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講記

  凈土法門大勢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講記

  大勢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講記

  (第一集)

  1988/7台灣華藏圖書館大專講座檔名:05-01-01

  請掀開經本,第五頁,這是經文

  【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勢菩薩念佛圓通章

  這是本經的經題。這次講座,我們利用短短的七天時間,來研讀《楞嚴經》裡面這一章。這章文字不多,我們採取的是前清慈雲灌頂法師的《疏鈔》。在《疏鈔》裡面,可以說將這一章經給我們做詳細深入的講解,這裡面有很多重要的開示對我們解行都會有很大的幫助。這個經文希望在這個七天當中,同學要把它念背,至少經文要能夠背過。經文有一頁零四行,到第六面前面的四行,第五行以後都是屬於註解。在經文後面有一按語,這個很重要,大家翻開來我們把它念一念,在第六面第五行。

  「楞嚴經雲,佛告阿難,若復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羅夷,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乃至窮盡十方無間,靡不經歷,能以一念將此法門,於末劫中開示未學,是人罪障,應念銷滅,變其所地獄苦因,成安樂國。則此章經,誠為銷罪之巨冶,愈病之靈丹,修心之捷徑,求生之要術也,若能常持,無苦不除,無樂不與,無願不遂,無果不得,凡見聞者,宜三復焉。」這是簡單的把這章經的功德利益給我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念一遍,我們要把這個功德利益要真正能夠體會,多少要解釋一下。

  前面引用的是楞嚴經》上的一段話,佛告訴阿難尊者阿難楞嚴會上是當機者。佛跟他說,如果有個人,他造的罪業造得很重,他身造業具足「四重十波羅夷」。四重就是講破戒,戒經上講的四條重戒,就是殺盜淫妄。這個四重罪在戒經裡面講是沒救的,不通懺悔的,沒有法子懺悔這是比丘戒比丘尼戒裡面的四重戒。「十波羅夷」是菩薩戒裡面的十重戒,《梵網經》所講的「十重四十八輕」,講前面的十條重戒。就是小乘戒跟大乘菩薩戒的重戒他統統都犯了。這個罪報是「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這個話怎麼說?這種重罪果報是在地獄地獄的種類也相當的復雜,是以阿鼻地獄阿鼻印度話,翻成我們中國的意思就是無間,他受苦沒有間斷的,叫無間地獄這是地獄裡最苦的、最重的果報,墮在無間地獄。無間地獄,他要受多久的罪?那個時間太長了。我們曉得世界,佛講的有成住壞空,這是講大劫,大劫成住壞空。這個世界都壞了,壞了當然地獄也沒有了,他的罪還沒有受完,沒受完怎麼辦?別的世界阿鼻地獄,他轉到那邊去受罪,此界他方。你就曉得墮在阿鼻地獄時間之長,沒有法子計算的。

  世界的成住壞空是一個大劫。佛經裡面講二十個小劫是一個中劫,中劫就是成住壞空,四個中劫是成住壞空四個,四個中劫是一個大劫。你就曉得阿鼻地獄不能去。《楞嚴經》上說我六道事情說得很詳細,它一共說了七道,還加上一個仙道,說了七道,七道裡面講地獄經文占整個七道的經文二分之一;換句話說,把地獄裡面情形說得特別詳細、特別的清楚。這是佛的苦口婆心,勸我們千萬不要地獄的業因。地獄是決定不能去,你去了之後,俗話說「永劫不得翻身」,從地獄裡再出來,不知道要經過多少大劫,經過多少成住壞空。將來這個世界成了,他輾轉又回來,還在阿鼻地獄都出不來。你就想這個罪之重!

  後面講「乃至窮盡十方無間,靡不經歷」,這不得了!十方世界無量無邊,每個世界阿鼻地獄都要去受罪,你就想這個罪報之重。什麼法子能救?念佛能救。所以大家不知道念佛功德利益,往往學佛輕視這個法門。正是像《彌陀經》裡面所說的,「不可以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總是善根福德少,縱然遇到念佛法他也不相信這是法子了。此地就說了,如果他「能以一念將此法門」,此法門就是《楞嚴經》上這一章,大勢菩薩念佛法門,「於末劫中開示未學」,末劫是末法時期,正是我們現在這個時候。佛當年講那個話是說我們現代這時候,末法時期你能夠將這個法門開示未學。未學里頭有兩種,一種是自己,一種是別人。怎麼開示自己?你每天讀誦,每天依照這個法門修行這就開示自己。開示人是把這個法門詳細解釋給別人聽,勸別人修學這個法門這是開示別人。

  蓮池大師說,經上講「將此法開示未學」,他這個功德利益能夠將立刻要墮阿鼻地獄眾生,立即就能把他轉成西方極樂世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供養如恆河沙那麼多的佛菩薩供養菩薩功德大!供養河沙數的諸佛菩薩功德,給諸位說都比不上你在末法時期將這個法門對於初學的人開示功德。這種比較,所謂較量,實在講我們都無法想像到這個經的利益功德這么大。這個話出自於祖師之口,不是普通人說的,祖師說這個話是根據經上所講的,不是他自己偏見,不是他自己執著,他是有依據的。蓮池大師又說,有些「知解狂流一見此文大我慢」,知解就是平常研究佛教教理教理研究一些,也懂得一些佛法,看到這篇文字他就生起我慢心,他也不肯再精進原因在哪裡?原因是他沒有真正的理解,望文生義,這不但不能利益眾生,實在講耽誤了自己。我們應當要曉得,佛給我們的開示自利利他,兩重的意思都具足。如果說是讀了這個經文,末劫中開示,我只為別人講,我的功德利益大了,那你就錯了。所以這個地方開示未學」,這一句在這段經裡面是最重要一句,未學是包括了自己。我們特別要注意這點,自己沒有明白,怎麼能夠開示別人?

  所以他的功德,說這個人的罪障,就是前面那麼深的罪障,「應念銷滅」,一念之間這個罪障就能消滅,滅罪的功德這么大。能夠「變其所地獄苦因,成安樂國」,安樂國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真正的帶業往生。我們從這個經文,到這個地方經文,我們就曉得這章經真正是「銷罪之巨冶」,冶是煉鋼的爐子,不管什麼東西投到那裡立刻就燒化,就燒沒有了。這是比喻它滅罪能力不可思議!「愈病之靈丹」,這都是從比喻上說的,罪業是病,這是大病,無藥可救的病,這是一服靈丹,能滅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生死重罪。「修心之捷徑」,修行,宗門常說的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根本是心,「心凈則佛土凈」,從根本修。修心的捷徑就是這部經,也就是這個方法。「求生之要術也」,就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凈土經論也很多,最重要的就是三經。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凈土五經,三經是佛說的,專講凈土;附帶說的,像此地《楞嚴經》這章就是附帶說的,《華嚴經》最後的結論,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那個附帶說的。專講西方極樂世界有三部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號稱為凈土三經。在清朝咸豐年間,有位魏源居士,姓魏,源是水源的源,魏源居士。這個居士也相當了不起,他曾經有《無量壽經》的會本,他把古譯的五種無量壽經》把它會集成為一本。這個人是修凈土、專弘凈土的一位大德居士。他將《華嚴經》最後的一卷附在三經之後,號稱為凈土四經。如果諸位要是發現,在外面看到有凈土四經,那就是三經之外包括了《普賢行願品》,這《普賢行願品》是魏源居士加進去的,成為凈土四經。在民國初年,我們凈宗大德,也是近代的祖師,印光老法師,印光老法師把《楞嚴經》的「大勢菩薩念佛圓通章」也附在凈土四經之後,就成為五經。所以諸位修凈土,一定要懂得五經怎麼來的。這五經,是印光大師把「大勢圓通章」加進去,現在我們看到的五經。

