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無量壽經(第11-15集1991年)

  佛說大乘無量壽庄嚴清凈平等覺經  (第十一集)  1991/6  加拿大  檔名:02-009-0011

  請掀開經本三十面,第四行:

  【積功累德第八】

  我們講席因為受時間的限制,經文不能夠詳細的發揮,但是重要的地方,我們一定會細講。如果只是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種種庄嚴,那樣的經文念念就可以了,就不必細說了這一章裡面,我們學習的東西很多,所以還是要講得詳細一點,因為對我平常修持有很大的幫助。請看經文

  【阿難。法藏比丘。於世自在如來前。及諸天人大眾之中。發斯弘誓願已。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庄嚴妙土。所修佛國。開廓廣大。超勝獨妙。建立常然。無衰無變。】

  這段話是本師釋迦牟尼跟我們說明,阿彌陀佛在因地里所發的大願,以及修學的成就,在世間自在如來大會當中向大眾宣布,這就是前面的兩章。經上講的弘願,『弘誓願』就是指的四十八願,由願生起無量無邊殊勝的大行,可見得願非常重要,願是一個人一生奮鬥努力目標世間人如果沒有志願,他一生必定沒有成就,換句話說,他整個生命當中,他沒有目標、沒有方向,所以不可能有成就。在佛法裡面也不例外,所以菩薩發心一定立下弘願,這是努力方向目標,這我們一定要知道。

  我們要向阿彌佛學習的,他所發的願很快的就成就了,這是什麼原因?佛在此告訴我們,下面這三句,『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庄嚴妙土』,就是這三句,這三句是極樂凈土的根本,也是普賢大行的總綱。我們在第二章所看到的,西方極樂世界菩薩,「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最重要的就是要「住真實慧」。本經里講三個真實在此地我們見到了第三個,「真實之際」、「住真實慧」、「惠予眾生真實之利」,這一部經上講三個真實,這也是很少見的,這部經裡面確實給我們得很圓滿彌陀所行就是依真實智慧,我們今天縱然有願望,這個願望很難成就,實在講我們多半疏忽了智慧,而是用感情感情是迷,叫迷情,為什麼會迷?對於自己本身迷惑,對本身不清楚對於周邊的環境也是迷惑、不清楚,縱然有願,沒有法子真實慧,問題關鍵在此地。

  真實慧,真實不是假的,真正的智慧,我們哪個人不想求?人人都想求。到哪裡去求?要找老師。我們身命得之於父母父母恩德很大,我們的慧命得之於老師老師恩德父母沒有兩樣。所以,佛法是建立在孝親尊師的基礎上,孝道、師道,這才能建立佛法。師道尤其是難,今天不但世法裡面師道我們見不到了,佛法裡面同樣的也見不到。換句話說,在這狀況之下,我們必定是愈迷愈深,哪裡有智慧?因此,我們對一切萬法的看法想法做法統統都有錯誤都有過失,只是過失大小不同而已,統統有過失,沒有智慧

  智慧,要真正遇到好老師老師給你修學。怎麼個修學法?現在如果說出來,大家聽到簡直叫笑話,哪有回事情!不相信、不能接受。真智慧就是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掛統統打掉,恢復到心地清凈清凈心起作用就是真實慧。在現代這個社會修行難,從前修行人住在深山,為什麼道場要建立在深山?目的就是要跟社會隔絕,世間一切人事最好統統不要知道,心就清凈了,建立在深山的目的在此地。你要想到個寺院去,諸位現在有機會到大陸去觀光,當然學佛同修多半去看看大陸上的古道場你看四大名山,在從前沒有汽車,也沒有輪船,要想山上去看看要走路,從山下走到山上要走兩、三天。所以山下要發生什麼事情,如果這幾天沒有人上山,就沒有人知道,往往十天個月不曉得山下有些什麼事情你想想看,他的心就比較容易清凈。現在人修行難,為什麼?報紙、雜志、廣播、電視,全世界事情,哪個地方發生事情,你馬上就知道,這怎麼行?「知事多時煩惱多,識人多處是非多」,你認識人多就是非多,你知道事情多就煩惱多,你哪裡有智慧?這叫迷,愈迷愈深。

  今天要想恢復古老的教學,一下手就修真實慧,真實慧在《般若經》裡面講的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麼樣子?《般若經》上講得很好,般若無知,根本智就是無知;心到清凈了,到無知無知的心起作用無所不知。你如果要不相信你去看看《六祖壇經》,六祖大師的本事在哪裡?本事就是在無知,他心很清凈你看他見五祖時候,他向五祖報告,他的心地清凈,「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無一物。正是因為他心裡面什麼都沒有,所以一接觸就通達、就明了。《壇經》前面一段,他自己敘述他自己的歷史。他沒有念過書,只是砍柴,偶爾之間聽到一個居士念《金剛經》,他聽的覺得很味道,在窗口多聽了幾句,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開悟了。念的人開悟,聽的人開悟了,那就是他心裡頭什麼都沒有,乾乾凈凈,所以見色聞聲他都有悟處。到黃梅跟五祖見個面,談了幾句話,五祖就叫他到槽房做工去,槽房那個時候就是廚房的附近,就是舂米、破柴、種菜這些人住的地方,叫他到那兒去工作他在那個地方擔任的工作就是舂米、破柴,這個都是苦差事。在那裡做了八個月,八個月從來沒有到過禪堂,以前寺廟范圍很大,沒有到過禪堂也沒有再見過五祖一面,八個月沒見面。一直到五祖傳法給他,這個歷史就不必細說了

  他那個時候才二十四歲,五祖把衣缽給他。傳給他之後,叫他趕快走,為什麼?跟五祖的人很多,有很多年都跟他,今天把衣缽傳給一個陌生人,大家不服氣,他不服氣,麻煩大了,所以傳給他叫他趕快走。走了過了很多天,他老人家才宣布衣缽傳了,傳了,大家聽了還不服氣,還要去追、還去找還想衣缽奪回來。你就想想看,佛門裡面是非也很多,也不是很太平的,嫉妒心還是很重,貪瞋痴慢跟世間人差不多。他在避難的時候,在曹侯村他住了八、九個月,在那個地方,遇到一個比丘尼,叫無盡藏比丘尼,這個比丘尼是專門念《涅盤經》。《涅盤經》有三十六卷,相當長,六祖沒念過,他就叫她念,她念他就跟她講。所以六祖第一次講經是講《涅盤經》,《涅盤經》從頭到尾講圓滿了,給無盡藏比丘尼講的。無盡藏比丘尼聽六祖講的,也開悟了,是六祖第一個得度的徒弟開悟了。所以六祖一生度了四十三個人,無盡藏是第一個你想想看,他什麼都不知道,為什麼他能講《涅盤經》?無盡藏比丘尼一生受持不能開悟,聽他一講就開悟了。你才曉得根本智的重要,根本一得到,枝葉花果自然都得到。

