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大乘無量壽經(第86-90集1998-2006年)

  大乘無量壽經  (第八十六集)  2000/4/29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86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二十四面第一行,從第四十四願看起:

  【我作佛時。十方佛剎。諸菩薩眾。聞我名已。皆悉逮得清凈解脫。普等三昧。諸深總持。住三摩地。至於成佛。】

  從這個以下,這是願文裡面第十一大段,助他成佛。他方世界菩薩發願親近阿彌陀佛,向阿彌佛學習,雖然還沒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已經得阿彌陀佛本願的加持這是不可思議。由此可知,彌陀慈悲,確實是普度一切眾生。我們細細來看這一經文

  『我作佛時』,這一句阿彌陀佛自稱。他現在在西方極樂世界示現成佛已經有十劫,這個願當然都兌現。我們在此地注意看願文,『十方佛剎,諸菩薩眾』,這一句要特別留意,跟前面的願文完全不相同。前面願文裡面,我們多半看到「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總是這樣說法。「所有眾生」,那就不一定是哪一類的,連我們統統都包括在其中了。可是從這一願起,願文裡面是講「十方佛剎,諸菩薩眾」,可見得這不是普通人。我們先要來問,「菩薩眾」這個定義究竟如何?是什麼樣的菩薩眾?我們受菩薩戒的人算不算菩薩?包不包括在這裡面?這是首先要搞清楚、搞明白的。佛在《金剛經》上說得很清楚,「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是世尊菩薩標準給我們說出來了。我們想一想,我們受了菩薩戒,或者出家受了三壇大戒,還有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如果還有,那就不是真的菩薩,此地這一願沒我們的分,他所說的不是我們這一類的。

  天台師說佛有六種,「六即佛」。從理上講沒有問題,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凡是有佛性的,皆當作佛。《華嚴》、《圓覺》裡面說得更好,「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是從理上講的,理上沒有錯。但是事上就不一樣,事有迷悟,迷的是凡夫,悟了才是佛。於是從事上來講,就有後面五個等級:第一個是「名字即佛」,有名無實。像我們現在菩薩戒,這有名無實,我們是在名字位中。名字位中的人,不管你修得怎麼好,你出不了三界,你所修學的三界有漏福報什麼叫「有漏」?就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沒放下,所以稱之為有漏;有漏,就是你還帶著妄想分別執著

  「我相」,執著這個身是我,起心動念都為我、我的利益這就是上講的我相。現在一社會大眾所講的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就是佛經上講的我相。所以我們還有自私自利念頭,我相沒放下。「人相」,跟我對立的是人,這就是講一切有情眾生;跟我對立的,人相。人相的範圍,包括非常非常之廣。「眾生相」是什麼意思?這是宇宙之間一切現象,一切植物礦物佛經裡面所講的器世間,全部都包括在其中,也就是我們講的,我們的物質生活環境,這個環境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現象,所以叫做眾生相。這個眾生不可以把它當作一些人來看待、一些物來看待,這不可以的,它的範圍非常廣大。「壽者相」是講時間,我們執著有過去、現在、未來這叫三世。

  換句話說,你對於這些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放下,你就不菩薩;菩薩標準,把這個都放下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個人才菩薩這是真的菩薩,不是假的菩薩。放下一部分,沒有能完全放下譬如說自私自利念頭沒有了,真放下了,但是對於時間、空間的分別,還沒放下,這個地位,這叫「相似位」的菩薩。他比名字位高,名字位里有自私自利,這個菩薩沒有自私自利也就我執破了,法執猶存,在這個位置上,這叫做相似位菩薩。哪些人?四聖法界裡面聲聞、緣覺、菩薩是他們。在一小乘經、大乘初階裡面稱的菩薩,有他們的分,可是《華嚴經》上稱的十方世界菩薩眾,那就沒有這些相似位的,完全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

  但是我們今天讀的經文,諸位要注意一下,它里頭有個關鍵的字樣,字樣是什麼?「諸菩薩眾」,那個「諸」字要著眼。有這一個字我們就歡喜了,大概名字也在其中。名字位、觀行位、相似位、分證位,大概統統都包括在其中。我這說法也不是沒有根據,我根據什麼?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上跟我們講,「三輩往生,總在遇緣不同」,這個話說得好!我們雖然在名字位中,如果遇緣殊勝就能在這一生當中,很短的時間把我們從名字位提升到觀行、相似、分證。有沒有可能?有。參禪得明心見性,他入分證位,超越名字、觀行、相似,他超越了;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也超越了,也是見性成佛。所以這是有理事根據的,不但有理,還有事實為我們做證明的。所以「諸菩薩眾」裡面,就包括著我們,這是很值得我們欣慰的。但是我們也不能太歡喜也不能太得意。為什麼?善導講的「遇緣不同」,我們究竟是不是遇到最殊勝的緣?今天在新加坡這個緣分不錯,我們遇到了。但是有許許多多人遇到等於沒有遇到,何以故?遇到他不信,那有什麼法子?他沒有真正的理解,不知道珍惜這個緣分,不肯認真努力修學,於是遇到等於沒有遇到,這個可惜!薄地凡夫,一品煩惱沒有斷,如果遇到的時候,能信、能解、能行,他的進步就很快了。

  我們知道我們長久逗留在名字位中的原因,就是自私自利不能放下,一般人講我們的功夫不得力,功夫不得力是名字位中人,功夫得力觀行位中人,觀行是真做,依教奉行。我常常勸勉同修們,決定不可以隨順自己煩惱習氣這是講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之中,處事待人接物,決定不再隨順自己煩惱習氣;換句話說,決定放下自私自利,你的功夫就得力,你就名字位晉升到觀行位,在觀行位裡面成就功夫成片往生就有把握。念佛往生西方凈土,絕大多數是這個地位的菩薩。如果再進一級到相似位,那是見思煩惱斷了。執著沒有了,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再不執著他還有分別;執著雖沒有,他還有分別,相似菩薩。相似位菩薩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凡聖同居土,而是方便有餘土。這是我們必須要清楚、要明了的,就不會耽誤我們這一生當中的大事。我們要認真、要努力,這個機緣很不容易遇到,一定要珍惜。能夠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分別,那你又提升了一階,入分證位。分證位,這個人已經超越十法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實報庄嚴土。分證生實報,相似生方便,觀行生同居;名字位不能往生,只能跟阿彌陀佛結個緣而已。由此可知,此地講的「諸菩薩眾」,最低的階位就是講觀行位。這個「諸」里頭有觀行、有相似、有分證,這三種菩薩,「諸菩薩眾」。

  什麼叫菩薩」?我們要搞清楚。菩薩這個名稱是印度話,「菩提薩埵」的簡稱。中國喜歡簡單,將菩提薩埵的尾音省略,菩提我們稱個「菩」,薩埵稱個「薩」,後面尾音都舍掉。這個名稱的意義古時候翻作「大道眾生」。菩提翻作大道,薩埵翻作眾生,這個眾生是有大道心的。大道心是什麼?他發菩提心,就叫大道心。新譯是玄奘大師以後,把它翻作「覺有情」;因為菩薩,「薩埵」是有眾生,「菩提」的意思是覺悟覺悟有情眾生。換句話說,我們凡人是迷惑的有情眾生菩薩覺悟有情眾生,我們破迷開悟那就菩薩

