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講記(全)

  凈土法門:《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講記

  老法師 講述

  (第一集)

  1998/5  新加坡凈宗學會  檔名:14-012-0001

  諸位同學我在往年每一個新的道場建立,第一部經一定是講《地藏菩薩本願經》。為什麼要講這一部經?佛法的建立不能離開硬體的設施,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一定要有土地要有房舍、要有建築。有了硬體設施之後,我們修道才有一個場所。可是修道要依據什麼?我們必須要知道。修道必須要依據「心地」,《地藏經就是我第一個課程。有了硬體設施之後,軟體最重要的是心地法門。所以我們第一部一定要講解《地藏菩薩本願經》,做為我們修學大乘基礎。如果不懂心地法門,不知道從心地修起,最後決定是一無所成。換句話說,無論你怎樣用功、怎樣努力、怎樣發憤、怎樣精進,你依舊出不了六道輪迴,你所修的無非是有漏的福報而已。在中國大乘表法是以四大菩薩,第一位就是地藏菩薩。從地藏菩薩再發展出來是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地藏是孝敬。

  今天佛法為什麼這么衰?修學的人為什麼不能有像過去那一種顯著的成就?大家把根忘掉了不孝不敬。這種修學就是李老師以前常常講的玩弄佛法他不是在修學佛法也不是在弘揚佛法。是玩弄佛法、消遣佛法,沒事幹消遣消遣,拿佛法來消遣。確實如此,李老師講的話一點都不過分。我們想想我們自己是不是也在消遣佛法?也在玩弄佛法?修一點有漏福報而已。而這一福報決定不在人間享,到哪裡享?到畜生道享、餓鬼道享,惡道去。為什麼不能在人道享?你作人的資格沒有,所以修的福不在人道享,我們要清楚。做人都懂得孝親尊師,《觀經》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才能得人身,你所修的福報才能在人天里享。如果這四句做不到,你所修的福報決定在惡道享,惡道也有福報很大的。這些理與事我們都明了,可是我們就是轉不過來,換句話說,明了,可是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說實在話,對於這些事理了解得不夠透徹。真正透徹了,決定他能夠懺除業障、回頭是岸。所以道場新成立,《地藏本願經》是決定不能夠缺少的,一定要講。

  諸位同學到這邊來參學,我們今天把這個課程列為主要的課程時間雖然不多,重點我們一定細說。其次的部分,古德有詳細的註解,聖一法師有通俗的講話,可以幫助大家做參考。將來諸位在國內、國外弘揚佛法,凡是到一個道場應當先講《地藏本願經》,再說《無量壽經》,勸他念佛往生,這個是一定的規矩

  《地藏菩薩本願經科注》是前清靈椉法師寫的,他是康熙年間人,清朝早期的,注得非常之好。我們讀他的註解,要細心去體會,要用現代的言語來表達,用現代人觀念來說明,大家就容易接受。他前面有《綸貫》。

  第一個部分:《綸貫》就是在未講經文之前,先將全經大意做一個概略的介紹。《綸貫》裡麵包括了五重玄義這是第一個部分。

  第二個部分:教我們怎樣觀法,也就是教我們學習這一部經,如何把觀念轉過來。

  第三部分是介紹全經大意,他的《綸貫》寫得很長,這一部分非常重要。在玄義部分完全依照天台方式,說明解釋經題。辨體,體是理論的依據,佛根據什麼講這一部經。我們明白之後,對這一部經、對佛的說法才能產生堅定信心。所以第三部分是明宗是講修行,換句話說,如何把這些道理、這些理論落實在我生活當中。

  第四部分是論用,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修學,得到些什麼樣的功德利益

  末後一個第五部分是講教相,那是說世尊教學的方式、教學的儀規。

  法師在這五個科目裡面都用「不思議」這三個字。經題是以不思議人、法立名,「地藏菩薩不可思議,「本願」不可思議;地藏菩薩是人,本願是法。在辨體裡面他說不思議性識為體,「性」是真如本性諸佛如來之所證;「識」是九界凡夫用心,九界凡夫在迷,迷了的時候就不叫性,就叫識;性是真心,識是妄心。換句話說,他是真實心地跟九界眾生妄心的心地,做為立論的基礎,這太好了!佛講這一部經,依據什麼?依據諸佛如來自己的真心,再依據九法界眾生的妄心,為我們說這一經典,這個經典立論的依據,可以說是真實了。性地不可思議,我們講地藏;性地是真心不可思議,九法界眾生那個妄心也不可思議,不思議性識為經之體。又以不思議行願為宗。本經的宗旨地藏菩薩的大行大願都不可思議。又以不可思議的方便為用,這個在全經裡面很明顯的能看到,讓我們知道如何來學習。最後是以不可思議開顯無上菩提為教相。如果以古大德五種比喻比喻教相,用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來表佛法的五個階段地藏本願是無上大法基礎是無上大法成就的當然是無上的佛果。這個是玄義的總綱領。

  今天我們在此地講這部地藏本願經》有兩個用意:一個是應九華山仁德法師的邀請,我答應他在地藏菩薩聖誕之前為大眾介紹地藏菩薩本願的大意。我們預定九月一日啟講,九月二十圓滿;二十日正是農歷的七月三十,地藏菩薩聖誕日。第二個意思,新加坡凈宗學會這個道場建立,我們還沒在這個地方正式講過一部經,今天為新道場開講《地藏菩薩本願經》,也是符合我們多年為新道場講經的慣例,所以有這雙重的意思。先在凈宗學會的報恩堂為諸位同修這一部大經。

  在玄義中當然最重要的先要介紹經題:

  【地藏菩薩本願經】

  這七個字,前面六個字是別題,『經』這個字是通題;佛所說一切法都稱之為「經」。別題裡面又分為人、法,這七種立題我們就省略掉了,聖一法師在講記里說得很清楚,諸位可以做參考。

  『地藏菩薩』是人,『本願』是法,這個題是釋迦牟尼佛自己說的。佛在經上說這個經可以用三個經題,這三個都是佛說的。第一個就是「地藏本願」,在這個法會當中世尊為我們宣說的「地藏菩薩本願」。也可說是地藏菩薩本行」,行願相資,有願一定有行。行的意思用現代的話來說,地藏菩薩生活地藏菩薩修持地藏菩薩之處待人接物,這些都是他的本行。又稱「地藏菩薩本誓力經」,「力」是顯示出他殊勝能力。現在我們看的這個經題,是翻譯的人他在三個題當中選「地藏本願」,因為這個本願裡麵包含了本行,也包含了本誓力,意思都在其中。

  「地藏」這個「地」,在事上講大地大地是一切萬物所依賴生存的,任何一物離開大地就不能生存,所以在中國對天跟地看得很重。在八卦里頭它的相是坤卦,其德為母,《易經》裡面說:「至哉坤元。」至是到了極處。這是形容大地萬物孳生,一切萬物都從大地而生,所以「地」有能持、能育、能載、能生的意思。佛用這個來比喻我們的心地,我們心地確確實實具足這個意思。以佛法講,住持的意思、生長的意思、荷擔的意思。「住」,一切萬法依真性而住,一切萬法皆從真性而生,《華嚴經》裡面所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諸佛如來所住的一真法界,九界眾生所住十法界,依正庄嚴是從性地裡面變現出來。性是能變,萬法是所變。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一切的無量本來具足

