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楞嚴經·清凈明誨章》講記

  凈土法門:《楞嚴經·清凈明誨章》講記

  (第一集)

  1993/2  台灣高雄元亨寺  檔名:07-04-01

  方丈老和尚,諸位法師,諸位同修

  這一學人機會來到寶剎,應老和尚之命,與諸位同修說一點佛法,結結法緣。老和尚非常慈悲要我講《大佛頂首楞嚴經》,正好是貴寶剎的講堂落成,這好像是諸佛菩薩為我們做了最好的安排。道場的建立,第一部講經,應當是講《地藏菩薩本願經》,我們有了地,要從心理上來建設。講堂落成,確實第一部應當要講《大佛頂首楞嚴經》。在中國自古以來,佛門常說:「開智慧楞嚴。」講堂建立當然第一部要開智慧這是不可思議感應。今天雖然我們不能講全部的《楞嚴在這供養給諸位,但是這一章是《楞嚴經》裡面最重要的一段經文,也足以代表大佛頂首楞嚴》的精神,這的確是值得我們珍惜的。

  在下午,老和尚帶我來參觀這個講堂。我看了之後,非常的歡喜。這個講堂標準的現代化的設備,不僅是高雄第一道場,實在也是我們本省第一個講經的道場。如果我們放眼看大陸,可以講至少是在今天、在現代,這個的道場是全國第一道場。我們今天有幸來參加第一次的盛會,我想每一個人都感到非常的幸運。我們感謝老和尚對我們的賜予,也是本寺、本省的同修老和尚福報的庇佑之下,才有這樣殊勝庄嚴講堂出現在此地。

  今天這個經本,諸位已經拿到了,經本上面有科判,科判是明朝交光大師所做的,就是《楞嚴經正脈》。科判系在經文上面,我們一看經文內容,就一目瞭然。但是今天是第一天,按照規矩必須要將經題跟諸位同修作個簡單的介紹。

  本經的經題相當之長,我們這個本子裡面是用的簡略的題目,它的全題是:《大佛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總共有二十個字在這個題裡面,依照中國古人說法,經題有七種原則來立題的。我想同修們一定都很熟悉,這七種就是:「人、法、喻」這是三種;還有是二個合起來的,像「人法、法喻、人喻」,這就是六種;第七種是「具足」立題,題目裡面「人法喻」統統具足

  在本經,這個題目是屬於具足立題。『大佛頂』是比喻,『如來』是人,『密因』、『修證了義』、『萬行首楞嚴』這都是法。經裡面有如來、有菩薩如來是證了果的人菩薩是正在修因的人,所以人裡面有修因證果。如果細說,法裡面有教法、有理法、有行法、有果法,通常講「教理行果」。「密因」是屬於理法,「修正了義」是屬於教法,「萬行」是屬於行法,「首楞嚴」是屬於果法。由此可知,它這個題目確確實實是非常的圓滿,非常的詳細。「如來密因修證了義」這一句是講如來果位上的教理,「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是菩薩因位當中的修證,所以這個題是非常之圓滿。我們按照這個題的意思,逐字來細說。

  《楞嚴經》是一部不可思議經典。在古代,我們大家都知道,佛法是從印度傳到中國來的。中國古時候有許多高僧大德印度去留學、去取經,沒有見到過這部經典玄奘大師印度住了十七年,沒有看到過《楞嚴經》。印度高僧中國來弘法,帶了不少的經典中國來,也沒有《楞嚴經》。這是什麼原因?這是當時印度國王吝法,他們把《楞嚴經》看作國寶;其他的經典外國人可以學,可以傳到外國,《楞嚴經》不肯給外國人學。我們中國法師印度外國人,不肯給外國人學,也不讓他們知道,更不容許這一部經流傳出境。所以這是很長的時間,都沒有人知道有這一經典

  一直到唐朝初年,這是中國佛法黃金時代大乘八個宗都是在那個時期前後建立的,對於中國佛教的影響非常的深遠。智者天台宗的大師,雖然天台宗不是他創建的,但是天台宗確實是在他的手上完成的。所以今天我們講天台大師,一定都是智者;像我們講華嚴宗,一定講賢首大師,其實賢首在華嚴宗是第三代。為什麼稱智者,而把杜順、雲華都忘掉了?因為華嚴在賢首才真正完全。

  智者大師創立「三止三觀」的教義,可以說是他老人家經典裡面悟出來的、發明的,這個「三止三觀是他建立的。在那個時候,有印度高僧天台山,就拜訪智者大師,聽到智者大師講三止三觀,這些印度高僧佩服得五體投地。就跟智者大師說:「你老人家發明的止觀,跟印度的《大佛頂首楞嚴經》這個教義,非常的接近。」這個時候中國人才曉得印度有一部寶典叫《大佛頂首楞嚴經》。

  在那個時候交通不便利,要從中國印度去,只有走路或騎馬,路途非常遙遠,想得到這一部經,談何容易?可是智者大師也非常了不起,聽說有這部經,當然希望能夠見到這部經,給自己做個印證,自己發明的止觀跟佛所講的,到底是不是相同?有什麼差別?他當然非常渴望想看到這部經典。於是就在天台山築了一個拜經台,每一天在這個地方向西方禮拜,求感應,求這個經能到中國來。他老人家每一天禮拜,一天也沒有間斷,一直到他圓寂,拜了十八年。這一精神,值得我們後人敬仰。

  一直到中宗、武則天執政的這個時代印度高僧般剌密帝終於將《楞嚴經》偷渡到中國來。諸位要曉得,《楞嚴經》是偷渡來的,他們國家是禁止這部經典出境的,他是偷渡好幾次才成功。前面幾次,將這部經典藏得很好,但是出境的時候被查到了;查到了,當然不準出境。畢竟他是出家人,印度佛教國家對他有一點禮遇,沒有處罰他,警告他:「你怎麼可以把國家的違禁品偷渡出國。」第一次沒成功。第二次偷渡時又被發現了。有這二次紀錄,法師一出國的時候,海關就特別留意。第三次,他老人家想了一個方法,他把這部經典用很小的字抄寫在很薄的羊皮上面,然後捲起來,再將自己的手臂剖開,將經典藏在裡面,等傷口痊癒了,再申請出關。這一次沒有被檢查出來,就用這個方法經典帶到中國來。

  他從海路到中國廣州登陸。登陸之後,告訴廣州這些寺院高僧大德們,他把《楞嚴經》帶到中國來了中國這些法師非常喜歡,為什麼?《楞嚴經》的大名,我們已經聽了幾十年了,智者大師拜經台拜了十八年,都沒有見到這部經典。一聽說《楞嚴經》傳到中國來了,非常興奮。就問:「經典在哪裡?」法師要把手臂剖開,將經典取出來。不曉得用什麼方法將血水洗掉,就在廣州從事於翻譯,可見得經典傳來非常不容易。

  法師是守法之人國家的禁品傳出去了,一定要受國家法律的制裁,他並不逃避。經典傳到中國,翻譯完成之後,他老人家趕回國,向國王報告:「《楞嚴經》我偷到中國去了,願意請求處分。」實在不得了!雖然不像過去古大德印度求取,或是西方高僧大德帶來,但是般剌密帝用這樣的苦心,把這一部寶典送到中國來,我們今天展開經本,不能不感激般剌密帝大師

