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真堪布:《現觀庄嚴論》講記十二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現觀莊嚴智度竅訣論》。

  庚四、(無有顛倒地修持教授之義)可分為四:一、修行所依;二、修行所緣;三、修行所為;四、修行自體。

  辛一、(修行所依)可分為二:一、種姓之分類;二、斷除分類之爭辯。

  壬一、(種姓之分類):

  種姓修行之所依。修行最後要成就,首先要具備相應的種姓。比如眾生成佛,就要有佛性。如果沒有,即使再精進也不成佛佛性也叫種姓,對此,大乘小乘有不同的說法,小乘阿羅漢認為,要成阿羅漢,就要有對應的種姓。這里有四種不同的種姓

  第一,小乘分有部和經部,有部認為種姓就是知足少欲的心態,否則就不具備種姓,這種人不可能成就,最終也不可能成就阿羅漢,所以必須要種姓不貪也就是以菲薄簡陋的法衣飲食以及居所為滿足的聖者種姓佛教最初都是小乘行人,他們吃的比較簡單日中一餐,穿的也是別人穿過的衣服,住樹下、山洞的居多。這都是知足少欲的表現。其實,重要的是內心知足少欲就可以了,無論衣食住行如何。

  歸根結底,種姓就是知足少欲,加上欣樂於聞思修行,即喜歡聞思修不喜歡聞思修,這種人不可能成就知足少欲,還喜歡聞思修眾生具足種姓,可以修行,最後可以成就阿羅漢

  小乘經部觀點認為,所謂的種姓是一種能量將來能產生功德能量,這種能量就在眾生相續中。以眾生相續中的能量將來可以產生無漏的功德

  唯識宗和經部的有所不同。經部所承許的能量是一種遷變,也是一種有為法。唯識宗承許的能量是無為法,是本具的,不是後產生的。

  按二轉法輪內容大乘中觀觀點種姓就是自性空性。中觀認為,一切法都是這樣的,如果以量觀察,都不可得。這種空性,不經觀察都是存在的。法性空性就是種姓。以此種姓眾生通過修行將來可以成佛

  按第三轉法輪內容,所謂的種姓如來藏,就是佛性眾生本來就具足如來的德相。被妄想分別遮蔽,五蘊還沒有散開的狀態,就是如來藏。斷除了妄念妄想分別之後,本具的佛性就顯現,這時候就成佛了。如來藏就是所謂的種姓。此處主要講顯宗,不講密宗,所以不強調這些。

  即使眾說紛紜、不一而足,但此處卻僅僅是將以諸法自性為空即能成就三乘之空性為緣而進行的修持,認定為聖者道之士夫種姓的。按二轉法輪般若經的內容大乘中觀認為種姓自性空性。

  按大乘觀點,所有的眾生都具備。不但是住於資糧道的菩薩具備,即使是還沒有入道的普通凡夫都具備。但此處講的十三種種姓,不包括資糧道菩薩

  華智仁波切等很多論師的觀點,說加行道之前的修行都不穩定,沒有成為修行所依的種姓。住於資糧道的菩薩種姓雖然是大乘里講的種姓,法性空性,但在加行道之前,修行還不穩定,可能還有退失道心、道業轉變的可能,所以沒有歸納到十三種種姓里,也沒有在修行所依的種姓里宣講。到加行道的時候,修行已經很穩定了,加行道智慧雖然都是比量的,但都屬於聞思修中的修慧,比較穩定,所以此處講的修行所依的種姓是從行道最低層次——暖位開始的。

  關於種姓,經中曾以「須菩提如是,猶如虛空之鳥跡無有且不可得須菩提菩薩之詞義亦無有且不可得」等十三段經文而分別予以宣說。佛經里也如是宣說。這種種姓猶如虛空它是不可分類的。虛空不可分類,但我們通過圓形、三角形這些不同形狀的容器,可以將其分類,圓形虛空,三角形虛空等等。同樣,種姓(按大乘教理佛性)也是不可分的。為什麼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不可做分類的。但在此處是按所依之修行的角度分十三種的。

