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講記【上冊】

  (第一集)

  2008/11/14  台灣華藏電視台  檔名:12-047-000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今天是凈空離開台灣應該是有十二年了,第一次回到台灣來跟諸位同學一起來學《華嚴經》。這些年來,我們《華嚴經是從頭開始講的,已經講了四千多個小時,十四品還沒講完,照目前這樣的進度,這部經講圓滿大概還需要一萬小時這部經是早年我初學佛的時候,方東美先生介紹給我的。那個時候我們很年輕對於宗教尤其是佛教,了解太少了,也隨著社會大眾人雲亦雲,以為這是迷信尤其是佛教,從表面上看它什麼都拜,裡面的神很多,所以在宗教裡面就把它歸列到多神教、泛神教。諸位要知道,多神教跟泛神教是屬於低級宗教,高級宗教它只有一個神,唯一的真神,這是我們年輕時候的一些概念,所以對佛教就很排斥,不容易接受。我跟老師哲學,他老人家最後一個單元跟我的是佛經哲學」。我很訝異,我說佛教宗教,而且是低級宗教,它哪來的哲學?方老師告訴我,他說你年輕你不知道,他說釋迦牟尼佛是大哲學家、是聖哲,佛經是高等哲學,是世界哲學裡面的最高峰,學佛人生最高的享受。他是佛教這樣介紹給我,所以我就接觸到佛的經典。他告訴我他說真正的佛教是在經典裡面,你必須要在經典上下功夫,而特別給我介紹的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這是學佛因緣

  緣確實是很殊勝,我接觸經典大概二個月不到三個月我就認識章嘉大師。方老師不是專攻佛學的,他是研究哲學的,章嘉大師則是專攻佛學,所以在佛學經典裡面他知道,非常樂意的教我。也跟方先生一樣,每個星期給我兩個小時,星期天我到他的住所,青田街八號,這樣子我跟他三年,所以我的佛學基礎是他老人家奠定的。他告訴我釋迦牟尼佛十九歲離開家庭出去求學,三十歲成道也就是我們一般講三十歲開悟,就是禪宗裡面所說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我們知道在中國也有這么一個人,明心見性大徹大悟,跟釋迦牟尼佛完全同等的境界,就是唐朝時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這兩個給我們的示現,讓我們有很大的啟發,所以佛教是教育,它不是宗教

  釋迦牟尼佛三十歲成道之後,這個成道,用我們現在一般講的話,就是學習畢業了,學習達到圓滿,再沒有東西好學,到了頂頭,他就開始教學。當然他所悟入的境界不是我們凡夫能接受的,所以他要告訴誰?現在科學家也承認,宇宙之間確實有不同維次的空間,高維次空間的那些生命比我們聰明很多,智慧比我們高,定功比我們深,所以佛就示現在定中宣講《大方廣佛華嚴經》。講了多久?有些經上講二七日中,二七十四天也有上講三七日中,三七二十一天,他就講完了。這部經典被大龍菩薩,那也是個等覺菩薩也不普通人,他把它收藏在龍宮。一直到六百年後,龍樹菩薩有個特殊的因緣,大龍菩薩接引他到龍宮去參觀他所收藏的《華嚴經》。《華嚴經》是一切經的總名稱,就像我們現在講的《大藏經》一樣,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講的。他看到了,這個經的分量多大?我們現在無法想像,他看到的經本是「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微塵品」,這是佛學裡面的術語、名詞。我們中國的書籍是用字數為單位,像佛經,《金剛經》大概五千多字,在中國老子的《道德經》諸位也聽得很熟,叫五千言,是以字數為單位印度不是的,印度是以四句做一個單位,不管四句這個句子的長短不論,只要四句是一個單位,叫一首偈,叫一偈;不一定是偈頌,就是我們散文也是如此,四句就算一首偈。《華嚴經有多少偈?有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這還能算數嗎?算不出來,這個經太大了。龍樹菩薩看了之後,這是我們閻浮提眾生,就是地球的人,沒有人能接受的,分量太大這部經送到地球上,整個地球也裝不了。不但地球裝不了,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報土娑婆世界也容納不下,娑婆世界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這部經是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

  佛怎麼說的?怎麼能在,就算三七二十一天,他怎麼能說得出這么豐富的典籍?我們深入《華嚴》才明了,原來時不是真的,空間也不是真的,在一法界裡面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時空都不真實東西。我們在這個單元裡面,就是《妄盡還源觀》裡面,我們可以能夠學到,知道事實真相那就是佛在這個經上會給我們講到宇宙的起源,你看華嚴經》一開始,給我們講到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這給我們宇宙的起源。宇宙從哪裡來的?我從哪裡來的?佛法裡面講依正二報,依報是講宇宙,正報是講我自己,我從哪裡來的,禪宗裡面主要的是你把這個問題找到,對自己來說,就是父母生前本來面目是什麼。這兩個問題是哲學科學裡面,一直到今天都沒有辦法解答,還包括神學,都不能夠圓圓滿滿的解答這個問題,可是在華嚴經》裡面都說得很清楚、很明白。

  這次回來,大家啟請的是希望我接著在這邊講《華嚴》,我說我們時間不太長,我們給大家介紹賢首國師的《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這是什麼?這是華嚴經》修學的綱領,是華嚴宗前面三代祖師修行證果的方法,確實是稀有難逢,也就是《華嚴經》的精華。你看看這個題目就曉得,「修」是真干,「華嚴奧旨」,奧妙的宗旨。怎麼樣學法?必須把妄斷盡,妄太多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金剛經》上說的,妄要斷盡。世尊在這部經上告訴我們,妄太多了,把它歸納不外三大類,一個是妄想,一個是分別,一個是執著,只要這三個斷盡,你就還源了。還源是什麼?回歸自性那就圓滿成佛,就是圓證無上菩提。所以我們先把這個給大家介紹出來。

  我們同學們真正想學佛那就不能不向釋迦牟尼佛請教,他是真正妄盡還源,我們要找這樣的過來人,我們才會成就。六祖能大師是個過來人,他講的簡單明了,給我們下一部《壇經》。《壇經》裡面所說的,給諸位說,跟《大方廣佛華嚴經》完全相同,一個是簡單的說,一個是詳細的說,只有言語文字多寡不一樣,內容完全相同,這點我們要知道。可是我們畢竟是博地凡夫,像能大師那樣的提綱挈領,我們很難體會,不容易還源,回不了頭。《華嚴說得詳細,龍樹菩薩龍宮看到大本,就是原本,太大了,就放棄;看中本,中本是什麼?中本是《華嚴經》的綱要,分量還是太大,我們也沒有能力接受;最後選的是下本,下本是什麼?提綱,目錄提要。就好像我們中國的《四庫全書》一樣,分量太大,不是一個人一生所能夠讀得完的。連當年乾隆皇帝下命令編這部書,他也知道他沒有能力讀完這部全書。那怎麼辦?他叫總編紀曉嵐先生給他編一部《薈要》,《薈要》是全書的三分之一,我們台灣世界書局翻印出來,精裝五百冊。全書,商務印書館翻印出來,也是精裝一千五百冊,這都很難受持,沒法子讀。最簡單的是什麼?就是《總目提要》,《總目提要》精裝五冊,這就好辦,就是每部書裡面說些什麼。紀曉嵐先生編這個提要,把提要每天送給皇上看

