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乘無量壽庄嚴清凈平等覺經 (第十六集) 1991/6 加拿大 檔名:02-009-0016
請掀開經本四十七面,倒數第四行:
在前面一章,我們很明顯的看到,這部經、這個法門是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共同贊嘆的,幾乎沒有一尊佛例外,這一點我們要特別留意。然後你才能夠體會,才能夠真正認識這部經典,認識這個法門,這是最重要的。所以佛給我們講,這個法門非常非常的難信。實在講,大家能夠在這一章當中體會到,這個法門就不難信,為什麼?是一切諸佛推薦的,一切諸佛介紹的,沒有一尊佛例外,我們還能不相信嗎?再不相信、不接受,那真的就是佛在這個經上所講的善根鮮少,這個人少善根、少福德,他不能相信。實在講,《華嚴》裡面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就是這部經,這部經就是一切經,這個法門就是一切法門。
諸位同修如果很細心的去讀誦、去體會,你才能夠真正明了,才能夠說死盡偷心、萬緣放下,一門深入。那就很恭喜你,你這一生決定成佛,這個機緣非常的難得。今天這一段經文,佛要教給我們怎樣修往生這條道路。往生的因是什麼?往生的條件是什麼?都在這一章里頭說明了。請看經文: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
這是總說。十方世界當然包括了我們這個世界,也包括了盡虛空遍法界所有的世界,也是一個都沒有漏的。『諸天人民』,這是講六道,六道之外的聲聞、緣覺、菩薩,那就不必說了,說了下面的,當然包括上面的,說上面不見得能包括下面,說下面是一定包括上面。也就是說十方世界九界眾生,從地獄眾生到等覺菩薩,你說這個法門多麼廣大、多麼殊勝。『至心』是真心,是真正發心。什麼人才真正發心?是真正覺悟的人。覺悟到什麼?覺悟到生死輪迴的恐怖,覺悟到生死輪迴的難出,不容易超出。對於這一點真正覺悟了,遇到這個法門真正能相信,這個人就死心塌地了,一定是專修、專學這個法門。像哪些人?在我們中國曆代凈宗的祖師大德是我們的榜樣,那就是徹底覺悟的代表。我們看最近的印光大師,印光大師自己修行的小道場,像個小茅蓬一樣。現在有許多同修到大陸上,到蘇州還能夠看到,他居住的寮房還在。一個小佛堂,一尊阿彌陀佛,一本《阿彌陀經》,其他的什麼都沒有。佛堂當中掛了一個字,「死」字,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死到臨頭。一般人是死到臨頭才著急,手忙腳亂,印光大師天天就看這個字,所以他臨終就不慌不亂,為什麼?我知道,一天一天接近。這很重要。
真正念佛人,每天躺在床上就做往生想。躺在床上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往生,天天做這樣的想。真的阿彌陀佛來接引了,很歡喜跟他去,我等了這么多天,終於等到了,這才臨命終時心不顛倒,才沒有恐怖。真正修行人要在這里注意,在這里下功夫。我們在這個世間上,沒有任何的期望,就是希望往生極樂世界。不要有顧忌,人家說你是自了漢、人家說你是消極、說你是小乘,不管他怎麼說,我統統接受,我還是阿彌陀佛,你說一句,我也一句阿彌陀佛,隨你怎麼說法。道理在哪裡?他不懂西方極樂世界,他不知道。我們今天講救度眾生,有什麼能力救度眾生?沒有能力。你沒有能力了生死,沒有能力超越輪迴,你就沒有法子幫助眾生。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幹什麼的?到那裡去作佛,哪一尊佛不度眾生的?沒有這個道理。所以到那個地方去是成佛的,到那裡去學本事,學了本事再倒駕慈航普度眾生,這就對了。
正如同我早年學佛的時候,我的同學、長官、朋友看到我都搖頭,年紀輕輕的,這么迷信,他說我迷信,消極。那個時候人家的指責,我只好低著頭一句話不說,現在看到我的時候都說:你這個路走對了!四十年前,你不知道我的路是對的,現在才知道。所以那些人今天說反對我們修凈土的,等到再過了多生多劫之後碰到,我們作佛了,他還在六道輪迴:那個時候如果明白,你對了,成佛對了。這些人是眼光短淺,只看到眼前的利益,那個眼前是假的,不是真正的利益,真正的利益他沒有看到,只顧今天,不曉得明天,這哪裡叫現實?所以他真正忽略了現實。這個地方講是真心願生凈土。
修因證果,由於因不同,往生的果位也不同,總共有三等,三輩,三輩是大分。三輩當中每一輩又分三輩,那就叫九品,比較再分得細一點。諸位還要知道,九品當中每一品又分九品,這必然的道理。佛就不講得這么細了,講這么細,講得太麻煩了,所以他簡單扼要的給我們介紹,本經只講三輩,《觀無量壽經》裡面講九品。所以要知道,細分那是分得很多很多,因為每一個人程度都不一樣。大分都是從原則上來著眼,我們看經文。
【其上輩者。舍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這是『上輩』所具備的條件,我們通常講上品往生,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都是屬於上輩。條件裡面第一個要『舍家棄欲』,所以在家同修們一看到這個,完了,上輩我們都沒分了,為什麼?要出家。諸位如果這個想法、這個看法,你的心就太粗了,怎麼說心太粗?這個經文剛剛一開端的時候,我們不就看到嗎?「賢護等十六正士」,那十六正士是在家的菩薩,而且都是等覺菩薩,等覺菩薩是上上品,統統是在家的。因此,此地這個舍家棄欲,那就有得講頭了。這個家不是我們所謂的田宅之家,不是這個家。佛在大乘經上常講,「三界是家」,三界六道輪迴是家,要出這個家才行;「煩惱是家」、「生死是家」,最後是「無明是家」。因此,此地講的舍家,是要舍這些家。我們今天這妻子、田宅之家無關緊要,這個不重要。如果這個要是重要的話,前面「賢護等十六正士」就不可以成為等覺菩薩,就不可能。所以這個要知道,家有這么多種的家,你出哪一種家?
