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圓法師:《普賢行願品》講記第4講

http://p99.pstatp.com/large/dfic-imagehandler/5b27c4b6-d13b-482c-863c-41d485e5e2b9" />

  諸位法師 諸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繼續學習《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大家請看經文

  復次,善男子,言稱贊如來者。

  普賢菩薩講完第一行願禮敬諸佛,現在接著要講第二行願稱贊如來,所以說復次,稱是稱揚,贊是讚歎,也就是稱揚讚歎如來功德如來是佛的十種通號之一,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由於應化不同,各有別號,比如釋迦牟尼佛也可以稱作釋迦如來阿彌陀佛也可以稱作阿彌如來。佛、如來有三身,《金剛經中說無所從來也無所去,是指法身如來;《轉法輪經》中說,一切智名如,正覺名來,是指報身如來;《成實論》中說,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是指的應身如來法身就像月亮,報身就像月光,應身就像是月影,如果說是一,那麼明明有三身;如果說有三身,那麼月亮月光月影,又同是一個月亮,所以如來之身不可以說是一、也不可以說是三,實則一即是三、三即是一。

  大家平時也都讀過贊佛偈,比如《佛本行集經》中記載,釋迦如來曾於過去世讚歎弗沙佛:「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還有宋代的擇瑛法師作的贊佛偈:「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亦無邊,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這些都是稱贊如來功德。那麼普賢行願是怎樣稱贊如來的呢?

  我們請看經文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世間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

  這是所贊之境,所贊境中有三重無盡,第一是剎土無盡,盡法界十方三世有無盡的剎土;第二是微塵無盡,每一剎土碎為極微塵,剎土本來就是無盡的,那麼無盡的剎土碎成的極微塵也是無盡的;第三是佛無盡,十方三世剎土碎成的極微塵,而每一粒極微塵中,都有一世界微塵數佛,那麼諸佛也是無盡的,並且每一尊佛的佛所,都有大海一樣無量無數的菩薩圍繞。這里的所贊之境,和我們前面第一行願中的禮敬之境是完全一樣的,只是前面的經文中省略了「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世間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這一段是省略的在第一行願當中。這里普賢行願所稱贊的如來不是一尊佛,而是無窮無盡如來

  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

  這是能贊之因。在第一行願中,能禮之因是「我以普賢行願力,深心信解如對目前」,而這里沒有講以普賢行願的法力,只是講了自力,其實我們從悉以就可以看出,普賢行願的法力也包含在其中了

  我,是普賢菩薩的自稱,什麼是甚深勝解呢?就是了解一真法界唯心之理,一即無量、無量即一,這才能稱為勝解。現前知見,就是說這種甚深勝解並不是用意識心來測度的,而是由甚深智慧現量體證的。也就是說,十方世界如此眾多的佛,都是普賢菩薩現量親見的,不是用意識心心想出來的。有的人不相信佛法,以現有的知識經驗他來對待佛法的這種現量的廣大,這樣是很難相信這種不可思議境界的。雖然以我們現前的根機、我們現在修行功夫很難達到普賢菩薩境界,但是對於佛經中所講,我們應當生起信仰的心,以佛的證道來作為我們的知見

  《華嚴經中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是清凈法,一切善法從信而生,所以《百法明門論》十一種善法,信是第一種,信心之前更無善法。《楞嚴經》中講,菩薩進修的五十五個階位,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到等覺,這五十五個階位也是以信為開始,還有馬鳴菩薩的《大乘起信論》、三祖僧璨的《信心銘》。我們看,佛、菩薩以及祖師大德都強調信心,因為信是入道要門,所以我們學習普賢行願,一定要對經文生起信心,這樣才能更好地修學這十大行願。

  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讚歎一切如來功德海,窮未來際,相續不斷,盡於法界,無不周遍。

  《華嚴經•出現品》中說:「譬如自在天王,有天綵女名曰善口,於其口中出一音聲,其聲則與百千種樂而共相應,一一樂中,復有百千差別音聲」《華嚴經•出現品》中介紹這個辯才天女,她有微妙舌根,所以她所出的音聲能與百千種天樂相合。而現在以普賢勝解之力,所出的音聲遍合法界,所以出過就是超過,超過了辯才天女微妙舌根

