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往生論注》2016第一講(1-3)

  《往生論注》2016第一講(1) ——大安法師

  各位大德比丘,各位居士學員,在第九屆弘法人才培訓班我們選擇《往生論注》,來給大家做一個討論。《往生論》是天親菩薩所著述的,也是我們中國本土唯一的一部凈土宗的論典,長期以來雖然大藏經有,但是流通不是太廣,就是天親菩薩所作的偈頌和長行言簡義豐,沒有詳細的註解,那曇鸞法師這個《注》就來得非常重要。就像印光大師評價的,這註解文字非常流暢通達,而義理極為深邃,足以開顯眾生凈土法門正確智慧啟發人的信心,所以這部《論注》乃是一切凈業學人的大導師,甚至進一步讚歎曇鸞法師所撰寫的這個《注》,詳細地解釋《往生論》的文句,直接將阿彌陀佛的弘深誓願,將天親菩薩的領悟的衷懷,徹底圓滿地彰顯出來和盤托出,如果不是深得佛心,具無礙辯才大德祖師能到達這個境界呢?

  這部《論注》在中國確實久已失傳,清末的年間,楊仁山居士日本請回祖國,金陵刻經處就有募刻流通,金陵刻經處的本子還是有一些錯訛,印光大師曾經對這個進行過校對,原來是論和注混在一起,初機的人就搞不清楚,所以印祖把論和注分段標出來,一目瞭然,哪些是天親菩薩的論,哪些是曇鸞法師的注。現在我們這次講解的就是按照印光大師校對的,以後他就附在《凈土十要》後面,希望《往生論注》跟《凈土十要》一樣長久地留在這個世間。這個《論注》內容非常之豐富,義理非常深廣,我們這次就「論」部分可以念一下,「注」的部分就直接來講解。

  首先我們來看卷上,《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注.卷上》,大家手頭上拿了兩個科表,是為了幫助大家理清一些線索,《科表一》主要是對偈頌部分,它以三分,就是一部經典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大結構加以概述,含攝五念門一共是二十四偈,全題是《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這個題目會在前言玄義部分加以解說。我們現在對於這部《論注》的三位重要的菩薩祖師做一個介紹。

  首先這部《論》是婆藪槃頭菩薩造,「婆藪槃頭」是梵文的音譯,翻譯到中文叫「天親」或者叫「世親」,一般我們就講是「天親菩薩造」,那這位祖師在無論是印度還是中國佛教史上赫赫有名,他出生在佛滅度之後九百年前後,是北天竺就是古印的西北部分,那個地方出生的,他的兄長是無著菩薩。天親菩薩智慧非常深邃,他在一切有部出家,就是小乘教,就作過五百部論,著名的就是《俱舍論》,所以一切學聲聞教的都是以他的論作為依據。他深入聲聞教深入久了,就產生了一個不正確見解,就認為聲聞才是正確的,大乘佛法佛說大乘佛說

  無著菩薩,就是他兄長看他弟弟辯才無礙、廣博多聞,怕他以後會造更大惡業,無著菩薩了不起,他曾經入日光三昧定到兜率內院聽彌勒菩薩講經的,屬於大乘種性的一位菩薩,所以憫念他的弟弟這樣下去可能會造很大的惡業,就善巧方便託人帶了信,說「我生了重病,希望你過來一下」,天親菩薩趕緊趕到他的兄長那裡,一看他兄長並沒有病,說「你好像沒有病」,他說「我的病是為你起的」,「從何說起」,無著菩薩告訴他,「你的邪見將會要下地獄的」,就為他講說大乘佛法。天親菩薩智慧很深,一說就領悟了,知道大乘佛法超勝小乘他就懺悔,說原來造了惡業謗大乘法,現在要懺除業障,就準備把舌頭割下來懺罪,無著菩薩說,你誹謗大乘的罪,縱然說割一千條舌頭都懺不掉啊!於是告訴他懺罪的方法你要懺悔就是將原來誹謗大乘舌頭,以後轉為讚歎大乘。天親菩薩就聽進去了,等到他的兄長圓寂之後他就開始造了五百部大乘論。