現在我們世間人,出家人很少,為什麼?他從他自己父母、妻子那個家裡出來,又入了一個家,這個家比他那個家還要大。怎麼知道他有家?因為他有所有權狀,他有了家,他有所有權。不像從前,從前出了父母妻子之家,住在寺廟的,那真的,寺廟真的不是他的家。寺廟是什麼?十方道場,它不是屬於個人的。現在寺廟是個人的。還有很多信徒對這個法師喜歡他、擁護他、護持他,他不是沒有家嗎?趕緊買個房子送給他,讓他回家,他就又有家了,這個事情就麻煩大了。所以信徒做了許許多多破壞佛教的事情,自己不知道,還以為自己功德很大,哪裡曉得自己造了無量無邊的罪孽,人家好心出家,你又把他抓回來,給他一個家,這個東西怎麼得了。
所以道場,信徒們發心在地方建道場,決定正確。道場建立是請法師來做住持,來弘法利生。我聘請你來,期限或者是一年,頂多三年,你做得很好,我繼續聘你,做得不好,期滿了就解聘,我另外再請別人,這就對了。法師沒有家,沒有家,他到此地來做,他會規規矩矩做得很好,為什麼?不要期滿了被人趕跑,這很難為情。如果你把道場買了送給他,他有所有權,他喜歡怎麼做就怎麼做,他沒有顧忌,沒有人督促他,他也不在乎,這就錯了,這犯了很大的錯誤。出家人自己也不警覺,人家送個道場給我,他還覺得滿歡喜,其實上了圈套,不知道警覺。這個實在講是不讀經之過,天天讀經,容易起警覺心。
像我在台灣,簡豐文居士送個道場給我,所有權狀送來了,上面寫了我的名字。我就問他:你真送假送?真送什麼?你將來再別想收回去了。他說我真送。我說好,我們組織一個財團法人,組織一個董事會,章程裡面訂得很清楚,財產屬於國家的,我們佛教徒使用。我們不使用的時候,將來會解散,所有一切財產是國家的,誰也拿不去。我跟簡居士說:你送給我,我不上當!馬上就給你解決了,真正成就你做功德的心意。我們決定不能說個人的,有個團體,成立財團法人,有董事會來管理,這就沒事了,天下太平。所以,財產也不屬於董事會,屬於董事會怎麼樣?董事會爭,會爭霸財產。財產國家的,那些董事也很乖,大家在那裡多做一點好事,為什麼?什麼也得不到。為什麼?國家的,財產屬於國家的,章程上訂得很清楚,法院里證明,法院給我們做證明,手續很清楚。所以董事們也很安穩,沒得好爭的,到這裡面只有奉獻,什麼好處都得不到。說好處,就是佛門講的功德,這個你可以得到,名聞利養是得不到的。所以,同修們如果建道場,像這樣的道場是真正如法的道場。權利在董事會,董事會有所有權,請出家人來住持弘法,讓他有使用權,他有使用權,他不可以有所有權,這樣就對了。這是我們把「家」認清楚了。
「家」這個字不是個好的字樣,佛教沒到中國來,這個字就有了。我們中國古聖先賢,實在講在全世界每一個國家民族裡面,中國人是有高度的智慧,中國的文字都是智慧的結晶,叫你看到這個字就會開悟,就有警覺,這外國文字里看不到的。這個字是會意的一個字,在「六書」裡面講它是會意,就像房子,你看房子裡面是什麼東西?這不就曉得了嗎?房子里頭是一個很愚蠢的小豬,這講家。家也是「枷鎖」的意思,這就不自由了。這從前刑具,枷是木頭做的,鐵煉鎖著,把你的頭跟手拷起來,你就不自由了,所以也是枷鎖之意。我們現在人講家累,有這個意思。我們同修不少是從台灣來的,台灣台南有個開元寺,也許有很多人去過。開元寺客堂里有一幅畫,我過去去過幾次,我對那個畫很有興趣,很欣賞,我還照了好幾張照片,但是現在不曉得弄到哪兒去了。那個畫就是畫了一個家,那個家是什麼?是個大車,是個牛車,大車。拉車的是什麼人?先生在這邊拉車,太太拿個鞭子在趕,旁邊有小孩,後頭有豬狗牛羊一大堆,這個先生在拚命拉,彎著腰在前面拉,那就叫家。那個圖畫很能發人深省,要有高度的警覺。
出家在佛法裡面講有四種出,出有四個講法。第一種,「身出心不出」。身是出家了,心裡面還貪瞋痴慢,還搞這個。現在諸位要仔細觀察出家人,這四種出家裡頭,他身出了,心沒出,這沒用,造罪業,罪業造得更大,這不是開玩笑的。第二種是「心出身不出」。就是在家的居士,雖然身在家,心裡面對這個家沒有一絲毫的沾染,這就是前面講的「賢護等十六正士」,他們那些人上上品往生。所以,這一點一定要覺悟。第三種是「身心俱出」,那是佛門裡面的高僧大德,身心俱出。第四種是「身心俱不出」,這也是在家居士,對於這個家非常之貪戀,放不下。所以出有四種意思,這裡面只有兩種是正確的,「心出身不出」或者是「身心俱出」。
大乘法門論心不論事,這個諸位要曉得,小乘法門裡面是論事不論心。所以,小乘戒律雖然很嚴,容易守,大乘戒律沒有小乘那麼多,沒有那麼嚴格,難守。難在哪裡?他在起心動念處結罪,他不在事相上結罪,在起心動念。這是講的心法。所以要知道,家有哪幾種家,出有哪幾種出,這個重要。在此地,上輩往生的,出是心出,或者是身心都出,這都沒有關係,都一樣的,都是一樣的。家要出三界之家、煩惱之家、無明之家,這個重要,你才能夠上輩往生。
『欲』,欲是慾望。世間五欲,財色名食睡,這是五欲。佛在一切經裡面常常告訴我們,五欲是地獄五條根。不但修其他的法門,你有這一條,五種里頭有一個,你就出不了三界;凈土法門也不例外,你要有一條,阿彌陀佛來接引的時候,你被這一個繩索牽在那裡,你也去不了。五大類,財色名食睡,決定不能夠沾染,這是要知道的。貪財、貪色、貪名、貪利這都是我們修行大障礙,我們常講業障、魔障,都指這些。要怎樣斷?這就說了,你要不覺悟,你怎麼可能斷掉?要覺!要了解事實的真相,才真正搞明白,覺悟了。我們過去生中,依照佛在這個經上講的,這個經我跟諸位說過,這個經的字字句句都是真實,沒有一個字的妄言,十方諸佛給我們作證。對於這個經決定不能懷疑,懷疑是你自己沒有福報,你沒有這個因緣,那很可惜,所以要真相信,要真正覺悟。我們無始劫以來,多生多劫的修學,都沒有能成功,原因是什麼?就是欲沒有舍乾淨,沒有斷得乾淨。這一生很幸運又碰到了,又遇到這個法門,這一生能不能成就,就看我們的修學符不符合佛在此地所講的標準,這是要認真去考量。
前面我曾經跟諸位說過,這個法門的修學要專。昨天我在此地,因為經文上有「發清凈心,憶念受持,歸依供養」,這幾句我說得很多,特別是皈依。修學這個法門,皈依佛是阿彌陀佛,皈依經是《無量壽經》,皈是回頭。從過去,就是我們講學佛的人,我們過去拜很多佛、拜很多菩薩,我們今天統統回頭,專門拜阿彌陀佛,這依靠,從那些地方回來依靠一個阿彌陀佛。從前我們修學很多的經典,我們現在不學了,回過頭來依一部《無量壽經》,專精!不但要專,要精,這樣的修學才能成就。這個絕對不是說,我這樣一回頭都不拜了,從前拜的那些佛菩薩,我今天不拜不是得罪他們了?不好意思。很多人有這個想法,我過去有拜觀音菩薩,又拜地藏菩薩、又拜葯師如來,現在都不拜了,這怎麼好意思!他們會不會怪我?會不會找我麻煩?他要會怪你、會找麻煩,他連凡夫都不如。我們世間一個君子都不念舊惡,佛菩薩還會念舊惡?何況你還沒有惡,你不過就不拜他而已!他還來責備你、找你麻煩,那就不必拜了,這樣的人有什麼值得我們可拜的。給諸位說,此地這個十方佛贊,你要懂得這個意思。你今天把一切佛菩薩都不拜,拜阿彌陀佛,十方一切諸佛、所有菩薩沒有一個不鼓掌歡喜,你對了,你真正覺悟了!