  辯才有四種,第一種是法無礙辯,對於所說三藏十二部經典都能通達;第二是義無礙辯,對於所有佛經所詮釋的義理都能夠深入理解;第三是辭無礙辯,能隨順一切眾生不同的語言而為說法也就是說對於各種語言都能通達自在眾生能聽懂什麼語言,就用什麼樣的語言方式而為說法;第四種是樂說無礙辯,能夠隨順眾生的根機而巧妙地說法,令眾生樂於聞法,這是樂說無礙辯。

  樂說無礙辯細分又有七種,第一是應辯,在一剎那間能應一切眾生的根機,無論是三乘五乘的根性,無論是喜歡廣說或者略說,都能應眾生機而為說法。第二是捷辯,言說非常地流暢,沒有說話停頓不順毛病。第三是峻辯,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當然這個口若懸河不是我們的誇誇其談、賣弄,所談的都是真理。第四、無疏謬辯,所說的話句句合理合機、如法,沒有疏忽錯誤。第五、無斷盡辯,說法利生盡未來際不會間斷。第六、豐義味辯,凡所演說,音聲如雷,清徹遠聞,令人聽了之後容易理解,而且心生恭敬百聽不厭。這個我們大家都稍微有些體會的,如果我們說老實念佛,大家聽了就是這老實念佛個字,如果要是印祖大德跟我們說老實念佛,我們就有無量的感觸無量的感覺,我們只能從中稍微體會那麼一點點。第七、一切世間最妙辯,世出世間沒有誰能超過,最妙辯,世出世間沒有能超過的稱為一切世間最妙辯。這七種辯才全都具足才能稱為樂說無礙辯。

  這四無礙辯,只有九地菩薩才能全都具足也就是說九地之前的菩薩或得一、二辯,或者雖然能全得但是不圓滿,非勝。如果說窮理盡相、朗照無遺的,只有佛與普賢菩薩,佛與普賢才稱的上是具足窮極四無礙辯,具足窮極圓滿

  普賢菩薩既然具足窮極四無礙辯,當然超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普賢菩薩現出的是微塵數身,每一身形都有一舌根,所以普賢菩薩微塵舌根這一舌根都能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海出一切言辭海,用來稱揚讚歎一切如來功德海。音聲海言辭海,是形容普賢菩薩贊佛的音聲言辭像海那樣大、像海水那樣多,功德海是形容如來的一切功德,像海一樣廣大無有邊際。

  普賢菩薩以超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贊佛功德,並不是一天兩天或者是一年兩年,而是窮未來相續不斷。普賢菩薩不僅贊佛功德時間長遠無盡,贊佛的空間也是廣闊無盡的,不是在這一地方讚歎在那個地方不讚歎,普賢菩薩贊佛的空間盡於法界無不周遍。也就是說在這悠長的歲月和無限的空間中,都能相續不斷地稱揚佛的功德。就是這樣的稱贊,一切如來功德也不能稱贊圓滿也不能稱贊完。

  在很久以前,古印度有個啊輸迦王,國王雖然沒有契悟佛法真理,我們說沒有開悟,但是他佛法非常有信心,而且發心也非常大,他建造了八萬座佛塔國王不僅建塔,而且還虔誠供養很多的法師,並且恭請法師講經說法有一天,國王和往常一樣,請一位年輕聰穎、相貌庄嚴、精通三藏法師,坐在國王身邊準備升座說法國王發現這位法師的口中散發出陣陣的清香,國王心想,這位法師的嘴裡肯定含了什麼東西,是不是他想用這些玄妙來蠱惑我的人民?於是他就法師張開嘴仔細的看了一下,確實沒有什麼東西國王還是不相信,就請這位法師漱口,但是口中的香氣仍然不減,國王忍不住就問這位法師,你的口中為什麼會散發如此微妙香氣?我從來都沒有聞過這么特別的清香。法師回答說,大王,這要追溯到過去久遠以前,在迦葉佛的時代我是一位說法比丘,常向大眾讚歎宣說迦葉佛的清凈功德讓人們明了佛法真理和修習的方法,從此以後,我生生世世口裡都散發妙香,這種香氣超過一般世間花草的香味,人們只要聞到了這種香氣都會身心愉悅。國王聽了,感到一陣羞愧和喜悅他對法師說,原來贊佛以及說法功德果報這么的殊勝法師接著又說,這還只是現前得到的花報,現前的果報叫花報,贊佛和說法十種功德果報更是不可思議,請大王仔細地聽。第一、讚歎佛的功德,讓一切眾生都能聽到,就可以得到好的名聲果報。講經說法法師,只要認真為大眾付出,不為個人的名利都會得到好的名聲果報,這個大家我們都有深刻的體會。但是說來了,要是為了自己去求名利,不堅守境界,那樣下場也是不好的;第二、讚歎佛的功德,使一切眾生心生歡喜,可以得生生世世相貌端正的果報,贊佛功德自己相貌端正;第三、給眾生講滅罪生福的方法,讓眾生安樂,能得心中時時快樂果報;第四、讚歎佛的功德,讓眾生信服,能得時時受人恭敬果報;第五、說法時有如明燈一樣照亮眾生的心,使眾生契入佛法,能得威德如日光一樣明耀人心果報;第六、用種種的方法贊佛功德,使一切眾生心生歡悅,得受人敬愛的果報;第七、用巧妙的語言讚歎佛無量無邊的功德,能得無礙辯才;第八、讚歎佛不可思議妙法,使一切眾生不再有任何過咎,可以得到深妙清凈智慧;第九、讚歎佛的功德,使眾生煩惱越來越淡薄,可以讓自己斷除無明,垢穢滅盡;第十、因為使自己與別人的煩惱消失而證得涅槃就像天降大雨,不僅可以熄滅大火,連灰燼也不再有餘熱,這是贊佛的十種果報

