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真堪布:《現觀庄嚴論》講記三十二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現觀庄嚴智度竅訣論》。全論分四部分,今天是

  己一、(廣講自在因果)可分為二:一、廣講自在之因——正等加行;二、廣講自在之果——頂加行。

  庚一、(廣講自在之因——正等加行)可分為二:一、相續所生殊勝加行;二、相續生起殊勝加行之觀修次第。

  辛一、(相續所生殊勝加行)可分為四:一、加行之相;二、加行修持者補特伽羅;三、加行之自體;四、加行之前行法。

  壬四、(加行之前行法)可分為四:一、所獲功德;二、所舍過失;三、所知性相;四、相續所依之順解脫分。

  癸三、(所知性相)可分為二:一、從本體角度略說;二、從分類角度廣講。

  子二、(從分類角度廣講)可分為四:一、智相;二、勝相;三、作用相;四、自性相。

  丑二、(勝相)可分為二:一、略宣;二、廣釋。

  前面講的智相是最根本的分類,這裡講的是勝相。勝是超勝的意思,也是殊勝之處殊勝於其他道,比如聲聞、緣覺道。菩薩境界智慧,與阿羅漢、獨覺佛不一樣,有很多超勝的地方,但最主要的還是能以大悲之心救度苦難眾生。阿羅漢、獨覺佛都墮入了寂滅邊,而菩薩大悲之心,可以救度眾生,不會墮入寂滅邊,這就是他的超勝之處

  寅一、(略宣):

  由難思等別 勝進諦行境

  十六剎那心 說名殊勝

  由即將宣說的難思、無等、無量等十六種差別殊勝地進入或作為所緣的苦諦等行境,也即作為法智忍、類智忍、法智與類智之相的此等十六剎那心,即可命名為所宣說的道智殊勝加行相。

  勝相共有十六種不共的功德也可說是六種差別之法,下面會進行講解。菩薩證悟四諦,對境是四諦——苦集滅道,有境有十六種智慧,即十六種剎那心。十六種差別法,也是菩薩證悟四諦的十六種智慧這是簡略地宣講。

  寅二、(廣釋):

  不思議無等 超越諸量數

  這裡講了四個差別之法。

  四諦分別各有四種勝相,其中屬於苦諦的包括:

  下面我們要講的四個差別都是屬於苦諦,有法忍、法智、類忍、類智。與四種智慧相對應的有四種差別法。

  (一)作為事相的色法等等,在勝義中猶如虛空般不可見,能作佛智之因,並超離於尋思之境不可思議

  在勝義中,色聲香味觸五蘊所含攝的一切法,在勝義中都如同虛空般不可見。以勝義諦的觀察量觀察的時候,一切法都沒有自性都不可得。所以這裡講的也是這個道理,用虛空比喻虛空其實是看不見摸不著的。

  菩薩相續中產生的這種智慧,與其他的聲聞、緣覺、阿羅漢、獨覺佛所具備的智慧不一樣。他們所具備的智慧不能成為成佛之因,但是菩薩相續中的智慧,如苦法忍等所有的智慧皆可成為成佛之因。通過這個智慧,可以產生最後的遍智——佛的圓滿無漏的智慧

  這是麥彭仁波切的觀點,與其他講義有所不同。遠離尋思之境,根本不是言思的範疇,所以也叫不可思議

  (二)由於不存在與此等不可思議諸法本體相應的適當比喻,故而任何比喻也無可等同。

  通過比喻我們可以了知某些法的自性。而菩薩所證悟的智慧,這種入定的狀態也可以說諸法的究竟實相大空性,比如在此處所講的苦法智,任何法都無法比喻。因為菩薩入定的時候是遠離能取所取的,從某種程度上講,有境和對境可以說是一味一體的。雖然與佛的境界相比還沒有達到真正的一味一體,但是與凡夫境界相比較,可以說是一味一體,無法比喻

  也許有些人會有疑問,佛在《般若經》里作過比喻:「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雖然佛通過這麼多比喻來說明菩薩所證悟的境界,但通過比喻能夠了知的是相似的,不是真實的。真實的不可比喻它是超越的。