你從前到處亂拜,諸佛菩薩搖頭,為什麼?出不了三界,你不專,你心雜,你不能成功。雖然種一點善根,你沒有辦法成就。你今天能夠聽話,專門拜阿彌陀佛,專依《無量壽經》來修行,誰不歡喜?誰不護念?眼看你這一生就要成佛了,成佛的法門。不依照這個法門,說老實話,佛成不了,菩薩也成不了;再說個不客氣的話,連阿羅漢都成不了,這是真的。你有能力斷見思煩惱嗎?斷了見惑才證得個小乘須陀洹而已。說實在的話,連小乘須陀洹也證不到,你才曉得難。為什麼你學這個法門,十方一切諸佛都贊嘆、都歡喜,理由就在此地。
所以,喜歡一切法門也是欲,慾望,要舍掉。佛在《金剛經》上說了,「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法是佛法,佛法統統要舍掉,世間五欲六塵就更不必說了。決定不能夠貪戀,決定不能夠起心動念,這叫做『沙門』。沙門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叫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就叫做沙門。所以沙門本來在印度,是每一個宗教出家修行人的通稱,佛教到中國之後,這個名詞就專門變成佛教出家人的稱呼,這個稱呼是一個很謙虛的稱呼。我們看古代的早期到中國來弘法的法師都稱沙門,連翻經的,像安世高,他都稱沙門,這很謙虛的。沙門的意思是學生,我還在學,所以這是真正學佛的人的稱呼。這一句是叫你萬緣放下,什麼都放下,連佛法也放下,然後專修。
怎麼個專法?下面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修行的方法就這一句。什麼叫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蕅益大師講的,一心一意求生凈土,一心一意願見彌陀,這就是真正的菩提。菩提是覺,願生凈土、願見彌陀,給諸位說,這個人是徹底覺悟,那一點話都沒得說。唯有徹底覺悟的人,這個人一生才會成佛,菩薩沒有徹底覺悟,阿羅漢更不必說了,只有徹底覺悟的人,他才把一切都放下。所以我常講,蓮池大師晚年,我能夠體會得到,他晚年是專修凈土,一本《阿彌陀經》,一句佛號,他統統放下了。所以他講「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八萬四千行,饒與別人行」。早些年,他通宗通教,也是什麼經典他都修學,他都去研究,晚年到這個時候徹底放下,那就是大徹大悟,曉得那些都是錯誤的,那些都不是究竟法。如果你想修人天福報,行,大小乘經典統統可以幫助你,使你能夠達到。如果你要想了生死出三界,要想作佛,只有這個法門,除這一門之外別無二門。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
我們在此地特彆強調,並不是說其他大乘法不好,不是這個意思,是我們的根性不夠,我們的條件不夠。哪一個法門都是直捷成佛的法門,但是我們自己條件夠不夠?為什麼?每個法門都要斷煩惱,要斷見思、要破塵沙、要轉無明。我們今天不要說塵沙、無明,就是見思煩惱我們都沒有能力斷。你不信自己試試看,你一天到晚那個妄想、胡思亂想,你能夠止得住嗎?這個只要小小的定功就能把它止住,我們連這一點都辦不到。晚上還要作夢,這怎麼得了?白天胡思亂想,晚上亂作夢,你就曉得這個可怕了。你在這種情形,你仔細想想,你死了以後到哪裡去自己知道了。死了也就跟作夢一樣,這一夢不會醒過來就是了,再繼續不斷作下去,胡作亂作,很可怕。
所以,回過頭來仔細想想,真的,這個法門才是救命的法門,救我的命。我這個條件只有這個法門能救,其他的法門救不了,只有這個法門能救。這個法門不要斷煩惱,只要把煩惱伏住就行了,就能往生。上品,這是斷煩惱往生的,做得真實徹底,行門沒有兩樣,要「一向專念」,一向專念就是《楞嚴經》上講的「凈念相繼」,這就是一向專念。這一句佛號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綿綿密密這樣念下去,專念。
『修諸功德』,功德是什麼?功德就是信願持名。老實念佛這就是功德,決定沒有第二念。遇到別人勸人念佛,這是功德。我們自己非常的幸運,遇到這個法門,這個法門在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我們得到了,不轉告別人,這不應該,應該盡量的告訴人。人家信不信是他的事情,我們一定要輾轉勸告,盡到我們自己的責任,為什麼?這才與十方諸佛弘法利生的心願相應。一切諸佛都勸眾生,我們今天得到了,佛勸我們,我們相信了,我們也幫助諸佛勸導一切眾生,這不是與一尊佛,與一切諸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
我上台之前拜三拜佛,講完之後也拜三拜佛。我拜的是哪個佛?第一個拜是拜「本師釋迦牟尼佛」,這個法門是他老人家告訴我的。第二拜是拜「本師十方一切諸佛」,十方一切諸佛給我作證明的,我才完全相信,不是普通人給我作證,一切諸佛給我作證,使我對這個法門一絲毫懷疑都沒有,所以我要拜十方一切諸佛。從前我講《華嚴經》不是拜十方諸佛,我這第二拜是拜本師毗廬遮那如來,我指從前。現在這個經搞通了、搞懂了,我把毗廬遮那佛就改成十方一切諸佛。第三拜,拜「本師阿彌陀如來」。我三拜是這樣拜的,佛佛給我作證。所以我們勸導一切眾生與一切諸佛同心、同願、同行,這是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我們修因就是修的這個。
世間好事很多,有很多人去做,一切好事當中,諸位要曉得,這叫第一好事。所以我印經都印《無量壽經》。有很多人送錢來給我,「法師,我要印這個經,我要印那個經」,你喜歡印什麼經,我都給你。你供養我的,沒有說印經的,法師這個錢,供養我的,我決定是印《無量壽經》,我不印別的經,專門流通這部經典。希望這部經典,將來我們全世界每個人都人手一冊,我有這個願。流通讀經的錄音帶,幫助他讀誦。諸位能在這些地方,把這些經義、精華能夠體會到,那你真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日」,這一點都不假。所以,十方諸佛都祝福你,你很幸運,你終於遇到了,遇到這個就了生死出三界,遇到這個,你這一生決定成佛。這一段講的修因,底下一段講的果報,我們看經文。
【此等眾生。臨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經須臾間。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到這里是一段,這果報。你能夠專修,決定得這個果報,這種果報很快就可以得到。我們在《往生傳》裡面、在《凈土聖賢錄》裡面看到很多專修的,實在講這專修的,幾乎這個往生專修的,恐怕總有百分之七八十都是些老太太、老太婆,不認識字的。我們看到往生的幾乎都是他們,知識分子能往生的很少,為什麼?自以為聰明,聰明反被聰明誤。知識分子貢高我慢,瞧不起阿彌陀佛,瞧不起《無量壽經》,這算得了什麼?真的,這是善根、福德很薄,不識貨。老太婆心地很老實,這個很容易,學了之後,她一心一意去念,為什麼?年歲大了,也活不了幾年,認真努力她去念,絕對大多數三年成功,念三年就往生。