  佛法的教學其目的就是教我們明心見性,為什麼以此為目的?明心見性之後,什麼問題自自然都得到解決了。而且這個事情是決定可能的,決定可以辦得到的。為什麼這么肯定?因為每個人皆有真性,這不是從外面來的;外面來的,未必能辦得到,自性本具哪有辦不到的道理?問題只要我們能夠恢復自性。其實自性哪需要恢復,今天我們的性德上面有障礙,只要把這個障礙去掉,性德自然就現前,所謂是撥開雲霧陽光就普照。陽光比喻我們的性德,雲霧比喻障礙;障礙是假的,陽光是真的。離了妄,真就現前,所以真性不需要去求;你求,那就虛妄,毋需要去求,離了妄就是真。

  佛告訴我們真心裡面具足三德。法身是我們真身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凈禪宗裡面所謂,「父母生前本來面目」,就是這個東西。可惜我們無始以來起心動念、妄想執著把我自性光明、德用障礙住了,現前這個作用受了很大很大的虧損。一百分的作用我們現在所能感受到的,百分之一都不到,九十九分的德用不能現前,你說這不是可惜!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迷失了,不知道自己本具無量智慧、無量德能;迷失了,迷得太久、迷得太深、迷得太廣。佛看到我們才生起憐憫之心,幫助我們覺悟、幫助我們恢復。這要講求修行了。「因修萬行,果圓萬德」,修行方法也是無量無邊。無量無邊方法當中,有方便法、也有不方便法,佛都說了。所以佛為眾生演說無量法門,「四弘誓願」裡面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為什麼佛要說無量法門?眾生根性不相同,眾生的根性也是無量無邊。順著眾生根性去教學,學習就容易成就;如果不順眾生根性,他的修學就會感到困難。而在一法門當中,第一方便、第一穩當、第一容易,無過於念佛法門。佛在這個經裡面就是教給我們念佛,至心稱名,跟《無量壽經上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一個道理一樁事情。如果我們不能接受這個法門疑惑這個法門,佛再給你開其它方便法門,這真的是佛教第一個法門

  為什麼說這個法門第一個法門?如果我們細細觀察,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的根本原理原則,我們就能想通、就能體會到。佛告訴我們諸法,世出世間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八個字是根本;宇宙間所有一萬事萬法的道理,都說盡了。又明白的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就是解釋「唯識所變」。心能現相,相起變化是心的作用;這個心就是識,識心,就是我們講的念頭。我們懂這個原則佛說念佛,我們就明白,我們就點頭。為什麼?念佛就作佛,就直截了當。為什麼去念阿羅漢阿羅漢,再念菩薩就成菩薩,最後再念佛成佛,這不是羅嗦嗎?拐彎抹角。你為什麼不直截了當去念佛?而在佛裡面,這是世尊在經論裡面告訴我們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所有一諸佛阿彌陀第一。念阿彌陀佛就作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就成阿彌陀佛,何必再念其它的佛。其它的佛跟阿彌陀佛比又要次一等,為什麼不直接去念圓圓滿滿的阿彌陀佛!我們通過這些道理,才肯定念阿彌陀佛是第一。真的明白,真的懂得,心裡頭念念都是阿彌陀佛,那才是真正念佛人。念佛法門之道,「道共戒」,所有一戒律統統圓滿具足你不會犯戒、不會破戒是道共戒。得禪定是「定共戒」。定共戒不如道共戒,道共戒不如念佛具足圓滿戒律清凈戒律。與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這才是真正的大圓滿

  所以在這個法門裡面,佛教導我們至心稱名、念誦;念誦就是讀誦大乘。在讀誦大乘經裡面,是以《無量壽經》為第一,我們在講解的時候跟大家分析過。這個分析我們沒有能力,隋唐時代的古大德跟我們講的,一切經最後都歸《華嚴》,《華嚴》歸《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歸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歸十八願。現在有人提倡本願念佛,本願裡面特別著重在第十八願。完全依照十八願念佛,能不能往生?果然遵照,決定得生!只是提倡臨終十念、一念都能往生平常可以不要守戒律,可以胡作妄為、可以造作罪業,到臨終的時候念佛還能往生。這話說得沒錯,臨終你有把握念佛嗎?你仔細觀察一些臨終的人頭腦能清楚嗎?如果臨終的時候是糊里糊塗的,別人幫他念,他也聽不進去。臨終的時候業障現前,佛號聽不進去,甚至於聽了佛號煩惱;我親自見過這種人,一生念佛到臨命終時不念佛,貪生怕死,不能放下。本願在理上講沒有問題,在事上講,難,太難太難!那是怎麼樣的善根福德因緣,我們要清楚。古大德真是慈悲至極,為我們分析得很清楚、很詳明,勸勉我們不可以存僥倖之心,一定要腳踏實地、認真努力的修學,臨終才有把握。僥倖的人,最後一定落空。所以提倡本願,捨棄戒行,這是走險道。這些論調錶面看好像是有道理,佛在經上是這么說的,你細細分析沒有道理是他把佛的意思完全錯解、曲解了,所以「願解如來真實義」,談何容易!

  世尊當年在世,《無量壽經》肯定是多次的宣講,每一次宣講這個法門聽眾不一樣。經上所記載常隨眾是這么多人,除常隨眾之外,一般與會的聽眾不相同。所以佛對於凈宗的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介紹,也有詳、略不一樣,所以後來集結經典經典內容懸殊就很大。像最明顯的,我們現在五種譯本裡面四十八願,有的經典裡面二十四願,有些經典裡面四十八願,還有經典裡面三十六願,這是最明顯的差別。如果是佛只講了一次,不管翻譯的人是什麼人,這個數字一定是相同,不可能有這么大差別,由這個地方證明佛是多次宣講。我們要對於西方極樂世界認識、明了圓圓滿滿,就必須要把佛多次介紹的統統要讀過。

  在古時候佛經都是手抄本,流通量很少,一個人在一生當中能將這五種譯本都能看到,那是福報、大因緣宋朝王龍舒居士,這個人福報夠大,當然也得佛力加持他在五種本子裡面只看到四種;唐朝翻譯的《大寶積經》,王龍舒居士就沒有看過。所以《大寶積經》裡面「無量壽會」,這一部分裡面有一很重要的話,其它四種本子里頭沒有。王龍舒居士也實實在在了不起,知道一般人很難機緣看到這么多的本子,所以他開始作會集本。會集本就是集原譯之大成,將佛在各種本子裡面所說都會在一起,看到這一本子,就等於各種版本統統都看到,這是事情大慈大悲!