  (三)真實法性已真正超越於以諸揣度之心而測量的範疇。

  通過我們的分別念無法揣測、衡量真如法性。因為它不是心識的範疇。有些人會疑惑中觀里不是講了很多邏輯,比如自續派、應成派講了共同的五大邏輯,通過邏輯可以推理。其實,通過邏輯推理的是相似的,不是真實的。還有些人會發出疑問,抉擇一個相似的有什麼意義呢?有意義。因為凡夫只能先通過相似的去修行,然後在相續中產生真實的。所以真正的真如法性,是不可揣測,遠離分別念的。

  (四)真實法性同樣也真正超越於以數字來計量的境界

  如果真如法性沒有超越時空,則可以通過數字來計量。但無論是真實法性,還是菩薩證悟的境界都是沒有辦法計量的。因為是超越時空的,沒有高、長、寬,沒有任何形體,所以無法計量。若極樂世界存在,為什麼現在的人發現不了呢?科學再發達,也是不離妄想不離分別,還是局限在時空里。我們形容極樂世界的時候,是以物質世界來形容的,真實極樂世界不是物質的,也是遠離時空的,無法計量的,所以科學無能為力。通過修行才能達到那種境界往生極樂世界是一念之間,這是要通過修行的,當你超越了時空,才能真正到極樂世界

  以上四法,為屬於苦諦的忍智智慧。這四法的特徵有點復雜,但是也不難。達到那種境界的時候,怎麼講都是通的。

  攝聖智者了 證知諸不共

  通疾

  這裡講的是證悟集諦的四種剎那智慧,與之相對應的有四種特徵,或者說四種差別之法。

  (五)如同在國王安然閑適之際,大臣也可以將國事打理得井井有條一般,正當作為般若波羅蜜多的果般若無有分別之時,也同樣可以歸攝所有聲聞、緣覺以及菩薩聖者的斷證功德

  國王安心休息,不做事了,國家事情就會耽擱嗎?不是的。大臣可以替代國王去處理國事,完全可以做到兩全其美。這是比喻聖者之斷證功德。究竟的般若波羅蜜多是無有分別的,但是可以歸納或攝受所有的斷證功德,使其都可以圓滿

  (六)勝義如所有之細微智慧世俗盡所有之(粗大)智慧都是具有聰睿賢明之心智者菩薩所了悟的境界

  菩薩修行的對境是三種智慧,其中有遍智,也就是如所有智和盡所有智。此處為什麼說勝義是細微的,世俗是粗大的呢?如所有智證悟的是屬於勝義諦的法,勝義不是言思的範疇,所以是細微智慧。佛的盡所有智,證悟的是屬於世俗之法,世俗是言思的範疇,這個智慧叫粗大智慧。其實這兩個智慧是一個本體,從本體的角度來講無有差別,主要的對境,一個屬於勝義諦,一個屬於世俗諦,所以講粗大智慧和細微智慧。但都是菩薩智慧,都是他了悟的境界

  (七)這裡講的是甚深廣大之不同法。

  徹底證知了非為聲聞之行境,也即因地點時間(相距甚遠,本體細微等)而不易感知的難知者等諸種甚深、廣大之不共法;

  聲聞和獨覺無法感知。雖然他們的境界很高,也有神通,但是無法了知、無法衡量的有很多,比如時間距離甚遠。雖然通過神通他們能觀察到幾百年、幾千年之前發生事情,但是很多劫前的事情卻觀察不到。他們的神通是有限制的,因為證悟及智慧不究竟。吉生施主,他的相續中有今生解脫善根,但是舍利子等很多阿羅漢沒有觀察到,後來通過佛的智慧觀察到了這個善根,因為時間太長了。

  還有一種情況距離太遠了所以無法了知。目犍連神通廣大,但是他母親去世後,以他的神通卻觀察不到其母親去往何處。後來通過佛的智慧觀察,他的母親在具光剎土。聲聞緣覺的四種不知因,就有很多這樣的情況,所以無法了知。但是憑佛的智慧都能了知。菩薩在有學道的時候可能有一些限制,但是當他證悟的智慧達到究竟的時候,與佛的智慧是無二無別的,有這樣的作用聲聞緣覺無法了知的,聖者菩薩可以了知,二者的智慧有所差別

