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西法師:《修行之路》(中)

  《修 行 之 路》(中)

  ——怡西法師2016年講於美國新澤西

  大眾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加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受持,願解如來真實意。

  尊敬的願廣法師、悟慈法師、弘靜法師、妙正法師,尊敬居士同修們:

  大家下午好!阿彌陀佛!

  我們接著上午所講的內容,上午講了整個修行之路,非常重要的五個方面,如法如量的皈依出離心菩提心持戒、正知見、正修行。前兩個方面,如法如量的皈依出離心菩提心已經講完了。而且向大家匯報了在實修皈依菩提心方面,最簡單實用的練習方法。例如,上節課在課上帶著大家閉上眼睛,體驗的那幾分鐘時間,還有每天早上發一個心:願我全天的身口意利益一切眾生,然後全天就在這個菩提心的攝持之下。各位在這五天當中,如果有哪怕是一次的練習體驗,也會生起與原來不一樣的對三寶信心菩提心

  希望在這五天當中,哪怕有一次觀照到了當下清楚明了的感覺,那種覺悟的、瞭然的、對自己的生命有清楚覺知的狀態你能感受到如如不動的本覺,也能體會到由於信心菩提心激發起的始覺,始覺和本覺正逐漸地契合,美妙極了。這種感受就象一朵花在春天的山野里綻放,一切都自然發生的。在這五天當中,按照上午介紹的方法來做一次,哪怕只有一次,你會體會到在這樣一個如夢幻泡影一般的世界裡,該追求什麼,該舍離什為什麼而修行,靠什麼而成就當你一旦喜歡了這種練習,那你將很樂意地保持。

  上節課我們說過,串習就是不斷的練習,就象排隊。當你內心感覺到它的殊勝美妙,就不會嫌這種練習很辛苦。所有的好習慣都是通過練習養成的,一開始的時候,它像一件衣服,穿上的時候貌似是你的,可以庄嚴你的身體,可是一旦脫下來,衣服衣服你還是你。通過練習,把這件衣服變成你的皮膚它就無時無刻不是你的,你甚至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它就在那裡,隨時隨地都在這就是串習的結果。

  好,還是懇切的希望大眾能夠每天做這個功課,幾分種。感受當下的力量,將你的心從疲弱的狀態中拉回來。生命的長河是由點點滴滴的當下構成的,當下做了這種功夫,當下就是進步,當下守住正念,當下那一刻肯定就沒有墮落。

  接下來我們進入五個方面的第三。

  三、持戒

  第三點修行基礎持戒

  戒是保護欄。目標在前面,動力在後面,保護欄在左右兩側。我們修行就像是走懸崖,沒有保護欄很容易摔下去。持戒不是讓我們痛苦,不是讓我們被束縛,而是對不良行為的遮避和從業習捆綁下得到解脫,保護我們更安全地到達目的地,所以戒律也叫做解脫

  六道里的眾生,無論是什麼生命形態,都象個木偶,被業習捆得死死的,舉手投足都受業力的牽引,讓你抬胳膊你就得抬胳膊,讓你抬腿你就得抬腿。有時候我們會想到木偶很可憐,從一開始就被綁著,從沒有擺脫過綁著他的那些線。人又何嘗不是一樣呢?木偶的線是能看見的,綁我們的線是看不見的,看不見的線很隱蔽,很復雜,不是綁一生一世,而是生生世世都被綁著,比木偶更可憐。操縱著這些的就是業習。

  生命六道當中浮浮沉沉,唯有人道最好的修行法器天道享樂太多,荒廢修行;三惡道痛苦太多身心煎熬顧不上修行;人道堪忍,盡管生老病死都是苦,但這個苦還能忍受,因為有苦,所以想出離苦,這就是修行的理由。

  那麼得到人身機會又有多大呢?佛在經中做了兩個比喻

  第一個叫做「盲龜浮木」,第二個叫做「須彌穿針」。

  所謂「盲龜浮木」,就是茫茫大海有一隻瞎眼的小烏龜,它一百年把頭浮出海面換氣一次。海面上飄浮著一塊木板木板中央有一個洞,那麼這隻瞎眼的小烏龜把頭探出海面的時候,正好從木板的洞里穿過的幾率有多大,能生為人的幾率就有多大。