在我們台灣就很多例子,你看林看治寫的念佛往生的小冊子裡面記載的就很多。因此,有很多同修來問我,他說法師,這些念佛的人是不是他們剛剛好都三年壽命就到了?我想了想,不對,不可能,不可能三年就到了。為什麼都三年往生?三年功夫成就了。功夫成就的人,誰還願意在娑婆世界受苦?在這里受苦受難。去不了的人是無可奈何,你不受也不行,真正去得了,哪一個不想去?何況念到功夫成就,大概西方極樂世界自己都看到,他為什麼不去?雖然壽命還沒到,不要了,就先走了。你只要先走,阿彌陀佛一定來接你,功夫成熟了,沒有在這個世界再多住下去的理由。功夫真正念成了,要想在這個世界住下來只有一個理由,弘法利生。還有人跟他有緣分,有緣分就是我勸他他能接受、他會相信,這就是有緣分。如果沒有緣分,雖然會說法,說了人家不肯接受,不能相信,沒有緣,沒有緣也就不度了,也走了,佛不度無緣之人;有緣,「佛氏門中,不舍一人」。他在這個時候,他清楚、他明了,他智慧開了,他有這種能力。
所以這個時候,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這是佛來接引,佛是一定來接引的,這個諸位要記住。為什麼一定來接引?四十八願里,佛發了這個願,所以他來接引是他的本願,佛一定來接引。與諸聖眾,這些聖眾裡面必然有觀音菩薩跟大勢至菩薩,為什麼?這兩位菩薩與我們的緣很深,何以見得?我們常念,我們念佛完了也會念三聲南無觀世音菩薩跟南無大勢至菩薩,所以他們兩位一定會跟阿彌陀佛一同來的。除此之外,還有菩薩,那些菩薩是些什麼人?是我們過去生中的家親眷屬、同參道友,先往生的。那些人早已經往生,現在看到我們緣成熟了,他跟著阿彌陀佛來接我們。諸位要曉得,西方極樂世界的熟人多,十方世界都很陌生,唯有到西方世界不陌生。
我們看到前面的經文,阿闍王子那一段,那一段很重要。阿闍王子與五百長者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那個善根還不夠,為什麼?他們聽到世尊講《無量壽經》,介紹西方凈土,才動一個念頭,「希望我將來作佛也像阿彌陀佛」,只動這么一個念,沒有發心往生。我們今天聽到這個法門深信不疑,發願往生,我們的善根比他厚,正是經上所講的,你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不止四百億。過去生中有這樣長久的修行,我們同參道友、家親眷屬一定是不少。他們那些人早相信了,早往生,我們那個時候不太相信,沒有認真,所以沒去得了。這一次我們的緣熟了,阿彌陀佛來接我們,那些先往生的人統統跟佛來迎接我們。
一生到西方世界,實際上講還不要等生,就在這個世間,因為佛來接引你,先是佛光照你,佛光一照你的業就消掉了,這時你業障消掉了,你的能力就慢慢恢復了。換句話說,我們講記憶力恢復了,過去世的事情記得,一看到阿彌陀佛周邊那些人,馬上就認得出來,這個人哪一生哪一世我們什麼關係,那個人跟我什麼關係,老朋友這又見面了。你才曉得西方世界熟人多,到那裡一點都不陌生。這個世界一轉世,就是從前有關係的,統統不認得,沒有這個能力,沒有宿命通。到了西方世界,佛光一照、一加持,能力都恢復,天眼、天耳、宿命、他心統統都恢復,這種能力多大。
所以說是『經須臾』,須臾是很短的時間,就跟著阿彌陀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是七寶池中蓮花化生。這一化生,我在前面跟諸位報告過,不是一化生像個小孩慢慢長大,不是,那就不對了。一到蓮花裡面,身相就跟阿彌陀佛完全一樣,這是「清虛之身,無極之體」,永遠不壞,這講金剛不壞身。所以,那裡不會是從小孩慢慢長大的,那就有生有滅,那就有變化,西方世界沒有變化,建立常然。所以,他一化生就跟彌陀諸菩薩身相完全相同。
『智慧勇猛,神通自在』,這就是四十八願前面所講的天眼、天耳、宿命、他心、神足,統統得到,到那裡馬上就有了。這是講你的能力恢復,那個時候你的天眼所見是盡虛空遍法界。所以這個法門,世尊如是說,十方諸佛如是證明,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難信的是什麼?我們是凡夫,我們煩惱一品沒斷,帶業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有這樣的智慧神通。這種智慧神通,佛在一切大乘經裡面,什麼樣的菩薩才有?七地以上,才有這樣跟佛差不多相接近的能力。七地以下沒有這種能力,雖然有天眼、天耳,不過能夠見到一個大千世界、兩個大千世界,十個、百個大千世界是可能的,盡虛空遍法界,沒有這個能力,哪有這個能力!西方世界一生到那邊,他的能力幾乎跟佛差不多,所以這叫難信之法。
教下的法師聽說,哪有這個話?這都是釋迦牟尼佛說來好聽的,騙騙你們愚人,叫你們念佛而已。都是這種態度,他不能接受,研究佛教愈深的人愈不能接受。為什麼?一切經里頭都沒有這種講法。要不是十方諸佛來給我們做證明,我們的確很難相信,真的會以為釋迦牟尼佛這是權巧方便,慰勉慰勉那些老太婆,沒知識的,安慰安慰他們而已,哪裡是真的,你怎麼可以把這個當真?我們聽了很有道理。幸虧十方佛做證明,釋迦牟尼佛說來安慰安慰老太婆,用不著十方佛來做證明,十方諸佛給我們做證明,這就不是安慰老太婆的話了,這要認真考慮了,決定是真實。所以這是難信之法,難信能信,你有福了。佛在這部經上講得很清楚,讀了這個經,我們對凈宗才的確把疑惑斷得干乾淨凈。佛告訴我們,我們為什麼會相信?老太婆為什麼會相信?原來人家是多生多劫的善根成熟。現在他一念凈信,十方諸佛威神加持,這個不可思議。得一尊佛、一個菩薩保佑都不容易,十方一切諸佛都來加持你,都來保佑你,你有多大的福氣!一切諸佛都保佑了,一切菩薩、一切護法神那不必說了,那還有什麼好說的,統統都加持、統統都保佑。這個善根、福德、因緣不可思議,沒法子說。所以因勝果勝。
我今天也是真正明了,所以把一切法統統舍掉。我在年輕的時候,對大乘佛法、儒家、道家的典籍都有很濃厚的興趣,喜歡讀這些東西。現在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知道念那些東西不能了生死,不能解決問題。一切大乘經典是好,也解決不了我的問題,唯獨這部經能徹底解決我的問題。所以,其他大乘經典、法門,我是想研究,但是我是等到西方極樂世界再研究。我現在不耽誤時間,我現在全心全力求凈土,絕對不浪費我的光陰,不浪費我的精力。我把所有的時間來念阿彌陀佛,絕對不想別的事情。我今天曉得古人常講提起正念,從前曉得,我也會講,叫大家提起正念。人家問我,法師,什麼叫正念?我也不曉得什麼叫正念,講不清楚!現在才知道。正念是什麼?憶念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功德,憶念西方世界依正庄嚴,這個念頭是正念。真言,咒是真言,你看在日本還有真言宗,我現在知道了,真言是什麼?阿彌陀佛這一句是真言。換句話說,除這一句之外,其他叫假話,真對面就是假。其他統統是假話、統統是廢話,只有這一句是真言,決定真實,決定不落空的。底下這一段勸勉我們,釋迦牟尼佛勸我們。
