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圓覺經》講記

  凈土法門:《大方廣圓覺經》講記

  (第一集)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9-08-01

  諸位同修,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圓覺經 》,這部經 在過去我們也曾經 講過許多遍,這是一部大乘了義經 典,言簡意賅,是一部非常好的經 典。在大乘論當中,像《大乘起信論》一樣,文字不多,把整個佛法義理全都包括,本經 也是如此,裡面有理論,有修行方法。在當年,華嚴宗第五代祖師,就是宗密大師,宗密的老師就是清涼國師,宗密是把《華嚴》的經 義完全在《圓覺經 》裡面發揮,所以替《圓覺經寫了好幾種的註解,最著名的像《大疏》、《略疏》、《大疏之鈔》、《略疏之鈔》,後來研究《圓覺經的人都是以宗密大師註解為依據。宗密的注子在台灣也有流通,當然比較有一點深度。

  我們今天在自己講堂裡面來研究這部經 典,可以不受時間的限制,我們可以長講,以往我們在其他地方,在講座裡面,都是時間限制。這一次我們採取的本子,是圓瑛法師的《講義》。前面圓瑛法師有一篇自序,諸位自己去細細的看,相當的重要,也等於把全經 做一個概要的介紹,這個我們不講。我們從《講義》第一頁,玄義這個地方講起:

  經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

  這是本經 具足的經 題,我們簡稱為「圓覺經 」。

  講義【今講此經 ,依賢首宗開啟十門。賢宗十門,前八門是懸示,第九門總釋名題,第十門講解經 文。今為便利聽眾起見,移第九門,總釋名題,而為第一,令人一聽,即得領知總題名義。然後研究諸門,有所標準,不致茫然。】

  注子裡面圓瑛法師得很清楚,他是依賢首宗的十門開啟,雖然是依賢首宗,但是他的次序稍微顛倒一下,因為十門開啟解釋經 題是列在第九,他把第九移在第一,一開頭就講經 題,然後這才按照十門開啟的順序來說。科判就從總釋名題來研究。

  講義【此經 共有五名,乃如來金口,親自命名。一、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二、修多羅了義,三、秘密三昧,四、如來決定境界,五、如來自性差別。】

  本經 在經 文裡面釋迦牟尼佛說了五個名題,第一就是『大方廣圓覺陀羅尼』,第二是『修多羅了義』,第三是秘密三昧』,第四是『如來決定境界』,第五是『如來自性差別』。你要是問這部經 的內容,你從五個題目就全部能了解,你也曉得這部經 的重要性。「大方廣」是說的法性,法性的體相用,「圓覺」就是佛,佛這個字通常翻成覺,小乘也有覺,小乘人叫正覺菩薩稱為正等正覺,佛稱為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就是圓覺,圓滿了。「陀羅尼」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總持,總持法門。所以在題目裡面,我們就能看出這部經 說的是什麼。翻經 的大師定題目選經 題,在這個題他就把前面五個字都選用。

  「修多羅了義」,修多羅是經 ,這是印度話,翻成中文就是經 典,經 典是了義的經 典。佛在「四依法」裡面告訴我們「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部經 是大乘了義經 典,這是這部經 在大乘經 裡面的地位、分量給我們說出來了它是多麼的重要。在今天這個社會裡面,我們要講大乘了義經 ,的確應當是以《圓覺經 》最為殊勝,因為它文字少,大家很喜歡。《華嚴》、《法華》、《楞嚴》也是了義經 ,分量太大,人家一看到就害怕就不敢修學。看到《圓覺經 》只有薄薄的兩卷,縱然圓瑛法師有這樣詳細的註解也不過就是這么一冊,這個分量我還可以學。《楞嚴經 》比這個多五倍,人家拿到手上,「這么多,這個我要什麼時候看得完!」他就不學了,看《華嚴經 疏鈔》更不必說了。它的好處是在此地,這部經 也特別為大家所歡迎,所以應當細講。

  「秘密三昧」,這個名稱跟《楞嚴》裡面所說的「首楞嚴大定」是一樣的意思。所以讀《楞嚴經 》之後,再看《圓覺經 》就很容易理解,經 裡面的意思就不難體會得到。本經 是顯教的經 典,其中並沒有密咒,不像楞嚴經 》裡面有五會楞嚴神咒,那裡頭還能說一點秘密有一點密的意思在。本經 全是顯說,顯說稱之為「秘密三昧」,這是指它的意思太深密,說都說出來了,可是意思確實是深,有很深的深度,因為它是大乘了義經 典。這樣深的經 ,也許我們會懷疑自己,這樣一乘了義的深經 ,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我們初學的人怎麼能學得懂?怎麼能入得進去?我不曉得諸位有沒有讀過《法華經 》,如果對《法華》有相當的深度,你就會覺悟到,《法華經 》裡面講信,只要你能夠信得真,縱然是沒有念過書的人不識的人,一乘了義的大法一聽就明了,像六祖大師一樣,這種信心佛門里講是最深的信根,正是《華嚴經 》所講的「信為道元功德母」。

  因此一乘了義的經 典,諸佛菩薩也交代我們後人,不為不信者說,你跟不信的人講沒有用處。什麼叫信?對於佛所講的道理一絲毫的疑惑都沒有,清凈信心,字字句都能信受奉行,他就能悟入。信什麼?本經 裡頭有最要緊的一句話,所以它稱為修多羅了義經 ,那是有它的道理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你信不信?這句話佛說法四十九年,講這么多經 ,只有兩部經 裡頭有,一個就是本經 《圓覺經 》,另外一部就是《華嚴經 》,這句話其他經 裡面找不到。換句話說,你相不相信你自己本來是佛?我們今天講信心就是講這個信心你要不相信我自己本來是佛,這個了義經 聽了就沒有受用。你相不相信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叫做了義,這叫秘密三昧」。信就能入,入,我們俗話講證得佛法裡面常講入,契入,你就入這個境界

  「如來決定境界」,決定裡面沒有一絲毫的疑惑,是諸佛果地上的境界。這些多半都是從法性理體上說的,「如來自性差別」,這是從相用上說的。果人自受用的境界是一真法界,他受用的法界是十法界,一真法界與十法界都是如來自性差別而顯現的,著重在自性差別差別即是差別,不是真正有差別

  從這個題目裡面就已經 把意思顯示得清清楚楚,我們也能看出這部對於我們修學大乘佛法的重要性。特別是我們希望在很短的時間,能夠把一乘了義大法的綱領掌握住,你能掌握住這個綱領,將來看一切大乘經 就容易,因為一切經 都超不出這個原理原則。所以我勸同修們,既然我們今天開始研究這部經 ,要特別重視,重視的程度要超過《楞嚴》,超過《華嚴》,《楞嚴》與《華嚴》跟它是一樣的意思,但是那個經 文太長,不容易攝受,同時我們自己的根性以及現在生活環境對於攝受大經 有障礙,這個也是一樣的大經 ,但是它文字少,受持文字多的不容易,受持文字少的比較方便多了。大論,像《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這都是一百卷的大論,的確不如受持大乘起信論》,為什麼?一部《大乘起信論》,把這兩百卷的性相兩大部論統統包括了。《起信論》只有兩卷,所以會學的人要在這上下功夫。《起信論》我們在此地是細講,《圓覺經在這里我們也採取細講,我相信我們老同修應該不會感覺困難,因為圖書館這些年來都是以大經 大論給諸位奠基礎,現在是講到真正精華的部分,也就最重要的部分。