  「須彌穿針」是說須彌山頂上放下一根線,山腳下有根針,放線下來正好從針眼裡穿過的幾率有多大,再投生為人的幾率就有多大。別說是須彌山頂放下一根線,就是從一樓窗檯上放下一根線,能穿過地上的針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這樣的機率投生為人,實在講比念佛求生凈土太多了,凈土法門確實是易行道。不要認為成佛有多麼多麼難,實際上想想看,當個人更難。當了人,又能夠學佛,乃至於出家修道,又遇到凈土法門,需要什麼樣殊勝善根福德因緣不可思議,無法比喻大眾一定要珍惜機會這麼難得,一定要趁此機會,斬斷所有綁在身上的繩索。

  因為人身難得,人是修行法器,所以戒律上對人就有特殊的「優待」。例如殺戒,殺人重罪不可悔,殺非人,殺畜生的罪就沒有那麼重,有差降。有人問差降的原因就在這裡。佛心沒有任何平等的,只是因為百千萬劫輪迴的道路上,人道眾生最具有解脫痛苦機會,把人殺掉了,那這個機會就沒有了,傷害之處太大大了墮胎等於殺人罪,原因也是這樣。胎兒也是人,他生下來之後,也是當生成佛法器。還有受聲聞戒,只有人道眾生可以受,其他非人,畜生,變化人都不可以。

  由這些方面,要對戒律生起無比的殷重心。不要覺得受戒是隨隨便便能得到的機會。更不要輕易的放棄這個權利,持著自己不正確的知見,說現在還持不好,等什麼時候能持好了再去受。這是對戒的法體行相四方面的根本不了解。靠如法納受善種子來防非止惡,不是靠你自己先練習好了再去納受善種子。都練習好了還納受這顆種子什麼呢?

  《西遊記》這部電視大家都熟悉,其中有一個情節是孫悟空給唐僧畫了一個圈,告訴他說只要不出這個圈,任何妖魔鬼怪都進不來,奈何不了他。其實戒律就是那個可以避免一切妖魔鬼怪傷害的圈,什麼是妖魔鬼怪呢?是害你墮惡道的那些惡習。只要在戒律的規範內,不違犯,就不會被傷害。

  對於唐僧來說,是待在圈裡容易做到還是把自己先練成孫悟空那麼厲害,能夠自己打妖怪更容易?當然是待在圈裡更容易,只要待在圈裡就是安全的。那麼勇敢的去受戒,尊重而不違犯,就等於是把自己放在保護圈裡,就安全了。假如你自己試圖不靠納受戒體,要靠自己練好了都不犯戒了再去受戒那就相當於唐僧放棄保護圈,而去自己苦練神功,試圖有朝一日練成齊天大聖那麼厲害,有朝一日還沒到來之前,或許早就已經被妖怪吞沒了,因為他沒在保護圈的範圍內,他時刻都是不安全的,根本等不到神功成就

  還有人講不受戒還犯得輕點,受了戒要加上制教罪,犯得更重,因此不去受戒。這都是戒律不了解,對戒律沒有殷重心。受戒是為了持戒的,不是為了犯戒的。假如他能了解持戒功德遠遠大於犯戒的傷害,假如他能知道持哪怕一條戒,都斬斷了捆住自己的一根繩索,他就會很樂意去受戒持戒了。

  雖然我們幸運的得到了人身,但仍然不是安全的,我們是走在懸崖上的人,有保護欄保護著就不會摔下去,戒律就是保護欄。摔下去的可能性沒有了,那麼摔下去的痛苦因此得以解脫假如持戒的心不嚴肅,身口意利益眾生很難落實。

  凡夫的心,就像刺蝟一樣長滿了刺,你的言行舉止都會刺傷別人。嗔恨心刺傷別人是直接的,愛欲心刺傷別人是柔軟的,殺人不見血的軟劍。我們一定要認識到,如果沒有持戒,雖然你的目標很明確,動力很強,但是越強,越容易摔下去。