  譯場亦非常的殊勝,遇到了房融居士。房融原先作過武則天宰相,後來因為得罪了帝王,被降級貶官,到廣州來作地方官。正好遇到這樁事情,於是他就從事譯場裡面記錄、潤文的工作。所以《楞嚴經》中文譯本文字,出自於房融宰相之手。他是一代的大文學家,所以經本的翻譯,如果講文字之美,在所有一大乘經典裡面,《楞嚴經》第一,沒有任何本能夠跟《楞嚴經》相比的。這是我把這部經的歷史,跟諸位作一個簡單的敘述。

  這部經自古以來註疏很多,我知道的總共有一百多種註解。過去我在台中求學的時代,跟李炳南居士學教,我主修的就是《楞嚴》,所以對於楞嚴經》的註解我收集的很多,我收集的有三十多種,都是權威的註解。現在在台灣流通最廣的是圓瑛法師的《講義》。圓瑛老法師在《講義》序文裡面寫得很清楚,他從二十五歲發心學《楞嚴》,一生專攻《楞嚴》。他在上海建立「圓明講堂」,辦了「楞嚴專宗學院」。過去白聖老法師就是「楞嚴專宗學院」的學生。由此可知,老法師對於楞嚴》所下的功夫

  他的《講義》是在七十多歲時完成的,由明陽法師筆記,他是老和尚侍者。這個《講義》在台灣,由於白聖老法師的提倡,所以非常盛行。如果我們對於楞嚴》有興趣,初學入門我覺得還是圓瑛老法師的《講義》適用,他老人家深入淺出,是一部很好的初學《楞嚴入門註解。雖然老法師的《講義》依然不能擺脫古大德所講的範疇,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明了,這部經典確實有相當的深度,如果不是真正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要想透徹的明了,確實很困難

  圓老法師主要依靠的是明朝交光大師的《楞嚴經正脈》。諸位拿到這個本子的科判,就是《楞嚴經正脈》。交光大師是非了不起的人他在楞嚴經正脈》前面有一段序文,說明他註解楞嚴經》的緣起他也念佛求生凈土,大概也是往生的緣成熟了,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他往生,他忽然想到《楞嚴經》自古以來註解很多,但是都不透徹,沒有能夠真正把佛的意思說出來。他有意思把這個經重新做一個註解,就向阿彌陀佛告假,希望把這個經註解完了之後再往生,可不可以?阿彌陀佛准了假,他的病就好了,於是注這一部大經。這個註解,我們通常稱為新注。古注是以長水為代表,長水是天台家的,宗天台家的說法。這個不能細說,說起來要很長的時間

  我們大致上了解,《楞嚴》是一部很不平凡、很不可思議的大經,翻譯成中文後,普遍受到中國佛教界,無論哪一宗、哪一派的重視。不但佛門重視,以前的讀書人,雖然不是佛教徒,不標榜是佛教徒,他們也喜歡佛經,特別是《楞嚴經》。所以《楞嚴經》在世法裡面,這些士大夫階級,對它也有非常濃厚的興趣,這是我們體會到這部經典價值

  經題我們把它分成幾個段落來介紹。

  【大—即眾生心。心攝一切世間世間法。故稱為大。在華嚴即一真法界。諸經或名實相。佛性。圓覺。真如。本經名如來藏。其實皆一心也。】

  第一個是『大』,「大」指的是什麼?絕對不是大小之大,大小之大我們容易懂,小朋友也會懂。這個大不是說數量,它是一個贊美之詞,贊美到了極處,沒有適當的詞句來讚歎,不得已用這個大字,大矣哉!讚歎的是什麼?所讚歎的就是眾生心,一切眾生真心,包括我們每一位同修自己。真心就是本性經典上常講「真如本性」,就是我自己的真心

  為什麼一開端就讚歎這個真心?佛在大乘經,特別是《楞嚴經》,《楞嚴經》講得詳細、詳盡,所以叫「開智慧楞嚴」。心包含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佛在《華嚴》上告訴我們,世出世間有一切法,從哪裡來的?「唯心所現」,是我們真心顯現的;佛又說了,「唯識所變」,真心現的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千變萬化,像佛給我們講的十法界依正庄嚴,這個十法界就是變化。心能現,為什麼會有變?識在變。「識」是什麼?識還是心,識是心之作用。心有二個作用,一個作用是能現,一個作用是變現,能現法界,變現十法界依正庄嚴。我們常講:「萬法唯心,萬法唯識。」就是這個道理。所以稱這個能現能變,用「大」字來讚歎它。實在講,找不到其他的名詞,不得已用這個字來讚歎。

  這個事實在一般經論裡面,像《華嚴》稱「一真法界」。有人問:「什麼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真如本性能現能變的世出世間一切萬法,《華嚴》稱「一真法界」,般若經典裡面稱「諸法實相」。世尊在世的時候,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是以《般若經》為中心,怎麼曉得呢?講的時間最長,般若講了二十二年,幾乎占他老人家四十九年講經一半的時間,比阿含、方等、法華涅盤時間長得太多了。所以《般若經》上講的「諸法實相」,「諸法」就是世間法、出世間法,「實相」就是真相。如果用現代的名詞來講,就是宇宙人生真相宇宙人生就是諸法,實相就是真相

  假如有人問:「你們佛教經典很多,《大藏經》浩如煙海,這么多的經典裡面,說的是什麼?」我們要用簡單、很清楚、很明白的詞句答覆他:「《大藏經》雖然這么多,講的是宇宙人生真相。」那就一點都不錯了

  宇宙是我們生活環境人生是我們的本人;換句話說,佛四十九年說了些什麼?說了我自己跟我自己生活環境真相你說這個重要不重要?你了解之後,你能學佛嗎?不學佛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自己生活環境,那叫迷惑顛倒,所產生錯誤思想見解、行為,才造業受報。如果能夠正確的明了,這就叫覺悟就叫佛,就叫菩薩。所以佛與菩薩對於自己跟自己環境真正明了的人,我們稱他做菩薩;對於這椿事實不能夠明了,我們稱他做凡夫這是真正把佛法認識清楚。

  由此可知,佛法確實超越一切宗教佛法佛陀對於法界眾生真實智慧的教導,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禪宗所說的:「父母生前本來面目。」佛的教導就是教我們認識自己本來面目,認識我們生活環境這就是佛法。其他像大乘經裡面,所用的名相很多,不勝枚舉。有的經上講佛性,有的經上說真如,有的經上說圓覺,也都是說的這椿事情。覺是覺悟,圓是圓滿覺悟,沒有一點欠缺,可見得統統說的是這么一椿事情。在凈土宗裡面叫做「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古大德跟我們說,有事一心,有理一心。這叫做「理一心不亂」,跟華嚴講的「一真法界」,般若講的「諸法實相」,是一個意思,相同的境界。在本經《楞嚴經》上,佛又說了一個名詞,叫「如來藏性」,還是說這一椿事情,其實統統講的一心,都是講這個真心