  他的本子收集在《大藏經》裡面,入了藏等於說我佛門古來這些大德都承認、都肯定這個作法正確,沒有錯誤。王龍舒這個本子流傳到後世,蓮池大師注《彌陀經疏鈔》裡面所引用《無量壽經》的經文,大多數都採取王龍舒的會集本,這就是受到蓮池大師的肯定。以後有彭際清的節校本,魏默深的會集本。王本跟魏本確實是有瑕疵,這個瑕疵就是取捨不善,不太妥善;原譯的文字,他們做了修正。在他們來說,這個修正是沒有問題,確實比原譯本用的辭句還要好。印光大師不贊成,有他的道理,怕的是後來的人隨便便改動經文。他們開端開了例子,引起後人隨便經文,這個經典傳到後來那就面目全非,決定不能開這個例子。印祖反對是這兩點,一個是取捨不當,一個是改動原文,並不是說不能會集。

  到民國初年,夏蓮居這個本子出來,這個本子真正是完善的版本。可是有一些人執著成見,反對這個本子,就要提倡讀五種譯本。如果說反對這個本子,在五種譯本里提倡一種本子你不就是其餘四種本子裡面,還有一些重要的經文,你依舊讀不到。讀誦大乘的目的是破疑生信,是建立信心。這個都是偏陋執,偏見、淺見,孤陋寡聞,這一執著錯誤的。又說夏老居士居士居士沒有資格來會集經藏。王龍舒是居士,彭際清也是居士,魏源也是居士;蓮池大師出家人,是凈土祖師。蓮池大師能採取王龍舒的本子,蓮池大師沒有說王龍舒是在家居士沒有資格會集,沒有說這個話。如果說是在家人不能做這個事情,一定要出家人做,這個佛法失去了平等,換句話說,決定不能往生凈土凈土平等法,經題上「清凈平等覺」,你的心不清凈、不平等,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往生。心凈則國土凈,心平則國土平,西方極樂世界清凈平等國土,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夏老居士不是普通人,他的會集本出來之後,很可惜印光大師已經往生,印祖沒看到這個本子,我相信印祖看到這個本子一定贊嘆、一定贊成。為什麼?過去會集本的毛病,他都改過來。它這個本子對原文一個字都沒有改動,而取捨之恰當,當時慧明老和尚肯定,在當代律宗大德慈舟老和尚也肯定。慈舟老和尚採取他的本子濟南講過,在家的大德梅光羲老居士用他的本子在中央廣播電台講過。這個本子今天流通全世界,符合老居士臨終的預言,他告訴學生,他的會集本將來是從海外傳到中國,這個話兌現了。當時大家懷疑,現在肯定了,果然如此。他又說這個經會傳遍全世界,所以夏老這個會集本跟他所預言的完全相應。我們一定要有堅定信心,決定不懷疑,依教奉行,要常常讀誦。佛在經上教我們做的,我們認真努力做到;佛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決定遵守。這樣念佛發願往生,我們這一生才能成就,我們要相信佛的話。

  夏老居士的會集本字字句都是五種譯本裡面的原文,如果你疑惑的話,諸位可以把五種譯本拿出來對照看。我過去曾經印過,這個本子的題目叫《凈土五經讀本》。裡面五種譯本四種會校本,《無量壽經》總共九種版本都印在裡面,大家可以對照。《彌陀經》三種譯本,這三種本子是:羅什大師譯本玄奘大師譯本,夏老居士的會集本,統統印在一起。印出這個本子目的無非是堅定同修們的信心,不能輕易被人動搖,壞了我們這一生大事因緣那就太可惜了。

  我們一定要懂得讀誦大乘皈依《無量壽經》,恭敬阿彌陀佛,懂得認真修供養法。我們在講席當中跟諸位都做過詳細報告,怎樣供養?「供養如來供養眾生,如教修行供養」,這是供養,這種供養就是真正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我們總結這個經裡面的意思,如果我們真能夠至心稱名、讀誦大乘皈依恭敬供養,這個人他的功德不可稱量。他必定得到諸佛如來、諸大菩薩,不僅是地藏菩薩觀音、勢至、文殊普賢這些大菩薩威神加持,必然獲得不可思議果報

  佛在這個經裡面告訴我們地藏菩薩在過去無始劫以來,以無量無邊的化身放光說法普度眾生常住幽冥法界幽冥法界怎樣講法?我們怎麼學習?我們是不是要鑽到地獄裡去?一定要懂得經文里頭字字句句表法的義趣。幽冥法界意思就是講我們放低姿勢為善不需要讓人知道,不需要去表揚,這個就是幽冥法界。默默的去做,認真努力去做,舍離一切名聞利養,就是在幽冥法界成就自己真實功德,念念之中利益六道眾生。這個經裡面給我們說,我們與諸佛菩薩關系、我們與六道眾生關系凡夫無知,真正是所謂弱肉強食,殘害一切眾生。這些眾生都是凡夫,也都是迷惑顛倒。迷惑顛倒,報復的心就不會消滅,你傷害它,它那個怨恨之心永遠含藏在阿賴耶識里頭,遇到它有機會怎能不報復!這種報復就是今天世界上的災難,大災難!佛在經上講刀兵劫。往後的刀兵劫就是核子戰爭

  刀兵劫的因是什麼?食眾生肉。佛說得很清楚,要想免除世間刀兵劫,除非眾生不食肉,這個刀兵才能夠化解。年輕的時候無知,不吃它,也殺害它。螞蟻,我們看到很多人,自己也造過這個罪業。螞蟻爬到家來,討厭,燒一鍋開水一下就把它燙死。我們看到許多人這樣做,我們也曾經做過,對這些小動物任意的殺害。以前不知道,這才曉得自己犯下了重大的過錯佛教我們「發露懺悔」,我們今天明白了,知道自己做了錯事,認真修行每一天念誦供養、修學一切功德迴向這些冤親債主。這個功德我們自己不敢享受,希望把這些冤結統統化解,我們在菩提道上一帆風順沒有障礙。否則的話,常常說到業障現前,業障怎麼會不現前?這些被你傷害的眾生,如何能夠輕易饒過你?不可能。

  我們要學地藏菩薩,以真實心幫助他們破迷開悟,幫助他們離苦得樂心如大地一樣,一切法、一切眾生,賴以住持、生長、荷擔。所以經上說:「心如大地,能安一切。」這是把地比作心、比作識。我們今天看到大地,腳踩到大地,要知道迴光返照。地是我們的心地心地平等,載荷諸法,載荷一切眾生,你喜歡的、愛的人也住在這個地上,你討厭的、怨恨的人也住在這個地上,地不分親怨、沒有好惡,我們要學大地。我們心地原來跟大地是一樣,現在在裡面起心動念,分別好惡,分別好醜這是錯誤的。地不分別,換句話說,真心不分;妄心在分,妄心是錯誤的。知道妄心在分,就知道眾生心;知道大地不分,就知道真心。所以本經的立論就是真心跟妄心。這是說「地」這一個字

  第二個是「藏」,藏是藏,含藏的意思,我們世間人講倉庫、寶庫。世間人一些珍寶都要好好的收藏起來,這些財富可以保障他生活的安全。如果自己失去了財寶他就感覺恐懼生活沒有保障,所以世間人,人人都希望收藏這些珍寶、這些財富。佛用這個來比喻,我們自性裡面有寶藏那就是「三德秘藏」,我們真心自性里頭。「法身」是真身,宗門裡面所謂:「父母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法身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凈。第二個「般若」,般若智慧,究竟圓滿智慧是我們自性里頭本來具足,不是從外頭來的。無量無邊的智慧,此界、他方,過去、未來有一樣不知道,這是所知」。所知現在不知道,不知就變成有障礙所知是本有的,現在有個障,障住了我們的所知這叫所知障」。所知障跟煩惱障立名的用意不同,煩惱就是障礙所知不是障礙;障礙所知的那個障就叫所知障。