  現在人求學,犯的毛病就是不要根本智,一開頭就想博學多聞,什麼都要學,實在講,把四弘誓願錯了。四弘誓願上說的,「法門無量誓願學」,他就拚命去學,前面那個「煩惱無盡誓願斷」他忘掉了,「眾生無邊誓願度」也忘掉了。四弘誓願前面兩個不要,他要後頭兩個,現在人是干這個事情他不曉得這個好像四層大樓一樣,蓋樓房,我底下兩層不要,我要第三層、第四層,這怎麼蓋法?現在人犯過錯在此地。所以真實慧就是斷煩惱煩惱斷了之後,你的心清凈了。先要學什麼?學無知。真正到無知然後再回過頭來,再「法門無量誓願學」。所以,首先是「煩惱無盡誓願斷」,他斷煩惱。諸位想想看,如果你要是學得太多聽得太多看得太多,你煩惱只有天天增長,怎麼能斷得了?斷煩惱方法有一都不要聽、一切都要看、一切也不要想佛家古時候的教學,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一入門所謂五年學戒,這五年就是斷煩惱五年什麼都不給你,像六祖到黃梅,實在講時間很短,只有八個月,到那裡去,叫你去做苦工,做苦工是修福,什麼都不教,使你心地清凈,那叫做修慧,這個慧是根本智,這是真實慧。

  所以從前禪堂裡面是坐禪,坐禪的時候,你要是有疑問,提出來,老師一定是叫香板供養,打!把你那個妄念打掉。你如果老是坐在那裡一個問題也沒有,也要打,為什麼?無明要把無明打掉,要打五年。不是妄想就是無明,沒有理由的,確實是個辦法。教下雖然是不打,它那個方法改變,它叫你讀經。像天台宗,叫你念《法華經》,每天從頭到尾念一遍,大概要五、六個小時,念熟!不念熟的話,那一部《法華經》恐怕你一天念不完,念熟了之後,大概要六個小時,每天念一遍。念經是干什麼?念經就是修真實慧,念經不講解,沒有意思。因為你念經,你就不會打妄想,換句話說,目的是把妄想打掉,目的在此地。所以不能講解,一講解,又打妄想了。

  講經、研究都是妄想,為什麼?因為經沒有意思。你要認為佛經里頭有意思,那就錯了。有意思,眾生才有意思,佛菩薩哪有意思?佛菩薩要有意思的話,那也變成眾生,也變成凡夫了,所以他沒有意思。正因為他沒有意思,這經里頭就有無量義,深講、淺講、長講、短講。所以這一部經,你就是從開始學,講到老,講一輩子,統統一部,一遍一遍講,遍遍不一樣,就是因為它沒有意思,所以它有無量義。不僅是一生,要按照佛法來說,從你初發心學,一直到你成佛,你天天講這個經,天天意思不一樣,為什麼?它應用的時候有無量義。正因為它沒有意思,它才有無量義。所以,無知無所不知,有知就壞了,有意思也就壞了。我們今天聽別人講,或者看古今人的註解那是提出來作參考,看看他怎麼個講法。他講的是不是就是經裡面的意思?絕對不是完全的,是千萬義當中的一二而已。這個意思是無盡的,他怎麼能說得出來?這是我們要知道的。知道這個事實,你才真正肯認真的去修根本智,然後你就諸佛菩薩一樣住真實慧,沒有這一條,其他的什麼都做不到。

  要想成就真實慧,說實在話一定要持戒戒律手段、是方法,幫助我們恢復清凈心,幫助我們恢復真實慧的,這不可以不知道。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我們的心理,我們的見解思想被一切染污了,被迷惑顛倒所染污,我們要藉重戒學的方法手段,把心地染污統統洗得乾乾凈凈,恢復自性清凈心。然後用清凈心來接受佛法、來修學佛法,就對了,那個速度就快了。我們看古來的大德,慢一點的也不過是十年、二十年樣子,二、三十年開悟證果的人很多很多。為什麼我們現在修學修了一輩子還是懵懵懂懂,還是修得糊裡糊塗的?你要曉得病根在什麼地方,找出根源,把這根源消除掉,我們才有救,就是一定要修清凈心。教下用讀誦、念經這個方法叫你做事,做事是修福,叫福慧雙修。不能沒有福報,不能沒有智慧,要雙修,福慧雙修凈土宗一般是用念佛,一天到晚就念這句佛號,也是把妄想分別執著念掉,念到清凈密宗裡面用持咒。所以你想想看,方法不一樣,目標是相同的,只是方式手段不相同,它的目的完全相同。

  你學哪一宗就讀哪一宗的經典這是將來以後求後得智有方便,就不須要再去學。所以我們今天修凈土,我勸大家是用念《無量壽經》的方法來求真實慧。只管去念,不要去想里頭的意思。我今天在這里講,你們大家聽聽就好了,也不要把它記住,這一記住就麻煩了,記住,你就被我的言語染污了。真正會聽的人聽了之後,吸收養分,不接受染污那就是高明的。養分是什麼?你有悟處。聽了之後有悟處,不要記我的言語,記我的言語染污,寫成筆記那就更大染污,去都去不掉,那還得了嗎?聽了開悟,不要染污這叫會聽。有了這個基礎才可以開始學,學的時候就開悟

  底下講『勇猛精進』,這在四弘誓願裡面是第三條「法門無量誓願學」。學無量法門,那不叫雜進、雜修了嗎?怎麼能叫精進?《華嚴經》上佛給我們舉了一個例子,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每一個人學的法門都不一樣,善財童子統統去參學,他是精進。諸位要特別注意他的精進,他去參學、去觀摩、去請教,接觸的面非常廣大,可以說這個社會每一個階層、每一個層面,他統統接觸到、統統看到、統統聽到,沒有一他不明了,世出世間一切都通達這就是無所不知。雖然接觸、觀摩,自己心裡頭從來沒有動念頭這叫精,沒受染污。所以他這進步是精進他不雜。善財所修的是佛法門,他去參訪禪宗知識,他沒跟他學禪,他還老實念佛。他去參訪密宗上師,他沒有跟他持咒,還是老實念佛,這個進就叫精進。世出世間有一法門他統統都學,學了對於自己本修行法門絕對沒有動搖,只有幫助,沒有損壞,自己的信心不動搖,自己的行持不動搖,目標不動搖。他最後遇到普賢菩薩,跟普賢菩薩同生極樂那是佛道無上誓願成」,就圓滿了。

  不是說參訪一個,跟他學一個,不是的。參訪的目的是什麼?是要知道你學的是些什麼,我要了解。你學的是什麼,我樣樣都了解,我還是學我的,沒有受到干擾。而把大家所學的,我都能夠知道,在我這一門上發揮。我講《無量壽經》,各宗各派的思想統統在這里講出來,我在一部經上發揮,這叫精進。不是每個法門都去學,那就錯了那就大錯特錯了。善財是個示範,不管我們學哪個法門都離不開這個原則。我們修凈土,在凈土裡面至少要得功夫成片信心堅定不動的時候,可以參學,學像善財一樣,可以參學,對我證得理一心不亂有幫助。因為理一心不亂智慧,事一心不亂禪定,是定,定了以後,如果你能夠廣學多聞,開慧可以提前,時間可以提前。學禪的,禪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之後,他就出來參學了,他要廣學多聞。教下也是,教下要到大開圓解,也是講開悟了,悟了以後這叫悟後起修,修什麼?修是參學。善財童子文殊菩薩那一會上悟了,悟了以後出去,五十三參,五十三參叫修,修是什麼?歷事煉心,這叫真修。你沒境界現前,你那個修是假的,不是真的境界現前了,那個是真的。