  龍樹菩薩龍宮裡面帶出來的《華嚴經》就是提要,傳到中國來的時候還不完整,這個書已經散失,傳到中國來大概只有一半。所以我們現在的是半部《華嚴經》的目錄提要,這個半部我們的學習每天來做報告你看用了四千多個小時才到十四品,全經三十九品。就這個提要,我們盡一生的精力都不容易完成。像我現在這講法這一部《華嚴經》從頭到尾講一遍,我估計需要用二十年,才能把這部講完。可是這個經非常有味道,百讀不厭,學習確實帶給我們像方老師所講的(我念念不忘老師恩德)人生最高的享受,這一點不假。所以,我有一次講演用了一個題目,「人生最高的享受是聽經、是講經」,講經跟聽經確實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里頭其樂無窮,證明孔子在《論語》里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快樂!世尊大乘經里常講的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沒有比這個更快樂事情。所以古人句話說,「世味(世間五欲六塵這種味道)哪有法味濃」,這必須是唯證方知,你沒有契入境界,這個味道你嘗不到,你享受不到。所以,我們這一生當中沒有白來,特別是讀了《妄盡還源觀》,曉得應該怎樣修、怎麼樣去學。前面介紹我想到此就可以,不必再細說,連《華嚴經》的經題我也把它省略,因為在《華嚴經》的光碟裡面諸位可以聽到。現在我們看賢首國師的這篇文章,開頭:

  【夫滿教難思。窺一塵而頓現。圓宗叵測。睹纖毫以齊彰。】

  我們看這兩句話。開頭這四個字就很不容易,誰敢講?『滿教』,什麼人敢講?滿是圓滿佛經裡面所講的無上菩提佛經里的術語叫無上正等正覺梵語稱之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才叫「滿教」。什麼人敢講,你所學東西圓滿了,再沒有了。我們中國古人常常告訴我們,「智無窮,學不厭」,「活到老,學到老,學不了」,學不完的!誰敢講學完了、學圓滿了?真的沒有人敢講。這個話釋迦牟尼佛敢講,什麼時候講的?三十歲講的。惠能大師敢講,什麼時候講的?二十四歲的時候講的。

  我們看這個文章的題目,「妄盡還源」,能大師當年在世常常給人這個問題,這樁事情,就是明心見性,與學、不學沒關係。他這個話我們可以從釋迦牟尼跟他兩個人證悟體會到。釋迦牟尼佛學學了十二年,怎麼開悟的?放下開悟的。他要是不放下,那十二年所學的就變成叫所知障,放下了,所知障就沒有了,這才大徹大悟這是我們通常講的二障煩惱障跟所知障。惠能大師沒有學,不認識字,一天經都沒有聽過,黃梅住了八個月,沒有進過講堂也沒有進過禪堂。五祖忍和尚只是派了他一個工作,舂米破柴,這工作在哪裡做?在碓房,廚房那裡面。住了八個月,最後傳法傳給他,人都不服!為什麼傳給他?他放下了。你看傳法,五祖出了個題目,你們跟他修行這么多年,你們每個人做一首偈子來看看,老和尚要看看你修行到什麼境界。神秀是老和尚的大弟子,也是老和尚助教,一般人認為老和尚傳法肯定傳給他,大家對他也很服氣。他做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你們想想他這首偈子放下沒有?我們講二障煩惱障有沒有放下?所知障有沒有放下?當時沒有人能體會到,可是惠能大師體會到了,他自己不認識字,他懂這個意思。他說也有一首偈,你們哪一位幫我寫一寫,他把秀大師這首偈子改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你們想想這種口氣。忍和尚一聽就明白,怕人害他,所以跟大家宣布,也沒見性,把偈子擦掉了。他後頭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樁事情確實跟學、無學沒關係我當年第一次見章嘉大師,我向他老人家請教,那年二十六歲,章嘉大師是六十五歲,他大我三十九歲,祖父輩的。我向他請教,我說:方老師佛教介紹給我,我知道佛教無比的殊勝我有接觸到非常歡喜,請教大師,有沒有方法能教我很快的契入?我這個問題提出來,大師看著我,我也看著他,我們兩個這樣子互相看著大概看了半個多鍾點,一句話沒說。半個小時之後,他說了個字「有」,他這個有,我們就很震動,耳朵都豎起來了,要好好的聽。我們這一個表現,他老人家又不說話了,這個大概時間沒有前面那麼長,大概差不多有六、七分鐘,給我講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你看與學跟不學真的沒有關係。我聽了章嘉大師這六個字似懂非懂,好像懂了,其實不懂,這個意思太深了。我們沒有定力也沒修養,接著向大師提問:從哪裡下手?他老人家停了一會兒告訴我,從布施下手。布施是什麼?舍!放下!放下就是。

  我學佛到今年五十七年,講經教學五十年,深深體會到,老師當年我提個問題,為什麼半個鍾點不講話看著我?這里頭有道理年輕人心浮氣躁,心沒有定下來,情緒沒有穩住,給他沒用,所謂耳邊風,不得受用。所以看著我,一定看著我整個心裡面靜下來,注意力集中,再給我講。你看他當年說個有,他底下又不講了,那個有,我們心動了。必須在心平氣和,沒有躁動的時候,傳給你東西才真正得受用,這是古人。現在在學校教學用這個方法學生全跑光了,誰跟你學?沒有一個人有定力。換句話說,沒有一人對老師真正尊重,尊師重道,沒有了。佛法在這地方,不但佛法如是,世間也不例外,這是我們深深體會到的。所以他這兩句話,前面這兩句,深廣沒有邊際,「滿教難思」。

  『一塵頓現』,在《還源觀》裡面會詳細講到宇宙從哪裡來的?我從哪裡來的?給你講得清清楚楚。講清楚、講明白了,不是你的境界,我們是聽佛介紹的、聽佛說的。佛法科學,確實是高等科學,也是全世界科學的最高峰,不但是哲學最高峰,也是科學最高峰。科學對今天宇宙從哪裡來的還搞不清楚生命從哪裡來的也沒有搞清楚,佛在這給我們講「一塵頓現」。這個問題我們也搞了幾十年,始終在這里打問號,一直到最近幾年我們讀到世尊彌勒菩薩問答,我們真的是恍然大悟,把這個問題搞清楚了。搞清楚,我們也知道解,清涼大師給我們講修證的四個次第,第一個要信;第二個是理解;第三個是行,就是修行修行就是修妄盡還源,就是真修行;最後是證果,證果你真正契入華嚴境界,跟釋迦、跟諸佛、跟六祖所證的同一個境界這是科學你不證得不行。你真正看到一塵頓現,頓現就是現的宇宙這是宇宙來源。這個我們講到下面六個科目裡面,再詳細的說明。