  什麼是迷?我們要知道;迷的樣子是什麼?我們要曉得;什麼是覺?覺悟樣子又是什麼?我們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就知道怎樣去學習。如果一無所知,那我們到哪兒去學?覺悟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能正確通達明了,沒有錯誤這叫覺。如果在日常生活當中,對於一切人事物完全不明了,或者是雖然知道一些,但是都是錯誤的,不是正確的,這叫迷。覺悟現象那個人決定不會造惡業覺悟的人怎麼會造惡業?迷的人才造業,覺悟人不造業。

  我們再從淺處說,覺悟的人決定不作惡。佛在《十善道經》上給我們講,覺悟的人決定會做到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惡口、不綺語、不兩舌、不貪、不瞋、不痴,覺悟了。迷人恰恰相反,他起心動念貪瞋痴,造殺盜淫,造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迷!迷悟的相,我們要曉得,然後我們自己反省檢點,我自己到底是迷還是覺,就清楚了。如果我是迷,就不菩薩這一生縱然念佛也未必能往生。為什麼?業力牽引著你,你脫不了輪迴。西方凈土雖然講帶業往生,古大德得很多很多,「只帶宿業,不帶新業;只帶種子不帶現行」,這個話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你現前這個煩惱能帶,過去所造的惡業能帶,現在所造的惡業能帶,要懂這個道理。所以真正覺的人,他從覺悟那個時候起,就決定不再造惡業,起心動念不再搞自私自利,他覺悟了。

  菩薩行佛所行,佛的行是什麼?大慈大悲,廣度眾生。佛的心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用現在的話來說,真誠清凈平等愛心,愛護一切眾生,他不為自己,舍己為人這是菩提心。菩薩行,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這裡面決定沒有一念為自己,即使自己日常生活都是利益一切眾生。為什麼?菩薩不是為自己活在世間的,他是為幫助一切眾生而活在世間,這個身體是幫助一切眾生的工具,所以飲食起居,這個工具要好好的保養,保養它做什麼?為一切眾生服務。「度」,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服務的意思,為一切眾生服務。服務的項目無量無邊,在無量無邊項目當中最重要的一個項目,幫助一切眾生覺悟這就是菩薩。如果服務再多,沒有幫助眾生覺悟的這個意願、這個服務,他就不菩薩。所以這一條是最重要的。

  菩薩形象我們要曉得,然後認真努力去學菩薩。學菩薩,就是你要覺悟;不學菩薩,那你就是迷惑顛倒,是凡夫凡夫念佛能不能往生?沒有把握。如果是菩薩念佛往生是決定有把握。觀行位的菩薩,生凡聖同居土有把握,這個要懂得。所以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勸勉同修要把自私自利放下這是凡夫我們講轉凡成聖的關鍵菩薩是聖,觀行位的菩薩,小聖;相似位,中聖;分證位,大聖。我們這一生當中縱然不能到大聖,小聖一定要取得。小聖的條件,就是起心動念一切作為,為社會、為眾生不為自己,這個人就是小聖。你的功夫決定得力,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有把握,佛的教誨你真正得受用。也就是我們常講,我們處事待人接物,放棄自己的成見,放棄自己的煩惱習氣,一切隨順經典上的教誨,這就是得佛力加持

  佛怎麼加持的?佛是用經教來加持我們,我們依教奉行,這就得佛力加持。這個道理大家要清楚,決不是你每天去供養佛,在佛菩薩面前念經,天天去禱告,香花水果供養,佛菩薩就保佑你、加持你,沒有那回事情。天天求佛菩薩保佑你陞官,保佑你發財,保佑你得這個、得那個,完全是貪瞋痴。佛菩薩滿足你的貪瞋痴,哪有這種道理?這叫迷信。佛菩薩的保佑我們,全在經典上,我們把經典念通、念明白,道理搞清楚,方法搞清楚,依教奉行,這就是菩薩加持。所以從名字提升到觀行,從觀行提升到相似,從相似再提升到分證,都要靠自己,靠自己真干!佛有沒有加持?有!經典加持凈業三福第三條講得好,「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就是佛力加持

  菩薩這個名字搞清楚了,希望諸位同修要做菩薩,不要做菩薩,做假菩薩罪過,冒充菩薩社會上要是冒充,你冒充哪一個人,警察會把你抓去,你要坐牢,在新加坡還要打鞭子。你冒充佛菩薩那還得了?這個罪過就很重。我們要做菩薩,不要做冒充的菩薩。所以「諸」字在此地好!使我們自己也能夠擠進去,也有分。

  下面,這就是阿彌陀佛威神的加持。『聞我名已』,這一句里重要的意思是「聞名」,你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你聽到這一部《無量壽經》,佛名、經名都一樣,都在一句之中。我們現在也聽到佛經,也聽了好多遍,天天也在念,佛號也是常常在念,我們有沒有得『清凈解脫、普等三昧』?這一句就是我平常講的念佛三昧你有沒有得到?沒有得到。沒有得到,我們聞名了。聞名里的「聞」字,有很深妙的意思在里頭。我們有沒有聞?沒有。什麼人會聞?菩薩會聞。我們現在不是菩薩我們現在是聽經、聽佛號,聽而不聞,也算有一功夫,聽而不聞。諸位曉得,這個字菩薩三慧之一,菩薩的三慧叫「聞、思、修」;在比丘叫三學,小乘叫三學,大乘叫三慧。這個聞是聞慧,不是講我們聽到,這個不是聞。三慧到底是一回什麼事情?三慧的慧,是戒定慧的慧。由此可知,我們要想得聞慧,要先完成戒定慧三學。佛在經上常講,「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慧一開了之後,你就菩薩;慧沒有開,不是菩薩。你才曉得戒是多重要!

  我們今天這個戒怎麼修法?我們把佛陀的教誨降到最低水平,絕不能夠奢談深位菩薩修持,一定要承認自己是業障深重凡夫。從什麼地方學起?從十善五戒學起。十善五戒都做不到,你就永遠是名字位中,念佛功夫怎麼會得力?古德所謂「口念彌陀散亂」,這功夫不得力。口裡阿彌陀佛,心裡面胡思亂想,這不能往生。所以念佛要真念,什麼叫真念?放下萬緣,一心專註,二六時中心裡面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統統放下。為什麼?與我不相干。你要這樣念法,你功夫才會得力,你才會念到得定,這叫持戒念佛

  凈業三福得很好,第一福就給我們講。「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是德。積德累功,功是什麼?功是十善業道。你要十善業道,比什麼都重要,這是佛法根本的根本。十善要是離開了,要是疏忽,你的根基沒有了。我們常常用植物比喻十善是什麼?十善是根。你的根壞了,你怎麼可能成就?你所作所為都是惡業,你的果報在三途。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別的,菩薩眼睛看得清清楚楚,什麼回事?業因果報,互相酬償而已。凡人再有聰明智慧也沒辦法預知的,只有聖人能夠預知。你要聖人憑什麼能預知?聖人通達一切事理因果,他知道。對於事理因果不能夠通達明了,憑我們想像、猜測、推算,都會有差誤,都不能夠得到真相

