子一定注意,要帶頭把煩惱當成處理品,而不是把煩惱當成寶貝。
我們留意一下就會發現,素質高的人煩惱就少,素質低的人煩惱會更多些。煩惱與素質是一個成比例的關係。所以,如何提高我們的素質,是斷除或者減少煩惱的關鍵。只有提高我們的素質,才能減少甚至斷除煩惱。所以,如何提高自己的素質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如果我們的素質很高,平常就會煩惱少,可以說大多數時候是處於順境中的。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素質高的人貪、嗔、痴會相對少些,或者說他們在小的貪、嗔、痴面前不會心動。那麼,如何去防止因貪、嗔、痴而產生的煩惱呢?我們通過修行,通過懺悔,通過禪修等等,把自己的素質提高,把不受貪、嗔、痴影響的能力或者叫免疫力提高,漸漸地,我們就不被一般的貪、嗔、痴左右;繼續下去,我們就能對稍微大點的貪、嗔、痴有了免疫力……
當然,還有很多的貪、嗔、痴,是在我們不知不覺中發生的,連自己也沒有發覺。比如,我們往往喜歡觀察別人的舉動,用別人的舉動來作衡量比較。在上次寫的怨親債主方面也是這樣,我們只是看到逆境中的怨家,看不到順境中的親家。在怨家面前知道如何處理,在親家面前就紛紛繳械投降。
我們要學會時時刻刻反省自己,而不要把眼睛老盯著別人。在利益面前、名譽面前,在一切好事壞事、吃苦享樂等等面前,總要先檢點自己,吃虧上當的事我自己去做,有好事讓給別人,這就是在提高自己的素質。或者乾脆把自己盡量屏蔽出這些場所,這樣我們就能最少地產生煩惱。
時時刻刻知道功德天與黑暗女的關係。知道帶來好處的功德天與帶來壞事的黑暗女是孿生兄妹,功德天出現的時候,黑暗女必然跟著就來了。不要想著只有功德天沒有黑暗女的事情,不可能天下的好事全讓自己一個人獨享,更不可能天下的壞事都與自己無關。
這樣一來,我們就能慢慢地淡化我執,慢慢地在處理“我”。這樣做在開始時是很勉強,久而久之,就會變成一種自覺的行為,我們的素質就這樣慢慢被優化、被提高了。這就是和諧社會與減少煩惱的妙藥。
所以,怎樣對待我執,是一個素質問題。現在整個國家都在提倡素質教育,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質,我們學佛的人更要不斷地優化素質。優化素質實際上就是提高覺悟,增長智慧,就是在八風面前慢慢地做到如如不動。在八風面前如如不動了,我們的素質就算真正達到了優化的標准。
我們的煩惱很多,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覺悟。我們常常被自己狹隘的思維騙了,迷惑得很深很深。所以往往做出錯誤的判斷,增加更多的煩惱,走進了死衚衕,掉進煩惱的深淵而難以自拔。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沒有覺悟。
我們的眼睛只能看到電磁波的百分之三,這像是深井裡面的青蛙了;而我們的耳朵呢,能聽見振動波中的百分之十;我們的身體……可見我們對外界的了解是如何地貧乏。在這樣貧乏了解的前提下,我們想正確判斷事物的關係是不可能的,按這樣的數據來看,我們就是瞎子。
所以,一旦發現問題的時候,首先應想到是自己的智慧缺乏,想到是自己對事物缺少洞察力。應自念說,“我們只見賊吃肉,不見賊挨打”;“我們笑的時候都是在大庭廣眾面前,而哭的時候往往是在角落”……我們知道了自己的弱點以後,就可以少受點因為沒有覺悟而帶來的煩惱。
《六祖壇經》更絕,直接就不讓我們去看這些,而說:“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這樣就直接杜絕了我們因為缺少覺悟而帶來的煩惱,讓我們與煩惱盡量少地接觸,使自己修行的道路順暢一些。
所以,當我們有了覺悟之後,我們就不會再去埋怨自己命運不好,並且不再關心命運好與不好;就會明白為什麼要過去無悔、現在無怨、將來無憂,並且如理如法地在日用中去做;就會明白行無為法的好處,並且用努力耕耘、不問收穫的心態去做;就會明白要對自己看不慣、看不順眼的事情進行包容……
這樣良性循環下去,我們就會減少在不知不覺中做壞事的機率。盡管我們現在還沒有大徹大悟,心量、眼界還沒有完全放開,但是我們能夠想像到大徹大悟,心量、眼界完全放開的好處。按照智慧的人生去生活,走上快樂學佛的人生道路,把煩惱拋在腦後。
這樣才能慢慢地知道為什麼做人要有“信仰、因果、良心、道德”;為什麼做事要“感恩、包容、分享、結緣”。才能知道要如何去落實凈慧老和尚提出的這個做人做事的“二八”方針,以及做到這“二八”方針後,做人做事是如何的輕松自在與順利。慢慢地向道靠攏,從而走上自利利他的菩薩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