  第二句講『圓宗叵測』,「宗」就是題目講的奧旨。宗的意思,在中國它含有主要的意思、重要的意思,宗旨!崇高的意思,這是講的教學。如果是依照中文所講的宗教,完全用中文的解釋,那宗教就不迷信。宗是重要的、主要的、崇高的,教是教育,宗教是什麼?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育、崇高的教育,宗教應該是這個解釋法,這個要在佛教裡面講那完全正確。所以,佛教是教育,不能把它看作一般宗教看待,因為宗教裡面一定有個主宰神,佛教里頭沒有。佛門的教學是圓滿的,佛教自己稱宗教,是宗門、教下,宗門就是單單指禪宗禪宗以外還有九個宗派,都稱之為教下。所以佛教本身稱宗教與我們現在稱宗教這個意思毫不相關,這個都要知道。「圓宗」不能夠用我們的常識、我們的知見去測度,為什麼?底下一句話跟上面意思相同,『睹纖毫以齊彰』,「齊彰」跟「頓現」是一個意思,你只看到「毫」是什麼?是我們正報最小的,汗毛,汗毛端,汗毛的尖端,這個叫「纖毫」。也就是說,你從一個汗毛尖端裡面你能夠看到遍法界虛空界,這從正報上說的。

  前面一句從一塵,微塵,這個微塵現在科學發現了,佛經裡面講的微塵物質裡面最小的,它統統用塵來做比喻。從什麼地方說起?從牛毛塵說起,牛毛很粗,牛毛尖端上有一粒塵土,在那裡它不會掉下去,一粒塵土,以這個為單位。把牛毛塵分作七分,七分之一那就小了,七分之一叫羊毛塵,羊毛比牛毛細,這一微塵在羊毛尖端上它能穩住,它不會掉下去。羊毛塵的七分之一叫兔毛塵,兔毛就更細。兔毛塵的七分之一叫水塵,也就是說這一粒塵土在水裡面,水有空隙,它在裡面遊動沒有障礙,叫水塵。水塵的七分之一叫金塵,就是金屬,我們知道金屬密度比水密度大,但是還是有空隙,它能夠在空隙當中去走。金塵的七分之一才叫微塵,這種微塵誰能看得見?阿羅漢看得見。這很像我們現在科學裡面分析的分子、原子電子粒子,現在人講的誇克,是不是到這種程度我們還不知道。但是微塵還不是最小的,微塵還可以分,分成七分之一叫做色聚極微,這菩薩能看見。色聚極微還可以分,再分七分之一叫極微之微,這就不能再分,再分就沒有了,也叫鄰虛塵,它跟虛空鄰居。鄰虛塵,佛經上講八地菩薩能看見,能夠見到。所以要你親證,不要用儀器,用什麼?清凈心,心愈清凈你就愈能夠覺察到極其微細東西。所以,此地講的「一塵」是極微之微。

  彌勒菩薩告訴我們釋迦牟尼佛問他,我們凡夫一念,這一念頭,這個念頭很粗,心浮氣躁,粗念。這一念裡面有多少個細念,微細念頭?彌勒菩薩說一彈指,一彈指時間很短,一彈指是一個粗念,細念多少?細念有「三十二億百千念」。百千是個單位也就是三十二億乘百千百千是十萬,一百個千,三十二億乘十萬是三百二十兆,你看微細。一彈指三百二十兆的細念,組成一念。彌勒菩薩說「念念成形,形皆有識」,形是什麼?物質,就是此地講的頓現,物質世界頓現了,是一塵頓現,一念頓現。塵皆有識,識是什麼?識是靈性。所以我們了解,物質世界精神世界是同時出現的。你看看,念它就有形,形它就有識,也就是說一切物質現象都有見聞覺知、它都有受想行識。

  最近這十年來,日本江本博士做實驗,他的實驗成功了,告訴我們,他用水做實驗,水我們知道是礦物,水有見聞覺知,它能看,能看字。譬如寫個「愛」字,無論用哪個國家文字,寫成愛字,貼在實驗的玻璃瓶上,它都認識。我們認識中國字,不認識外國字,水認識,它的結晶都非常之美。如果你寫一個「討厭」,寫個「我不喜歡你」,它反應的結晶就很醜陋,這是說明水有見聞覺知,水它有感受。不但水有,有精神,所有一物質佛法裡面講統統都有,只要是物質,它裡面就有精神,有見聞覺知、有受想行識。有見聞覺知、受想行識,它必定有色法,就是有物質物質有我肉眼能見的,有不能見的,這些近代科學也都證實了。

  所以佛在經裡面講,一微塵、一毛端裡面,你能夠看到整個宇宙的訊息,這是科學沒有說過的,科學今天只說到佛經上講的類似的微塵,但是微塵裡面有遍法界信息科學講到。所以《華嚴》的科學就超過現代,它不需要用儀器,它教你清凈心。佛教導我們,只要我們把執著放下你就證阿羅漢果你就正覺;再能把分別放下你就證正等正覺菩薩果位。最後再把妄想放下妄想是什麼?起心動念。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外面的境界是色聲香味觸法,接觸的時候不起心、不動念,那你就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就稱之為佛陀要有人問你這世界是怎麼來的,你把它詳詳細細說一遍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真的不可思議!你看,兩句話就說完、就說盡了古人的教學,首先把所要教你的和盤托出,一絲毫隱瞞都沒有。我們再看下面:

  【然用就體分。非無差別之勢。事依理顯。自有一際之形。】

  前面是跟我們講宇宙本體,現在給我們宇宙現象,講它的作用。『用就體分』,當然有許許多多的差別,像佛法裡面講的十法界依正庄嚴,這是從用上說的,是本體裡面的一分,不能夠離開體,體是一個作用那就無量無邊。『事依理顯』,事里頭有理,我們現在看到事,沒有看到理。事是相,理是什麼?理就是性,理就是體,哲學裡面講的宇宙本體,理就是體。理事是一不是二,但是六道凡夫只知道事不知道理,理怎麼?迷了。『一際』是什麼意思?「一際」是沒有分別,只要你放下分別執著你在事上就能見到理,你在相上就能見到性。你如果不能夠放下分別執著,相上見不到性,事上見不到理,那是什麼人?六道凡夫,不能跟阿羅漢相比,阿羅漢雖然跟佛相差還有很大距離,但是阿羅漢畢竟證得少分。為什麼?三大類的煩惱他斷一條,他不執著了,所以在事上見少分之理,在相上他還沒能見性,他的智慧神通、道力就不六道裡面任何人跟他相比的。大師怕我們對這個還很難理解,再用比喻給我們說。

  【其猶病起葯興。妄生智立。】

  這個比喻好。我們生病去找葯,如果沒有病,沒有病就沒有葯。所以病跟葯是相對興起的,有病你才找葯,對治病的就稱之為葯。同樣一個道理,『妄生』才有『智立』,如果沒有妄,智也就沒有了。這個智是什麼?我們將來講到三細六粗裡面,這就是六粗相的頭一個,智相。這個智是什麼?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知識。要知道,清凈心裡頭沒有知識有什麼?有智慧智慧知識是兩樁事情知識是從分別生的,智慧不是的,智慧自性里頭本來有的,只要把障礙除掉,智慧就現前。佛在《華嚴經.出現品》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個難得。如來自性,一切眾生平等的,沒有差別。所以佛法是真正的平等法,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現在就是佛。我們跟佛差別怎麼那麼大?佛能說《華嚴經》,我們今天聽都聽不懂,為什麼有這么大差別?差別,佛也說出來了,「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這就說明因為你妄想你有分別、你有執著妄想分別執著在這地方用一個字,就是「妄」。你怎麼生起這個東西出來?這個東西怎麼生的?為什麼我們會有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是幾時生的?從哪裡生的?很多學佛的人都不免這樣的想法,這樣的尋求,那就壞了,你沒有把世尊的話里頭重要的意思聽懂。重要的意思是什麼?妄!妄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你就不能追究。你還追究什麼理由我起心動念?我幾時起心動念?那就是妄中再加上妄,你永遠回不了頭。知道妄就不要理它,把它放下就沒事,你就還源,這是佛講的話的真實義,你沒有聽懂,你聽錯了

