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詩歌境界 後記

  禪宗詩歌境界 後記

  本書既是筆者博士學位論文《禪詩研究》的一部分,也是筆者博士後研究工作的一部分。《禪詩研究》由“佛典與禪思禪詩”、“禪宗哲學象徵”、“禪宗詩歌境界”三編組成。進入博士後流動站後,對三編作了進一步充實,現將三編獨立出版,名為《禪宗思想淵源》、《禪宗哲學象徵》、《禪宗詩歌境界》。

  禪學三書是我多年來研究佛教文學、體證佛心禪韻詩情的一個總結。當我畫上本書的最後一個句號,西安雲霧已漸漸散去,櫻花已繁茂壓枝,北京也已不再是沙塵滿地,而是風和日麗,艷陽高照了

  生命中的春天已經到來。

  我與佛禪的緣分由來已久,這在我過去的一些塗鴉之作中留下了印跡——

  作為從事中國文學研究的學者,我與佛禪結緣是從1990年開始的。受北京一個朋友之託,撰寫《宋詩百科大辭典》中《宋詩宗教》部分,當時我對佛教比較陌生,花了好幾個月時間翻閱《四部叢刊》中的宋人詩文集,作了近萬條卡片筆記,寫成了十餘萬字的稿子,才算是對佛教有初步了解。然後又為《中國禪詩鑒賞辭典》撰寫了幾十篇文章,對禪宗也有個基本印象。這時,一件意料不到的事情生了,那就是在寫作過程中,我對禪宗生了極大的興趣。

  在這之前我讀唐詩宋詞,曾為那份純摯的感情所打動,並由此變化氣質,以致於後來非常執著於此。但情感世界現實世界的巨大反差,使我從唐宋詩詞的理想國中醒悟了過來,我意外而驚喜地發現,在執著情感世界之外,還有一個超越的悟性世界,那便是佛禪的世界。《圓悟大師傳·後記》,台灣佛光出版社1997年版

  確實,在接觸禪學之前,我對情感世界的體驗相當執著,詩詞的采香徑曾印下了一串串屐痕——

  窈窕石城女,柳下垂霓裳。拂水琴聲潤,翔洲鷺羽光。肌寒姑射雪,袖暖月支香。惆悵西征翼,濤聲起白楊。《無題》,《嶽麓詩詞》1992年2期

  又是東風牽柳線,隱映紗窗,依約桃花面。欲覓玉人渾不見,月華腸斷飛流霰。擬把心香焚一瓣,煙鎖高樓,難遂芳菲願。百囀黃鶯銜緒亂,踏青獨向天涯遠。《蝶戀花·春思》

  芳心揉損訣去,恨連山錯鑄。縱銀漢、鉛淚橫流,不洗襟抱酸苦。怎堪對、寒蛩哽咽,梧桐葉落瀟瀟雨。憶春時,紅袖添香,惘然無緒。數載幽廬,寂寞顧影,但恓惶獨旅。陡驚得、環佩丁東,杜蘭香降天宇。映華燈、桃腮暈泛,櫻唇顫、綿綿馨語。蹙雙蛾,長憎飛光,潑窗天曙。仙凡道隔,憾海難填,搜尋枉急遽。碎首叩、玉閨蘭扃,貯怨含辛,欲嗔還住。芭蕉未展,丁香猶結,愁痕空惹青衫袖,任相思,豈是名花主。橫生霧瘴,狂風夜折纖枝,閬葩旋付泥土。危欄倚遍,室邇卿遐,漫肺腸沸煮。悵日暮、桑榆雲碧,塞雁聲沉,倦鳥依林,汜人何許?瑤琴掛壁,梁塵凝夢,酡顏鬟浪曾浸枕,便麟膠、能續同心縷?茫茫千里煙波,抱柱憨生,羈魂萬古。《鶯啼序》,《禪的夢》第137頁,三秦出版社1992年版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我與禪宗契機就此植下。於是,當我接觸到禪宗文獻時,立即被她的神奇美麗所陶醉傾倒:

  禪語象徵性的詩的語言,精警凝練,清新優美,孕含著電光石火的機鋒、生動活潑的禪趣、幽微深杳的禪意,使人如痴如醉,如醍醐灌頂,如甘露滋心。然而,這些格言似的禪語,卻是從一座山峰到另一座山峰的巨人式的跳越,思維跨度很大,所以對她人們向有難窺其面以一親芳澤的悵憾,縱知無限風光在險峰,卻苦無攀星摘斗的天梯。閱讀本書,你將輕松愉快地步入禪門,欣賞那真空中萬有的舞韻,疑情困結,冰消霧散,整個的你一片空明澄澈,在身心脫落的顫栗中頓悟人生真諦……《禪門妙語·著者如是說》,陝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而當我接觸到一則則壁立萬仞的禪門公案,也立即為它的冷峻孤峭所折服——

  據說公案有一千七百則,可謂洋洋大觀。有人認為,對於學者來說,只要理解了幾則甚或一則公案,即可大徹大悟

  但說到“理解”,按照通常的看法,就是要經由智性的努力。然而,當你這樣看時,禪師就會給你當頭一棒:

  “入此門來,莫存知解!”

  正如鈴木博士所說,公案是擋住去路的銅牆鐵壁,是截斷後路的萬仞懸崖,它威脅著要折服我們每一種心智努力,引發疑情並將之推到最大的極限。只有到了“死巷”或“山窮水盡”的地步,才是學禪的真正起點。這好比爬一根百尺的竹竿,當你達到盡頭,卻還得更進一步——那便是使你身心脫落臻於悟境的致命一躍。這致命一躍,永遠不可能由智力達成,或由事物的邏輯性達成。用智性的方式解決公案並不是禪的方法

  因此,超乎智性層面公案便顯得撲朔迷離:像雲,捉摸不定;像夢,忽遠忽近;像謎,總是看不清。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我們暫時還不懂禪師的苦心。這些看上去莫名其妙的公案,實際上具有豐碩的意義當我們試圖用智性來理解它的時候,就像蚊子鐵牛一樣,哪裡是下嘴處呢?然而,不必灰心,你只管啃、啃、啃下去!投入你的整個人格,至情至性,如渴鼠求水、遊子念母一般,永不間斷地參究,勇猛精進,純一不雜,以致於心識雙亡,能所俱絕。到後來,忽然之間,你與所參究的公案打成一片,這才陡然發現,你就是銅牆鐵壁,就是懸崖,就是鐵牛!於是你身心脫落,心地一片澄明,久久困惑你的疑團頓時打破,悟境也奇跡般地出現,你便徹見了你的本源自性!《禪門公案·前言》,台灣圓神出版社1993年版

  當我體證到禪宗充實而空靈,存在而超越,熱情而恬靜,不忘人性而又超乎人生的底蘊,我處在鳳凰涅槃的巔峰體驗中——

  這就是禪,有血有肉的禪。她不是深山古寺里的斂襟枯坐、閉目冥想,而是大千世界的水流花開、魚躍鳶飛。世界上比海還寬的是天,比天還廣的是禪。禪,是春花,是秋月,是夏雲,是冬雪。是新透綠窗紗的春蟲的顫鳴,是映射碧波了無痕的娟娟新月,是桃花潭水般的萬斛深情,是身心脫落的飢餐困眠。禪,一言以蔽之,就是那個未受污染時的純真人性。

  是的,人類在童年時代與他們所棲居的這個世界渾然一體,揚眉瞬目,一顰一笑,酣飲太和,純乎天籟。隨著自我意識的產生,人們從與世界的本真合一狀態中分離出來,追名逐利,趨樂避苦,刻意鑽營地度過了短暫的一生。於是,在生命的路途上,到處是疲憊倦怠的旅人。我們常常無望地叩問蒼穹:

  “‘我’是誰?是誰?”