  下面我們解釋經 題,諸位翻開第二頁,註解裡面我們揀重要的來講,不太重要的諸位看看就可以

  講義【大方廣三字是義,圓覺二字是法。】

  『大方廣三字是義』,義是義理,『圓覺二字是法』。法與義,是根據《大乘起信論》裡面說的。宗密大師對於《起信論》有很深的研究。諸位要記住,《起信論》註解祖師華嚴宗第三代的賢首國師,賢首國師的《疏》。賢首以後,《起信論》的註解太多了。我們圖書館選的兩種,一個是慈舟法師的,一個是一個日本人的,豐子愷翻譯的這個本子,你們打開來看看,你會發現他們的科判完全用賢首國師的,不但他們不敢脫離賢首大師注釋的范圍,幾乎所有注《起信論》的人都不敢違背賢首大師的這個范圍。《起信論》在華嚴宗裡面是一部重要的論典,宗密大師華嚴的人,這種承受當然不例外。清涼疏鈔《華嚴經 》,宗密疏鈔《圓覺經 》,引用《起信論》的地方很多。

  講義【如《大乘起信論》所雲,摩訶衍者,當有二種:一者法,二者義。所言法者,即眾生心;所言義者,即體、相、用,三大之義也。】

  『法』就是『眾生心』。「圓覺在纏,即是眾生如來藏心」,這句話我們要記住。圓覺哪個沒有?人人都有,正因為是人人都有,所以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人人都有,你說我現在沒有了」,那是你迷惑顛倒。如果你果然沒有了,釋迦牟尼佛在經 上講句話,「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某某人例外」,要把你挑出去才行。你們在經 上有沒有看到,釋迦牟尼佛把你挑出去,說你是例外的?沒有,可見得你的圓覺並沒有失掉。「在纏」,被什麼纏住?被煩惱纏住,被知見纏住。因為你有煩惱你有知見,所以你雖有圓覺,自己不曉得,佛菩薩看得清清楚楚,所謂六根門頭放光動地,一切眾生有一個不如是,各個都是放光動地。

  《起信論》說得很好,「本覺本有」,本覺就是圓覺,「不覺本無」,不覺就是纏縛你本覺的,不覺是什麼?無明,邪知邪見這是本來沒有的。我們今天迷在什麼地方?本有的迷了,不知道它有,沒有感覺到它存在,沒有感覺到它在起作用;本來無的,認為它有,認為它存在,認為它很有用處,這就叫顛倒。本來有的你以為沒有,本來沒有的你以為它存在,這是顛倒。不覺本無,那就無明本無,無明煩惱障的根源,也是所知障的根源,換句話說,二障本無。你信不信?不相信很難相信,那就是你善根不夠。如果你相信,你就是圓覺會上的當機者,這部經 對你就很有受用,你聽了之後就會開悟就會證得圓覺的境界這一關要自己去突破,別人沒有辦法幫你的忙,別人要能幫忙,諸佛菩薩大慈大悲早該幫我們忙,這是自己的事情也就是自己一念之差,變成迷惑顛倒。

  『義』是『體相用三大』,就是「大方廣」三個字代表的,與《華嚴經 》經 題「大方廣」是一個意思,所以《圓覺》跟《華嚴》是同一個境界,等量齊觀,等於一個是詳細的說,一個是略說。這個地方說得簡單,《華嚴說得詳細,它經 文長,分量大。這部經 也稱為不思議經 典。

  講義【《大疏》雲:凡欲解了義經 論,先須明釋法義,依法解義,義即分明,以義照法,法即顯著。】

  《大疏》就是宗密的《圓覺經 大疏》。這幾句話很重要,不是重要的圓瑛法師不會錄下來。所引用的這幾句話這是宗密大師對我學佛的人非常好的開示。凡是你要想了解了義的經 論,了義經 在佛法裡面是最圓滿、最究竟,也就是最高的教科書,這是了義經 ,從哪裡下手?『先須明釋法與義』,明是明白,釋是解釋,要明白解釋法與義。或者「明」當作明了、知道,就是首先你要曉得,對於法義一定要搞得很清楚。然後『依法解義』,義理你才明了,才『分明』,意思明白之後,你再看諸法,那真是頭頭是道,一切法中無有一法不見性,這真是妙極了。『顯著』就是在諸法裡頭見性,義就是性。禪家講明心見性見性從哪裡見?從一切相上見,為什麼?性相不二。所謂相乃性之相,性是相之性,所以性相是一不是二。能見到性相是一不是二,你才真正明白,真正的相信佛所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個話是一點沒有錯誤,是真實說。底下再分開來給我們解釋「大方廣圓覺」:

  講義【大者,當體得名,即當圓覺全體。】

  『體』是本體,所有的現象都是依它而起的,它是理體,它是根源,沒有法子來說它,不得已用『大』字來作代表,所以這個地方的「大」可不是大小之大。你看的這個大,大的對面一定還有個小,大到什麼程度才算大?你這念頭一起,這是妄念你沒辦法懂得這個意思。這個字在此地沒有意思,就是真如本性的一個代表的符號,你要做這樣的看法本性辦法給它起個名字也沒法子形容它,用這個符號來作代表。就是『圓覺全體』,圓覺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就是我們的覺性。覺性是周遍法界的,《楞嚴》裡面有比喻,佛將我們的太虛空比喻作一片雲彩,將我們的真性比喻作太虛空,我們的真性包含著太虛空就好像太虛空包含著一片雲彩一樣,太虛空真實的,雲彩是虛妄的,可見得我們心性之大實在是不可思議

  我們的心性到底是什麼東西?給諸位說,就是見聞覺知,六根的根性,《楞嚴經 》特別就這個意思來發揮。我們的見性無量無邊,我們的聞性,六根的根性,都是周遍法界的。諸位要問,眼前我的根性是不是周遍法界?當然是周遍法界。既然周遍法界,過去、未來我為什麼不曉得?他方世界我為什麼看不到?你有煩惱障、所知障,障礙你自己見性,所以你看不到,過去、未來、他方世界你沒辦法見到,道理在此地。煩惱障、所知障究竟障礙我們什麼,使我見聞覺知的功能不能發揮本有的作用?諸位要曉得,這兩種障礙把你的真心障礙住了。真心就是本經 第一章文殊菩薩所講的清凈心,這是真心真心就是圓覺,起作用就是圓覺。真心的體如如不動,六祖大師所講「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真心就是此地「大」的意思。注子你們自己去看,我只是提出幾個重點給諸位說明裡頭的道理,這裡面的境界

  我們現在呢?本來無一物真心,現在好像裡面有無量無邊的物存在。可是你細細的去揣摩,無量無邊的是什麼?分別妄想執著,這些都不真實的,為什麼?這些東西清凈心裡面原本沒有,現在還是沒有。你要不相信,我舉個比喻你看。我們把我們的清凈心比作講堂,我們這個講堂是空空的,什麼都沒有,你現在看到有許多經 櫥,有桌椅、講台,有這么多人在裡面,你們仔細去觀察,講堂里有這些東西嗎?真有嗎?如果講堂真有,它跟講堂在一就不能動了,講堂里沒有,這個東西暫時搬來又可以搬去的。講堂不生不滅法,這裡頭的桌椅、板凳、經 櫥、大眾都是生滅法,可以來、可以去,可以搬到這里,可以搬到那裡,講堂裡面還是空空如也,什麼都沒有。我們的清凈本來無一物就是本來無一物,你今天所有的分別執著妄想就跟講堂里桌椅、板凳、經 櫥、講台一樣,所以你要看清楚,這個講堂裡面沒有東西,那你是真的把講堂這個相看出來了你說講堂有很多東西,那你迷了,你著相了。迷著了,圓覺就不叫圓覺了,就叫不覺,不覺就是阿賴耶。