  這五經,有佛專說的、有佛帶說的,但是帶說的,專門取帶說這部分,也都變成專說,所以這五經可以說都是專說凈土修凈土同修,這個五經都可以作為我修行的依據,五經里頭取一樣就行了。如果你不怕麻煩,你要想詳細的知道凈土,你應當讀《無量壽經》,這說得最詳細。你要喜歡簡單,怕羅嗦,《大勢圓通章》最簡單文字也最少,你就採取這個。這五種隨便依哪一種都能往生,滅罪的功德都相等。不要說《大勢圓通章》滅罪的功德這么大,大概《彌陀經》比不上它,那就錯了這是帶說的,那是專說的,帶說的滅罪功德這么大,專說的還用得著講嗎?我們現在很多人,他要消災,他念藥師佛、念《藥師經》;要想滅罪,他念《地藏經》、念「地藏滅定業真言」。他不知道念阿彌陀佛他不曉得去念《阿彌陀經》、念《圓通章》,這個滅罪的功德決定不是《地藏經》跟《藥師經》能夠比的。但是大家不曉得,你要是真正曉得,你才知道這個功德利益太大了。

  這一我有機會到大陸上去訪問了一次,遇到近代,可以說是僅存的我們凈土宗大德黃念祖老居士。他告訴我,現在大陸上當然佛教是受很大的限制,但是有很少數的人過去親近夏蓮居老居士的,還有些人還在,他們修行用功,專修。黃念老給我說一樁事情他說裡面有三、四位同修生病的時候,不管大小病,他們不看醫生、不吃藥。怎麼治病?念《無量壽經》、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就這么一直念,念幾天就好了。用這個方法治病靈驗得不得了,不可思議!所以你要真正有清凈心、虔誠的心,甚深信心願心你去念決定有效,不要找醫生,不要吃藥,曉得它滅罪的力量之大。這是這次他告訴我事情感應真是不可思議

  「若能常持」,這是假使你能夠常常受持受持就是底下第七面有日誦式,你每天專修《大勢菩薩念佛圓通章》,你專修,底下這段是方法,教給你方法。這個效應是「無苦不除」,真正能夠離苦得樂,「無樂不與」,這兩句合起來就是離苦得樂。「無願不遂」,願是你願望有求必應。連求往生、連求作佛都能夠求得到,何況我們世間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沒有一樣求不到。「無果不得」,我們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想求上品上生,想求花開見佛,統統能滿你的願。你要真正曉得這個功德利益之大,祖師就勸你,「凡見聞者」,凡是你曾經見到這個經,見到這個註解,聞是聽到,聽人家這樣說法你要再三的去想一想,值不值得去研究,應不應該去修行教你三思而行。所以,這段非常懇切勸勉我們修行的話,非常的重要。

  經文我們省略,修行方式我們也把它省掉,諸位要是真正發心修行你就照這個做,這個課很簡單,它功德利益真正不可思議的。後面諸位自己去看,看到有問題你們就提出來問。我們現在開始研究這部經的內容就在第十七面。翻開「楞嚴經勢至念佛圓通章疏鈔卷上」。

  「釋此一章」,這是楞嚴經》裡面的一章,二十圓通章之一,「大分為三」,這是三個大段落。「初」,這是第一個大段落,「通序大意」,第二是「開章釋文」,就正式解釋經文,第三是「皈命迴向」,一共大的段落有三個。先看第一個段落,通序大意,這裡面又分兩個中段,中段裡面再分小段,這個大家自己看就好了。我們現在看通序大意里頭第一個段落,「通序念佛宗致」。序是序引,在沒有講解之前,先把念佛的重要、念佛功德利益為我們說明,引起我們修學的興趣。「大矣哉,念佛之為法門也,大小並收,利鈍均攝,事理圓融,性相無礙。」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一段是總贊,讚歎。我們因為時間關係,雖然《疏鈔》文不太長,我們還是從精要的部分來探討,容易明了能看得懂的地方我們都把它省略。否則的話,七天的時間是不夠用的。疏是註解經的,鈔是註解疏的,就是註解註解,《疏》跟《鈔》都是灌頂大師作的。當然他一定是先寫《疏》,《疏》寫完之後,看看那個太深了,恐怕一般人還是不容易懂,所以再加以註解註解註解。所以這裡面有疏、有鈔,鈔是註解疏的,疏是註解經的,兩重註解

  開頭這三個字是讚歎,實在講,這個法門殊勝實在不可思議,沒有辦法形容,不得已稱一個「大矣哉」,太大了,這是對於佛法門的讚歎。底下幾句是做個簡要的說明,說明得非常之好,說得很精彩。我們曉得,念佛法門在佛法當中,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這么多法門裡面念佛是第一法門,這點諸位要知道。怎麼曉得是第一法門?就從我們剛才念過引用《楞嚴經》上這段話,大家就應該明白。你看四重十波羅夷,就是五逆十惡,立刻要墮地獄了,八萬四千法門都度不了,都救不了,這個法門能救。不但能救,如果說從阿鼻地獄裡面把你救到餓鬼道,這也算是得度、得救了;或者把你救到畜生道,再救到人道這是大幸。這個經的效果是從阿鼻地獄把你救到成佛,這還有什麼話說,這沒得講,這是任何一個法門都沒有辦法做到的。一些大乘經論,這是講救眾生的苦,給諸位說從地獄裡面救到餓鬼道的,有,很多,救到人天道也不少;如果說能夠救他出三界、了生死成佛作祖那就辦不到,真正辦不到。他要想辦到他還得借重念佛,他要不念佛他決定做不到。

  所以我們讀《華嚴經》,《華嚴》到最後,你看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了不起的人,各個都是明心見性的大菩薩,他們要想成佛,還得要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才能成得了佛,這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經》上說「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十地菩薩求什麼?就求成佛。求成佛他修什麼?修念佛法門,他是專修。才知道念佛法門的殊勝,念佛法門之不可思議,沒有法子讚歎,不得已才用個大矣哉。「大小並收」,這個大小是講大小乘大乘小乘統統包括。「利鈍均攝」,大小是講教,佛教大乘小乘,對教來說的;利鈍是從人講的,是從根機講的,這些眾生根性有利的、有鈍的。利根,像這些大菩薩們,根利,《華嚴經》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是利根。鈍根指的我們這些眾生,我們的業障很重,不是利根。雖不是利根,只要你肯修、你肯學,你一樣的成就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決定不會比那些菩薩差一等。為什麼不會?因為那些菩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根據這個經典,也是用的這個方法。我們今天的根雖然鈍,但是我們也是依五經,凈土五經,我們也是用信願行,持名念佛方法方法沒有兩樣。所以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跟那些大菩薩們,利根的大菩薩們,平起平坐,不會跟他們相比我們矮一截,沒有。