  如果我們從佛法名相來說,妄想、分別、執著執著煩惱障,完全是煩惱;分別裡面一部分是煩惱,一部分是所知障;妄想裡面完全是所知障。有人問,無明從哪裡來?無明怎麼來的?其實釋迦牟尼佛在楞嚴會上講得好清楚、好透徹,讀《楞嚴經的人也是囫圇吞棗,就這么含糊過去了。佛講得很清楚:「知見立知,是無明本。」什麼叫知見?「知見」就是所知所知就是般若智慧你在所知里頭還要立一個知,就錯了頭上安頭,那就無明的根本。你不要所知上再立一個知,你的智慧就現前;你偏偏要立一個知,那有什麼法子!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這個你們看清楚了,我們用這個比喻,大家看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這是所知這是知見。偏偏說:「法師手上拿一本書」,完了,馬上墮到無明裡去。這個東西叫書嗎?這個東西叫手嗎?手是你建立的,書是你建立的;你要建立這個叫書、這個叫手,你就完了,這就無明佛法沒到中國來,中國人也很聰明老子就知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你說個名已經錯了那是自己的意思,不是事實真相。所以你在知見上立知,你就墮到無明你就是起了妄想妄想里頭又有分別、又有執著一大東西麻煩來了,一連串都來了

  佛給我們說法佛說「我」,但不執著我,這個高明。六祖問永嘉:「你還有分別嗎?」永嘉答得很好:「分別亦非意。」我分別就是沒有分別,心裡頭真沒有分別,干乾淨凈的。分別什麼?為大眾分別。所以「說就是無說,無說就是說」,你要說是「說」,你不懂得「無說」這個意思,你也不懂得佛的意思。如果「說」跟「無說」分二截,「說」也錯了,「無說」也錯了。「說」是什麼?分別、執著;「無說」是無明,都墮在兩邊了。要知道「說」跟「不說」是一不是二,「說即無說,聞即無聞」,你通了,障礙都沒有了。你能在這上面體會,宇宙人生真相大白了,你真正入了不二法門世間人可憐活在相對裡面,相對就是二,對立。說「大」對面有個「小」,說「空」那邊就有個「有」,總是在相對;說「我」對面有個「人」。幾時你能夠一下覺悟到,我跟人不二,空跟有不二,性跟相不二,理跟事不二,事跟事也不二,你才入佛法,你才懂佛法。所以佛法之難,難在哪裡?就難在這個地方。難在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永遠放不下,只要放不下你就入不了大乘之門大乘跟你絕分。你修學大乘,是修學一種皮毛常識而已,真正大乘是什麼樣子,你根本不能夠體會。這是跟你般若

  還有一秘藏,「秘」是秘密,「藏」是含藏在自性裡面的。「解脫」,就是大自在,就是《華嚴》裡面講「事事無礙」,都是自性里頭本有的、本來具足的。這是「藏」的意思,這個叫「三德」,自性裡面的三德。為什麼叫秘藏」?秘是好像很秘密,一般凡夫不能夠覺察,六根接觸不到;不能覺察就好像很秘,就好像藏在那個地方,「藏」,沒有被人發現。換句話說就是眾生不能明了、不能理解,稱之為秘密。而心性裡面確確實實包含無量無邊的一切法,本性里頭本來具足,用之不盡,這是「藏」的意思。好比我們世間的金礦一樣,這個金礦里頭含藏著金非常豐富,你去取、你去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是金礦在哪裡你不知道、你不曉得,那就變成秘密。佛用這個來比喻我們心地寶藏大地含藏跟心地比,那不成比例,我們心地里含藏的寶藏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佛法,一切眾生無量的世法,都含藏在其中。你只要開發心寶藏,給諸位說,世間法、出世間法全都通達,全都沒有障礙

  佛法的教學是開發自性寶藏自性寶藏要用什麼東西開?那個工具一定要稱性,不是稱性的工具,你就沒有辦法開發自性寶藏。稱性的工具是什麼?就是「孝」跟「敬」,所以《地藏》稱為佛門孝經。《地藏經要用現在的話來講,它就孝道跟師道,「孝親尊師」就能開發自性寶藏如果你不能孝親、不能尊師,你永遠在佛法門外,換句話說,你學小乘也許能夠有一點點成就,學大乘沒有分;大乘是開發自性,跟小乘不一樣。小乘是在事相上,換句話說,它還是世法。小乘之間出世法你也得不到,換句話說,你縱然修學小乘你也只能停留在初果、二果這個境界里頭,四果是證不到的。要想證得小乘的四果,小乘最高果位還是要孝親尊師。這是真理,十方三世所有一諸佛如來有一個例外的。

  世尊在《觀經》三福裡面說,這三種凈業是「三世諸佛凈業正因」。這話說得多清楚、多明白,我們提起來,諸位同修都能夠記得,也都能說,可是就是不肯去做那就法子。「說」,一天說一千遍、說一萬遍也沒用處,「說食數寶」有什麼用處?一定要自己認真去做去做到!把孝順父母的心推廣孝順一切眾生諸佛如來確實是這么修的。一切眾生就是我自己的父母,不是別人,一切眾生就是我們的老師,讀了《華嚴》,你應該相信。不但一切人是老師昨天我們講樹,樹木花草哪一樣不是老師?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真的是微塵、一毛孔,我們觸目都能夠醒悟,那就老師昨天看到樹,種子信心,根是慈悲,身是智慧,枝幹是五度,在在處處只要見到了,心裡面都開智慧。正是惠能大師所說惠能見五祖,跟五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他怎麼不常生智慧?六根接觸外面境界開悟這就是常生智慧。我們今天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煩惱,順自己意思貪愛,貪愛是煩惱;不合自己意思討厭討厭煩惱。人家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智慧不生煩惱這就是凡聖不一樣,起修不相同。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肯定我們自性本來具足萬法,具足一切法,這個是寶!像大地裡面含藏一些礦物寶藏一樣。大地含藏的寶藏用得盡,我們心性裡面含藏的寶藏用不盡,為什麼不懂得開發!這四大菩薩就是開發自性寶藏的四個法門。這四個法門要同時用,地藏菩薩的「孝敬」,觀音菩薩的「慈悲文殊菩薩的「智慧」,普賢菩薩的「落實」,四大菩薩教我們開發自性寶藏。這四個法門缺一個都不可以,像一張桌子四個腿,缺一個就倒下來,它就站不住了,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佛在一大乘經裡面所說,千經萬論不外如是。諸佛菩薩明白了,就落實了,他得到受用,他得的是自在、大圓滿。我們眾生迷惑顛倒,迷失了自性,胡作妄為,所以搞六道輪迴生死流轉,永無出期。

  但是我們的性德無論在覺、無論在迷,它並沒有改變;悟,沒有增加一絲毫,迷,也沒有損失一絲毫。佛為什麼尊敬一切眾生?連蚊蟲螞蟻尊敬。他為什麼尊敬?蚊蟲螞蟻也是眾生,它的性德也是圓滿的,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只是它迷,它變成這個樣子,它不懂事,胡作妄為,搞成這個樣子。雖然搞成這個樣子,它的性德依舊是圓滿的,沒有缺損一絲毫,所以諸佛如來對它平等的尊重、平等的禮敬,也平等供養。在十大願王裡面佛對它們不贊嘆,可是恭敬供養是決定平等的,慈悲一切!