  我們看,贊佛的功德真的不可思議,所以大家要以恭敬心、以深信心讚歎佛的功德。這樣自利利他,可以讓眾生聞到佛法,對佛法生起信心,進而去學佛法離苦得樂,我們自己也能成佛之因,最後得成佛之果。

  下面是總結贊佛無有窮盡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贊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讚歎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這是講稱贊如來沒有窮盡、沒有間斷、沒有疲厭。這段經文同前面禮敬諸佛的願中是一樣的沒有窮盡,這里我們就不再詳細地解釋,只有一點我們必須要強調一下,禮敬雖通三業,但是偏重身業;稱贊也通三業,但是重於語業;而身和語都離不開意,所以禮敬和稱贊又以意業為主,因為沒有內心恭敬,則禮敬不誠稱贊不切,所以我們修持稱贊如來,清徹的聲音、巧妙的音聲固然重要,但是心意至誠恭敬尤為重中之重,所以大家在修學的時候一定要注意

  下面我們接著來學習第三行願,請看經文

  復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者。

  這是第三行願廣修供養。據《十住毗婆沙論》中所說供養兩種:法供養、財供養。如果只修財供養不修供養,不能稱為廣;再有,如果能供之心有限、所供之境有限、所供之物和所布施之法也都有限,不能稱為廣。所以普賢行願的廣修供養,無論是財供養供養、能供養供養都是稱性起修,豎窮橫遍無窮無盡,這樣才能稱為廣修供養。下面我們來看所供養之境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世界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

  所供養之境和前面的所稱贊之境是一樣的,盡法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國土所有極微塵中,每一粒極微塵有一世界碎為極微塵數的諸佛也就是說,所供養諸佛無窮無盡。每一尊佛前都有菩薩圍繞,其數之多無法想像,所以用海會二字來形容聽佛說法菩薩眾多,像大海一樣廣闊無邊。我們看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菩薩怎麼形容?蓮池海會,是一樣的,菩薩非常的多,像大海一樣廣闊無邊際。這是說種種菩薩,包括初發心凡夫菩薩或權教地前菩薩,或地上地後菩薩,或已證佛果再現菩薩身的菩薩那麼多的佛,每一尊佛前又有這么許多的菩薩,這樣廣大的境界我們凡夫別說見到,就是想像得出來都很難,那麼為什麼普賢菩薩能見到並且供養呢?下面是能供養原因

  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

  普賢菩薩普賢行願的法力生起深切的信解,能夠清清楚楚的明了見到所有盡法界佛剎極微塵數佛,如在目前。

  好,我們看經文

  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所謂華雲鬘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然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炷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大海水,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