  對本我的追尋,構成了禪學的終極關懷。重現“本來面目”,回到相對認識產生之前的絕對境界,是禪學的主要目標。《禪的夢·序》

  迄今為止,這一思想仍是我研究、體證禪文化的起點和終點,並成為貫穿我研究禪宗思想哲學、詩歌的一根紅線。

  自1990年開始接觸禪宗文化以來,我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體證的過程——

  1992年,出版《禪的夢——人生的頓悟與回味》、《禪門妙語》、《禪門公案》。

  1993年,《禪門公案》由台灣圓神出版社再版。

  1995年,出版《蘇軾黃庭堅詩詞評註》、《浮生六記校注》。

  1996年,開始編審《中國百名高僧全集》中的51本。

  1997年,出版《圓悟大師傳》。

  1998年,出版《臨濟大師傳》。

  1999年,出版《佛緣叢書》,叢書由《娑羅館清言譯注》、《幽夢影譯注》、《菜根譚譯注》、《小窗幽紀譯注》、《圍爐夜話譯注》、《小窗自紀譯注》組成。

  由此可見,我所從事的禪宗研究,是建立在充分體證的基礎之上。

  1998年,犬子大林呱呱墜地。我在《回歸生命源頭》《佛緣叢書序》 中曾稱為“燦爛的邂逅”。小傢伙爛漫發天真,使我充分觀察、體證到初嬰赤子的純真本心,為撰寫禪學三書增添了生機。順便一提的是,荊妻王鴻相夫教子,為禪學三書的順利撰寫、如期出版,提供了保障。

  為了使禪學研究進一步深化、系統化,1996年讀文學博士學位時,我將學位論文定為《禪詩研究》。在各種殊勝因緣的推動下,論文於1999年6月撰成並圓滿通過答辯。論文評審委員會由霍松林、鍾振振、董丁誠、費秉勛、郗政民、馬歌東、楊恩成、李培坤、師長泰、張新科、張學忠等諸位先生組成。雖然論文還有很多地方有待改善和提高,諸位評委卻都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如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導師鍾振振教授指出:

  吳言生同學博士論文《禪詩研究》,是迄今為止第一部全面、系統而深入地研究禪宗詩歌的專著,具有填補學術空白、拓開研究領域的重大意義與重要價值

  作者潛心涵泳佛學經典,悉心體悟禪思,並以慧心參透禪宗公案,入乎其中而出乎其外,發為文章,在在見出嚴峻而圓通理性與聰穎而靈徹的悟性。所論《楞伽經》、《楞嚴經》、《金剛經》、《維摩經》與禪思禪詩之關系,臨濟、溈仰、曹洞、雲門法眼、楊岐、黃龍等七宗禪詩之特點,皆鞭辟入理。而所發現並闡明之“禪詩的象徵體系”,尤多創穫。

  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厚重篤實與飛揚雋逸相得益彰的高質量博士論文。充分體現了作者深厚的佛學哲學理論修養,深邃、縝密的思辯邏輯,堅實的文獻基礎,文字表述也條達而順暢。論文完全達到了博士論文的高標准

  論文指導教師、陝西師範大學文學所霍松林教授指出:

  吳言生同學多年來研究禪宗思想禪宗文學,基礎紥實,故於攻博期間確定以“禪詩研究”為題撰寫博士學位論文。論文分上、中、下三編,分別論述了佛典與禪思禪詩、禪詩哲學象徵禪宗詩歌境界等重要問題。其突出之處在於:

  第一、已出版的許多同類著作,大抵脫離佛教經典而論述禪宗思想禪悟思維禪宗公案機鋒禪宗詩歌,流於避難就易、捨本逐末。言生同學則從研究佛教經典入手,專題論述了《楞伽經》、《楞嚴經》、《金剛經》、《維摩詰經》等多部經典禪宗思想禪宗詩歌的影響,高屋建瓴,頗多創穫。

  第二、已出版的許多研究禪詩的著作,主要研究文人們的禪詩,對禪宗本身的詩歌則少有涉及。言生同學認為,禪詩研究的基點應是禪宗本身詩歌的研究。因此,他的這部論文,對禪宗詩歌的禪悟內涵、運思特點、取象方式、美感質性等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顯示了深厚的佛學、詩學功力。

  第三、針對當前禪詩研究僅將禪宗術語與文人禪詩機械比附的流弊,自辟理性與悟性並重、詩情與禪韻兼美的新思路,以廣博的視角、翔實的資料,闡明了禪宗詩歌的禪悟內涵、運思特點、取象方式、美感質性,新意迭出,鞭辟入裡。行文亦流暢優美