  假若把人的特點分成四種聰明、愚蠢、勤奮、懶惰。第一等的當然是既聰明又勤奮的,先天好,後天也強。

  第二等的是聰明+懶惰的。因為聰明是天賦,只要把後天的懶惰加以修正,還是會變得很好。

  第三等是愚蠢+懶惰的。雖然愚蠢,但因為懶,所以沒有什麼實際行動去傷害自己,傷害他人。

  第四等是愚蠢+勤奮的。愚蠢,但是動力特別強,愚蠢的人越勤奮,越傷害大。例如愚蠢地認為可以主宰一切,而且特別勤奮,像個不會休息的馬達一樣,盡情地釋放愚蠢,傷害面積非常大。

  沒有持戒的人菩提心得很大,他要利益眾生,他要如何如何,一天到晚給別人說法,兩說三說有可能就給說到「日漸相親」,越來越親密,終必墮落。

  或者將自己纏縛在眾多的事務當中,本來發心是好的,要利益眾生,只是在這個過程中沒有戒法的保護,造作種種不如法罪過,連自己都利益不了,更談不上利益眾生,就偏離了原來利益眾生目標。甚至還有可能傷害眾生信心,讓眾生退失菩提心

  對自己這方面來講,如果沒有持戒的心,菩提心即使暫時生起來,但不會長遠,不能長遠地保持菩提心狀態凡夫習氣會剋制不住地發作起來。這就是戒和善的區別。

  五戒十善內容看起來好像一樣,但是戒和善有幾點重要的不同:

  一、首先是果報不同。

  「戒」跟「善」在外形的相狀上相同,在果德上不相同。假若沒有受戒,即使同樣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只能稱為「善」,並不是「戒」。「善」的果報是得到福報,而「戒」的果報是得到定慧。因為持戒清凈心,清凈心比什麼都重要,因戒得定,因定開慧。盡管「善」能獲得福報,但是卻沒有獲得清凈心的能力

  二、其次是當初的發心不同。

  「戒」是你自己正式發誓而得到的,必須通過發誓得到戒體,而「善」並不需要正式的發誓,也不必得到戒體。前面向大家介紹過揚州法海寺每個月大眾都來隨喜受戒,然後共同打一個持戒念佛的佛七,目的就是練習不斷強化這種誓願力量,加強戒體這顆種子熏習的力量,使它越來越強大。

  大眾通過正式的傳戒和受戒得到戒體,由戒體來引發隨行,這種自律的力量非常大。人類高貴的品格是自律,能夠受戒持戒,在自律方面是其他不受的人無法比的。

  三、戒能幫助你防非止惡,善要靠自己。

  受戒是有戒體的,戒體能夠起到任運(自然)防非止惡的作用,而善要靠自己,並不保證一切時,一切處,善心都能任運發起。例如:你早上去上班的時候,見到一個乞討的人,當時有善心發起,布施給他塊錢晚上回到家,正在做飯,突然發現碗櫃里有蟑螂。假若沒有受戒,或許還是會因為蟑螂侵害了你的利益而動手打死它們,假若你受過戒,得到了戒體,即使心裡也起了想打它們的念頭,但是戒體任運地會生起防非止惡的作用,馬上就會想到我受過佛戒,發誓不殺生,不能殺害它們。於是你放下了想殺它們的念頭,從而避免了殺生這一過失,當然就不會有殺生而引起的苦報加諸到你身上

  有的人受了戒,可以堅持吃素食不傷生命,因為有戒體在,即使家裡人吃,或者朋友聚會勸你吃肉喝酒,你都因為受過佛戒不敢違犯而拒絕。但是假若只是善心,沒有受過戒的,太多的人平時一個人的時候能吃素,也不飲酒,但是家人朋友聚會的時候就不行了,跟著一起吃喝。因此這些人不敢去受戒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因為你做不到,所以要求受戒體幫助你做到,而不是靠自己先在家練習著,什麼時候練習的都可以做到了再去受戒,正如前面剛剛講過的《西遊記》畫保護圈的事。

  要知道殺盜淫妄的事,不論受戒不受戒,都是有罪過和苦報的,越早杜絕它越有利,不要再等待。早早地在惡業上剎車,早早就安全了。因此戒和善在防非止惡方面的功效是有差別的。