  譬如說你遇到惡緣,我想我修忍辱,我忍辱修得這么好,遇到逆緣現前的時候真的能忍,真的不發脾氣,那才行。天天坐在家裡,什麼境界也沒有,說我忍辱波羅蜜圓滿了,那是笑話,那不算數的。你說貪心斷了,真的金銀財寶擺在面前,確實不動心,看到黃金就跟看石頭沒兩樣,看到鈔票跟廢紙沒什麼不相同,這是貪心真斷了。如果黃金石頭還有差別,鈔票跟紙片不一樣,你貪心沒斷。所以修行是歷事煉心,五十三參就是歷事煉心,你的心是不是真正的在境界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是不是真的?這才是一心不亂,這才是真正的禪定。一切事相你都經歷,你都通達明了,那是智慧,那叫後得智,無所不知,這叫修行,這才叫精進。所以,現在如果我們用這個標準來看看自己、看看周邊的同修你就曉得那個修行功夫究竟是什麼樣子,就明了了,這不必多說了

  『一向專志庄嚴妙土』,所以這三句,第一個是真慧,真實慧;精進;專志庄嚴妙土。專志就是前面講的四十八願,依照他自己願望,依照他自己理想目標,認真來修行這就是建立西方世界真實因緣。底下講果報

  『所修佛國』,就是我們講的西方極樂世界。『開廓廣大,超勝獨妙』,西方極樂世界,古大德將超勝獨妙,超是超越一切諸佛剎土,諸佛剎土裡面所沒有的,歸納為七大類。第一個法身、報身、應化身,所出本國故。就在西方極樂世界,佛與一切大眾顯示出來的是一體三身,不像他方世界,像釋迦牟尼佛住在我世間這是應身,佛的報身、法身這是另外要講的。西方世界不但佛是三身一體,凡是生到那個地方大眾跟佛一樣三身一體,這是獨妙之處。第二個是佛的身光、壽量超過諸佛。第三個是名號利益功德難思。他就用這么簡單方法,接引十方無量無邊的眾生成佛道。

  第四個,這更不可思議了,他能夠叫五乘根性的人同入報土。這個話要細講,否則的話你聽不懂。五乘我們通常講人乘、天乘,人天六道眾生;聲聞、緣覺,我們一般講小乘;菩薩大乘。這個合起來是五種不同的根性。在一世界諸佛眾生五種不同的根性一定用五種不同的方法來度。西方極樂世界五種不同的根性統統用一個方法,都叫你阿彌陀佛,一個方法。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成就是一種成就,就統統入了彌陀的報土,這不可思議這是十方諸佛剎土裡面所沒有的。所以西方世界平等世界,其他諸佛世界是理上平等事實不平等,理上是平等的。西方世界,理平等,事也平等,這我們在經題上也跟諸位同修介紹過了

  第五種不思議的,就是二乘、根缺這一類人,他能夠頓轉入一乘,這也不可思議小乘人要回小向大轉到大乘,不容易,很難一樁事情。因為小乘執著很深,執著偏見,不容易轉過來的。根缺這是我們現在人講殘障殘障說實在話,他心理就不健康社會福利再好,照顧得再周到,他多少還是有自卑感。心理健康修行就難,比一般人障礙要多彌陀能夠有能力也叫他入圓滿的一乘法這是他方世界上所沒有的。第六,往生正因容易修、容易成就。他那裡往生正因,像《彌陀經》上所宣說的,信、願、行三個條件,容易。只要你相信,你肯發願求生西方,你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這是人人都能念,人人都會念,這個容易,決定成功,穩穩當當的成就這是超勝獨妙之處。第七,是生到西方之後,成佛太快了,地位太高了。他所成的佛不是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不是的,他是圓教佛,是諸佛裡面果位最高的,而且是一生決定成就,不要等第二生。所以在時間上來講快速,成就是第一高。這七大類就是超勝獨妙的具體說明。

  『建立常然』,我們要注意「常然」這兩個字。常是沒有變化,然是自自然然。本性常是法身,不斷的常是報身,相續常是應化身,三身都是常然。彌陀如是,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人人都是這樣的。所以,這個世界要拿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永恆不變不像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世界剎那剎那在變化,人、動物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無常的。西方極樂世界是常然,換句話說,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身體永遠不會生病、永遠不會衰老,這好。否則的話,無量壽壽命很長,到最後衰老,老苦,這是美中不足。西方極樂世界人不老、不病、不死。我們要想得到這個好處,說實在話是真正可以得的到,問題就是你信不信你要相信,那就恭喜你,你這一就得到;你要不相信,這個機會可惜是當面錯過了

  『無衰無變』,人沒有變化,那個地方植物樹木花草也沒有變化。不會像我們世間,春生夏長,秋天凋零,冬天就枯了,沒有,西方世界沒有,永遠都是那麼樣的茂盛,花不會謝,果不會凋,永遠是常然的,這樣美好世界這是世尊句話在此地作一個很簡單、很扼要的,把西方世界的因與果報給我們介紹出來。下面就是要說明人家是怎麼修成的,這底下我們要學習的了。

  【於無量劫。積植德行。】

  我們求學、修道要有長遠心、要有耐心、要有恆心、要有決心,絕對不是說幾天就可以修成的,幾年就可以修成的,這是僥幸心,不能成功,一定要有長遠心。你看看,諸佛菩薩一說都是無量劫,積植德行』,這是我們要學習的。一定要發心,我們至少是盡形壽,盡形壽就是說這一生,我只要有一口氣在,我就要認真好好的來學一天。不要訂我要多少時間把它學好,不必,要有長遠心來修學。修什麼?從真實慧開始,四弘誓願給我們說的修行程序,先斷煩惱

  【不起貪瞋痴欲諸想。】

  先求內心,我們的心在一境界裡面,順境也好,逆境也好,先學著不動心,先學著不被境界所轉,學這個。內不動心就是定,這一句就是定,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的如如不動

  【不著色聲香味觸法。】

  這一句就是《金剛經》講的不取於相,也就是不被外境所轉。拿現在話講,就是不會被外面境界影響,不受外境影響,內不動,外不著這叫禪定。有些同修問我念佛的人要不要修禪定?他問我的意思我知道,他以為什麼叫禪定?每天盤腿打坐那個叫禪定。那種禪定我們念佛人不要,我們念佛的人要這個禪定,要你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外不著相,內不動心,要這個禪定這叫真正的禪定。所以大家要把禪定兩個字的定義搞清楚。盤腿面壁是修禪定方法的一種,我們念阿彌陀佛也是修禪定的一種,乃至於持咒還是修禪定的一種。八萬四千法門,無量無邊的法門,修什麼?統統修禪定。絕對不是盤腿面壁才叫禪定,那個當然也是修禪定,除這個方法之外,很多的方法都是禪定

  功夫上了軌道的人,每天上街到處去逛逛,他在那裡修禪定。《華嚴經》上鬻香長者那是菩薩他就是修禪定的,他到哪裡修?他到市廛去修。古時候的市廛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市場,最熱鬧、最繁華的市場,像外國人的大mall,到那裡面去修,到處去逛逛、看看走走,他在那修禪定,他眼睛接觸外面境界不會被它動搖。你們看到這個新奇的就想要、想買,他看看就看看,欣賞欣賞,不動心,絕對沒有意思,人家心就有定,禪定是那個修法你要懂得這個道理電影院可以修禪定歌舞場可以修禪定,哪裡不能修禪定,到處都可以修禪定,那才叫真正的禪定。但是那種修法初學的人不行,初學人他沒有定力,一接觸那個,早就被人拉跑掉了。所以說初學的這樣也不可以,那樣也不可以;功夫真正到了家,有了定功,什麼都可以,《華嚴經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什麼障礙都沒有。很多戒律叫你這個不準,那個不準,都對初學人講的,初學人受不了誘惑;真正有定功的人不受誘惑,他們修行方法跟我們初學的人不一樣。所以,這兩句要特別注意到,我們講修行修什麼?說老實話,就是修這兩句。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無論是順境逆境,就是修這兩個,『不起貪瞋痴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這是講外面的境界這叫煩惱