  你要真正去,那些大菩薩對你讚歎,為什麼?他一定都會說你幸運很難得!我們修了多生多劫才遇到這個法門,才到此地;你不工夫,一下念佛你也來了。你走的是近路,他不曉得繞了多少圈子,成就一樣的。所以,這個法門不可思議。這個法門是難信而易行,信太難了,佛在《彌陀經》、在《無量壽經》都一再說難信之法,你信的人那是真正有善根福德因緣。你們這幾個同學幸運都不簡單。我們的講座純講凈土,參加的同學比任何地方的講座人都少。這個現象不正常?很正常。如果我開這法門來了幾百人、幾千人那就奇怪了,為什麼?佛說難信之法,怎麼會有這么多人來信?我這裡開這個法門,你們來了十幾二十個,這是對的,很正常,難信之法,難信!這是很正常的。那個容易相信的,人就多,難信的,人就少。所以,成就不可思議的。希望大家對於希有難逢的因緣,在短短七天當中要把它把握住。

  無論是利根、鈍根,九法界眾生,上到等覺菩薩,下到地獄眾生,它統統都度,一個也不漏。只要你能夠真正相信,你能發願你能夠依照這個方法修行。「事理圓融」,這一句是從事理上說,原來事就是理,理就是事,理事不二,這個就深了,比前面難懂。後面一句就更深了,「性相無礙」。如果以《華嚴經》來說,「事理圓融」就是《華嚴經》上面講四無礙法界當中的「理事無礙法界」,「性相無礙」就是「事事無礙的法界」,這些都是法身大士證得境界,在《疏鈔》裡面都要討論。

  底下這一段是別說。「即佛是心,無一心而非心佛。即心是佛,無一佛而非佛心」,到這個地方是一個小段。這個法門的原理,是佛在《觀無量壽佛經所說的,說到這個地方要把五經大概的性質給諸位說明一下。凈土的第一經,就是根本經,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的內容是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緣起這個世界怎麼來的,說明它的緣起,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的歷史,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的概況,使我對於極樂世界各個方面都有相當的了解,等於說是西方極樂世界概論。所以,它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說西方極樂世界最完備的一部書。這裡面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非常的重要,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在因地行菩薩道,就是建造西方極樂世界的構想、藍圖。他那個願不是一次發的,是在五劫修行當中累積起來的大願,諸位讀《大經》你就了解。西方極樂世界建成之後,這四十八願等於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憲法。我們修西方凈土經典決定不會違背的,古今對於西方極樂世界的介紹,或者是論述、講解,凡是與四十八願有抵觸的我們一概不取,依法不依人。四十八願是根本法,西方極樂世界的憲法,凡是與它的根本法相抵觸的,一律無效,我們不必採取它;凡是與四十八願相應的,那我們要採取,我們可以相信得過。所以,我們對西方凈土信心,可以說就是以四十八願做依據,決定不會錯,不至於迷失了方向

  《彌陀經》是勸我們修行的,像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提出「信願行」三大綱領。序分裡面,他老人家分這個三分,信願行,正宗分、流通分都是用信願行,勸我們相信,勸我們發願往生,勸我們執持名號。所以是勸我們修行的一部經典,這真是苦口婆心!而《要解》注得好,我們印光大師讚歎著說,就說古佛再來,重新給《阿彌陀經》做個註解也不能超過《要解》,這是讚歎到無以復加。所以,我們今天把《阿彌陀經要解》可以說把它看成跟經一樣的重要,絕不為過。第三,《觀無量壽佛經》裡面所講的,是講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西方凈土理論的依據,這個很重要。講修行方法,講西方極樂世界九品因果上品上生要怎麼修法上品中生怎麼個修法九品因果你想想,這三經要不是完全了解,我們對西方極樂世界認識就不完備,必須要三經合參,合起來研究。

  古德,剛才講了,把《行願品》加上去變成四經,有沒有道理?很有道理。為什麼?因為古大德註解無量壽經》,對《無量壽經》的稱贊,稱為中本《華嚴》,把《無量壽經》的地位提得跟《華嚴經》一樣高,中本《華嚴》。大本《華嚴》是什麼?大本就是我們現在念的《華嚴經》,八十卷《華嚴經》。《無量壽經》稱為中本《華嚴》。中本還有小本?對,有小本,小本是什麼?《阿彌陀經》,《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你看看古來大德真正是不得了!所以,《華嚴經》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特別是《無量壽經》一開端就說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些菩薩們,幾乎每個人都「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遵是遵守,修學普賢大士之德。普賢大士之德是什麼?就是十大願王。因此我們念佛發願求生西方凈土的人對於十大願王要重視,要努力的來修學,從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到普皆迴向,一定要修。這是什麼?這就上品上品上生的統統都修十大願王。所以,這個經加在凈土三經後面成為四經,很有道理

  我們印光老法師,這在傳記里頭有,他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菩薩再來的。你們看《印光大師永思集》里頭有篇文章記載,他是大勢菩薩再來的。我們看他一生的行為,的確很像大勢菩薩,他一生的行持非常像,他是大勢菩薩再來。他把這一章經又附在後面,變成凈土五經。為什麼?這一章經精要,經文裡面最重要的四句話,「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果我們對這四句話要深深理解,你對於這個法門就死心塌地,不會再起一個妄念,心裡石頭落地了,你決定能夠成就。而且對於念佛功德利益,雖然經文不長,但是讚歎到了極處,又不是其他四部經所能夠比的,這是講讚歎功德利益。提出修行的要領,這個四句話修行念佛的要領,非常的重要。我們才曉得這個法門確實超過了禪宗,超過了密宗,超過了一切法門真實的超越。這是從這個經上得到的,所以加上去成為凈土五經,凈土經論才真正圓滿

  這樣圓滿的教學,這樣殊勝功德利益在我們這個世間實在說沒有能夠普遍的發揚光大。乃至於許多,不但是一般人,學佛的一些同修們,對於凈土法門產生許多的誤會,排斥,不肯念佛,使這個殊勝功德利益當面錯過,這可惜,真正可惜。這是什麼原因?那就凈土經典不完備,尤其是《大經》有問題,因為《彌陀經》畢竟太簡單了,理太深,不是一般人能明了的。大家看看《彌陀經》,像看神話故事一樣,他不相信,不能接受,看看這個沒什麼道理,盡講西方極樂世界依正庄嚴,就跟講神話小說一樣,提不起興趣。其實《彌陀經》意思真的深!你看蓮池大師的《疏鈔》,古德法師的《演義》,我們現在會成一本,十六開本子這么厚,《彌陀經》的註解。可是今天有幾個人看到這個註疏?沒看到,所以把這個法門輕視了。這部經我們過去曾經講過兩遍,第一遍我記得講了四年圓滿,第二遍是我們圖書館建立之後開講,講了五年圓滿。我們留了一套錄音帶,是第二遍講的,一共是三百三十五個錄音帶,一部《阿彌陀經》。怎麼能輕視?怎麼可以小看它?不得了!現在我們在講第三遍我想三遍帶子保存下來一定超過四百個。諸位想想,有幾個人天天來聽經,連續聽四百天不間斷?現在人沒有耐心,沒有耐心他怎麼會成就?

