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這樣一思惟,便可過關,不會被境界所轉

  宣化上人慈悲開示

  「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若離信根。心劣憂悔。功行不具。退失精勤。於一善根心生住著。於少功德,便以為足。不能善巧發起行願。不為善知識之所攝護。不為如來之所憶念。」

  文殊師利菩薩乃對善財童子這樣地說:善哉!善哉!善男子!你想學習佛法修行菩薩道。如果離開信根,就不會有成就。信根就是五根之一,何謂五根?就是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學佛的人,第一要有信根。所謂「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若是信根斷絕,什麼佛法也不能接受,不需要學佛法了。為什麼?因為學佛法,必須相信佛法,必須依法修行

  你們天天講《華嚴經》,天天聽《華嚴經》,若是不依照《華嚴經》的道理修行,那就不能把你的心量擴大,也不能把你的智慧現出。聽了多年的《華嚴經》,還是那樣的自私自利,只知道利益自己,不知道利益他人。這就是沒有信根。

  若想有信根,一定要依《華嚴經》的境界修持,假設遇到境界來考驗時,把《華嚴經》的經文想一想,我應該怎樣去做?我應該怎樣發菩提心?這樣一思惟,便可過關。不會被境界所轉,而能轉境界。有了定力就能泰山崩前而不驚,黃金當前而不動」。這種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所以要修行,才能做到「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的地步。

  文殊菩薩不是對善財童子人說:「若離信根,心劣憂悔。」乃是對你我他現在的眾生而說的。善財童子他已經有了信根,他就會為法忘軀,到處求善知識,學菩薩行,修菩薩道。他已經具足信根,可是我們沒有具足信根。文殊菩薩間接為我說法:你們要學習善財童子求法精神,要依照《華嚴經》的道理修行。你們要知道,若是離開信根,你們的心就會下劣,就會憂悔。只知為己不知為人就會憂愁憂愁什麼?「呃!那件事情我做錯了!我不應該做。為什麼?因為對我一點利益也沒有。」這種心量比微塵還要小,一點利益他人的事不肯做,總想佔便宜。要知道吃虧便是佔便宜。學佛法就是處處要吃虧,人家不能忍你能忍,人家不能讓你能讓,人家不能吃你能吃,人家不能穿你能穿。在表面上看來是吃虧,在因果上看來是占方便。這樣,可以增長福報,積集功德學佛法就要把心量放大,所謂「心能包太虛,量可周沙界。」

  好像萬佛聖城成立法界大學、培德中學、育良小學,目的是利益他人,不是存心利益自己。如果只想對自己有好處這種人,就是心下劣了,就要憂悔了。換言之,就是沒有出息

  既然這樣的自私自利,怎會有功德?怎能修行?因之,一切功德圓滿,一切修行具足。因為有自私自利的心,所以時時刻刻為著自己的皮囊作打算,又怕臭皮囊餓著,又怕臭皮囊渴著,又怕臭皮囊病著,又怕臭皮囊死了,為它而擔心;所以憂心戚戚,一天到晚為它害怕,怕這個災難來了,又怕那個災難來了,心裡總是不安寧,總是憂悔。

  有了這些問題發生之後,就會退失菩提心,不肯向前精進,而向後退轉。有了這種心理在作祟,對於修行是最大的障礙物,便不能進步,當然談不到有所成就

  自己種一點善根,便生一種執著自我宣傳,自豪地說:「我做了多少善事,我所學佛法,比誰都圓滿。」到處賣老修行,可是你學的再多,自私心還是那樣重,自利心還是那樣大,一點用處也沒有。「以少功德,便以為足。」譬如,布施與人一分錢,也生執著。逢人便說:「我今天做了功德事,布施一分錢。」或者說:「我今天沒有吃飯,我布施於人,不知有多少功德呢?」或者說:「我今天向佛叩頭,一定有功德!」就生這些不必要的執著心,作了一點點的功德,認為自己了不起,簡直變成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種思想,實在幼稚可笑!

  不能善巧發起大行大願,學菩薩行,修菩薩道。盡在名利上打算盤,有名有利是我的。無名無利是你的。如果有這種的思想,則不為善知識所攝護;不為諸佛之所憶念。佛不會念你,不會想你,因為你太卑劣,妒嫉他人修道,障礙他人學法。又自私自利,簡直變成佛教的罪人

  恭錄自《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 淺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