  四、受戒有嚴格儀軌,不必先有儀軌再行十善

  我們剛才談到戒律是保護欄,還遠不止如此,事實上,佛對於持戒給予了無比高貴的贊譽。《涅盤經》上面說:佛即將示現入於涅盤阿難尊者萬分悲傷,問佛:您滅度後我們怎麼辦呢?以誰為師?佛說:[以戒為師]。

  也就是說佛滅度後,以佛當年在世時制定的戒法為師,經歷了正法千年,像法千年,直到未法時期仍然沒有改變,還是以戒為師。戒法和佛陀一樣都是我們偉大的老師假如輕視戒法,就等同於輕視佛陀,我們做為佛弟子,連最根本老師都輕視,不可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

  那麼持戒究竟能得到什麼樣的利益呢?我們選取律藏當中幾個公案來說給大家聽聽持戒利益

  先說第一個:酒戒。不飲酒這條戒的好處。在這條戒的制意當中,講到「佛在支陀國,娑伽陀為佛侍者,詣編發梵志龍室宿,於夜降龍……」。

  佛在支陀國的時候,娑伽陀尊者做佛的侍者,他修行很好,有很大的神通力。有一天他到編發梵志家裡去,這位梵志家裡有一間房屋被毒龍佔領,毒龍很厲害,當時沒人降伏得了它。那天尊者就住在被毒龍佔領的房間尊者神通力降伏了毒龍把它變成一隻小蟲放在自己的缽里。

  第二天正好國王來,知道了這件事就想供養尊者。在六群比丘的慫恿下,尊者喝了過量的酒,從而大醉卧在道路中間。這時候正好佛和阿難尊者路過,佛故意問阿難這是誰啊?阿難答:是娑伽陀尊者佛說你看,酒使這位能夠降伏毒龍的阿羅漢尊者,醉卧路中,他現在這狀況,別說降伏毒龍了,恐怕小蟲也降伏不了。

  確實如佛所說尊者未飲酒時有大神通,飲酒之後失了神通,失了威儀,一切盡失,還被老師責備,飲酒沒有任何利益,反而是重重的過失

  另一個關於酒的公案:在《薩婆多論》和《婆沙論》當中,都講過一個類似的公案我就按《婆沙論》所說的,講給大家聽:「曾聞有一,鄔波索迦。稟性仁賢,受持五戒,專精不犯。後於一時,家屬大小,當為賓客,彼獨不往,留食供之。鹹味多故,須臾增渴,見一器中,有酒如水,為渴所逼,遂取飲之。爾時便犯離飲酒戒。」

  有一個男居士,這裡的[鄔波索迦]就是我們常說的優婆塞,男居士的意思。這位男居士稟性仁賢,受持五持,而且持的很好,專精不犯。有一天,家裡的其他人都出去坐客,只有他一個人沒有去,家裡人把飯留在家裡供他食用。但是飯比較咸,吃了沒多久就口渴了。他見到器皿中有酒,象水一樣,這就意味著他是明知道那是酒,並不是不知情而誤飲的情況。他明知道是酒,但是為渴所逼就取酒而飲,這個時候犯了酒戒。