  我們要認識心地,肯定寶藏。知道我們的真心,這個「心」從般若上講就是「大菩提」,從法身上來說就是「大涅盤」。大涅盤通常也稱為「大滅度」;「涅盤」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滅度」。如果就這三個字來說:「大、滅、度」,「大」是法身的意思;「滅」是滅煩惱,滅妄想、分別、執著就得自在,大自在解脫;「度」是明了、是覺悟,就是般若智慧菩薩六度,這六條是智慧,他們過的是高度智慧生活,他們過的是究竟圓滿智慧生活。我們今天過的是煩惱日子

  法身般若解脫,這三德是自性本具的三德,一一都具足「常樂我凈」。所以常樂我凈,我們稱為四凈德。「常」是永恆不變。「樂」是離一切苦,我們世間人講苦樂苦樂是相對的,所有一切相對的苦樂統統沒有了,統統斷盡了。「我」是主宰的意思,自在的意思,真正做得了主、真正得大自在。「凈」是清凈,一塵不染,心地空寂真心裡面不能有一物,惠能大師講得很好:「本來無一物」,要知道本來無一物你要在里頭加一物進去,錯了。一個念頭就是一物,不能加。所以參禪的人,念一聲佛號就被染污了,要漱口三天。本來無一物,怎麼會有一個「佛」進去!佛也沒有。佛都沒有了,我們要不要念佛?要念。怎麼個念法?「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就正確了。如果你「有念」,你就有一物,錯了。你「無念」也有一物,有什麼一物?有個無念,你也錯了。換句話說,念錯了,不念錯了

  怎樣才不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就不錯;兩邊不住,中道不存。「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就像諸佛菩薩應化在九法界裡面,示現種種身,從事種種事業,他無念、無生。無念,他沒有離念,無生他也沒有離生。他在六道里頭捨身受生,跟眾生示現是一樣的,他是「離即同時」,所現的相沒有自己,現的相是「慈悲應現」,覺悟眾生的。雖然覺悟眾生,沒有覺悟眾生這個念頭就像金剛經所說,雖然度一切眾生,而實無眾生得度者,他沒有起念。經上常常用雲來做比喻比喻什麼?無心、無念,在佛法里講無作、無為。無為而無所不為,無作而無所不作,這樣與自性體、相、用,與自性法身般若解脫就相應,與「大方廣」就相應,這是菩薩行,這是菩提心。

  我們今天在凡夫位,我們有嚴重的迷惑,我們有深重業障,我們也很想契入菩薩境界從哪裡下手?一定要從斷貪瞋痴下手,佛法、世法都不貪染。順境不貪逆境不瞋,從這兒做起,從這里下手;順、逆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痴。不貪、不瞋、不痴叫「三善根」。斷惡修善,斷什麼惡?斷貪瞋痴;修什麼善?修不貪、不瞋、不痴。從這里下手,恢復我們自性寶藏,因為貪瞋痴在所有障礙里最嚴重;最嚴重的要先下手,我們今天不能成就,就是不能斷貪瞋痴。你無論怎麼樣修學,你都是不得其門而入,搞一輩子都是有漏的福報。如果要不修孝敬,你這個有漏的福報還不在人間享,在餓鬼畜生道裡面去享,這都是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白。

  「菩薩」這兩個字印度話,它的意思古人兩種翻譯:一個翻譯叫「大道眾生」,這是古譯的;玄奘大師以後翻作「覺有情」,覺悟有情眾生兩種翻的都好。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華嚴經》應當傳授給什麼人?大心凡夫。諸位要曉得,「大心凡夫」就是大道凡夫,雖然沒有給你說是菩薩,你只要發大心,你就菩薩。如果說你菩薩你會嚇一跳:「我不菩薩我不敢當!」如果說你是大心凡夫:「可以,我是個凡夫,我發大心就行!」殊不知大心凡夫就是菩薩。覺有情也好,我們是有感情眾生感情就是煩惱有情是有煩惱;雖有煩惱,他覺悟了,這個行。覺悟了,就是我所說方向對準了。雖然還沒有入佛的境界,但是你這個心、行、方向,確實是成佛方向,角度沒有偏差;像航海、航空一樣,我們羅盤對得很准確,方向很准確,雖然還看不見彼岸,但是知道決定可以達到彼岸這是菩薩」的意思。

  菩薩是人,千萬不要誤會,菩薩不是神、菩薩也不是仙,菩薩是人。如果說得更明白一點、清楚一點,菩薩是個明白的人凡夫是個糊塗的人,這個大家就好懂了。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它的業因果報,我們常講因緣果報,那你就稱之為菩薩如果你不了解,對人、對事、對物都不了解,不知道是怎麼事情這就叫做凡夫地藏菩薩名號,我們就簡單介紹到此地。

  下面還有「本願」兩個字。「本」是根本,在此地的意思是說,他這個願不是這一生才發的。我們知道一切眾生有過去生,也有未來生,所以講三世。地藏菩薩在過去生中就發這個願,過去還有過去,過去無始,無始劫來生生世世都發這個願,我們稱這個願叫本願。所以這個願是有根本的,不是這一生當中才發的。「願」是一種希望、是一種希求,這個希求、希望能夠得到滿足,這就稱之為願。如果意思說得更深一點,「本」就是真如本性,而「願」是從本性裡面發生的,這才是乘法裡面講「本願」真正的意思。

  菩薩,如《華嚴經》上所說法身大士,已經斷掉了妄想、分別、執著,這已經斷盡了。所謂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確確實實契入如來果地上的境界,雖然入得不夠深,但是已經進入,已經是明心見性這個時候的願,是從自性裡面發出來。沒有見性的人是從識裡面建立的願心。我們講有過去世,過去世中還有過去世,多生多劫都發這個願,這是從識心裡頭說的;明心見性之後是從本性裡面說的,這兩個意思都可以說之為本願,本願的意思淺深有差別

  但是在相用上很接近。在事相上,無量劫生生世世有這個願,他這個願力很強也不容易被外面境界所移。縱然被外面境界所動搖,他很快會回頭,他會覺悟他會回頭,他能懺悔。如果這個願是這一生才發的,或者是過去一生、兩生所發的,他這個力量淺,很容易被外境迷惑;迷了之後,不容易回頭,不知道懺悔,我們就曉得他這個願力深度不夠,也就是他沒有「本」,如果有本一定肯回頭。我們在《觀經》裡面看到,阿闍世王造的種種罪業,到自己得到這個果報病苦現前、地獄相現前,他能夠悔過、能夠自新,這個說明他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修持力量,他的願力很強,雖然一時糊塗、一時迷了,到緊要的關頭他還能覺悟這都是從事相上看的。

  如果是法身菩薩自性裡面發的願,那才是真實實的本願,決定不會為外境動搖。即使在這個時代,佛在經上講「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他也會如如不動不受影響。這是本願一點的意思。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第二集)

  1998/5  新加坡凈宗學會  檔名:14-012-0002

  昨天講到經題,介紹了「地藏菩薩」,今天我們接著再介紹「本願」。題目對我們修學關系太大了,必須要很清楚的理解。許許多多的同學們不能說他不用功、不能說他不精進,為什麼得不到成就?實在是因為對於心地寶藏沒有真正認識清楚。世間人在過去無論是哪一個行業尤其是讀書人佛法更是不例外;世法裡面重視立志,一個人沒有志向,他的一生奮鬥努力沒有目標,當然不會有結果。佛法發願發願世間人所講立志是同樣的意義,一定要發大誓願。我們的願為什麼發不出來?這個道理並不難懂。佛常常在經上做比喻,譬如一個植物種子為什麼它不能夠發芽、不能夠生長?是這個種子沒有放在地上。我們把種子放在桌子上、放在茶杯上,它永遠不會發芽成長。所以願一定要有個依靠,依靠什麼?依靠大地、依靠心地心地不明,願怎麼能生得出來?一定的道理樹木要依靠大地它才能生根、茁壯、開花結果。

  諸佛菩薩的大願都是從心地上建立,所以地藏個字很重要。為什麼說修學大乘從「地藏」開始?你的願心是從地藏建立,你的「行」也是從地藏建立。心地裡面含藏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才藝,你才能發揮得出來。如果不明心地本具的德能寶藏你怎麼樣苦修都不會有成就在此地講願是種子。《華嚴經》里頭把信心比喻種子,也非常有道理你不信,你的願從哪裡生?

