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真堪布:2019觀音法會開示(二)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是觀音九尊法會的第三天。前面我們講了三種不同根基者對應的三種修持方法,即三種修行要訣。這些方法不僅適用於觀音九尊法會,其他任何法會都可以通用。

  對修行人而言,三殊勝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今天給大家簡單地講一下三殊勝學佛修行最終能不能到彼岸,能不能成佛,就要看殊勝。做任何善事,如果不具足殊勝都不能成為成佛的因。

  學佛修行是否如法,也許很多人還沒有一正確、可靠的標准,其實可以用三個殊勝衡量。如果具足三個殊勝,則可成竹在胸,因為這是如理如法的。即使現在還沒有什麼成就和改變,但是所做善根皆是成佛之因;只要持之以恆、日積月累,終有一天定能成佛,一定會成就這是沒有問題的,毋庸置疑。

  三個殊勝,聽起來容易,但是真正要做起來相當難。我十幾歲時就聽過三殊勝,也知道它的具體內容,可是直到現在還沒有真正落實、真正圓滿

  在藏地,幾乎人人都知道三殊勝,包括那些居士。雖然很多老年人大字不識不懂其他更多的道理,但是都知道三殊勝。因為它非常重要,每個寺院、每個上師都會強調這三殊勝這是一種修行的要訣。

  這是不分宗派的。只要是學佛的,是大乘行者不分藏傳漢傳、顯宗密宗都要具備這三殊勝。無論是念佛還是持咒,無論是燒香還是拜佛都要具足這三個殊勝,否則都不能成為成佛之因。所以這三個殊勝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前行發心殊勝發心即發菩提心菩提心兩種: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此處講的是世俗菩提心也就是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發菩提心叫前行殊勝。前行殊勝,即做任何善事之前首先要觀察自己的心動念,要靠菩提心引發。發菩提心就是樹立一個目標,明確一個方向。若沒有正確目標方向則會原地踏步、停滯不前,不會有任何進步和成果。

  學佛修行也是一樣,如果沒有目標方向就不會有任何成就,所以一個大乘行人首先要樹立目標、確定方向。怎樣樹立目標、確定方向?就是發利他菩提心

  我曾經給大家講過:何為大乘修行者?為解脫修行是不是大乘?不是。為了成佛修行是不是大乘?不是。為了眾生修行才是大乘修行者。一個大乘佛子,無論解脫還是成佛都是為了眾生。這里首先講的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有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願菩提心是一個心願:為利眾生成佛!

  我們每天上課都念發心儀軌:「如昔諸善逝」,如同往昔諸佛(善逝指佛);「先發菩提心」,這里的菩提心的是菩提心即為眾生成佛之心;「復次循序住,菩薩諸學處」,發願以後再去行持菩薩的學處。因為只有願望不行,還要有行動;只有願菩提心不行,還要有菩提心。往昔諸佛也是先發願菩提心,再行持菩薩的學處——六度。「如是為利生,我發菩提心」,為了利益眾生,我也要先發菩提心也要先有為眾生成佛的決心。「復於諸學處,次第勤修學」,於諸多菩薩的學處,按次第勤奮修學。菩薩的學處非常多,但都包含在六波羅蜜多里。

  我們都已經發了菩提心都在學修大乘法門,每天都念這個儀軌,在佛菩薩面前立下誓言。可是,每天忙的都是自己的事,都是世間瑣事。我們沒有行持六波羅蜜多,這樣就違背了諾言,破壞了誓言這是一種罪過。我們應該從發菩提心這一刻開始,行持六波羅蜜多。

  六波羅蜜多即:布施持戒、安忍、精進、靜慮(禪定)和智慧

  布施即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持戒即行持行善法戒、斷惡行戒、饒益有情戒。這些我們今天不講了,之前講過,網路都有,大家可以去查閱。

  今天講生活中的六波羅蜜多。從我們發菩提心這一刻開始,如何在生活中行持六波羅蜜多。

  一、布施波羅蜜多。我們平時生活中,應該怎樣去落實和行持布施波羅蜜多?其實,並不是要拿很多東西布施,若條件允許,可以這樣做;否則也不必如此。其實,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及內容都可以變成布施波羅蜜。