  所以它的傳承從瑜伽部來說,就是法相唯識宗來說,從彌勒菩薩傳給無著菩薩、傳給天親菩薩,所以他的論裡面有很多法相唯識的,《成唯識論》就是天親菩薩主要造的。同時他對於《華嚴》《楞伽都有論,尤其對凈土宗有這部著名的論述。什麼時候翻譯到中國來的呢?這就看到翻譯這個《論》的翻譯者,元魏永寧寺北天竺沙門菩提流支譯論。在魏晉的時候翻譯出來,那就時間比較早了,為什麼叫元魏?這是北魏的孝文帝要全面漢化,就有一個重大的政治舉措——遷都,將首都從大同遷到洛陽,到了洛陽之後,孝文帝下令將鮮卑族那個姓氏,鮮卑族的姓氏都是複姓,就改為單字的單音的漢族的姓,所以他的皇族的姓氏拓跋氏,所以他皇室的姓就改為「元」,以後就叫元魏,所以一看元魏,那都是在文帝遷都洛陽以後的時間。通過鮮卑族在北方統一全過程來看,它從一個游牧民族轉為能夠穩定下來,建立初步的國家政權、典章制度的這個過程也就是全面漢文化過程。包括「魏」這個國的名稱,也是一個漢族官員叫崔宏,那是北方河北一帶大家族,是聽從了崔宏的建議就取國號為魏。元魏的首都都是在洛陽有一個寺叫永寧寺,這些都要了解一下,說明講翻譯的地點時間在這個時空態裡面,這部論的產生是有深遠的意義的。

  菩提流支是在北魏永平初年,公元五零八年,帶了大量的梵本經過蔥嶺來到洛陽就得到了元魏宣武帝的高度的禮遇。宣武帝是孝文帝太子,他繼位了,這些北方的皇帝都是崇信佛教的。這個永寧寺是什麼寺院呢?是在洛陽規模最大、最豪華、最壯麗的一座寺院,是當時的胡太後主持建的,這座寺院有一座塔這座塔有九十丈高,它的鈴鐸聽過去都能夠傳十幾里的路,就在一百里以外都能看清楚那座塔,雕梁畫鳳極盡奢華。當時有一天竺國的三藏法師看了這座塔大為驚嘆!說他走了這么多國家,在南閻浮提唯有這座塔是第一。這座塔最後起火了,起了火都沒辦法救,竟然燒了三個月……就是這座寺院也就說是洛陽最大的皇家寺院,宣武帝菩提流支住在這個寺院裡面翻譯經卷,這個譯場規模很大,參加翻譯的有七百位比丘義學沙門

  實際上菩提流支住在洛陽,整個社會都不安定,以後北魏又分裂為東魏和西魏。東魏以後又遷都到了鄴城,菩提流支都要經過這樣的戰亂的過程二十多年還是孜孜不倦地翻譯,翻譯了三十九部一百二十七的經卷這部《論》是在公元五二九年翻譯出來的,於是看這部翻譯的《論》,是在佛教極為盛興的洛陽洛陽那時候寺院極多,整個的北魏年間的寺院都是三萬多座寺院,出家人都達到二百萬到三百萬,那是佛教輝煌鼎盛的時候。佛教非常鼎盛,這座永寧寺是最大的寺院菩提流支是直接接了天親菩薩法脈的,是天親菩薩的嫡傳弟子他來翻譯的。

  《往生論注》第一講(2)

  再就看前言部分,前言部分實際上是談玄義,這個玄義分兩方面來談。第一是談判教,第二是對這個《論》的題目進行解釋,其中穿插這個《論》的功能作用以及它的體性,基本有點類似於天台家所注經的前面五重玄義,但是它的次序把判教首先提到前面來。判教是依據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論》,這里我們要了解龍樹菩薩,這位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祖師在我們震旦國八宗的祖師都推尊龍樹菩薩,在《楞伽經》裡面佛懸記龍樹菩薩以登地,就是歡喜地的身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龍樹菩薩智慧之深廣,他出家九十日就遍讀南閻浮提所有的佛經,一切外道經典也都通達,就智慧極高。由於他智慧高了,當時就生了一念的傲慢心,覺得自己是不是可以作為一個教主了。海裡面的大龍菩薩怕他走歧途,就把他接到龍宮,打開七寶的經函,七寶的經藏給他看,他一看,這個傲慢心下來了,原來佛經無量無邊。他在那裡讀了三個月,就已經勝過在南閻浮提讀的經典的十倍,所以《華嚴經》是龍樹菩薩龍宮裡面誦出來的,他以後就作了很多的論,其中就對於華嚴經也有論,《十住毗婆沙論》是,「毗婆沙」就是廣解的意思,是解釋《華嚴.十地品》的,初地和二地的這個論。