  通達有六法 對治與斷除

  彼等皆永盡 具智慧悲愍

  至於十三種修行所依之法,首先就是作為所通達之法的暖位、頂位、忍位、世第一法等加行道——四順抉擇分。加上作為出世間道的見道以及修道,這樣就有六種法。世間有四個,這都屬於加行道修行,還有出世間的見道和修道,共有六種,均為所依之法。種姓是所依,他們是所依之法。從這個角度做分類的。

  (七)正斷所斷之對治——無間道;正斷,指的是現觀,所斷是每一個現觀,每一個智慧都有自己的所斷。能斷智慧和所斷障礙正在相逢的時候,即能斷正好在斷所斷的時候,還沒有斷,正在斷,這個時候叫無間道。此時能斷和所斷統一,能斷的智慧產生的同時,所斷的障礙——煩惱障、所知障息滅,按大乘教理是統一的。

  (八)將違品煩惱障無余斷除之解脫道;能斷智慧已經將所斷煩惱障斷除了,這是解脫道,也是解脫,小范圍的一種解脫。能斷智慧正在斷所斷煩惱時是無間道。能斷已經把所斷斷除了,這個時候解脫道。

  (九)所斷對治彼等諸法悉皆不可得,也即盡除了約束的斷除所知障之修行;能斷和所斷都觀無緣,並斷除所知障之修行

  (十)破除有寂之邊,並具備了智慧與悲愍的八地解脫道之所依;有寂之邊是有平等,以慈悲智慧達到輪涅平等。斷除兩邊——輪迴邊和涅槃邊,證悟了輪涅平等,證悟了八地解脫道。八地也有見解道和解脫道。這是八地解脫道之所依種姓

  不共諸弟子 利他漸次行

  智無功用轉 所依名種姓

  (十一)跟聲聞獨覺弟子不共同的四無礙解的九地。這是大乘菩薩所具備的功德。四無礙解也是四無礙智的意思,菩薩四無礙解,即正確通達諸法相的四種智慧:法無礙解、義無礙解、詞無礙解和辯才無礙解。這種主要講的是九地的現觀的所依種姓

  (十二)從秘密意趣的密意角度而言,與所調他眾意樂相應的利益漸次修行。通過秘密意趣角度而言,通過各種善巧方便調伏眾生眾生相續不同,意樂不同,採取的方法也是不同。有的可以直接宣講,有的則隱含性地講,有很多了義和不了義。以此契合眾生的意樂。通過各種善巧來調伏眾生這叫利益漸次修行。從利益眾生、調伏眾生的角度而講的修行,他的所依種姓。有關密意、意趣含義,後面會講。

  (十三)在利益他眾方面,智慧無有勤作功用,任運自成而轉的十地之智。之前也講過,十地菩薩和佛的境界是很相似的,佛利益眾生的時候是任運自成的,不需要勤作。十地菩薩雖與佛不可相提並論,但也存在相似的功德。這里主要講的是十地菩薩智慧的所依種姓

  共講了十三種,從加行道暖位開始,一直到十地智慧。這里有世間世間的很多修行智慧他們的所依叫種姓,以這種方式做了十三種分類。

  下面是四種密意、意趣,這都是度化眾生的方便。菩薩要以這些方便度化眾生,就更不用說佛了。四種密意是:令補特伽羅趨入道的令入秘密;法相秘密:調伏對治所調相續之過患的對治秘密;經過詞句與文字說教,而從世間共稱量之利轉變為利他的轉變秘密四種。這里講了四種秘密

  一、令入秘密:諸如為了令無法趨入法無我的諸聲聞趨入解脫道,而宣說「補特伽羅無我」,「蘊等諸法存在」。

  佛當時為什麼講補特伽羅不存在,而其他的法存在?是為了小乘種姓弟子。如果跟小乘種姓弟子直接宣說大空性,他們根本接受不了。因為他們所追求的僅僅是自我解脫,只要能破除人我就可以了。

  所以,為了讓他們入道,解脫煩惱,佛先講補特伽羅無我——自我是不存在的,但是其他法存在。這是有密意的,是為了調伏、度化這些眾生。現在在上師攝受弟子過程中也會有這種情況。如果剛開始接受不了,不會直接講甚深的法義,可能先傳與相續相應的法。

  二、法相秘密佛經所說的無有本體無生等等,並不是指名言中存在的諸法根本沒有,生滅之類的現象並不存在,而是針對勝義法性或者本體而言的秘密,諸如經中所宣說的「三無自性」 之類的詞句;