  我們用功持戒念佛,用持戒念佛方法清凈心。愈念心愈清凈妄念少了煩惱輕了,智慧自然就長,這是念佛功夫得力的現象。你得不得力,就在這地方看,自己知道。所以我們念佛的是什麼?是求清凈心。《彌陀經》上給我們講,「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這是我們念佛人要求的。一心不亂,就是清凈心;心不顛倒,智慧現前。由此可知,我們用的方法持戒念佛方法,是修定、是修慧,福慧雙修。而修行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最殊勝的無過於念佛;念佛法門裡面最殊勝的,無過於念阿彌陀佛。這個話不是我說的,佛說的,菩薩們說的,大乘經裡面講得很多,我們要相信。

  經上常講的法藏、法寶,法藏法寶核心是什麼?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聖號。諸佛如來、佛佛相傳的,就是這個法寶;歷代祖師祖祖相傳的,也是這個法寶。這個法寶我們聽起來、看起來,好像太平常,沒有把它當作寶來看待。什麼原因?你對它認識不夠;它確實是寶,你沒有看出來,你不認識它。隋唐的大德,梅光羲居士在這部經的序文裡面,給我們講得很清楚。隋唐時代中國高僧大德韓國日本的,在中國留學的這些高僧大德,曾經對這個問題做過深入的探討: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哪一部經最重要、最具足代表性?大家公認《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一般人稱《華嚴》為「經中之王」,是這么來的。《華嚴經》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個意義很大。所以他們把凈土宗的經典,跟《華嚴》再仔細做個比較,於是這才發現無量壽經》第一。為什麼?《華嚴》到最後歸《無量壽》,《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總結,這把《華嚴》比下去了

  我們今天再接著看,《無量壽經》我們今天用的這個本子,是最善的本子。夏蓮居老居士將全經分為四十八品,哪一品第一?我們要仔細觀察。自古以來這些祖師大德們已經肯定,《無量壽經》哪一段經文最重要?無過於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轉述,轉述跟阿彌陀佛自己親說沒有兩樣。這我們曉得了,《無量壽經》第一,四十八願第一。四十八願再要是仔細去研究研究,哪一願第一?這是古人已經做過這個工作,我們不必操心,古人都說第十八願第一,稱為根本大願。第十八願是什麼?「十念必生」,就是說阿彌陀佛名號第一。你要不是這樣的分析觀察,你怎麼知道這六字洪名是無上的法寶,是究竟的法藏,你怎麼會知道?只有知道的人才寶貴它,才要把它抓住,念念都不離開。那是真正明了、真正通達,真正把法寶掌握住。將這個法寶,變成自己的法寶,變成自己的秘藏,這個人哪有不作佛的道理?

  我們今天把這一句名號疏忽,常常忘掉了,沒有重視它,是對它不認識。正是我們因為不認識名號不可思議功德,所以才疏忽,沒有能夠認真努力的去修習,雖然念這一句名號,得不到效果。它的效果就是此地講的「清凈解脫、普等三昧」,這才說了一半,這是念佛三昧;下面「諸深總持」,這是智慧開了,我們前面這個沒得到。普等三昧是三個階段,先得清凈,再得解脫,再得普等,這是講我們念佛功夫。我們得清凈心,第一個階段有了,再能得解脫解脫是什麼?自在。講解脫大家不懂,講自在你就懂了,身心自在生活自在工作自在,處事待人接物自在。但是得大自在,先得清凈心,心不清凈,你怎麼自在?所以我們今天天天念佛,念佛堂二十四小時念佛,我們的效果在哪裡?

  我們最近邀請長春百國興隆寺的常慧法師我是希望她能夠到此地念佛堂來念三個月佛。你們看看這個人清凈解脫、普等三昧得到了,她得大自在,她心地清凈。我們讓她在這念佛念三個月給我們做個樣子,大家好好的學習。我最近聽說,她已經四百多天沒有睡覺;每天二十四小時念佛,四百多天沒有睡覺,身體自在快樂。她今年六十五歲我跟她沒有見過面,打電話聽她的聲音,她的聲音就像二、三十歲的女生一樣,她是比丘尼。她沒有念過書,中國說她沒有文化,就是老實念佛。可見得真有人做到,做出來給我們看,不是我們只是在上講這些理論,確實有人依照這個道理方法去做,她真得到了。這裡面頭一個大障礙,我們要把它拔除的,就是我常講的自私自利這一個問題要是不能夠拔掉的話,你的清凈心決定得不到。

  發菩提心,念念為一切眾生,要懂得隨緣攀緣,如果攀緣的話你心不清凈。急著要做這個好事,做那個好事,不行!絕對不可以!一切講緣分,遇到了我們認真要做,遇不到就算了。遇不到不要去找去找的時候,你還是貪圖功德你還貪心在,你還是沒有放下。一切要學普賢菩薩教導我們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隨順隨緣好,沒有一絲毫勉強,這個樣子清凈心永遠不失自在就得到了。

  由此可知,聞慧,菩薩這個聞,是必須要具足戒定慧三學。我們用什麼方法來修戒定慧?用持名念佛,用持名念佛方法戒定慧。但是我們最大的困難,是煩惱習氣造成重大的業障,這個一定要用五戒十善把它消除。下定堅定決心,學習十善業道,決定把十惡業舍棄掉。這是什麼?我們菩提道上的障礙少了這是嚴重的大障礙,這個障礙不去掉的話,我們一步都沒有辦法進展。所以這一次我們利用早晨半個小時時間,跟諸位好好的來學習《十善道經》。我們已經講過四次,四次還沒講到經文講到雍正皇帝的一篇「上諭」,我們把它代替開場白,「上諭」里告訴我們學習這部經典的重要性。

  具足戒定慧,這個人就菩薩。聞慧是什麼意思?聞是接觸,不一定是耳聽,眼見也叫聞,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用這一個字代表。聞是接觸,叫聞慧。接著思慧,思慧是什麼意思?思慧是通達明了。諸位要知道,它沒有階段的,一接觸就通達明了。修慧是什麼?修慧是不迷。所以菩薩的三慧是沒有先後的,是同時具足聞思修同時具足,一接觸,就通達,就明了,就不迷惑。從不迷惑來講,稱為修慧;從通達明了,稱為思慧;從接觸,稱為聞慧。「聞我名字」,由此可知,菩薩一聽阿彌陀佛名號,他通達明了,他知道這是諸佛的心傳,知道這是諸佛的法藏,是真實法寶,他通達、明了。抓住這個,其他統統放下了,統統舍棄,修慧。明了是思慧,一接觸是聞慧。無論是聽到佛名,阿彌陀佛名號或者是聽到《無量壽經》的經題,他三慧具足,所以他能夠得清凈解脫、普等三昧

  我們現在就明白了,我們沒有入這個階段原因在哪裡?我們沒有在基礎上功夫。我們對於經教,雖然聽了這么多遍,念了幾千遍,有些同學念了上萬遍,為什麼煩惱習氣還不能除掉?追究其根本的原因,夏蓮居老居士所說的,你沒有真干。老居士兩個講得好,「真干」。怎麼干法?依教修行。就是善導大師給我們的,佛在經上教導我們應該怎麼做,我們就老老實實的做,教我們不可以做,我們就決定不做,這就叫做真干。

