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善財童子參學報告》,二十五會講記【下冊】

  凈土法門:《善財童子學報告》,二十五會講記【下冊】

  (老法師 主講)

  【說明】:老法師這個《善財童子學報告》,共計講述了二十五會。每一會少則三講,多則七講。末學這次整理編輯這個講記,特此標註說明。阿彌陀佛。

  【善財童子學報告(第十四講)】

  善財童子學報告(十四) (第一集)

  2000/4/10  香港九龍  檔名:12-032-0001

  請看講義第一面,今天我們接著上一次。上一次講到文殊菩薩答覆善財童子,善財童子問了十一個問題,我們節錄菩薩答覆裡面精彩的部分跟諸位報告。總共節錄了四條,前面兩條已經說過了,現在我們從第叄小段開始看起:

  【遍法性空。如列星宿。能生諸福。深廣如海。】

  這一句意思很深。世間眾生,這個地方世間,不僅僅是說六道眾生,實際上是講的十法界眾生;不僅是娑婆世界的十法界。我們講娑婆世界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區,這個區域有多大?過去有許許多多大德為我們介紹的時候,多半都用銀河系來解釋這個範圍。可是黃念祖老居士他的看法跟古大德說法不一樣,他說我們今天所講的銀河系,實際上只是一個單位世界。如果這個說法是真的,那釋迦牟尼佛的教區就太大太大了。多少個銀河系?十億個銀河系。這個教區就非常非常大了這只是一尊佛的教化區。世尊在《華嚴》上告訴我們,像釋迦牟尼佛這樣的佛國土,在太虛空當中無量無邊。八方上下沒有人能夠把這個數量說出來,即使諸佛如來也說不出來。

  一切諸佛剎土都有法界,可見得十法界都是眾生,而且都沒有見性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清楚。沒有見性就是凡夫,不是聖人六道凡夫,我們能相信,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難道也是凡夫嗎?佛在大經裡面告訴我們確實是凡夫世尊六道稱之為「外凡」,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稱之為「內凡」。佛說凡聖的標準是什麼?是以明心見性標準。十法界裡面的佛沒見性,所以天台家說他們是「相似即佛」。天台家講「六即佛」,四聖法界是相似即佛,不是真的;一定要超越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這叫「分證即佛」,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在此地先把這個意思說出來,然後給諸位同修報告法界裡面內凡、外凡沒有不求福報的。不僅是我們人道每個人福報,十法界統統求福報

  福報究竟從哪裡來的你要懂得。福報能不能求?肯定能求。我在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告訴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沒有求不到的。章嘉大師給我解釋:求,一定要如理如法,你才能夠求得。如果違背了道理,違背了正常的方法你是決定求不到的。求的道理是什麼?方法是什麼?這個地方給我們講道理,第一句就說明。

  『遍法性空,如列星宿,能生諸福』。如來果地上的福報圓滿,我們常常稱佛是「二足尊」,二是智慧圓滿福報圓滿智慧福報都不是學來的,從哪裡來的?自性本來具足的,這是個道理。理,從理上來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什麼叫做「佛」?我們一定要搞清楚。佛不是神不是仙,也不上帝。「佛」這個意思是從梵語裡面翻譯過來,直接的翻譯翻為「覺者」,真正覺悟的人,我們稱他作佛。但是這個講法,許多初學的同修概念還是不清晰,必須要說明白。一個人對於宇宙人生一切萬事萬物真相通達明瞭,沒有遺漏,沒有錯誤,這個人就叫做佛。

  所以我們常說佛是智者,佛是覺者;跟中國人所講的「聖」,意思非常接近。中國人講聖人,聖的定義也是對於宇宙人生一切事理因果通達明瞭,這個人稱聖。在中國稱聖,在印度稱佛,名稱不同,意義沒有差別。聖也有大小,佛也有藏、通、別、圓不同,這要看是哪一個等級的佛。《華嚴經上講的佛都是指究竟圓滿佛果而不是藏教、通教、別教,是指圓教的佛果真如自性圓滿的顯露。自性裡面含藏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福報,無量的相好都不是從外來的,這是有求必應理論的依據。如果沒有個道理,我們說求,憑什麼能求得?它有個理在。

  現在理我們漸漸明白了,可是我們的福報沒有現前。沒有現前的塬因是我們沒有做到明心見性。眼前我們要有所求能不能得到?行,能得到,但是要懂得方法。從前我初學佛的時候,第一次親近知識也就是去拜訪法師。第一次我拜訪的是章嘉大師,承蒙他老人家教導我求福求慧的方法,他給我講了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這六個字,我稍稍能夠體會一點。然後我向他老人家請教,我們從哪裡下手?他告訴我布施布施手段看得破是智慧,放得下是福報。看你有多大的福報,你放下愈大,你的福報就愈大;完全放下了,你的福報虛空法界你能夠完全看破,你的智慧無量無邊。他老人家教我這方法我這幾十年當中依教奉行,確實有感應、有證驗

  我記得我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聖懷法師、謝道蓮居士他們兩位促成的因緣,請我到這邊來。今天在道場,老同修我還看到有幾位,七七年我們就在一起,因緣不能說不殊勝。那個時候同修們看到我的形像很瘦,沒有福報。不但沒有福報,許多算命看相都說我短命,活不了四十五歲。我非常相信,我也沒有求福報,我只是老實念佛,求生凈土。可是到這些年來,好像世間人所講的心想事成。這些都是章嘉大師教我的,我們認真努力在學習,改變了命運。沒有福報,現在有一福報;沒有壽命,現在壽命也延長了。有一年我遇到甘珠活佛,這也是我的老朋友。他見到我之後,他為我祝福。我說老佛爺,你給我祝福什麼?他說你這些年來講經說法功德很大。不但你的運轉過來,你有福報,而且你有很長的壽命。我們談這些話的第二年,他老人家就往生了

  我們這個身體留在世間,幹什麼的?不是為自己。為自己,你就不能不受業力的主宰受業主宰,換句話說,該哪一年死就得要死,業因果報絲毫不爽。我們壽命能轉過來,只是一個念頭,這個身體是為佛法、是為眾生服務的,不是為自己。身體健康壽命長遠眾生有福我就辛苦一點。如果眾生有福報,我們早一點解脫有什麼不好?好事情,這裡面決定沒有自己絲毫的利益。所以我常常勸勉同修凡夫作佛,只是在一念之間做一個轉變;一念覺,凡夫成佛,一念迷,佛就墮落成凡夫。凡、聖在一念之間,迷的人念念為自己。為什麼人活在這世間?為自己、為我這是凡夫。佛菩薩念頭跟我們恰恰相反,佛菩薩應化在這世間為誰?為一切苦難眾生他不是為自己。為正法常住,為幫助苦難眾生離苦得樂這就是佛菩薩

  可見得轉變就在這一念之間。所以我們要明理,理太深太廣了,不好懂。但是轉反而容易,佛法確實知難行易。轉,一念之間可以轉過來。你為什麼轉不過來?你對於事實真相不了解,對於道理知道太少。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要為我們辛辛苦苦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佛法不是文學,佛法不是藝術佛法是教學,諸位要知道。尤其是六道凡夫迷得太久,迷得太深,決不是幾遍就能把他喚醒的。所以佛說法經典裡面重複的地方太多太多了。我們明瞭這是菩薩苦口婆心,千唿萬唿,希望把你喚醒,希望叫你回頭。你還沒有回頭,就可以不斷的重複。所以千萬遍的重複,一直等你哪一天覺悟你真覺悟,佛就再不說了你自己明白了,你自己知道應當怎樣修學。