  釋迦牟尼為我們的示現,我們的確不容易體會,但是惠能大師給我們的示現,我們就很容易體會。他聽忍和尚講《金剛經》,半夜三更,那也是講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全盤放下他就見性,就悟了。悟了,見性,性是什麼樣子?他說了句話,五祖一聽,完全肯定,衣缽給他。這五句話,這五句話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內容你要曉得釋迦牟尼佛講這部大經,講的是什麼?就這五句話。能大師標題說出來了,佛所講的是細節,就是這五句。第一句講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凈」,說明你的心清凈的,你的心從來沒有染污過。妄想分別執著染污,因為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所以你的真心真心清凈絲毫沒有改變。只是你執著妄想分別執著是真的,它產生障礙智慧德行、才藝、相好不能現前;你只要放下放下全現前了。這個道理我們要明白,千萬不要妄中再去生妄,那就大錯特錯。第二句,他說「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你要能夠入這個境界你就不會貪生怕死,為什麼?沒有生死,本不生滅就是佛法裡面所講的大般涅盤,契入大般涅盤境界。入大般涅盤境界那就證得究竟圓滿佛果,他成佛了。第三句所說的,「何期自性」,就是沒想到自性,「本自具足」,它樣樣圓滿,沒有絲毫欠缺。智慧圓滿,我們今天講知識圓滿,世出世間一切法你向他請教,他沒有一樣不知道。為什麼?自性本來就是這樣的,他不需要學,只要把障礙放下,把障礙除掉,這個大德、大能、大用就現前。第四句所說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本無動搖就是自性本定,大乘教裡面佛常說,「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那伽是比喻比喻諸佛菩薩行住坐卧都在定中,也就我們現在講,他一絲毫心浮氣躁都沒有,心浮氣躁他斷盡了。無論在什麼場合,無論在什麼處所,他都在定中。末後一句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能生萬法就是它能現宇宙,它能現我們人身佛法裡面講的依報跟正報。諸位要曉得,正報就是自己一個人,與別人不相干,別人是我依報里的人環境。我們依報里頭,依報環境有三大類,有人事環境,有物質環境,有自然環境,有這三大類,這三大類都屬於依報,能生萬法。你要問《華嚴經》講什麼?《華嚴經》就是講這五樁事情講得非常詳細,也講得你非常歡喜,欲罷不能!

  妄生智就立,妄從哪裡生的?妄從阿賴耶三細相里頭生的,三細相裡面第三個。三細相第一個是「業相」,業是動,我們今天講的振動、波動。這個波動是非常的微細,它沒有來由的,它是虛妄不是真的,有這種波動現象。在自性裡面有這么個現象出來,這個現象並不礙事,沒事,它跟自性實在講它不相干,可是你要執著它,去追究它,麻煩大了它就作用,把你自性里的智慧德能全障礙了。佛把這樁事情真相給我們說出,這叫慈悲到了極處,我們要聽懂了就得大受用。由波動,你隨著這個波動走的話,它就變成「轉相」,我們一般叫見分,就有能見相。起了能見相,一定就有所見所見物質現象來了你看看哪個在先?精神在先,就是「我」在先。誰能見?我能見,外面「境界相」現前,境界相是幻相,不是真相。幻相從哪裡來的?幻相是自性里頭本來有,本自具足。如果沒有業相,沒有見分,就是沒有轉相,就沒有物質世界。所以你要曉得物質世界是這么來的,它怎麼發生的。

  物質現象一出來之後,好了你就愈陷愈深,「智相」生起來,就是「妄立智生」。三細相里講的這些。智生起它就有「相續相」,麻煩大了。所以,我們常常要想彌勒菩薩所講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我們現在科學是用秒做單位,我們彈指彈得快大概一秒鍾可以能彈四次,再乘四,這個速度是多少?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也就是一秒鍾裡面它振動的次數是一千二百八十兆次。一個振動就是一個生滅,一個振動就是一個物質現象現前,所以物質現象不是真的。振動起,它有,振動滅了,這個現象就沒有了,但是第二個振動它又出來。就像我們看電影電視也一樣,但是電影你更容易明了,我們在電影銀幕上看到的現象它是振動出生的。放映機裡面是幻燈片,它的速度是多少?一秒鍾二十四張,也就二十四分之一秒,你看到銀幕上的畫面,你所聽到銀幕上的音聲畫面二十四分之一秒。現在彌勒菩薩告訴我們,我們的宇宙速度多快?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你以為它是真的?全是假的,跟電影沒什麼兩樣。每一個畫面都不一樣,你要懂這個道理我們現在電影的底片一打開之後就看到了,你看一格一格的,前一張不是後一張,後一張不是前一張,張張不相干。我們所看到的事實真相是什麼?是一種相似的相續相。不能講相續相續應該前一張跟後一張相同的,這是相續,它不相同,前一張不是後一張,後一張也不是前一張。是個相似相續相,我們不要被這個騙了,這是假相,《金剛經》上說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不但我們六道輪迴的相是虛妄的,再給你講,十法界的四聖法界也是虛妄相,都是這個道理。再給你說,連一真法界諸佛菩薩的實報庄嚴土還是這個現象真相是什麼?真相決定沒有物質也沒精神,我們凈土宗叫常寂光土,常寂光才是真相,那才叫真正的一真法界。實報庄嚴是怎麼回事情?實報庄嚴土裡面居住的人,確實於一切法不起心、不動念。為什麼?起心動念你出不了十法界,不起心、不動念就是妄想斷掉,無明斷了,你才能超越十法界,生到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有無明的習氣沒斷,無明斷了,習氣沒斷,所以它有這個現象出來,這就是實報庄嚴土。那個境界裡面的人確實沒有起心動念,這是我們學《華嚴學了這么多年,才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

  所以修行什麼最重要?放下最重要放下,你智慧現前,智慧現前你才能看破。所以章嘉大師給我,從初發心如來地,就是看破幫助你放下放下幫助你看破,這兩個方法相輔相成,從初發心如來地。很難得,我一學佛,頭一天他老人家就把這個秘訣傳授給我。那個時候,我們是博地凡夫,雖然得到真傳,我們自己不會用,差不多搞了三十年,才逐漸的省悟過來。現在我們能不能達到這個境界?行,答案是肯定的,如果再給我三、五年時間,就很有可能契入境界。為什麼?從經教裡面我們了解事實真相這一點很可貴。世尊出現在世間,為眾生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我們體會到這一層,不辜負世尊,可是我們沒有達到圓滿。怎樣達到圓滿?我們要契入境界也就是說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做到不起心、不動念,這真正對得起世尊世尊為我而出現在世間這就世尊真正有緣,佛度有緣人。你沒有契入這個境界,不算。這個境界是什麼境界?《華嚴經》裡面初住菩薩也就是說有能力真正超越十法界,到初住這個地位你才是正式佛的學生。因為你在實報庄嚴土是你無明習氣現這個境界出來,習氣沒有了,這個境界就沒有了,也就是只有常寂光,連實報庄嚴也不見了。常寂光那才叫永恆,佛經上講的「大光明藏」,那是真正的自己,就是六祖能大師所講的那五句話。下面說個比喻,病起葯生:

