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圓法師:佛放光現瑞,彰顯十法界一切境相

uploads/content/2022/june/023b3c0d06d50e40b85f1415fb96a7a2.jpg" />

  【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

  這是第六放光瑞。佛光有常光和放光兩種,常光是佛身恆常放出的光明,而放光是由於某種特殊的因緣,從身體的某個部位所發出的光明大眾善根成熟,佛放光明,表示機緣到了,應機說法

  爾時,就是大眾歡喜合掌、一心觀佛的時候。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白毫具有種種的功德,《觀佛三昧海經》中說:「佛初生之時牽長五尺,苦行時長一丈四尺,得佛時長一丈五尺」。就是佛剛出生的時候,兩眉間就有白毫,長是五尺;到佛修苦行的時候,白毫長就是一丈四尺;成佛的時候長一丈五尺。光,我們都知道是表智慧,白毫是在兩眉的中間,那麼在兩眉的中間,白毫相光就是表中道第一義智。

  其實白毫光我們眾生本具,就是我們的佛性。其實我們的佛性眾生本具的,只不過我們的佛性障覆了。眾生無量劫來,不肯發如來心,不肯行如來事,所以本具的光明卻被塵垢埋住了。佛在華嚴會上,以及其他法會中多次放光,但是眾生的根機沒有成熟,佛雖然放光,但是眾生沒有在意沒有看見,所以也沒生起任何的疑念。現在大眾已經聽聞《無量義經》,宣講妙法的時機到了,所以如來特放此光來表妙法,讓大家對於妙法都能有所證。

  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這是放光所照之境世界是指的三千大千世界,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一尊佛的教化區,萬八千就是一萬八千佛世界。這里所說的只照東方萬八千世界,而沒有提到十方世界,我們來解釋一下。在西域都是以東為上,這里說只照東方世界它是有表法的含義的,表《法華經》只被佛性大乘根機,不被其他根機。在下面的偈頌中,彌勒菩薩問,「放一凈光,照無量國」,由此看來,佛放光所照,實際上並不只局限於東方,而是十方,這里的東方是表大乘根機。

  以上是此土的六種瑞相。下面講他土的六瑞,也就是由此土的第六放光瑞中,我們剛才講的,第六種放光瑞中所見到的境界。這六瑞是:見六趣瑞、見諸佛瑞、聞說法瑞、見四眾得道瑞、見菩薩行行瑞、見諸佛涅槃瑞。好,我們看經文

  【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於此世界,盡見彼土六趣眾生。】

  阿鼻地獄,也叫無間地獄是在世界的最底層,也是最苦的地方。阿迦尼吒天,就是色界究竟天,也就色界的最高一層天,也就是有世界的最高處。上句經文說,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就是說,佛放光照亮了東方萬八千世界對於這萬八千世界中,下至阿鼻地獄上至色究竟天,這些世界中的六趣眾生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六趣就是六道: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眾生所作善惡業,感得善惡之報在六道受生,一切眾生對自己輪迴之事不能自知,現在與會的大眾佛光注照,能在此土清清楚楚的看到,萬八千世界每一世界中的眾生六道輪迴不能出離的狀況,所以說於此世界,盡見彼土六趣眾生這是見六趣瑞。

  【又見彼土,現在諸佛。】

  這是第二見諸佛瑞。在佛所放的光明中,不但見到萬八千世界的六趣眾生,還見到了萬八千世界的現在諸佛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示現成佛,他方世界的、彼土的諸佛也和釋迦牟尼佛一樣,在彼土,就是說在他方世界,示現降生、出家、成等正覺,這些景象都清清楚楚的出現在大眾面前也就是說,這些大眾們在佛的光明中,看到他方世界諸佛示現降生、出家、成等正覺這些現相、這些景象。這是二種諸佛瑞。

  【及聞諸佛所說經法。】

  這是第三聞說法瑞。仗佛光明,不但能見到諸佛還能聽聞諸佛說法利益彼土的眾生

  【並見彼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修行得道者。】

  這是第四見四眾得道瑞。在佛光中還見到了這些世界聲聞四眾。諸修行得道者,這里的修行,指的是修行四諦十二因緣之行。得道,就是證得聖果,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證果這叫做得道。彼土的四眾也和現在此法會中的四眾一樣。

  【復見諸菩薩摩訶薩,種種因緣,種種信解,種種相貌,行菩薩道。】

  這是菩薩行行瑞。又在佛光中,見到彼土的菩薩眾們,他們在修行六度萬行。不厭不倦、自覺覺他、日日增進。諸菩薩摩訶薩,指的是三賢十聖。三賢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這三個位次菩薩,十聖就是指初地到十地這十個層次菩薩。種種因緣、種種信解、種種相貌,這個我們在後面彌勒菩薩的偈頌中作詳細的說明。好,我們再看下面的經文

  【復見諸佛涅槃者,復見諸佛涅槃後,以佛舍利起七寶塔。】

  這是諸佛涅槃瑞。般,是入的意思,涅槃譯為圓寂或者滅度。佛光中,大眾可以看到十方的諸佛,度化眾生因緣盡了以後,示現入滅。佛入滅後有佛的舍利舍利譯為靈骨,是佛涅槃荼毗後的結晶,這個結晶體舍利是佛無量無邊功德所熏修的。佛住世的時候,應度的因緣、應度的眾生,應度的因緣已經度了,為了給未度的人作得度的因緣,所以為供養舍利建起寶塔這就是以佛舍利起七寶塔

  摘自 宏圓法師講《妙法蓮華經》講義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