  「願」稱之為「本願」,上一堂跟諸位略略提過。「本」有兩個意思:從事上講無量劫生生世世都曾經發過這個願,發這個願,你為什麼沒成就?願是發了,不是從心地上發,不是從真心本性裡面發的。從哪裡發的?從意識心裡面發的,妄心裡面發的;妄心是生滅心,所以你那個願會滅。如果從真心裡面發的,這個願就不會滅,真心不生不滅,這個願發了之後,不會退轉;從妄心裡發的會退轉。緣消失了,願就沒有了,這一生再投生到人間來,又遇到佛法,把從前的願心又勾引起來,就這么回事情,所以稱之為本願,這個意思淺。

  深一層的意思,「本」就是真如本性,從真如本性發的大願這叫本願。諸位要曉得,果真從真如本性發的大願,你就不凡夫,就是《華嚴經上講法身大士。因為你會真心,用妄心是凡夫,用真心菩薩。你們都學過《百法明門》,法相唯識入門的一個課本。《百法明門》裡面給你講「同生性、異生性」,這兩個都是此地講「本」的意思。異生性就是用妄心,「異」是不一樣,跟佛菩薩不一樣,用的心不一樣;佛菩薩真心,你用妄心,你跟佛菩薩差異就叫「異生性」。哪些人是異生性?十法界都是異生性。別說六道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跟十法界裡面的佛,像天台家所講藏教佛、通教佛,都是異生性。

  哪些是同生性?「同生性」就跟諸佛來用同樣的真心。如果用相宗的話來講:「轉八識成四智」,這就是用真心那就是同生性。「同」是跟諸佛如來相同,跟佛用的是同樣的心,用真心。佛的心好比十五的滿月,如果你會用同生性,你好比是初二、初三的月牙。月牙雖然跟滿月的光不一樣,但是都是真的,都是真正的月光,不是假的。異生性,古人把它比喻水裡面的月亮,是月亮影子,那個叫異生性,那個不一樣,不是真的。雖然是月牙,像初住菩薩、十住菩薩的是月牙,到十行、十迴向、十地,慢慢在增加它的光輝,到如來果地上那就是滿月,統統用的是真心。從真心裡面建立的信心,從真心裡面發起的大願,這是本願。這樣的願力,古德講,經得起考驗,什麼樣的狂風大浪,他也不會動搖;無論什麼樣的順境逆境,他決定不會為境界所動。為什麼?他那個願是從真心裡發的,他是真心。如果不是依真心,是妄心發的願,這個願力不強,願力很弱,很容易境界所轉,很容易迷失方向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

  真心就好比是大地真心裡面本具的智慧德能就好比是根,立願就是本。然後你的行持,我們講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就好樹木的枝幹、枝條、花葉、果實,自然就茂盛,所以願要從真心裡面發。真心必須要肯定自己心地寶藏,與十方諸佛如來無二無別,你要肯定。在這個地方建立信心,從這個地方發起大願。我們雖然在經教裡面知道有這么一樁事情,可是在生活當中依舊還是妄心作主,一妄一切都妄,不會說我發的心、發的願是真的,其它的生活是妄的,沒這個道理,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由此可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把虛妄習氣改掉,要不在這個地方功夫,不叫做修行那是假的,假修不是真修。真修,不僅僅是宗門裡面著重提倡從根本修,所以禪宗成就快,根本是心地,教下又何嘗例外,凈宗也不例外。凈宗如果用真心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實報庄嚴土,不會生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可是凈宗的確是個方便法門,其它任何宗派、任何法門,如果不用真心就決定不能成就。但是凈土好處在此地,妄心也能生凡聖同居土,這個給我們來了很大的方便。煩惱習氣斷不盡的人,如果能夠依照凈宗經論所講的道理方法去修學也能成功、也能往生這是凈土無比的殊勝

  所以發願你是根據什麼發的,你是從哪裡發出來的?我們不能不曉得。我們再說落實到事相上,事相里頭有通、有別。通是共同的,一切菩薩、一切諸佛共同的大願,這就是「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是通願。這個願從什麼地方建立?發生起來的?是從自性裡面的般若慈悲你沒智慧發不起來,沒有慈悲也發不起來。因為有智慧、有慈悲,見到眾生苦,特別是六道裡面眾生,無始劫以來墮落在六趣流轉,沒有辦法出離。佛菩薩見到,所以發起「眾生無邊誓願度」,這一是從這個地方發的。

  在四諦裡面依「苦諦」而發的,我們發願是不是依這個?現代的眾生古時候眾生的苦,不曉得要加多少倍。不覺悟的人,他的心思愚昧,觀察世法含糊籠統,看不清楚科技給我們帶來生活上一些方便,今天的聲光化電,古時候沒有,可是你有沒有想到我們享受科技的方便,付出多少的代價!你要仔細去思惟那是人所講得不償失。我們得到的受用很小,時間很短暫,我們付出的代價太大了,不成比例。換句話說,我們再說得清楚一點、明白一點,把我們在六道受苦的時間加長了,在六道裡面受的苦難加重,你說值不值得?為什麼是這個現象?這種物質文明的生活,增長我們的貪瞋痴慢,遠遠不如古代;古代這種生活一般人貪瞋痴慢的意念有,比現在薄。換句話說,他輪迴時間可以縮短,六道裡面受苦可以減輕,我們今天不然。不要說很久了,半個世紀之前,還沒有聽到人說地球病了,生態環境不平衡了,沒有聽說過;空氣污染、環境污染,沒聽說過。五十年前、一百年前,沒有!哪有這些名詞。

  現在科技的進步可以說是日新月異,可是帶來的災害,你就沒有想到。如果這些科學家要豁然覺悟了,這負面的災害太大我想他這個科學技術就終止,不再發展、不再去做了。一個頭腦很清楚、很冷靜的人,才能觀察得出來。所以眾生苦,物質文明雖然進步,眾生比從前生活得更苦。物質上享受有一些方便,可是精神上的痛苦,人人都不能夠避免。你今天在這個社會上,你有很多財富、有很高的地位,依舊不能避免。哪有古時候的人那種生活悠閑自在。我們在古文里讀過很多,從前做官的人、做地方首長的人領導的人工作不繁忙,每天一、兩個小時事情就辦完了,其餘時間讀書、寫字、畫畫、遊山玩水,過的是詩情畫意的生活。哪裡像現在人過的是分秒必爭,這個日子有什麼過頭,這么緊張、這么痛苦。明白事實真相還願意到人間來投胎嗎?他不來了覺悟的人只有佛與大菩薩來,來救度這些苦難眾生,實在講,四弘誓願這一願才叫真正的本願。