  總之,這是一部有開拓性和奠基意義的優秀的博士學位論文。

  西北大學文學院費秉勛教授指出:

  《禪詩研究》將玄深朦朧的禪宗詩歌作為直接研究對象,這是十分有勇氣的選擇。在對相關佛典熟悉把握和對五家七宗思想禪悟特徵充分理解的基礎上來研究禪詩,這更是一般文化研究者不易做到的。吳言生同志佛學下過長時間功夫,對佛教思想禪宗機鋒有出色的知解力,他這一學位論著具有開創意義。全書結構完整、宏大,論斷精闢,頗有條貫。對佛典禪宗言行,既能入乎其中,理解其原本體系及涵義,又能出乎其外,以科學文化語言予以哲學的和美學的論述和闡釋,在禪詩研究方面做出了拓荒性的工作,值得嘉許。

  西安聯合大學中文系李培坤教授指出:

  審閱了吳言生同學博士學位論文《禪詩研究》之詳細摘要和已公開發表的部分論文,既能見其微觀之具體細部,亦能窺視宏觀之整體面貌。所得印象如下:

  第一,作者對禪詩這個巨大領域的開拓性研究,具有創造性意義。做為佛教重要宗派之一的禪宗,經歷五家七宗發展而創作的數萬首禪詩,是一個巨大而豐富的客觀歷史遺存和歷史文化遺產,以禪詩為研究對象的專著至今非常稀缺,難度自然很大。

  第二,作者選取的研究道路和方法是直入禪經禪心禪詩,“入乎其中,出乎其外”,以理性和悟性並重兼融的獨特視點來論析五家七宗禪詩,潛心有年,已在學術刊物上發表十餘篇,以求學界指正和檢驗,冀其辟出新思路、新視域,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第三,上中下三編內容豐富。上編分章析論佛經對禪思禪詩的影響,淵源流向,清晰可辨。中編論析禪詩的哲學象徵,探討了眾多意象,道出了禪詩意象的奧妙。下編論析禪詩的哲學玄思、禪悟質性、思維方式藝術美感,研究有得,概括深致。

  總之,這是一部內容堅實、質量頗優的禪詩研究專著。

  西安聯合大學中文系師長教授指出:

  作者在論證中採取了理性與悟性相結合的方法,對於分析對象進行了鞭辟入裡的理性解剖,又時時透露出悟入玄微的禪悟觀照,凝重而不乏靈動,妙悟而深中學理,克服了以往談禪詩之作空洞浮泛的缺憾,將禪詩研究提到了新的高度,顯示了作者在這方面具有豐實的功底和敏銳的眼光。作者在論文中對於禪詩研究的基本結構、批評理念、美學範式的建構等都提出了個人的新見,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文章立論審慎,考釋縝密,史論結合,議論精彩,創見迭出,實屬禪詩研究方面的上乘之作。

  與此同時,學術界也對我的論文給予了關注和支持。《中國佛學》在“學術動態”中報道說:

  《禪詩研究》已完成的部分由兩大系列論文組成。一、佛教經典禪宗思想禪悟思維禪宗公案機鋒禪宗詩歌的影響,如專題論述《楞伽經》、《楞嚴經》、《金剛經》、《維摩經》及其他佛教經典對禪思禪詩的影響。旨在釐清禪宗思想禪悟思維傳統經典關系,以糾正將禪宗傳統經典割裂的傾向,澄清籠罩在禪詩研究之上的層層霧障。二、禪宗詩歌研究。這是論文的主體部分。迄今為止,學術界出版了若干種研究禪宗詩歌的著作,也在某些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這類著作多是對文人禪詩的研究,對禪宗本身的詩歌卻往往避而不談。即使有所涉及,也只是隻言片語,語焉不詳。並且,這些研究多採取站在外部的、純客觀的角度,由此導致了禪詩研究內容與角度兩大缺憾。