  所以佛家它有大道理在,真理。我們凡夫求,基本的塬理也是這個,也是這個道理。所以你求財,財從哪裡來?財從布施來,愈施愈多,絕對不是從偷盜能夠得來佛家講偷盜,範圍非常廣泛,凡是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都叫偷盜。這個意思很深很廣,不是兩個小時能夠說得完的,我們在此地就省略。偷盜的果報恰恰相反,你命裡頭塬來有財,全部都流失掉了。所以你要想財富,要歡歡喜喜的布施,快快樂樂的布施,愈施愈多你要智慧聰明你要修法布施。法布施果報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健康長壽什麼叫無畏?讓一切眾生離開恐怖,離開憂悲苦惱,這就是屬於無畏布施。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跟大家相處,常常擺上一副很難看的面孔,叫人家看到都很不高興,心裡頭很不舒服,這不是無畏布施。這個跟無畏布施恰恰相反,得的是什麼果報?得的是短命煩惱很重。無畏布施是什麼樣子?無論對於什麼樣的人、什麼物,一切人一切物歡歡喜喜,讓人跟你見面感到很舒適,感到很快樂。你布施別人快樂你就自在快樂。你叫人家心裡頭離一切憂悲苦惱,你得健康長壽這是方法

  佛在經典上不斷的教導我們,我讀佛經看到不下千遍萬遍,佛為什麼說得這么多?有道理說得這么多,我們的印象深刻。所以曉得處事待人接物,我修大福報。我這一點福報不是前生修的,前生沒修,這一生修的,現世得到的果報。這些年來,我跟世界許許多多宗教接觸,有些宗教朋友們見到我也很讚嘆,他說:你們佛教真好!我聽了笑笑,點點頭。「你們真有錢」。塬來是這個好處真有錢。我聽了之後,他這個讚嘆好不是別的,是讚嘆你們佛教真有錢。然後我就介紹給他我就給他說明這個道理我說你們也很有錢,你們的財富決不在佛教之下。但是很可惜,你們的錢存在銀行裡,沒有提出來,口袋空空,現在吃飯還得討飯,你說你可憐不可憐?佛教的錢,從銀行裡提款裝在口袋,所以用得很方便,你們有;你們有,沒有拿出來。

  有,自性本具,從理上講是有的。你們現在沒有錢,是你沒有修。性德必須要修德才能開發,你沒有修德,雖有性德,性德不得其用,所以你要修。我就說了一個很明顯的例子,你們每天吃飯要禱告,你們的禱告都是感謝上帝給你今天一天的糧食。是不是這樣禱告的?是。我說我從你這個禱告詞裡頭我就曉得,你們的這些財富是靠救濟來的,天天禱告靠救濟,上帝幫助一點,賜給你一點,那當然不多。救濟你怎麼會多?我說佛不是,佛不是叫我們去禱告賜給我們。佛教我們怎樣耕耘、怎樣收穫,佛把這個方法給我們,我們當然比你多。你們想想這個道理對不對?佛教給我們修叄種福報的因,我們認真修學,所以得福報,福報是這么得來的。愈布施愈有,來得就太多了,多到不知道怎麼用法。你一個人修,你一個人得福;你一家人修,你一家人得福;你一個團體修,一個團體得福新加坡居士林,你們不少同學都到那邊去看過。居士林的興旺,從中國到那邊去的老和尚都讚嘆,都說這是世界第一道場,非常興旺。怎麼興旺起來的?布施,無條件布施。我住在新加坡兩個道場,凈宗學會跟居士林,決不向信徒化緣,決不向他募捐,不會問他要一分錢,都是大家自動來供養的;供養的多,愈供養愈多

  居士開了一個大餐廳,每天吃飯一千多人,星期假日差不多有叄、四千人吃飯,一分錢不收。我們的菜不會少過十五道菜;法會期間,有二十多道菜。我們的菜決定比照新加坡一般的素食館,我們不能輸給它。每個星期要檢討,要改進。我跟居士講,絕對不可以讓人在我們這裡吃了一頓,下一次不想來了,我們就失敗了。要叫他吃了還想來,吃了捨不得離開,我們才做成功。每天供養這么多人吃飯,給諸位說居士林沒有買過米,沒有買過油,沒有買過菜。因為大家都曉得這個大齋堂是免費供養一切大眾,不一定學佛的,什麼人都可以到這兒吃飯。你毀謗佛教侮辱佛教,陷害佛教,你來吃飯,我們都笑臉相迎,歡迎你來吃飯。真的不分種族,不分宗教平等布施供養。米、油、菜吃不完那麼多人吃,吃不完。吃不完,每天我們要用卡車裝起來,送給新加坡一些養老院、孤兒院,轉送給他們,團體

  你不布施就缺乏,你肯布施,永遠用不盡。財布施,也是全心全力幫助一些有需要的人。不同的宗教他們有困難,有時候我們知道了主動去幫助他;有時候他來找我們,決沒有空手讓他回去的。這些年東南亞受到經濟的衝擊,普遍都蕭條,每一個道場收入都減少一半,居士林這個道場收入,不但沒有減少,月月增長,證明佛在經上教給我們的方法正確的,我們通過實驗。居士林現在每天有兩個小時講經,今年下半年開始,中國跟我們合辦講經弘法人才培訓班。我們講經的人多了,希望居士將來每天能夠有六個小時講經,二十小時不斷的念佛,人家稱我們這是現在世界上第一道場,我們才勉強敢接受。跟古大德比,我們還是比不上。古大德道場,每天二十小時念佛,八個小時講經,我們現在達不到這個水平,才只能做兩個小時。我們也希望有一天能夠做到八個小時講經,二十小時念佛

  道場上上下下,每天你看到的幾千人,這裡面沒有意見,一團和睦。有些地方道場很小,只有叄、五個人,叄、五個人都鬧意見,都不合。什麼塬因?聽經太少。這是我常說的聽經少了,你對於宇宙人生事理不明。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你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每一個人煩惱習氣不相同,他怎麼不起爭執?他怎麼不吵嘴,怎麼不打架?這當然的。道場如是,世法也不例外。今天社會為什麼動亂?沒有人教。每個人他自己,各人都自私自利,於是利害發生衝突,這樣才造成社會動亂不安,才演變成天災人禍。古大德重視教學,釋迦牟尼佛很辛苦,當年在世每天跟大家講經說法八個小時,四十九年不中斷,這個恩德我們報不盡。他說法目的,無非是幫助我們開悟,幫助我們明理讓我們懂得方法來修學,自求多福。所以福不是別人賜給你的,是我們自己如理如法求得的。

  第二句「如列星宿」,這是把星宿比喻作無量無邊的福德自性就像虛空一樣,「遍法性空」。「能生諸福,深廣如海」,末後一句比喻,於是我們就懂得怎樣去學習,怎樣去得到。新加坡是個福地,政府管理得不錯,人民守法、守規矩。我們在那邊也得到邀請,在那邊開講《大方廣佛華嚴經》,落實華嚴精神華嚴教義。我們團結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大家在一和睦相處、平等對待,真正做到社會安定和平。我們學到,一定把它落實在生活上,落實在工作上,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經典裡面理論方法講得很好,可是要人能相信還是相當不容易。