  這里列舉出所供養的物品。大家一定要知道,一切諸佛在因地修行都是要修供養,包括我們修菩薩道、學佛也是不離供養。《瑞應本起經》中講,釋迦牟尼佛在修到第二阿僧祇劫的時候,當時他是儒童菩薩,他隱居在山裡修行,聽說世間有燃燈佛興世,心裡非常地歡喜,就去城中見佛。走到半路遇到五百修行人,他與這五百人說道論義,這些人非常地高興,臨別時每人送他一枚銀錢,共五百銀錢,儒童菩薩進城之後,遇到一位女子手中拿著青蓮花,儒童菩薩拿出自己僅有的五百銀錢,買了五枚青蓮花去供養佛。來到佛前,他把五枝蓮花散在空中來供養佛,這些花就停在佛上面的空中,像生了根一樣,燃燈佛明白他供養佛的這種真誠心,這種至誠,燃燈佛為他授記,汝自是後九十一劫,劫號為賢,當得作佛,名釋迦文,就是我們賢劫作佛。儒童菩薩頂禮佛足,見到地上有一灘泥水,他怕泥水弄髒了佛足,就脫下衣服在這個泥水上面,但是衣服不能完全蓋住這個泥水,他就自己的頭發解開,鋪在地上讓佛走過去。燃燈佛讚歎他,汝精進勇猛,後得佛時,當於五濁惡世度諸天人不以為難,必如我也

  我們在其他的經中也看到,釋迦牟尼佛不只是在燃燈佛前供養,像《金剛經》中,「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燃燈佛前,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也就釋迦牟尼佛在燃燈佛前,曾經值遇八百四千萬億佛,悉皆供養,無空過者。《彌陀經》中也講:「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也是要修供養的,由此可見,修行成佛、度眾生必須要供養的,供養也是我們修行的一課。

  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上妙,顯示供佛的物品都是上等精妙之物,那麼上妙供具有哪些呢?下面列舉出這些上妙供具不出五塵。華雲鬘雲,華是眼根所對,屬於色塵。經中經常講的有須曼那花,也叫悅意花,黃白色的,散發出極香的香氣讓人見到心生歡喜,闍提花是雪白色的,散發出類似梔子花的香氣宋代名臣李綱,在詩中讚歎闍提花:世間顏色難相似,淡月初殘未墜時。還有天上波利質多樹,譯為香遍樹,此樹在忉利天善見城的東北角,位於雜亂園與歡喜園之間,高百由旬,開深紅色、長穗狀花,形狀像珊瑚,它的根莖葉花果都有香氣,能遍熏忉利天宮,所以叫做香遍樹。以及忉利天的拘鞞陀羅樹等等。鬘就是花環,雲是表示花非常多,像天上的雲一樣重重無盡。

  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音樂耳根所對,屬聲塵;傘蓋是色塵;衣服是身根所對,屬觸塵;香是鼻根所對,屬嗅塵。這里說天音樂、天傘蓋、天衣服、天種種香,天是表示這些音樂傘蓋衣服、種種香都不是劣質的物品,天這里是表尊貴的意思,不是劣質的。供佛音樂清凈微妙的,不是那種嘈雜難聽的音樂,我們今天說噪音傘蓋衣服都是清軟精緻的。種種香是指沉香檀香龍腦香薝蔔香以及各種花香等,塗香就是把沉香龍腦等合在一起煎成香水,用來塗在身上或者手上表示恭敬燒香這個我們都知道,就是我們經常用的線香,燒的三枝,插的三炷香、線香或者是我們為了省事,一個盤香能燒二十四小時燒香是指線香和盤香,我們的燒香。末香就是我們現在經常用的香粉香末,像我們在戒定真香裡面,用的這種香末香引子,為了幫助香棒助燃用的,香粉我們用的是檀香粉,香棒我們用的是檀香棍,這是香末。而印度的香末他們和我們的用法不一樣,他們是把香末灑在佛的身上表示恭敬

  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以上這些用來供養的花音樂 傘蓋衣服、種種香,像天上的雲一樣多,像須彌山一樣的高大。然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 一一燈炷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大海水,酥燈就是用牛乳提煉成的,油燈就是我們的植物油,植物提煉出來的,這個是屬於味塵。燈炷就是燈芯,我們曾經見過,過去生活困難的時候點的那種煤油燈,那種非常細非常小的,用草或者用棉線做的燈芯。我們看燈芯本來是很小的,但是因為供佛的燈太多了,小小的燈芯堆積起來,像須彌山那麼的高,點燈所用的油,像大海那麼廣大那麼多