  諸位揣摩揣摩,我們自己的性體是不是在?我們六根的根性是不是周遍法界?當然周遍,可是煩惱所知障,你在而不覺的時候它有力量,它的力量你的心顯得不安穩。這個不安穩的相也是假相也不是真的。譬如我們這個大廳,如果有許多人在這里唱歌跳舞,看到這個地方很熱鬧,是一個動相,我問問你,這個場所是清凈還是動亂的?你們想想,我是問你那個場所是清凈的,還是在那裡動亂得很厲害。人不管怎麼跳,跳到天花板上,場所還是如如不動你不能說講堂動了,沒動。只是裡頭一些人在那裡動,講堂沒動。由此可知,我們現在心裡的動相是妄想動,分別是動的,執著是動的,我們的心不動,從來沒有動過,永遠是不動的。我們六根的根性,我們的見性沒有動過,我們的聞性沒有動過,六根的根性是真心,六根的根性在此地就是「大」這個意思。佛如此,我們也如此,成佛沒有增加一點點,縱然墮落在阿鼻地獄也沒有缺少一點點,不增不減,這是常住真心

  動是什麼?可以說就是妄念,就是妄想妄想多的,執著重的,十法界裡頭往下面墮落,妄想愈多執著愈重,他愈墮在下面。妄想執著愈少愈輕的,他就往上升,到佛的境界完全沒有妄想,恢復到他原來的面目,那就是恢復到圓覺。這個道理、這個事實我們要相信,我們能相信,那就是佛裡頭這一句話,「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那佛還用得著修嗎?不用修了,去掉妄想執著,這現成的,他修個什麼?所謂講要修,對誰說的?對不相信的人說的,你要修,對於真正相信的人沒得說了,還說什麼?《法華》裡頭有這個意思,一信就成佛了。這個信字好難好難,不容易。一個人如果真正相信了,那就佛法裡面所謂菩薩,他是一個覺者,覺而不迷。覺而不迷,這種人決沒有邪知見,他的知見必定是正知正見,他必定是清凈不染,為什麼?他根本就不染。染是自己一種誤會,是自己一種妄想,還染什麼?沒有染的。所以諸位要曉得,覺正凈是一而三,三而一,你只要得到一個就具足另外二個,是一體的三面。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沒有說是清凈了,我正、覺還沒有得到,沒有這個道理這是真正的事實佛法裡面的修行提示三皈依三皈依皈依覺,這是皈依圓覺;皈依正,正知正見;皈依凈,清凈不染。佛是覺,法是正,僧是凈。唯恐自己迷失了,所以早晚叫你念念,提醒自己,是這個意思。

  信得過的人有受用,他成就了,正在迷惑的人讓他迷,你要把一乘了義法門開示給他,他必定毀謗,毀謗則增長他的罪業,那又何必?這就所謂機緣不到不開示機緣不到不講這個意思。不到的時候勸你多做善事,不要做壞事這是權說,方便說,隨著你的迷惑顛倒給你說,不是給你說真話。因為給你說真話你聽不進去,說真話你一定要毀謗,你毀謗正法這個果報是很重的,所以真正善知識不忍叫你墮落,不給你講真話,道理在此地。

  講義【方者,就相得名,即指圓覺德相。】

  『方者,就相得名』,什麼相?『即指圓覺德相』。圓覺有德用,用當然有相,相跟用是離不開的,就是我們常講的萬德萬能,或者我們常講的萬德庄嚴,講萬德庄嚴是從相上贊嘆的,從相上講的。

  講義【又方者,正也,即正智圓照。】

  什麼叫做「方」,什麼叫做覺相,覺相就是『正智圓照』。「正智」是般若智慧,是本性作用,與心意識,就是與八識五十一心所沒有交涉,這就是「正智」。《楞嚴》裡面所講的,你用見性見色,聞性聞聲,那就叫做「正智圓照」,圓是圓滿的。如果我們眼見色,當然有見性這是沒有話說的,見性裡面附帶有眼識,附帶有第六意識,附帶有第七識,附帶有第八識,還帶著與它們相應的心所,帶的這些心心所是什麼東西?心心所裡面的見分,這種見就不叫做正智圓照,這就把正智迷失了,變成邪知邪見這就凡夫。如果我們用六根根性,不用心心所,那就叫做佛,就叫成佛你現在雖然沒有離開心心所,可是心心所是依六根根性起作用的。佛看我們從哪裡看?佛看我們看六根根性,見色聞聲,那是佛。我們自己不曉得我們今天是用見性見色性,只曉得我們眼識,第六意識,第七識,見外面的色相起分別執著在那裡好惡爭執,搞這些東西,是我們自己迷了,是我們自己錯了,我們自己的本覺、圓覺並沒有損失一絲毫。

  《圓覺經 》是最深的在前面,愈講到後面愈淺,最高的原理原則在第一章里。第一章文殊菩薩說,此地引用:

  講義【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凈覺相。】

  『圓照清凈覺相』就是正智圓照。諸佛成佛是什麼原因(就是用的什麼因地),我們叫他做成佛?沒有別的,就是正智圓照。正智圓照不是你修得的,是你本有的,你現在還有。我再舉個比喻,這個難懂,很難講,好比我們的眼睛眼睛一睜開看到外面,這就叫做正智圓照,我們把它比作這個,現在我們戴上綠色的太陽眼鏡,我們看外面的時候,一切境界相都帶著有綠色,外面的光線也減弱,這就好比我們凡夫眼鏡是什麼?心心所,八識五十一心所比作眼鏡,你們想想戴著眼鏡看外面是不是還是正智圓照?還是正智圓照,就是多那一層,那是虛妄的,不是真的,一覺悟,這個虛妄的就沒有了。我們那個眼鏡虛妄的拿掉,圓照清凈覺相現前。要曉得八識五十一心所是虛妄的,是無明變現的,只怕你自己不覺,你自己一覺立刻就沒有了,不要去拿掉,你看自在!一覺就成佛了,不覺它就現前,就是這么一回事情。諸位細細的從這個比喻裡面去體會,了解我們現前是一個什麼狀況,真正明白之後,你就懂得修行的門道,你就會修了。

  講義【圓照,即自性智慧光明。】

  『圓照』就是『自性智慧光明』,是佛門裡面常講的般若智慧,實際上它就真如本性的德用,本來具足的德用,《楞嚴經 》裡面「十番顯見」說得太清楚了。我們要相信我們六根的根性的確是存在,的確沒有失掉,這就是自家的圓覺性。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每一個境界都了了分明這就自己的正智圓照,可是在這裡面你只要起一念心,起個心,動個念,這個照就失掉,為什麼?已經 蒙上一層無明帶著一層陰影,照就失掉了。失去照,就叫凡夫就叫迷惑顛倒。在一境界裡面沒有辦法得到它的真實相,才會有種種的分別執著妄想產生,才造業,受輪迴的苦報。本來統統沒有,現出這個虛妄境界相。

