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般若心經》講記(四部經講記合輯)

  《般若心經》、《楞嚴經·清凈明誨》《八大人覺經》、《往生咒》(四部經 講記合輯)

  各位同學

  今天我們有這么好的機緣,在美國凈宗學會與大家研習般若波羅蜜心經,殊為慶幸。古大德常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世尊一代時教,說法四十九年,講般若時間最長,佔了二十二年般若經的份量也最重,可見佛法教學是以般若智慧為主。有些人誤會認為修凈土者往往疏忽了般若智慧,這個說法是不正確的。在阿彌陀經中可以看出,世尊為宣揚這個法門,於諸大弟子中,特別揀選智慧第一的舍利尊者,在菩薩眾中特選大智文殊大士對象。如非真有大智慧很難接受這個法門。因此智為能度,對凈宗說非常恰當。

  歷代翻譯心經共有十四種,常見的有七種,此次採取流通最廣的玄奘大師譯本。在中國各宗各派皆選心經列入朝暮課誦,可見在整個佛教其所佔的地位。茲以時間關係雖不能詳細解說,但一定會把精要之處提出來向大家作一個簡報。

  經題是般若波羅蜜心經個字,可分四個段落,1、般若,2、波羅蜜多,3、心,4、經。般若梵語,古印度言語,翻成中國話,意思是智慧。在翻經規則方面有五不翻:一為秘密,如咒語,皆音譯。二為含多義,在中國找不到適當的辭彙,如婆伽梵,此名相含多義。三為中國無,如閻浮提,樹名,中國無此樹。四為順古,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五為尊重,如般若。通常說般若三種,一為實相般若真空之體,即真實的相狀。第二為觀照般若,乃實相之用。第三為文字般若,詮釋言教,整個佛經皆屬文字般若般若別名很多,如真性、實相、首楞嚴中道、畢竟空等等。佛說出如此眾多名字指一件事,目的是不讓我執著名相,叫我們體會真實意趣大智度論上有一首偈:『般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隨諸眾生類,為之名字。』此偈非常重要,說明佛為眾生說經,建立許多名相術語的因由。通常般若翻作智慧,智是照見,知俗諦,慧是揀別,照真諦。換言之,智有照了功能,慧有鑒別的作用通達為之事相為智,通達為之空理為慧。總之,照了一切法不可得通達一切法確實無有障礙,乃真智慧

  波羅蜜多、波羅譯為彼岸,蜜多譯為到。合之即彼岸到,若依中國文法應為到彼岸其意義如中國人的成語『到家了』很接近。如畫畫功夫純熱,說他的功夫家了也就是究竟圓滿之義般若波羅蜜多即『究竟圓滿智慧』,與一般所說聰明智慧差別梵文之到彼岸古人註解中說,把生死比作此岸,把涅槃比作彼岸,有般若圓滿智慧才能離開生死證得涅槃彼岸。佛在經論中常提到,凡夫修行成佛須經三大阿僧祇劫,其時間用劫算而非用年算。我們過去生中,無量劫來都曾經聞法修行,才能有今天的善根福德因緣,聞到世尊所說究竟圓滿大法。我們既有過去生中無量劫修行,何以還未成佛?應知佛說三大阿僧祇劫是由小乘初果須陀洹算起。過去生中雖有修行而未證初果,其修行時間都不能算,修到初果才算不退。從此再經三賢——十住、十行、十迴向,歷一個阿僧祇劫,此時道力微,被煩惱伏,名遠波羅蜜。由初地至七地,歷第二個阿僧祇劫,道力增長,有能力煩惱,名近波羅蜜。由八地至十地歷第三個阿僧祇劫,道力盛,禪定智慧能力增強,盡伏煩惱,名大波羅蜜。在四教中屬於別教。

  心字是中文,自古以來解釋心字之文甚多,但以心為六百卷大般若經之精要一語最為圓滿心經為大般若經之綱領,所以稱為大般若之中心,亦比喻人的心臟,至為重要。最後經字是通題,佛所說的言教,經弟子們結集成文,皆稱為經。古來大德解釋經字,常用貫、攝、常、法四字。貫是貫穿所說之義理,換句話說,每一部佛經都是一篇有系統文章,從頭到尾一直貫穿下來,絕無雜亂,攝為攝持所化之眾生,使讀者百讀不厭,如磁鐵吸針一樣。常是古今不易,法是遠近同遵,確實超越時間與空間,即今人所說之真理