  新加坡有一位修女,我們也是在最近才知道,我特別去看看她,她今年一百零一歲,一九00年出生的。一天吃一餐,睡眠時間也很少,看她身體狀況,她自己說,她說我是一百零一歲的年輕人」。真的是年輕,她的體力身體狀況大概跟叄、四十歲的人一樣。她出來給我們作證明,證明佛在經上講的沒有錯,依照佛法理論方法去修學,就有這樣好的效果眼睛沒有花,耳朵不聾,反應跟年輕人一樣,走路健步如飛。我仔細觀察,她跟我說,她一百年沒有生過病,只掉一個牙齒。仔細一看,她就掉一個牙齒。她表演翻跟斗給我們看,我們這個台她跳下去沒事。

  問她:你如何修成這個養生之道?她告訴我,她是胎裡素,母親在懷孕的時候就吃素,聞到葷腥她就嘔吐,所以她一生吃素。沒有上過學,沒有念過書,五十歲才開始學習才去讀書。她告訴我們,一生沒有發過脾氣這是長壽之道。一生沒有看別人的缺點,與別人相處,總有處不來的時候,她回過頭來反省,找自己的毛病,總是自己做得不好,為什麼讓別人不歡喜。她決不說別人不對,回過頭來找自己,總是自己有過失,自己好好的改進。一生不見別人過,一生沒有發過脾氣,一生不為自己。她這一生為誰活著?為苦難生活著。一生做義工,幫助老人,幫助病人,幫助窮苦的人。所以她辦了十幾個養老院,確實不可思議。現在因為她年齡關係,政府不讓她管理老人院,雖然身體很好年齡在這地方。於是每天為這些窮苦的人去服務,到處奔波。她不化緣,人家知道她,送錢給她。她拿這個錢去幫這些窮苦的人,繳房租、繳水電費,幫助他們醫葯費,他們要出門坐車,幫助他買車票,天天忙做這個事情,忙得不亦樂乎。

  身上穿的衣服她就穿一件衣服,她不懂什麼叫冷、什麼叫熱,她不懂。一天一件衣服,就一件衣服衣服從哪兒來的?垃圾桶裡撿來的。李木源居士問她:你為什麼不買一件新衣服?也有人家送她的衣服她說:不行,我跟那些最窮的人在一起,我要跟他們過同樣的生活。如果我的生活過得比他們好,他們對我信心就失掉了。她為別人活著的,不是為自己。李居士問她:妳看到社會上有一些不好的人不好的事,妳怎麼看法?她說了一個比喻她說對於這些人,就像我每天在街上看到來來往往的人一樣,沒有記在心裡。你們想想,你們從家裡到這個地方來聽經,馬路上不是也看到不少人嗎?哪一個人你把放在心上你記住了?你不是在馬路上聽到很多人講話嗎?哪一句話你記住了?統統沒有放在心上這就對了。

  她這個比喻用意很深。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就像一個容器一樣,像一個碗一樣,乾乾凈凈、一塵不染。凡夫心跟佛心沒有兩樣,以後變成不一樣了,怎麼變成的?佛的心永遠保持這個狀況,乾乾凈凈、一塵不染;我們凡夫的心全都裝上一些垃圾裝在裡頭。你到外面轉一圈,人家是非人我全裝在裡頭了,五欲六塵、是非人我、貪瞋痴慢,儘裝這些東西,這個心就變壞了。十法界裡面這些聲聞、緣覺、菩薩,他們心裡頭裝了一些善的東西,只記別人的善,不記別人的惡。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教導我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許哲不見世間過,所以她的心純真、純善,種善因就得善果。所以她今天表現給我們看,現身說法,她沒有私心道理就在此地。我們有私心就要受業因果報,就要受不善的果報,就要受一些苦難。她沒有私心,心裡頭沒有絲毫的邪惡,只有善良這是一生當中積的善因得的善果。

  所以我在講經的時候常常稱讚她,她是世間第一等的富貴。一般世間人認為富貴,富是有錢,貴是有地位、有身分。她沒有錢,她的生活幾乎跟乞丐差不多,不過是沒有往外面討,人家送給她。送給她,她多餘的立刻就布施掉,絕不考慮明天有沒有吃的東西,她不考慮。分給別人,但是她物質生活不缺乏,不缺乏就是大福報;她受到社會大眾尊敬這就是大貴。雖然沒有身分、沒有地位,普遍受到社會大眾尊敬這是真實富貴這是世間人所得不到的,真正修行人她得到。她最近這兩年開始看佛經看得非常歡喜,有的時候看到夜晚兩、叄點鐘忘了睡覺。他們的道友告訴她:妳為什麼看魔鬼的東西?她答覆得很好:我看全世界宗教都是一片光明。她已經超越了,她得平等心,得清凈心。我去訪問她,她問我法師我有沒有資格作佛弟子?我說:妳是標準佛弟子。於是她發心皈依,在居士林念佛堂,我們給她做了一個簡單皈依儀式。我把叄皈五戒的證書都送給她我說:妳這叄皈五戒佛法裡打分數的話,妳是滿分。叄皈五戒都可以打一百分,妳是標準佛弟子。所以我們現在稱她作許居士

  像這樣修持的人中國大陸有,不但有,還有不少。這些人絕對沒有名利念頭,因此許多人不知道,他也不會在外面宣揚。我在新加坡接觸中國學佛的同修不少,看到他們的修持,聽到他們的感應中國有福報,諸佛菩薩都護念、都加持福報的根從哪裡來的?是我們祖宗積德遺留給我們的,我們享祖宗之福,得叄寶加持,得一切宗教裡面眾神的保佑,我們要有信心。我說了這些話,只有一目的,希望能幫助諸位同修明白這個道理,懂得這個方法,自求多福。確實「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但是一定要如理如法。過去我的老師給我:你求,沒有感應的時候,你自己一定要曉得你有業障,所以你求不能滿願。你應該要反省、要檢點,把你的業障找出來,消除業障感應就現前了。這個開示非常重要。我學佛四十九年,四十九年當中,確確實實把老師所教導我的都應驗、都證明了。所以不能不明道理,不能不懂方法,確確實實能改造自己的命運。《了凡四訓》諸位念過,我們改造命運,超過了凡先生多多,這樣才真正能夠體會到佛法修學的殊勝功德利益。再看第四個小段:

  【近佛聽法。立願凈障。入方便海。遍一切剎。經一切時。此五無疲。則普賢行滿。得如來地。】

  文殊菩薩這段開示非常重要,一共給我們講了五句,五個修學綱領。第一個你要親近佛陀你要聽法。在今天來說,你要親近知識你要聽善知識教誨,善知識所修所學決定與經典相應。如果他的行持、他的教導與經典相違背、不相應,這不是善知識、這不是佛子那是魔子,我們要有能力辨別。可是末法時期難,善知識難求,假善知識太多太多了,冒充佛菩薩,我們常常聽到,決定不是真的在這時代我們究竟何去何從?我往年親近李炳南居士我跟他十年,老居士道德學問修持都備受世人讚嘆,他依舊非常謙虛,不敢為人師。我拜在他會下,他很客氣,他說:我只有能力教你五年你看看這么謙虛。那往後我們要跟誰學?他介紹他的老師,他的老師是印光大師,他教我要依印光大師老師。印光大師不在了,印光大師的《文鈔》在,我們每天讀《文鈔》,理解《文鈔》,相信《文鈔》,依照印祖教誨去修學,這就是印光大師真正的學生這是老師給我介紹的,我們一生依教奉行。