  佛門裡面常講「離苦得樂」,你信不信?一信一切信,諸位想想,如果把這一無明陰影去掉,一覺,它就沒有了,試問問你還有什麼苦?苦沒有了。無明沒有了,煩惱當然沒有了,邪見當然沒有了,統統都沒有了,你今天的生活環境是一真法界寂光凈土,你得大自在,你眼睛睜開看看芸芸眾生,哪個顛倒,哪個可憐,可憐憫者,你樣樣都看得清楚了。現在的情形清清楚楚,過去清清楚楚,未來清清楚楚,沒有一樁不清楚,雖然清清楚楚呈現在你的面前你在這個境界裡面決定不起心、不動念,你的心清凈的,就像鏡子照外面的境界相,照得清清楚楚,鏡子決不會有分別,也不會有執著也不會有好惡也不會有取捨,也不會有得失,心像鏡子一樣,了了分明這就叫做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個話是真的,一點都不過分。這個樂是究竟樂,因為你到這個境界裡面,生死沒有了,輪迴沒有了,不但生死輪迴沒有了,再告訴你,十法界沒有了,這不得已說一真法界。其實一真法界也沒有,為什麼?一真法界是對十法界講的,是相對建立的,到那個時候連「一真」這個名字也沒有了。

  講義【廣者,從用得名,即指圓覺妙用。】

  『廣』是講用,『從用得名,即指圓覺妙用』。「廣」就是多的意思,它的作用無量無邊;十法界依正庄嚴、森羅萬象都是它變現出來的。境界相,你的心清凈,你見的境界清凈的相,為什麼?因為相是心變現出來的,所以相是心之相,這個心是真心,不是我們思惟想像的心,思惟想像是第六意識那是妄心。你們學過唯識,六根六塵是阿賴耶識的親相分,阿賴耶識的相分,在唯識裡面稱為本質相分,阿賴耶識以外,七轉識以及與八識相應的心所,它們雖然有相分,但都是要依阿賴耶本質相才能變現得出來,不依本質相它變不出來的。這個道理不信?你要是理不相信你怎麼會相信這個事實。理相信了,事信不信?理我相信,事我還不能相信,你的信沒有圓滿你這個信不夠程度,沒有法子悟入,必須到事也相信,你就入這個境界,入這個境界我們一般俗話講成佛了,禪家所謂恢複本來面目父母生前本來面目,你恢復到本來面目了。

  這個用有自受用、他受用、自他受用,譬如現相,這個相是自他受用。既有體,當然它就現相,它現的相是什麼?就是十法界依正庄嚴,或者我們講一真法界都可以,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依正庄嚴是一不是二,這個境界是「自心相」,《華嚴》裡面所講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個心就是此地講的圓覺之體。德能就是圓覺之相作用就是此地所講的圓覺之廣。這個「大方廣」三個意思。

  我們再從一面鏡子上做個比喻,「大」好比是鏡子的體,「方」好比鏡子的光,「廣」好比鏡子裡面照進去的相。「大方廣」三個字的意思,你們從這個地方細細去體會。此地所講的,是我們真心的體相用。用裡面,自受用、他受用都有覺,都有不覺,覺悟自他受用,我們叫佛菩薩;不覺的自他受用,我們叫凡夫凡夫這個境界不必說了,我們現前都是凡夫,你們自己都曉得自己的境界,你的自受用、他受用,你天天所感覺到的是些什麼,你自家清楚。覺悟的人自受用,是六根根性攝六塵,就是見性見色性,聞性聞聲性,六根與六塵都是見性作用這是他自受用。

  如果我們就智來講,自受用是根本智,根本智就是六根根性照境,那就是根本智。覺悟的人他受用,是從根本智裡頭再變出後得智為他受用。換句話說,就是從圓覺裡面變現出八識五十一心所,來給諸位分別一切法義。善能分別諸法相給你們受用,為他受用,自己怎麼樣?於第一義而不動,自受用。所以自受用,他是用六根根性,他受用是用心心所,所以心心所是為他受用不是為自受用,這是諸佛菩薩。因此諸佛菩薩說法,說即無說,分別即無分別,作即無作,所以無不清凈。這個理很深,諸位要細細的去揣摩,拿佛經 裡面術語來講,要仔細去參究。「大方廣」這三個字簡單的介紹出來。《講義》諸位要細細的去看,你聽了我所講的,再去讀《講義》,再去揣摩這個境界,如果這部講完,諸位能有個入處,那就是無量功德對你一生修行證果或者是得一心不亂往生有很大的幫助。今天我們講到此地。

  (第二集)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9-08-02

  請看第三頁,我們繼續看經 題:

  講義【圓覺者,圓滿覺性也。具足眾德曰圓,照破無明曰覺。此圓覺,即諸佛本源眾生心地而為法界所依之體,具有不變隨緣二義。】

  這幾句話很重要學佛首先就是要有堅定信心這是我們修證的基礎信心就是我們確實具足大方廣圓覺的體用,不但是諸佛如來他們具足,我們自己也確實是具足簡單的講就是具足圓滿的覺性,所以佛才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個道理在此地。底下兩句話也非常重要:

  講義【本來清凈不動不變。】

  這個意思我們要曉得,『本來清凈』,現在有沒有染污?給諸位說,沒有染污,我們自己的大方廣圓覺性沒有染污,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我們現在圓覺性為什麼不能現前?不能現前是自己迷失了,不是真正的失了,自己迷了,這是很要緊的。我們要曉得我們迷在什麼地方,除去了迷,圓覺性就現前,也就你自己就能證得了。下面要給我們說明迷悟之緣

  講義【隨迷緣而成六凡法界,隨悟緣而成四聖法界。】

  因為它本來具有不變隨緣這兩個義理,它雖然是清凈不動不變,而能隨迷悟之緣。隨迷緣就成六凡法界,隨悟緣就成四聖法界。底下一句話要緊:

  講義【雖為迷悟所依,不為迷悟所變。】

  這個道理就相當深了。你看看,只是『迷悟所依,不為迷悟所變』,所以它才是真如之體,才是一個清凈之體。決不是說悟了它就清凈,迷了它就染污,那它就隨緣隨著變了,它隨緣不變,隨悟緣它是清凈的,隨染緣它還是清凈的,由此可知,迷悟對它來講不相干,這個道理的確是很深。《楞嚴經 》裡面佛指示我們,我們六根的根性就是大方廣圓覺性。成佛菩薩,所謂六根門頭放光動地,作凡夫,乃至作餓鬼地獄,作蚊蟲螞蟻,六根根性還是放光動地沒有兩樣,所以它與迷悟都不相干。悟的時候用它,迷的時候還是用它,悟的作用殊勝,廣大無有障礙,迷了的時候用它就障礙,不是六根根性有障礙是因為你自己迷,障礙了自己,而六根根性還是那麼樣的廣大,絕不隨你的迷有一絲毫的改變。下面舉一個比喻:

  講義【如水隨冷氣之緣,結之成冰,隨暖氣之緣,復溶為水,其性始終不變。】『如水隨冷氣之緣』,就結成冰,『隨暖氣之緣』,它又溶成水,可是它的性質不變。我們的真如本性亦復如是,無論隨什麼樣的緣都不變,就是我自己的大方廣圓覺性,這是首先建立我們自己的信心,我們相信我們有真實不變的圓覺性。我們這一生的修學修什麼?就是修圓覺性,圓覺性在禪家講就是明心見性,就是修的這個,在凈土裡面講就是修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圓覺性。首先要信得過這個東西我們本有,既是本有哪有修不成就的?一定可以修成。可是你要想真修,沒有別的,因為這個東西既然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你修個什麼?沒得修。所以法身般若解脫不是修得的,它本來如此,要你修什麼?所謂修,無非是破迷而已。圓覺不要修,它本有,本來是圓滿的,本來沒有欠缺的,你修個什麼?