  【病亡則葯亡。】

  這個『亡』跟無的意思是一個,病沒有了,葯就沒有了。病是什麼?病是凡夫六道叫內凡,病得太重,四聖法界叫外凡,病輕一點。到什麼時候才沒有病?病好了,超越十法界你就有病。沒有病健康還沒有完全恢復,還要好好調養,這個養的時間很長。佛經上常說,菩薩要修三大阿僧只劫才能夠成佛道,三大阿僧只劫從哪一天修起?從你證得圓教初住菩薩那一天算起也就是你妄想真的斷掉了,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再不會起心動念,到這個境界,你生到佛的實報庄嚴土。在那個地方能不能修?不能修,沒得修的。如果你有個念頭想修,壞了,為什麼?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了。所以那個層次裡面叫「無功用道」,也就是永遠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習氣有,不要理它,慢慢自自然然斷掉。

  習氣不好懂,古德有個比喻,譬如酒瓶,裡面盛的是酒,酒是代表煩惱,把酒都倒掉,倒干凈了,擦得乾乾凈凈,裡面確實一滴酒都沒有,聞聞還有味道,那個味道就是習氣。這個味道沒有辦法除掉?沒有辦法,只有一方法,瓶蓋打開放在這個地方,放上個半年、一年再去聞就沒有了,自自然然的沒有了,你可用不得力。要多久這個習氣才完全沒有?三大阿僧只劫。所以證得教法菩薩之後,再經歷三大阿僧只劫,習氣沒有了,習氣沒有才叫究竟圓滿佛果。那個時候實報庄嚴土沒有了,最後常寂光現前,是這么回事情。

  所以,不放下不行!不放下的是什麼?搞佛學,就是學術佛教,這個不能解決問題拿著佛學可以在學校課堂裡面上課,佛經哲學。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他給我們示現的,你看晚年,我認識他之後沒多久,他在大開大乘佛學」、「魏晉佛學」、「隋唐佛學」,大單元,一直講到他退休。退休之後輔仁大學把他請去,在哲學博士班裡面講「華嚴哲學」,一直到他往生。他往生七十九歲,跟釋迦牟尼佛同年,釋迦牟尼佛七十九歲往生的。方老師教學時間早,二十幾歲他就開始教書,所以他的教學是五十二年,一生過教學的生活。底下有個比喻

  【舉空拳以止啼。】

  這里講的是幫助一些苦難眾生離苦得樂、破迷開悟,要懂得善巧方便。小孩在哭,你手上抓個拳頭,「不要哭,我手上有糖,你不我就給你」,那小孩就不哭了。這手上沒有糖,什麼也沒有,這是不是騙他?這不是騙他,這是一種善巧方便,希望他不要哭,目的達到了。這是比喻比喻什麼?比喻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世間,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是『空拳』,你可不要執著,這佛法好!錯了佛法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在《金剛經》上他說得很明白,「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你要不舍這個法,執著法就變成法執,能不能見性?不能見性你把假的當作真的。《華嚴經》在哪裡?《華嚴經》不在文字,《華嚴經也不在言說,在什麼地方?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只要你把起心動放下你就看到了。原來《大方廣佛華嚴經》,頭頭是道,左右逢源,沒有一處不是,沒有一法不是。如果你還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什麼都不是。這個經典也不是,為什麼?你有了,著了有。不能著,著有錯了,著空也錯了,統統不要執著,你才真正能夠見到。底下一句說:

  【心通則法通。引虛空而示遍。】

  關鍵是要『心通』,暢通沒有障礙。心通,法就通,法就是能大師所講的能生萬法,只要你心裡沒有障礙,整個宇宙可以說你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為什麼?無盡的智慧、無盡的能力都是自性里頭本來有的。你現在就是心裡有障礙,心裡有起心動念、有分別執著,所以你的心不通,於是你對於一切法都迷了,也不通了,這是事實真相清涼大師告訴我們,頭一個你要肯定、要相信,一絲毫懷疑都沒有。相信之後全心全力的求解,求解是向釋迦牟尼佛學習,真正是依教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為,我們的行為有錯誤,必須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這叫修行。所以,修行是修正行為,行為里頭最重要的是思想見解,我們對於一切法想錯了、看錯了,得把它修正過來。根據什麼?根據經教。因為佛他的思想行為沒有錯,我們很多問題的想法看法經典對照對照,如果跟經典相應的,很好,我們是正確的;跟經典不相應的,那是錯誤的,趕快把它修正過來。

  經、論是修正我們思想見解標準戒律是修正我們生活的行為,我們的言語、我們的動作合不合法?合不合理?戒律標準,你只要依照這個來修,不依不行。什麼人可以不依?上上根人,像惠能大師那樣的人可以不必依,沒有他那種的條件,我們必須要依經教。經教實在講依一部就可以了,為什麼?一部經通了,一切經都通。到底哪一部經好?過去弘一大師的介紹很值得我們參考,弘一大師知識分子,而且我們大家都承認他的確是個才子,中國傳統學術基礎很深,多才多藝,所以他接觸的也都是高級知識分子。他當時在世,對這些高級知識分子、大學生這樣程度的人都是介紹《華嚴經》,而且介紹清涼大師的《疏鈔》,好!我們從《華嚴》下手,為什麼?它有很濃厚的興趣,它的分量大,時間長,讓你可以能夠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的心定在《華嚴》上。定的時間長久了,不知不覺就有一華嚴三昧味道出現,這是好事情。得到華嚴三昧之後,你很就會開悟,悟入華嚴境界。所以從行你就能夠達到證。

  這個證,圓滿的證困難,高級的證也不容易,可是從華嚴十信位逐漸向上提,我們真能做到,這個不是假的。我們能夠入初信位,那就是十信是《華嚴》的小學,我們也把它算為六個階級,小學六年,初信、二信、三信、四信、五信、六信;七信、八信是《華嚴》的中學;九信、十信是《華嚴》的大學;初住以上是《華嚴》的研究所。可是怎樣才能到初信位?那一定要把五種粗惑放下,在見思煩惱裡面講就是五種煩惱。見是什麼?你的看法錯了你看錯了六種思惑,思惑是你想錯了那是什麼?那是從二年級到六年級的課程。我們先搞一年級的,一年級就是修正自己的看法,二年級到六年級是修正自己的想法,先從錯誤看法修正起。