  佛教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一定要認真老老實去做,與這個相違背的,那是佛不讓我們做的,我們決定不做,特別是十惡業,學佛要從這些地方學。佛在這部經裡面,講的理論、方法、教訓很多很多,哪些教誨針對我們現前重大的毛病,我們自己要知道。每一個人煩惱習氣不一樣,必須克服自己最嚴重的煩惱,我們才能得相應。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十惡業決定不能做。特別是念頭里的貪瞋痴,不能不斷,這叫三毒煩惱

  佛教我們做的,十善六度六度的反面,布施的反面,慳貪;我們要把慳貪這個煩惱習氣舍掉,要捨得干凈、捨得痛快。持戒反面是惡業惡業代表十惡,凡是自私自利都是惡業。為什麼?增長貪瞋痴,增長我執這是我們沒有辦法清凈心,沒有辦法解脫的重大障礙你不放下怎麼行?忍辱的反面,是瞋恚、是嫉妒,必須放下菩薩六波羅蜜,我們為什麼修不成功?就是它的反面我們沒有把它除掉。慳貪沒有舍掉,怎麼能布施?惡業不除掉,你如何能持戒?嫉妒、瞋恚不除掉,你怎麼忍辱?懈怠、懶散不除掉,你怎麼精進?散亂的心、胡思亂想不除掉,怎麼能得定?愚痴不除掉,你怎麼能開智慧?所以要曉得佛怎麼教導我們,我們應當如何來修學。佛是慈悲到了極處,怪我們自己不認真、不好好的學,所以我們成不了菩薩,成不了佛,念佛功夫不得力。

  甚至於還有一些把自己修學都放棄,也不錯了,跟大眾服務。給大眾服務,修的是福德邊的事情賓主顛倒了。修福德不能出六道,你的來生六道裡面享一點福報六道在哪一道去享福?看你的業因果報。能不能再到人道來享福?要看五戒十善具不具足具足五戒十善來生人天福報;如果五戒十善不全,我們就知道,果報必定在畜生道餓鬼道裡面去享。畜生道享福的,就變成人家家裡養的寵物。我們到很多人家,養寵物的人家,那真有福報。我們一看,前生修的福,全家人伺候它,全家人與人都還意見不同,都還常常吵架,但是全家人對這個寵物,沒有不愛護的,沒有話說的,前生修的福報修得好。餓鬼道裡面修福的,台灣常常拜的王爺公,此地拜的大白公,都是餓鬼有福報的;中國大陸山神土地這是鬼道裡面有福報的。

  往年倓虛法師香港講經常常提到,諦閑法師有一個參禪的徒弟,參禪的功夫算不錯了。當時中國禪宗很出名的道場,鎮江江天寺,他是江天寺的首座和尚死了以後作土地去了。他死的時候,他女兒作夢夢到爸爸土地公,她母親土地奶奶,哭哭啼啼到廟里告訴諦閑法師。諦閑法師一聽恍然大悟,正好他們廟門口新蓋了一個土地廟,大概就是的。所以到那個地方給他誦經超度,而且跟他講:「你既然做了土地公,你示現一點讓我們看看。」老和尚一說,果然沒錯,就在他們誦經場合當中,有一個小的旋風,像龍卷風一樣,老和尚看到,點頭,大概就是他。修福不修慧。

  佛法對於世出世間理事因果講得非常透徹,佛的恩德無與倫比,父母恩德雖大,不能跟佛相比。佛的恩德我們有沒有接受?沒有。沒有沾受到佛的恩德原因在哪裡?天天聽,聽而不聞,視而不見。我們自己迷惑顛倒,自己煩惱業障習氣太重,不肯聽佛的話,不相信佛的話。每天生活心動念,依舊是自己煩惱習氣作主,這怎麼得了?幾個人真正相信佛幾個人真正接受佛的教誨,依教奉行?我們念佛人當中,有幾個人真正懂得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有幾個懂得?太少太少了。所以這一菩薩們他們懂得,他們一接觸就通達、就明了,就真干。因為真干,這個真干就是一心念佛,所以他就清凈心。你要問他,為什麼得清凈心?萬緣放下。不但世間一切業緣放下了,佛法放下了。

  諸位同修要知道,過去蓮池大師給我們做了個榜樣。蓮池大師年輕的時候通宗通教,他老人家的道德學問行持,都被別人尊敬。在杭州城外小山坡,看到一塊大概風景還不錯,自己就在那裡蓋了一個小茅篷,在那裡修行時間久了被人發現,「這個小山上住了一個出家人道德學問德行都好」,傳開之後,親近的人就多了。慢慢這個茅篷旁邊又增加了不少建築,到最後成了一個大的叢林,雲棲寺。道場是他計劃建的,是真正有德行、有修持,大家願意親近他。所以他那個大殿叫「神運殿」,說明不是人工造的,諸佛菩薩鬼神幫他造的。

  蓮池大師晚年這是示現告訴我們,他什麼都放下了,一卷《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這就是「諸菩薩眾,聞我名已,皆悉逮得清凈解脫、普等三昧」,蓮池大師得到了,連佛法統統都放下了。現在在中國大陸,還有一個老法師他得到了,這個老法師叫什麼名字你們曉不曉得?李木源居士常常講。聽說他是隆根法師師父,現在還在。通宗通教,人家稱他作活字典,你們曉不曉得是哪一位?問問李居士。聽說現在他也是聽到《無量壽經》,徹底放下。現在每天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一生所修學的東西放下了,這都是這一願里頭的人他能夠徹底放下萬緣,一部經一句名號那就彌陀第四十四願加持他了。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體會。

  黃念祖居士註解裡面說,末後這四願,皆為西方極樂世界以外他方菩薩,聞阿彌陀佛名,所得殊勝法益。可見得菩薩發願廣度眾生,能夠信仰阿彌陀佛,皈依阿彌陀佛。皈是回頭,依是依靠,依靠阿彌陀佛的教誨,廣度眾生,立刻就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清凈,是永遠離開染著,這叫清凈這句話我們用現代話來說,他再不會受外面環境干擾,不會受一切境緣動搖,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他不干擾了。這個心清凈,不是說他不不聞,不是!六根天天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我們接觸六塵境界,會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他的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這叫清凈

  他可以跟一切境緣接觸,他只知道幫助別人。幫助別人什麼?幫助別人斷惡修善,幫助別人破迷開悟,幫助別人轉凡成聖。他自己絕不沾染,這是清凈心現前,決定不會起妄想分別執著,他怎麼不自在?當然自在解脫就是自在自在就是沒有障礙了。清涼大師在《華嚴經》註解給我們說,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才叫解脫。《華嚴經》上講四種無礙,他統統具足。入四無礙的境界,那就不是普通菩薩。普通就是觀行、相似位的菩薩,一得本願加持,就提升到分證位,分證是法身大士

  「普等」,普是普遍,等是平等。我們看這個名稱就曉得,他已經是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學過法相同學都知道,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轉。這兩個轉過來之後,前五識自自然然轉變成「成所作智」,阿賴耶自然就轉變成「大圓鏡智」。轉八識成四智,你們想想這是什麼菩薩?法身大士。普等三昧,合起來「清凈解脫、普等」,就叫做「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它的效果,能除一切煩惱清凈;能脫生死輪迴解脫;平等普度一切眾生。下面經文講,「諸深總持」。這是講他得念佛三昧這是念佛三昧的上乘者。我們把念佛三昧要分做上中下三等,他得的是上等,上品念佛三昧