  諸法無有本體自性,是不生不滅的,這是法相秘密,在勝義諦中就是如此,所以這樣表述。但是很多人無法如是領會,一說無有自性、無有本體不生不滅死後不存在、萬法皆空等,就認為什麼都沒有了。

  如果理解成「什麼都沒有了」,叫斷滅,是單空。之所以這樣講,是認為名言中都存在,勝義諦中不存在,是從這個角度而言的。也有一種說法,認為法不空,法的性空。如果抉擇勝義諦的時候這樣說,就跟格魯派觀點一樣,存在「柱子不空實有空」的過患。若是在後得位時,不是真正抉擇大空性,這樣說明一下也可以。

  說「法不空而性空」,主要是指名言中都存在,但是勝義中都不存在,二者是不矛盾的,既存在又不存在。這是站在兩個不同的角度講的,所以不矛盾

  我們看一切事物都是如此,如果會換角度都沒有矛盾,否則處處是矛盾。現在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各種矛盾,就是因為不會換角度,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想,以自我觀點為主,這樣不可能有圓融。既是有既是沒有,看似矛盾,換個角度看其實不矛盾

  對治秘密:諸如為了調伏補特伽羅相續之過患,而宣說「吾曾化為毗婆屍佛」等等之類的詞句;

  釋迦牟尼佛是不是真正化為毗婆屍佛?不是。是從二者是一個佛性的角度講的。為什麼要這樣講?也是為了調伏眾生。可能當時有些眾生釋迦牟尼佛生不起信心,而對毗婆屍佛有信心,佛為了調伏他們,才說「我就是當年的毗婆屍佛」。

  現在說神通的人也有這樣講的,有些具德上師有時候也會說諸如「我是前世父親」之類的話,其實事實就是如此。六道輪迴中肯定做過你的父親,從這個角度而言,說「我是前世父親」,看似在說神通,其實並非如此,而是在因果。為了調伏喜歡神通弟子,說「我是前世父親」,他可能更歡喜、更精進,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也可以這樣說。

  四、轉變秘密是指其所詮並不是像表面詞句一樣的,具有密意的內容。有其他的內容。換句話說,對類似「於無實知實,尤住於顛倒,以惑而極惑,得殊勝菩提」等等內容,如果依照表面詞句來對其進行理解,就是不能獲得菩提之果。

  其實這句話的言下之意是說:針對無有實義的散亂(禪定不能散亂的意思),應當以增上慧學來證悟或者了知實義;針對顛覆了執著常、樂、我、凈四種顛倒的,對無常痛苦無我不凈的了知通達,則尤其應當以增上慧學來安住;針對為了眾生之利而長年累月辛勤操勞的苦行煩惱(惑),如果能做到極其精進辛勞的程度就能夠獲得殊勝菩提。這不是真正的煩惱,是為眾生辛勤操勞的苦行煩惱

  如果直接依照表面詞句來對其進行理解,就是不能成為菩提之因,但其實另有其意

  密宗儀軌里有 「驅魔、修護輪」,大家誤解了。壇城裡確實有個魔鬼,但是這個魔鬼指魔王波旬——我執,驅除我執之意思。驅除我執了,才可以真正進入壇城,否則不可能進入壇城。修法儀軌皈依發心、傳承祈禱文是前行部分,接著就是驅魔,要驅除魔王波旬——我執。驅除、降伏了我執才可以真正進入壇城。

  一般人看驅魔,如果按表面詞句來進行理解,會認為可能是壇城裡有魔鬼,先要驅除魔鬼。其實不是這個意思。因為我們特別執著這些相,所以才這樣表達,但真正的密意是驅除我執

  修護輪也是如此。修護輪時用金剛杵等法器,看似在修護輪,其實真正的密意是觀大空性。空性就是大護輪,要安住在空性的見解中,才可以正見到本俱的壇城。平時在生活中,感到害怕、畏懼時,如果能觀空性,即使沒有真正的現量見,但是通過比量知道都是空的,都觀為空性,也能起到作用這是最好的護輪。