  (八)因不離於安住大乘證悟境界般若波羅蜜多,而以如實證達其義之神通速疾現前菩提

  上述諸相,為現見集諦之四種智慧

  總共講了四個,這四個都是現見集諦之四種智慧都是相對應的差別法。

  無增減 修行正行

  所緣

  證悟滅諦有四種差別法。

  (九)通達既沒有世俗諦中滅除諸法過失的虧減或者損減,也無有勝義諦中諸功德的增盈或者增益。

  都抉擇空了,世間人就認為什麼都沒有了,但這是斷滅。究竟的、菩薩所證悟的境界不是這樣的。從世俗的角度沒有損減,勝義的角度也沒有增益,不增不減。

  (十)如同乳牛不舍牛犢比喻一樣,而以三輪清凈布施殊勝方便智慧雙運之道修行無住涅槃;

  有大悲心、布施等方便法,菩薩智慧和方便是雙運的,不會墮入涅槃邊。

  (十一)以不舍離不住二邊的般若波羅蜜之力,經過多生累劫的修持,從而不顛倒地真正行二種資糧;

  我們在《定解寶燈論》中講過二資雙運,智慧資糧和福德資糧雙運,福德資糧不離智慧資糧,智慧資糧不離福德資糧。

  (十二)如同大海中船隻破損,則務必緊抓木板比喻一樣。無有分別地以諸法真如法性為所緣,而精勤行持不舍般若波羅蜜多。船在大海里破損了,抓一塊木板就可以度過難關,當他遇到了一塊木板時,肯定會死死地抓住。

  佛法有很多法門,唯有這種智慧——無分別地緣諸法真如法性,精進修持不舍般若波羅蜜多才得以讓我們解脫。。無論我們念佛還是誦經,做任何善事都不能離開般若波羅蜜多,否則都不解脫之因,成佛之因,所以般若波羅蜜多至關重要。菩薩是證悟者,有智慧,猶如抓到木板死死不放的人一樣,他時時不離般若波羅蜜多,無有分別地緣諸法的法性真如

  上述四相,為現見滅諦之四種智慧

  菩薩證悟滅諦,有境智慧有四個剎那,相對應的有四種差別法。

  與所依 一切並攝受

  及無味

  (十三)如同陶做的瓶子必須經過燒煅的比喻一樣,以增上意樂而緣於法界本體無上菩提,為菩薩的唯一修行所依。

  (十四)如同入於大海的船艦是否經過整修的比喻一樣,作為布施持戒等十波羅蜜圓滿之因的一切資糧或者道都完全具備。觀察船艦有破的地方要修復,做好準備,再趨入大海,這樣就不會有危險。若是資糧不具備,十波羅蜜很難圓滿

  (十五)如同年邁體衰的一百二十歲的老人必須依靠他人的(照顧)比喻一樣,不退轉於道的依賴之法,即是作為外攝受的善知識,以及作為內攝受的以大悲空性雙運而從滯墮於有寂中得到救護。

  退轉道會墮入寂滅邊,比如阿羅漢、獨覺佛等。前面講善知識攝受的時候也講過,外在具足法相大乘知識攝受,內在有大悲空性雙運智慧,這樣才不會墮入寂滅邊,不會退轉於大乘之道

  (十六)因諸法無有本體,故無有對道的勝執以及耽執的味覺,並將善根迴向菩提諸法無有本體,包括道的自性也是空的,覺得道是最殊勝的,對道的執著也要放下

  上述四相,為證悟道諦之四種智慧。這四種殊勝法,也可說是差別之法,這都是為證悟道諦的四種智慧菩薩悟道諦有境智慧有四個剎那,相對應的有四個差別之法——殊勝之法。

  當知 十六殊勝

  由此勝余道 故名殊勝

  我們應當了知,以上所述,即為六種殊勝相之本性——十六種差別法。

  此處講超勝。

  由不可思議殊勝行為真實緣於真如法性之此有境,來含攝三乘一切斷證功德等等的菩薩道,是極其超勝於其餘諸聲緣劣道的,故而被命名為「殊勝道」。

  跟菩薩境界相比較,聲聞乘是劣道。這裡講的十六個殊勝,即十六個差別法、殊勝法,聲聞緣覺是不具備的,因為這十六種差別法、殊勝法超勝於聲聞緣覺的道。

  關於勝相,有不同的觀點。有些論師認為,大乘所有道的不共的功德——基智、遍智、道智,只有遍智和道智有勝相,基智沒有勝相,也不安立勝相,僅在道智和遍智上面安立勝相。菩薩相續中具備對治基智,講基智時也講了菩薩要遠離的所對治法,指聲聞緣覺所具備的基智,所以基智上沒有安立勝相。但是按自宗的觀點,基智雖然包含聲聞緣覺所具備的基智,但也講了菩薩修行菩薩的道,菩薩也是具足的,所以在基智上也可以安立勝相。