  凈宗的方法尤其高明,你說不想,我很想不想,它偏偏會想,有什麼法子?壓都壓不住。坐在那裡會打妄想,站著也會妄想,走著會打妄想晚上睡覺還作夢,也打妄想。夢就是妄想,不打妄想人不作夢,這諸位要知道,所以夢境是假的不是真的,夢是妄想,止都止不住。因此,佛門裡面就有很多很多的善巧方便,幫功你達到修學的目標,就是內不動心,外不著相。凈宗的方法念佛這就教你

  【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

  教給你念佛方法。會想,念頭一起,馬上就想佛去,不要想別的,專想佛,專念佛、專想佛,好。諸位要知道,十法界依正庄嚴從哪裡來的?佛在大乘經上跟我們講,「從心想生」。十法界依正庄嚴都是心想生,如果心什麼都不想,十法界都沒有了。永嘉大師得很好,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覺了什麼?覺了就不想,不覺就是想,就是胡思亂想。所以我們有想有念,自己要知道,我是迷,我是不覺。假如你真正是覺悟的話,你不能有想有念,那是正覺悟了。可是這里頭還有一微細的分別。

  真正覺悟人,什麼念頭都沒有,但是沒有一東西不清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覺。如果我什麼都不想了,外面什麼事情都不知道,一塌糊塗,這個不覺,這是什麼?這雖然沒有想,他有無明。兩大障礙,一個是妄想,一個是無明。雖然心不動了,不起心不動念,但是外頭什麼境界都不知道,這在佛法里叫做「無想定」。無想定不是佛教的,無想定要是成就了,將來到哪裡?到第四禪有個無想天。無想天叫外道天,人都是糊裡糊塗的,懵懵懂懂什麼都不知道,雖然他不造惡也不造善,他什麼都不造作,他沒有成就,定功失掉了還要墮落,這是錯誤的。就是什麼都不想,是什麼都知道、什麼都明白,你不問我,我什麼都不知道,你問我,我什麼都知道,這就對了,這才叫正覺,覺而不迷。所以,這些境界是一絲毫都錯不得,一定要清楚、要明白。

  修行方法裡面的確最殊勝的無過於念佛,既然是一切法都從心想生,我天天想佛多好,想佛我當然就變成佛,自己不知不覺自己就成佛了,這個方法非常的殊勝。所以不想則已,想就想佛,念就念佛。因此,這個經要念熟,經念熟才有得想,經不念那就胡思亂想,想什麼?經熟了之後,要有念頭了,就想經上怎麼講怎麼講法。最低限度要把四十八願這一章要背熟,我不能想別的境界我就想四十八願也好。四十八願是全經的精華,能背全經當然更好,不能背全經,一定要背四十八願,要念得很熟很熟。經念熟了,經裡面有許多的教訓,譬如我們在境界裡面遇到順境,貪念起來,馬上想到佛給我們講「不起貪瞋痴欲諸想」,我怎麼又起了貪念,你就會想到經典裡面的教訓,把你錯誤想法馬上就壓下去,錯的念頭壓住了。因此,經文不熟,你說我們修行拿什麼標準來修?

  修行,行就是行為,行為很多,佛把它歸納為三大類:第一個身體的造作,叫身業的行為,第二個,言語,叫口業的行為,第三個,起心動念,叫意業行為。你的行為再多,總不出這三大類。這三大類的行為錯了要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修行就是修正錯誤的行為。你要是真搞清楚了,修行從哪裡修起?從起心動念處修起。邪正的標準是什麼?就是佛經。我們修凈土人就這一本經就夠了,不要搞太多太多的時候受不了,記也記不住,那有什麼用?就這一本,這一本就足夠了。我們起心動念,想想佛在經上怎麼講的,如果與佛講的是相違背的,趕緊舍掉,修正過來,這叫修行。所以經典修行標準,依照這個標準來修正我們所有錯誤的行為。

  經不熟,你就沒有法子,一定要熟。所以為什麼一開頭叫你每天至少念三遍三遍是不能再少!最好是每天能念十遍,每天能念十遍,念上五年你這個標準就真正拿到。經就像一面鏡子,這個鏡子在手上常常可以照照。你要不熟,經典雖然得到了,那個鏡子很骯臟,什麼也看不見,沒有用處,對你沒用處。熟透了,起心動就會想到經文,句句經文都記得住,句句都清楚,一起心一動念,馬上就跟經上可以對照一下,這叫真正修行。所以說『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佛怎麼修的,我們要像他一樣。

  【行寂靜行。】

  李老師在這本子上旁邊注的,『行寂靜行』就是定,也就是前面所說的「不起貪瞋痴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這就是寂靜行。不是叫你不接觸外面境界,接觸外面境界動心,不會動貪瞋痴慢,不會動這個心,也不會被外境所轉,這叫寂靜行,這叫真正入定。這個在凈宗講,就叫做一心不亂,一心就是定,不亂就是不著色聲香味觸法,不被外境所亂,一心不亂,就是禪定的意思。

  【遠離虛妄。】

  『虛妄』是妄想妄想執著要統統把它舍掉。

  【依真諦門。】

  『真諦』,就是禪宗裡面所講的觀照。禪宗他們講境界也有三個等級,最下面的是「觀照」,觀照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處事待人接物決定是理智而不摻雜感情這叫觀照。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就是前面講的,絕對不會起貪瞋痴慢,不會起這個意念這是觀照功夫。觀照功夫久了,功夫得力了,就得定,得定叫「照住」。照住再往上提升就開智慧了,就明心見性見性了叫「照見」。你看心經》裡面,「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照見是功夫最上乘的,比這個低一級的是照住,再低一級的觀照。它的觀照相當於我們凈宗的功夫成片,它的照住就跟我們的事一心不亂相同,它的照見在凈土裡面叫理一心不亂。可見得這是名稱上不一樣,在功夫境界上無二無別,是一樣的。

  【植眾德本。】

  『植』是培植,眾德的根本在本經裡面講就是彌陀名號,這個名號我們常講萬德洪名,這就是眾德的根本。一句名號包括了阿彌陀佛因地、果地上無量無邊的智慧德行一句名號統統包括了。我們念這句名號是把阿彌陀佛的萬德萬能轉變成為自己的德能,這個方法很巧妙。他修了無量劫,我們只要在幾十年當中,就可以把他無量劫德行轉變成自己的你看這個方法巧妙。是真的嗎?真的。只要能夠依照這本經典的理論、方法去做,決定是真實的。因此,對這個經典要熟、要理解、要能體會。這是個不可思議法門,能夠在很短的時間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這才真正成為世尊一代時教裡面的第一法門