  我們要問,佛為什麼一椿事要說出這么多的名詞術語?說一個不就好了,為什麼要說這么多?其實這就是佛陀教學的善巧,教學的方便。我們知道,佛教的目的是教我們開悟,因此他種種的設施,都是幫助我們開悟的。眾生之所以不能開悟有一個很大的障礙;這個障礙,佛在《法華經》裡面為我們一語道破。凡夫小乘病根,就是他老人家在《華嚴經・出現品》裡面所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換句話說,一切眾生跟佛沒有兩樣。佛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有,跟佛沒有兩樣。既然沒有兩樣,為什麼現在我們的德能好像沒有了,一天到晚糊裡糊塗的過日子,問什麼都不知道。到底我們的智慧德能跑哪裡去了?佛說:「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佛講我們凡夫眾生病根就是妄想執著,隨著妄想逐漸演變變成了所知障,執著逐漸演變就成為煩惱障,這變成二障

  不但我們的般若智慧法身功德,被這兩種障礙障住了。我們今天在這個社會上,遇到許多學佛同修,無論在家、出家,甚至於我們回想一下自己本人,我們常常有很多痛苦有很多煩惱。年歲大了身體健康一切都不方便,眼也花了,聽力也差了,要用助聽器;走路也不方便,要用手杖。這是講的老病之苦。我們要追究這些苦從哪來的?什麼原因而有的?給諸位說,它的根源還是妄想執著。諸位仔細去研究,都是兩種東西。我們一身的不健康,一身的疾病,還是從這兒來的。

  今年新年,空總有兩個大夫給我拜年,因為他們是醫生我就跟他們談病源病根。我就把佛在經上講的這些道理告訴他們,他們聽了之後點頭,說是有道理。因此,我們的心健康身體健康。心怎麼健康?離開了妄想執著你的心健康了。總而言之,妄想愈多執著愈嚴重,你的病就愈多,你的病也就麻煩。所以從我們迷失本性,到我們現在老病的痛苦,真正的根源,還是妄想執著。這個事實真相,要不是世尊正覺悟,徹底覺悟為我們一語道破;實在說,世間沒有這種智慧能夠看出這個根源。這是我們不能不佩服本師釋迦牟尼佛,不能不感謝本師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指出一條明路,讓我們得到真正的幸福美滿

  【是知此心。十方無盡。三際莫窮。為法界體。在迷曰如來藏。在悟曰修證了義。在因為菩薩。在果為首楞嚴王。一經要妙。不出此矣。】

  由此可知,這個心,我們不談真心也不談妄心。《楞嚴經》一開端,佛問阿難:「心在哪裡?」阿難說:「心在身體裡面。」被佛否定了;又再猜想「心在身外」,也被佛否定了。阿難聰明,我們不如他,他能想出七個地方,我們能不能想得出來?這就是楞嚴經》上有名的「七處徵心」。佛問他那個心,沒有說是真心、妄心,不管你說的是真心、妄心,先問你心在哪裡?找不到!為什麼找不到?諸位要曉得,真心本性,妄心是真心迷了以後,把它圓滿作用喪失掉了,只能夠有部分的作用,這個作用可能發生很多的偏差,稱之為妄心。妄心是真心迷了以後起作用,叫妄心。

  『心遍法界,十方無盡,三際莫窮。』所以阿難執著在某一個地方那是錯誤的。如果離開執著那就對了,佛就會點頭了。為什麼他每說一個地方,佛都反駁他?就是他執著執著是局限在執著範圍之內,範圍之外還是真心所現的,所以心是法界本體。現代哲學討論的中心命題,有本體論、有現象論,心是屬於本體宇宙萬有的本體。換句話說,宇宙之間一切萬法,都是從這裡生的,都是從這個地方變現出來的,它是能現能變。

  佛在本經裡面告訴我們,我們迷的時候,佛給它取個名字叫『如來藏』;「藏」就是藏(ㄘㄤˊ)的意思,「如來」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在哪裡?就是藏在裡面,藏在迷情裡面,所以就叫它做「如來藏」。這個「藏」是藏(ㄘㄤˊ)的意思。假如覺悟了,我們修行是把這個迷情淘汰掉,開悟了,就叫做「修證了義」;了是明了,義是義理也就事實真相。要怎麼修才叫了義?怎樣修是不了義?我們學佛同修假如在這一生當中有成就這是關鍵的一個大問題。你要是了義修,那就快了,這一生決定成功,會開悟;如果你的是不了義,這一開悟就沒指望了。由此可知,了義是非常重要。我們到底下再跟諸位細說。

  在因地的時候就叫菩薩。你正在修學,還沒有證果,你向這個目標方向努力精進的時候,稱你做菩薩菩薩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覺有情」,他是有情眾生有情是有煩惱、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他雖然都有,他現在往覺悟的路上走,妄想、情執雖然沒斷,但是他走的這條路不錯,我們稱他做菩薩。在果地上,我們叫首楞嚴王。他真正開悟了,諸法實相他真正明白了,在楞嚴會上就叫證得了首楞嚴王。這部大經最重要的、最微妙的就在這裡,所以佛在此地用一個「大」字來讚歎、來贊美它。

  【貫下則密因為大因。了義為大義。萬行為大行。首楞嚴大定。具此諸大。是為大經。又密因是理。了義是教。萬行是行。楞嚴是果。則受持此經者。依大教。解大理。起大行。證大果。】

  如果要是貫下面題目裡面的細節,密因就是大因,了義就是大義,菩薩萬行就是大行,首楞嚴大定,所以楞嚴大定。這也為我們顯示出來,特別是在大乘佛法裡面,修行關鍵是在「定」,這是我們同修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留意的。

  由此我們也能夠推想得知,凡是與大定有妨礙的都是不了義。了義、不了義在這裡我們總算能夠把它區別出來,辨別清楚。幫助你得大定的叫了義,妨礙你修大定的叫不了義。由此可知,了義與不了義,實在是貫穿所有的法門,我們講八萬四千法門。大的來說,在中國佛法小乘十個宗派,會修的都是了義,不會修的都是不了義,這個要認清楚、認明白。具足這些道理,所以這部經當然也可以稱之為大經,它一切都大。

  前面跟諸位說過,這個「教」具足教理行果」四大類,密因是理,了義是教,《楞嚴經》里真實了義。這一次我們時間雖然不長,給諸位介紹《楞嚴經》裡面這一段,是修真實了義的大根大本,選出「四種清凈明誨」這一章。萬行是行,楞嚴是果,我們受持這一部經,正是古大德所說:「依大教,解大理,修大行,證大果。」

  這一部《楞嚴經》哪一段最重要?記得在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應香港佛教同修們的邀請,在九龍跟香港兩個地方講《楞嚴經》,每天講,連續講了四個月。當時香港有一大德,海仁老和尚,那個時候他已經九十多歲了,這一老和尚是專攻《楞嚴》的,在香港佛教界稱他做「首楞嚴王」,《楞嚴》專家。我那個時候是初學,所以我到香港講《楞嚴經》,特地到大嶼山去參拜海仁老法師我跟有一之緣,第二年他老人家就圓寂了。

  他問我:「你學《楞嚴》這么多年,也講了好幾遍。《楞嚴經》裡面,哪一卷最重要?」海老是教宗《楞嚴》,他是一個參禪的。就參禪的人來講,第六卷最重要。「清凈明誨」是屬於第六卷後半部的,第六卷前半部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學禪這一部分最重要。如果念佛法門凈土的,「大勢菩薩念佛圓通章」最重要。如果是學教的,就是研究教理的,那可以說《楞嚴經》從頭到尾都重要。所以要看你學哪一個法門看你學哪一個宗派,《楞嚴經》都是最重要的。特別是「清凈明誨」,這一段是無論你修學哪一宗、哪一派,它叫共同科目。好像我們蓋房子一樣,這是地基,不管你蓋什麼樣的房子,地基是一樣的,都要打一個很堅固的地基,這個建築物才能蓋的成功。所以這一經文是所有大乘學了義的根本。