  也正因為這個關係,近代夏蓮居居士發大菩提心,把《無量壽經》重新整理,重新校勘,寫出《無量壽經》新的會集本,第四種的會集本。連過去原來翻譯的,《無量壽經》到現在一是有九種版本,我們才有一個完備的本子本子靠得住靠不住?拿原來的原譯本大家可以對照。可是原譯本幾個人有機會能看到?沒有流通的,只有《大藏經》裡面有,甚至於會集本里頭,還有兩、三種《大藏經》里沒有,你找都找不到。我們這次也是阿彌陀佛、十方諸佛加持,我們把所有的本子統統找到了,現在我們印成《凈土五經讀本》。這個五經,像《無量壽經》剛才講了有九種本子,《無量壽經》就九種本子。《阿彌陀經》三種本子,除了鳩摩羅什翻譯的之外,有玄奘大師譯本,有夏蓮居居士的會集本,三種本子。再加上《普賢行願品》、《大勢圓通章》、《往生論》,還有《觀世音菩薩大勢菩薩受記經》,這都專講凈土的。我們把它印成一冊,一共有四百多頁,這不是註解,是經文。這樣子凈土宗經典就完備了。

  除這個之外,夏蓮居居士的《無量壽經》會集本非常之好,黃念祖居士有一個很詳細的註解,這個註解我們也把它印出來了,也是這個月可以出版,一共有九百多頁,是一部很大的書希望大家留意。這樣有這么多完備的典籍,我們相信凈土宗將來在全世界必然大放光明。希望你們在此地參加這個講座的同學,你們有很大的任務,什麼任務?你們是阿彌陀佛派到地球上來傳法的大使,你們是阿彌陀佛代表人,這了不起。所以,對於凈土經論要真正下功夫,要專修專弘,全世界都需要。

  是心是佛,這一句就是講的理論,出在《觀無量壽佛經》。《觀無量壽佛經》講了兩句話,「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兩句僅僅是凈土宗佛法門理論的依據,同時也是佛法十大宗派,無量法門的共同的依據,都不出兩句。「即佛是心」,佛這個字是從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它的意思是覺,佛就是覺悟的意思,也就是覺心。心本來就覺悟,所以《起信論》裡面稱之為「本覺」,本覺也就是佛經裡面講的真如本性、第一義,《楞嚴經上講如來藏,名稱很多,事實都是一樁事情一樁事情,佛為什麼說這么多名詞?這就告訴我對於名言、術語不要執著,不要去爭論,不要去執著你知道他說的是這樁事就行了。這是佛教給我們「依義不依語」,語言你怎麼說法都行,只要說的是這樁事,沒錯,就可以了。所以,佛對於任何一樁事情用種種名相來形容、來表達。佛就是心,心就是佛,即佛是心。

  「無一心而非心佛」,《華嚴》就依據這個道理才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你看眾生有沒有心?有心,心就是佛,一切眾生都有心,他怎麼不是佛?所以說無一心而非心佛。心有迷、有悟,我們通常講佛、菩薩,或者講聲聞、緣覺,這是什麼?這是他心悟,因為他悟的程度不同,小悟我們就叫聲聞、緣覺,大悟我們就叫菩薩、佛。佛是徹底覺悟,究竟圓滿覺悟。迷了就叫他做六道凡夫,迷得淺的,我們叫他做天人,迷得深的,我們叫他做地獄餓鬼。但是諸位曉得,不管他是迷、他是悟,心是一個,不是兩個,迷的是它,悟的還是它。所以說迷悟不二,是一不是二,這才真正體會到佛法平等佛法平等,是建立在這個理論的基礎上。生佛平等,一切眾生跟佛平等,是真正的平等,所以無一心而非心佛。「即心是佛,無一佛而非佛心」,一切諸佛,像經上常講的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都是用的一個心,都是用的佛心

  這四句話講法緣起,我們常講十法界,現在科學哲學裡面所講,宇宙人生從哪裡來的,你看佛法四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宇宙人生來源,起源就從這來的。這個四句意思深!很可惜,古今中外這些大哲學家沒有讀佛經,那些人都很聰明,他要念了佛經,這個謎底他就解決了,真相就明白了。所以《華嚴》上說十法界依正庄嚴,這十界依正庄嚴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宇宙人生,整個宇宙人生從哪裡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是講體,講本體,識是講心之作用。《觀經》上講的「是心是佛」,這是講體,「是心作佛」是講的用,是講作用我這個心可以作佛,它本來是佛,當然可以作佛,也可以作菩薩也可以作聲聞也可以作緣覺,迷惑了又可以做凡夫,可以做天人也可以做畜生也可以做餓鬼、做地獄,統統可以做。體,比如說你晚上作夢比喻作夢那個心,能作夢的心那是體;你每天晚上作的夢都不一樣,那是什麼?起用、起作用作用千變萬化,就變出宇宙人生這是森羅萬象那是作用里頭變現出來的。所以,這四句宇宙人生來源、根源,在這段里頭很清楚、很明白、又很簡單幫我們說出來了。這說出來是個原理。

  下面這幾句,我們把它念一念。「心一憶也,佛佛全彰,佛一稱也,心心頓顯,無有心外佛,為心所憶,亦無佛外心,為佛所稱」,這八句是講修德。雖然從原理上來講,我們是佛沒錯,像佛在《華嚴》、《圓覺》上都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我們是眾生,我們本來成佛,沒錯,理上講沒錯;事上來說不行,事上我們迷惑顛倒,咱們現在煩惱很多,一天到晚迷惑、造業、受報,天天在干這事情,在十法界里頭我們是人道,並不是佛道。如何要恢復我們本來面目,這本來面目就是佛?這要靠修行,要靠修德。所以這幾句是講修,是講修德。「心一憶也」,憶是什麼?憶念。念佛,諸位要記住,要心裡頭念佛才行口裡念佛,心裡沒有佛,這個不行,這個沒有效果;口裡念佛,心裡同時要想佛,心裡頭有,行;心裡有佛,口不念也行,主要是心。所以心重要!

  所以,善導大師教我們專修的方法,身專禮阿彌陀佛,禮是禮拜,專禮阿彌陀佛;口專稱阿彌陀佛,稱是稱念,念阿彌陀佛;憶就是心專想阿彌陀佛,一就是專的意思,心一,要專,就是心裡頭專想阿彌陀佛,專想佛。這個在三業修行里頭最重要的,也是功夫最得力的、最踏實的,非常的要緊,一定要憶佛。「佛佛全彰」,彰是彰明,顯現、顯露出來,你看我們本來是佛,現在心裡面又想佛,哪有成佛道理!所以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看到的,當釋迦牟尼佛想阿彌陀佛的時候,他容光煥發超越平常時候。阿難看到非常驚奇,我跟佛這么多年,做佛侍者,從來沒有看到佛今天容貌光彩有這樣的美好。什麼原因?因為他阿彌陀佛,他心裡想阿彌陀佛

  我們一個人,通常看相的都曉得,你去看相算命,你一去為什麼會算得那麼准?說實在話,他天天在看人,他經驗豐富,一看到那個表情他就曉得你心裡在想什麼東西,他一猜就猜中了。實際上他並不是個本事,他看人看多了,經驗豐富,所謂江湖術士。你心裡歡喜的時候,你一定露在表面上,你顯得很愉快;你心裡煩惱的時候,一定憂慮,愁眉苦臉的,這一定的道理。心想佛,面就像佛一樣。所以貪心重的人你看那個面就像鬼臉,貪心餓鬼,瞋恚心是地獄愚痴畜生這一看就曉得。看你這個人的面相,聽你人的音聲看你人的動作就曉得、就知道了,曉得你來一生到哪裡去。你如果是念佛的,一看到你這個人非常慈悲,他必定成佛,所謂是相隨心轉。我們心裡天天想佛,怎麼會不像佛?當然就像佛了;天天念菩薩就像菩薩。天天念名聞利養,天天念鈔票,鈔票會念到將來果報在鬼道,去做鬼了;天天念那些冤家對頭將來就到地獄去。那個不能念,還是念佛好,這教給我們,教你要念佛