  以前我也給大家講過,這真的是很方便的一種修持方法。所謂方便指不費吹灰之力,即可圓滿布施波羅蜜多。比如我們在吃東西的時候,可以先把這些食物供養

  佛法里講有兩種供養,一種是實物供養,一種是意幻供養。意幻供養主要是我們的意念到了,功德圓滿了。我們做布施的目地是什麼?就是對治我們內在的負面情緒,比如貪心當我們東西時,在美味面前不起貪念。

  怎樣才能不起貪念呢?首先要想供養諸佛菩薩這是一種恭敬之心供養主要是修持這些善念,培養這些正念,這樣可以對治我們內在的傲慢貪欲之心

  飯肯定是要吃的,但是不能貪吃,不能糊裡糊塗地吃,而是以恭敬心吃,以感恩心吃,這樣吃飯就是一種修行

  今天講的方法大家都知道,但是觀察一下自己,有沒有去做?今天吃早飯時這樣做了沒有?吃午飯的時候做了沒有?今天的晚飯可能沒吃,但平時吃晚飯時是怎麼做的呢?

  有的人可能覺得吃飯前做供養不方便,因為家人不信佛;中午在單位吃飯也不方便……其實不用大聲念,也不用做任何動作,只要意念到了,在心裡供養一下就行了,這也是在行持布施波羅蜜多。我們是發誓要成佛的人,一定要這樣去行持,否則永遠無法到達彼岸。若是不真正去做,永遠都不成佛。所以我們要行持,要落實。行菩提心很重要,但關鍵去做

  食物做了供養之後,要當加持品來吃,「這是菩薩賜予我的甘露。」這樣吃,懷著感恩之心,在供養的同時修了恭敬心、感恩心這些善心

  剛才說這是菩薩賜予的甘露。那到底是不是甘露呢?也許有些人想:「這不就是我剛才做的那些飯菜嗎,哪是甘露啊?」的確,擺在你眼前的這些可以是甘露,亦非甘露

  甘露是什麼?是一種能量。你的信念在,這個能量就在;你的信念在,它就甘露。以這樣的信念吃,不僅能填飽肚子,還可以消除很多業障甘露是一種超越的能量,能對治我們內在的煩惱。這樣吃一頓飯多有意義啊!

  有些人覺得「我是學佛人,應該少吃點,每天日中一食就行了。」如果你貪欲實在太強,這樣控制一下也行。但通過控制飲食來控制貪欲,不是好的方法。好的方法如剛才所說:轉為道用。如果吃得下去,一天吃三頓飯甚至六頓飯都沒有問題。可能吃得越多,積累的資糧越多;吃得越多,消除的業障越多。以此類推。其實,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每個細節,或者每種行為都可以變成修行這只是其中一例。這是供養,接著是布施

  供養布施,都包含在布施波羅蜜多中。

  可能有人會想:「我一無所有,拿什麼來做供養布施呢?」那我教你一個很簡單,你絕對能做到的方法——人每天都要排泄,將排泄的東西布施。比如說吐痰的時候可以做布施,很多無形的眾生都需要這些,只要發一個慈悲之心就可以把這口痰變成他們的需要之物。我們每天做火施也是同一原理,否則做火施幹什麼,點個食子,誰能吃那個玩意兒,誰能吃飽?這是緣起,通過這個緣起,我們發菩提心

  還有我們每天刷碗、洗澡的水,都可以做布施。如果做了布施就不會浪費了,不然真的有點浪費了。大家都覺得,只要自己用了就沒有浪費。其實不然。自己用完了的水可以做布施,自己每天排泄的東西也可布施

  佛經有一公案,說的是嘎達雅那尊者餓鬼道里度眾生時,遇到了一個餓鬼母。餓鬼在幾百年、幾千年中都吃不到食物饑渴難耐。餓鬼母跟嘎達雅那尊者說,自己的丈夫去衛藏那邊找食物,已經好多年至今音訊全無,如果尊者去那裡,看看能否找到他;如果找到了,請轉告他盡快回來,她們母子快要餓死了。嘎達雅那尊者說,「我也不知道你的丈夫長什麼樣啊?」那個餓鬼母說,你一眼就能認出,他奇醜無比。嘎達雅那尊者到了那邊,真的遇到了那個餓鬼,並把餓鬼母的話轉給了他。餓鬼母的丈夫說,「這么多年,我一無所獲。」餓鬼打開緊握的雙手,原來是一口痰。對他們來說,痰是一種美食。他告訴嘎達雅那尊者這是去年一個比丘慈悲心吐的痰,然後他得到了。所以如果你發了慈悲之心,那麼吐痰或排泄之物就能利益無量眾生