  因此,修學佛法的同修要想在這一生成就,不管你學禪、學教,或者是念佛或者是學密,都不能離開這個基礎;舍掉這個基礎,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可以斷定你不會成功。你要想真正修成功,這一經文比什麼都重要,所以我們特地選了這一章。

  現在念佛同修多,念佛總希望你能夠得「念佛三昧」,總希望你這一生決定往生;念佛三昧跟決定往生,還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有很多念佛人到最後不能往生,為什麼不能往生?這個基礎沒有。所以我們要找出他的病根在哪裡?不能往生真正的原因在哪裡?找出來之後,我們把這個因素消除,我們修學的目標才能夠達到。這是「大」的意思。

  第二段「佛頂」。

  【佛頂—表法勝妙。華嚴法華如佛全身。此經為如來頂。極顯圓頓尊妙。佛頂最勝無上。顯此法最勝。依修直趣無上菩提。佛頂最妙無見。顯此法最妙。唯佛究竟。非他能了故。】

  『佛頂』是表法的意思,法就是這部經典裡面所說的「教理行果」。這個經裡面所講的法,跟一般經典所講的法,有很大的不同。古德說:「《華嚴》、《法華》好比是佛的全身。」我們看佛像,佛的全身,我們尊稱《華嚴》、《法華》這二部經是經中之王,那是沒錯的!佛的全身。這部經是佛的頭頂;換句話說,這是極力顯示這部經在大乘佛法裡面的殊勝,在大乘佛法裡面的地位,「你是佛整個身,這個是佛的頂」,所以經典圓頓到了極處。圓是圓滿,頓是頓超,決不在《華嚴》、《法華》之下。佛頂是最尊無上,顯示這部經典裡面所說法門,依照這個法門去修學,直截了當成就無上的菩提

  佛在這個經上為我們顯示佛頂最妙,沒有人能夠見到。為什麼見不到佛頂?佛頂放光,所以你看不清楚佛頂究竟是什麼樣子。這個意思就顯示這部經典法門是最妙的,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等覺以下的菩薩都不能完全透徹的明了。這是用「佛頂」這二個字比喻、來顯示。

  經題第三段,我們這個本上省略掉了,諸位細細的聽。這一我不知道這個新建的講堂,如果知道的話,《楞嚴經》的全題應當印上去。好像外面結緣的有《大佛頂首楞嚴經》,那個經本上有圓滿的經題。

  第三段是「如來密因」。

  【如來密因—即正因佛性眾生等有。迷而不知。即二根本中真本。〈1〉生死根本。〈2〉菩提涅盤。不唯近具根中。實為遠該萬法。此取六根門頭。頓悟圓湛不生滅妙明真心如來藏性」。乃是難測難知最深最密之法。即妙奢摩他。頓悟了達則微密觀照。】

  『密』是秘密的密,『因』是因果的因。如果用「三因佛性」來講,這就相當於『正因佛性』。什麼叫「正因佛性」?「正因佛性」就是講的本性本性是我們成佛的正因,《大乘起信論》裡面講的本覺,本覺是我們修行證果真正的因素。佛菩薩給我們講「本覺本有」,人人都有。雖有,我們因為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結果迷而不覺;本來是覺的,現在迷而不覺了。

  佛在《楞嚴經》裡面給我們講得很詳細,講得很明白,佛說這是二種根本裡面的真本。哪二種根本?第一種是成佛的根本,成佛是它;第二種是九法界流轉的根本。我們用「真」跟「妄」來說,一個是真本,一個是妄本。真跟妄,或者講迷跟悟,九界眾生是迷,佛是悟。迷悟、真妄都是它,這才叫「密因」。

  這個密因在哪裡?我們要找不到這個真本,那用什麼東西修?如果修錯了,就很冤枉!我們這一生的精神、光陰都會白白的浪費掉了那就非常可惜,所以一定要把真本找出來。這是許多學佛的人沒有去深究這一事實,所以雖然講學佛,並不是真正在學佛;真正學佛一定要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

  佛告訴我們這就是講的真心本性,在哪裡?從近處說就是我們六根門頭;從遠大來講,盡虛空法界無所不在,所以『遠該萬法』,十法界依正庄嚴都是它。我們現在修學下手,從哪裡下手?佛在本經教給我們,就從六根門頭下手。

  為什麼交光大師說,古來大德注的《楞嚴》他都不滿意。他什麼地方不滿意,他有個道理。就是古來大德因為聽了過去印度這些高僧智者大師所說的,《楞嚴》所講的跟智者大師發明的「三止三觀」非常接近,於是古大德就用「三止三觀」來解釋《楞嚴經》,這是交光大師不滿意的地方,覺得沒有將《楞嚴經》真正的意思沒說出來。

  他怎麼解釋?他完全把天台止觀開了,就是以《楞嚴經》佛所講的來說明《楞嚴》,的確是不一樣。因為「三止三觀」沒有離開心意識,而佛在本經裡面,確實教我們不要用心意識,離開心意識,用根中之性。所以交光大師提出來「舍識用根」,這個思想見解天台大師就完全不同了。他這個新注立論是依據佛在《楞嚴》上的開示,所以這個註解值得佛門四眾弟子的敬佩,就是提倡「舍識用根」。

  這個「根」是指根中之性。譬如凡夫,我們眼見色用什麼見?用眼識。耳聽聲,用耳識。大家學過一點唯識都知道。我們用六識,不曉得用六根之根性,這是佛在《楞嚴》上指點我們的,不要用識。識是什麼?識是分別、執著。六根分別外面六塵境界就叫做六識。意識,分別力量特別強;七識是末那,執著功能特別深;阿賴耶是第八識,含藏一切種子,所以叫染污識,把我們的真如本性染污了,障礙住了,這叫病根。所以真正修行圓頓的成就,用這個方法達不到佛教給我們另外一個方法,用根中之性。換句話說,我們見色不要用眼識見,用見性見;我們聽聲音,不要用耳識去聽,用聞性去聽。假如我們會用六根的根性,那你真正把「首楞嚴」得到了,那就非常恭喜你了,你這一生當中,必定有非常偉大不可思議成就

  其實一切大乘佛法,哪一法不建立在這一個原理上?《大乘起信論》是馬鳴菩薩作的,是大乘佛法啟蒙入門的教科書。菩薩開章明義就教誨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來接受大乘佛法?他教我們三點,第一、離言說相,第二、離名字相(名字就是名詞術語),第三、離心緣相。諸位想想,這個三離就是《楞嚴經》上的舍識。這三種離了,那你用什麼?當然是用根中之性,跟佛在《楞嚴經》上所講的名詞不相同,內容完全一致。由此可知,這是大乘佛法裡面,共同的理論基礎,共同的修學原則,就是舍識用根。