  【不計眾苦。少欲知足。】

  在人間在這社會上,各人遇緣不同,苦難總是不免的,就是諸佛菩薩倒駕慈航化身來的,他也得要受苦受難。釋迦牟尼佛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梵網經》上說得很清楚,這次來是第八千次了。釋迦牟尼佛早就成佛了,到這來表演的,第八千次。你看來了之後還要受很多苦難,雪山六年苦行,瘦的皮包骨頭,一天只吃一麻一麥,還得受馬麥之報,還有六群比丘搗亂,提婆達多想盡方法來謀害他,這個都要受,眾生哪有那麼好度,不好度。《地藏經》上說得很清楚,「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菩薩好心好意來都被人誤會,妖魔鬼怪來騙他,他甘心情願受騙,佛菩薩來教導,他還冤枉佛菩薩,還說佛菩薩不懷好意,這有什麼法子?這沒有辦法。所以要知道,跟眾生相處是日子不好過,你也不要去計較他,在這成就忍辱波羅蜜

  『少欲知足』,為什麼?要叫眾生煩惱、證菩提,佛菩薩雖然萬德萬能,福慧圓滿福報圓滿的,但是你要眾生做個榜樣,做個示範。你叫眾生吃苦,自己享受,人家看到怎麼能服氣?你叫他要吃苦,我自己要吃苦,大家看到沒有話說了。所以釋迦牟尼佛雖然出生在貴族,身為王子他也出家王子出家了,王位都不要,出家了,其他一般人他勸他出家很容易,這個有道理。皇宮裡面接受一切的供養,這多舒服出家之後每天去托缽托缽很辛苦,尤其是有風雨的時候,出去托缽很辛苦。他自己這樣做,怎麼能教別人做?所以生活非常簡單知足常樂。這種種的行持,實在講是身教,他做樣子給我們看,叫我們少欲。你的慾望愈少愈好,愈少你的日子愈好過,愈自在;慾望多,日子很難過,過得很辛苦,那就是自己找罪受。

  我是過去好幾年前,坐計乘車,遇到一個司機,那個司機給我講,很苦!他說你們出家人不錯,我們很苦,日子不好過,錢也不好賺。他給我訴苦,我就跟他講,我說應該說日子應該很好過。他說怎麼說?我說假如你要不跟人爭的話,你的日子很好過了譬如說家裡買個電冰箱,好好的保養,至少可以用十年,你做的一件衣服,能夠愛惜的穿的話,也能穿一、二十年,你日子怎麼不好過?如果你看到今天這個花樣新了,趕快去買個新的來,明天看到流行的服裝,你又要去做一件,那你當然苦,你所賺的錢不夠應付那些魔王。天天在那裡設計、動腦筋、想花樣的,都是魔王,你逃不過他的魔掌。我跟他一講,他也覺悟了:對啊!假如我要好好的日子,我的錢不完。那怎麼不自在,就是要少欲知足

  少欲知足快樂!人生在世,最幸福的是得很快樂、活得很自在。人家住大房子,我住小房子,我住小房子快樂,他住大房子辛苦。我做小百姓,天天遊山玩水,他作大官、作總統,天天開會、應酬那麼多,苦死了。實在講,他磕頭作揖請我做我都不做,我不上那個當。不要說別的苦了,就是給那些人天天拉手、握手都好辛苦,那麼多人,不願意拉的也去拉一下,這個多辛苦,不要說別的,這個我就受不了,這不能幹。無論干什麼事情我覺得都很自在,只要知足就常樂了,你這個人生就有價值、有意義,真正有幸福,何必跟人爭?愈是小愈好,現在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

  許多同修來跟我說法師,我們要蓋個廟很庄嚴我說不可以。我從來沒有這個念頭,現在有這么個機緣,蓋個小小的茅蓬,在美國。我說我這個蓋好了也不要搞落成,也不要搞開光什麼都不要搞,沒人知道。你走到我門口,看那個房子矮小,也看不起眼,沒人瞧得起,沒人瞧得起就平安、就自在。人家瞧得起,今天來拜訪你,明天來向你請教,煩都煩死了。所以真實慧就在這我有真實慧,是不是?生活簡單,不要想很多花樣。世間人吃東西,天天想新花樣,結果怎麼樣?吃了一身病出來。我自己吃東西,天天一樣,一年到頭都吃不厭,非常簡單。我在台中跟李老師的時候,其中有五年我一天吃一餐,吃什麼東西?吃面,天天吃面。大多數吃的菜是醬菜、豆腐乳,很少有個機會去炒一點青菜,很少很少。我的身體沒吃壞,沒有毛病。所以東西就是要單純,我們要的是營養,不是要的味道。要味道,誰要?舌頭舌頭只有三寸長,一天到晚為它辛苦為它忙,你講講看這個人愚痴愚痴?過了舌頭之後就沒味道了,人許許多多的罪業都是為了這三寸舌頭

  許多同修都很好心,做些好吃的東西給我,實在講,他們很辛苦,我也很感謝他。我懂不懂?我不懂我不會吃,不知道味道,做再好的東西給我吃,我也不曉得味道。我記得我第一次人家給我做燕窩是在香港,在香港中華佛教圖書館講經,講完經之後,人家就送了一碗,我也不曉得。我一看那個東西我說你這米粉怎麼煮得這么爛?我說這米粉是不是?人家說法師,這是燕窩。我才曉得。你看不懂什麼都不懂,也沒吃過好東西。從前沒有學佛,想吃好東西沒得吃,現在有得吃的時候不吃了,一點味道、口味都沒有。我也不吃零食,生活簡單很容易。很簡單很容易,不要麻煩人,這個日子就過得自在,就過得舒服。一定要知道少欲知足,高!這是高行,這是真正幸福。多欲苦就多,世界上最可憐的人是不知足的人

  【專求白法。】

  『白法』是善法,我們中國人講善惡印度人的習慣講黑白。所以業,善業他講白業,惡業他講黑業。他說法也是如此,惡法就是黑法,白法就是善法。善法是利益一切眾生的,於自他都有利益的,這叫善法。「專求白法」。

  【惠利群生。】

  『惠』是施與,給人家,給人真實利益給人家最豐饒的利益。『群生』是沒有分別的,平等對待一切眾生

  【志願無倦。忍力成就。】

  菩薩行,不疲不厭,唯有『忍力』才能成就一切善法,才能成就無上的道業。佛在《金剛經》上也說「一切法得成於忍」,能行忍辱的人,在佛法裡面稱之為「有力大人」。忍辱主要是對治瞋恚的,實際上,它確實能夠消除三毒煩惱,可見得忍辱這個方法功德不可思議。佛在《寶雲經》裡面說,菩薩十種方法成就清凈忍辱波羅蜜第一個是「內忍」,內是講身心,心就是我們今天講精神這一方面,身是生理對於精神生理方面的苦難要能忍。「外忍」,這是外面環境,外面環境的刺激,譬如說我們聽到惡人惡事,或者人家侮辱我們,惡言相罵,我們能夠忍受,不要跟他去計較。諸位要知道,兩個人打架,兩個人相罵,過失是相等的。我從前在學校念書,很小的時候,念小學,小學裡面,同學常常會打架、會吵架。吵架怎麼樣?老師兩個叫來統統處罰,那時候罰跪,兩個都罰跪。這愈想愈氣,明明是那個同學他沒有理,我有理,為什麼我也要去罰跪,想不通。這些印象都很深。到以後學佛才知道,兩個人都一樣,如果一個好一個壞,那個好的能忍,不去計較,打不起來嘛,對不對?他打我,我不還手,他怎麼打得下去,打不起來。他罵,我不還口,罵了,他自然就不罵了。你打了還手、罵了還口,兩個一般高,統統處罰,絕對正確。我才了解,以前老師學生很有道理。所以這是對於外面的要忍。甚至於我們學佛,聽到人家毀謗三寶也要忍,也不要去計較,因為你愈計較,他毀謗就愈多、愈嚴重。聽了之後不計較、不去理會它,自然就沒有了!這個要知道忍。