  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以上如此眾多精美的供具,並不是只供養一時,而且是常為供養。《華嚴疏鈔》中說:「如是供養,一一皆有廣大果報,謂,奉嬉常受悅,獻笑佛憐憫,奏歌得法音,供舞得神通,奉瓶得寶瓶,進寶獲覺分,亦感寶庄嚴,由供庄嚴樹,得庄嚴覺樹,奉幢得雨寶,能遍濟貧乏,供幡超勝幡,獻鈴眾歸敬,奉瓔獲嚴具,進鬘得寶冠,上花得佛容,如是一一皆獲勝報。」這裡面,《華嚴疏鈔》中給我們講的供養果報。我們近代的高僧來果禪師他也講,「供香則身口不臭,供花則相貌端嚴,供燈則心眼光徹,供水則惡病全消,供果則富樂尊榮,供珠則身欽潔貴,供衣則福壽綿長。」我們以不同的供具供佛就能得到各種殊勝果報

  據《譬喻經》中記載,古佛涅槃後,有一盜賊想盜取佛寺中的財物,無意中他發現佛前的燈快要滅了他就用他的箭把這個燈,把燈芯挑了一下,使供佛的燈恢復了光明。燈光一亮,他看見了庄嚴佛像,感到毛骨悚然,他想,別人都是寶物來這里去修福,來求福來修供養,我怎麼能盜用呢?在他離開佛寺之後就改邪歸正了,洗心革面。在九十一劫後,他值遇釋迦牟尼佛,聽佛說法證得聖果,他就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那律尊者天眼第一。阿那律尊者為他過去以箭挑燈,讓燈恢復了光明,所以就這么一點點的功德因緣,在九十一劫後見佛出家,證阿羅漢果。我們看阿那律尊者,在過去無意中,這種無意的供佛都能種下解脫的勝因,並且在多劫以後感得如此殊勝果報,更何況以至誠心來供佛功德就更廣大,果報也就更加的殊勝了。

  我們在修持普賢行願的廣修供養,在供養諸佛的同時也可以下濟諸含識,那怎樣做呢?就是在供養時要這樣發願,比如我們塗香時發願說:願無漏塗香,磨菳熱惱者,脫彼諸地獄,一切炎蒸苦;在供燒香的時候發願:由我供焚香,得佛無礙智,願回此香雲,氣馥寒冰苦;供養燈的時候這樣發願:由我獻燈明,獲佛智光照,照彼阿修羅,永改驕狂性,傍生鞭撻苦,互相害吞啖,願得慈慧心,常生人天路。我們這樣供養,上供諸佛下濟諸含識。在總結這一段的時候,我感覺自己的慈悲心越來越足了,像這種例子我們就不一一總結了,大家在供香的時候,上供諸佛下濟三途苦,把我供養功德迴向法界一切的眾生迴向三途眾生迴向六道眾生,願他們都能離苦得樂,能夠早成佛道,以此來增長我們的慈悲心,自利利他。剛才說了,不只三惡道的眾生受苦,天道人道眾生,他們不知自己心具佛性,每天沉溺於五欲的享樂,那麼福報盡了,還是要墮落惡趣受無量苦。所以我們在供佛時,放大自己的心量,把供佛功德一一迴向給一切眾生,願他們脫離六道輪迴,最關鍵的是能夠早日圓成佛道。

  好,我們再看下面的經文

  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

  上面講的是以花、音樂傘蓋衣服、香等供具來供養,這段經文的是以法供養,諸供養中法供養最。首先強調的是在各種供養中,法供養為最殊勝,這個最是最殊勝。什麼是法供養呢?下面列舉出七種供養都是供養,經文中列舉出了七種供養

  第一是如說修行供養,《大智度論》中說:「能行說為正,不行何所說,若說不修行,不名為智者,故如說行方得佛法不以口言而可清凈也」,就是能按照佛所說如法修行方得佛法,所以如說修行是法供養

  我們現在都是以什麼來標準修行?看誰讀的經多,看誰懂的經多。每天一讚歎,看他懂的真多,看這個居士讀的經真多,看這個居士念的經、懂的東西真多,我們都是以這個為好。其實再往後要如說,我們前面達到了如說,但一定要修行,如說,按照佛所說去做。我們世間人都有一通病,就是說是回事,行又是回事,說和行脫節。學佛貴在解行並進,如果能說不能行,就像是說食數寶,得不到真實的受用。說是回事,做又是回事,每天教給別人要好好修行,要按照經教去做,自己讀完經,經本一放,照搞貪嗔痴,一點都不少的。每天大談經論,在網路上去批評人去批評法師,其實自己做都是帶著貪嗔痴,所以一定要如說,如說修行,解行並進。