  【密—遣權小著相之過。因—遣圓教狂慧廢置進修之過。】

  為什麼佛把這一椿事情說做『密因』?它有很深的含義。一般小乘根性的人執著的心特別重,佛說這個「密」,就是破小乘堅固執著過失。又說了一個「因」,這個「因」對什麼人說的?是對於大乘圓教狂慧人所說的。有一類自以為是大乘圓融無礙的根性,好像他懂得很多,說得頭頭是道,但是不認真的修行,這個就是有解無行。佛特別說個因,你修因不圓滿,不能證果。解沒有用處;解了以後,要真正把它做到才行。所以解了以後,一定要去實行。只懂得一點佛法,不能認真切實去做到,這是大乘圓教狂慧人的過失。佛特別提醒他修因的重要,所以用「如來密因」。

  這個就是《楞嚴經》裡面講的三種大定,妙奢摩他,妙奢摩他是大定的名稱。《楞嚴經》上說了三種,奢摩他、三摩、禪那,這三種阿難請教世尊提出來的。我們曉得,因為阿難他聽經聽得最多、最完整,他是世尊侍者,幾乎世尊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他都沒有漏失,每一會都參加過,所以「奢摩他、三摩、禪那」這些名詞,他聽得很熟。因此在一會上又提出這三個名稱,他不曉得如來所修的是叫做「首楞嚴大定」;這個「首楞嚴大定阿難沒有聽到過,所以他問這三個意思。如來密因也就是答覆阿難尊者這個「奢摩他」,所以「奢摩他」加上一個「妙」字,妙奢摩他,不同於一般經論所說的「奢摩他」。

  「奢摩他」的意思偏重在止。止就是把所有一妄想、分別、執著止住,止息住,所以有一點跟天台家講的止觀那個止接近。實際上是不是這個意思?還不是,比那個止的功夫還要近一層。剛才說過了,主要就是它的用心不一樣。天台止觀意識心;佛在此地講的奢摩他、三摩、禪那,雖然也是止觀的意思,它是舍識用根,它是用六根的根性;一個是用六根的六識,差別在這個地方。所以很像、很相似,實在是不一樣,這是我們在研究《楞嚴》時,先要把它搞清楚。

  經題第四段是「修證了義」。

  【修證了義—了因顯發。】

  這在「三因佛性」裡面相當於了因,了是明了;換句話說,就是智慧。沒有智慧你就不能夠明了;有了真智慧,你才能夠真明了。

  【因信起觀曰修。即以觀行為修。非歷事造修也。以解悟為證。非歷位取證也。】

  『因信起觀』叫做修,禪宗裡面常用這個術語叫「觀照」,這叫真修。

  什麼叫做觀照?觀照的意思,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我眼見色,眼睛能夠看到的一切,都叫做色法,用這一個名詞來代表;耳所聽到一切的音聲都叫做聲法;乃至於我們的意(心意),心裡會想,起心動念,我們都叫它做「法」。六根所對的是「色聲香味觸法」。如果不用分別、執著也就是像馬鳴菩薩講的,真正「離言說、離名相、離心緣」,這就是觀照。換句話說,像前面講用根性就叫觀照,用意識那就不是觀照了這就是教我們用「見性見」。

  我們舉一個例子,《楞嚴經》對於這個問題說得的確詳細,就是「見性見」佛講了十段(十番顯見),說明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何運用見性,舍離眼識,這叫觀照。換句話說,眼見外面的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了了,這叫觀照。假如我們對外面境界,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個觀照就失掉了。觀照是悟,失去了觀照是迷,迷、悟在這個地方!

  佛實實在在慈悲,教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常常訓練觀照。因為我們觀照丟掉太久了,無始劫以來迷惑顛倒,不知道再用這個方法,現在要回轉過來。諸佛菩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統統用觀照,我們也會用了那就菩薩。觀照功夫得力,真有力量了,叫「照住」。這是觀照有很深的功夫了,叫照住。照住是什麼境界?就是已經得定,在禪宗裡面講,他得了「禪定」;在凈土裡面講,他得「事一心不亂」,這就「照住」了。照住之後,功夫再進一步叫「照見」。《心經》裡面:「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他照見了。照見就是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在我凈土裡面,就是「理一心不亂」;在教下裡面,就是講的「大開圓解」。說的名詞不一樣,所以馬鳴菩薩教我們不要執著名詞,離名字相,

  要曉得不管怎麼個說法都是說的這一椿事情佛說種種名相,他的目的就是叫我們不要執著,名相都是假的,何必去執著、去爭論?沒有意思!只要說得這一椿事情,怎麼說都可以。他的真正用意是教我們離名字相,所以他不說一個名相,說很多名相。說一個,怕你執著;說很多,我們就可以執著了,知道是說得一椿事情。我們曉得什麼叫觀,什麼叫照。眼見色叫觀照,耳聽聲也叫觀照,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統統叫觀照,就用這一個名詞來代表

  《楞嚴》所提倡的,就是以觀照為真修。這個人真正用功在哪裡?我眼見色、耳聞聲,學什麼?學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我看得清楚,聽得清楚,樣樣都清楚,心裡不動心。樣樣清楚是慧,不起心動念是定,這是定慧等運,定慧雙修。在哪裡修?就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對人對事對物,就在這裡面修觀,這叫修行這叫真會用功

  用功最方便的、最善巧的,《楞嚴》裡面舉出二十五位菩薩給我們作示範,給我們作一個修行榜樣這就是二十圓通章」。在示範裡面,我們知道觀世音菩薩示範的是耳根圓通章」,大勢菩薩為我們示範的是念佛圓通章」。但是二十五種方式裡面,最圓滿的、最善巧的、最殊勝的無過於大勢念佛,與經裡面講的理論、原則宗旨圓滿密切的吻合,而且非常好修。我們見色聞聲,怎麼不起心、不動念?見到外面總總,一句阿彌陀佛」;聽到外面總總,一句阿彌陀佛」,統統轉到阿彌陀佛」上去,這個方便!如果我們不念阿彌陀佛」,見色聞聲會打妄想,這個妄想很不容易止住。大勢菩薩這個法門就妙了,所有一切起心動念,全歸到一句佛號上。用這一句佛號,代替了一切分別、執著妄念,這個方法妙極了。

  所以大勢菩薩與他志同道合的同修(同倫就是志同道合),都是修這個法門的,就是一句佛號,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就是這一法門,不用第二個法門,「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心開」是什麼?就是照見,功夫達到究竟圓滿成就圓滿楞嚴大定大勢菩薩那個方法比其他二十四位,包括觀世音菩薩,還容易,還要方便,尤其特別的穩當、快速。

  所以修凈土的,《楞嚴經》最重要的部分,《楞嚴經》真正的精華,就是「清凈明誨章」跟「大勢菩薩念佛圓通章」,這二段的經文對我們今天修行人來說,非常切要,與我們的關係很密切。我們能夠掌握到,能夠依照這個修行,我們念佛成就念佛三昧,真的是有把握。所以這個修法跟其他修的方法,真的是不一樣,是以『觀行為修』,它不是『歷事造修』。「歷事造修」時間就長了,時間就遠了。

  佛在大經上常講,菩薩從初發心修行成佛,要三大阿僧只劫,需要經歷五十二個階級。「菩薩造修」這一句話我們要聽清楚,我們是不是菩薩?不是菩薩,我們沒分!什麼樣才是菩薩?是不是受了菩薩戒就是菩薩?受了菩薩戒,你自以為是菩薩諸佛菩薩不承認你是菩薩

  菩薩標準是什麼?《楞嚴》是大乘圓教,《華嚴》、《法華》乃至於《無量壽經都是大乘圓教,大乘圓教菩薩最低的標準,就是初信位的菩薩。「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五十二個位次,最低的是初信位的菩薩。初信位菩薩條件,經上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要斷盡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才是初信位的菩薩,從他這裡算起

  我們受菩薩戒了,八十八品見惑有沒有斷盡?我不說別人,說我自己,一品也沒斷,所以是假菩薩佛教有一個名詞叫「名字菩薩」,就是有名無實;受了菩薩戒,有名無實真實菩薩要斷盡八十八品見惑,可見得不容易、不簡單!