  註解說,『具足眾德曰圓』,我們常稱讚佛萬德萬能,「萬」字不是數目字,如果是數目字,萬德也沒有什麼了不起,還是很有限,「萬」是圓滿的意思,無量無邊的德能統統具足,沒有不具足的。所以你不要以為阿彌陀佛具足釋迦牟尼佛具足你想到那裡就錯了你要相信自己本身具足,所以《華嚴》裡面講「信為道元功德母」,今天信佛的有幾個人相信這個?能相信這個,這叫信佛。你信有釋迦牟尼佛,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沒用那是你信「心外之佛」,你要相信你自己具足大方廣圓覺性,這叫真正的信佛,佛菩薩千經 萬論裡面教我們信佛是信這個,信這個才管用,你的修行就有方向目標了。人家問你修的什麼,你自己清清楚楚,一點都不模糊,我修的是除去自己的障礙,除去自己的無明,將自己性具的大方廣圓覺性顯發出來,佛法的修學如此而已。底下告訴我們修行的綱領:

  講義【圓覺平等。】

  『平等』就是『圓覺』,你要記住,「圓覺」就是六根根性,「圓覺」就是見性,「圓覺」就是聞性,乃至「圓覺」就是知性它是平等的。我們想想,我們講要破障礙,要破無明,什麼是無明?什麼是障礙?不平等就是無明,不平等就是障礙。我們六根在六塵境界上是不是平等的?我們起心動念是不是平等的?不平等就是無明,這個要搞清楚。無明在哪裡?現在曉得了,無明在什麼地方障礙在哪裡?現在曉得障礙在什麼地方,去掉你的障礙,你的圓覺性就現前。

  講義【在聖人分上,不曾增一絲毫,在凡夫位中,未嘗減一些子,即《金剛經 》所雲:「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也。《金剛經 》是法,指實相般若,即此經 之圓覺也。】

  在聖人分上,就是佛菩薩,不曾增一絲毫,在凡夫位中,未嘗減一些子,這就像金剛經所說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金剛經 》講的『實相般若』,就是本經 講的『圓覺』。再說得親切一點,「圓覺」不是別的東西,就是自己本有的真心。這個心,《楞嚴》裡面一開頭「七處徵心」,佛所問的就是圓覺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在哪裡?無處而不在。如果它有方所,有個所在,這還能叫圓嗎?這不能叫圓。它能夠說得上圓,就是因為它沒有方所,沒有一個所在,無處而不在,所以才是障礙法界。圓瑛法師例子說:

  講義【眾生迷昧真心,可以試驗。且問於人:汝有心否?必答曰:有。再問:心在何處?彼必以手指其胸曰:在這里。】

  『眾生迷昧真心』,凡夫迷了真心,迷了真心就是迷了自己。禪家參父母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什麼?就是圓覺性,所以這個就是自己,這個可以試驗。『且問於人:汝有心否?』他一定是答「我有」,你再問問心在哪裡?他一定以手指其胸,「我心在這個地方」,這就是迷,這就是認假不認真。這一段文末後引用《楞嚴經 》上幾句話

  講義【楞嚴會上,阿難認識為心,如來斥為非心,指名妄想。後向根中指出不動、不變、不失不還如來藏心,即是圓覺真心。】

  『阿難認識為心』,這個比一般認肉團心的要高明多了,「識」就是能夠分別思惟想像的,現在人以為這是腦,是大腦發達,這都佛法講的有違背。你仔細去想想,我們這個心分布在身體每一個細胞之中,為什麼?因為它是虛空法界。《楞嚴》還有一句話說得好,「性一切心」,一切是指一切萬物、十法界依正庄嚴,不但有情動物無情植物礦物乃至虛空都在你的圓覺性中,沒有離開你的圓覺性。我們的圓覺性就好比太虛空一樣,十法界依正庄嚴都在虛空里,沒有離開太虛空,這個道理是一樣的,幾個覺悟自己的心這樣廣大清凈無染?

  古德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哪一個人認識心了,認識心就是悟道這是解悟,從此以後修行才有門路可入,找到門道了。你要不認識心,距離這個道就非常的遙遠,無論你怎麼苦修勤修,總是隔一層,可見得這個問題重要,關係之大。把識當作心的,的確大有人在,可是釋迦牟尼佛在楞嚴會上呵斥阿難尊者,告訴他那不是心,不是心是什麼?那是虛妄想像這是句話把它道破,那是塵緣影。所以在十番顯見裡面指出真心是『不動、不變、不失不還』,那就是講的圓覺性。由此可知,圓覺就是我們的真心

  前面跟諸位說,《大乘起信論》講的大乘大乘兩個意思,一個法,一個義,義則是大方廣,法就是眾生心。我特別提出來告訴諸位,什麼叫眾生心?眾生心是很多人的心,那就糟透了,你要這樣解釋的話,那是望文解義,你解錯了眾生心是什麼?十法界依正庄嚴,眾多生起所依之心。最近我們在《起信論》正好也講到這個問題講到三細六粗,不覺依本覺,依本覺而有不覺,依不覺這才有業相(這是無明才有業相),依業相才有轉相,依轉相才有境界相,依境界才有智相。這個依是講依緣,因是什麼?因統統是無明,所以因是一個,緣不一樣。依的緣不一樣,現的境界就不一樣,但是因是一樣的。迷的因就是無明,悟的因就是本覺,因是一個因,緣不相同。這個道理,諸位在大經 大論里一定要細心的去體悟,去體會,你才會智慧,你才能真正的斷煩惱

  小乘人斷煩惱用的方法很笨,那很苦,還不一定能斷得乾淨。大乘這個方法妙,不需要吃苦頭,為什麼?他用圓覺照破無明。換句話說,小乘人斷煩惱從緣上斷,從依緣上斷,苦。譬如苦集滅道,我為什麼有苦?因為有集,我斷了集,我就沒有苦,他從這上斷的。大乘佛法不從這上斷,不從緣上斷,從因上斷,所以他修智慧智慧開發之後,照破無明那是一切都斷了,一斷全斷,這個方法就是講從根本斷。大乘經 、《禪宗語錄》裡面常常講從根本斷,從根本斷就是開智慧不需要枝枝葉葉。

  講義【圓覺一法,是大陀羅尼,能總一切法,能持無量義。】

  諸位要記住,『圓覺』是我們的真心真心就是『大陀羅尼』。陀羅尼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無量義不出大方廣,大方廣是無量義的總綱,一切法不出眾生法,眾生法是一切法的綱領,不但佛法十大宗派、八萬四千法門都在里許,佛法以外的,世間一切的學術,一切的宗教,乃至於一切科學,無有一法不在這個裡面。所以我們的修學,會修的人,經 上常講「善學者」,著重這個善字,善學的人就是學圓覺,就是求根本智,圓覺是根本智。

  諸位要知道,根本智就是佛法裡面講的般若智慧。「般若無知無所不知」,它在不起作用的時候無知,心清凈,一心不亂你要是有知,有知就麻煩了,有知是什麼?《楞嚴》裡面講「知見立知,是無明本」。我們得要問,這句話乍聽起來很難懂,怎麼無知無所不知?所謂無知是無分別執著之知,沒有這些。譬如我們用眼見一切色相眼睛一睜開,像一面鏡子一樣,外面的境界相照得清清楚楚,這個時候怎麼樣?對外面境界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是見性見,這是般若智光,在眼根門頭放光動地。你見外面的色相,這時是平等的,一起心了,這是我好朋友,好久沒見你了,一動念就有分別,那個不是我的好朋友這就迷了。諸位要曉得,我們六根根性哪一天不在用?天天都在用,跟佛菩薩沒有兩樣。佛菩薩就是沒有分別心,沒有分別執著,不起心不動念,所以他心是清凈的,心是平等的,唯有清凈平等才叫做大慈大悲

