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發菩提心,會有十種現象

  第一,「親近善友」。在他人生觀裡面,不是父母第一親,是善友第一親。父母生我的是肉身,身命,善友生我法身慧命,我們自己的法身慧命要靠善友;他樂意親近知識他不願意離開善知識這是第一個現象。今天唯一的途徑,只有憑善知識推薦、介紹。你認識一個真正善知識他會給你介紹一位,就像華嚴經》上五十三參一樣,我們才能找得到,才能認識。否則的話,到哪兒去找?找不到。實在找不到,找古人去,找蓮池大師,找蕅益大師;我學《華嚴經》,找清涼大師我找他們,他們的著作在,我們依照這個來修學,不會錯的。做古人的私淑弟子,天天念他的書,天天念他的文章,就是親近善友。讀了之後要依教奉行。怎樣才能變化氣質?念了之後,自己要深深反省,把自己的毛病習氣都革除,學習聖賢人德行,這個樣子就能夠變化氣質。

  第二,「供養諸佛」。這個供養諸佛意義,絕對不是你家裡頭供著佛像,每天早晚上禮拜,做早晚課,不是的,不是這種供養,而是我們十大願王第三願所講的「廣修供養」。特別是修法供養,自己依照經論切實奉行,同時又將修學的功德利益隨時隨處普遍的介紹給一切眾生這是真正供養諸佛是誰?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他怎麼不是佛?所以他的心是平等心、清凈心,看一切眾生都是佛,他要修廣大的供養眾生雖然是佛,他沒覺悟他是迷惑顛倒的佛,所以要以覺悟方法供養他,讓他聽了接觸到也能開悟也能夠恢復他的自性,這才叫真正供養這是我們在「廣修供養」裡面講了七個例子,發菩提心的人他一定主動積極去做的。

  第三,「修習善根」。無始劫以來的習氣,是六道生死輪回的根本,貪瞋痴慢是三惡業,三惡業反過來叫三善根。所以他認真修學,修學什麼?於一切法不貪、不瞋、不痴、不懈怠,不懈怠就是精進,這個合起來叫四善根。一切善法都從這四個根生出來的,他決定是認真努力的來修學。

  第四,「志求勝法」。勝是殊勝,在世出世間一切法裡面,他一定選擇第一殊勝法門來修學。什麼是第一不知道,學多了就有比較,俗話常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你要學多了,就有比較了。所以,自古以來許多的祖師大德們,他們在年輕的時候,修很多的法門,絕對不是一開始學就學一個法門,這個太少了。我們在古往今來例子里頭看到太少了,絕大多數的祖師大德都學很多。譬如蓮池大師,禪教都通,遍融老和尚當年是禪宗大德,他去參訪的時候是學禪。蕅益大師他是天台家的基礎,他沒有修凈土之前,他學天台。所以我們今天看他註解全是用天台教義來講的,尤其是蕅益大師註解的《楞嚴經》,全依天台印光大師我們看他的傳記,他年輕的時候學儒,闢佛(毀謗佛法),到最後也是從教裡面才入凈土的。

  第五,「心常柔和」,也就是慈悲,處事待人接物和顏悅色,心地慈悲。縱然你不跟他學,甚至於你不贊成他所學的、他所教的,乃至於你毀謗他、侮辱他,他也不生氣,他也不會怪你,他能夠原諒你。這個顯示出他的修養對於這些剛強難化的眾生他不在意的,不會跟你計較的。如果說某個人是大德,大修行人,大善知識,說一、兩句話不好聽,他面孔就放下來,就記恨在心,我們就曉得他不是真正的善知識,真正善知識決定不可能有這種態度。這些地方我們要認真去學習。

  第六,「遭苦能忍」。在修行過程當中,障礙決定不能避免,諸佛如來菩薩羅漢祖師修行都沒有一帆風順的。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當年是示現的六年苦行,最苦的時候一天是一麻一麥,他能夠忍受得了。在游化階段當中教化眾生,遭遇提婆達多、阿闍世王,僧團裡面有六群比丘不守規矩,天天鬧事,這些都得要能夠忍受。

  第七,「慈悲深厚」。這一條是講他的內心,前面第五條「心常柔和」是表現在外面,表裡一如,有深厚的慈悲心

  第八,「深心平等」。一切法平等,所以他能忍辱他能柔和

  第九,「愛樂大乘」。自己雖然專修一個法門,但是對於其他一切大乘法沒有不讚歎的,正如同本經裡面的五十三位善知識,自己謙虛,讚歎別人。決定沒有說自己誇耀自己的法門,而貶抑其他的法門,我們在菩薩行裡面沒有見到過。尤其菩薩戒裡面,特別是「瑜伽菩薩戒」,《瑜伽師地論》裡面講的菩薩戒。第一條戒就是「自贊毀他」,它把自己讚歎自己,毀謗別人列在菩薩第一條重戒。這個罪過很深,《瑜伽師地論》里頭講得很清楚。如果自贊而不毀他,或者毀他沒有自贊,這個罪要輕一點;既自贊又毀他,這是最重的一條戒,所以《瑜伽菩薩戒本》列在第一條重戒。

  第十,「求佛智慧」,是目的。我學佛的是什麼?求無上正等正覺我是求這個。而我們念佛同修,雖然我們不是把這個擺作我們第一目標,實在講還是第一目標。我們今天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了求無上正等正覺。由此可知,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真正求無上正等正覺

  這是一般經論上講發心十種樣子,心一發人就樣子了。說我心發了發了還跟平常一樣,一絲毫沒有改變,這個發心是口皮上的發心,不管用,不是裡面真正發心。裡面要真正發心,外頭樣子決定就有改變,就會不相同。所以這個發心十相(十種樣子)我們要知道,常常拿這個來檢點,看看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發心?有沒有真正發心?諸佛菩薩發心統統都是這種樣子你看善財,他發心之後可以說他這個十條統統做到了。沒有求得無上菩提之前,他絕不肯休息,辛辛苦苦到外面參學,不肯休息,『精進不退』,他不退轉,不墮落,不懷疑,精進之相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