  第三種「法忍」。法是修行方法修行這條路很長,譬如說,開頭叫你讀經,讀經要沒有耐心,你就不能完成,尤其是一天要念十遍,把經裡面的經文、經義要記住,這都要很大的耐心,要有很長的時間才能夠成就。參訪善知識千里萬里我們也要人去請教,真正高明的人。我到中國大陸去了幾次,我去都是去參學,我沒有去看什麼山、看什麼水,風景、寺廟,我都沒去看,為什麼?我覺得看那個很辛苦,現在有很多錄影帶,我坐在家裡看就很好了,好的鏡頭都被他們取到,我們去未必能看到。現在在台灣、美國都可以買得到大陸上風景的錄影帶,我也買了不少,買了好幾十個,還沒有看,買了準備去看的,去遊覽大陸風光的,坐在家裡就好了。所以,我去是參訪善知識,不是去遊山玩水。

  第四就是「隨佛教忍」,就是受持佛法,特別是佛教給我們忍辱,我們一定要認真的去修學。第五種叫「無方所忍」,就是一切時、一切處,常常要有心來相處。第六種是「修處處忍」,這是特別在一順境逆境順境容易生貪愛心逆境容易生瞋恚心,必須在一境界里頭學忍辱,學不動心其他的我就不必細說了。我們再看底下經文

  【於諸有情。常懷慈忍。和顏愛語。勸諭策進。恭敬三寶。奉事師長。無有虛偽諂曲之心。】

  這幾句是教給我們求學的態度修行態度。『有情是指一切有情眾生而說的,不但對人、對一切動物,再擴大,對一切天神、對一切鬼神都一樣。天神有沒有?有,鬼神也有都是六道眾生。佛既然說了,「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我們對於一切有情眾生平等恭敬、要平等禮敬。所以有許多其他宗教排斥佛教,罵佛教是魔鬼,我們聽了不需要去辯白,他罵他的,我們還是敬他的上帝。為什麼?他不了解事實,我們了解,我們明了。他能夠接受,我們就告訴他,他不能接受就不給他講。這是要常懷慈悲忍辱、溫和,『和顏愛語』。此地的「愛語」這兩個要注意,愛語不是對方喜歡聽的話,如果說對方喜歡聽的話,這叫諂媚、叫巴結,不是愛語。愛語是真正使對方得利益的話,你愛護他,要叫他得真正的利益、得真實利益這是愛語;以種種善巧方便幫助他破迷開悟使他覺悟,這才叫做愛語。『勸諭策進』,勸勉他,諭是告訴他,幫助他進步。

  『恭敬三寶,奉事師長,無有虛偽諂曲之心』,這是我們學佛最基本的態度,要敬三寶、要敬師長三寶對我們的功德很大很大,因為我恭敬三寶才能夠令一切眾生還沒有佛門的,他們對於三寶起尊重之心,有這個作用。佛菩薩形像,我們供養菩薩形像,真正的意義佛像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自己要學佛。我們學阿彌陀佛,我就供養阿彌陀佛的像,供養阿彌陀佛的像,我天天看到他,我要學他,我要學得跟他一模一樣。這個像擺在我面前是一個標本我要照這個模式來塑造我自己,這個供養功德利益大了。他是怎麼樣存心?他怎樣待人接物?我要學他這些,供養佛像真正的意義在此地。不是把他神明看待,天天叩頭求他保佑,那錯了,沒有這個事情。我們中國俗話說「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他怎麼能保佑你?所以要曉得,供養它真正的意義,是提醒我自己,叫我不要忘記我要學佛我要成佛我要阿彌陀佛一模一樣。如果你要供養觀世音菩薩,那你就觀世音菩薩要學跟他一模一樣。所以,佛弟子供養佛像供養本尊什麼叫本尊?我自己要學的,這就是本尊。我的目標是求生凈土我是專攻《無量壽經》,那我當然就供養無量壽佛,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這是本尊

  法寶經典三寶當中,佛不在世,法寶是第一,為什麼?我們真正的依據。佛提醒我們,我們依什麼修?依經典修,所以經典第一重要、第一尊重。經典所在之處就是佛所在之處,所以對於經典要看的寶貴、要看的尊重。我們對於經典尊重,看得寶貴,一般人會看到,黃金、美鈔都不重要,經典這么重要,大概這個比那個更要緊,也能夠觸發別人對經典重視。那些東西丟掉沒有關係,這個丟不得,這個丟掉,我們修行依靠就沒有了,所以比什麼都重要。我們印了很多小本的經典,便利大家隨身攜帶,女同修可以放在錢包里,男同修可以放在口袋裡,便利你時時刻刻能夠去讀誦,念念都不要忘掉。

  僧寶是出家人,出家人有持戒的、有破戒的,這些與我都不相干,他有修也好、沒修也好,與我都不相干。但是他那個樣子就是很大的功德,這世間人所不如,為什麼?像我們穿這個衣服外面一走,學佛的人一看,我要「六根清凈,一塵不染」,馬上提醒他這個念頭,也跟佛像一樣,提醒我們修行這就是三寶之僧寶。看到這個形像要想到,我要六根清凈,一塵不染。所以,住持三寶有這樣的功德利益,我們要恭敬。這個恭敬實在講,就是提倡,讓一般世間都能正確的認識三寶

  「奉事師長」,這師長就不一樣了,師長三寶更親切了。師長是什麼?師長是我跟他學法的,這是我的老師。所以在佛門裡面,傳法的老師一大。像我們出家了,剃度師不是第一大,傳戒師也不是第一大,那都是介紹、接引入門的,那個都叫阿闍黎,剃頭的師父也是阿闍黎,傳戒的戒和尚也是阿闍黎。傳法的這個,稱和尚和尚是親教師,我東西跟他學來的,這個關係非常密切。此地講的師長就是和尚。我的和尚李炳南居士他是家人,但是我的佛法跟他學來的,我跟他關係是師生關係,這個我們佛法里稱和尚。所以,和尚不一定是出家人,這個諸位要記住,和尚法師都是通稱,不一定出家人。在家居士,我們中國人稱居士,他講經說法一樣稱法師,你跟他學經的時候,你就稱他作和尚

  所以和尚法師是在家、出家通稱,不管在家出家都可以稱。只有比丘比丘尼這一定是出家的,這個在家人決定不能稱,這是出家受過出家戒的。像沙彌沙彌尼,這都出家專稱的,在家人不能稱。和尚家人可以稱。所以有很多年輕同學們來學佛家裡人就怕了,怕將來他當和尚我說和尚有什麼關係?和尚不一定要出家和尚老師。所以他不懂他是出家,怕常常到寺廟里來將來出家,擔心的是這個。其實他對佛門實際上的情形都不了解,所以有許多的誤會。