  這部論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第八品《阿鞞跋致品》。《阿鞞跋致品》談到一個菩薩修行,他得首先要達到阿鞞跋致位,就是不退轉位。如果這個位達不到,他無量劫修行都是進進退退的,也是沒有條件談多少多少劫來成佛的,因為底線都沒有。阿鞞跋致位相當於什麼?至少破一品無明才稱為阿鞞跋致——法身大士。所以一個菩薩修行如果沒有得到阿鞞跋致,那就要如救頭燃,勇猛精進獲得這個位子。如果獲不得有可能就墮到聲聞、緣覺位。

  這樣就到了第九品,《易行品》就提出二道,難行道易行道的問題。針對得阿鞞跋致位在此土長久地精進努力修行,由這個自力行道而獲得不退轉地,就好像在陸地上行走到目的地,步行則苦,就為難行道何為易行道?就是以信方便稱念東方善德等十方十佛,及阿彌陀佛、世自在王等諸佛菩薩名號。這里注意它不僅僅是指稱一尊佛,阿彌陀佛等一百零七佛,還有過去七佛,還有一百四十三尊菩薩摩訶薩的名號,這樣快速地得不退轉位,這稱為易行道,易行道就比況為在水道乘船則樂。

  我們了解《十住毗婆沙論》龍樹菩薩的基本思想之後我們再來看,曇鸞大師對於這個思想有進一步的創新的,但是這種創新是符合佛的本意,也符合龍樹菩薩本心的。曇鸞大師雖然生活中國,但是他跟龍樹菩薩精神上的那種相應,曇鸞大師一直把龍樹菩薩為他本尊、本師。在《贊阿彌陀佛偈》裡面,就稱南無本師龍樹菩薩摩訶薩。由於他是這樣的心心相印,所以臨命終時,他能感得龍樹菩薩告知他往生時間已到,曇鸞大師他的瑞相也反映他自己的一生,是這樣的致力於一門深入的修行,有往生的瑞相。當時在場的人都能夠聽到空中的音樂聲音,能夠看到幢蓋幡華,音樂聲音從西邊過來,接了之後又從東邊往西方走,隱隱約約的越來越消逝。說明曇鸞大師不是一般人,所以當時稱為叫「神鸞」,同時得到梁武帝北魏兩個國家皇帝的推崇。

  根據《十住毗婆沙論》所雲:菩薩求阿鞞跋致有兩種道,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難行道的內涵是什麼?就是指在這個五濁之世,五濁之世是凈土宗一個非常有表現力的概念,我們處在這個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在這個五濁惡世又是無佛之時釋迦牟尼佛已經滅度了,下一彌勒佛又沒有降誕,就在這個無佛的時空點上,要修行不退轉位就很難,這種困難有很多,概略來說可以概述為五點。

  注意這五點是曇鸞大師有他的思想在裡面的,這不是從《十住毗婆沙論》裡面所出來的,《十住毗婆沙論》沒有這個文句。

  第一點:外道相善,亂菩薩法。就是外道,心外求法的各種宗教,相就是它表現的相狀,它的宗旨、它的教義、它給社會呈現的樣子它也屬於善的範疇,但善的範疇為什麼亂菩薩法呢?一個大乘菩薩行人,要深刻地把握一個菩薩修行的、法的核心,這個核心是什麼?是深知我們輪迴的所有的境況的虛幻性。把握它的內在的空性,內在的空性就是——向上一著、本地風光、不二法。也就是菩薩法是要離開虛幻輪迴,不是在六道輪迴裡面去修一些人天之善的。菩薩法指向的是成佛的寶所,連聲聞、緣覺的二乘的化城,都不能中止在那裡,更何況這些人天的善法。但世間的種種宗教這些善,都屬於世間法的善,如果把它看成是宗教的終極目標,就混淆了菩薩世間大法,這種情況在末法的時候會越來越普遍。菩薩法被混淆的時候,目的價值都搞不清了,他怎麼去求阿鞞跋致?那求不到啊!阿鞞跋致從通教、別教層面,得阿鞞跋致就有能力示現八相成道的,初住菩薩就能在一百個三千大千世界示現作佛的,是這樣高超的菩薩境界,所以這些外道在搞來搞去把這個目標都降低了,外道的表現形態的善就會大乘菩薩法,降低在世間善法的范圍當中,這就是混淆,這就是混亂菩薩法。