  正因為我還有一點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是假的,不是真的知道自己不行,這才跟著大勢菩薩學。有什麼好處?帶業往生,假的也會變成真的,這就是這個法門好處。除了這個法門之外,那個假的修其他的法門,怎麼修也變不成真的。唯獨念佛是承蒙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只要我目標方向不變,假的會變成真的,叫「帶業往生」,其他法門里頭沒有。

  這就是為什麼一切經論,十方諸佛都讚歎這個法門,勸我們修學這個法門,這真是慈悲到了極處。諸佛菩薩看得清楚,不是這個法門,我們末法時期業障深重眾生,一生當中決定不能成就。但是你採取這個法門,再重的業障都可以成就。不但可以成就假如你理論通達方法明了,依教奉行,還可以取得很高的品位,連上三品都有分,真正是非希有的一個法門

  所以這個地方講「修證了義」,不要按菩薩的階級,不要三大阿僧只劫,一生當中就圓滿了,就成就了,這個真是求之不得!就像佛在《無量壽經》上所說的,大家都是過去生中,久遠劫種植的善根善根非常深厚,我們這一生當中,才會遇到這個法門才會相信這個法門才會依照這個法門修學,在這一生當中永別三界,圓成佛道往生不退成佛,一生當中成就這是過去的善根,現前阿彌陀佛、十方如來威神的加持,所以不是普通人。佛在《無量壽經》講此人不是普通凡夫都是了不起的人諸佛菩薩都很讚歎、都很佩服。

  這一句的意思還沒講完,只講一個開端,但是時間到了,我們明天接著再講。

  (第二集)

  1993/2  台灣高雄元亨寺  檔名:07-04-02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

  昨天我們介紹本經的經題,這個經題很長,一共有二十個字,我們分成七個段落來說明,昨天講到第四段「修證了義」。

  【修了義。解六結(動、靜、根、覺、空、滅)。越三空(人空、法空、具空)。】

  佛在經裡面所說的『修了義』,依照古大德講法是『解六結,越三空』。這個說法,正如同我們昨天所說的,對於修禪的人來講非常有效,理論雖然不錯,實際上用功確實不是一樁容易事情。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我們每個人都有六根,每一個根有六結,六六三十六個結。雖然根結有這么多,實際上只要從一根下手;換句話說,一根解除,六根就圓通了。但是這一根的六結,就相當不容易。

  我將這個六結的名稱給諸位說一說。六結:第一個是動,第二個是靜,第三個是根,第四個是覺,第五個是空,第六個是滅。愈往後面愈難。我們不要說這六個,就是第一個你能不能把它斷掉,能不能把它解開?

  第一個「動」。簡單的說,就是起心動念。所以禪宗是從禪定下手,得到了定,第一個這一個結解除了,它在定中。

  第二個「靜」。定是「靜」的境界,解第二個結就不容易了。假如第二個結解不開,住在這個「靜」裡面,他的果報就在四禪天了,出不了三界;必須六個結都解開了才能夠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所以說得簡單,做起來確實困難

  民國初年,天台宗倓虛老法師曾經說過,倓老法師是可以說是近代天台宗的一位祖師。大陸共產黨解放之後,他老人家香港住了幾十年,也在香港圓寂的,老人家高壽,九十多歲才往生。他曾經講過,他一生當中,所見到的,所聽說的,修禪得定的,他見過,聽說過。修禪得定,像入定七天、半個月一個月才出定,這個定功相當之深。禪宗裡面講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他說他一生當中,不但沒有見過,聽也沒有聽說過。得定的人果報在四禪天,看他定功的淺深,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更深的就到無色界的四空天去往生了,但是出不了三界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

  念佛往生西方凈土,真正往生臨終不生病,預知時至,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他說他一生當中,親眼看見的就有二十多個人;聽說的那就多了,這個數字他就沒有計算。親眼看見的二十多個,預知時至臨終有病苦,站著、坐著走的,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這種人往生,我們見到之後,一絲毫的懷疑都沒有。

  由此可知,凈宗的成就,確實比禪宗來得容易。因此,「修證了義」就我們念佛法門來說,就是本經大勢菩薩給我們方法,叫「都攝六根,凈念相繼」,這八個字就是「修了義」。

  現在問題來了,如何「都攝六根」?這是個問題。如果我們不曉得怎麼樣「都攝六根」,那你就想到底下一句:「凈念相繼」,凈念相繼必定都攝六根。怎樣做到「凈念相繼」?都攝六根就凈念相繼了,所以這二句可以互相做註解。我們真正用功,著重在最後這一句念佛的人很多,大家都念,我們符不符合這一標準?這個標準就是了義的標準

  「凈」是心地清凈。如果我們念佛還有雜念,這就不清凈了,這就不是凈念了。凈念一定是不懷疑、不夾雜,沒有一雜念,這個才叫做「凈念」;「相繼」就是不中斷、不間斷。由此可知,古大德常常提示我們,念佛要「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就是凈念相繼,這樣念必定都攝六根。那個都攝六根,你就不必去問了,也不去想它了,自自然然就六根都攝了,所以這個是念佛人「修了義」。

  【證了義—獲二勝(上與諸佛同一慈力。下與眾生同一悲仰)。發三用(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用根不用識。特選耳根為了義中之了義。一修一切修。一證一切證。從性起修。非事相之染修。非新成之實證。即妙三摩地。故為了義。】

  這個『證了義』,依照凈宗的講法,都採取《大勢菩薩念佛圓通章》。「證了義」就是大勢菩薩所講的:「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是「證了義」,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不假方便」,就是不需要借其他任何一個法門來幫助。我們在很多地方,聽到有人主張「禪凈雙修」,那就是借重禪來幫助。有人主張「密凈雙修」,一面念佛,一面還持咒,借用密宗來幫助,這就是要借重其他方法來做助修。大勢菩薩告訴我們不必,用不著一句佛號念到就可以了,不借任何方法來幫助。

  凈宗所說的「正助雙修」,這個正修是持名,助修還是持名。蓮池、蕅益大師都是這樣教導我們的。所以「修證了義」扣在我念佛法門裡面,實在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經》上所講的「一心不亂」,這個確實是凈宗的「修證了義」。

  經題第五段是「諸菩薩萬行」。

  【諸菩薩萬行—緣因助修。】

  在本經裡面講,這個可以說是『緣因助修』。我們講「三因佛性」:如來密因是正因,修證了義是了因,諸菩薩萬行是緣因;這個緣就是助緣。

  【分證諸聖。歷位所修。行應無量。如十信。全根力而植佛種。十住。生佛家而成佛子。十行。廣六度而行佛事。十迴向。回佛事而向佛心。四加行。泯心佛而滅數量。十地。契真如而覆涅盤。等覺。齊佛際而破生相。】