  要發願眾生,自己一定要能給眾生榜樣、做模範,那就德行眾生為什麼受苦?因為煩惱不斷,見思煩惱天天在增長、天天在擴大,這個事情果報就不可思議。所以佛菩薩要做一個好樣子,斷煩惱世間犯了錯誤,不了解宇宙人生真相,增長貪瞋痴慢,不擇手段做一些損人利己之事,不知道因果定律世間人常講損人利己,其實這個話是錯的,依舊不了解事實真相;明了事實真相,我們知道損人決定不利己,沒有這個道理。只有利人才會利己,這才是一定的道理,損人哪能夠利己?可是他們迷惑顛倒,以為自己的利益一定是建立在別人損失我們就得利益這是妄想這是造極重的罪業。所以《了凡四訓》我們要推廣,讓這些人多念念,然後才曉得每一個眾生一生「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用不正手段得來的,依舊是你命中所有的。你命中沒有,你試試看,你去搶人家,看看你能不能搶得到?你命里頭沒有,你還沒有動手,已經被警察去了。換句話說,你能夠偷得到、你能夠搶得到、你能夠霸佔得到,統統是命中所有,不用這些手段也能得到,那你何苦!所以明白人常講,「君子樂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這個話就是說你一生的福報是你前世修的,你命里頭有這個福報,任何力量擋不住,你決定會得到,你決定丟不掉,何必用這些不正當的手段錯了!

  佛菩薩世間眾生示現最好的榜樣,你們用不正手段得到,我用正當方式我也得到。為什麼要干這些害人害己的事情!為什麼不多做一些利己利人之事!佛菩薩做這個樣子,所以才有第二願「煩惱無盡誓願斷」。最重要是斷給別人看,一定要為社會大眾做一個樣子,建立自己的德行,才能被社會廣大的群眾敬仰。你這個人有道德,他才願意跟你學,你勸他,他才會聽;自己德行要有虧欠,你說的真正是好話,人家聽了懷疑,不能相信、不能接受。所以未度眾生,先要示現德相。

  德行標准也沒有一定,要看現前的狀況這一時代這一個地區一般眾生的是哪些毛病?針對於這些病態下手,才能收得到效果。現在眾生貪心重,貪圖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菩薩示現首先就要放下名聞利養,捨棄五欲六塵,就得從這個上面下手,這叫自利利他;成就自己,感化眾生。如果光是講經說法,自己不能夠身體力行,別人聽了會有疑惑;你自己說得這么好,你自己為什麼不肯做?換句話說,你就收不到度眾生效果。所以一定要自己做到、說到,先要把它做到,然後你再說,大家才沒話說。其次的是我先說到,然後我自己也能做到,要兌現。

  現在眾生煩惱重,現在眾生忘本,連儒家都明了「本立而道生」,本忘掉了,這怎麼得了?「本」是什麼?地藏本願,本是「孝順父母、奉事師長」,這是本。所以我們要提倡孝道,要提倡「知恩報恩」,不僅是口頭說,我們要做到。現代人與人關系只看利害,今天給我有利,我們做朋友,我恭敬你、巴結你;明天沒有利了,就是路邊人,不相識了。如果有利害衝突那是敵人這是什麼社會?如果叫這個社會不亂,不可能!

  提倡孝道、提倡紀念祖先,現在佛門還在做,清明祭祖、中元祭祖、冬至祭祖,一年三次重大的祭祀節日,提倡孝道我是一生福薄,前生沒修福,這是佛經里頭說「修慧不修福」,可是我還沒有落到「羅漢托空缽」,我還沒有落到這個程度還能勉強維持溫飽。我如果有大福報,給諸位說我不建寺廟,我建祠堂,提倡孝道。這個話我說了幾十年,希望能建祠堂,建百姓宗祠,每年這三個節日舉行重大的祭祀在這里頭宣揚孝親。現在祭祀完全落在形式,很遺憾。譬如說我們清明、中元、冬至祭祀祭祀節日應當是七天。前面幾天是講解孝道、表揚孝道,最後這一天才舉行儀式,這個就有意義。否則的話,徒具形式什麼叫孝?孝的意義在哪裡?不知道,這很難收到效果

  我們國家孔子的誕辰訂為教師節,這是紀念老師,一年有一次。凡是祭祀現在都應當是七天,要把為什麼要修孝道?為什麼要重視師道?給社會大眾講清楚、講明白,這個祭典才有意義,才不至於僅僅落到形式上。就連我們平常佛門裡面一些儀規,譬如凈宗學會成立之後,館長提倡三時繫念的佛事,所以我們把三時繫念詳詳細細講過一遍。做三時繫念之前,一定要把三時繫念講過。要拜梁皇懺,一定要把梁皇懺從頭到尾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後大家去拜懺,這個心才相應,才能收到效果對於裡面的理、事、境界無所知,照那個模式去做,收不到效果。所以古人這種懺悔,確實有不思議的力用;現在人我們修這個懺悔見不到效果道理在此地。如果人人對這些理論、境界都清楚,那不必講解,來修這個儀式,行!現在人都不懂,對這些儀規都不了解,所以必須預先要上課。

  世出世間都是建立在孝道基礎上中國儒家孝道基礎,所謂是《六經》,皆是孝經》的註腳。同樣一個道理大乘佛法建立在孝道基礎上,可以講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都是《地藏經》的註解。諸位真正能深入,你就能體會到這個意思。

  這兩願是觀察四諦而建立。能觀察四諦智慧,能發起這個大願是慈悲;智慧慈悲都稱性,從性地上建立,這叫本願。就像菩薩一樣,菩薩用什麼來教化眾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菩薩用「道」、用「滅」。這個道,諸佛如來過去也是凡夫他是凡夫修成的;諸佛如來凡夫修成佛道,這個途徑,這個道路,成佛之道。他怎麼樣修成的?將他們的經驗,將他們的方法傳授給還沒發心的這些凡夫,迷惑顛倒的這些凡夫,所以「法門無量誓願學」。菩薩先做出修學的榜樣給大家看,告訴大家這是正路,這是真理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要讓覺悟讓他跟你一起學習。

  從哪裡學起?從孝親尊師學起,世出世法都不例外。現在這個世間孝道沒人提倡,漸漸的消失、淡忘了。而師道是建立在孝道基礎上他不懂得孝道,他怎麼會懂得尊師重道?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現在我們看到學生不敬老師,不足以為怪,你要責怪他,你自己錯了要把不孝父母不敬師長看作正常的現象,現在是這么個時代。如果看到有一個懂得孝親尊師的,那是很不平常,換句話說,那不是凡人。誰教他?沒人他自己會,那不是再來人是什麼?他不凡人,換句話說,佛菩薩再來應化的,凡夫是決定做不到的。凡夫你去教他,他都不能接受,他怎麼會自動做到!