  第二個就是:聲聞自利,障大慈悲聲聞就是二乘的行人他自己很強的出離輪迴願望自利就是自己趕緊出離三界,但是心量小發不起大慈悲心,他沒有菩提心。由於他只想到自己趕緊離開,就障礙了大慈悲,大慈悲就是心量廣大,同體大悲、無緣大慈,這就是菩提心核心,也是成佛種子,但聲聞行人只考慮自己解脫,這個菩提心種子出不來。菩提心種子出不來,大慈悲心的內涵沒有,他也就跟成佛隔離了。

  第三是無賴惡人,破他勝德。「無賴」就是惡啊!不信因果不信輪迴知見邪偽,於是身口意三業都是造作惡業這種人都是三惡道的種子,所以這種惡人看到他人修行、積功累德,他就會嫉妒、他就會障礙、他就會破壞、他就會毀謗,這個以後會比比皆是佛經甚至說,末法之秋,正法比丘寺院都住不下來,都被這些惡比丘排擠。

  第四是:顛倒善果,能壞梵行。這跟第一個外道相善」聯系在一起,他認為宗教就是行點善,今生過得好一點,下輩子最多生到天上他不知道生到天上還是沒有出輪迴,沒有出輪迴享盡天福還是要墮落的,墮落之後就不知道輪迴到哪去了,甚至今生修行下輩子得大福報,藉助大福報又造惡業,第三世又下地獄了,就是能夠破壞梵行梵行就是菩薩道的指向成佛清凈的大行,他能破壞。

  第五種難,這是核心了,唯是自力,無他力持。自力,靠自己積功累德,持戒、斷惑證真、豎出三界,靠自己游過這個生死大海,但是自力怯弱、道心惟微、力量不夠,所以沒有佛力的加持想到達解脫彼岸,極難。大概舉出這五種困難之事,那放眼世界「觸目皆是」,這就比如到達目的地走陸路,一步一步走,萬里迢遙很辛苦,中間可能方向都搞錯了,南轅北轍,這是談難行道

  什麼是易行道?這段話很重要:【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凈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清凈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鞞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則樂。】

  這一段有曇鸞大師那種深刻的發揮在裡面。前面龍樹菩薩易行道,他只是說在此土以信方便來稱念佛號,稱念佛號是在這一土得阿鞞跋致的。看這里的改變是,首先得阿鞞跋致不是當生在這個娑婆世界的,是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但以信佛因緣」,就是由於相信阿彌陀佛的因緣發願求生西方凈土那就能乘托阿彌陀佛的願力,往生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由於佛的願力加持就能入到大乘正定聚,正定聚就是阿鞞跋致,這種轉換那非常了不起的。龍樹菩薩並不是這樣說的,龍樹菩薩說求阿鞞跋致是在此土、此生,並沒有講到往生凈土的問題,曇鸞大師把得不退轉,標定為往生極樂凈土而得到,這就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接上了關係

  阿彌陀佛的第十一願就是告訴我們,到了極樂世界就是正定必至涅槃願。而且就稱念佛名來說,龍樹菩薩標的稱念佛名是標出十方諸佛,以及阿彌陀佛為代表的一百零七尊佛,還有過去七佛,還有一百四十三位大菩薩,列了很多。但是曇鸞大師在這里就特別標出,念阿彌陀佛的名號

  所以通過這樣的一個判教,曇鸞大師使凈土法門,仰靠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這條捷徑把它跟通途的自力法門有一個比較明晰的、獨立的彰顯。就好像要爬樓,上次我們到紐約新世貿中心,它剛建好今年開的六百多米,如果要爬樓梯那要爬蠻長的時間,一百多層,它有一電梯,坐上那電梯真的不到一分鐘,「嘩啦」就上去了,很快。那不能說,哎呀,六百多米的高樓,你怎麼一分鐘不到就上去了呢?它就去了它是科技阿彌陀佛給我們的易行道非常便捷,跟你爬樓梯是另外一個系統。爬樓梯相當於難行道,坐上電梯「咵嚓」一下上去就是易行道,但你要相信,你相信有這個電梯很快能到如果你不相信你不願意上去啊,在中國凈土宗的教理史上,這是一道非常奇特的風光,亮麗的光明,這真的像印祖說的,將阿彌陀佛的本懷給它和盤托出。