  該論文指出,禪詩研究的基點應是對禪宗本身詩歌的研究,五家七宗禪詩是禪詩研究的基點和重點。現當代禪詩研究的症結在於缺乏理性與悟性,偏離了禪詩研究的重心,僅是將禪宗術語與文人詩歌作機械類比,流於片面化、簡單化。而研究禪詩,必須理性與悟性並重,既要入乎其內,進行直覺感悟,以心印心;又要出乎其外,進行理論反思,冷靜審察。因此,與現當代禪詩研究不同,作者旨在辟出一條理性與悟性並重、詩情與禪韻兼美的新思路、新視域。論文以獨特的觀點,廣博的視角,翔實的資料,闡明五家七宗禪詩的禪悟內涵、運思特點、取象方式、美感質性。這部論文的主要觀點,已相繼在各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問世後,將可為禪詩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中國佛學》1999年春季號第358頁

  《人文雜誌》2000年第2期《卷首·導讀》說:

  圓融觀念矚目於世間一切對立差別矛盾的消解、統一與和諧,這是吳言生先生精彩文章《論〈華嚴經〉、華嚴宗對禪詩禪思的影響》中所揭示的禪思禪詩的美感特徵之本。其實,這也是人類一切審美與藝術創造所孜孜以求的至美境界

  《新華文摘》2000年第7期摘要說:

  吳言生在《人文雜誌》2000年第2期撰文指出,在浩如煙海的佛教經典中,有眾經之王美譽的《華嚴經》,蘊含著深邃靈動的禪悟思維華嚴圓融境對禪思禪詩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禪宗充分汲取華嚴精華,對華嚴宗旨進行創造性的轉化,使禪思詩情得到摩盪升華,形成了禪宗時空圓融境、理事圓融境、事事圓融境、現量直覺境,表達了禪宗詩歌獨特的審美感悟,使得作為禪悟載體的禪詩呈顯出帝網交光、珠珠迭映、圓美諧和、重重無盡的美感特質,蘊含著豐厚靈動的佛心、禪韻、詩情,在中國禪林詩苑綻放出凈域奇葩,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枝枝互依倚,花光交相映。華嚴與禪的圓融境,矚目於世間一切對立差別矛盾的消解、統一與和諧,既是禪思禪詩的特徵之本,也是人類一切審美與藝術創造所孜孜以求的至美境界

  我知道,這些與其說是對論文本身水準的評介,還不如說是對論文的期望。我願意將它看作對我的鞭策,因此,2000年6月,我進入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後流動站工作後,又用了整整半年時間對論文進行增補和調整。現在將它出版,也算是我迄今為止體證佛心禪韻詩情的一個小結。

  禪學三書在寫作、修訂、出版過程中,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感謝陝西師範大學江秀樂書記、趙世超校長、張建祥校長、呂九如校長、杜鴻科校長領導,以及相關院、處的領導同志們,他們制定、實施了一系列獎掖學術的政策、行動,使禪學三書在良好的氛圍中撰成;

  感謝陝西師範大學學術委員會諸位先生,特別是尤西林先生的支持,本書獲2000年陝師大出版資助;感謝陝西省學術委員會的支持,《禪詩研究》獲2001年省優秀博士論文獎;

  感謝余恕誠先生、陶文鵬先生、王生平先生、張積玉先生、楊立民先生等對禪學三書的關心和支持;

  感謝中國人民大學的校、系學術評審組和科研處等有關領導,惠聘我進入哲學博士後流動站從事研究工作;

  感謝中國佛教著名學者的大力支持。來京之後,我得以向黃心川先生、湯一介先生、杜繼文先生、方立天先生、樓宇烈先生、楊曾文先生、方廣錩先生等名家請益,承蒙諸位先生不棄譾陋,點睛、印心,並賜惠寶貴資料,使我受益良多。特別是我所博士後流動站的指導教師方立天先生,對禪學三書的定稿,給予了非常具體的指導,他傳授給我心法,將使我受用終生;

  感謝台灣的吉廣輿博士、何照清博士,他她們在百忙之中給我寄贈了珍貴的參考資料;

  感謝中華書局宋一夫經理對禪學三書的出版支持;感謝沈錫麟總編、胡友鳴主任、袁靖小姐對拙稿提出寶貴建議,為拙稿的編輯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勞動。

  ……

  其他種種殊勝因緣,限於篇幅,難以一一枚舉,在此一併致謝。

  作者謹識

  1999年6月初稿於陝西師範大學文學研究所

  2001年3月改定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後流動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