  耳聽音聲這是圓覺在耳根放光動地,聽一切音聲的時候,在音聲境界裡頭沒有執著,沒有分別,不起心不動念。可見得六根對這境界真是了了分明,它怎麼無知?這種知叫根本智,這種知叫真智慧,是真知,決定不是虛妄的,這就叫做般若無知。無什麼?無分別的知,無執著的知,無起心動念的知,無這個知,就是《楞嚴經 》裡面講「知見立知」,無那個立知。他有知見,無立知。如果連知見都沒有了,《法華經 》里怎麼可以說入佛知見?那佛還不是有知有見嗎?入佛知見就是此地講的圓覺,就是般若。這個都要搞清楚,要是沒搞清楚,怎麼無知又有知?有知是講有虛妄的知,無知是無虛妄的知,眾生是有虛妄的知,所以真知沒有了;真知雖有,顯現不出來,被妄知蓋覆住,障礙住了。佛菩薩所顯發的是真知,因為他沒有妄知,真知是要從清凈心當中顯發的,所以你心愈清凈智慧愈是流露,而且這個智慧是從外頭學來的,是你本來具足的。

  你們這幾位學講經 的法師,你要想講得好,沒有地方學,到哪裡學?你存了心去學,你學無量阿僧只劫,你的經 還是講不好。怎麼就講好了?不學就講好了,心清凈就講好了,因為你自己清凈是你的圓覺透出來,然後這個經 教音聲,從你自己圓覺心裡面流露出來的,跟諸佛菩薩的無二無別,是這么一個道理。你如果求一個「我要講得好,我要比任何人都好」,這是妄念,這個妄念把你的圓覺心障礙住,為什麼?因為你在境界里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起了煩惱這是障礙自己,障礙自己明心見性障礙自己一心不亂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下面還有幾句話很重要

  講義【圓覺,即一心之別名。】

  諸位特別要記住這一句,為什麼?我們修凈土,念阿彌陀佛目的就是求一心不亂,你一看圓覺是大陀羅尼總持法門好了,我去修圓覺去了你這又搞錯了念佛人圓覺在哪裡學?一心不亂就是圓覺。圓瑛法師大慈大悲,圓瑛法師這個也不是他的意思,宗密大師注《圓覺經 》就是這個說法。由此可知,念佛法了不起,我們讀《華嚴經 》真正是覺悟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一位善知識教他佛法門,第五十三最後一位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們想想看,八萬四千法門當中第一法門,禪、教、密、律,無論哪一個法門都沒有辦法跟它相比,這是我們要認識清楚。千萬不要禪宗比我們高,密比我們高,我們去學,那你就顛倒了,你打開《華嚴經 》看看五十三參裡頭,頭一個,尾巴一個,是不是教你學密?是不是教你參禪?不是,禪與密有沒有?有,在當中摻雜的。一頭一尾這是主流,而且頭尾是一貫的,自始至終就是念佛,禪與密都是附帶修的。你在華嚴》裡頭看到這個意思,看出這個樣子,善財童子修行就是給我們做示範,給我做一個樣子,我們還不覺悟嗎?還要迷在禪裡頭、迷在密裡頭,禪凈雙修,密凈雙修,那都叫多事,那都叫起分別執著你不會得一心,你也不會證圓覺。所以這一對我們來講非常重要,圓覺就是一心。

  講義【一心,為諸法所依之體;諸法,乃一心之用。】

  你把這幾句話果然聽清楚聽明白,你的受用就不可思議。曉得修行是什麼?就修個『一心』而已。得一心就得一切法,為什麼?『諸法所依之體』就是一心。十法界依正庄嚴本體就是理一心,十方三世一切如來也是依理一心而顯現的,何況這些如來所說法門怎麼能夠離得了一心?所以才說「一心」是大總持法門只要你心得一了,世出世間法,過去未來法,你全都悟了,我們常講的全知全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唯有悟得一心才真正證得。諸位懂得這個理,你也就相信這個事了。

  講義【此心一法多名。《華嚴》則曰:一真法界。】

  『此心一法』,它這個名詞很多,在經 典里。有人曾經 問,既然是一法,一個名字就可以,何必說那麼多名字?一心不亂又說是圓覺,又說是大陀羅尼,又說是無量義,說這么多有什麼意思?說這么多就是叫我們不要執著叫你了解意思就行了,不要在名字相上做功夫。於名相上不起分別執著,一見名相,一聽名相,這個意思就瞭然。《華嚴經 》裡面叫『一真法界』,就是《圓覺經 》裡面講的圓覺性,就是《彌陀經 》裡面講的一心不亂。所以我講《彌陀經 》強調一心不亂,全經 裡面我只強調兩句話,前面有一句「不可以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一句重要的話,後面一句就是「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你要能把握住這兩句,你這一生決定生凈土,毫無疑問。

  講義【《楞嚴》則曰:如來藏性;《凈名》(維摩詰經 )則曰:不思解脫;《法華》則曰:一乘實相。或雲真如實際,或謂寂滅一心。在有情分中,名為佛性,在無情分中,稱為法性。】

  這是隨便舉出幾個你要去經 論裡面找,恐怕會找到一百多個名詞都是說的這個東西,由此可知,名相無須要執著,可是我們都要曉得,曉得什麼?原來這是一回事情大乘經 論當中,無論依哪一部經 論修行你的心定了,死心塌地了。那個人學《華嚴》,修「一真法界」;那個人修《法華》,修「一乘實相」;我念阿彌陀佛,求一心不亂的。他也不必學我,我也不著學他,為什麼?都一樣的,所謂殊途同歸,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所以彼此要禮敬不要毀謗,大家都住在清凈心中,各個成就無上菩提這是正確的,這是正法

  講義【名殊體一,無非圓覺一法也。】

  都說這一事情

  講義【圓覺一法,通因徹果,十法界不出圓覺一法,本具圓覺。】

  這幾句話要了

  講義【而迷背圓覺者,六凡也;雖聞圓覺,而不悟圓覺者,二乘也;分證圓覺,而未極圓覺者,菩薩也;滿證圓覺,而住持圓覺者,如來也。】

  這幾句話諸位多念幾遍,這是把佛、菩薩聲聞、緣覺、六道凡夫,這裡面的關係,幾句話說得清清楚楚,就是迷悟圓覺程度上的不相等,才有這個區分。雖然這么說,實際上有沒有?沒有,實際上是平等法,無佛無凡夫。因為迷悟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所以這種區分、這種說法都叫做權說,叫做方便說,不是真實說。

  講義【離圓覺無十法界,離十法界不成圓覺。】

  這兩句廢話,為什麼?誰能離圓覺?沒有法子離圓覺。

  講義【體周十界,用等恆沙,不即諸法不離諸法,是之謂無上心法。】

  『體周十界』,十界就是十法界,『用等恆沙』,可見得前面講萬德萬能是形容詞不是數目字,此地講用等恆河沙數,那就不止萬了。恆沙還是比喻恆河沙數還是有數字的,還是可以數得清的,而圓覺性的大用無量無邊,豈是恆河沙能夠相比的?『不即諸法不離諸法』,它並不是諸法,但是它也不諸法就好像我們這個虛空一樣,虛空不是諸法,不是一切物,可是一切物也沒有離開虛空都在虛空包容之中。這個事理在本經 要跟諸位來探討,入了經 文我們再說。說明宇宙萬法的真實相,關鍵要我們自己能夠悟入,唯有悟入才有真實的受用。