  古時候有一位老修行,和大眾在一起住了很長的時間,他的度量很寬,待人厚道,修行也不錯,常勸人放下。有人問他,你這樣教給別人放下,自己做到了沒有,老修行說,我在三十年前就斷了無明,還有什麼放不下的呢,後來他覺得和大眾在一起還是不夠自由,所以就到深山中去住茅庵去了。深山中人來往,自由自在,他以為真的就沒有煩惱了,誰知道有一天,他正在茅庵中打坐來了一群牧童牧童們進到這個茅棚里,到處找吃的喝的吵吵鬧鬧,老修行坐在蒲團上一動不動牧童們以為他死了,搖他也不動,摸身上是有熱乎氣,有人說他是入定了,有的牧童聽了不信,就拿一根草去撓他的手和耳朵,他還不動這個時候牧童就把這個草,用草去撓他的鼻孔,老修行忍不住了,打了一個噴嚏,於是大罵,打死你們這些小兔崽子,這時候無明就出來了。此時觀音菩薩就在空中出現,對他說,你三十年前斷了無明的,今天還放不下嗎?由此可見,真的是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正如憨山大師在《費閑歌》中說:「講道容易修道難,雜念不除總是閑,世事塵勞常掛礙,深山靜坐也徒然」,真的就是這樣。

  這個對我也是一種警示,講的再好你做不到也是沒有用的,現在師父在講這個經的時候是今年的初伏,天非常的熱,現在應該外面是四十一二度,但是我現在就是鍛煉我自己的定力,在備課的時候不開空調,讓自己這個心去凈下來鍛煉自己,不但能說,而且自己也要把心凈下來,在這環境下,自己再深入經藏,又修定力了,然後又能說,這個說和行,這樣才能夠並進,這樣以此鍛煉自己。要不就是每天只是給大家誇誇其談,自己在空調房裡啥都承受不住,這樣說和行脫離了。所以講經說真的是和大家共修,也是對自己修為的一種歷練,道教說嘛,「隨方施教,歷劫度生」。你只有成長了,你只有鍛煉過來了,你只有經歷了,你才有資格去度化眾生。所以我們這里講的啰嗦一點,就是我居士懂得一些經教,但是我們也要歷劫經歷了,我們才有資格去度化眾生,歷劫度生。

  我們現在就要按照佛所說修行方法下一番苦工夫,實實在在的修行。《法句經》中說:「雖誦千言,不行何益,不如一聞,勤修得益」,每天只是誇誇其談,是不會從佛法中得到真實利益的,我們只是落了一個所知。如果把所知再貢高我慢,把所知再作為自己的意識,那反而是一種障礙,不如那些雖然懂得不多,但是肯刻苦用功的這些受益得多大家都熟悉的周利槃陀迦尊者世尊教他執持掃帚,他每天一遍一遍的念掃帚,由於精進用功而證阿羅漢果。我們現在念佛法門,就是要按照佛所教所說去做,深信切願執持名號,這樣就是以如說修行供養佛。

  第二是利益眾生供養,《華嚴經•十地品》中說:「諸佛出世,本為利樂一切眾生故」,諸佛的本懷就是為了利益一切的眾生,不住涅槃不住生死他就是為了利益一切的眾生諸佛的本懷這是。我們作為佛弟子,就應當時時刻刻在在處處盡自己所能,給予眾生物質上的幫助或者是精神上的需要,令眾生現在得安樂,現世安樂來世光明利益師父利益都說成光明。我們每天精進修行六度萬行、饒益眾生、暢佛本懷就等同於供養佛,利益眾生名為法供養

  第三、攝受眾生供養要想佛法來教化眾生,首先要讓眾生能夠歡喜親近我們,那麼恆隨順眾生的根性,以方便善巧的方法,讓眾生親近我們。我們現在都是什麼?強加給眾生、綁架眾生,用佛法來綁架別人。我這東西你必須接受,我們不是恆順眾生,是恆順我們自己。為什麼我們勸人學佛,別人本來還有的根機,反而被我們給澆滅了?就是我都是恆順自己,綁架別人,拿著佛法去綁架別人。你不學佛你就墮落,甚至你不學佛就有災,千萬不能這么說,這是妖言惑眾。佛法的根本是給大家帶來快樂,如果我們要以佛法,要以法來去詛咒別人、去恐嚇別人,師父說,標準的邪魔外道。你用佛法佛法沒有錯,錯的是你的心你這也是外道,妖言惑眾。這是我們佛法標準佛法眾生帶來利益隨順的,絕不能去蠱惑人去,再好,我們也要衡量別人的因緣這是善巧方便、這是智慧。我們跟前出現太多太多的這種情況師父一遇到這種情況,一來找我來理論,本來男同志一見師父特別歡喜,給師父說,「師父,我本來想學佛,他的幾句話一說,我特別的反感」。這樣反而造了業了,什麼原因?你去綁架佛法、綁架別人。還有,我們去行善積德也是這樣,不要用善法去綁架別人,別人捐不捐款、修不修善,我們去恆順,不要去綁架。好的東西隨順他的因緣,他的因緣成熟了,我們善巧方便的去度化,這樣我們才能攝受眾生。如果我們一味地去綁架別人,說真的這是什麼?這是我們自以為是,反而讓別人反感。度化眾生我們是要度化,但是決定不能綁架。善巧方便,讓眾生才能親近我們,讓他聽聞佛法獲得解脫,這才能攝受