  這錯誤看法三界有八十八品,它歸納為五大類,第一個叫「身見」。所以頭一個你要想到身是假的,身不是我,把這個身當作我是最大的錯誤執著身是我,你永遠出不了六道輪迴。身不是我,是什麼?是我所有的,叫我所,不是我。我所有的,像我穿的衣服我所有的,它不是我,身體不是我,這個頭一條很重要你看金剛經上講的,我們在《金剛經》上得到證明,不講很高,小乘須陀洹,須陀洹已經破了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如果還有四相,釋迦牟尼就不稱他為須陀洹。所以我們知道須陀洹破了四相,證小乘初果。在《華嚴經》裡面也是這樣的,破了四相才能夠華嚴小學一年級。所以頭一個不能夠執著身,不可以執著身是我,身是假的。什麼是我?有人說靈魂是我,還是錯了,但是比一般人高了。說靈魂是我的話,他還是出不了六道他能夠生天道,他比一般人高。什麼是我?靈性是我,靈魂不是我。如果你承認靈性是我,你才能出離六道輪迴,你到哪裡去?到聲聞、緣覺、菩薩、佛,四聖法界去,這個要搞清楚、搞明白。你這個搞清楚,你對生死破了生死是什麼?是身體我這衣服舊了,我就脫掉換一件新的;身體掉了,我換個新的身體,跟換一件衣服是一樣的。所以對於生死就看破了,看破放下

  第二個要放下「邊見」,邊見是什麼?對立我這些年來,有緣分參加聯合國和平會議,世界和平會議,我參加了十幾次,討論的主題是「化解衝突,促進社會安定世界和平」。要怎樣才能夠實現?我說必須從內心深處,先化解我們對一切人的對立、對一切事的對立、對一切物的對立對立就是佛家講的邊見。我不跟別人對立,別人跟我對立不起來,對立是要雙方的,一方面不對立,那一方面也就對立不成功了。我們用這個道理,幫助聯合國這些志士仁人從事於化解對立、促進世界和平工作。所以,邊見不能有。邊見沒有了,身心和諧,你的身體健康長壽,為什麼?身體里頭矛盾沒有了。

  然後再要把成見」斷掉,成見是什麼?你的主觀觀念,這裡面有兩種,一種是因上的,一種是果上的。因上的叫做「戒取見」,果上的叫做「見取見」,這兩個都是屬於成見,不能有,有成見你就不能隨緣你就不能自在。最後是「邪見」,除了這四種錯誤見解之外,所有一不正確的見解統統放下這就對了。你這樣才能入華嚴小學一年級,你是正式的毗盧遮那佛的學生,是釋迦牟尼佛的好弟子。如果這個你做不到,你在門外,你沒進門,你沒有進入一年級的教室,一年級教室里沒有你的座位這一點不可以不知道。所以我們真正的功夫沒有別的,就是要放下。這五種你看無論是大乘、無論是小乘,必須放下。不放下小乘不能證初果,大乘不能入一年級。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第二集)

  2008/11/15  台灣華藏電視台  檔名:12-047-000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昨天我們學到「妄生智立,病亡則葯亡,舉空拳以止啼」。今天我們接著看下面這一句

  【心通則法通。引虛空而示遍。既覺既悟。何滯何通。百非息其攀緣四句絕其增減。故得葯病雙泯。靜亂俱融。】

  我們看這段,開頭這句非常重要,『心通則法通』,「法」是萬法,也就是說宇宙人生,在佛法裡面講遍法界虛空界沒有一樣不通達。這句話在一些場合裡面確實引起許多的爭議,說釋迦牟尼佛善於誇大,遍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無限,怎麼可能通達?不可能的,所以很難叫人相信。實際上我們在大乘教裡面,學習這么多年,我們對這句話雖然沒有證得,可是從事上、從理上我們能接受,決定不會反對。為什麼?我們曉得一切法從哪裡來的,這個我們知道。大乘教裡面佛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離開心想無一法可得這是諸法實相。一切法既然是從心想生,心通,法哪裡不通!哪有這種道理?所以心通,法就完全通,就明白了。我們今天的問題在哪裡?我們的問題,今天心不通,所以法就不通,道理在此地。心為什麼不通?心裡面產生了障礙。佛是無數次的告訴我們,真是慈悲到了極處,我們有妄想妄想就是起心動念,這是微細的波動。這種波動,說實在的話,沒有一個人能夠覺察到,為什麼?心太粗。所以極其微細的波動你沒法子覺察,不但我們覺察不到,佛告訴我們阿羅漢也不行,甚至於菩薩也不行。到什麼時候才能夠覺察到微細的波動?經上常講八地菩薩。八地距究竟圓滿佛果非常接近,你看八地上面去,九地、十地、等覺、妙覺,五個位次法身菩薩總共有四十一個位次,就是四十一個階級,他已經達到最高峰,最高峰的五個階級,這樣的定功他才能覺察到。

  現在我們從彌勒菩薩那個地方得到信息彌勒菩薩告訴我們,這種微細我們現在在物理學上都沒有辦法測到,它那個時間之短,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這一彈指。百千單位百千是十萬,也就是說三十二億乘十萬。現在這時間我們通常計算的單位用秒,一秒我們至少可以彈四次,彈四次就再乘四,那你就曉得,這個速度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這樣微細念頭相續不斷,前念生、後念滅,生滅不斷,這就是這個波它不停止。這個波動起來,宇宙就現前,也就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所說的,「能生萬法」。怎麼能生?就是波動,只要這樣極其微細心動了一下,宇宙就出現。所以這宇宙不是大爆炸。森羅萬象都現前,這講依報,同時我也出現,我是正報,佛家常講的「依正庄嚴」,依是我們生活環境。諸位要知道,正報只講我個人一個人,我之外所有一切人,是我們生活環境裡面的人環境。所以這個依正,正一定要清楚,正不是很多很多人,不是這個意思,正是我從哪來的。所以我們生活環境裡面有人事環境、有物質環境、有自然環境,可以分為這三大類,這三大類都是萬法,能生萬法這一句麵包括了。

  極其微細的動是誰動的?確實是我動。我在自性佛家把它比喻作性海,在性海裡面它就出現法界佛家的是法界虛空界就出現,這是物質現象法相唯識裡面說得非常清楚,現象是什麼?阿賴耶的三細相,愈說愈細。剛才我們講這個波動,這個波動諸位要記住,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那要從三細相再乘三,再乘三這就是講這個波動里頭把它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它動,這一動它立刻就變,三細相裡面的「轉相」,也叫做見分,它一轉變就變成能見相;有能見立刻就有所見所見就出現。能見是我們今天講的精神,就是見聞覺知、受想行識,這個現象出來之後,立刻就有物質現相出來。所以物質是個幻相,你想它就現相,物質現相就是宇宙。諸位要知道,我們前面念的「窺一塵而頓現」,所以宇宙的現前是頓現,不是進化的,進化是講不通的。世界是頓現,時間極其短暫,你沒辦法想像,因為你一想,我們通常凡夫這是一個念頭這一念頭就是彌勒菩薩講的,三十二億百千個細念,三十二億百千念,就是三百二十兆分之一,這樣微細!