  講義【修多羅,是梵語,此雲契經 。謂契理契機之教,上契諸佛所說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是諸經 之通名。凡經 藏,無論大小乘,同名修多羅。】

  『修多羅』是梵語,翻成中國字叫『契經 』,契是契合,就是很適合的意思。很適合什麼?底下有兩樁事情,一個是諸佛所證之理,也就是圓覺的理體,契合圓覺的理體,不違背圓覺,其次又能適合一切眾生程度這部就叫「契經 」。諸位要曉得,這兩樁事情都能做到不容易。往往契合圓覺之理,不契合眾生程度眾生聽了不懂,適合眾生程度往往又違背真理,兩者都契合不簡單。實際上,大小乘的經 論都叫做契經 ,都能契合,然而我們初學的人來讀,好像這裡面有很大差距,不甚契合,其實是真正契合。中國古人所謂「圓人說法,無法不圓」,這就講了,圓人才是完全契合,根性不圓就很難契合。由此可知,不是經 不契合眾生的機,是眾生的機本身有障礙不能契合經 教。譬如陽光,不是陽光沒有遍照大地,而是你用個東西蓋到,障礙住了,你躲在陰暗地方見不到陽光,不是太陽沒照你,是你本身有障礙。契經 就像陽光一樣光明遍照,有一眾生本身有障礙,所以他不契合經 ,不是經 不契合他。

  講義【了義者,大乘究竟顯了之義。】

  什麼叫『了義』?『大乘究竟顯了之義』。「義」就是道理,「了」是究竟,最究竟的道理,而且是明顯,是「顯了」,很明白的呈現在我們眼前,大乘佛法究竟顯明的了義法。

  講義【徹法流之源底,謂之究竟。】

  近代有很多佛學家、學者在探討大乘佛法的根源,小乘佛法的根源,原始佛法的根源,都在那裡找,找得很起勁,你們想想佛法的根源在哪裡?你們一定會想,在中國,在印度你會想到這些,你那個找法全都錯了。此地給你說出,「一心為諸法所依之體,諸法乃一心之用」,根源在哪裡?根源在一心。大小乘佛法無非是迷悟不同而已,這個地方說得清楚,用此地的話來說,這個根源就是圓覺。小乘佛法的根源是不悟圓覺,雖聞而不悟;大乘佛法的根源是分證圓覺,而沒有證得究竟圓滿;諸佛如來的根源就是圓滿悟得圓覺,如此而已。必須徹一切法之『源底』,就是根源,這叫『究竟』。

  講義【談理至極,顯現明了;非同小乘權漸方便,隱密之談,說不究竟也。】

  這是究竟了義。下面是引清涼國師答覆順宗皇帝,了義與不了義:

  講義【昔順宗皇帝,問清涼國師雲:諸經 中,何者了義,何者不了義?答曰:佛一代教,若約唯為一事,則八萬度門,莫非了義;若圓器受法,無法不圓,得之由人,亦皆了義。】

  順宗皇帝問:一切經 ,何者了義,何者不了義?清涼國師答覆,『佛一代教』,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教,『若約唯為一事,則八萬度門』,度就是度眾生法門,所謂八萬四千法門,『莫非了義』,怎麼不了義?哪一法不了義?『若圓器受法,無法不圓』,這就古人所講的「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圓人接受佛法亦無法不圓,法法都圓通,『得之由人,亦皆了義』,沒有不了義的。

  講義【此二皆不必揀。】

  圓頓根性的人那就有一法不是了義。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常常提醒諸位同修,圓頓根性是非常重要的,而圓頓根性自己可以培養的,這個不是天生的,「某人是圓根,我的根性很劣」,你是自甘墮落,那有什麼話說?某人是圓頓根性,我跟他差不多,我也不比他差,這不是貢高我慢。要曉得根性也是講迷悟淺深差別不同,煩惱輕的顯得根性很圓很利,煩惱特別重的,分別心重的,執著心重的,根性就比較劣,根性之勝劣就從這里分。我們如果在一境界裡面,不去分別它,也不執著它,常常求自己的心地清凈有個幾年,你的根性就變了,就不一樣,你煩惱輕了,執著分別少了在一境界裡面不甚起心動念,這就漸漸把自己培養成圓頓根性,那麼一切法里可以不必揀別,樣樣都是圓融的。

  講義【今約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有了不了。】

  就方便來說,有了義、有不了義。

  講義【故《凈名》、《涅盤》、《寶積》等經 ,皆雲依了義經 ,不依不了義經 。】

  這些經 典裡面佛都給我們講「四依法」,四依法裡面佛是教我們「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其實四依裡面的確有很深的道理在。尤其是末後一條,「依智不依識」,智就是圓覺,就是般若;識就是分別,就是執著。智是無分別智,識是有分別的智慧,我們世間所謂世智辯聰,他有分別、有執著,有分別、有執著就要揀別,在一切法里就要選擇,為什麼?他不圓融。如果沒有分別執著,一切法里不需要選擇,他圓融。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凡夫,我們不講聖人,阿羅漢以上的都不講,為什麼?阿羅漢以上的沒有五種受,凡夫有「五受」,有苦樂憂喜舍,因為你有苦樂憂喜舍,你不希望吃苦頭,你希望享樂,所以在一切法里要選擇,哪一種法是苦之因,哪一種法是樂之因,你不選擇怎麼行?捨棄苦因我們來修學樂因,你所得果報才離苦得樂這就是要選擇,這是不了義。了義怎麼說?了義是聖人境界心地清凈到法法平等,這五種受沒有了。

  諸位要是勘驗自己的功夫到什麼程度,從什麼地方去測驗?不要去盤腿面壁,我現在可以坐四個鍾點、可以坐五個鍾點,這是假的,這個不是功夫功夫在哪裡?功夫在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我們的感受是苦多還是樂多?從前人罵我生氣,氣好半天,現在人罵我不生氣了,這是功夫增上。以前人一贊嘆我很歡喜,現在人贊嘆我也無所謂了,這是功夫。八風吹不動這叫功夫,就是苦樂憂喜舍這個受漸漸淡了,統統沒有了,你就得一心,為什麼?一心裡面沒有苦樂憂喜舍。苦樂憂喜舍一出來,就變成好多心,有歡喜心,有憂悲愁惱的心,那你心就太多就不是一心。

  我們現在的心太多,無量無邊的心,不止八識五十一心所,八識五十一心所是歸納起來講的,無量無邊的心!一個念頭是一個心,從早到晚你起多少念頭,你一年起多少念頭,你生生世世起多少念頭這就叫「眾生心」。因為你有無量無邊的念頭,才現十法界依正庄嚴這個妄相。只要有念頭念頭就有相,所以才說相隨心轉,就是相隨念頭轉。這是勸勉同修們,明白這個事實,我們要好好的自己的根性往上面提升。如果你把自己提升到圓頓根性,你悟道證道(證得一心,悟一切法的事理),實在講是很快很快,不難達到。在中國大德當中,看到人家修行三、五年,十來年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人太多了,打開大藏經 看傳記部,總有幾千人,這就是我中國人高明,他能夠把自己的根性提升。