【是故阿難。】
這就很重要了。假如說有眾生要想在這一生當中、這一世當中就見阿彌陀佛,見阿彌陀佛當然就生極樂世界,這一定道理。
佛在此地勸我們,就應該要『發無上菩提心』。無上菩提心,剛才講了,是最高度的覺悟,真正的覺悟,覺心是菩提心。決定求生凈土,那是無上的覺悟。
『專念極樂國土』就是我剛才講的正念。我們一天到晚會胡思亂想、會起心動念,把胡思亂想,把它轉過來,想西方極樂世界、想阿彌陀佛大願功德,想這個;換句話說,想《無量壽經》,佛在《無量壽經》上給我們講的,咱們想這個、念這個,這就對了,這叫真修行。『積集善根』,這一句是講助修。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告訴我們,蓮池大師在《疏鈔》里頭也是這樣告訴我們,持名是正行,持名也是助修,正助都是一句名號。因此,此地講的「積集善根」,這個善根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這一句阿彌陀佛相續不斷就是積集善根。可見這個法門的確是容易簡單,一點都不復雜。『應持迴向』,我們就以這個迴向凈土、迴向法界、迴向實際。《華嚴》上講的三種迴向,就用這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就圓滿了。
【由此見佛。】
『無上菩提』是成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退成佛,一生當中圓滿。念佛人往生,功夫好的人,福報大的人,福報大,臨終沒有病苦,清清楚楚,告訴家裡人,「我看到了,佛來接引我了,我跟他走了」。這個人真正往生,一點也不錯的,這是福報大的。福報差一點的,佛來接引他,他也告訴家裡人,嘴巴在動,沒有聲音,他沒有氣力。實在講,他是在告訴家人,他看到佛了。他很歡喜,面帶笑容,嘴裡在動,沒有聲音。實際上他是見到佛了,佛來接引,他告訴家裡人,這是福報差的。由此可知,我們在有生之年不可以不修福。
福報更勝的是預知時至,沒有病苦,那個果位都很高,那都不是在中下品以下的,大概差不多都是上輩往生的;他不生病,知道哪一天走,站著走的,坐著走的,這個品位都很高。所以要曉得,許許多多老太婆能做到,我們看到那個樣子要生慚愧心,我們能不能有她那個樣子?一生富貴榮華,那是過眼雲煙,曇花一現,假的。唯有臨終預知時至,站著走、坐著走,沒有病苦,這一著是真的,幾個人能比得上。所以,真正覺悟的人,真正聰明人,修什麼?就修這個。這個例子我們看得太多了。
香港暢懷法師到這兒來過兩次,他是倓虛法師的學生。倓老在香港也住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他自己親自告訴大家說,他一生看到念佛人,站著往生、坐著往生,預知時至,他看到二十多個,親眼看到的。他說聽到的人還不算,那更多了,親眼看到的二十多個人。你看他在《念佛論》裡面,我們這個大本子後頭附的《念佛論》,《念佛論》裡面講的三個往生的,這三個往生有兩個是他的皈依弟子,都是預知時至,自在往生。一個修無師,是他在傳戒期間當中來幫他忙的,是個出家人。這個出家人沒有念過書,沒有出家之前是個做苦工的,生活很清苦。出家之後,因為沒有念過什麼書,也不懂得什麼經教,人家勸他念佛,他就老實念佛,他走得乾淨俐落,你們看後面的傳記就曉得。
戒壇裡面還沒有開戒,他就向老法師,那個時候倓老是住持,定西法師是當家師,他就向他們兩個人告假。倓老有涵養,定西法師涵養功夫不如倓老,一聽說他要告假就責備他,就罵他,「你這個人真是發心沒有恆心,你既然發心來幫忙,戒期也不過兩個月,完了再走,何必戒子還沒有來,你來了沒幾天就要走了,太沒有長遠心了」,責備他。修無師就說,他說我不是到別的地方去,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一下子一聽楞住了: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你哪一天走?他說不出十天。他說請法師慈悲,給我預備幾百斤劈材,准備往生的時候火化。說了他就回寮房去了。這是大事,不是小事情。到第二天他又來說了,又來了,他說法師,我今天就要走了。准備都來不及,趕緊到寺廟後面還有一個空房子,打掃一下,臨時搭了一個鋪。他要求找幾個人替他助念,送送他,這樣大家有很多人發心就給他助念。助念,人家就跟修無師說,修無師,你今天往生,聽說從前往生的人都會作幾首詩,留幾首偈子給我們做紀念,你也應該給我們一點紀念。修無師說:我是個老粗,不認識字,我什麼也不會作,不過我有一句老實話說,「能說不能行,不是真功夫」。他說了這么一句話,他說得很有道理。念了不到十五分鐘,人家坐在那裡就走了。
所以諦閑法師,得戒和尚,來看他,佩服、贊嘆得不得了,他說這才是真正出家人的榜樣。平常寺廟裡面做苦工,他什麼都不會,他就是一面做工,一面念佛,他沒有一個妄念,走得那麼自在。這是《念佛論》里第一個,就是修無師。這是倓老法師親眼看到的,這個東西能假嗎?別的可以作假,死可以作假嗎?活活的人,說走就走了,他又沒有害病,這個東西不能裝假的,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們要知道。所以倓老法師雖然是天台宗的一代祖師,諦閑是他的老師,諦閑老法師也是念佛往生的,倓虛也是念佛往生的。你要問問,為什麼天台宗這些祖師都念佛往生?他看到修無師往生,這親眼看到的,能不念佛嗎?這不是假的。所以他的戒壇就非常殊勝,戒壇有這樣一個好的人在這里示現成佛,往生不退成佛,這還得了。我們再看底下一段。
【其中輩者。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隨己修行。諸善功德。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彼國。】
到這個地方就是講『中輩』的修因,這種修因比前面那個要差一等,所以往生的果報也差了一等,中輩往生。他『不能行作沙門』,也就是說舍家離欲不能像前面那麼樣的乾淨,前面是心裡面確實沒有一絲毫掛礙,心地真正清凈。修無師是出家做了個榜樣,在《念佛論》後面有兩位,鄭錫彬居士是在家的男居士,還有一個張氏,是在家的女居士,那兩位是在家的榜樣,給諸位說,都是上品上生。他雖然身在家,他心出家,所以走都是預知時至,不生病,走得都非常自在。鄭錫彬跟張氏這兩位,他們也是坐著走的,都是不生病,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走。