  就像維摩詰經中說:「先以欲作鉤,後令入佛智。」攝受眾生不僅要有慈悲心,還要要有高度的智慧來觀察眾生的根性,審時度勢,針對不同的性格和愛好,用適當的方法攝受,這樣因勢利導,我們才能更好地攝受眾生,用善巧方便去攝受眾生。佛弟子精進修行六度以及四攝等法門,以慈悲心運用種種的善巧方便來度化眾生,才能利樂有情成佛道。《華嚴經中說:「諸佛出世,為以慈悲眾生故」所以攝受眾生名為法供養。我們一定要學攝受眾生,我們以六度四攝法門來做指導就好

  第四是代眾生供養諸佛世尊悲憫受苦眾生,為拔眾生苦與眾生樂而出現於世,佛弟子眾生苦,就是上契佛心,所以稱為法供養,代眾生苦和佛心相應,所以稱為法供養。後面我們會在普皆迴向當中,詳細地講代眾生苦。

  第五、勤修善根供養善根是指不貪不嗔不痴這三種,因為不貪不嗔不痴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進取菩提的正因,能生長佛果功德,所以稱為善根。《十住毗婆沙論》中說:「善根者,不貪不嗔不痴,一切善法從此三生」,我們應當除滅貪嗔痴等煩惱,增長不貪不嗔不痴善根。經中說,不舍勤修一切善法,善法若不勤修,便不能利樂眾生,即與佛心相違;那麼反過來說,勤修善根利樂一切眾生,就是與佛心相合,所以稱為法供養

  第六、不舍菩薩供養菩薩事業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經中說:「若舍菩薩所修事業,是亦不能利樂眾生」,所以負擔起弘法利生續佛慧命的責任、讓眾生離苦得樂就是法供養

  第七、不離菩提心供養,《大智度論》中說:「菩薩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發願成佛的心。但是發菩提心之後,在修行過程當中我們會遇到種種的障礙順境的時候,就會貪戀貪圖五欲的享受;逆境的時候,或者經濟上窘迫的時候,或者有疾病困擾的時候,如果發心堅定就會退失菩提心。所以我們在順境逆境的時候,都不能退失這個菩提心的。《華嚴經•離世間品》中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為魔業」,如果將已發的菩提心忘失,那麼所修的善法,無論是世間善法還是出世間善法,都是魔業。

  有人會問,為什麼出世間善法也稱為魔業了呢?《楞嚴經》中說:「聲聞緣覺,也都列在五十種陰魔之內。」由此可知,一旦把以前所發的菩提心忘失了,那麼你雖然精進用功、誦經持戒,所修的也都是魔業,墮為魔的眷屬。所以我們在發菩提心之後,一定要時時刻刻的守護,勿令退失。

  我們修念佛法門發願往生極樂世界的心就是菩提心,蕅益大師說:「發願往生的心就是菩提心」。大家一定要深信切願,不要貪戀親情、貪戀自己所擁有的房子車子錢財,真真正正的要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從發願一直到臨欲命終,都不忘失自己往生凈土的心願,這個願、往生凈土的願,一定要時時刻刻提得起。這樣,不離菩提心、勤修佛道廣度眾生就是法供養

  《華嚴經中說:「若暫舍菩提心者,是亦不能利樂眾生,何以故,善男子,夫為菩薩為欲利樂諸眾生故,勤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無眾生,一切菩薩不成正覺,善男子,汝應如是解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非以世間財寶飲食,名為供養。」諸佛世尊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出現於世,我們剛才講了,以上所講的如說修行利益眾生攝受眾生、代眾生苦、勤修善根、不舍菩薩業、不離菩提心,這種種的修行,雖然不是以金銀財寶衣服飲食供養,但是都能夠利樂眾生,上契佛心,所以這些供養都能成就供養如來,稱為法供養