  我在世界各地講經,我不為人師,我的德行學問能力比我的老師差遠了,所以我也給大家介紹一位好老師。這位好老師是誰?無量壽佛。無量壽佛在哪裡?《無量壽經》。諸位只要依照《無量壽經》上所講的道理方法境界修學,你就是無量壽佛的學生,這哪裡還會錯誤。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這位老師備受一切諸佛讚嘆,釋迦牟尼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這一尊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釋迦牟尼佛的讚嘆,就是代表十方叄世一切諸佛的讚嘆。我們跟阿彌陀佛學,哪裡會有錯?可是要學得像。學得不像就要造罪業,不但不能往生,恐怕會墮叄途。

  阿彌陀佛怎樣教導我們?最根本、最基礎的,他老人家教給我們「凈業叄福」。這個話出在《觀無量壽佛經》中,世尊為我們介紹這叄條總共十一句,是「叄世諸佛凈業正因」。換句話說,叄世一切諸佛他能修行成佛都要靠這個基礎這是我們行門根本的根本。第一句尤其是大根大本,第一句裡面四句話「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試問問我們做到沒有?如果沒有做到,那就是你的根本壞了;根本要壞了,你就決定不能成就。像樹木花草你沒有根,縱然你現在花開得很美,果也結得很漂亮那是怎麼回事情?那是折一枝插在花瓶裡,花也很漂亮,果也不錯,底下沒有根,幾天就枯死了,曇花一現。諸位必須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宗門教下、世出世間這些大德修行人,無不是教人從根本修。根本就是孝敬、就是慈心大慈大悲,要修十善業。所以「孝親尊師」怎樣落實?落實就在十善上。人能修十善,就是真正孝養父母,真正奉事師長。連十善都做不到,什麼都不要談了。我也是深深感覺到,我們大家在一起共修時日很長,為什麼看不到效果?多少同修跟我功夫不得力,往生沒有把握,業障很重,終日惶惶不安,來問我怎麼辦。所以我們在最近為大家講了一篇《感應篇》,道教的《太上感應篇》,快講完了。講完之後,我再跟諸位講一部《十善道經》來奠定我們的根基。《太上感應篇》是印光大師一生極力宣揚,他對於這部書非常重視。古聖先賢給我們斷惡修善,善惡標準在哪裡?印祖用《感應篇》做標準,《感應篇》上講的善法,我們認真努力去做所說的惡法我們一定要戒除。天天要讀誦,天天要反省,天天要改過自新,我們才能算得上是個善人。《無量壽經》、《彌陀經》,佛一開口「善男子,善女人」,他這個說法,我們算不算數?在不在裡面?如果我們連十善都沒有做到,佛講的善男子、善女人,沒有我們在其中,我們不算數。一定要認真努力斷惡修善,我們的前途一片光明

  善惡不能辨別,這是愚痴愚痴果報畜生愚痴再加上惡業就變成地獄,這個帳總得會算。學佛學了一輩子,最後到地獄去報到去了你說這冤不冤枉?大錯特錯!我們也要像過去現前一些真正修行大德,前途一片光明將來往生預知時至。我們看到最近這半個世紀之中,許許多多人站著走的、坐著走的,瑞相希有。他們能做到,我們也能做到。他們憑什麼能做到?只不過是自私自利念頭掉了,起心動不為自己,為佛法、為眾生,就做到了。所以只要把這個念頭轉過來,行為轉過來,我們就做到了。果然轉過來,給諸位說,章嘉大師的話就應驗了,有求必應。求,不是為我自己求,是為一切苦難眾生求,為正法常住世間求,這是如理如法自然不可思議感應

  所以要知道親近知識,要天天聽經。讀經,讀經還不行,讀了你要不懂有什麼用?所以你要多聽,多看古人註解。看懂了以後要落實,要把它變成自己的生活,變成自己的工作,變成自己的應酬,處事待人接物不離這個塬則,不離這些方法。落實了,那才有效果。你懂得了,你做不到,還是枉然,跟不懂沒有兩樣。真正要搞清楚、搞明白,經不可不聽,我們現在凡夫,叄天不聽經就墮叄惡道了。怎麼知道墮叄惡道?貪瞋痴起來了。天天聽經,天天讀經,為什麼?無非是把貪瞋痴壓下去而已。叄天不聽經,壓不住,起現行就造叄途的惡報

  去年年底,居士林老林長陳光別往生,他八十六歲走的。最後這四年生病,在家裡面養病,把我講經的錄相帶全部搬回家去,每天聽八個小時四年沒有間斷,他往生了,走的瑞相好。叄個月之前就曉得他叄月十七往生,叄個月之前他寫叄月十七、叄月十七,寫了幾個家裡人也不懂什麼意思。那一天他往生,叄個月之前知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本來是想早兩年往生,阿彌陀佛告訴他還要繼續護持居士林的佛法,繼續護持兩年這才能走,多留了兩年。聽經,要密集的薰修,他是四年不中斷,每天八個小時,真的搞清楚了,真的搞明白了,斷疑生信才產生效果。我們今天大家信心不足,很容易動搖,很容易受外面環境影響,主要就是你聽經不夠,理沒有真正通達信心不足,願心穩定,時時煺轉,天天生煩惱,錯在這裡。菩薩把這個擺在第一句

  第二句『立願凈障』。「立願」,就是佛家講的發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為人民服務,為眾生服務,捨己為人這就是發菩提心。你真覺悟了,「我活在這世間不為自己」,你說快樂!為自己好苦,你為自己活到的,縱然你有億萬家財你還是苦,你做皇帝、做到總統,也苦;為自己活的,就苦。《金剛經上講你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怎麼不苦?你將來生到天上天王,作天王還苦;大梵天王、魔醯首羅天王都苦。怎麼樣才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樂了,你的生活快樂解脫了。我活在世間不是為自己,是為別人,為一切苦難眾生。我替他多做一點事情,他們有福報;事情做不成功,他業障深重,我沒有得失,沒有得失就樂了。做成功,樂,做不成功還是快樂,永遠快樂,一定要立這樣的願。不要立為我的願,為我家庭的願,這個都錯了;要立為一切眾生之願。

  「凈障」,凈是清凈,你的清凈心現前,你的業障就消了。業障不是不能消除,真誠清凈平等心現前,業障就消除了。我們要想想,我們今天的心不真誠、虛偽,在人面前不敢講實話,總是隱瞞,總是欺騙,這是罪業、業障,不清凈。心裡面裝的一些是非人我、貪瞋痴慢,不平等業障,要曉得這就業障。把這些東西統統放下,統統離開,業障消除了。業障消除,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就現前,這是真心這是性德,自然就現前了。性德現前,跟諸佛菩薩靠近了,愈靠愈近,這是自己的成就