  如果完全執著在不了義當中去修學,這個修得很苦,時間很長,沒法子開悟。在念佛法門裡面講,他苦修一生,如果幸運也不過是帶業往生,他苦在這個地方。如果他懂得了義這個方法,把自己提升到圓頓根性,用了義這個法門,他一生能證得理一心不亂他能上品上生,生實報庄嚴土,生常寂光凈土這一生就成功,這個果報相差就太遠了。如果苦修一輩子,連個帶業往生都沒有撈到,這就很可憐,這就還要受輪迴,還要受業報,來生來世是不是再能夠遇到這個機緣,給諸位說,很難!大家要特別記住,末法時期五百年之後是「斗諍堅固」,諸位要是到世界其他國家去看看,你就會漸漸明白。

  像我們這樣在一起研究大乘了義經 典這種機緣,大概今天除了台灣之外,已經 找不到了,沒有了。過去還有幾位老法師,現在都太老了,圓寂的圓寂了,即使住世也都八十以上,沒有精力講了,再過個五年、十年,這一批老法師統統都往生了,後繼無人,所以想到這個問題就很嚴重了。沒有正法的指引,我們的修學免不了落在盲修瞎練,不知道自己修什麼,也無法勘驗自己的成就,好像念書一樣,要來考核成績,你無從考起。所以今天聞正法機緣實在是太難得,尤其像我們這個道場,我們不受任何限制,今天真正是得大自在,我們可以擺上經 論註疏細細的來討論,這個機會台灣都沒有了。李老師那個道場也沒有這樣細講,他受時間限制,一個星期講一次經 ,一次兩個鍾點,有一個翻譯的,實際上只有一個鍾點,那個經 又不能講太長久,所以受時間限制。

  李老師過去講《楞嚴經 》,我在那裡學《楞嚴經 》,三年,總共多少時間?一百三十六個小時我在那裡學的,我統統都有記錄,我聽經 的經 本,這是我比他們一般同學留意的,我的經 本上面都寫哪一天講到哪裡,哪一天講到哪裡,多少次,我記次數,第幾次,幾月幾日講的,我的經 本上記錄的,全經 講完的時候,一百三十六個小時。我們第一次在台北市講《楞嚴經 》就用了二百七十多個鍾點,比台中道場就多出一百多個小時。所以我們此地,可以說在全省,這個討論真正是細講,細講幫助大家開悟同學們也歡喜細講。我在南部講經 就不行了,就受限制,南部我一次去五天,五天五個小時,因為也有翻譯,五個小時,《圓覺經 》一共十二章,我去一次一定講一章,十二個月講完,十二個月總共多少鍾點?一個月五個鍾點,六十個鍾點,所以都受時間的限制。

  我們這部在此地,我預訂是兩年,所以我們有的是時間,我們可以細細來討論,這是希望大家珍惜。就是像這樣細細的來討論,我們認真來探討,在今天全世界恐怕只有我們這個道場這是事實在此地,我們如果不珍惜,錯過這個機緣太可惜了。同時我希望,平常你們要看這《圓覺經 講義》,有問題要提出來發問,或者是經 上的問題,或者是圓瑛法師註解裡面你有問題,或者是你聽我講的時候你有問題,希望都能提出來,這樣我們才能深入的研究,使我大家都能得到殊勝功德利益。我們今天講到此地。

  (第三集)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9-08-03

  請看第六頁,繼續說明「了義」:

  講義【《大寶積經 》:「佛告舍利弗:若諸經 中,宣說世俗,名不了義,宣說勝義,名為了義。若諸經 中,宣說作業煩惱,名不了義;宣煩惱業盡,名為了義。若諸經 中,宣說厭離生死,趣求涅盤,名不了義;宣說生死涅盤,無二無別,名為了義」。】

  《大寶積經 》裡面有這么一段經 文,『佛告舍利弗:若諸經 中,宣說世俗,名不了義,宣說勝義,名為了義。若諸經 中,宣說作業煩惱,名不了義』,作業就是造業的意思,這是不了義。『宣煩惱業盡,名為了義』。『若諸經 中,宣說厭離生死,趣求涅盤,名不了義』,這一句大家要特別注意到,『宣說生死涅盤,無二無別,名為了義』。這是大師引佛在經 中給我們說明什麼叫做「了義」,什麼叫做「不了義」,經 文裡面講得很清楚。由這一段經 文來看,大概小乘經 典多半是不了義,大乘經 典裡面有一部分也是不了義。在這里我們要想到,我們自己所修的凈土法門,你們說是了義還是不了義?我們厭離娑婆世界,欣樂極樂世界這是不了義,能不能往生?真能往生,所以這個法門叫特別的法門,諸位要記住這一點,這是帶業往生,不了義,但是真能往生。事一心不亂也是不了義,可是理一心不亂就是了義,所以凈土法門初級、中級是不了義的,高級是了義的,其他法門裡頭沒有這種情形,這個法門很特別,了義不了義它都具足。再看本經 ,本經 的確是了義,這是沒話說的。

  講義【此經 如來住法性土。】

  這就是常寂光凈土

  講義【現受用身。】

  他受用的是報身,自受用的是常寂光凈土

  講義【凡聖同源,主伴俱會,為十二法身大士。】

  十二位菩薩都是等覺菩薩

  講義【直指眾生,本來成佛。】

  「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佛在一切經 里只有《華嚴》與本經 說過,其他經 裡面都沒有這種話,所以這是真正了義經 。

  講義【圓滿覺性,與佛無別,直截分明,毫無隱覆,是契經 中,了義之法,非不了義之法也。】

  這是把「了義」給我們解釋明白了,我們對這個意思要搞清楚。修學當然是依了義經 為依據,不了義經 為方便,這是要懂得的,我們要想達到究竟了義,必須要有方便法,所謂是善巧方便,這都是不了義,可是這個不了義能夠幫助我們達到了義,因此這個方法是非常的殊勝。前面是別題,後面「經 」字是一切經 的通題:

  講義【經 之一字,是能詮文字,即契理契機之教。】

  『經 』也翻作契經 ,圓瑛法師在此註解得很簡單,《華嚴經 疏鈔》裡面,清涼大師解釋「經 」字有十種意思,解釋得非常圓滿。通常我們一般講經 ,總是以「貫、攝、常、法」這四個意思來解釋經 字,在這個地方不必多說,因為這是每一部經 都不例外的。題就介紹到此地。

  諸位再看「教起因緣」,教就是教學,教學總得有個原因,教起因緣就是釋迦牟尼佛教學的原因、因由。

  講義【如來教法,決不孤起,起必有由。】

  不是突然發生的,總是有原因的。

  講義【究其教起因緣,有總有別。】

  我們要追究世尊出世說法利生的因緣,『有總有別』,所謂「總」就是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到這個世界上來教我們這些方法這是因緣;別因緣是說這部圓覺經 》的因緣。我們曉得,佛住世的時候講經 三百多會,每一會都有它的因緣,這個因緣我們叫別,個別的因緣;佛住世這是因緣講到因緣

  講義【如來一大因緣故,出現於世。】

  到底什麼叫一大事?古德有很多講法,這個地方所講的完全依《法華經 》。

  講義【一大因緣者,就是如來開示眾生,本有佛之知見,要令眾生,悟入佛之知見,而得成佛是也。此為一代時教總因緣。】

  這幾句話全是佛在《法華經 》所說的。有人說「一」就是一心,就是一真,也講得通,也很好什麼叫「大事」?大事是指生死大事,的確世出世間再沒有比生死這個事情更來得大。世間所有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