  這里有其他的密意,密宗里所有的法都是如此,有些人不明白,只按照表面的詞句意義來理解,這樣就錯了

  所謂四種意趣是指

  一、平等意趣:諸如考慮到一切佛之法身平等性,而宣說「吾爾時化為毗婆屍佛」之類的詞句。

  二、別義意趣:諸如考慮到勝義的其他含義,而宣說諸法無有本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之類的詞句。

  三、別時意趣:諸如向即使稍許善根也無法生起懈怠者,宣說「僅僅持誦無垢月光如來之名號,便可獲得無上菩提」等等的內容

  針對特別懈怠、稍許善根也生不起——絲毫不行善之人,宣說「僅僅持誦無垢月光如來之名號,便可獲得無上菩提」等等的內容。對這種人只能這樣說了:「你只念一句佛號就可以往生,念一句無垢月光如來之名就可以證得菩提。」他就想:這么簡單啊!可能能念幾句,只要能給他種點善根也可以。

  其實,末法時期眾生都特別懈怠,就喜歡一句佛號。尤其漢地這樣的人特別多,不是對凈土法門生起了極大的信心而是懶,因為一句佛號簡單了。他覺得要學各種論典,要修各種儀軌麻煩、太累了一句佛號,可以躺著念、坐著念、走著念,還可以邊吃邊念。若真正修行到那個境界時,比如一地以上的菩薩能有這個能力一句佛號代表佛性,安住在這樣的佛性中,行住坐卧都不念佛,但是一般的凡夫不可能做到。我十年前也講過,一心不能二用,你吃飯的時候想的是飯菜還是阿彌陀佛?此處也是這樣講的。

  四、補特伽羅意樂意趣:諸如向無力施行布施等廣大行為者贊嘆布施;向僅以稍作布施等等為滿足者譴責布施等,或者向其表明這一切並不足為奇等等的內容

  對不喜歡布施或無能力布施者講布施功德,及對自己有多大的好處。還有些人想:我只做布施義工就可以了。針對這種人就要譴責布施,告訴他:只靠布施,沒有其他功德尤其是沒有智慧也不行;只靠布施,沒有佛法只做義工也不行。要調伏眾生能力很難具足的,比如上師要真正攝受弟子,還要知道弟子心理狀態,才能不斷調伏。

  綜上所述,從暖位直至智慧無有勤作的十地,從緣於法界真如性的側面而言,耽執實有的貪欲是逐步斷除的,要從根本上消滅對一切邊際所知的貪著,則是佛地所引發的結果,而這一切,都來源法界自性種姓,因為真如實相原本存在,以其為緣則可斷除諸等障礙緣故

  十種意趣,總共講了八個,有些是相似的。

  總共講了十三種種姓,主要是以佛的種姓可以斷除所斷障礙,同時提高證悟,最後把所有的所斷都斷乾淨,覺悟達到極點就成佛了。都是要靠種姓的,所以叫修行之所依。如果沒有種姓沒有辦法產生功德智慧

  壬二、(斷除分類之爭辯)可分為二:一、爭辯;二、答復。

  癸一、(爭辯):壬二、(斷除分類之爭辯)可分為二:一、爭辯;二、答復。

  癸一、(爭辯):

  法界差別 種姓不應

  有人會提出疑問:如果這樣安立法界種姓,則法界諸相就無有差別,三乘的三種種姓差異就不應當存在了。法性是不可分類的,三乘的三種種姓差異做分類是不合理的。

  癸二、(答復):

  由能依法異 故說彼差別

  一真法界種姓都是不可分類的。就像同樣的一種瓶子也可以根據所盛裝的蜂蜜甘蔗汁等等來安立瓶子的類別一樣,蜂蜜瓶子等等都是一樣的瓶子,但裡面裝的東西不一樣,所以瓶子也可以取不同的名字,可以有不同的瓶子。同樣,法性也是不可分類的,但是它的所依之法修行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現觀,所以可以以這些做分類。

  雖然在法界中不能安立三種種姓,但依據法界的能依法——智慧,便可通過緣於或者證悟法界方式,而以不同法的差異,來詮說彼等種姓差別種姓分了十三種種姓都是這樣分類的。前面也講過,十三種種姓世間和出世間都有種姓的是法性空性,這就種姓。我們有這樣的佛性,所以通過修行最後可以成佛

  辛二、(修行所緣):