  『諸深總持』,總持也叫做「陀羅尼」,梵語陀羅尼,翻成中國意思叫「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義」,我們現在人叫什麼?綱領,抓到綱領了。無量無邊諸佛法藏的總綱領,就是《無量壽經》,就是六字洪名,這他抓到了。總持裡面還有一個意思,我們初學的人應當要曉得,「持善不失」。你能夠保持善法,我們不說別的,十善,你確實能夠保持,念念都與十善相應,你不會失去。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無論在什麼環境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決定跟十善相應,決定能夠遠離十惡,能叫十惡不生,這也是得總持法門。此地講得「深總持」,這不是淺的,甚深總持。我們以十善做為標準這是初級的,下下品的。雖不是講得很高,下下品我們必須做到。下下品都做不到,其他的就不必談了。本經講的「深總持」,深總持是什麼樣子?這一部《無量壽經》上所說的就是深總持,菩薩全做到了。本經裡面所說的諸惡,這些諸惡在他們決定不生;本經上所說的眾善,他們決定不失去。

  『住三摩地,至於成佛』。十方菩薩因聞名,諸位要記住,一接觸名號,接觸經典,三慧圓滿,因此他得念佛三昧,得深總持。這一得之後,他就不會失掉,安住在念佛三昧之中,得成正覺,所以說「至於成佛」,他成佛是這個成法的。古大德跟我們講,願文裡面所講的,這三種殊勝的果德,也稱為清凈三昧解脫三昧、普等三昧,它的總名稱叫「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又叫「寶王三昧」,具足一切三昧功德,這一樁事情知道的人確實不多。

  「三昧」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正定」,也叫「正受」。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因為我們有新的同學不少位在此地,簡單說說。「正受」,受就是我們講享受,正是正常的享受,正常的受用,梵語叫「三昧」,梵語也叫「三摩地」,三摩地也翻作正定、正受。我們凡夫的享受不正常,佛在經上說,六道凡夫所享受的可以分為五大類,叫五種受。身有苦、樂兩種受,心有憂、喜兩種受,當身沒有感受有苦樂的時候,心也沒有憂喜的時候,這個時候叫做舍受,舍受是最好的。舍受實在講就是三昧,為什麼不稱三昧?因為它時間太短了,它不能夠永遠保持;如果永遠保持,那就成了三昧。我們凡夫五種都有菩薩那個正受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也有時間很短。我們也不歡喜,什麼原因?我們跟菩薩差別太大了。菩薩在正受里,身沒有苦樂,真樂,心沒有憂喜,西方極樂世界人就安住在這境界裡面。三摩地跟三昧是一個意思,住三摩地。千萬不要誤會,「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可有得享受,真快樂了」,你就錯了你還墮落在五種受裡面。西方極樂世界環境再好,決定沒有苦樂憂喜的感受。

  諸位要曉得,苦樂憂喜是情,不是個東西中國人講的七情五欲,「七情」是講苦、樂、憂、喜、愛、惡、欲,這叫七情;「五欲」是財、色、名、食、睡。七情五欲,因為我們有這些東西,沒有辦法把七情五欲斷掉,所以才搞生死輪迴。我們知道七情五欲愈淡,往上升;愈重,往下墮落。往上升的是二十八層天,愈往上面去愈淡薄,到四禪天、四空天,這一念頭都不來了。所以四禪天、四空天也是得三昧,正受,四禪八定,三昧、三摩地也翻作禪定功夫算不錯。但是他還凡夫,還不能算聖人原因在哪裡?他得的這個定會失掉。四禪八定要用大乘佛法來說,還是屬於「舍受」,不過是他舍受的時間長一些而已,並不是究竟。如果是究竟,那就叫「三摩地」,就叫三昧」。

  我們要問到底什麼樣的人才真正得三摩地?佛給我們講,阿羅漢以上。《楞嚴經》上佛講九次第定,到第九定他就不退,才叫住三摩地。第八定還不行,第八定是四空天非想非非想處天,佛在經上說,他的壽命八萬大劫,這個八萬大劫太長了。我們要知道這個世界娑婆世界,一個大劫是一個成、住、壞、空。這個世界要經過八次成住壞空,他還在定中,但是到第九次的成住壞空,他就墮落了。他往哪裡墮?他墮地獄,所謂是爬得高摔得重。他為什麼會墮地獄?佛在經上講得很詳細、很透徹,是因為毀謗三寶過失。所以我們要小心,日常生活當中不可以不謹慎,決定不能夠謗三寶,四空天人因為謗三寶而墮落阿鼻地獄。他為什麼會謗佛?他自己到那麼高的境界,誤以為那是究竟涅盤。佛、聖人常講,入涅盤的人,決定不會再退轉,不會再墮落。為什麼他自己證到大涅盤,忽然又失掉?「諸佛菩薩講的話靠不住,是騙人的」,這個念頭一生,毀謗三寶,是這么一個原因。所以到那個時候,必定他有這個疑惑,必定有這些妄念,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得,我們要知道四空天人產生這種誤會。他是禪定他是煩惱,並沒有把煩惱斷掉,伏是有時間性的。

  到第九定才把煩惱滅掉了,所以第九定叫「滅盡定」。滅什麼?滅見思煩惱也就我們現在講的執著。真的執著沒有了,這個執著念頭從根拔掉了這叫滅盡定。這樣的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方便有餘土。我們想一想,這太難太難了,大概我們往生恐怕唯一的希望,只有在凡聖同居土。可是諸位不必這樣子灰心,善導大師講「總在遇緣不同」,如果你遇的緣殊勝那就你自己具足善根,能信、能解、能行,你只要具足這三個條件在一生當中,把自己從薄地凡夫提升到實報庄嚴土的,都有人在。為什麼別人能,我們不能?我們之所以不能,實在講就是一個原因,不肯干。不肯把自己的煩惱習氣放下,不肯隨順佛陀的教誨,這有什麼法子?只要肯干,所謂「遇緣殊勝」,就是真正明了,要放下自己煩惱習氣,一定要隨順佛陀的教誨,這個緣就殊勝你能信、能解,肯真干,你這一生決定上上品往生,而且往生決定有把握。

  往生有把握的人,我們看到太多了,預知時至。不但預知時至,就在我居士林,這幾年來有不少往生的人,他願意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我聽李木源居士告訴我,他要到中國去訪問,帶著團過去。有人要往生,找他,請他給他辦後事。李居士講:「我這兩天正好要到中國去,你要往生,要不然就趕快,要不然就等我回來。」果然他提前,他真的趕快,馬上就提前。等到他把他的後事辦完的時候,正好第二天他就中國去。好幾位,不是一個,有能力提前。他們不願意推遲,他們願意提前走。你們想想,這都在我們眼前,他為什麼做得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他們真干,我們不肯干」,就這么一句話。所以你遇緣,遇緣就是這個緣,並沒有什麼特殊的緣,不肯真干,那就沒有法子了。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一願。

  大乘無量壽經  (第八十七集)  2000/5/20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87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二十四面,經文第四行,從第四十五願看起:

  【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是「定中供佛願」。四十八願從前面一願「普等三昧願」,往後都是阿彌陀佛為十方諸菩薩而發的。由此可見凈宗法門廣大,並不局限於專修凈土,修學其他法門也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尤其前面一願「普等三昧」,普等三昧,實在上講,就是念佛三昧。也許諸位同學自己曾經經驗過,我們在有一些慶典當中,常常有人提議我們大家默禱一分鐘。默禱是什麼意思?沒有人說得出來;這個默禱有效嗎?也沒有人能夠說得明白。其實默禱就是普等三昧在一分鐘當中,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這一分鐘是清凈心,這一分鐘是真誠心,清凈真誠里頭沒有界限。所以這個心是等虛空法界,這個功德大了意義在這地方

  平常我們起心動念,起心動就有分別、就有執著,所以心量很窄小;能夠放下一切分別執著,這個心量恢復到本來的狀況佛家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他能夠跟虛空法界一切諸佛菩薩神聖感應道交,下面又能跟六道眾生,甚至於地獄眾生都能夠起感應作用,真正默禱默在那裡。雖然是身體不動,嘴巴也不講話,眼睛也閉起來,還胡思亂想,那就不行,那就完全錯誤了。最重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個默禱才有用處,就是我們前面所講的普等三昧

  普等三昧念佛三昧念佛比默禱要殊勝。因為默禱實在不容易,別說一分鐘,一分鐘相當長,一分鐘當中不起妄想分別執著,一般人都做不到。但是凈宗法門妙,它讓你念佛,「我一分鐘念佛裡面不夾雜妄想分別執著」,比一分鐘默禱容易做到,容易收到效果。我們過去提倡的「十念法」,十念法大概就是一分鐘,就是一口氣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十聲佛號,大概是一分鐘的樣子,十聲佛號一句一句,決定沒有一絲毫妄念夾雜在其中。時間雖然短,效果很大,比平常念佛一天到晚拿著念珠,念個幾百聲佛號、幾千聲佛號、幾萬聲佛號,它里頭夾雜妄想,把你的功夫破壞了。古德教給我念佛原則,是要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沒有說時間長短。所以一分鐘我們一絲毫懷疑沒有、夾雜沒有,也沒有間斷,符合這個標準。雖然時間很短,但是我們完全符合標準那就產生不可思議功德。所以我過去勉勵同修一天修九次,你修的次數愈多愈好,一堂課只要一分鐘,才真正能做得到,這是功夫真實功夫。古德說,「念佛三昧」能除一切煩惱,能解脫生死,所以也叫做「清凈解脫三昧」。我們從一分鐘這個方法來開始練習,慢慢次數多了,時間加長了,這個效果才能見到。

  無論修學什麼法門,用什麼樣的功夫,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性,要對症下藥。諺語常講「人貴自知」,有自知之明的人,無論世法、佛法絕大多數都能成就;凡是不能成就的,都是不自知,不知道自己的根性,好高騖遠,勉強的去強求,到最後一無所成。我們是什麼樣的根性?就像經上常說,「業障深重生死凡夫」,我們是這種根性。我們遇到的法門,實在講是無比的殊勝,這個法門確確實實能幫助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成就。問題我們要善學,要懂得修學的方法要有方便。要能夠降伏自己的煩惱習氣,這個比什麼都重要;如果不能夠降伏自己煩惱習氣方法再好也沒用處,收不到效果

  我們每一個人煩惱習氣又不相同,別人用功方法得力,我們要學他,則未必能夠得力。這什麼原因?這是契理而不契機。他跟我的根機不一樣,一定要懂得自己是什麼樣的根機,用什麼方法來對治,才能產生效果。總而言之,一定要知道自己有哪一些煩惱習氣,自己一定要曉得,一定要想方法把自己煩惱習氣克服,這樣的人修行念佛才談得上功夫。如果煩惱習氣自己不知道,或者知道,自己沒有能力降伏,念佛功夫就談不上了。談不上,那要曉得,這一生當中決定不能往生,正是古人常講,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

  過去李炳南居士常常告訴我們,一萬念佛人,真正往生只有兩、三個,那兩、三個人為什麼能往生?他能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所以他功夫得力。我們功夫不得力,你就警覺到,這一生不能往生這個問題嚴重,不能往生,就要搞生死輪迴。搞生死輪迴,我們仔細去反省反省,我們在一天從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覺,這一天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善念、善行多,還是惡念惡行多?這叫你反省一天。你再能夠回想想你一年,再能回想想過去這十幾、二十、三十年當中,於是自己就曉得,我將來前途到哪裡去。你是天道,還是到人道,還是到三惡道,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事情不要問人,問人人家客氣恭惟你,不會給你說真話,自己反省比什麼都清楚。所以諸位要曉得,這一分鐘的十念,能除一切煩惱。每天你要能夠修的次數多,逐漸逐漸自自然成就功夫成片,於是我們往生凈土就有把握了。這是前面一願的意思。

  第四十五願說,『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跟前面「德遵普賢第二」經文裡面講的「住深禪定,悉睹無量諸佛」,這個意思相通,這是華嚴普賢菩薩境界。《華嚴經》上說,八地菩薩叫「不動地」,這一境界才能現前。可是在宗法門,真正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這些菩薩,不論是大菩薩、小菩薩,因為經文裡面說得很清楚,「我作佛時,十方佛剎,諸菩薩眾」,「諸菩薩眾」我們前面介紹過,從初發心菩薩到等覺菩薩全部都包括了。我們初發心,能不能得彌陀本願的加持?問題在你是不是真干,只要你真干,你必定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真干是什麼?決定沒有自己。還有自私自利念頭夾雜在其中,就不是真干。真干是一切為佛法、為眾生,為佛法是為弘法利生,為眾生,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認識佛教,認識凈土為他們種善根,幫助他們善根增長,幫助他們善根成熟。決定沒有絲毫為自己的念頭你就彌陀威神加持。如果這裡面摻雜絲毫的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受用,你就得不到佛菩薩加持你還是被業力所轉。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

  這一新加坡九大宗教,接受中國國家宗教局的邀請,我們做了十六天的訪問,訪問很成功。我們這十六天,每天每一時刻都沒有離開《無量壽經》的教誨,我們也在學習落實,如諸大菩薩,「不動本處,遍至十方」。什麼叫做「不動本處」?這十六天我們天天在中國各個地方去遊覽,什麼叫不動本處?這「本處」是什麼?清凈不動菩提不動願心不動,這個沒有動搖過。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與大眾接觸之處,會為自己名聞利養、為自己的貪瞋痴慢起心動念,我們的本處就動了。世尊在《金剛經》上教須菩提就是教我們,須菩提不過是我們的代表而已。他說得好,「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就不動本處,「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遍至十方」意思是說,一切時、一切處,我們做些什麼事?供養諸佛,教化眾生這一次我們同行總共有二十一個人,九大宗教代表,每天生活在一起,我們以極其真誠清凈平等心,互相照顧。從法性上來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有法性;從法性上來講,我們是供養諸佛,每個眾生都是佛,我們禮敬、稱贊、供養是從這個地方生的。見一切眾生的性,不要著一切眾生的相,「供養諸佛」我們就落實了。