  《往生論注》第一講(3)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就是這個《論》所依據的是無量壽經》,實際上是以《無量壽經》為代表的,包括《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等,大乘涉及到極樂凈土的,幾百種經論的理念都在裡面,所以論有宗經論、釋經論。優婆提舍是宗經論,綜合了諸多的大乘經典來提的一個,非常原則性的、總括性的偈頌和長行。這個《無量壽經優婆提舍》,就「上衍之極致,不退之風航者也」。「上衍」就是無上的摩訶衍,圓頓的一乘法,在大乘圓教的佛法當中這是極致。就像蕅益大師說,這是圓頓中的至極圓頓,是了義當中的無上了義,是方便中的第一方便。從第一方便來看,它就是我們得到不退轉位的風航,風航就類似於扯起風帆,這個風又是順風,就使得這條船一日千里地快速地到達這個彼岸,而且這條船不是我們自己建造的,是阿彌陀佛已經建造好了的。只要登上船,這個風順風順水就把我們帶到彼岸去了

  下面就注意對這個題目做一個解釋,首先是無量壽,無量壽就是極樂世界教主別號,那通號就是佛。別號是有這尊佛、那尊佛,極樂凈土教主別號叫無量壽。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王舍城耆闍崛山,靈鷲山所宣說的,以及舍衛國,舍衛國是給孤獨園,這是指《阿彌陀經》,所以在天親菩薩概念當中,是把《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看成是一部經,都屬於《無量壽經》的范圍。他在佛的四眾弟子、天龍八部之中,來說阿彌陀佛的庄嚴功德。這庄嚴功德有依報庄嚴、有正報庄嚴,全體的屬於大不可思議功德。《無量壽經》乃至於這部論,是以佛的名號作為體性的,這叫「辨體」。五重玄義有一個辨體,辨別它的體性。佛的名號是無量光、無量壽。這個實則就是實相的一種表達,後面會談,一法句即清凈句,清凈句即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真實智慧就是無量光,無為法身就是無量壽。所以佛名號就是實相。

  一切大乘經論都是以實相作為體性的。

  「後聖者」,曇鸞大師對天親菩薩把他稱為聖者那是菩薩,後來的聖者婆藪槃頭菩薩「服膺如來大悲之教」,「服膺」就是完全地領會、信受,釋迦牟尼佛以大悲心,所流現的這個凈土教法,所以天親菩薩就依據《無量壽經》,也就凈土經典來撰述《願生偈》。二十四首《願生偈》概述之後又造長行,散文部分重新地解釋偈頌內在的含義,這種解釋就稱為優婆提舍。

  優婆提舍屬於十二分教裡面的其中一種題材,在我中國找不到一個正確的名相跟它對應翻譯。如果只是舉一個局部的意思,可以勉強翻譯成「論」,但是翻譯成論又有不完地方。為什麼我們震旦國沒有相應的名相來翻譯?是由於我們這個地方沒有佛出現,佛出現講的優婆提舍雖然有論的意思,但是它又比論有著更深邃、更尊重的含義在裡面。就好像「般若」,為什麼不直接翻「智慧」?還要就是「般若波羅蜜多」,這就五種翻譯當中叫尊重不翻。

  我們一般人理解智慧就是這個人很聰明記憶很強、理解力很強、聞一知十、舉一反三,最多這樣理解。但是般若智慧不是世間智慧範疇,它是於心本源的、一種本質上的空性的把握,這個就不是我們中國的這些名相所能翻譯出來的,就乾脆直接叫它般若

  就像我們這個世間的各種典籍,孔子所著述的可以稱為「經」,儒家十三經,孔子的這些後人製作的都稱為「子」。比如孟子的書,荀子寫的書都稱為「子」。記載歷史的有《左轉》《春秋》《二十五史》這些國史、國紀,這就稱為「史」,經、子、史之外的這些就稱為「集」。為什麼叫《四庫全書》?它就按照經、子、史、集四個題材,來編輯成《四庫全書》。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