  「無有虛偽諂曲之心」,這是講我們用心、存心要真誠,不能以虛偽。此地特別講虛偽諂曲之心,不能用這個心來三寶,不可以用這個心對老師,不能用這種心對父母師長往往跟父母是連在一起的,孝親尊師,所以師道是建立在孝道基礎上。如果這個世間不知道孝道就不可能尊敬老師,所以佛法要再復興是一樁相當不容易的事情我在二十年以前,還沒有離開台灣的時候,沒有到國外來弘法。當時台灣有不少的法師與國外有這個因緣,到國外來弘法,有很多來看我,我都勸他,到國外最好提倡孝道。我勸他們不要建寺廟,建祠堂,不要建寺廟我說祠堂好,建祠堂祠堂裡面供養百姓祖先在我中國大陸,每一個姓,自己家裡祠堂。現在我們在海外,我們建共同的祠堂,這個祠堂每一家的祖先牌位都供在這里,我們中國團結在一起,在這裡面講孝。為什麼?人能懂得孝才會尊師,然後才能夠佛堂佛堂是以祠堂基礎祠堂沒有了,佛堂底下的地基沒了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師道是建立在孝道基礎上,孝道非常重要。

  我現在是沒這個能力,但是我那個小道場,我供的牌位是供百姓祖先牌位,照《百家姓》寫的,供百姓祖先牌位。每年兩次祭祖,清明冬至,我們祭祖是祭全國的百姓祖先,我們這樣祭祀,提倡孝道。我祭我自己的祖先,為什麼不祭大家祖先?一樣的功德。為什麼不把心量擴大?所以在美國我們現在供了兩個牌位,一個是中華民族百姓祖宗神位,另外一個是美國百姓祖先神位,供兩個。我們在人家的國家,自己國家祖先不能忘記,也要供養他們全國人民的祖先,我們這樣做法不像台灣供小牌位是一個姓一個,我們是這樣供法的。我們這也沒有收人家的錢,沒有,一分錢也不收,我們主動祭祀,提倡孝道

  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佛說大乘無量壽庄嚴清凈平等覺經  (第十二集)  1991/6  加拿大  檔名:02-009-0012

  請掀開經本第三十一面,第二行,從當中看起:

  【庄嚴眾行。軌范具足。觀法如化。三昧常寂。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凈無染。】

  從這里看起。前面佛教給我們求學的心態,就是態度,這個地方接著要跟我們講具體的行持,也就是說我們要從什麼地方做起。前面兩句這是總說。『庄嚴眾行』,庄是講的端莊、莊重,嚴是講的嚴肅,也就是整齊的意思,嚴整的意思,行是行持,也就是說一舉一動要合禮。在我中國古時候,行持的標準是禮,在佛法裡面就是戒,戒裡麵包括的范圍非常之廣泛,大部佛家講作威儀威儀實在上就是中國人所講的禮節,我們現在人講的風度,一種良好的風度。『軌范具足』,軌范是模範,要為一切眾生做個表率、做個模範,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這是表現在外面的。

  後面兩句說我對於宇宙人生看法,這樣的看法才是正確的。『觀法如化』,法是指一切萬法,這一切萬法都不是實在的,佛在《金剛經》上給我們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個化就是夢幻泡影,沒有一樣是真實的。從哪裡看?從它的本質上去觀察,一切法都是剎那在變遷的,佛家講的無常,統統是在變遷。動物生老病死生老病死是講顯著、大的變化,我們很容易覺察到,其實這個變化是一分一秒在變,剎那剎那在變,永遠不會停止,這變化不會停止。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所以佛告訴我們,一切萬法它的真相就是夢幻泡影這是我們自己一定要覺悟覺悟事實真相,你對於一切萬法才不會執著在一切萬法裡面,把得失錯誤觀念打掉,這是個錯誤觀念你說你能夠得到嗎?什麼也得不到。既然一樣都得不到,哪有一樣會丟掉?沒有,也不會有失的。世間人無量無邊的煩惱是從得失心生的,哪裡曉得得失是個妄想是一種完全錯誤思想,它不是真實的。

  能夠把事實真相看清楚、明了了,你的心自然就定了,叫『三昧常寂』,就定了,心才能定。凡夫每天都在造業,為什麼造業?他心不定,心裡面妄想太多了,妄想是迷惑。迷惑,他對於一切事物看法想法全是錯誤的。因此,他的所作所為都是罪業,既然造作罪業,當然要受果報,所以有三途六道果報。佛菩薩跟我凡夫不一樣的,佛菩薩對於事實真相他認識得很清楚,在一諸法裡面他不取不舍,這叫隨緣。緣來了他也不必要把它避開,緣不來,他也不強求。所以他心就得自在,他的心是清凈的。

  『善護口業,不譏他過』,這是講身、語、意三業行持的標準。不要說別人的過失,為什麼?別人沒有過失。別人哪有過失?過失是在自己,看到別人的過失,正是自己過失現行。所以六祖大師在《壇經》上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見到別人的過失,正是自己的過失。為什麼別人沒有過失?因為一切萬法,前面講了「觀法如化」,是夢幻泡影,哪來的過失?所以這個心能夠在境界不動,如如不動,沒有分別執著,從來不起心動念,他心永遠是清凈的。這樣你才能夠真正護口業,口業清凈

  『善護身業,不失律儀』,佛家的律儀就是我中國人講的禮節,但是現在中國人把禮也丟掉了,沒有了。民國成立以來,大概只有軍隊還有禮,有軍禮,軍隊之外就看不出來。現在民間所用的禮,婚禮喪禮這些東西,統統還是用滿清的,還是用清朝的,民國一直到今天還沒有制禮作樂。所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當中,沒有一個依憑,有些人外國人的,有些人就學滿清的。譬如說喪禮,我們在台灣所看見的,有些人還是披麻戴孝,那是滿清的禮節;有些人穿著黑的長褂,是外國教會裡面的禮節。就有很多同修問我,他說法師,這對不對?我說都對。為什麼都對?你沒有禮,沒有禮,你愛怎麼做怎麼做國家沒有制禮。所以老百姓沒有辦法,沒有一個依據,到底該怎麼做法,不知道。

  軍隊裡面還有行禮,因為他有階級,階級沒有了,誰知道哪個大小,也就不便行禮了。在從前,文官都有禮服,像從前官員穿的衣服衣服上綉的花紋都代表階級的,他便於行禮,連王公大臣都不例外。雖然皇帝親王,像滿清貝勒都是穿龍袍,他龍袍有階級,皇帝穿的龍袍是五個爪子的,五爪是皇帝皇帝穿的,四個爪是親王,三個爪是貝勒你看看他都很清楚。所以一見面一看到這個章服,他就曉得誰應該先給誰行禮。這是禮服。戴的帽子也分階級,所以叫章服,章是文章的章,章是彰顯,把你的身分都統統表明在外面。士農工商都有禮服讀書人讀書人禮服工人工人禮服商人商人禮服他在任何場合之下,他能不失禮,知道如何來做。這個就是屬於「不失律儀」。但是現在統統都亂了。我們自己,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守法,尤其現在交通便捷,常常到國外旅行,每個國家有些法令規章不相同,法律不一樣,人情也不相同,風俗習慣也不相同,就入境問俗。為什麼要入境問俗?便於「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可見得現在不僅要懂自己國家法令規章、風俗習慣外國也要懂得,因為常常去接觸,外國人來訪,我們到他那裡去觀光、去旅遊都有必要。

  『善護意業,清凈無染』,意業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心理精神思想見解,這個要清凈,不能受污染。三業當中是以意業為主。這幾句是庄嚴自己,完全屬於自己本分上的事情,我們應該要這樣的修學。下面所說成就眾生德行