  教化眾生是從上講的。我們的對象,諸位要記住,一個人。這一個人從性上講他是佛,我供養他;從相上講他是眾生我要教他,要幫助他。諸佛眾生沒有分開,不是兩樁事情一樁事情。幫助他覺悟,幫助他明了宇宙人生真相,幫助他斷惡修善,我們每天做的是這個事情,用現代話來講,機會教育,收的效果好。我們彼此在一起,互相的學習,互相的尊重,互相的照顧,這是佛法的落實。古德註解裡面講,這都是地上菩薩行業我們現在是薄地凡夫,我們凡夫縱然做不到像菩薩那麼真實,我們也做到了相似。所以夏蓮居老居士常常勸導我們,要「真干」!這兩個字好!我們懂得多少,就應當很認真努力去做多少;如果你懂得,你沒有做到,跟不懂得沒有兩樣。必定要落實!幫助一切眾生最重要的就是執持彌陀名號。可是對於沒有接觸過佛法,或者初初接觸過佛法,你教他阿彌陀佛很不容易,必須有善巧方便。善巧方便裡面最重要的,「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意義講清楚,讓他了解為什麼要念它,念這一句名號好處在哪裡?要講清楚,他統統搞清楚、搞明白了,他才喜歡念。

  我們這些宗教代表們,這一次有十六天時間,我們生活在一起,所以談話的時間就多,交流的時間就多了。他們有什麼問題,隨隨便便就可以問;吃飯的時候可以問,休息的時候可以問,旅遊的時候可以問,毫無拘束,我們很細心、很耐煩的為他們解答。所以回來的當天晚上,我們這個道場舉行衛塞節前一天的傳燈晚會,你們看這些九大宗教差不多也都來了跟我們一起傳燈,我們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他也跟我們一起念,來看我們這個盛會。所以這種交流方式比什麼都好,平常到哪裡去,有機會把九個宗教代表都找來?這個機會很難得。縱然有,時間也很短促。能夠有那麼多生活在一起,那隻旅遊最好的方法,所以旅遊是互相學習,旅遊是教學。古時候老師學生,常常就用旅遊方式我們現在嘗到旅遊確實是非常好的教學方式

  經裡面講,「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這個「定中」意思很深很廣,我們千萬不要把它錯了。一般人看這個經文一定是說,「極樂世界人一天到晚在那裡盤腿面壁打坐這叫定中;大概無量無邊諸佛在定中現的境界就像作夢一樣」,我們這樣會,縱然不能說是錯會了意思,你會的意思很淺,你會的意思不深。為什麼?甚深禪定他不著相行住坐卧都在定中,不局限在打坐,他站在那裡也是入定,他走著路也是入定。諸位要搞清楚,不是走著路打瞌睡,走著路打瞌睡的,那個不是入定。所以先要了解「入定」兩個字怎麼講法,是什麼意思。

  《六祖壇經》裡面能大師告訴我們,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叫禪定,禪跟定是一個意思。所以入定,你真正達到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入定,這正是大乘經上常講,「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那伽是梵語,是比喻,這個名詞有兩個意思,有的說是龍,有的說是象,龍跟象,龍我們沒有見過,象見過。你們到動物園去看大象大象的那種神情好像都在定中一樣,它站著也好,它走著也好,非常穩重,好像都在定中。我們從這個比喻裡面去體會,用我們現代話來講,就是你已經真正做到,不受外面境界的誘惑,不受外面境界的影響,不論是順境還是逆境,你都能夠如如不動這叫入定。

  心定自然就生智慧,《金剛經》上說得好,「信心清凈,則生實相」,所以外面境界只要一接觸,你不會生煩惱。什麼是煩惱?喜、怒、哀、樂、愛、惡、欲是煩惱,七情五欲是煩惱不生煩惱,生智慧,什麼智慧?對於外面的現象,性相、理事因果通達明了,這叫智慧,因此你才能上供諸佛。於是這個經文裡面的意思,我們就更清楚,「無量無邊一切諸佛」在哪裡?這裡頭包括有過去佛、有現在佛、有未來佛,於是我們就應當清楚明白,他所講的「無量無邊一切諸佛」,就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唯有在定中就能夠做到常供,常是不間斷,為什麼?定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定中心是真誠的,心是清凈的,心是平等的,所以能夠普供,能夠遍供,我們應當要學習。

  特別是末後一句,『不失定意』。由此可知,他入甚深禪定,他的身是動的;如果身是很靜,盤腿面壁,「不失定意」這一句話就講不通了。他一定是行住坐卧之中,六根普遍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才能講到不失定意」。所以這一句話是活的,它不是死的。由此可知,上供諸佛,下化眾生這是在動態裡面去做的,決不是盤腿面壁靜態里頭能夠成就的。諸佛如來已經證得究竟圓滿的果地,他們還要隨類化身,應機說法,隨類化身,這裡面就是上供一切諸佛,隨機說法就是教化眾生不失定意。為什麼?因為他甚深禪定,他可以不失定意。我們今天沒有到這個境界,所以一定要認清自己。我們可不可以學?行,去嘗試。但是如果一動心,一起心動念,趕緊曉得回來,知道回頭,回頭是岸。如果不回頭,愈迷愈深了,你不能度眾生,一定被眾生度跑掉了。這個事情不但現在有,古時候也很多,現代就更多了。

  我在香港,永惺法師告訴我他在香港辦了幾次佛學院,都辦失敗。他很發心,請了老師,從中國大陸招一些年輕法師們,禁不起誘惑的,兩個星期就走了。到哪裡去?一般寺院道場去趕經懺去了他說,算是功夫不錯的,熬不過半年,所以佛學院就解散掉了香港物質誘惑的力量太強,他們在那邊趕經懺,一天八百塊錢收入,在中國那個社會里頭,一天哪能賺到八百塊錢?在香港去趕經懺、做佛事,非常正常的,一個月的收入兩萬塊。所以他佛學院不念了,他去趕經懺佛事,趕個一年、兩年,他就房子,有不少就還俗。所以給我談到辦佛學院之艱難,不容易!在香港要辦佛學院招收學生都得要入甚深禪定才行;不入甚深禪定,那很困難。所以從這些地方我們就體會,定中供佛的意思就能體會得到,我們可以學習,不是學不到的。決定不受社會任何境界的誘惑,而能夠幫助一切眾生學佛,就是這一願。你果然不受誘惑,果然肯發心大眾服務,你就得到阿彌陀佛這一願的加持,我們也能夠得到。

  《文殊般若經》上有一段話說:「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無二。不思佛法等無差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辯才。如是入一行三昧(即念佛三昧)者,盡知恆沙諸佛法界差別相。」這一段話裡面我們細心去體會,然後你就懂得學習的方法。它這一段話的意思,跟《華嚴經》上佛所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切是說一切世出世間法,深廣無際。而這個一,不是獨一,不是專一,而是任一。這就是說任何一法都能夠通一切法,我們必須有這個認知