  布施就是要對治吝嗇心,對治內心貪欲與分別念。我們心裡想的是眾生布施眾生,希望他們得到利益,自己也在培養一種利他心,一種善念。吃飯,排泄,都是我們每天必做之事,我們一轉念就可以變成布施波羅蜜。

  佛講布施果報是得到很多財物。既然世間人像發瘋了一樣想發財,為什麼不做布施呢?你說自己沒有這個條件,難道你每天不吃飯、不排泄嗎?這都僅僅是轉一個念頭而已。

  其實學佛修行真的很簡單,轉念就行。有這樣一句話:轉識成智。不轉念就不智慧,一轉念就變成了智慧;不轉念就不修行,一轉念就變成了修行。非常簡單

  我們整天在佛菩薩面前發願,立下誓言,卻不去落實。你們做過嗎?大家都是這樣。要把佛法鏡子照自己,不照別人。照自己:我皈依、發菩提心這么多年了,真的沒做過啊!布施波羅蜜多,落實過多少?行持過嗎?沒有。在佛菩薩面前立下了誓言,卻不去做,這不是欺騙嗎?承諾了卻不去做,這也是糟蹋自己的人品

  以此類推,生活中的每個片段,每個場景,都可以變成布施波羅蜜,都可以變成修行關鍵是你們有沒有善巧方法,願不願意這么做,能不能將修行放在最高的位置。

  我經常給大家講,修行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可能很多人都不理解。「如果將修行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那我的生活工作怎麼辦?」並不耽誤啊。平時吃飯的時候不要糊裡糊塗地吃,不要有貪欲。過來一看「哎呦太好吃了!」就囫圇吞棗灌到肚子里去了,沒有轉念啊。這叫修行沒有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二、持戒波羅蜜多。身口意三門保持清凈不被染污這叫持戒。雖然你今天受八關齋戒明天菩薩戒,但是相續、三門一點都不清凈,處處造業,起心動都是惡,那就沒有功德持戒就是清凈,如果身口意能保持清凈就可以圓滿持戒波羅蜜多。

  人都有貪欲,不知足。現在的人表面很開心,因為科技發達了,物資豐富了。其實科技發達、物質豐富的同時,我們喪失了真正的快樂!人的內心沒有了快樂,因為內心慾望不斷增長。如果有慾望,身口意就不清凈也不可能清凈。那怎麼辦?不能有慾望,但是可以有願望

  有些人不明白:「如果沒有慾望,我怎麼生活工作啊?怎麼進步、發展啊?」其實一點都不耽誤,雖然不可以慾望,但是可以有願望

  曾經有人問過我:「什麼是慾望?什麼是願望?」我告訴他:「以自我為中心就是慾望,以眾生為中心就是願望。」世間福報都可以有,還可以圓滿;但是不能為自己,要為眾生。這樣就不會耽誤生活工作了。

  如果是以自我為中心,這個心是狹隘的。慾望的根是無明,這樣還是處在無明狀態中。一顆狹隘之心會有真正的快樂嗎?不會有的。所以要去無明放下自我,去為眾生。我們說的發菩提心也是這個意思。

  之前我也給大家講過,你可以家人、為社會有福報,但是要把這個「我」忘掉,但大家都不聽。這是個很殊勝的竅訣,其實佛講菩提心時講的就是這個意思,但是很多人沒有真正領悟。十年前我就給大家講了,你可以家人、為孩子,但要把這個「我」忘掉。「家人孩子是與你最有緣分眾生,所以你要照顧他、關心他。」這樣去做不會造業的。

  現在很多修行人家庭都有問題,大家為此很頭疼。家庭關係惡劣,不知道怎樣教育孩子……有諸多此類的問題。這些問題要逐一去解決真的很難,那怎麼辦?從根上把「我」去掉,即佛法里講的破我執放下自我

  破除了我執放下自我,然後去利益他們,就沒有「我的」家,「我的」孩子了。

  你為什麼這么關心家裡人?為什麼要照顧家裡人(包括孩子)?都是因為「我」——「我的」家人,「我的」孩子,所以我要關心、要照顧他們。對其他眾生就沒有這個心了,這樣你還是因為「我」。歸根結底還是自私的,還是為自己的。這樣,無論你怎樣做,都是在搞輪迴,在造業。