  【所有國城。聚落眷屬珍寶。都無所著。】

  這是所講的是身外之物身外之物可以受用不能執著執著錯了,受用自在這是對的。所以能夠隨緣,能夠隨分,這樣子一生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在佛法修學功夫用得上力。『國城』是指國家。像法藏比丘他本來是一個國王,他把國家舍棄掉,他去出家這就是能舍,他不執著,能舍。早年到中國來弘法的,漢朝時候安世高大師,他老人家也曾經做了國王他是安息國的王太子父親死了以後,他繼承王位他做了半年的皇帝,他不做了,他也舍棄王位,他出家了,後半生都在中國法利生。他死在中國,對中國早期的佛教很有貢獻,在譯經的法師,在早期的,他是最有成就的一位。這就是能舍國城。『聚落就是我們講現在的鄉鎮。他如果做鄉鎮長、縣市長,他也能夠看得很淡泊,他能夠舍。『眷屬珍寶』,這是講一般大眾他不執著,雖有,不執著這就自在了。

  【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

  菩薩用什麼方法幫助一切眾生?就是用底下這六個方法,這六個方法實在上說就是菩薩日常生活的准則,菩薩行就是指這六條。菩薩自己這樣修學,也教大家這樣修學。『布施』就是放下,就是舍棄,把什麼放下?你覺得有哪些困難地方,有哪些痛苦地方,你為什麼會痛苦?是因為你放不下你把這個東西放下,不就沒事了嗎?你有煩惱,為什麼不把煩惱放下?你有憂慮,為什麼不把憂慮放下?甚至於你有生死,為什麼不把生死放下?這非常重要,就像前面的,他因為內心裡頭沒有執著放下就很輕松,輕而易舉,他就放下布施就是舍棄、就是放下這是很重要的一個修學綱領。

  『持戒』是守法,循規蹈矩,佛弟子決定是一個守法的人。『忍辱』就是講有耐心,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都要有耐心,尤其是學佛學佛這個道路是相當之長,如果沒有耐心,你就不能夠圓滿。像我們在學校念書,你念個大學四年你沒四年的耐心,你就不能畢業,一定要有耐心。佛菩薩這個道路比我們世間求學要長得太多了,不僅是一生,生生世世繼續不斷努力的修學。『精進』,精進前面都跟諸位說的很多,要求進步,求進步必定要顧及純而不雜,這個進步才叫精進一門東西成了,學成功了,才能學第二門,同時學個兩門、三門以上的,很不容易有成就。一定要一門深入,要專精。

  『禪定』是說你心裡面有主宰,不會為外面境界所動搖,這個叫禪定。所以此地這個禪定,不是禪宗裡面講的坐禪入定,不是指這個。這個六度是講在日常生活當中,譬如我修念佛法門,我的朋友當中有很多朋友他是參禪的,他是念咒的,他修其他的法門他來勸我,我如如不動我有定。如果他來勸我、來拉我,我就跟他去了,聽聽他那個也不錯,也想學一學,你就是沒有定,就是我們現在的話說,你心作不了主,你心是浮的、是動的。心裡頭有定,他自己能做得了主宰,不會受外面境界所動搖,這個叫禪定

  『智慧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理智,無論出什麼事情,他考慮一定是理性的,而不感情的,感情就沒有智慧。所以絕對不是用情,他是用智。佛以這六個原則菩薩菩薩也以這六個原則教我們,這叫六度之行』。

  『教化安立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前面這六種就是日常生活行為的標準,依照這個標準去做這叫菩薩行,你的行為跟菩薩沒有兩樣,你是真正在學菩薩。後面這一句就更殊勝了,要幫助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無上真正之道是什麼?這個方法能夠幫助我們一生決定成佛這就是無上真正之道;不能教我們在這一生決定成佛這就不是無上真正之道。這個單憑口說不行,你遇到許許多多的出家、在家的,我們現在所講的知識,遇到他,他教給你,每一個人教給你都是無上真正之道,到底哪個是真的?這個要能辨別。怎麼個辨別法?佛在入滅之前教給我們的「四依法」,依就是依靠。佛不在世間了,我們依靠什麼?佛教給我們四條,你只要依照這四條,等於佛在世沒有兩樣。

  第一條,就是「依法不依人」。法就是經典經典上佛是這樣說的,那沒錯,依法不依人。人,他怎麼說,他說的沒有經典作依據,這個我們可以不要去相信他。第二個是「依義不依語」。義是什麼?道理,我們要依佛所講的道理言語有什麼關係,多說一點、少說一點,長說、短說,只要說的道理不錯就行了。我們依理,不是依語言文字,重要的是道理

  第三個是「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佛所講的經很多,有了義經、有不了義經。什麼叫了義經?就是此地講的「無上真正之道」,這是了義的。佛教給你生天,佛教給你做人,這個沒有出三界,雖然是很好,不是了義,為什麼?不是真正解決問題。佛叫你阿羅漢果,佛叫你菩薩,還不算真正了義,為什麼?沒成佛。一定要成佛了,才叫究竟了義。哪一部經典成佛經典?這個大家都知道,《華嚴經》是成佛經典,《法華經》是成佛經典,《楞嚴經》是成佛經典,《無量壽經》是成佛經典,像這些叫了義經。我們要依了義經為修學的依據。

  像這些了義經都被中國人找出來了,在中國普遍修學都是依這幾部大經。你要說,那麼多經典,為什麼只選擇這幾部?這幾部真正是了義。如果講了義當中究竟了義,那就這部經。為什麼?《華嚴》《法華》《楞嚴》不見得是人人能修的,那裡面理論很深,方法很周密,我們一般人往往不能接受。這個經理論雖深,但是它方法容易簡單,人人可以修,人人可以學,人人可以成功。因此,這個經才是一切了義經當中的究竟了義,那就是無上真正之道。「信願持名,往生不退成佛」,這是《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裡面所說的,能夠幫助我們把這個心真正安住在這部經上,這個功德是無量無邊,為什麼?等於幫助一個人這一成佛。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由成如是諸善根故。】

  這個『善根』是講前面,身語意這是善根,六波羅密是菩薩善根,住於無上真正之道那是究竟圓滿善根

  【所生之處。無量寶藏自然發應。】

  這一句有很深的理論,我們佛法常講「依報隨著正報轉」。剛才他提醒我,這四依法還漏掉一條,只說了三個。末後一個是「依智不依識」,智就是理智,識就是感情,我們要依理智,不要感情用事。這是佛教給我們四依法,佛不在世了,我們遵守佛這四句教訓,就跟佛在世沒有兩樣,所以這個很重要。我們接著看這個。佛在經典上常講,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是什麼?是物質環境。正報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理。心善,外面環境就善,心不善,外面環境就不善。這要很細心的去體會、去觀察,你才能夠得到真相。我們中國俗話說,人有福報,他住在什麼地方都有福;沒有福的人,無論住在哪裡都困苦,都感覺到艱難。這個地方是說,你要像前面修積這樣的善根,心也善、口也善、身也善,沒有一樣不善,你『所生之處物質受用的環境決定不會缺乏。

  『無量寶藏自然發應』,發是開發、顯發,應是一種感應,它自然的,這是什麼?這是你自己福德感應。沒有福的人,這些寶藏自然然就沒有了,就變質了。像我們現在這個世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