  自己成就,不能不顧別人。底下一句『入方便海』。這個「海」就是比喻法界,十法界眾生都有苦難。我們要說叄惡道的眾生苦難,我們一點兒懷疑都沒有。人天兩道也有苦難,我們也可以勉強接受。如果說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他也苦難,我們就很難理解了。他真的有苦難,他有什麼苦難?他沒有見性,沒有明心見性是他們的苦難。縱然他見思煩惱斷了,超越六道;塵沙煩惱斷了,沒有超越十法界無明沒破就是他苦難。所以菩薩自己成就之後,決不捨眾生,要跟一切眾生同甘苦共患難,幫助這些苦難眾生,勸化苦難眾生,教導苦難眾生,幫助他們破迷開悟這叫「入方便海」。方便是講的法門,無量無邊的法門都叫做方便門。方是方法,便是便宜;換句話說,佛家講的契機契理,就叫做方便。如果你方法再巧妙,不對聽眾的根機,這就不方便。一定要適合大眾的根性,適合大眾程度,適合大眾現前生活的需要,這才叫方便法門。他學了真管用,真得利益,真得受用,這就是「入方便海」。下面兩句是講教化眾生的範圍。

  『遍一切剎』。「剎」是講的佛國土,是講的大千世界。所以我們的心量要拓開,如果起心動念都為自己,為我的一家、為我家庭,你很難脫離地獄果報。為什麼?心量太小了。你要說是我為這個社會大眾我為我們佛教。那基督教你不為?天主教你要不要?道教你要不要?「那是外教,我不管他」,你也不開六道輪迴。為什麼?心量太小了。佛在大乘經上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華嚴經》上我們自始至終仔細去讀誦,不分國土,遍一切剎,不分族類,十法界眾生平等得度。不分族類,不分宗教,一律平等;平等的尊重,平等的愛護,平等的協助。盡心盡力,沒有分彼此,遍一切剎,這是講空間。我們要分此分彼,就錯了末後一句你要做多久?

  『經一切時』,沒有時間限量。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我的服務永遠不間斷。你要發這樣的心,才叫做菩提心。你要這樣認真努力去做,你才叫修菩薩行。不是叫你做有時間限制的,做到多少歲,年歲大了要煺休,沒有煺休的。我們今天看到許哲居士一百零一歲,沒有煺休。假如有個念頭,一煺休她就老了,就衰老。為什麼?老了才煺休。她一百零一歲,不老;她不老就沒有資格煺休。所以李木源讚嘆她,他說她至少還可以活一百歲。我點點頭,我肯定。我何以能肯定?我小時候讀《黃帝內經•靈樞》,是我們中國中醫最古老的理論依據。這部經裡面講人的正常壽命是兩百歲,你活不到兩百歲,是你不懂得保養,你自己把自己糟蹋掉了我們現在人講保養,要進補,要吃哪些東西。那都錯了不懂得保養,完全是治標,不懂得治本。剛才講的根本壞了,枝葉上怎樣去保養都是空的。花瓶裡插的花快謝掉了,好好用清水洗一洗;葉子不綠了,抹一點油,行不行?過兩天還是要枯死,沒有用的。

  真正懂得保養要養根,培養根本。根本是清凈心、是平等心、慈悲心,你在這上面去保養,你就能活到兩百歲,外面的一切東西統統用不著。我們真正看到了,許哲給我們做了一個表演。她一天吃一餐,一餐吃什麼?吃生菜。她這幾十年來沒有吃過油,沒有吃過鹽,沒有吃過糖。我們今天說養分,最需要的東西,不能缺乏的東西,維生素,這個東西她統統不知道,她也不懂,她從來沒有過。每天吃生菜,只是吃生菜、喝水。為什麼不煮熟?煮熟麻煩,耽誤時間。如果有那些時間,她要多讀書,現在多念佛,不肯浪費時間。煮熟吃要浪費時間,吃完之後,還要洗碗、洗碟子,多麻煩,完全吃生菜。她這樣的生活,我們一般人過不來。她能夠健康長壽,充分的體力來為大眾服務,在在證明古聖先賢跟我們講的養生之道你要的是清凈心、清凈身。飲食清凈,不雜絲毫污染。我們吃,裡面加油、加糖、加鹽,污染了。我們已經養成習慣,好像非加這些佐料不行,不加佐料就不吃了這就是什麼?中毒太深,上癮了。現在叄餐不服毒,菜色裡不加一點這些毒,油鹽醬醋都是毒,不加點毒不行,不過癮。真正健康食品不需要加這些東西

  我們看到這些事實現象,恍然大悟。反省檢點自己做錯了,人家那個是正確的,我們現在是搞錯了。可是已經養成這個習慣,已經上癮,戒除也還不容易。可是真正有決心是可以戒除的,戒除的方法是減少,在量上逐漸逐漸的減少,才不受其害。所以要曉得,我們為眾生服務,這個身體是為眾生,決不是為自己。服務的空間遍一切剎,服務的時間經一切時。我們發這個心,這個心就是佛心。從這裡轉過來,轉凡成聖,轉凡夫地入如來地,就看我們能不能轉得過來。

  末後這叄句,文殊菩薩勸善財就是勸我們。『此五無疲』。上面講這五條,認真努力去做,不疲不厭。普賢十大願王,願願最後「無有疲厭」。『則普賢行滿』,你不但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你行的是普賢大道。『得如來地』,你才是真正圓滿,成證究竟圓滿佛果菩薩開示很清楚、很明白,問題是我們信不信?我們能不能理解?肯不肯認真努力去做?果然都做到了,善財一生圓滿成就,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也能夠跟善財一樣,不會輸給他的。一定要好好努力去修學。再看底下這一段。底下這一段文長,分成叄節:

  【文殊告善財言。善男子。】

  佛菩薩叫人叫『善男子』,這個地方的善的標準,是「凈業叄福」圓滿具足了。叄條十一句他都兌現、都落實了,這是華嚴經》上「善男子」的標準。「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人天六道裡面的善男子、善女人標準;再加上第二條,「受持叄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二乘的善男子、善女人;再加上最後一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善的標準。這十一句全都落實了,才是這個稱唿。

  【若有眾生。】

  這個『眾生是指法界眾生在我們今天讀起來,特別是指我們現前六道眾生

  【能發阿耨多羅叄藐叄菩提心。】

  這一句梵文音譯,是佛教修學的總方向、總目標這句話把它翻成中文是「無上正等正覺」。這些名詞,初學的人不好懂,我們換句話講諸位比較容易懂一點。「真實究竟圓滿智慧」,這個話大家好懂。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真實究竟圓滿智慧。這個智慧要現前,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你真落實了,這是如來果地上的成就

  【是事為難。】

  人發這個心難,太難太難了。我們這一生當中求的是什麼?求究竟圓滿智慧,除這個之外,一無所求這叫菩提心。假如我們說求智慧智慧裡頭還夾雜名利,還夾雜著名聞利養,這就不是菩提心,那是凡夫心。說得不好聽一點,那是輪迴心,輪迴心所造作的是輪迴業。你造作的善業,將來六道的叄善道受報;你造的惡業將來叄惡道受報。為什麼?只要有自私自利,只要有名聞利養,只要有貪瞋痴慢夾雜在你的心裡面,修什麼樣的法,都是輪迴心修輪迴法。所以《華嚴經》上,幾乎每一句裡頭都把這個擺在前面,重複無數次,遍遍提醒。從這個地方,我們看出佛菩薩眾生的苦口婆心,正是所謂「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我們從哪裡看出?就從這些地方看出,無盡的悲心。這個事情難,發心太難太難了。真正發心捨己為人,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服務,時劫之長,稱說不盡,所以這個事情難。