  「佛一稱也」,稱是口念,前面兩句是心想,心裡想佛。口裡念佛,「心心頓顯」,顯露在外面,頓顯跟全彰的意思相同,彰顯。末後兩句給大家說明這個道理,為什麼念佛佛就現前?心就是佛。「無有心外佛,為心所憶,亦無佛外心,為佛所稱」,這合起來講就是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跟法是一不是二。所以,學佛最要緊的就是要修心,修什麼心?修一心,一心就是清凈心,一心就是平等心;一就平等,二就不平等,二裡面就有分別、就有計較、就有執著,一裡面沒有分別。所以一個會修行的人,在哪裡修?在生活裡面修,在處事待人接物之處修,修什麼?修一心,修清凈心、修平等心。一切順逆境界裡面修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一切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修這個。這叫真正的修行這是覺。處事待人接物隨緣不分別不執著就是不變,心清凈、心平等清凈平等不變,外面隨緣,不變隨緣這是佛。真正成功了,這不變隨緣

  你看佛與大菩薩他到我們這個世間來,要給我說法要來度我們,那怎麼樣?他就示現一個人身,示現人身隨緣,隨我們的緣。他有能力他不隨緣這是佛。我們今天學佛從哪裡學?我們在隨緣隨緣里頭學不變,我們的功夫學這個。不變就是定,戒定慧就是定,隨緣就是慧,不變就是定,定慧等學,不能不隨緣凡夫毛病出在哪裡?隨緣隨變,這個東西麻煩大了,這不管用。我們今天就是隨緣里頭學不變,不變就是剛才我跟大家講的,隨緣裡面自己內心決定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一切法是平等的,一切法是不二法,學這個,這個重要。修行修這個,這是定慧三學統統都在裡面,真是抓到綱領上來修,沒有那麼麻煩,沒那麼羅嗦,抓到綱領,從總綱領上修,快,成就快。

  如果我們在隨緣裡面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了,立刻警覺到我隨緣隨著變了,隨緣隨著變這就是造業受報,那就六道輪迴。如果我們隨緣在里頭不變,這是困難事情,說的是很容易你做起來不容易。那不容易怎麼辦?這個法門里有方法,我沒有辦法做到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做不到!那我在隨緣裡面,一起心動念馬上轉成阿彌陀佛你要轉得快,這樣就行了。為什麼?你有一句阿彌陀佛,你將來決定往生西方,成就不可思議,我教給諸位修,這總綱領。

  由此可知,這一句阿彌陀佛是在一切法里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一句阿彌陀佛。心不起念則已,起念就是阿彌陀佛我一隨緣,心裡頭這一句阿彌陀佛緊緊抓住,這就行了。所以,這一句阿彌陀佛平等法、是清凈法,這一句阿彌陀佛清凈句,一句阿彌陀佛平等句。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一切如來教化眾生都是以這一句阿彌陀佛為教化眾生、為普度一切眾生的第一法門。所以這一句阿彌陀佛清凈句,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平等句。大家念阿彌陀佛,不知道這句阿彌陀佛功德利益,不曉得這句阿彌陀佛殊勝。這個兩句顯示這個意思,希望大家細心的去體會,這七天你們所得到的功德利益,可以說是無比的殊勝

  大勢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第二集)1988/7台灣華藏圖書館大專講座檔名:05-01-02

  「眾生念佛,佛在眾生心內,佛念眾生眾生在佛心中。」這以下這段經文是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就是《般若經》裡面所說的「諸法實相」,是講宇宙人生真相。經上常常講迷、說悟,迷就是迷失了這個真相,悟就是明白了真相。迷悟雖然不同,真相從來沒有改變過,真相就是真相,從來沒有改變過,絕對不是說為你它就有,迷它就沒有,那就不是真相了。所以,事實真相無關於迷悟。但是迷悟它受用就不相同,你悟了,你的受用是自在,是得大自在,迷了就有痛苦,迷了有煩惱,悟了的人沒有煩惱,真正是離苦得樂。所以,苦樂、憂喜、煩惱清凈這些東西從哪裡生的?從迷悟上生的,真相裡面沒有;換句話說,沒有煩惱也沒菩提,沒有歡喜也沒有憂惱,沒有這些。真相裡面沒有,迷悟裡面產生的,這都不正常的現象。這個意思非常之深,是要很細心的去體會。實在講體會只能夠體會表層的意思,如果要想得到真實的受用,那是要有相當深度的體會才行

  這個四句是正說,在第一句裡面就把這三項就說明白了,有眾生,念就是心,有佛,心、佛、眾生。這個地方尤其難得的,是將念佛成佛原理給我們說出來,「眾生念佛,佛在眾生心內」。我們要問,眾生不念佛的時候,難道佛就在眾生的心外嗎?可不可能?不可能。你念佛,佛在你心內,你不念佛,佛還是在你心內。差別在哪裡?你念佛的時候你心內之佛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前面說了,「心一憶也,佛佛全彰」,彰顯出來。你心裡不念佛的時候,心裡雖然有佛,你自己覺察不出來;換句話說,那個佛不起作用。有沒有佛?有,不起作用,你心裡念佛的時候這個佛起作用。由此可知,心裡頭本來佛,這是性德,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德能,就是六祖開悟的時候他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念佛佛現前,這叫修德;性德是本來有的,沒有修德它不能現前。

  這是十法界舉一個法界說,這是講心佛眾生沒有差別,實在講這一句已經把十法界統統含攝圓滿。因為眾生,就是除佛之外,包括了九法界菩薩、緣覺、聲聞、天、修羅、人、餓鬼畜生地獄,九法界都叫眾生十法界裡面說真實話,只有佛是真正覺悟,究竟圓滿覺悟,除佛之外都是迷。只可以說他迷有輕重,菩薩迷得最輕,緣覺其次,聲聞又其次,迷得最重的是地獄,只是迷情輕重不同而分出來的。所以,這一句就說明了十法界依正庄嚴的原理,十法界從哪裡來的,一句話就說出來。宇宙人生從什麼地方來的?心變現的,心要是悟就變四聖法界,心要是迷就變六凡法界,一切唯心造。《華嚴》上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是宇宙人生本體

  所以,不僅僅佛在我們心內,十法界依正庄嚴統統在我們的心內;換句話說,就看你念什麼,你念什麼就變什麼。為什麼?十法界依正庄嚴是我們的性德,何期自性本來具足,統統具足的。我念佛,佛就現前,就作佛;念菩薩你就菩薩;你念天,你就生天;你念人,你將來來生人道;你念貪瞋痴,你來生就變三惡道。統統是你自己一念之心變化而有的,不是從外頭得來的。這是佛法,不僅凈土的原理,整個佛法的原理不出這個。我們真正明白這個道理十法界是可以自由選擇的。你要想餓鬼道,你就把貪心增長,貪心餓鬼道;你要想地獄,瞋恨心增長;變畜生愚痴心增長。所謂愚痴就是是非善惡不清楚,糊裡糊塗的,畜生迷惑顛倒,糊裡糊塗的。我們今天真正明白這個道理,細細看這個世間人,世間人造三惡道的業太多了。就是他心裡頭念,他念什麼?他念貪瞋痴,念貪瞋痴變現的就是三惡道。