  在凈土法門裡面,大勢菩薩跟我講得很明白,他說:「我與五十二同倫。」這個「倫」是倫理之倫,用現代話來講,就是志同道合,統統都是專修這個法門,特別指的是持名念佛。從一下手初發心就採取這個方法,當中經歷的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統統用持名,不需要用第二個方法。換句話說,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一句六字洪名就圓滿證得了。這在大乘所有法門裡面,確實是最殊勝的;不但最殊勝最快速,也是最穩當的。

  五十二個階級也要略略的說一說,這是屬於佛學常識。特別用在『歷位所修』,就像我們念書一樣,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按部就班的來修學。可是諸位要知道,凈宗不是按部就班的。凈宗法門不但是圓教,而且是頓教,頓教是頓超的,不是一個階段、一個階級向上提升的,它是圓頓的法門

  『十信』,在《楞嚴教義裡面說:「全根力而植佛種」。「根」是五根,「力」是五力,也就是說圓滿的五根五力,大乘成佛種子這叫信位。

  『十住』,這是「住位」,住是有地方住。十信在《華嚴經》上沒有地位的,為什麼?十信位的菩薩道力還不夠,進進退退,不穩定,所以他沒有地位。到十住就有位次了,就有地方可住了。所以大乘佛法法身大士是從初住菩薩說起的,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住如來家,真正稱得上是佛子。他跟諸佛如來智慧德能,可以說完全相同,在唯識裡面稱為同生性,明心見性是同生性,沒有見性之前是異生性。

  「同、異」簡單的講,諸佛來用根不用識,初住以上的菩薩也是用根不用識,這是相同的。十信位的菩薩還是用的第六意識跟我們一樣用意識心,也就是用妄心。初住以上用真心,佛用真心他也真心,這個心相同。我們用的是妄心,妄想心跟佛菩薩不一樣,所以稱為異生性,不能成為真正的佛子;真正佛子一定用心要跟諸佛相同。

  再往上提升就是『十行』,行是修行。心同佛,願同佛,我們的修行要同佛。十行菩薩廣修六度萬行。修六度,我們凡夫眼睛裡面所看的,這是利益別人,不是自利;沒有利益自己,利益別人。所以往往我們對於六度的修學,都不是很情願、不是很認真的去修學,原因就是並沒有真正了解六度真實意義

  其實廣修六度利益一切眾生才是真正利益自己。為什麼?一切眾生跟自己有密切不能分割的關係存在。諸佛與大菩薩知道,我們凡夫不知道。凡夫在迷,不知道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的。所以如來果地上講:「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我們今天只知道自己的兒女自己的兒孫跟自己是一體,不曉得盡虛空法界有一有情眾生跟自己是一體。見了性就知道了。為什麼?虛空法界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確實體是一個,是相同的。所以佛菩薩慈悲(就是我世間人講的愛心),他是平等的,他沒有分別的;他是清凈的,他沒有污染;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就沒有污染。這是菩薩利他,利他才是真正的自利。這裡面的理很深,事非常之廣。

  到『十迴向』,這個智慧就更高了事理愈來愈清楚,愈來愈明了,這個時候能將所修學一切功德利益,全部迴向給一切眾生,所謂「迴向眾生迴向菩提」,菩提正覺。「迴向實際」,實際是真如本性,把「我、法」二種執著全都突破了也可以說二種執著都消除了,心性大幅度的明朗,逐漸接近如來果地的境界

  往上再提升,那就是聖位的菩薩了,三賢十聖,就登地了(『十地』)。地上菩薩境界如來果地上是非常的接近,念念與真如本性相契。

  十地修滿,實在講就是成佛了。雖然成佛並不在佛位,我們稱他做後補佛,稱他為等覺菩薩。哪個地方他的緣成熟了,他就到那個地方示現成佛。所以這是菩薩最後的一個果位,破一分生相無明成就究竟圓滿的大覺,這就入了佛位了。

  【圓頓行人。功業惟在初心。干慧以後。即任運流入如來庄嚴海。即妙禪那也。】

  圓頓的根性,最重要的是在初發心。如果能保持初心不退,可以說他在菩提道上修行,確實是一帆風順。怎樣保持初心不退?這實在是關鍵的問題。這個裡面有因有緣,因是自己深厚的善根,這個善根確實成熟了,這是真因。如果我們說得淺顯明白一點,就是你這一生當中,了脫生死、圓成佛道這一機緣成熟了。諸位想想,這多麼可貴!無始劫來的修學,這一生當中成熟在這個時候,一切諸佛菩薩,統統都來照顧你,統統都來幫助你,這是緣,緣殊勝!有勝因,再加上殊勝的緣,這一生當中永脫輪迴往生不退成佛,你成就了。

  話說到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佛菩薩對我們的照顧確實是沒有懷疑的,諸佛菩薩對我們的照顧無微不至。這個問題關鍵的所在,就是我這一生當中,這個緣是不是真的成熟了?問題在這裡。什麼叫真的成熟?真成熟人是什麼樣子?我告訴諸位,真正成熟樣子是傻傻的、是獃獃的,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到底,問什麼也不知道,問世間法不知道,問佛法也不知道,這就是成熟的人。就是這一句佛號老實念下去(老實念佛),他能夠站著往生坐著往生,預知時至,這個人是真正成熟了。什麼人沒有成熟?問世間事都知道,問佛法也都知道,無所不通,到臨命終時還要生病,還有痛苦往生不可靠。縱然有人助念,也未必真的往生那就是緣不成熟

  所以諸位要記住,真正自己緣成熟了,這個人老實了;也就是真正一心專念,這是成熟了。因為他明了這個法門得來不容易,得到之後要不把它緊緊抓住,那一生當中不能往生,這多可惜!

  憑什麼能往生?剛才講過「凈念相繼」,就這四個字你把它做到了,決定往生!要是不往生那就諸佛菩薩妄語哪有這個道理!再說得明了一點,「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一天到晚就是一句佛號

  古來的祖師大德們,年輕的時候很聰明,參禪、學教樣樣都通達,學得很多!到了晚年,他覺悟了,他知道生死事大,往生要緊,禪也不參了,教也丟下了,一部《阿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老老實念到底,他成功了。那叫真正覺悟,真正回頭。

  我們看晚近最著名的蓮池大師,蓮池大師年輕的時候學教,也參禪,樣樣都通。晚年一部《阿彌陀經》,一句佛號他不再搞了。諸位看《竹窗隨筆》,也能夠看到他修學的經歷。

  蕅益大師也是如此,年輕的時候,他在天台宗下了很大的功夫對於律宗也有很深的造詣,在當時有人稱他「律師」,他對戒律很有研究。到晚年統統丟掉了,也是一部《阿彌陀經》,一句佛號,他成為一代祖師

  近代的印光大師,印光大師宗教通不通?你們念念《文鈔》就知道了。他早年在普陀山,住在藏經樓三十年,平常看的經就多,所以這一部《文鈔》裡面,引經據典,我們才知道印光法師哪一宗的教義他都通達晚年住在蘇州靈岩山,專修凈土。諸位如果到大陸去觀光旅遊,你到蘇州去看看印祖的關房,還保持他老人家在世時原來的樣子,沒有動。他念佛地方房子不大很小,他的小佛堂裡面,只有供一尊阿彌陀佛的佛像,一個香爐一本阿彌陀經》,其他的什麼都沒有。佛堂陳設那麼樣的簡單,可見他心專,沒有雜念這就是成熟樣子