  【能發心已。復欲勤求行菩薩行。倍更為難。】

  你心發了發了又要發心去落實,這事情更難了。發心已經不容易,現在善財要求如何落實;不但要求落實,要求圓滿的落實,這個事情不容易。『菩薩行』是什麼?總的來說,「菩薩行」就是十善六度。我們從總綱領上來講,人能行十善六度,這個人就菩薩。我們千萬不能夠忽視十善。在《華嚴文殊菩薩講十波羅蜜,我們一般講十度,通常大乘上講六度,而實際內容沒有兩樣,只是條目上多少不同。六度裡面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十度裡面是把般若詳細推廣介紹,說了五個,般若是根本智,它起用是願、力、方便、智,開成這四條。這四條都叫做後得智,也叫權智。所以條目有開合不同,內容沒有增減

  菩薩心動念、言語造作,決定與這個塬則相應。不但是言語造作,起心動念都相應,決定沒有殺害眾生念頭,決定沒有。眾生縱然來干擾你,你也不會起心動念殺他。不但沒有殺害眾生念頭眾生因我而生煩惱我就錯了這是菩薩行。大乘經上佛常說「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歡喜心」,所以要是叫眾生因我而生煩惱你不是在菩薩道,你是在行魔道。魔會叫一切眾生煩惱,佛菩薩令一切眾生歡喜。所以我們究竟是在行魔道,還是行菩薩道,自己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真正做到不殺生,不偷盜是義。不殺生果報健康長壽;不偷盜的果報是大富,不盜得大富;不邪淫果報健康長壽你要真正肯修因,你才能得殊勝果報。不妄語,不挑撥是非,不花言巧語;不惡口,言語柔和表情和藹,用這種態度處事待人接物那是菩薩心地清凈,決定沒有貪瞋痴慢。把這十條用在布施裡頭,用在持戒裡頭,用在忍辱裡面,用在精進裡面,用在禪定般若裡面,這叫菩薩行。所以菩薩行就更難了,菩薩行純為眾生,絕對沒有一念為自己,這叫菩薩行。菩薩得大自在菩薩得真解脫,得大自在。我們必須要把它真的搞清楚、搞明白,知道這個殊勝好處殊勝利益,我們才肯干。現在你不肯干,說老實話,這裡面真正殊勝功德利益,你一無所知,所以你不肯干,你不肯回頭。怎樣我們才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除了一遍一遍的重複之外,沒有第二個方法

  所以古人勸我們讀書,「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話有道理。現在我勸人念《無量壽經》,念叄千遍。叄千遍念完了,很多同修告訴我法師,我叄千遍念完了。現在怎麼辦?再念叄千遍。為什麼?他說我現在怎麼辦?他一點也沒開悟他還是煳裡煳塗的,叄千遍意思沒有見。如果叄千遍念下去,真的自見其義,他就不會來問我了。所以來問我,我的答覆:再念叄千遍。叄千遍再念完,又來問我,再念叄千遍。為什麼?沒有開悟開悟了,不再來問我。為什麼?開悟之後,真干!前面講的五種他就辦法契入,真正能行菩薩行,他的思想見解言行,跟菩薩守則完全相應。

  所以這個事情真難。可是難我們不要怕,我們要有信心,一定可以克服,一定可以做到。用什麼方法?不斷重複的修學,我們就能成就。如果說「這部經,我已經學過幾遍了」。這樣的心態,你一生都不能夠悟入,這是自己給自己障礙聰明人善根深厚的人,決定要懂得世出世間法的成就聖賢的教誨決定是一門深入,長時間的薰修,你才有入處,才有悟處。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我今天得這一點小小的成就,得力於章嘉大師的教誨,李炳南居士的教誨,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不斷的去重複,所以才明白一點。要不然還是個煳塗人,無濟於事。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善財童子學報告(十四)  (第二集)

  2000/4/11  香港九龍  檔名:12-032-0002

  請看講義第一面,倒數第七行開始,經文在第四段的第四行。第四段有叄個小段,第二小段開始:

  【汝今發心菩薩道。為欲成就一切智智。應當勤求真善知識。】

  這一句話非常重要。首先,這是讚嘆他、鼓勵他。文殊菩薩對善財童子說:你今天發心要求菩薩道。這句話要用現在的話來說我們就容易懂。意思就是說你想菩薩生活,做菩薩工作這就佛經裡面說的菩薩道。由此可知,菩薩道並不是很玄很妙,實際上就是我們日常生活與每天的工作。我們每天也過日子、也工作,我們今天的生活工作凡夫道,不是菩薩道。菩薩凡夫差別在哪裡?給諸位說,事相上沒有差別用心就有很大的差別

  昨天跟諸位報告過,凡夫用心念念為自己,念念為你家庭,這個心量很小。這就是屬於小心量,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乃至於修學任何法門都是凡夫道。為什麼?不能出離生死,決定還去搞六道輪迴菩薩就不然,菩薩念念為一切眾生,沒有為自己。《金剛經》上佛說的話我們要記住,佛講「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那就不菩薩。所以菩薩無我菩薩無私,念念為正法常住世間,念念為一切苦難眾生菩薩在這世間是為一切苦難生活著的。所以無論從事於哪一個行業,只要是為社會、為大眾,這個人就菩薩;為自己,這個人就凡夫差別在此地。你今天發心菩薩道,要學菩薩一切為眾生。到底有沒有為自己?有,為眾生是真正為自己。下面說。

  『為欲成就一切智智』。「智」有兩個兩個智是兩個意思。前面一個智是根本智,後面這個智是後得智,兩個合起來是圓滿智慧。《般若經》上告訴我們,「般若無知」。第一個智就是無知般若無知;第二個智是「無所不知」。無知智慧本體,能生智慧無所不知智慧作用;真實究竟圓滿,所以稱之為「一切智智」。如果你得到這個智慧,在佛家就稱你是佛陀你就成佛

  諸位同學,我們必須要知道佛教佛陀的教育,是佛陀的教學,它不是宗教必須要搞清楚。佛陀佛教育最高的學位,比這個學位低一級的稱為菩薩,再低一級稱為阿羅漢就如同我們現在一大學裡面的學位類似。大學最高的學位是博士,其次是碩士,最低的是學士。它分叄個學位,佛教裡面也是分叄個學位,所以這是學位的名稱。釋迦牟尼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當作佛」。你們要求智慧,要好好的學習,要拿到佛教最高的學位,人人都成佛。善財童子在此發心學佛,要過佛菩薩生活要做菩薩事業,非常難得。佛菩薩事業是捨己為人,「成就一切智智」。怎樣才能夠滿你的願,才能夠達到你的目的?