舍家棄欲沒有前面那兩種人的乾淨,「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盡心盡力將這個法門普遍的推廣介紹給一切大眾,這是大修功德,這一點做不到。那應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是一定可以做到的。所以三輩往生都是要遵守這個條件,就是一定要專念,要真正覺悟,要專念。佛在此地又告訴我們,他所要修的是『隨己修行』,換句話說,隨分隨力要修行,修行『諸善功德』。隨分隨力的修,不像前面,人家是有這殊勝因緣,就專修。底下舉幾個例子。
『奉持齋戒』,一定要持戒、要守法。齋是心清凈是齋,我們現在一般人以為素食就是齋,這個觀念錯了。素食不是齋,齋是什麼?齋是過中不食,叫做齋。我們有些人講持午,那也錯了。午是什麼?午時,十一點到下午一點都是午時。他是過中不食,就是日中。日中每一天的時間都不一樣,每個地區也不一樣,地區我們曉得有時差,不一樣。要依什麼?以日晷為准,從前測量太陽的,以這個為准。現在方便多了,現在是天文台所測的,測得很準確,只要我們有一本天文日歷就行了,曉得每一天日中是幾點幾分幾秒。過中就不能吃,過中以後可以喝水,喝一點糖水可以,蜂蜜可以,在經典上講的是不可以有沉澱。像果汁有沉澱,牛奶會沉澱,豆漿會沉澱,凡是沉澱的東西吃了就破齋了。所以齋是很嚴格,不是吃素。
佛當年在印度,出家人都是托缽,托缽,人家給什麼就吃什麼。所以齋是過中不食,過中不食叫齋,不是過午。我們現在有很多人把這個觀念搞錯了,認為是過午。我還遇到有個法師,還很怪,他持午持得很嚴,結果那天是很晚吃飯,吃飯他也吃了,他合掌在那裡觀想,我們在達拉斯,他觀想洛杉磯的時間,那裡沒有過中,這里過中,那裡沒過中。我說如果這樣觀想的話,永遠不會過中,為什麼?時間再長一點,我們觀想台灣,這真是大開方便之門。實在講他很聰明,他想到,我們想不出來,我沒有想出來還有這一招。他不管什麼時候吃都不會過中,為什麼?你看看全世界哪個地方還沒有過中,我們就觀想那個地方時間。所以齋戒要清楚,戒就是守法。
齋這樁事情要告訴諸位,也不必勉強修。飲食是能量的補充,我們這個身體,每個人身體狀況都不一樣,能量的消耗不是相同的。就像汽車一樣,有耗油的、有省油的,它不一樣,性能不相同的。大概百分之九十五的消耗都在妄念上,妄想愈少,他需要就愈少。佛陀在世,那些出家人那個時候妄念真少,他一天吃一餐足夠了,他消耗得少,所以他補充的當然就不需要那麼樣繁忙,要明白這個道理。如果我們的妄念很多,一定勉強去學,那就很可憐,耗油的車偏偏油料加不足,他就有病苦就來了,那不叫修行,那叫自找麻煩,那要不得。所以我們要想飲食少、簡單,先要把妄念斷掉,妄念少了自然就少了。所以你吃一餐吃一點點,你的工作能力,精神、體力絕對不會影響,那就是正常;如果吃得少,感覺體力都不夠了,那就一定要吃。這個事情不要勉強,勉強是錯誤的。
『起立塔像』,像是造像,造佛菩薩的形像;塔,塔跟寺是連帶的,這個地方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建道場,這個意思就是建道場。道場建立是要勸導一方人學佛,正法久住。正法的道場,我可以說從一出家就提倡,常常講經都說到。所以有很多法師對我都不太喜歡,為什麼?因為我主張道場要讓在家人去管理,出家人不要操這個心。出家人一心念佛,一心研經弘法,事務上的事情統統不要管,讓這些在家人他們去操心,他們去管。所以,出家跟在家要合作,界限把它分開,好像辦學校一樣,出家人做校長、做教員,在家人做董事長、做董事、做總務,管裡面的事務。事務方面,在家人去做,法務方面,出家人來做,這樣我們的正法就能夠興旺,就能興起來。所以出家人決定不可以管寺廟。我一生抱定一個宗旨,絕不改變,我是不管事、不管人、不管錢,所以我很自在,我稱我是三不管。我那個道場有人去管,他要是不管,我馬上走掉,我才不當傻瓜,我才不幹這個煩惱的事情,這個要知道。所以這是講建道場。
請法師,請法師最好的期限,按照佛法的規矩,我們中國古時候叢林的規矩,任期都是一年,從正月初一到臘月三十。臘月三十總辭,再聘請新的執事,任期是一年,好,非常之好。我們請法師在這里住,弘法,期限是一年,一年講得好,我們大家很歡喜他,再繼續一年。這樣一來,出家人就真正有道心了,他在此地講得好,受大家歡迎,離開此地,別的地方會很歡迎,就邀請他,去禮請他。如果這個地方大家希望他能夠在這里長住,一年一年繼續的聘請,不要叫他管一點事情。可是現在有很多出家人說,我不管事,那我沒有權了。他要權,權是煩惱,害死人,不是好東西,應當把這個統統都舍掉,捨得干乾淨凈,這樣就好,這是自己真正得利益。心地清凈,真正得大自在。
造像,佛像的功德很大,一切眾生見到佛像,他阿賴耶識裡面他就落種子,就落佛的種子。有這一顆佛的種子,縱然現在不相信,甚至於現在毀謗,都不要緊,多生多劫以後,這個善的種子會起現行,他會學佛,他會成就。因此,造像的功德就很大。
『飯食沙門』,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供養出家人,出家人他不從事於生產事業,專門修行弘法,就像社會上的老師。現在的老師跟從前老師不一樣,現在老師都有固定的薪水,有鍾點費,這是固定的,從前沒有。中國自古以來,一直到清朝,老師都沒有。老師教學生,學生供養是隨他家庭的環境,家庭富裕一點,會供養多一點,清寒一點,供養少一點,就給老師送點禮物;還有很清苦的,老師不但不收他的供養,還要幫助學生。所以老師在社會上有很崇高的地位,他的確是為社會貢獻,而沒有索取的,不求報答的。這是在中國曆史上被整個社會所尊敬,他雖然很清苦,清高!清是貧寒,但是他高。
佛法也是如此,出家人生活所需是要靠在家同修的供養。佛在世的時候,供養只限於四事,就是四事供養。這四個,第一個是「飲食」。他每天出來托缽,他雖然吃一餐,一餐也要吃,所以你遇到出家人的時候要供養他一缽飯。這個菜飯也不必特別,你吃什麼就供養他什麼,不要特別為他做,所以這就很方便。第二個是「衣服」,衣服破舊了,不能再穿了,供養他一件衣服。第三個是「卧具」,他晚上要睡覺,睡覺要有鋪蓋,供養卧具。第四個是「醫葯」,他生病的時候供養醫葯。只限於這四種,叫四事供養。
現在由於社會形態不一樣了,這個四事統統用金錢做代替,這金錢一代替,麻煩就來了。法師錢愈來愈多,心都在錢上,道忘掉了。所以,這個年代不能出高僧,誰要負責任?你們在家信徒要負責任。本來各個都是高僧,都被你們害了。我說話都說的真話,你們造罪業把出家人害慘了,你們都不知道,這個要曉得。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擺在面前不動心,那功夫已經差不多了,剛剛出家沒有這個功夫,沒有這個能力,所以說都墮落了,這是我們應當要曉得。佛在此地告訴我們,「飯食沙門」,知道怎樣供養,真正有欠缺要幫助他,沒有欠缺,不必要,生活清苦應該的,他願意出家嘛!