  好,我們看下面一段經文

  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俱胝譯為中文為億,千百萬億的億,那由他譯為兆,迦羅是指身上一毫毛的百分之一,算分就是用算術方法算出最微細之數,數分是可以數得出最微細數字,喻分是用比喻可以形容的出最微細的數,優波尼沙分譯為近分,就是將近一粒微塵再分七分,我們說的極微塵,接近鄰虛塵。鄰虛塵就是極微細物質,如果再分的話,那就成了虛空了。

  這一段是財供養和法供養的校量。經文中的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是指前面所說,以華香等眾多的供具供養微塵數佛,能供之物之多,所供佛也無量,自然獲得無量的功德。但是財供養所獲的無量功德也不如法供養一念所得功德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百千萬億分之一、甚至於極微細分之一,用這些數字比喻,就是說不能再分的之一。

  普賢菩薩這里以財供養功德,與法供養的一念功德校量,是怕修供養的鈍根人只知道能供的財物所供的佛、供的財多所供的佛多所獲的福就肯定多,如果這樣認為的話,就會執著事相來修供養,而不修理觀,會執著有為而忘失無為。以執著心來供養,我們在講《金剛經》的時候講的非常的清楚,這些都是有漏的,所修的福報再大也只是人天福報福報因為是有漏,也有享盡的時候,而法供養是無漏因、稱性而修、盡虛空法界無窮無盡

  當然了,如果能在修財供養時,能夠發願利益一切的眾生,或者像我們修凈土法門的,把所修的這種供養、這種功德迴向求生極樂,那麼財供養就能契合佛法,也都屬於法供養把我們所修的我們的供養、我們的功德執著功德相,我們可以這么理解,不執著功德相,所有的功德迴向法界利益眾生,那這個就是法供養了。我們今天把所修的功德迴向極樂世界,這也是法供養。為了求生極樂世界,我們剛才講了嘛,信願的心就是菩提心,也是菩提、法供養

  大家這里要注意普賢菩薩在這里校量功德的用意,是為了讓鈍根的人不要用執著心來供養,並不是說前面普賢菩薩菩薩以種種供具供佛的是執著的心。普賢菩薩所修財供養都是稱性而修,他性相不二,他都是稱性而修,都是供養,大家不要誤會。再一個呢,我們也要跟著學習怎樣去修法供養。要稱性而修,用財也可以去修法供養,稱性而修、迴向極樂世界迴向信願,這樣就是菩提心。我們剛才也講的很清楚了。

  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

  為什麼以眾多上妙供具、常供養眾多如來也不如一念法供養功德百千萬億分之一呢?是因為如來尊重佛法,因為按照佛所說法修行能出生諸佛。由於財供養有漏,只能獲得短暫的人福報,而法供養可以得出世佛果,所以諸菩薩修法供養則能成就供養如來簡單地說,就是財供養能做到稱性而修,只是在事相上修呢,只是修人天福報;而法供養可以成就如來,可以出生如來,就是這么一個意思。這樣修行才能算得上真正的供養如來。佛在《華嚴經》中做了一個比喻如來尊重法,就像孝子尊重父母,恭順敬養,敬順父母,心無暫舍;如果有人也能尊敬他的父母,這個孝子就會加倍的尊敬這個人,諸佛如來也是這樣。所以真正發心學佛的人,一定要體念諸佛慈悲用心,按照佛所說的法用功修行,這才是真正的供養如來

  好,我們再看最後一段:

  此廣大最勝供養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廣大就是指前面所說的華雲鬘雲、天音樂雲、天寶蓋雲、天衣服雲、以及種種香、種種燈等供養具大如須彌山,多如大海水。廣大,最勝,是顯示普賢菩薩運心平等、普施一切、悲智雙運、稱性而修,所以在此行願中,普賢菩薩雖然是財供養也等同於法供養,達到財供養和法供養等無差別境界,所以稱為最勝,最為殊勝

  此廣大最勝的供養,盡虛空法界,廣大無比。假如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供養才盡。但事實上,虛空界乃至煩惱是不可盡故,我此供養因此也無有盡,而且是盡未來際,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普賢行願所修的供養是稱性起修,事理不二,法性是無盡的,那麼此廣大最勝供養也是無盡的。

  好,謝謝大家。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