  念五戒、念十善這是天道。今天有幾個人心裡頭常常存的是五戒?五戒中國儒家講就是五常,常是常道,「仁義禮智信」。仁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慈;義是道義義務,是不講求報酬的,我們對別人的恩惠,幫助別人並不要求任何的報酬,這是義;禮是禮節、禮敬;智是理智;信是信用,不欺騙別人,不欺騙自己。這是人道六道裡面來生能夠得到人身。如果五常、五戒有欠缺,你來生就得不到人身天道人道道德水準要高,他要修十善業道,要修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是慈悲喜舍,這才能生天。聲聞天天想的是四諦,緣覺想的是十二因緣菩薩的是六度萬行,佛想的是清凈平等慈悲。就是看你自己一天到晚你想什麼,想什麼就變什麼,所以十法界依正庄嚴是你心裡頭想出來的。佛法里頭有一派專門說明這個道理,就是法相唯識宗。

  「佛念眾生眾生在佛心中」,這句是決定沒有問題的,佛菩薩沒有不念眾生的,只有眾生不念佛。佛菩薩不可能不念眾生的,念念為一切眾生,念念願眾生成佛道,早證菩提。可惜的是眾生辜負佛菩薩不念佛。諸位要是把這個道理參透,真正明白,你才曉得我們為什麼要念佛,八萬四千法門,為什麼不修別的法門,來修念佛法門。念佛是直接成佛,修別的法門是間接成佛,拐彎,念佛是直接成佛。修別的法門,修到一個相當階段,回過頭來還是要念佛,為什麼?你不念佛不能成佛。像《華嚴經》,他們修,修到什麼地位?修到初地菩薩,這時候初地菩薩成佛了,開始念佛。所以十地,從初地到十地這十個位次,始終不離念佛,始就是初地,終就是法雲地第十地,從初地到十地統統修念佛法門。八萬四千法門修到最後還是念佛

  我們很幸運,我們一開頭,這是因緣殊勝,古德講的「無量劫希有難逢的因緣」,我們遇到了,真正希有難逢,一開頭我們就念佛念佛成佛。不拐彎抹角,不必經歷三大阿僧只劫、無量劫也不必經歷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不要經過這些階級,從凡夫地一下就成佛,一步就登天。這個法門好處在此地,幾個人知道?沒人曉得!佛法展現在我面前你看《大藏經這么大分量凈土五經是第一寶藏,無比的殊勝,但是人不識貨。不要說一般人不識貨,我學佛的時候還不是也是不識貨,如果要識貨我早成佛了。我學了三十多年,就是因為不識貨,所以受了三十多年苦難受了許多的折磨。一直到現在,很幸運,才恍然大悟。我讀《華嚴經開悟的,悟什麼?悟念佛法門是成佛的第一法門,悟念佛成佛是十方諸佛眾生的第一法門;換句話說,一切法藏裡面我找到了真正第一寶藏,悟的是這個。

  真正明了之後,我一切都放下了,專修專弘。現在還有人請我講《楞嚴經》,不講不講楞嚴》;講「大勢圓通章」可以,講這一章行,講全部的經,或者講另外一章,我都不願意講了。華藏講堂同修叫我《華嚴經也不要講了,我答應他了,《華嚴不講了。《華嚴》講什麼?講十大願王。所以我們這個講座圓滿,那邊還是星期二、星期四講經,就是講《普賢行願品》里最後的一卷,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從此以後就專講凈土五經,專弘凈土五經,其餘的不講了;換句話說,我們已經識貨了,我們講第一等的,其次的我們不講了,留給別人去講,那講的人很多。

  所以,問題就在前面兩句眾生念佛,你的佛性就現前。念佛成佛,這點希望大家要特別的注意。你念佛,佛也念你,你與佛感應道交;你不念佛,佛雖然念你,不能感應,不起感應作用,你本身有障礙,不是佛有障礙,是你有障礙。下面這個四句是反顯,從反面來說。

  「是心作佛,心不念而佛不作,即佛顯心,佛不稱而心不顯。」這四句話說得很好。「是心作佛」是修德,如果說「是心是佛」那是性德,就是本來具足,是心作佛就是六祖所說的能生萬法,它能生佛,就是自己要作佛。作佛怎麼個作法?要念。你心不念,佛就不作你就不能成佛,你心不念你就不能成佛就不能作佛。所以成佛、作佛這個名詞要拿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恢復我們自己的本能本能就叫做佛,我們自己的本能。我們自己本來是萬德萬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是本能,作佛就是恢復本能,恢復真性,稱性起用,這叫做佛。一定要把這個意思清楚明白的了解,不能誤會。還有許多人不願意作佛,為什麼?你為什麼不願意作佛?「作佛有什麼好處!作了佛,一天到晚在那裡盤腿不動,坐在那裡,天天受人供著拜。」他以為作了佛就像佛像,一天到晚不要動,讓大家拜。這個佛有什麼意思?這沒有意思!所以他不願意作佛,他說作佛太苦了,一天到晚在那裡不動,讓別人來禮拜這是誤會。所以作佛,實在講做究竟圓滿快樂幸福的人,那才叫真正的佛。他連佛的意思都沒搞清楚,他要搞清楚,哪個不願意作佛!誰不願意自己幸福,誰不願意自己圓滿快樂?都願意。佛才辦得到,不是佛,做不到。所以要把佛的意思搞清楚,我們要作佛,心要念佛

  「即佛顯心」,因為佛就是心,佛就是我圓滿真心,一絲毫迷惑都沒有。如果心有一點點迷惑,就不能叫佛,那隻能叫菩薩,不能叫佛,佛心是一點迷惑都沒有。你看等覺菩薩,像觀世音菩薩大勢菩薩,等覺菩薩的心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那就是迷,還有一分迷情沒破。他那一分迷情破了就不菩薩就叫佛。由此可知,佛就是我們的心,我們心裡完全不迷這就是佛,心要完全迷了那就地獄。所以,十法界來講的話,意思就是這樣的,好像菩薩,有九分覺悟一分迷,這是菩薩;緣覺,有八分覺悟二分迷;聲聞,我們講阿羅漢,有七分覺悟三分迷,迷悟上分的。天人天人有六分覺,有四分迷;人間是一半一半,五分覺五分迷。十法界是這個分法的。所以說佛是完全覺悟,沒有迷,地獄是完全迷,沒有覺悟,所以他受苦的時間太長了,這個分法。餓鬼是一分覺九分迷,畜生道是兩分覺悟八分迷,就這么回事情十法界就是迷悟不相同,迷悟的程度上不相同,而有這個現象,這些現象是本來具足的。從修德上來講,能顯真性,能生萬法,即佛能顯心。顯心用什麼方法?念佛、憶佛,心裡想佛,口裡念佛。「佛不稱而心不顯」,稱就是稱念,我們不稱念,我們的真性、覺性不能完全顯現出來。