  丑三、(作用相)可分為三:一、基智加行之作相;二、道智加行之作相;三、遍智加行之作相。

  寅一、(基智加行之作相):

  作利樂濟拔

  菩薩依靠作為方便的基智加行,而產生的三種基智加行作相分別為:

  (一)使作為調化對境的諸眾修持利益未來後世之道,從而獲取決定勝之果位。調化諸眾生讓他修持來世能夠獲得利益安樂方法修行人主要考慮來世

  (二)(使作為調化對境的諸眾)此生遠離身心痛苦來世獲得增上生的暫時安樂;也有很多方法今生遠離身心痛苦,比如祛病、驅魔的方法健康長壽方法佛法里講的人天道來世也能獲得人天安樂,但都是暫時的。增上生是指人天安樂

  (三)通過將(所調諸眾)安置於無餘涅槃之果的途徑,而使五道眾生從所有痛苦中得到永恆的濟拔。

  五道和五趣是一個意思,指地獄餓鬼、旁生、人、天界(阿修羅歸到天界)。我也找了一些資料,都沒有確切的解釋,只能這樣解釋,但也不太確定,五道眾生六道眾生都是一個意思,所有的眾生得到永恆的安樂

  以上三相,是從對具有基法五蘊等等的眾生所起諸種作用的反體來劃分的。

  基法指五蘊,所調化的眾生都是五蘊的綜合體,從這個角度劃分的。

  寅二、(道智加行之作相):

  救護諸人等 作宅舍友軍

  洲渚及導師 並任運所作

  不證三乘果

  依靠道智加行而產生的七種道智加行作相分別包括:

  (四)使作為所調諸眾的人類等一切眾生,從生、老、病、死等等當中獲得救護,繼而將其安置於涅槃殊勝安樂之中等等;

  (五)以證悟無有生滅之道來作為宅舍,因成為慰藉庇護以實執之因而痛苦眾生之房舍的緣故。證悟不生不滅之道,這才是永久的宅舍——安居、居住的地方

  (六)以證悟無取捨之道而擔當因分別諸相而飽受束縛和折磨諸眾之友軍;

  (七)以泯滅常斷有寂諸邊,而猶如江河中之洲渚般(道為眾生提供避難之處);

  (八)因成就暫時究竟二利,而被稱為「引領(諸眾)前往(無有危險的)乾燥(陸)地之導師」;

  (九)以不可得(之證悟)而無勤任運成就所作他利;

  (十)為了他利而決定出離三乘,但卻決不為自利而現證三乘之果。

  總共講了七個作用相,都屬於道智加行。

  寅三、(遍智加行之作相):

  最後作所依 此即作用

  遍智加行所有的一種作相為:

  (十一)最後作為所依,也即在獲得通達一切相的智慧身之後,即以此而成為使十方三世所有眾生隨心所欲地實現暫時與究竟利益之所依。可以給眾生宣講般若波羅蜜多,眾生修持般若波羅蜜多,而獲得暫時與究竟的利益

  換句話說,在照見一切萬法不超離遍智本性的正等(本)覺本體中,永不動搖的境界中,以無有勤作、每時每刻的恆常,與遍布一切方隅的(周遍)之事業,而成為將諸眾暫時安置於道之所依與道當中,並究竟安置於無住涅槃菩提妙果的所依。

  以此等十一相所表示的,自相續三智之般若加行所具有的生起殊勝他利之能力即為(加行之)作用相。

  其中基智加行具有三種勝相;道智加行勝相則包括作為永久利益之救護,為了像避免被水淹濕般脫離貪愛的浸濕,而成為證悟自他二利之所依本體的洲渚(等七種勝相);(遍智加行勝相),為最後作為世間所依的彼等佛陀成為有情之所依,換言之,(諸佛)以遍智而通達,繼而(向眾生)宣說一切萬法不超離無生本性之理等等。

  給眾生宣講真理眾生如是行持,可以獲得暫時和究竟的所有利益

  遍智有一作用相,道智有七個作用相,基智有三種作用相,共講了十一種作用相。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諦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迴向發願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上師仁波切宣講於2018年9月4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