  所以「心通則法通」,這個心到什麼時候通?一般佛把這個標準放寬,也就是說接近通,還不是真的通達。接近通是什麼地位?《華嚴經》圓教初住的地位,所謂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心就通。因為你無明煩惱無明就是起心動念,你已經可以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心就通。這個時候世出世間一切法自然就通,是真的嗎?一點都不假。我們看到過去這兩個人,第一個釋迦牟尼佛他放下了,他在三十歲的時候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放下這一放下成佛。怎麼知道他對法通了?他成佛就給大家講了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這法通了,一點障礙都沒有了。清涼大師這部經叫四無礙法界四種第一個是事沒有障礙,第二個是體,理沒有障礙,第三個是理事無礙,第四個是事事無礙,這法通了,通達無礙。世尊為我們示現的,確實是以我們知識分子做例子知識分子有求學的慾望。所以他十九歲離家到外面去求學,學了十二年。我們能想像得到,這是個非常好學年輕人身分特殊,他是王子身分聰明絕頂。我們就想到,哪一個好老師不希望有這樣的學生?這個學生是傳法的人,所以誰都願意教他

  印度在那個時代,他們學術的發展超過中國,怎麼知道超過中國?中國古籍裡面對於不同維次空間的描述很簡單,不詳細。像夫子所說的「敬鬼神而遠之」,可是他承認有鬼神,我們對他尊敬,遠是少跟他們接觸。可是印度不一樣,印度真的跟他們接觸,怎麼接觸法?他們都修禪定。所以佛經裡面所講的「四禪八定」,要知道那不是佛教的。佛教我們現在,我們中國史書裡面記載,釋迦牟尼佛滅度到現在大概是三千三十多年。印度自己不重視歷史,對記載不重視,釋迦牟尼佛出現那個時候,印度宗教哲學就很發達,超越其他的地區,這些學者們、宗教徒沒有不修禪定的。四禪八定你要是修成,六道裡面的狀況那叫一清二楚,上面你可以能夠到達非想非非想天,下面可以到達地獄,你都看見、都明白了,這個決定不是假的,誰修成了都能看見。大家在一塊交流,分享自己見聞所知這就證實了。釋迦牟尼佛沒有例外,對於這些情況當然跟他們一樣通達明了。我們一個好學的人,到這個境界一定還有疑問,我們不說別人,我在初學的時候我就會有疑問,六道從哪來的?為什麼會有六道?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我們肯定要追求、要追問。這些問題在當時宗教家不能答覆,學術也沒法子答覆,他們到達這個境界就像到了頂端,往上去什麼也看不見,以為到了頂端。所以釋迦牟尼在這個時候不以為然,他把十二年所學放下,在菩提樹下入更深層次禪定在這禪定裡面就把四禪八定突破,才將前面講的這些疑問全部解答了,解答就心通了,我們佛門裡面的術語叫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就是他證得佛果

  從這之後他就開始教學,這一是他三十歲,徹悟之後這就開始教學,教了一輩子,他老人家七十九歲過世的,佛法裡面講圓寂。三十歲開始,七十九歲走的,講經教學四十九年!悟得之後第一部講的就是《華嚴》,《華嚴經》可惜不是對大眾講的,為什麼?這個事情太深,理太深,事不是一般人常識能夠理解的。所以佛說出他證入的境界是在中說的,定中有境界,哪些人聽?聽的人可真多,十方諸佛菩薩來了,那個數量是無量無邊,說不盡!都集在釋迦牟尼佛這個道場,聽佛講《華嚴》,這都不可思議境界,我們沒法子想像說得詳細,詳細到我們也無法想像時間,我們人間時間不長,二七日中也有的經說三七日中,二七十四天,三七二十一天,就算三七就是二十一天!他講出這部華嚴經》。我們在前面給諸位略略的介紹,佛所講的經是被大龍菩薩(大龍菩薩是等覺菩薩)收藏在龍宮。佛滅度六百年之後印度出現一位龍樹菩薩,這個人也是聰明絕頂,也是修禪定功夫很不錯,也突破四禪八定證得初地,可見得他位次也相當之高。他讀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三個月就讀完。現在傳到中國不是完全的,因為那個時候交通非常不方便,我們中國法師印度留學,或者印度法師中國來弘法,都是精挑細選,選一些重要的,能契合東方人程度的(佛法講根性)帶來,大部分沒有傳來。

  我們中國法師以後翻譯之後,把它整理編成現在的《大藏經》。你們想想,哪一位能夠在三個月,把《大藏經》全部學完,這還不是完整的,傳到中國來的這一部分。龍樹菩薩有能力在三個月通達,我們不能不佩服!這是什麼?心通則法通。他學完之後,覺得再沒有東西學,在這世間,在佛法他是第一,沒第二,找不到第二,於是就有傲慢起來,這個傲慢起來就得墮落。大龍菩薩憐憫,看到他這個樣子就把他迎接到龍宮,看看釋迦牟尼佛當年所說這部大《華嚴經》。他看了之後,一看到這個分量,他傲慢心就沒有了,覺得自己一生所學的太有限,佛怎麼講得這么多,這個沒有流通到人間。他看到這部經有大本、有中本、有小本,大本是全文,中本是精華,小本是目錄提綱、目錄提要。他一想大本跟中本,我們這個地球上的眾生沒有人能夠受持,於是他就把小本,小本的分量有四十萬句,四十品。他也有能力他能夠圓圓滿滿的把它記下來,十萬偈,十萬偈就是四十萬句。回到人間來的時候,他就把它從記憶當中寫出來,這個世間才有《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南傳小乘不承認,他說華嚴經》不是佛說的,是龍樹菩薩自己造的。但是我們看看《華嚴經》的全文,龍樹菩薩不出來,他要能造得出來他就成佛他不是究竟圓滿佛果,他決定說不出來,所以我們對於菩薩這些話可以相信的。

  這個經從印度傳到中國來,又是個殘缺的本子你看全經十萬偈,傳到中國來的大概才一半,而且還三次傳來的。第一次在東晉時代,傳來的是三萬六千頌;第二次是武則天皇帝,唐朝時候傳到中國來,實叉難陀尊者他帶來的,就是增加九千頌,三萬六再加上九千,四萬五千頌。最後唐朝貞元年間,「普賢行願品」這一品經很難得,有個完整的本子傳到中國來,翻成中文四十卷。第一次翻的是《六十華嚴》,第二次翻的《八十華嚴》,最後翻的叫《四十華嚴》。這三種本子合起來除掉重複的部分,現在中文本有九十九卷,梵文的原本已經找不到,現在《華嚴經》只有中文的譯本,流傳在這世間,差不多將近五萬首頌。所以我們中國大師稱這個為略本,因為只有小本的一半,再就找不到了。可是心通的人,法就通,就沒有障礙。這些典籍要用它來幫助我們修學,希望我們在一生當中能夠達到心通,能不能做到?能。在中國曆代教下的這些祖師大德,契入這個境界的人不少!他們給我們做了好榜樣。從理上講障礙除掉,心就通了。這個障礙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你能夠一時全放下,那你就成佛。所以在理上講凡夫成佛要多時間?一念,一念放下成佛了。放不下凡夫,這個放下真難!釋迦牟尼放下了,一時放下;在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也是一時放下