  末後兩句是總結。「則知念佛一門,誠為見性成佛妙法矣。」禪家最高的目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咱們念佛也是見性成佛。再跟諸位說,禪宗裡面見性成佛,成的什麼佛?這個大家疏忽了,沒搞清楚,成什麼佛?密宗裡面講即身成佛,成的什麼佛?也沒搞清楚。如果你要是搞清楚了的話,比不上念佛成佛念佛成佛是成圓教佛。禪宗裡面見性成佛,是成的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不是圓教。如果他能成圓教佛,那「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就不必要,他要念佛幹什麼?他能成圓教佛,他為什麼還要念佛?不必念佛了。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換句話說,禪宗最高的境界只能達到別教佛,這個諸位要知道、要明了。密宗成佛,成的佛比禪宗的佛還要低一級,一般講藏教佛,他那個程度只等於阿羅漢而已。諸位要看《印光大師文鈔》裡面那些開示,倓老法師有些著作里頭也講到,都說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跟念佛成佛不能比。佛,天台講有四種佛,藏通別圓,我們要曉得他成的什麼佛。

  現在在大陸上黃念祖老居士,在禪、在密他的造詣都非常之深,他是密宗受過灌頂的金剛上師。現在他也不修密,他也不參禪,他專門念佛。為什麼?他明白了。他是金剛上師他不傳法,誰要跟他學密他不教,不傳法,他勸人念佛這就給人第一等法,最殊勝真實利益。所以要曉得,念佛一門真正是見性成佛妙法古人說,《華嚴》、《法華都是無量壽經》的序分,是《無量壽經》的引導,你才曉得念佛法門之殊勝它是大乘當中的大乘,一乘之一乘,了義之了義。這絕對不是凈土宗大德故意抬高自己的身分,不是!如果你這樣想法,那你錯了吃虧的是你自己這是給大家說的真實語,說的真話,絕對不是誇大。因為凈土宗的這些大德,說老實話,最初都是不相信凈土都是排斥凈土你看看印光大師的傳記,印光大師二十歲的時候根本就不相信佛教學佛根本就不贊成凈土。到最後佛法真正搞通、真正明白了,這才識貨,才曉得凈土殊勝,無與倫比。

  底下這一段是註解,這註解很長,注得非常之好,大家自己去看,你們看到有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問。我們再看底下一段,在二十二頁第三行,第二行是它的科題,小題目,「別顯此章所詮」,此章就是《念佛圓通章》。

  「所以十二如來,號曰三昧,勢至菩薩,標為圓通」,這四句是一段。十二如來後面有說,就是十二光如來,諸位可以看一看,在第四十九面,十二如來名號在此地,四十九面第三行,「大彌陀經雲,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凈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就是這十二如來,後面我們再跟諸位說明。這個十二如來都稱光,光是光明。經上有兩種說法,十二如來都是阿彌如來別號,可是在本經裡面說,這十二如來相繼出世,這個說法這就不像阿彌陀佛。那我們曉得,十方世界同名同號的佛很多,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菩薩阿彌陀佛在沒成佛之前,他們三個人是同參、是同學,都親近過古佛這十二如來,所以他成佛之後,他也有這十二如來別號。這個別號是表示師承是有淵源的,有師承淵源的,他是繼承十二如來之法,是十二如來的傳人。有這個意思。

  光是慧,慧里頭一定有定,三昧就是定,「號曰三昧」,這個三昧是什麼三昧?念佛三昧註解里說「十二如來念佛三昧者」。這個注注得很好,在二十二面第五行最後一句開始。「十二如來念佛三昧者」,我們看這一段,「凡夫垢心,混若黃河」。黃河諸位沒看過,不過現在探親,好像觀光的也不少,我們在大陸每個旅遊地方,都看到很多我們台灣同胞,都是台灣話的。旅行團我這看了很多,每到一個地方,很多我們台灣同胞去大陸旅遊。你們有機會看到黃河,黃河跟長江都一樣,因為它河底是泥沙,所以水是混濁,不清凈。你看下去水是黃色的,所以叫黃河,它不是清的,泥沙太多。古大德就拿這個來比喻我們凡夫的心,心不清凈。怎麼不清凈?心裡一天到晚是非人我、名聞利養、貪瞋痴慢,心怎麼能清凈得了?心裡頭真正沒有是非人我了,沒有名聞利養、沒有貪瞋痴慢,心就清凈。我們心裡這些東西太多了,所以不清凈,凡夫垢心,不清凈。

  「外道妄想,逸如奔馬」,像野馬一樣,這也是比喻外道妄想多,外道不完全指佛門以外的,包括我們學佛在內,學佛的人一天到晚在那裡妄想這是佛門裡面的外道。譬如我也接觸不少人,現在還有很多人在想我過去是怎麼樣的,過去我是不是學佛的,我是不是參禪的,將來我會怎麼樣,這都叫打妄想。甚至於教下,教下走入佛門外道很多。我舉個例子,非常明顯的一個例子,諸位就曉得。在很多年以前,大概總有二十多年前,我們大專講座也有一個同學學了幾年,很認真,他能夠講唯識的《百法明門》。有一年師大中道社請他講唯識,講《百法明門論》,他也跟我學的,他來告訴我他去講《百法》。我就提醒他,我說《百法》那經上是明門,注意那個「明」字,我說我恐怕你到那裡講,百法不是明門,是黑門,黑暗。怎麼會講成黑暗,不是光明?這個《百法》一百法,你要講得叫人聽了之後開悟這就明了;如果講了之後叫人天天在想什麼是八心王、什麼是五十一心所,那就壞了。為什麼?妄想!本來眾生妄想就很多了,你何忍心又增加他一百個妄想,這哪裡叫明門?這不是黑門是什麼?明明是黑門。佛講的是百法明門,到你嘴裡頭一講是百法黑門,不是明門。所以教下要不開悟,都叫做妄想

  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疏鈔》解釋題目里就說,「有解無行」,你對佛法得很多,有解,沒有行,行是什麼?你所解的理與你的行不能相應,不能融成一體,大師說「增長邪見」。就是我剛才跟諸位說的意思一樣,這百法,他不能把百法變成他自己智慧,變成他自己生活行為,那又增加一百個妄想,就增長邪見祖師又說,「有行無解,增長無明」,就是盲修瞎練,很用功,真正在那裡干,道理不懂方法不知道,境界一塌糊塗,增長無明。所以,佛法講「解行相應」,要有解有行,念佛也是如此。可見得這個很重要希望大家要注意這個問題,不能偏重在哪一邊,解行要並重,一定要把你所體會到的變成真正的智慧

  《百法》說的是什麼?說的是宇宙人生的綱領、真相,明了之後你真正覺悟,真正覺悟之後,你才能夠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那是《百法》的目標,所以說明門。《百法》讀了之後,還是放不下、還是看不破,那就是名符其實的增長一百個妄想,增長一百個邪見這是我舉一個例子說。所有一經典你要是不會,禪宗常講的會不會,「會么」,會是領會,真正的覺悟;你要不會,那你不是增長邪見就是增長無明,這點不可以不注意。這個十二光如來這是念佛三昧,即心不染污,心裡也沒妄想。「故說三昧,欲令返染成凈,舍散入寂也」,返染成凈是對凡夫說的,舍散入寂是對外道講。「勢至菩薩念佛圓通者,小乘七生斷惑證真,權教三隻具因滿果,故說圓通,欲令速證疾成,圓超直入也」。這是圓通,勢至菩薩圓通

  大勢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第三集)1988/7台灣華藏圖書館大專講座檔名:05-01-03

  我們接著看,凈與寂是修行關鍵,凈就是清凈心,我們心離一切雜染,心就清凈了;寂是離一切分別妄想,寂就是定,這叫念佛三昧。這邊說「小乘七生斷惑證真」,這是小乘羅漢,他修行非常的辛苦,時間也很長。七生從什麼時候算?不是說今天你開始學小乘了從今天算起,不是的。他是從證得小乘初果算起,如果沒有能夠證得初果須陀洹以前不算,那個不算。證得小乘須陀洹果,必須要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這就不是一樁容易事情。從這個斷盡以後,天上人間七個往來,才能把三界八十一品思惑斷盡,才能夠超越三界證得羅漢果,還沒見性小乘難!