  『應當勤求真善知識』。頭一個你要去跟一個好老師你沒老師教導你,你學不出來。你們看看這個經典上的文字,非常明顯的顯示出它是教學。如果有人問:佛教教人教的是什麼?我們用一句話答覆:佛教所教的是孝道跟師道。我們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世尊跟韋提希夫人說修行基礎是「凈業叄福」,佛說了叄條,這叄條是「叄世諸佛凈業正因」。叄世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所有修行成佛都要建立這一基礎;如果沒有這個基礎,你決定不能成就。第一條裡面,頭一句跟我們講「孝養父母」,第二句「奉事師長」,這是佛法修學的大根大本。離開這個根本,無論怎麼用功,無論怎麼學習全都落空,這我們不能不知道。多少修行人不是不努力,不是不認真,不是不用功,為什麼學到老功夫都不得力?忘了從根本修,根本是孝道、是師道。

  普賢菩薩十願,第一句話給我們「禮敬諸佛」。儒家教學,諸位要讀《禮記》,《禮記》一展開頭一句話「曲禮曰,毋不敬」。大家在佛教道場裡面,也許你們參加過許多修懺悔法門的,經文上常常念到「一切恭敬、一心頂禮」,全都是這個意思。所以不能孝敬父母,不能奉事師長,這個門你就不能契入。為什麼要孝親?我們這個身體得自於父母父母生我、養育我,這個恩德之大,一般成年之後忘掉了。你仔細觀察這個世間母親的人,待她的嬰兒,她所生子女,從這個小孩出生到叄歲,你看父母是怎樣關心他,怎樣去照顧他,你才知道父母恩德之厚。佛在經裡面常常說,一個人要父母的恩,永遠報不盡。但是現在沒有人知道父母恩德之大,為什麼沒有人知道?沒有人教他,沒有人提醒他。

  老師恩德父母一樣大。佛經裡面常說,我們人有兩個身,一個是肉身得自於父母,另外一個叫慧命,有兩個命,慧命得自於老師老師恩德父母是相等的。我們在古禮裡面看到,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個善知識我一天,這個人是我的老師,一輩子要感恩戴德。我們智慧成就,得力於老師的教導,不論時間長短,影響我們一生,一生成敗關鍵之所在,所以要知恩報恩學生對待老師,也像對待父母一樣,終身照顧,這是師道。老師子女自己的兄弟姊妹完全相同,一生當中要照顧,要互相幫助,這是屬於倫理。現在師道沒有了,孝道也沒有了,就難了。所以今天人修行,怎麼可能有成就?我常常講,大家無論怎麼用功,沒有根。我們桌子旁邊兩朵蓮花,假的,不是真的。我們修學要有根,要真干!不能幹假的,假的只是好看,死的。所以一定要懂得我們的修學沒有別的,從孝親尊師開始,一直到孝親尊師做得圓滿圓滿成佛了。所以從孝敬始,還止於孝敬。

  世出世間大聖大賢,沒有一個不是勸導我們要親近老師、真善知識古人,當然非常好學的人,萬里尋師,親近知識古時候知識,我們還有辦法能打聽得到,現在就難了。現在是假善知識多,都是一些冒充的善知識,我們親近他,對我們有害無利。古時候的善知識到哪裡找?給諸位說,善知識都非常謙虛,非常客氣,絕對不承認自己是善知識,自己有學問、有德行,沒有這個話。總是自己樣樣都不行,樣樣都是在初學,你到哪兒去找知識?可是古時候有一辦法,打聽打聽哪一個人閉關了,閉關的這個人,這一定是真善知識。哪一個人住茅蓬,在山裡修行住茅蓬,這個人是知識。為什麼?這種形式顯示出他求學已經圓滿,已經畢業,不需要再去求學,所以才能閉關,才能住山。

  如果自己功夫不到家,沒有資格閉關,沒有資格住山,要出去參學。古德宗門裡面,大家常常聽到的「趙州八十猶行腳」。趙州和尚修行不錯,八十歲還到外面參訪,還到外面去求學。他為什麼不閉關?他為什麼不住山?沒有開悟古時候修學是以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目的,沒有達到這個目的你就應當作學生你要到處去求學。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是得一切智智。得一切智智不是滿分,少分。古德用月亮比喻一切智智。諸位想想,十五我們看到月亮是滿月,真的是滿月。可是初二、初叄看到那個月牙,那也是真月不是假的。一切智智是真月,不是假的,所以你能夠得一分、兩分,你就有資格閉關進修。如果你一分都沒有得到,你就知道要去求學,勤奮苦學。

  天台大師為我們講「六即佛」,就是把佛分成六個階段我們現在凡夫凡夫也是佛,什麼佛?「理即佛」。在理論上講你是佛,事上講你是凡夫。理是從心性上說,你有真心你有本性。但是雖有真心本性你不作用,你今天起作用的是妄心,是煩惱、是習氣作用,絕非性德,所以你是凡夫。理上講你是佛,事上講你是凡夫我們現在雖然是凡夫,我們也覺悟了,我們遇到佛法了,我們發心很認真努力學佛。雖學佛煩惱習氣一分都沒有斷。所以學來學去,學了少年學了幾十年,還是個凡夫功夫不得力。人家讚嘆我們幾句就非常高興,罵我們幾句,兩叄天睡不著覺,生氣。這種學佛的人叫什麼佛?叫「名字即佛」,有名無實

  所以我們今天學佛是個什麼佛?名字位。我們要知道,名字位是功夫完全不得力。為什麼?沒有真干,所乾的全是假的。為什麼會落到這種狀況?我常常勉勵同修,我們把根本忘掉了,不知道從根本救起。為什麼功夫不得力,很想成就而不成就?根本塬因就是自私自利你這念頭沒有放下,無論怎麼用功,無論修哪個法門,禪也好,凈也好,教也好,密也好,全不能成就,都壞在自私自利菩薩從這個地方轉起,做一個大轉變,起心動念決定不為自己。為誰?為眾生,《華嚴經》上給我們講為盡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我們把這個念頭轉過來,我們的根本就好了。根好本好能生善法,自私自利那個根本是生貪瞋痴。生貪瞋痴將來結的果是地獄餓鬼畜生,你得這個果報如果你從根本轉變過來了,決定沒有絲毫自私自利,一切為眾生平等的為一切眾生,你將來這個果報法身般若解脫,完全不一樣。

  所以我們一定明白這個道理,曉得自己真正的障礙毛病在哪裡,一定要做一個大轉變。轉不過來,要多多學習。為什麼轉不過來?對這個道理沒搞清楚,事實真相不明瞭。果然清楚,果然明白,他才知道這個做法是佛菩薩做法,對自己有大利益,無量無邊的真實功德利益世間這些利益微不足道,怎麼可以貪戀這些?所以要從根本上去轉,我們要求好老師來指導。

  可是好老師難,到哪裡去找?可遇不可求。你真想找,真心想找,「我真心想學,真心想作菩薩真心想作佛」,你肯定會遇到。為什麼?經典裡面我們常常讀到「佛氏門中,不捨一人」,諸佛菩薩大慈大悲,一個人都不會捨棄,你怎麼會遇不到善知識?你遇不到善知識,只能夠說你求學那個心不真實,你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還有貪戀,你還不能完全放下,所以你遇不到善知識。真正肯放下,真正肯學,佛菩薩會應化在你的周邊,你肯定會遇到。所以我們必須具備做學生條件。在家庭裡面,一定具備做兒女規矩。在家能夠孝養父母,在學校就能奉事師長。接著菩薩告訴我們,這些話文殊菩薩說的:

