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若找著自己的真心,就不受生死的束縛了

  宣化上人慈悲開示

  「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凈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在前面,阿難認為這個攀緣心是自性,這是一個錯誤。「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凈體」:第二種根本,就是由無始來,那個不生不滅、本來清凈的體。前文曾經講過「無始」,你說哪一個是開始呢?這開始,追究不出來所以然的,所以就說「無始」,沒有一個開始。在沒有開始那個時候,就是比那個開始還再以前,那個「開始」還沒有來呢!那個時候叫「無始」。菩提涅槃,在前邊都講過很多了。「菩提」是梵語,譯成中文就叫「覺道」,就是一個覺悟道理。這有三種

  (一)真性菩提:這就是我們根本就有的那個佛性

  (二)實智菩提:實實在在這個真實智慧,這也叫菩提

  (三)方便菩提:就是人成了佛之後,方便權巧而教化眾生

  這三種菩提也可說是一種,也可說是三種;分之則三,合之則一,就是一個真性菩提。在真性菩提生出來實智菩提,言其這是真實不虛的智慧;又生出來一個方便菩提,言其這是方便權巧的智慧;所以這三而一、一而三。那麼菩提究竟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這個菩提什麼地方也沒有來,什麼地方也沒有去。我們每一個人自己都有一份,每一個人都是無欠無余的,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垢不凈

  「涅槃」,也是梵語,翻到中文,就叫不生不滅」。一般的人認為涅槃就是死後,其實涅槃不一定是死後,而是證得一種道理。到那個沒有生死地方上,就叫涅槃」,不是說死了涅槃。佛死了不過是「入了涅槃」,證到涅槃「常、樂、我、凈」的理體。所以有一些對佛學沒有研究清楚的,就認為「涅槃」就是「死」,這是一種不明白佛理的見解。那麼涅槃既然不生不滅,你到涅槃這個境界上,就沒有生死生死就了了。「元」,當「本來」講。由無始來,這個菩提涅槃,本來它是清凈的一個體,也不不凈也不也不減的。

  「則汝今者,識精元明」:這個本然清凈的體,就是你現在那個光明遍照的識精。「汝」,就是說阿難。這個「識」,不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這八識;是「識精」,識的精,這也就是菩提涅槃」的一別名。因為在這下一段不能再說「菩提涅槃」了,所以就說「識精元明」。「識精」,就是識的最精妙處;「元明」,它本來是光明遍照的。這說來說去,就是本有的佛性也就是常住真心

  「能生諸緣,緣所遺者」:在這個常住真心性凈明體上,又可以生出來一切諸緣。反而能生出種種緣的本體,你就好像跑路跑遠了,而丟失了似的。「諸緣」,就是所有一切的因緣。前邊我不是講阿難和佛的問答越答越遠?那麼現在這個「諸緣」,是由識精元明裡頭化現出來的。可是這個能生諸緣的本體,久而久之,你就好把它丟了似的。丟了什麼呢?什麼也沒有丟。好像丟了而沒有丟的這個,是什麼?就是「識精元明」。所以說,「緣所遺者」,也就是指這個「識精元明」、「菩提涅槃,元清凈體」。

  這個東西你自己家裡珍寶,本來在你自己這兒,可是你不曉得利用它,你不會用它,所以就好像丟了似的。也就好像我們本來有一種最寶貴的東西,可是藏起來了,這個地方藏得太秘密了,時間久了,自己也忘了,所以也就沒有用它;雖然窮困,也不曉得把它拿出來利用。這就好像丟了似的,實際上是沒有丟,似失非失,似遺非遺。那麼在這個期間,你不曉得用它,所以也就等於沒有一樣。那你曉得用的是什麼呢?就是這個妄想攀緣心。因為你盡用這個攀緣心,就把真心也就忘了;忘了,就好像丟了一樣。我們所以不成佛,就因為沒有找著自己的真心;若找著自己的真心,就不受生死的束縛了。

  「由諸眾生,遺此本明」:因為眾生失落本來這種識精元明;實際上沒有失,但在眾生的份上,它好像失了似的。「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我們眾生雖一天到晚都用這個常住真心性凈明體,而自己不知道,不覺悟到。因為你不知道這個真心本體,只用攀緣心,結果就不明不白,好冤枉地墮落到六道輪迴裡頭去了

  雖然這經文說是「遺失」,可是我們這個真心沒有丟,眾生就以為丟了,根本就不知道了。所以雖然一天到晚都是這個真心來幫助你,一切時、一切處都是這個真心的表現,而你不知道,就知道用這個妄想心、攀緣心。就是這個妄想心、攀緣心,它的根本也是由真心這兒生出來的。

  什麼是真心呢?「見、聞、嗅、嘗、覺、知」這種的知、這種的性,這就是你真心的表現。有人問:「什麼叫佛性啊?」釋迦牟尼佛就答復說:「在眼曰見」,在眼睛就叫見性;「在耳曰聞」,在耳朵就叫聞性;「在鼻嗅香」,在鼻子就是嗅香這個知;「在舌嘗味」,在舌頭就是嘗味的這個知;「在手指捉」,我們這個手怎麼能拿東西呢?怎麼它自自然就能東西呢?「在足運奔」,在足,它就走路,好像你想要走路,這足就往前邁步了。這無形中都是真心的這種表現,不過我們人不知道這個地方就是真心。所以阿難還不明白,現在佛又用種種的比喻來告訴他。

  「諸趣」,就是所有的六道輪迴裡頭;諸趣有善趣、惡趣。善趣,就是「三善道」;惡趣,就是「四惡趣」。怎麼叫「趣」呢?趣,就是「趨向」,就是向那兒走去走到什麼地方去?走到天上去,走到修羅里邊去,走到地獄里邊去,走到餓鬼里邊去,走到畜生里邊去,又走到人道里邊來。這「枉入諸趣」,就是你造什麼業,就受什麼果報。這個「枉」字,就是冤枉,好冤枉的!心裡還有點不甘願,就是心裡不明不白,就走到那個道里去了;不一定是自己願意的,可是就墮落到那裡邊去了

  恭錄自《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