  能大師給我們示現的,他沒念過書,他不認識字;換句話說,他一天都沒有學過,也能成佛這就說明從理上講凡夫成佛是一念。我們問,為什麼我們放不下?其實我們講「為什麼放不下」,這就又起了個妄念妄念沒有才是佛,這么多妄念你怎麼能成得了佛?「我們真想放下」,這又是妄念他就放不下,他又多一個妄念這就是裡面講的四句百非,真的不好斷,起心動念沒有一念頭正念、是正確的,這個正確是什麼?與自性相應的,這是正;與自性相違背的,非,錯了。所以古大德有兩句話講得很好,「起心即錯,動念皆乖」,不要說開口說話,起心動念就錯。為什麼?依正它就現了。不起心、不動念,給諸位說,這個宇宙之間沒有物質也沒精神,不起心、不動念是這么個境界。不起心、不動念,物質精神都沒有,這是個什麼世界?釋迦、六祖證得了,告訴我們,那個境界才叫一真法界那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一真,為什麼?永恆不變。就是凈土宗裡面講的常寂光凈土,這才叫真正的一真法界。常寂光下來,這就有形相,有物質、有精神叫實報庄嚴土,也叫一真法界。為什麼?這裡面的人六根對外面六塵境界,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也沒有起心、也沒有動念,也就是說妄想分別執著他統統斷了,所以也是一真法界

  它為什麼會有現相?這我們在大經上搞清楚,他那個起心動念的習氣沒斷。習氣不好斷,沒有方法去斷,只有等時間慢慢長了,自自然然的沒有了。要多長的時間?經上告訴我們,三大阿僧只劫,這么長的時間習氣自然就沒有了。但是在這裡面我們稱他為法身菩薩,他們在起作用的時候是絲毫妨礙都沒有。起什麼作用?十法界眾生有感,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自自然就會有應,感應道交。應的時候就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以觀世音菩薩例子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應該用什麼方法去得度他就用什麼方法什麼叫沒有妨礙?這些應化在世間的佛菩薩,決定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沒有,這叫妙用;我們干什麼事情會起心動念、有分別執著菩薩在這世間,應化在這世間,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像六祖惠能大師一樣。這篇文章是賢首國師寫的,賢首國師也是這一的人,像清涼、像宗密都是這個境界。他們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當然更沒有分別執著隨緣妙用。起心動就不妙,分別執著就造業!不通才會有這個現象,通了就沒有了,於是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

  這些後來的祖師大德也入了佛境界,他們對於經教給我們的解釋,這么多註疏留下來我們才曉得,字字句句世尊所說的經,決定沒有兩樣,我們要信得過。像我們這種根性不是上上根人,上上根人能夠一時頓息,就是一下放下。上中下根的人都辦不到,那怎麼樣?慢慢來。這個慢慢來裡面確實有很快的,也有很慢的,所以分上中下。大概上根這一生當中可以入佛境界也就是你有能力超越十法界有能力達到初住菩薩境界,就是成佛你把心動放下,上根人。中根就難了,下根就更辦不到,但是中下根的人可以放下一部分,有人放下執著,有人放下分別。放下執著的人,當然這里頭最幸運的是你遇到凈宗,你念佛求生凈土那就無比殊勝放下執著的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凡聖同居土,是叫方便有餘土。如果能分別也放下,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肯定是實報庄嚴土,不一樣!完全沒有放下,在你臨終的時候你念念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把你一切妄念伏住,也能往生,這往生是什麼?往生凡聖同居土。這是我們對於西方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差別,我們搞清楚了。然後我們雖然不能這個經上這種標準,心通則法通,我們達不到這個標準,我們達到一點邊緣,我們現在心裡明白,決定求生凈土。那個方法必須把這個世間的一切法放下念佛堂堂主常講「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那你的法就通了。

  這個通通到哪裡?通到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雖然不是真的通,但是也不假,生到凡聖同居土,就保證你一生證得究竟圓滿佛果你就得到保證,你決定不會再退轉。這是人人都能夠做得到,就看你肯不肯干?善導大師所說的「萬修萬人去」,就這個法門。如果對於世出世間法還有留戀,留戀就是你放不下,那你就去不了。去不了怎麼辦?等來生後世,得人身、遇到這個法門,再繼續再干。這個話是真的,為什麼?我們現前這些同學們就是這種人。《華嚴》我們過去有沒有緣?有緣,沒有緣這一生遇不到。你能遇到一次聽一、二個小時都是與《華嚴》有緣。緣從哪裡結的?緣是前生結的,宿世結的。也就是我們剛才所說的,我們對這個世間有留戀沒能放下,所以在六道里頭輪迴輪迴到今天很幸運這一次又得人身又遇到,就這么回事情。這一生如果還放不下,那好!再等下一次的機會無量劫中總有幾次機會這就慢慢來了。但是這很苦,要知道這個世間很苦!所以真正覺悟到人生苦,你才會放下,希望這一生當中能成功,決定成功。天天讀經能不能開悟?天天念佛能不能開悟?天天持咒能不能開悟?都能。《金剛經》上佛告訴我們,「諸法平等,無有高下」,佛講的諸法就是方法,斷煩惱方法、學法門方法成佛道的方法,就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它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下;換句話說,都是幫助我們看破放下的。你總要記住這個總的原則,你修學就不成問題。所以心通則法通,這句我們就學到此地。

  『引虛空而示遍』,「引」是引用,引用虛空暗示我們,「虛空」是遍法界的,比喻什麼?比喻通。我們心像虛空一樣,法也像虛空一樣,因為心不是真的,法也不是真的,所以決定不能執著。不但不能執著也不能夠分別,到終極就不能起心動念,起心動你就落到四句百非里頭去。

  『既覺既悟,何滯何通』,真的覺了,真的悟了,「滯」就是障礙,「通」就是通達,都沒有了,只要覺悟全都沒有了。所以底下講的百非四句,『百非息其攀緣四句絕其增減』,什麼叫四句、百非?在此地跟諸位略略介紹,因為這是佛門裡面的術語,名詞術語,諸位在經上、在祖師大德文字上常常看見。舉一個例子給你四句第一個講有,第二個是無,第三個是亦有亦無,第四個是非有非無,這叫四句。百非是什麼?四句一展開,有裡面有有有、有有無、有亦有亦無、有非有非無,這就變成四句。無里頭也有四句,無有、無無、無亦有亦無、無非有非無。所以這四句,每一句里頭有四句,四四十六句,十六句有過去十六句、現在十六句、未來十六句就變成四十八句。四十八句,已經起的四十八句,還有沒有起的四十八句,「已起、未起各四十八句」,這就變成九十六句。九十六句加上根本的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一百句,這個叫四句百非。

  古德有解釋,用一個問答來說明,「問:經言離四句、絕百非,其意何居?」這個居是個問號,何居用現在的話說,這個意思根據什麼理由來說的。這四句意思太廣,「但舉一對,便成四句如有無」,有無是一對,「一異」也是一對,「斷常」也是一對,你就舉不盡的例子這是什麼?這一對是什麼?就是我們今天講相對的,來去是一對、遠近是一對、空有是一對,這例子不完的。「若雲有,是增益謗」,你要說有,這叫增益謗,為什麼?它確實沒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要說無,「若雲無,是損減謗」,你不能說它沒有,你不能說它有,你也不能說它無。「若雲亦有亦無,是相違謗」,互相違背;「若雲非有非無,是戲論謗」,這開玩笑的話。「既俱有過,故須離之」,所以這四句百非叫開口便錯、動念皆乖。這是什麼?諸佛菩薩宇宙萬象,就是像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面對著萬法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也不能說亦有亦無也不可以說非有非無,你才叫不起心、不動念,這才能體會得諸法實相。只要有一念,你就全都錯了,一錯一切錯,所以必須要離。既俱有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