  【善男子。求善知識。勿生疲懈。】

  你親近一個好老師你在學習過程當中,如果有疲倦、有懈怠你不是個學生老師會不會教你?不會教你。為什麼不教你?不成器,教你白教了。如果在修學過程當中,永遠保持高潮,老師歡喜父母歡喜。好學生!對父母你是兒女,肯用功、肯學習,無有疲厭,這是頭一個條件。所以老師看看學生懈怠懶惰、偷懶,老師會在旁邊搖搖頭,不教了,隨他去了。特別是在現代社會,現代是民主自由開放,學生老師一般大。老師不敢管學生,管嚴格了,學生反抗,老師怎麼能教學?所以現在師道沒有了。做老師的只是混一點鐘點費過日子,誰肯認真教學?認真教學,學生討厭你。做學生也不像學生了,到學校去混個文憑而已。所以學生的目的是混文憑,老師的目的是薪水,大家都是日子。教的人不認真教,學的人不認真學,師道沒有了。

  今天社會變成這樣的混亂生活環境污染如此嚴重,不是沒有道理。我們要曉得病根究竟在什麼地方都在教育。教育沒有了,人逐漸逐漸跟禽獸接近。在佛法裡面講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跟叄惡道接近了,非常非常可怕。所以我們求學、做學生,頭一個決定不疲不厭,決定不懈怠。第二句是:

  【見善知識。勿生厭足。】

  這一句話給我們,要發憤、要努力、要勇勐精進,絕不可以得少為足。我學得這一點我就滿足了,這個不可以。在物質生活上要知足知足常樂;在智慧的學習上面,永遠不可以知足,你的智慧才能夠達到圓滿。像剛才說的,一個人學習到真正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是可以出師,可以離開老師古時候不達到這個標準,決定不可以離開老師。從前中國人叫出師,現在叫畢業。沒有到明心見性不能畢業。見性這個時候才可以畢業。畢業之後的參學不一樣,那個時候是教化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教學相長。他有能力大眾大眾也可以資助他,幫助他的智慧德行不斷向上提升,這是師資道合、教學相長。

  所以菩薩開悟之後一直到如來地,沒有一不教人。無所不知是在教學裡面得到的,在教學裡面成就的。如果不肯教學,只有根本智,沒有後得智,這個智慧圓滿。所以菩薩世尊在《楞嚴經》上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諸位在《普門品》裡面看到,觀世音菩薩叄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示現什麼身。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法?成就後得智,成就無所不知,所以他沒有厭足。下面一句說:

  【於善知識所有教誨。當念隨順不應違逆。】

  對於老師所有的『教誨』,都要聽從,不能違背。有時候我們發現老師教的好像不合道理,我們也要隨順嗎?如果對老師所教導的有懷疑,應當要問,老師給你講解,你就會隨順不可以在背後批評,陽奉陰違,這不是學生,這他學不出來。老師教導,我們要懂得怎麼學法。我跟李炳南居士十年,也遇到有一些問題,很少。十年當中,我記憶當中大概只有兩叄次,他教我的東西我懷疑。我向他請教:老師,您講的這個有沒有出處?您根據什麼講的?他把經典拿來給我看,我服了,他有根據,不是隨便講的,不是隨順自己的意思。隨順自己的意思,那是凡情,決定有錯誤他是隨順經教。我們看的經教少,他看得多;我們有疑惑,他把塬文拿來給我們看,我們明白了,決定要隨順這是修行成敗關鍵之所在。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待人、接物,如果還是隨順自己的煩惱我想怎樣怎樣,我喜歡怎樣怎樣,我不喜歡怎樣怎樣,你決定學不出來。你是輪迴心造輪迴業,天天念「阿彌陀佛」都是輪迴業。不要以為念佛往生念佛往生往生條件,你念佛不具備往生條件,所以你不往生。有許多人說一萬念佛人,真正往生只有兩叄個,不成比例。什麼塬因?雖念佛具足往生條件他在這一生當中,只可以說跟阿彌陀佛結一個善緣。就像我們現前一樣,我們今天聽到阿彌陀佛號歡喜,看到往生經典也非常歡喜,過去生中曾經修學過這個法門善根深厚,一接觸到歡喜心。過去生中接觸到,也修學過,為什麼沒有往生?不具往生條件,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不具往生條件最重要的,不肯放下自己的煩惱習氣這是所有條件裡頭最重要的一個,不肯隨順佛陀的教誨。我這說法諸位聽了依舊不得要領。為什麼?說得太空洞,太廣泛,沒落實。如果我們就落實上來說,試問問:你孝不孝父母?你敬不敬師長?你要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往生。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都是孝親尊師的,你不孝親不尊師,你沒有資格到極樂世界去。第二個條件西方極樂世界都是善人世尊為我們介紹的那個地方,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用淺顯的話來說,極樂世界是上善俱樂部,你有沒有資格去?咱們不要這個上善說得太上,十善業道你能能做到?真正做到,從心裡面做到,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你把這十條做到了,你念佛才有資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各個是孝子,各個是好學生,各個是善人你這東西做不到,天天喊阿彌陀佛,求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你到最後要落空的。不是阿彌陀不靈、不來接引你,阿彌陀佛一看你不夠條件。所以要想往生極樂世界,最低限度要把兩個條件具備。

  凈業叄福頭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樣的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生凡聖同居土,算不錯了。如果再能具足第二條,在這條件上再加上「受持叄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你就能夠生方便有餘土。更進一步,你能夠「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你生實報莊嚴土。都有條件的。所以我們要問問,最低的條件有沒有?我們今天用什麼樣的心行對父母?用什麼的心行對老師?用什麼樣的心行對社會大眾?隨順煩惱習氣,怎麼得了!一定要隨順聖教。

  釋迦牟尼佛入滅之前,為我後世弟子說出「四依法」,使我們有依靠。四依法裡面,第一條「依法不依人」,這一條非常重要。我們學佛要依據什麼?依據經典經典傳這么多年了裡面有假的。真的、假的我們如何辨別?《大藏經》是標準。我學這部經,這部經在《大藏經》裡頭有沒有?如果《大藏經》裡面有,這是真的;《大藏經》裡面沒有,那是假的,那就不是真的。要以這個為標準。第二也非常重要,「依義不依語」。世尊當年在世出現在印度,佛滅度之後,他的弟子將佛四十九年的教誨,把它記錄下來,成為經典。當時使用的文字印度古代的梵文。這個經典傳到中國之後,要通過翻譯翻成中文。中文翻譯的靠得住靠不住,我們有懷疑。所以佛第二條教訓很重要,「依義不依語」,只要意思對就行言語上多說、少說沒有關係,意思對了就可以。所以翻譯的這些經典,意思決定沒有翻錯。

  古人翻經,體例非常的嚴謹,唯恐翻錯了。不是個人干這個事情,個人沒有這個能力國家有譯場,專門有從事譯經工作人員。像歷史上記載的,鳩摩羅什的譯場有四百多人,你就曉得規模之大;玄奘大師的譯場有六百多人。它有組織,集合當時中外的學者精英,來從事於這個偉大的教學工作,所以我們對於經典的翻譯充滿了信心,沒有懷疑。可是對現在年輕人來講,依舊很難取信。我早年學佛的時候,我對這個問題就有疑惑,我向我的老師請教:佛法經典這么好,我們把它翻成中文,為什麼不把那些塬文、梵文經典保留,也跟我們中文本一樣流傳下來?縱然流傳下來我們不能讀誦,做個紀念也好。我的老師聽了之後笑起來了告訴我,方東美先生他說古時候中國人跟現在中國人不一樣。現在中國人失去了民族的自信心,失去了民族的尊嚴,所以今天中國搞成這個樣子中國古人不是這樣。古人對自己充滿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