  權教菩薩要修三個阿僧只劫,這三個阿僧只劫從哪裡算起?也是從小乘須陀洹算起,總是先要斷八十八品見惑,你才證得不退,從這個時候算起,三個阿僧只劫才能成佛。成什麼佛?藏教佛,藏通別圓里頭藏教佛,三阿僧只劫成藏教佛,這是因圓果滿,這才叫做圓通。這個圓通水準很低,最起碼的圓通。「欲令速證疾成,圓超直入」,換句話說,不必像小乘那樣天上人間七次往來,也不必像權教菩薩要經歷三大阿僧只劫,我們這個事情一生就成就。一生成就,而且是圓滿不可思議成就,這樁事情必須要深入凈土經論你才能夠明了。在以往,講深入凈土經論那不是容易事情,為什麼?你要通達半部《大藏經》,凈土經論你沒辦法通達。所以,通達凈土不容易,這真正是難信之法。

  現在是印刷術發達,典籍容易搜求,尤其我們最近編印的黃念祖居士的《無量壽經》的註解,注得非常完備,非常的希有難得。《無量壽經經文並不長,這一本我們印出來是九百多頁,將近一千頁,這么大著作。同時我們這次重新編排《凈土五經讀本》,典籍就非常完備,《無量壽經》有九種不同的版本,《彌陀經》有三種,再加上《大勢圓通章》、《華嚴經.行願品》、《往生論》、《觀音勢至受記經》,統統搜集在一起。我們裝訂成一冊,一共有四百多頁,這是凈土最完備的經典,非常有利於凈土弘揚。在過去弘揚凈土經典不完這是很大的障礙。底下的文:

  「三昧,則總攝諸禪,圓通,則具足萬行」,這就是這章裡面所說的,就是三昧圓通,這兩樁事情可以說把佛法小乘教里頭統統都包括了。三昧總攝諸禪,念佛三昧三昧中王,所以念佛三昧稱為寶王。你看古德有本小冊子念佛三昧寶王論》,念佛三昧三昧中王,這就是超越一切諸禪。「圓通」超越一切宗教,「具足萬行」,萬行是菩薩所修的,超越了小乘,超越了權教。這個注子底下講「重揀」,就是再給我們挑選,註解二十二面倒數第二行當中。「三昧下,二重揀,謂此三昧,總攝世出世間一切禪定,揀非餘三昧也」,揀別這個三昧跟其他三昧不一樣,所以念佛三昧特別的殊勝。「如一巨冶,鑄成千器」,冶是冶金爐,像煉鋼爐一樣,能夠陶冶千萬的器,這個意思就是能生萬法,能成就不可思議的功德

  「圓通具足八萬四千一切觀行」,就是說佛門常講的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這一念佛也就統統都具足了,真是一個法門都不漏。你修別的法門這是修一個,掛一漏萬;修念佛法門是一切圓滿,沒有一法門不包括在念佛法門里。所以,念佛法不可思議。「揀非余圓通也,猶阿伽陀,總愈萬病」,阿伽陀是梵語,古印度有這種葯,這個葯很普遍,不管什麼病你用這個葯都有效,它能夠治一切病。不像其他的葯,哪一種葯只能專治一種病,這個葯能治一切病,這個好。念佛就像阿伽陀葯一樣,能治一切病,能度一切人,上自等覺菩薩,下到地獄眾生都能度,平等度脫,都能叫他成佛。所以這個法門的確是殊勝末後這句是總結:

  「一心頓實,不亦宜乎」,這句話是勸我們。我們看註解,在二十三面第二行。「末二句,三勸誡,三昧,實教所詮」。在賢首家,就是華嚴宗,華嚴講五教,小、始、終、頓、圓;天台講四教,藏、通、別、圓。不管是四教、五教,裡面有權有實,權是方便法,實是真實法,就是真實教學裡面是講三昧,這給你真實話。「圓通,頓教所詮」,圓通是頓,不是漸,是頓超,而不是漸學的,不是漸修的。「學頓實教者,是其所宜也」,我們今天如果說是發願我們學頓教、學實教,這個法門正好適合,最好不過了這是勸我們選擇在一法門裡面選擇這個法門

  我們接著看底下,下面註解得多好,「又上顯圓義,此兼顯頓實」,上是前面一段,前面一段是講圓義,就是我們前面所講的,這節是講頓實。「眾生念佛定當成佛,實也」,這是真實的,這個文字、語氣都十分的肯定,使我們一點疑惑都沒有。「起信雲」,起信就是《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作的,馬鳴菩薩也是念佛求生凈土的。這是他在《起信論》裡面講的,「專念阿彌,修善迴向,願生彼界,終得見佛」,彼界是西方極樂世界,最後是決定見佛的,見阿彌陀佛。「華嚴雲」,《華嚴經》上說,「臨命終時,諸根散壞,唯此願王,引導其前,即得往生,見彌陀佛,蒙佛授記,不久當坐菩提道場,成等正覺」。這段話是《華嚴經》上「普賢行願品」,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裡面的一段經文

  「眾生憶佛,現前即見,頓也」,我們念佛念到清凈念到心誠懇的時候,佛就現前,你就見到佛了。一定要念到清凈念到真誠這個時候見到佛,你會不會歡喜?如果見了歡喜得不得了,給你說,你見不到佛,佛不會現前,因為歡喜心不是清凈心,你心不清凈。見到佛很歡喜歡喜到得意忘形,佛還在面前,給諸位說那不是佛,那是魔變的。古來修行人,一生見很多次的佛,他一句都不說的,他也不會告訴別人「我見佛了」,不告訴別人,絕不宣揚。這是境界,見到如同不見,心裡面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決定不受外面境界影響,他心在三昧,心在定中,不受它影響。佛現前來,給自己做個印證,經上講的話沒錯,只是給你做個印證而已。現在見佛了,臨命終時佛決定來接引,決定沒錯的,念佛人必定有這樣的感應

  但是這種感應現前,你要保持你的清凈心,不必見到佛,見到這個也說,那個也說,那就大錯特錯。甚至於現在還有一種貢高傲慢心理在那裡作祟,好像我修行,我自己不給人說我見到一些瑞相,好像顯得我沒功夫,我沒有境界。沒有見到也造謠生事好像是見到了,彷佛見到,到處去宣傳,那騙人,自欺欺人,充面子這是錯誤。這樣的心態學佛,不久他也能證果,證什麼果?證神經病的果。學上幾年,他的果報就先精神病院,以後當然入三途,沒話說的。現前就神經分裂、神經失常,變成神經病,佛門常講著魔,來生必定是三惡道。所以,你見到一些瑞相不必說,你用不著說。古德自己境界只有給什麼人說?給自己老師可以說,求老師做個證明,這可以。真正的大善知識可以講境界,不是這樣的人決定不說。因為念佛是依法,不依神通、不依感應,法是經典,我們只要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境界去做就行了,不依靠神通,不依靠感應。但是神通感應一定有的,有,我們不依靠,有,我們不炫耀,我們也不宣揚,我們宣揚的是正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要守住這四依法。這是講頓。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