  今天諸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是生大慈愍心,不但你不敬他,還要毀謗他、還要糟蹋他、還要侮辱他,這都是大風大浪,佛菩薩應化在其中,如如不動,為什麼?他的本願是從真心本性建立的。無論你怎麼樣糟蹋,佛菩薩示現到後來,總會有一你會覺悟你會悔過,這個要用時間感化眾生。佛菩薩曉得一切眾生必定會受感化,因為他業障習氣太重了,不是短時間他能夠體悟,需要一段長時間,需要一段深化,他才能感動、才肯回頭。然後認真努力去學習,達到續佛慧命,幫助眾生成就眾生的教學目標

  「孝親尊師」這四個字是性德,自性本具的德行你要明心見性,你一定會做得圓滿滿;你做不到,是你沒見性你在迷惑顛倒。唯有性德才能開發自性,怎麼樣才能明心見性?一定要性修才能夠見性現代人修學見性就難了。倓虛老法師在《念佛論》裡面跟我們講,他說,他一生當中沒有見過明心見性的人,不但沒見過也沒聽說過。他說參禪得禪定的人,他見過。參禪得禪定果報是生四禪天,這個很了不起,但不能出三界。參禪要明心見性才能出得了三界,如果不能明心見性,出不了三界這就是他老人家講,在我們這個時代參禪不如念佛念佛能帶往生往生出了三界;不但出了三界,而且出了十法界他是天台宗的祖師他是念佛往生的,往生的時候坐著走的,很難得。天台歷代祖師念佛往生的人很多,大概是受智者大師的影響,智者大師念佛往生的。後來他們的祖師統統都念佛,雖修止觀,不舍念佛,真正得力還是念佛。可是止觀的修學,可以提升他往生的品位,這是真的。我們古人常講「禪凈雙修」,天台宗確實如是,它真的是禪凈雙修。

  所以孝道很重要很重要!過去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常說,「孝」這個字,這個符號就是代表我們真心本性中國文字完美世界上罕見的,這個字形相樣子是會意,叫你看到這個字,體會裡面的意思,這個符號的意思。這個符號「孝」上面一半是「老」字,下面一半是「子」,這兩個集合起來稱之為「孝」;這是說明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體,這孝字的本意在此地。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是一體,這從豎的說。有豎當然就有橫,所以這個符號實際上代表什麼?佛法裡面所講「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十方、三際是一不是二,換句話說,十方、三際是一個自己,這不就是佛法講的法身!法身就是講十方、三際是一不是二。「孝」這個字佛法裡面講就是法身理體,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從這個體生的,都是從孝生出來的,不孝怎麼行!

  孝就是一心,孝就是一真,孝就是法界,我們修學大乘人對這個不能不懂。所以修學以它為根本、以它為基礎,從它這裡面生出大慈大悲,就是觀音法門。大家曉得觀音千手千眼,表什麼?表眼到、手到。看到眾生有苦了,立刻就去幫助他,千手千眼表這個意思。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文殊菩薩是不是千手千眼?普賢菩薩是不是千手千眼?我們佛堂裡面兩旁邊供的是文殊普賢千手千眼,地藏菩薩也是千手千眼,任何一尊佛菩薩都是千手千眼。千手千眼代表眼到、手到,表這個意思,不是真的一千隻手、一千隻眼,實在就是我世間人常講雙手萬能,觀察入微雙手萬能,表這個意思。這是讓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當去學習的。

  對眾生,幫助眾生終極的目標,一般講目標三種。最下等的目標是解決眾生現前的困難,幫助他一生能過幸福美滿生活這是下等近程的目標。中程的目標,是要幫助他來生還要得福,不能說這一生享福,來生墮三惡道,那就可憐、那就錯誤了。這一生享福,來生繼續還要享福,更希望來生福報這一生還要大一些,比這一生更殊勝一些,這是程度生的目標。遠程、大的度生的目標,是要幫助他圓滿證得無上菩提,換句話說,幫助他成佛,這個目標才真正是達到圓滿。佛菩薩教化眾生,為什麼特別贊嘆凈宗法門,凈宗法門這三個目標統統都含攝在其中,實實在在說這是圓滿。所以一切諸佛贊嘆阿彌陀佛,尊他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就是他教化眾生、他度眾生,三個目標圓滿。而且確確實實凈宗教人是建立在孝敬的基礎上

  《觀經》的凈業三福,一開端就教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從前人懂得,所以作父母兒女一樁事情最重要?「尊師重道」,他不是教別的。老師學生第一重要的課程就是「孝順父母」。所以一個小孩從小接受這個教育,少成若天性,從小灌輸、從小教導,在他心地、在他阿賴耶識裡面根深蒂固,永遠不變,他能夠盡孝。孝裡麵包含一切世出世間法,在此地不能細說。在家能孝親、能友愛兄弟這就是「悌」;能報效國家,就是「忠」。所以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孝是個根本,其餘七個都是孝表現在不同事相裡面,給它建立的名相,其實就是一個「孝」字。

  在佛法裡面三學、四攝、六度,無量無邊的法門是一個「孝」字,世出世間正法決定是建立在孝道基礎上。一個道場的建立,大眾在一起熏修,為什麼第一部要講《地藏經》?道場硬體的設施建立了,建立之後我們得到這個硬體,要在這個地方建立軟體,就是心理的建設。心正則行正,與道就相應,與心性相應,與宇宙人生真相相應。

  《地藏菩薩本願經》特別殊勝之處,孝是從母親做起,一個人在世間最親密的是母親父親還次一等。一個嬰兒生下來,時時刻刻不離母親的懷抱,受到母親的關懷、照顧,恩德無與倫比,所以講孝親第一個母親。這個經裡面我們看到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就是修學地藏法門的這個人,地藏菩薩是一個人。凡是修學孝親尊師的這個人就地藏菩薩,凡是修學慈悲救一切眾生苦難的這個人就觀音菩薩,這個意思我們要懂。我們要以一生具足一切菩薩才能圓成佛道這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真正的意思。我們要學地藏的孝敬,要學觀音慈悲要學文殊智慧我們現在講理智,要學普賢菩薩的落實,這不是一個具足了四大菩薩。四大菩薩再要細分,就是無量無邊一切菩薩這叫法門無量誓願學。

  從這個地方諸位也就能體會到,《華嚴》、凈宗經典裡面所講「一即一切」,一個法門決定含攝一切法門地藏孝敬,孝敬裡面當然有慈悲,孝敬裡面有理智,孝敬落實,一個地藏具足觀音文殊普賢,不是統統具足了!普賢菩薩實踐,實踐裡面必定有孝行、必定有慈悲、必定有智慧,那不是一個菩薩具足一切菩薩!所以才給你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法法圓融,法法無礙,你才真正懂得佛法不可思議。所以我們在這里看到他是母親發心,這比什麼都親切。教給我們孝順心怎麼樣生起?度母親母親對我們有這么大恩德,無論我們在哪一個地方、在哪一個時候,念念不忘。念念不忘是在心上,為報母恩,不但我們不可以做錯事,連一個惡念都不生起,為什麼?對不起母親,這不是母親兒女的期望。每年舉行一次祭祀那是提倡孝道、擴展孝道,用意是在此地,是利他的。「念念斷惡、念念修善」,這是母親的這個心約束我們必須要這么做。你說這個孝的力量多大!推動我們在菩提道上精進不懈。

  從孝母親使我們聯想到教導我們的老師,沒有老師,我們怎麼會懂得孝道,所以老師恩德不能忘。朴老提的「知恩報恩」,這四個字世尊在《大般若經》里講的,二地菩薩修學的法門。二地菩薩在《大般若經》里所說的主修有八個科目知恩報恩是其中的一個科目在這個時代特別值得提倡,現在社會忘恩負義的人很多,忘恩負義是罪行、是過失、苦報;知恩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