  有人說:「不是的,我對家人,尤其對孩子的是無私的奉獻。」也許你不求什麼,「他能給我東西將來老了他能否照顧我,我都不在乎。」雖然這樣想,但若是沒有破除我執放下自我,所以你還自私的。如果把「我執」這個根去掉,放下自我,破除我執,剩下的就是眾生了。

  也許有些人想:「如果都是眾生了,我是不是就不能格外地關心、照顧我的家人了?」這個沒有問題,你依然可以關心、照顧他們。雖然都是眾生都是平等的,但是緣分有深有淺。你身邊的這些眾生都是與你緣分最深的;最需要你關心和照顧的眾生,所以可以對他們特別的關心和照顧,這樣不會造業,也不是搞輪迴這叫菩提心。其實發利他菩提心,就這樣很簡單

  我學《入行論》的時候,有一段發菩提心的教言,大意是說發了菩提心之後,即使在放逸的狀態中,甚至在睡眠狀態中,也在積累資糧,善根永遠不會停歇或間斷。當時我不太理解:「在放逸甚至睡眠狀態中,都能積累善根和資糧,怎麼可能呢?」現在真的明白了,如果破除了我執放下自我,你的世界裡除了眾生沒有其他人,這樣真正的利他菩提心就發出來了

  這都是竅訣。

  你們在別處很難聽到這樣的教言,學到這樣的竅訣,希望能夠珍惜。這些話我在十年前就講過,今天這里也有很多弟子,他們都聽過,甚至聽了很多遍。但聽到了有什麼用?既沒有去落實,也沒有當回事

  雖然我是凡夫,但我講的都是正法,教給大家的都是竅訣。

  有一句話講:身在福中不知福。現在還有很多吃著碗里看著鍋里的人還想去別的地方尋找什麼竅訣。沒有別的原因,還是沒有福報。

  我講的只是一個例子而已,大家可以依此類推,把生活的點點滴滴都變成修行,變成持戒波羅蜜多。

  三、精進波羅蜜多。精進波羅蜜多即法喜充滿,積極地面對生活工作精進波羅蜜多不是坐在一地方二十小時不間斷地念佛號、誦《地藏經》;也不是住在山洞,過很艱苦的生活,很辛苦地修法精進就是法喜充滿,落實到生活里就是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以這樣的心態去面對生活工作,但這是很難的。

  今天我為什麼要講生活中的六波羅蜜多呢?因為在座的大部都是在家修行人,需要了解、掌握生活中如何落實六波羅蜜多。

  十年前我的漢語講的沒有現在這么好,現在我普通話講的太好了!我都給自己點了一百個贊。我十年前就講過這些(人就這樣,一得意忘形,一贊美自己,要講的就忘掉了。沒事,重新開始)。

  萬事萬物都在給我們表法,萬事萬物都在讓我見性。主要是我們迷失了自性。其實快樂就在當下,快樂無處不在。我昨天看見那個小佛子蓮月在玩一個玩具。她看著這個玩具,非常開心,愛不釋手。玩具爸爸走了,她跟爸爸搶,搶到了之後很滿足,那種滿足感真的發自內心在我們看來只是一個普通的玩具,沒有什麼,但是孩子卻從中找到了快樂,得到了滿足。

  那邊房間桌子的花得很好,我仔細地觀賞這束花,真的是美不勝收,當下帶給我快樂是無比的。其實在哪裡都能找到快樂,但我們都忽略了。我們習慣於把目光聚焦於遠遠的、高高的地方,聚焦於我們無法得到的一些東西,而忽略了眼前的,自己真正能拿到、得到的東西

  其實生活快樂無處不在,在哪裡都能找到快樂,主要看你自己怎樣去尋找,怎樣去發現如果你智慧,在哪裡都能找到快樂,在山洞裡能找到快樂,在皇宮裡也能找到快樂……

  我們那邊有很多隱居的修行人,一年四季都住在一個山洞裡,但是他們覺得那個山洞特別舒服不願意離開。即使拿金碧輝煌的皇宮跟他換,他也不會換的,因為他在那裡找到了自己的快樂,找到了自己的世界。其實快樂就在眼前,就在當下。

  若是你找不到感覺不到快樂,那可能很難找到快樂了,可能永遠也找不到快樂了。我們覺得真正的快樂離我們很遠,在很遙遠的某個地方,比如說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不是學佛嗎?天天念佛,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認為西方極樂世界在十萬億國土之外,我們現在還去不了,死後才可以去。一個活人都去不了,一個死人、一個屍體怎麼去啊?