  「時有鄰雞,來入其舍,盜心捕殺,烹煮而食,於此復犯,離殺盜戒。」

  這個時候鄰居家的雞來到他家,他又以偷盜的心把雞抓住殺了殺了之後煮熟吃掉,這就犯了殺盜兩條戒。

  接下來隔壁的婦女,來到他的房舍找雞,他又用威力強迫跟這個婦女交媾,於是又犯了邪淫戒。鄰居家很憤怒把他帶到官府里去,斷事的人訊問他,他拒絕承認,因此又犯了妄語戒。

  由這個公案可以了知,他平時是能夠守持好五戒的,持不飲酒這條戒,可以遮止犯其他的戒。所以稱為遮戒。公案是由於他先破了酒戒,才引發後面四條都破。

  再說說盜戒,不允許非理侵損眾生財物。那麼「盜」這個字,含攝了四個意義:一、盜。二、劫、三、偷竊。四、不與取。這四個方面都是盜戒所犯境界

  這是從保護眾生財物方面來說的,不偷盜眾生財物就不眾生結怨,不讓眾生起煩惱。不偷盜的人有信用,有信用的人大眾對你有信心,你和他們說世出世間的善法他們才會接受。

  從自己這方面來說,防止貪心滋長,見到別人的東西絕不會起心動念想要拒為己有。不但不會佔有別人的東西自己的東西只要能幫助人的,也不吝惜。

  從不偷盜開始修布施,慢慢就把自己的貪心布施掉了。三毒煩惱當中,貪是根本,貪而不得就嗔,對貪,嗔都看不到本質,就是痴。

  有這麼一樁公案佛陀阿難一起入城乞食回來,路上看一處地下埋藏的伏藏顯露出來,很多金銀寶物佛說毒蛇阿難尊者也說:毒蛇。旁邊有一農民看到了,怎麼佛陀阿難尊者都說有毒蛇呢?他過去一看,原來是那麼多金銀財寶。這個農民好開心,哦!如果這就是毒蛇的話,那寧願讓這些毒蛇都來咬我吧!於是他把這些財寶都帶回家了。迅速翻蓋了房子,置辦了產業,一年的時間發家致富了。

  國王帶著隨從出門游獵,走過他家看到一片毫宅,原來這個地方沒有這麼豪華的大房子這是誰家的呢?一打聽,是他家的。國王說一年的時間就富成這樣,肯定沒幹什麼好事。於是就把他全家抓起來,拷問他,他說是撿到的錢寶,國王哪裡會信呢?下令處死他。

  死到臨頭了,他別提多後悔了,原來真的是毒蛇啊!後悔沒有聽佛的話。他大聲叫著佛陀,求佛來救他,佛真的來了,證明確實是那個情況國王把他放了,東西全都沒收。因為是出在國王土地上的伏藏,國王就歸自己所有。這個農民又一貧如洗了,還被打得半死,差點丟了性命。這不是愚痴又是什麼呢?

  《華嚴經》講菩薩可以把自己的頭目手足、國城男女統統都不吝惜地布施大眾菩薩都是持佛戒的,沒有不持佛戒的菩薩。在因地上持了佛戒,把貪心掉了,結果就是六度萬行任運自如。

  所以佛陀要制盜戒,將貪心去掉。當然在聲聞戒當中,除了初篇的盜戒之外,還有比如說懺捨墮,要先舍財,再舍相續心。不但把犯戒境界上的財物要舍掉,那顆相續貪心也要捨得乾乾凈才行。如此這般都是為了斬斷把我們栓在六道當中的那些繩索。

  上次課說過了,哪怕還有對一個世間法的執著不舍,那個貪心都會把你拉向一次新的輪迴,那個所貪的東西,哪怕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玩意兒,都會變現出一個輪迴世界佛陀用種種戒法將這些害你法身慧命的東西斬斷。

  再比如說「非時食戒」。這條戒意理非常之深,有很多不了解佛制這條甚深義理的人,都不以為然,一天三頓飯天經地義,就是吃點夜宵,加個餐也沒什麼,吃東西修行有什麼關係呢?越吃的飽,越修的好嘛!少吃一頓飯身體不好,不吃飯的人簡直就是傻子,自殘的作法

  還有一些人,聽說師父晚上不吃東西,用一種悲天憫人的眼光看著師父,覺得師父實在太可憐了,吃的都是素的,質量不好,而且還得挨餓。於是誤會說過午不食就是挨餓,忍飢挨餓也看不出有什麼意義來。

  那麼,從醫學的角度,現在越來越看到晚上少吃或不吃的好處,對於心血管,呼吸,消化、睡眠都非常好。這與我傳統文化當中,養生的理論是完全吻合的。我們這裡不談健康方面,各種醫學科學對這個談得很多。我們來看,佛陀這條甚深的用意。

  宋朝靈芝律師說:「經中說雲:早起諸天食,日中三世諸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佛制斷六趣因,令同三世佛故。」

  [經]就是指《毗羅三昧經》。這部經當中說早起諸天食」,早晨起來是諸天吃飯的時候,諸天都在早晨吃飯。「日中三世諸佛食」,而日中以前是三世諸佛的食法,日中一食是佛的常法。因為佛是安住在中道的,所以假借事相表示真理。凡是佛,教化的儀式,沒有不是符合中道的。所以三世諸佛都是日中一食。