不要說出家,就是在家的,我跟著李老師,台中李炳南老居士,我跟他十年。他的生活是苦行僧,他在台中,我跟他十年,沒有看他做一件衣服,別人有做新的衣服送給他,他過兩天就送給別人,他還穿舊衣服。他送給我有好幾件新衣服,我到現在還沒穿,留在那做紀念。他穿舊的,不穿新衣服。他的收入也很多,全部都做慈善事業。住的小房子一點點大,你們到台中可以看到,正氣街九號,很小的一個房子。吃飯自己燒,到九十歲還自己燒飯,每天吃的飯跟菜是一鍋,一小鍋,帶把子的,鍋也是它,碗也是它,菜、飯統統在一起,很簡單。到九十歲他還是過這個生活。
我們今天到大陸看黃念祖老居士,老居士今年七十九歲,他的生活跟李炳老一樣,也是自己做,衣服自己洗,家裡所有事統統一個人自己來的,沒有人照顧他。原先我還以為他女兒照顧他,結果沒有。他吃飯還是自己做,在家的高僧,我們出家人看了這個慚愧。我們今天在外面接受居士們供養,還要問,合不合口味?這個好不好吃?問得我們都流汗,不可以,實在是不可以。比起我的這些老師,比起這個真正善知識,我們享受的福報超過他太多了,這些地方要覺悟、要回頭。
『懸繒然燈,散華燒香』,這兩句合起來講,拿現代的話來講,就是宣傳。佛教是非常著重於品德修養的一個教育,絕對不會自我宣傳,自己給自己宣傳,這個難為情,這是不可能做的。佛教怎麼樣推廣?學生們應該做,特別是在家的學生,你要去做宣傳工作,把佛教介紹給人。所以老師,師道一定要遵守,「只聞來學,未聞往教」。這樣一個好老師誰知道?學生接受他,要介紹,「某個地方有好老師,你要不要去學?」你接引他來,不能在外面撒廣告,撒廣告是錯誤的。所以從前「懸繒」,就是幡幢,因為寺廟前面有旗桿,旗桿上掛的幡幢就是告訴外面人,今天寺廟里頭有講經的活動。他看到了,喜歡來聽,他就來了,他不喜歡,也沒有關係。所以不拉人,告訴你,不拉你來,不告訴你是不對的,要拉你來也不對,拉來是勉強來的,這沒有恭敬心,一定要有恭敬心才能夠學得到東西。這兩句意思統統是宣揚佛教,介紹給那些還沒有接觸到佛教的人,用這種方式。當然現在的方法更多了,比從前更廣泛,像現在打電話通知,寄個明信片,這都是方法。在從前沒有這些東西,現在可以用這個來代替。
『以此迴向,願生彼國』。這是舉幾個例子,像這些自己總常常有個意念,我要幫助別人覺悟,我要把這個最殊勝的法門介紹給我的親戚朋友、鄰里鄉黨,要存這個心,要用種種方便的法子去做,這些都是屬於這一類的。像現在印經,前面講造像,現在造像容易,可以印佛像,印佛的名號,現在用貼紙很好,這都是普遍把這個殊勝法門介紹給大家。到這里是一段,下面這是講果報。
佛說大乘無量壽庄嚴清凈平等覺經 (第十七集) 1991/6 加拿大 檔名:02-009-0017
請掀開經本第四十八面,倒數第三行,第四個字開始,我們把經文念一段:
【其人臨終。阿彌陀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前後圍繞。現其人前。攝受導引。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無上菩提。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
前面說過中輩往生的因行,因地修行當然是很多,佛在經典上給我們講的都是原則,對於細節統統沒有說,說了個原理原則。因此,我們要懂得他的意思,要能夠舉一反三,曉得在現前生活當中,應該要怎樣做法才能夠如法,就是不違背原理原則。
前面有兩句怕同修們有疑問,在此地再略略的解釋一下。懸繒,繒就是絲綢一類的紡織品,在此地,這個字多半是指幡幢,幡是扁形的,幢是圓形的。好像我們這個地方這是幡,這是扁形的,是幡。在佛門裡面一般的習慣,如果做法會,我們都懸幡,如果是講經就懸幢,幢是圓筒,有一點像飛機場上風筒那個樣子。也許諸位到大陸去參訪,有很多寺院還有。在從前在台灣很少見到,現在台灣有些大的寺廟也有了。幢是這個道場今天有講經法會的一個訊號,它掛在旗桿上面,也是屬於旗幟一類的,是佛教一種特殊的旗幟。一般人在外面看到旗桿上懸著有幡幢,就曉得今天道場裡面有什麼活動,就是用這種方式告訴大眾,所以這個今天來講就是宣傳。現在實在講,幡幢只可以做個紀念品,掛在佛堂兩邊作紀念,實際上已經不能起作用。因為現在無論在傳播、在通訊技術上比從前進步太多了,現在可以用廣播,甚至於可以用電視廣告、海報,這從前都沒有的,不可能的事情。通知、電話,這些就是此地懸繒的意思,就是這個意思。所以諸位要曉得,我們今天應該怎樣做法。
然燈,燈是代表光明。我們供佛像,佛像前面要燃燈,燈是代表智慧光明,同時還代表燃燒自己,照耀別人。最能夠表現這個意思的就是蠟燭跟油燈,你看蠟燭慢慢燒,自己燒掉了,照別人,油燈也是照別人,油慢慢的就幹了。電燈很不容易,不容易看出有這個表法的意思。所以要諸位曉得,佛門這些東西,用現代的術語來講就是道具,這些道具都是表示很深刻的義理,你要了解它,這絕對不是迷信。所以,燈不是佛享受的,佛有無盡的光明,還用得著燈嗎?用不著。是提醒我們自己,佛法裡面所有一切設施,全是提醒自己覺而不迷,就是這個意思。時時刻刻要想到,我要像佛菩薩一樣,犧牲自己,成就別人,這就是然燈的意思。
散華,華代表因,先開花後結果。花在佛門裡面,就代表無量修行的法門、修行的方法,因為你依照這個方法修行,將來可以證果,所以花代表因。在大乘,它代表六度萬行,在小乘,代表了四諦、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它代表這個意思。所以一看到花,我們就要想到,我們要以什麼法門來修行。
香,香不要燒得很多,如果不好的香,燒多了空氣污染了,對我們人的身體有害處,沒有好處。香是燒一枝,燒好香,這個對身體健康有好處。它代表什麼?代表信香。《華嚴經》上說得很好,「信為道元功德母」,你想入佛門,想學佛,你要沒有信心就不能成就,香代表信。為什麼代表信?在古時候,煙是唯一通訊的信號。你們到長城去看,長城每隔一段有個烽火台,烽火台是什麼?燒狼煙的。如果有警報了,敵人來進攻了,怎麼樣通知後面?燒狼煙。狼煙,狼糞燒起來它的煙不容易散,是直的,升得很高,很遠的地方就看到。看到這個就曉得那個地方有警報,我們後面人馬要去支援他,所以它是一種信號。我們佛前燒這個香,我們跟佛的信號,取這個意思,取信的意思,香叫信香。所以你要知道它的含義,否則的話,那都迷信了。佛何必還要聞這個香?泥塑木雕的佛,實在講那個身體上並沒有神經系統,他哪裡聞得到?他聞不到的。所以諸位一定要知道,表我們自己的信心。同時,香又表戒定真香,它含有這個意思。它代表戒、代表定。戒定是我們佛法,無論是大乘、小乘修學的最高綱領。還代表五分法身香,五分法身就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五種。所以我們見到香、聞到香就要想到戒定,要想到五分法身。修凈土的人要想到信願行,凈土是最著重於信,三個條件當中,信是第一,信願行。因此它是表法的。
佛前面通常我們供一杯水,這個地方沒有,這里就省略掉了。水代表什麼?代表心。我們的心要像水一樣的乾淨,一塵不染,要像水一樣的平,平等,不要有波浪。煩惱就是波浪,知見就是波浪,分別執著就是波浪,統統舍下,心要像水一樣乾淨,一樣的定,它表這個意思。
這些諸位統統都要曉得,曉得這個意思,你才曉得佛家所有一切的設施,都是含著有很深教學的意義在其中,決定沒有迷信,是屬於一種藝術的教學。你才真正能體會到,佛教裡面智慧之高,方法之巧妙,確實令人尊敬。寺院裡面就是個藝術的宮殿,如果用現在話來講,就是佛教的學校與佛教的博物館混合在一起,是這么個機構,學校就是博物館,博物館就是學校。不像我們一般世間博物館跟學校是分開的,它是混合在一起。這些意思要懂得了,才曉得「以此迴向」怎麼個迴向法,你就明了了。能夠時時刻刻,樣樣東西都提醒自己,覺不迷,正不邪,凈不染,一心向道,這就是功德,以這個功德求生凈土。