  那什麼意思呢?其實就是一念之間,十萬億國土之外的西方極樂世界就在當下。如果當下的這個極樂世界感覺不到,可能十萬億國土之外的那個極樂世界永遠都是一個夢想而已,那個遙遠的世界你根本不可能找得到。

  我們那些法語真的很殊勝,其實我也不知道當時是怎樣說出來的,很多法語是跟大家一起交流的過程中,或是跟大家一起修行過程中突然冒出來的。後來彙編成了《上師法語》,過後我自己都搞不懂,太不可思議了。這些法語句句都是竅訣。

  我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其實修行真的很簡單,即每天找一百、一千個理由,讓自己開心、快樂。」

  去年在山上有個菩薩摔倒骨折了,但是她一點煩惱都沒有,一點疼痛都沒有,很開心、很快樂她說:「這是佛考驗我的,是幫我消除業障的,這是重罪輕報。」本來骨折是種煩惱痛苦的事,但她一轉念,反而變成了快樂的事,變成了好事,真的是這樣的。

  我們現在密宗是怎麼修的?「哇哇」念幾個根本聽不懂咒語,然後就說「我在學密法……」這叫學密法嗎?學密要處處觀清凈,處處觀圓滿。今天我說都是生活中的修行,說白了就是找一千個理由、一萬個理由讓自己開心,不要讓自己煩惱,不要讓自己悶悶不樂。自己開心了,心底的花開了,處處都是蓮花,真的就是這樣的。

  昨天那個老菩薩都八十多歲了,生病住院了,但是一點恐懼、一點痛苦都沒有,她認為這是一種加持,是好事,然後修了自他交換菩提心昨天她談感受的時候,內心的那種快樂喜悅,我們都能聽得出來、看得出來。修行是在當下轉念,一轉念都變成了好事,一轉念都變成了快樂

  我們說要利益眾生,我們不是發了菩提心了嗎?——「我要成佛!我要法輪!我要度化無量的眾生!」好像要成為一個偉大的人物一樣。其實,真的不是這樣的。成佛就開心了,你開心了就可以給別人快樂了,這就是利他心,這就是利益眾生。你時時開心,處處給別人帶來快樂,這樣你就成佛了,就是佛了。

  轉法輪是要傳法的,傳法的方式有很多,也許有時候你的笑容也是在傳法,如果你的笑容能給別人帶來快樂,這也是一種傳法。

  現在我們要練習笑。人的本性是善的,人本來是笑的,笑容本應是我們的一種本能,但是現在都失去了。如果想把笑容找回來就要訓練。如果笑不起來,還強裝歡笑,但那是假的,感化不了人心佛法的是真諦佛法是交心,不是交易,所以裝出來的笑沒有力量

  交心是心和心相交,交心才有真正的能量,交心才能真正感化他人。從心裡發出來的笑,才有感化人心力量,才能感化人。真心談出的感受都不一樣。比如昨天那個老太太、老居士,還有小蓮月。我在上面觀察她,她拿到了那個小玩具的時候,那種滿足感,真的是從心裡流露出來的,所以才有力量。包括講道理講法的時候也是這樣。

  道理都會講,但必須要菩提心,從這里講出來的才有說服力,才有感化力。否則即使再厲害,文憑再高,講道理滔滔不絕,還是沒有力量感化不了人心攝受不了眾生

  現在山上出家都在學五部大論,表現得都很好,掌握的理論非常全面。但是我跟他們講,一定要有修證。如果自己沒有一點修證,還是沒有用,將來利益不了眾生攝受不了眾生

  我培養這些出家人,若是將來都變成了那種以盲引盲的人,那我多失敗呀!所以我經常教導他們,一定要有修證。對山上出家人,第一看人品,第二看戒律,第三才是看聞思、理論。現在無論是考輔導師,還是考法師,全是按照這三個條件

  第一看人品,沒有品德是不行的,將來利益不了眾生。第二看戒律,如果戒律不清凈,會互相染污,最後都一同下地獄,沒有意義。第三才看理論。

  笑容也是一樣的,從心底流露出來的笑容才有力量,從心底出來的表現才有力量看著舒服,才願意跟你打交道,願意跟你走。耍小聰明是沒有意義的。現在耍小聰明的人特別多,但我覺得這是害己害他。