  無論是出家、在家,一生當中圓滿成就的,可以說沒有一個不是這樣的,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值得我們效法的。

  尤其我們生在現代這個亂世,大家很關心。有很多同修問我台灣很不安定這個世界上,哪個地方安定?找不到!最安穩地方,還是西方極樂世界,而且到西方極樂世界很容易我們現在想移民到外國,不太很容易,相當困難。到外國拿一個居留權,不容易!要到西方世界拿永久居留權是很容易的一椿事情,剛才講了「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就拿到了,決定得生。

  所以真正圓頓根性的人,他懂得這個道理。為什麼?懂得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這就叫圓滿智慧,一心一意專修,那是最大的福德。大善根大智慧、大福德之人,就是老實念佛的人,我們決定不可以輕視。

  經題最後一句是「首楞嚴」。

  【首楞嚴—妙果究證。大定之總名。圓含上三。為一定之全體。】

  『首楞嚴』是梵語音譯過來的,這是大定的總名。如來在果地上所證得大定,這個名字不叫做奢摩他、三摩、禪那,而是叫做「首楞嚴」(首楞嚴大定)。當然奢摩他、三摩、禪那也是定,但不是圓滿的定,楞嚴圓滿大定

  我們要問「首楞嚴大定」究竟是什麼?《楞嚴經》上二十五位菩薩,就是「二十圓通章」,這二十五位菩薩所修的都是楞嚴大定。換句話說,這種定(就是如來果地上的定)許多的法門都能修,並不是刻定指著哪一個法門才能夠修成楞嚴大定觀音菩薩代表禪,可以修得楞嚴大定;大勢菩薩提倡的念佛念佛也能夠修成圓滿楞嚴大定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必須要明了、肯定、認清楚,念佛三昧就是真實圓滿楞嚴大定

  【佛自釋雲。一切事究竟堅固。古德依此說明其能窮澈諸法根底本源。法法無非實相。求於去來生滅。了不可得。如法華所謂「世間常住」是也。】

  「首楞嚴」,這句梵語的意思,釋迦牟尼佛自己在經上為我們解釋,叫「一切事究竟堅固」,這是佛說出「首楞嚴」的意思。

  古大德根據佛這個說法為我們加以註解,說這個是『窮澈諸法根底本源』;也是禪宗裡面常常標榜的「徹法底源」,徹是徹底,究竟徹底的明了通達諸法是一切萬法它的根源。

  如果真的把一切萬法的根源,真的都明白了、都清楚了,這個時候才見到『法法無非實相』。過去在中國禪宗裡面,大徹大悟的人確實不少,代代幾乎都有徹悟之人,我們在禪宗語錄》裡面看到過。達到這個境界,雖然人數不多,但是真有。見到諸法實相,他對宇宙人生看法跟我們大大的不一樣了。我們凡夫是用的是妄想心、生滅心,就是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反覆用的這個。因此,我們觀察宇宙人生是什麼現相?生滅的現相。有情眾生有「生老病死」,無情眾生,像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這都是生滅的現相。

  假如徹法底源了,他的看法就不一樣了,他看一切萬法,跟我們恰恰相反,他看的是不生不滅。像《法華經》上所說的:「世間常住」。我們看是無常,怎麼他看是常住?是真的。見到這個境界也就是我們大小乘經上常講的「入般涅盤」。般涅盤翻成中國意思,就是不生不滅,也是大乘佛法里常講的「入無生法忍」。「法」是一切萬法,「無生」就是不生不滅,「忍」是同意、認可。佛說一切法不生不滅,他點頭同意了。他為什麼同意?他見到了,佛所講的沒錯,確實是事實這是證得楞嚴境界

  我們自己有沒有入這個境界?有沒有證得?實在講,不要去問別人,自己反省一下就曉得了。我們看這個世間是不是還是生滅相?如果看的現相還是生滅相,你沒證得,依舊是凡夫見解。果然看到一切法不生滅了那就入了首楞嚴境界

  【經明七趣原無。五魔預識。理障不蔽。奢摩。三摩。禪那。始終不壞。故直目之曰。究竟堅固。所謂首楞嚴也。】

  實在講,佛非常慈悲,《楞嚴》裡面許多的現相,佛給我們講了它的真相。譬如,他說:「七趣原無。」《楞嚴》講這個世間講得特別詳細,通常大乘上講六道,《楞嚴經》講七道。這個七道從哪裡來的?六道,我們曉得有天、阿修羅、人,這是三善道;有地獄餓鬼畜生這是三惡道;這是六道了。七道是仙道。原本仙道是分在天、修羅跟人三道裡面,這三道都有仙人,《楞嚴經》特別把他們提出來,單獨說一道,所以《楞嚴經》講得非常詳細。

  特別是地獄道。《楞嚴經》講七道經文很長,說得詳細。講地獄講得最詳細,地獄這一文字幾乎佔七趣經文的一半。佛為什麼把地獄說得這么詳細?這是老人家慈悲到了極處,唯恐我們不小心墮到地獄地獄墮進去很容易,出來很難。因此,講得很詳細,是叫我們小心謹慎,千萬不要誤墮地獄,非常的麻煩。佛菩薩雖然是大慈大悲,時時刻刻想救護我們,但是地獄眾生不容易救護,諸位要是認真念念《地藏經》,可以能夠體會到一些。

  七趣本來沒有,也就是說本來沒有六道這是真的!六道從哪裡來的?六道是從我們迷失了自性之後,變現出來的幻相。我們用個比喻來說,夢本來沒有,這是我們同修都會承認的,夢是假的。可是你晚上有沒有作夢?真的在作夢假如這個夢作得很長,沒有醒過來,夢里真的有受苦,有苦有樂;醒過來才曉得原來是假的,根本沒有這個事情六道就是這樣的,墮落在六道里,沒有超越,就在作大夢。所以佛在大乘上講:「夢幻泡影。」很有道理!哪一天一下覺悟,超越六道了,才知道六道輪迴夢境,作了一場大夢。這是真的,六道確實是夢境,但是你不覺悟你就沒有辦法擺脫。夢雖然是假的,在夢中確實有苦樂的感受,這個苦樂的感受是真實的,就像我們現在六道裡面,身心所受的是有,不能說它沒有,真的是有

  『五魔預識』,這是五陰魔,魔是折磨,魔是傷害,魔是破壞。五陰是指「色受想行識」,所有一切的障礙、魔惱(惱是煩惱),把它總歸納,不外乎這五大類。這五大類《楞嚴經》也說得特別詳細,每一類給我們說了十種,一共是五十種陰魔,我們要認識它。真正能認識它,縱然魔境現前,我們也不會受影響,不會傷害我們的道業。怕的是什麼?我們不認識它。不認識它,就會被魔控制了,就要上它的當,受它的控制,我們道業修行就受它的障礙。如果認識它、明了它,它不會傷害我們,它也阻撓不了修行。所以佛告訴我們,一定要預先認識,這是每一個修行人,此界他方沒有例外的,在修行路上都會遇得到的。

  為什麼我們會遇到?我們這個身是五陰身(身就是色受想行識),既是五陰身,你怎麼能夠遇不到五陰魔?所以遇五陰魔是必然的,這是不足以為怪的。問題是我們要認識它,要明了它。也就是我們要認識自己,我們要認識環境

  《華嚴》確實是圓滿的大教,它給我們講「四無礙法界」,無障礙!特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