這個人在臨終的時候,彌陀不違本願,他的大願裡面有接引眾生往生,只要哪個發願往生,他都來迎接。所以『阿彌陀佛化現其身』,化佛來迎接你,『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佛這個分身、化身無量無邊,佛的身相跟真佛完全一樣,無二無別。『與諸大眾』,這個大眾就是菩薩。前面跟諸位說過,在我們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的眷屬、朋友、同參道友,已經往生的人會隨阿彌陀佛一同來接引,這就是『與諸大眾前後圍繞,現其人前』,往生的人看得清清楚楚。一般人看不到,往生的這個人看到,可是一般人如果心地清凈,心地清凈就有感應。心地真誠,比如說往生的時候幫他助念,以真誠心、清凈心助念,他可能見到光、可能聞到香。聞香是最普遍的,為什麼?阿彌陀佛、諸菩薩身上都放香,他能夠聞到異香,這是比較上平常的事情,一般很多人都有這個感應。其次是光,見到佛光。
『攝受導引』,佛來接你,來引導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即隨化佛往生其國』,這是講往生時候的狀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住不退轉,無上菩提』,這就是受用跟上品沒有兩樣,這是平等世界,沒有兩樣。智慧、功德比上輩的要差一點,除這個之外沒什麼兩樣。為什麼說智慧、功德差一點?因為智慧、功德是從清凈心起作用,到西方極樂世界依正庄嚴的果報,實在講是阿彌陀佛本願加持的,我們得到這個受用。不是自己的能力,自己能力要享受極樂世界依正庄嚴,就如一般大乘經上所講的,至少是七地菩薩,七地菩薩不容易證得。所以這個要知道,這是彌陀本願功德的加持,是我們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得到。再看下面經文。
【其下輩者。假使不能作諸功德。】
『下輩』,就是業障比較重一點的眾生,他沒有能力、沒有時間、沒有機會,也許受生活的壓力,或者其他種種的限制,他沒有辦法作。換句話說,想對佛教做一點貢獻都沒有這個緣分,這一類就屬於下輩的。
這一句三輩統有,所以我們才曉得,這一句是往生西方世界必定要修的一個科目。這就是我們俗話講的「老實念佛」,上輩老實,中輩也老實,下輩往生還是老實,老實念佛是決定不能夠更改的。
這個不能像前面那些人,他們那些人有福報、有機緣,能修很多的功德,他沒有。他雖然沒有,他對於佛所講的這個法門、經典,他相信、他喜歡。『信樂』,樂是喜歡。『不生疑惑』,他真正相信,一點疑惑都沒有。『以至誠心,願生其國』,至誠是真誠之心,沒有一絲毫懷疑,真誠,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樣的人也能生。
這個人行,他能往生,他在往生的時候,『夢見彼佛』,這個夢見不是我們平常講的下意識的作夢,不是的,這是佛來接引,他自己彷佛是在夢中見到的。其實是不是夢?不是,自己彷佛以為在作夢。也就是說臨終的時候,他神識不像前面那兩種人那麼樣的清楚,雖然有一點昏沉,並不嚴重,佛來接引的時候,他還是看到,還是清清楚楚見到,見到就是彷佛在夢中,是這種情形。當然,佛也是與菩薩大眾現在他面前,接引他往生,他也是一念頃隨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到西方極樂世界,那種種受用沒有差別,我們在四十八願裡面看到,那是平等的。他沒有說下輩往生的,一切神通道力要差一點,願文上沒有,願文上都講「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包括上輩、中輩、下輩,統統包括。所以這個我們應當要理解,經文很多地方省略了。
這個地方就是講通常三輩往生,除三輩往生之外還有一類,從前善導大師說過,專修這個法門的,也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善導大師講,一百個人修一百個人往生,一千個人修一千個人往生,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漏的。這是什麼?專修。除這個專修一類之外,還有一類雜修的,他不是專修,他修其他法門,他迴向求生凈土,這行不行?行,底下一段就說這個。慈舟大師判作「一心三輩」,他不是專修的,不是專修那的確要看他的功夫,往生品位不定。但是諸位要知道,這一類修行人往生不是一百個修一百個去,善導大師講,一萬個人難得有四個、五個,這個比例就很少了。所以這一點我們要清楚。
譬如像古時候,馬鳴、龍樹他們不是專修凈土的,他們是在臨終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人家真有功夫,馬鳴、龍樹都是地上菩薩,他證得果位。在中國,像智者大師,智者大師不是專修的,他臨終念佛往生,他也真的往生了。根據中國曆史上記載,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這是來示現的。他臨終往生的時候,學生還問他,老師,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品位多高?天台宗一代祖師,了不起的人物。他告訴學生們,他說我因為領眾,領眾就是做住持,要管人、要管事,換句話說,很操心,不能專修,所以往生只有五品位,這地位就不高,生凡聖同居土,五品位。智者大師自己說他是五品位往生,換句話說,這個意思就含著,如果不管人、不管事,不做當家住持,專修,那品位就高了。這叫做「一心三輩」。
像近代的,我們所熟知的像諦閑法師、倓虛法師、寶靜法師,這是近代天台宗的祖師們,都是一代祖師。居士當中像江味農居士,江老居士的女兒在紐約,不曉得現在,我很多年沒有跟她聯絡,不曉得現在在不在?如果要在的話,也八十多快到九十歲了。我在紐約跟她見面的時候,大概就是八十一、二歲的樣子,江味農的女兒。江味農一生研究《金剛經》,作了一本《金剛經講義》,他那個《講義》可以說是研究《金剛經》的權威註解,他用了四十年的工夫在一部經上。他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他也真的往生了。像這個都不是專修凈土的。
不是專修凈土,你要有真正往生的本錢才行,你要沒有這種功夫,不是萬修萬人去,是萬分之四、五,這個要知道。像我們自己想想,業障太重,沒有人家那個本事,也沒有人家那個學問道德,還是老實念佛靠得住。我們找萬修萬人去的路子,那個萬分之四、五的等於中獎一樣,很難,我們不冒險,不幹這個,我們要專。好,我們看底下這一段,他們這些人要具備些什麼條件。
這就是修學大乘佛法的人,大乘佛法范圍非常的廣泛,除了凈土宗之外,在中國大乘總共有八個宗,凈土除外,還有七個宗,這七個宗都是屬於大乘。為什麼他不說小乘?小乘人沒有分,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小乘。小乘人要想往生,回小向大,把小乘舍棄,專門來念佛,念佛是大乘,不是小乘。這是指一般大乘的學人,他往生的條件,說實在話還是信願行,這個基本條件是決定不能夠違背的。
【以清凈心。向無量壽。】
這就是信,以清凈的信心,對於西方極樂世界、彌陀本願功德、極樂依正庄嚴,決定沒有懷疑。這個是三個條件,信具足了。
【乃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