  讓自己開心,讓他快樂。你天天這樣,先讓自己開心起來,然後以很陽光心態去面對生活、面對工作、面對身邊的人,你的生活自然就好了,你的工作自然就好了,你身邊的人自然快樂了。這就是精進度。處處都有佛法,處處都能找到快樂萬物都在給你表法,你可以從中獲得覺悟

  然後是安忍。現在學佛人里有很多修安忍的。「我要忍,要安忍,不能罵人,不能打人,不能生氣……」然後無論在單位、在家裡都憋著。

  我十年前就講過,真正的安忍不是「憋著」,憋是憋不住的。有些人說:「我剛開始很好,我修安忍,但是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惹我,後來我就發了!」那肯定的了,這樣總有一天會爆發的。

  首先在道理上明白。比如說嗔恨心,真的我以前想過,我們都是出家人,雖然不是什麼合格的出家人,但也算是出家人。出家人要沙門四法,沙門四法就是有罵我我不罵人;有人打我,我不打人;有人說我過失我不說別人過失;他人傷害我,我不傷害他人。

  以前我覺得這四法真是太難了。他罵我我還不能罵他;他打我,我還不能還手,不能打他;有人說我過失我還不能還他幾句,那我這沙門怎麼做呀?後來明白了(我沒說我做到了,我做不到,但是我在道理上真的明白了),在道理上明白了之後,從這里開始思維觀想就不難了。但我現在道理明白得還不徹底,可能還有很多串習、習氣,所以還有點難,但是我覺得若是自己努力修行,一定能達到這樣的境界

  《入行論》里講:他人罵你、打你、說你過失、傷害你,我們可以這樣思維:第一,對方是因為業力的牽引,有煩惱的束縛才這樣做的,他也是身不由己。第二,從因果的角度來講,他不可能無緣無故的罵我、打我、說我過失、傷害我,因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自己肯定曾經傷害過他,這是報應,所以應該心甘情願地接受。我們是相信因果的人這是第二個道理。第三,對一個修行人來說,這是個難得的對境。如果沒有這個對境,怎麼修忍辱啊?沒有這個對境,怎麼能體現出菩提心呢?

  現在有些人家裡舒服,誰都不惹他,他就覺得自己好像是菩薩了一樣。這不是什麼好事,其實有人惹你才好呢。以前喇榮有一個老喇嘛,他帶了一個小喇嘛。那個小喇嘛很淘氣,經常不聽話,老喇嘛天天為他操心,到處找,有時候也打他。有一個堪布跟老喇嘛說,你一個人好好修行好啊,別管他了。那個老喇嘛說:「你說也有道理,但是如果沒有這樣的對境,可能我就什麼也修不了,現在有這個對境還挺好的,有時候可以修修忍辱,有時候也可以通過他去反省一下自己。」

  這真的是一個難得的機會,難得的對境。此外,我們之前講過,其實他打你、罵你、說你過失、傷害你,都是幫你消業的。從佛法的角度講,他狠狠地說你一頓才好呢,就當作鏡子,照一下自己,到底有沒有這些毛病?「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他說就讓他說去吧,多好啊

  誰都會說:「不要拿別人的過失懲罰自己!」但是不會做啊,你怨恨他人,好像是很有本事,好像很了不起有的人說要「以牙還牙,不然死不瞑目」。甚至說什麼:「做鬼也不放過他!」你怨恨的時候,誰心裡難受?你心裡難受;你怨恨,是誰的相續染污?你的相續染污這都是傷害自己的

  一個學佛人,一個智者,不會拿別人的過失來懲罰自己。罵你、打你沒有什麼說你更沒有事,傷害不必在意,當作是好事,這樣既影響不了你的心態,也傷害不到你的心。一個修行人要有智慧,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的相續,無論在何種對境中,心態都是平穩的,內心清凈的,這才是真正的高人,才是真正有本事的人

  如果「以牙還牙」,何時才是頭呢?再說這樣心裡多難受啊,也降低了自己的生活質量幸福指數,給自己添堵。這是愚人做法。若把這些道理都弄明白了,做到就不難了。現在明白得不夠徹底,只是有點明白,所以要再去思維,這樣就不覺得難了。

  他罵我我再罵他,他還會罵我;他打我,我再打他,他還會打我;他傷害我,我再去傷害他……這樣罵來罵去,打來打去,互相傷害,沒有意義,何時是頭啊!即所謂冤冤相報何時了。我們今生今世遇到了佛法,有了修行機緣,從今天開始應該把這些不好的緣徹底結束,這樣才能了緣了債了生死