  所緣一切法 此復為善

  所緣指的是一切法。要斷除對一切法的分別和執著,要遠離一切邊戲。這里也做了一些分類。共同安立的一切取、舍、中庸(也不是所取也不是所舍)之法加上以世間與出世間等來劃分的殊勝之法,即為修行之所緣,又因為必須主要以大乘之道果作為所緣,而作為大乘修行所緣的所知一切法,都必須斷除所有的增益。

  (一)此等一切又可以分為信心等本性善,作為與其相應之心與心所的相應善,以善的發心等起而引起身語之業(善業)的等起善等善法;本性善當中,生起善的心和心所。善的發心當中產生身和語的善業。這些善法是可取的。

  (二)還有作為壞聚見(我見)、邊執見(我常有、斷滅)、俱生無明,加上此三者之外的其他根本煩惱與隨眠煩惱本性不善。前面是本性善,這里是本性不善。作為與此等不善相應的心與心所的相應不善,以不善發心等起而引起殺生等口惡業和身惡業的等起不善等不善法。善法也應該是所舍。

  (三)除此之外,在工巧製作、行走漫遊之際的心,衣食住行一般的心,也可以分為本性、相應以及等起的無記法等等。善法、不善法、無記,以上內容即為取、舍、中庸的共同所緣。

  若世間所知 及諸出世間

  有漏無漏法 諸有為無為

  (四)部分所緣的第一種,為所取世間道,也即凡夫相續中的有漏禪定所知凡夫相續中的禪定都是有漏的。

  (五)前者之後的所有諸等所取,也即為嚮往出世間道之聖者相續所攝的三解脫等法。世間屬於有漏的,三解脫屬於無漏的。如果將部分所緣按照斷除對治來進行分類,則可分為:

  (六)有漏之五蘊等等。

  (七)無漏之法念住等四念住(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三十七菩提分法之一)等等;以上二者,是以能否對治我見來安立的。前面的是有漏的,不能對治我見;後面的四念住是無漏的,可以對治我見

  (八)諸等有為世俗諦;有為法世俗諦、無為法勝義諦的所緣。

  (九)無為勝義諦之所緣;

  若共弟子法 及佛不共法

  (十)作為果法的聲聞弟子,以及共同四禪等諸法;

  (十一)出有壞、能仁、佛陀的十力等不共法。

  出即超出三界,有即具足無畏,壞即毀壞四魔。具足這些功德叫出有壞;能仁指佛陀,十力是佛陀不共的功德

  以上所述,包括前面的三種共同所緣,前面講了取、舍、中庸三個。加上其餘為善法所攝的四對八法,共有十一種所緣。

  在這些共同與部分所緣當中,不共之佛智——佛的智慧,是一切所知法中最尊貴無上之法。通曉這一點,並以其作為修行目標也就是所緣。

  這里講了很多所緣。所緣指的是輪涅一切法,世出世間、有漏無漏、有為無為一切法。從不同角度而宣講的,其實講的是一樣的,指一切法。

  辛三、(修行所為):

  勝諸有情心 及斷智為三

  當知此三大 自覺所為事

  這里講大心、大斷、大智。在前面也簡單講過,這都是修行的所為,都是佛具備的功德大乘行人,最後的目標,最後真正的所為即佛的果位。所以這里講三大。

  我們應當了知,超勝於無數大眾以及大集團中一切諸有情之大心——大悲心。為什麼用大來形容?悲心是無邊無際的,不分人與其它眾生,也不分內道和外道,也不分高低貴賤,對所有的眾生都有這種悲心,這種悲心普遍了所有的眾生

  無緣大悲,斷除了二障煩惱障、所知障以及習氣的大斷。他們的習氣是最後要斷的。所有的所斷斷得干乾淨凈叫大斷。無有阻礙地照見一切盡所有、如所有諸法的大證,也叫大智慧,一共為三種。能夠自然覺悟為以上三大的擁有者,便是諸大菩薩目標

  今天我們講了修行之所依、種姓修行之所緣、輪涅一切法、修行之所為,三大——大心、大斷、大證。都用「大」字形容,意為都是最究竟、最圓滿的,都是佛具備的功德也就是佛果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諦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迴向發願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上師仁波切宣講於2018年6月14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