  這是什麼個道理?我們用樹木來做比喻。像一棵大樹這一大樹上有許許多多的枝葉,一片一片的樹葉,我們看到這個大樹很多的樹葉,很多樹葉比喻多,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那個樹葉是多。一是什麼?是它的根,哪一片樹葉能夠離得了根?所以你從許多樹葉,一個樹葉裡面你去觀察,往深入一層,就看到樹梢,這一個梢有好幾片葉生在一個樹梢,你就深一層了;再深一層,就看到樹枝,而這一樹枝里頭又有好多個樹梢,好多個樹梢好像共同是一個族;再往深一層,就看到樹榦,從樹榦里頭一看,這樹榦里頭有好多樹枝;再深一層,就看到本,從這一個本裡面知道有好多樹榦;再往下看,就看到根,原來許多的本統統是一個根生的。你只要找到根,根就能通一切法。所以任何一片葉,只要你深入找到根,就通了;找不到根,沒有法子通。如果完全疏忽,葉跟葉相對,對立了,彼此不能和睦相處。要找到樹梢,這幾片葉知道是一家,它們能夠和睦相處。但是跟另外的樹梢不能和睦相處,所以必須再往下找,找到樹枝,才知道所有的樹梢是一家;找到樹榦,才知道所有的枝椏原來是同一個根源;找到根,才知道整棵大樹是一個根生的,是一體。

  由此可知,法門縱然不同,任何一個法門只要遵守佛的教誨,徹法底源,你的問題都能解決;如果不能夠徹法底源,你能解決的問題有限。佛法如是,佛法許許多多的宗派就好像樹裡面的樹枝、樹榦一樣。佛法之外,還有許許多多的宗教,這許許多多的宗教,也跟這一大樹裡面其他的樹枝、樹榦一樣。我們是這一個干,他們是另外一個干,同一個根生的。所以宗教宗教之間怎麼能說不可以團結,不能和睦?說不能,是你深入得不夠,你入得淺。如果你入得深,你才恍然大悟虛空法界一個生命同體。在佛法裡面,《無量壽經》、大乘經上所講的,清凈法身

  我想每一位同修都聽說過,或者你都念過,「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是什麼?法身是根。我們這個身是什麼?每一個人的身就像樹的樹葉法身是根,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都是這個根生出來的枝葉,所以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法身。我們能夠有這個認知對於不同的宗派、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學說、不同的族群,就全部都能夠容納,都能包容了。曉得是什麼?我們同一棵樹上的,確確實實是一家人。他們不肯承認,沒有這個認知說我們胡說八道,說我神經有問題;而實在是他們入得淺,入的深度不夠。他要入跟我們相同的深度,決定不會有見了這是我們首先要認知的。

  然後你就曉得,念一佛功德,就是念一切諸佛功德。換成其他宗教,我們念一個神的功德,也把一切諸佛功德念到了。我們稱佛,他們稱神,那些人又稱上帝,還有一些人稱聖人,不管名稱怎麼樣,一個意思。不要因為名稱不相同,我們又在那裡起爭論,又再起爭執了。昨天晚上我們參加德教會,他們在唱歌,唱《道德經》。第一章一開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名是假的,不是真的,不要在名字相上去計較。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特別教導我們,「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你看說得多好!這三句話就把道德經》這個意思,圓圓滿滿的包括了。

  世出世間的問題非常復雜,如何能夠解決這些復雜的問題?唯一的方法靠教學。教學一定要懂得契機契理,理機雙契,才能夠收到教學的效果。世出世間大聖大賢他們明了,不但明了,徹底的明了,給我們做出種種的示現,無一不是甚深的教學方式。今天在這世間,有許多人在爭論,民主好,還是皇帝好?一黨專政好,還是多黨執政好?都在那裡爭論。也有人拿這些問題來問我我說這一些是形式不重要,一黨也行、多黨也行皇帝也行、民主也行形式。什麼最重要?如何教化眾生重要。這個話不是我說的,兩千年前《禮記學記》上講得很清楚,「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今天世界動亂,整個世界動亂動亂的根在哪裡?沒有人知道。許許多多人所講的研究動亂的根源,有人說經濟,有人說是貧富不均,許許多多的說法,都沒有找到根本。根本是什麼?根本是家庭教育。你們大家想想對不對?家庭教育沒有了。家庭像什麼?像一棵大樹樹葉這一棵樹樹葉都沒有、都爛掉了,這個樹得不到養分,這個樹會枯死;樹的生命,要靠樹葉吸收陽光、水分,要吸收養分。今天我們這個社會世間家庭沒有了。家庭沒有了;換句話說,你的子女沒有受過教育,他不懂得孝順父母不懂尊敬長輩,於是必定隨順煩惱習氣,胡作妄為,危害社會,這個社會哪裡還會有安寧?

  中國自古以來最重視的是家庭教育,所以看你這家庭有沒有前途、會不會興旺,就看你的家教,我們今天疏忽了。現在作父母本身就沒有受過好的家庭教育,他生了小孩,不知道怎樣教他小孩長大悖逆、不聽話、反叛,這個過失不能怪小孩,怪你自己沒有把他教好。教育里頭,最重要的三樁大事情,現在完全疏忽,都不講了。第一樁大事,是要教他明了人與人的關係倫理教育:父子關係兄弟關係夫婦關係朋友關係君臣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中國把它分成這五大類,五倫;五倫維系著虛空法界的秩序,比國家社會範圍大得多虛空法界的秩序,誰懂這個道理?佛懂,菩薩懂,孔老夫子懂。所以他們的生活是「替天行道」,這個意思很深。諺語常說「大道肇端乎夫婦」,這個話的意思很深很深。

  古時候男女結婚婚禮非常隆重,也非常繁瑣。為什麼要這樣隆重?因為這兩個人的結合,對於整個社會國家佛法虛空法界都有密切的關係,草率不得,要慎重其事。這不是你們兩個人的事情,你們兩個人結婚,在你們自己一家,對你祖宗對你們的後裔負責任;在社會,要對社會、對國家責任社會安定國家的興衰,與你結婚有關係。剛才我比喻,你們這一夫妻就像大樹上的一片葉,葉長得好,這棵樹才能壯大;這個葉壞掉了對於棵樹的生存就是一分傷害。所以婚姻道義,要懂得大道,義是義務,應該要這樣作法現代人哪懂得這個道理?

  從前的婚姻道義,現在的婚姻是亂愛,把倫理道德全部都破壞了,基礎動搖了,社會哪有不動亂的道理?尤其是現在,男女婚姻非常淡薄,離婚率高。離婚之後,你怎麼能對得起你的兒女?你要知道,你的兒女所受的傷害多大?他受傷害,身心發育不正常將來危害社會、危害國家;換句話說,你就害了國家、害了社會你要背什麼樣的因果責任?在佛法裡面講,你要懂得因果責任,這個罪過極重,我們都不忍心來說。不要以為這個沒有關係,現在是沒有關係死了以後到陰曹地府就有關係了。你才知道這個事情的嚴重性,怎麼可以這樣草率?所以我說現在人不懂得自愛,真的不懂。自己愛自己都不懂,哪裡能夠愛別人?

  今天社會人與人的往來是利害利害維持不長,很短的時間,專門看別人的過失,看別人的缺點天下有一個是好人佛說善人,什麼是善人?善人是專看別人的好處,專看別人的善處,不記別人的缺點不看別人的缺點天下都是好人。所以夫妻要懂得這個道理,彼此多看對方的善處、好處,這個婚姻不會破碎。為什麼會離婚?天天看對方的缺點你說這個糟糕不糟糕!就是念頭轉一轉,就行了。這要靠什麼?靠教育,沒有人教!所以千萬不要以為這是小事這是大事,根本的大事,整個社會動亂的根源就在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