  五、禪定波羅蜜多。禪定有很多種。禪定是心裡有定,心如大山般穩固,外境無法動搖;在一切對境中,心如大海平靜,無有波瀾。

  《普賢行願品》里有十大願望,其中之一就是隨順眾生。我們應該隨順眾生隨順眾生即是隨緣,但是我們不能沒有自己的道德底線,不能沒有自己的信念。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不能沒有道德底線,都不能捨棄自己的信念這叫己道,也叫自道。上師如意臨終的時候,給我們留下的教言即是「莫失己道,勿擾他心。」不要擾亂他人的心,在隨順眾生的同時,也不能沒有自己的自道。

  我們昨天的是兒女父母關係我覺得這些都是道。兒女應該有兒女的自道,父母應該有父母的自道。完全為了兒女自己的自道都沒有,這是錯誤的。兒女孝順父母,但是也有孝順父母方法,不能沒有自己的己道。應該都有各自的標准,這個永遠都不要捨棄。我覺得這就是生活中的禪定

  如果隨順眾生,卻連自己的道都沒有,還能真正利益他眾嗎?不能。父母是要管教孩子,但如果連自己的自道都沒有,能利益孩子嗎?不能。現在很多家庭之所以變得不像家庭,就是因為父母捨棄了父母的自道與標准

  無論何時,都不能捨棄自己的信念。我們是要隨順眾生,但如果連自己的信念都沒有了,就不隨順眾生。如果連自己的道德底線都沒有了,怎麼做人?所以我們必須要有一標准,有自己的自道。能保持而不失去這個道,這就是生活中的禪定你有感我可以應,你有應我可以感,但是我有我的自道,這個不會丟失,也不會沒有,這就是禪定

  只有自己站穩了,才有能力扶他人。你有自己的自道,才可以隨順他人,幫助他人,這點很重要!在別處很難聽到這個竅訣!所以大家一定要記住!

  六、智慧波羅蜜多。我經常跟大家講,我們是不能分別,是要平等的,因為平等是佛,分別是凡夫。但什麼叫智慧呢?智慧就是不分別,但是不分不等於不辨是非,我們一定要有辨別是非能力

  現在很多學佛人沒有辨別是非能力布施沒有錯,持戒沒有錯,做這些都沒有錯,但是因為沒有智慧,沒有辨別是非能力,所以你以為是在行善,實際上是在做惡;你以為在修行,實際在搞輪迴……這都是缺乏智慧原因。我們是要平等,但平等不等於不取捨善惡善惡在相上的取捨是必須要做的。

  行善法得善果,造惡業惡果這是自然規律,也是緣起規律作用。萬法皆空緣起作用不空。所以善惡的取捨必須要有,取捨的能力必須要有,不然就像無頭的蒼蠅一樣。很多人很難做取捨,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這樣不對,那樣也不對……就是因為缺乏智慧

  十多年前我在台山舉辦萬盞燈會。當時想,很多眾生什麼都不缺,就缺智慧文殊菩薩智慧象徵我就選擇在那裡開萬盞燈會。因為燈代表智慧,把這個智慧之燈點燃,照亮眾生的心,去除眾生無明黑暗這是我的一個美好願望,也是對有緣眾生美好祝福。我覺得我們缺的是智慧,而有了智慧,就什麼都會有。我是一個信佛的人,只能依靠文殊菩薩,依靠點燈的緣起,給大家送祝福。我的願望就是——大家都能智慧!

  可以說平等,但又可以說不平等。從體上講平等的,從相上講怎麼能平等呢?還是有分別的,所以還是有善惡,而且善惡作用也是不空的。所以取捨善惡能力智慧,這必須要有。

  今天因時間有限,不講太多。十年前我的普通話說得差,講太多佛法有點困難,但是現在一點都沒問題了,現在我普通話說得比你們還好。其它的今天不講了,後面的內容正行無緣殊勝——指智慧,是以無我空性的智慧來攝持。剛開始時要發菩提心;在做善事過程中,要有無我空性的智慧;最後是後行迴向殊勝,這樣就有一圓滿的結尾了。所以,做任何善事都要具足這三個殊勝

  三殊勝以前也講過的,今天只講了其中的一個,其餘的兩個都沒有講。大家可以在網路上查到,都可以查一查,學一學。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諦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迴向發願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上師仁波切宣講於2019年2月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