  「日西畜生食,」假若太陽偏西了,就是畜生吃飯的時候。[日暮鬼神食],太陽下山是鬼神吃飯的時候。所以我們放蒙山,通常是在日暮的時候。

  「佛制斷六趣因,令同三世佛故」,所以,為什麼制非時食戒?制戒用意要斷除我們輪迴三界六道原因,使令我們能夠同於三世諸佛緣故,即使不能日中一食,雖然有吃早齋,但是我們過午之後就不吃了

  大家看,僅僅是非時食這一條戒就有這麼深的義理存在。試問,除了偉大的佛陀又有誰能夠將事情看得這麼透徹呢?吃飯這件事太普通了,可持戒吃飯,那就成了趨向三世諸佛的因,有這麼大的利益在裡面。

  我這裡僅僅是從律藏當中舉出一些公案。我們真的可以看到佛陀在臨滅度前,將戒法比做如佛在世一般,是恰如其分的,並沒有誇大。只要佛制的戒法還在,處處都在教我們如何穿衣吃飯,行住坐卧,這不是修行又是什麼呢?[以戒為師]的[師],指的是佛陀,經律論三藏當中,唯有律得到佛陀這麼高的親口贊譽。

  我們大家每天都迴向,祈求正法久住。那麼正法如何能夠久住?佛陀說:[毗尼住世,則正法住世。][毗尼]就是戒律,只要有戒法在,正法就在,戒法滅了正法也就滅了。戒法在不在又體現在哪裡呢?如法持戒清凈僧團在,有清凈僧團在,居士才有可依止之處

  可見,我們受戒持戒不光是保護個人,而且能夠使令正法久住。求正法久住,一方面是求佛力加持,一方面是求自己,自己是不是持有清凈的戒法,關係正法還在不在,假如沒有持戒正法滅了

  大眾一起共修,誦戒是非常重要的修行,對居士們同樣非常重要。居士假如已經受了五戒,或是菩薩戒,同樣也需要半月半月誦習。按照五戒菩薩戒的誦戒儀軌來誦戒,佛說他每半個月一來,誦戒的時候就是他來的時候。

  對於受了佛戒的佛弟子來說,誦戒是非庄嚴的時刻,每隔半月就見到本師,而且每次誦戒都是心靈做了一次洗禮。如果身體個月不洗澡,將很臭穢,如果心靈半個月不洗澡,又會如何呢?

  因為你內心已經對佛法,對三寶生起了真正的信心,所以你很樂意按照佛陀的教言去做。哪裡有感,哪裡就有菩薩來應,那就是正好得到學習共修的機會,福慧寺超凡法師提倡佛教教育,提倡大家學戒持戒。這都是天地之間的大感應,也是佛菩薩加持力的顯現。

  我們能夠好好學習戒法,懂得開遮持犯,自己不但很自在,而且可以善好地為別人解答疑問。有一些人,在戒律上不明了,煩惱很多,這能不能做?那能不能做?是不是又犯戒了?東聽一句,西聽一句。沒有人可以很明確地給予他答案如果你懂得戒法,就可以解除他的疑問,是不是真的破戒,是不是犯戒,犯戒的話如何懺悔。如此這般,對於其他人來說,也就不會再迷惑於戒律你可以更多的人可以好好持戒

  另外戒定慧三無漏學是修行一切法的次第,凈土法門亦如是,沒有戒是生不起定慧的,沒有戒做基礎,求定,求慧都是空中樓閣

  真正懂得持戒的人妄想少,不會輕易動搖,在群體當中,總是穩定的核心力量,受到大家的愛戴和尊重。所謂懂得持戒,一方面是說懂得細微的戒相,善於判斷開遮持犯,另一方面是明白戒律是戒自己的,不是拿來挑剔他人的。這個也非常重要,不要讓戒律成為挑剔別人和傷害、攻擊別人的工具。

  所以必須具足三寶信心,隨時生起這種信心,必須具足出離心菩提心,必須具足嚴謹的持戒心,這樣我們才有機會時時刻刻以正常的,遵守規則的態度來生活,不傷害任何眾生也不傷害自己。

  關於戒律,如果有機會,我們以後再用相對比較長的時間來給大家介紹清楚。

  時間到了,下節課再接著講下面的內容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