  本經是唐朝玄奘大師翻譯的,大師河南偃師人,姓陳名褘。十三歲洛陽凈土出家,貞觀三年到印度求學,歷一百二十八國。當時西域印度均未統一,有許多小的國家。留學到中印摩竭陀國那爛陀寺,此項古跡到現在依然存在。他受業於戒賢論師及勝軍居士,他的老師是一僧一俗。貞觀十九年回國,三年去的,往返共十七年。大師世壽六十五歲,圓寂於唐麟德元年二月初五,公元六六四年。由印返國後翻經十九年,翻成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份量多為譯經師之冠,對中國有最大的貢獻。所譯經典均收入大藏經這部心經大師在貞觀二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在終南山翠微宮翻經院譯的。過去南京金陵刻經處楊仁山老居士曾把大師所譯經典刻版流通。該刻經院曾送我一全套,我把它收藏在達拉斯佛教會五0一樓上。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自在』即觀世音菩薩,中文譯此菩薩名字兩種,翻『自在』是表智慧菩薩有究竟圓滿智慧,於法自在。翻為『觀世音』表菩薩大慈大悲,循聲救苦,此二名各有取義,表明菩薩自行化他。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是修行,歷事練心。凡夫心不清凈不平等菩薩覺悟的人在一切順逆境中修清凈平等心,以究竟圓滿智慧,行甚深境界般若。深對淺而說,在經教中有淺深二種:第一類人空般若,破除我執,但見於空,不見不空,此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三乘所修的,謂之般若,賢首家稱為大乘始教。第二類法空般若,不但人我空,法我亦空。更進一步,破了法執,不但見空,又見不空,此與前面三乘人所見所悟的不同,稱為不共般若,亦即圓教初住以上菩薩所證的,教下謂之實教菩薩,包括大乘的終教、頓教、圓教。觀自在菩薩所證的即深般若波羅蜜

  照見是功夫智慧的運用,修行的樞紐。為三智用,此三智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亦即智慧的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我們的見解看法就屬於智慧。第一種空觀深者,能斷見思惑,顯一切智,見真諦真諦哲學所說本體。第二種假觀深者,能斷塵沙惑,顯道種智,見俗諦,就是對法界自然現象完全通達明白。第三種中觀深者,能破無明,顯一切種智,見中諦。一切智與道種智是一不是二,前面兩種的觀照均偏在一邊,未達到圓融。等到觀照功夫深了,知道一切性相理事是一不是二,對宇宙人生真相完全明白,無絲毫疑惑,就是究竟圓滿智慧見到中諦。

  五蘊即萬有,分為色、心二法。色法即物質,一切物質皆以色為代表心理精神方面的以心為代表,心分為四類,受、想、行、識。受是前五識,想是第六意識,行是第七末那識,識是第八阿賴耶識。

  色法是物質物質是眾微聚,聚是因緣生法。緣聚則生,緣散則滅。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就是說明五蘊以及宇宙人生真相佛法講眾微是比喻,說明所有物質是由眾多微細分子聚合的。現在科學儀器進步,可以用顯微鏡看到原子電子以及基本粒子金剛經講所有物質皆為一合相,由分子組合成為一切物質,佛的五眼圓明比我們用顯微鏡觀察還要來得准確。

  佛說基本物質四種特性謂之四大,即地、水、火、風。地大代表物體,它雖然小到肉眼看不到,而確有其物體之存在。火大代表溫度,水大代表濕度。科學家有另外一個說法,說它帶陽電稱為火大,帶陰電稱為水大。它是動的稱為風大,四大是代表基本物質四種特性

  本經最重要修行宗旨即是經文第一段,『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蘊中色蘊包括一切物質現象精神方面有受想行識。五蘊皆是因緣生法因緣生法皆無自體,乃真實相,真實相是空相。空的意義四種:(一)空無義、因緣所生,皆無自性,自體不實,畢竟皆空,此義易懂。(二)虛空義、無粗相而有微妙色,有名無實,一切法均如此。(三)心空義(四)法空義。心空是一絲毫染著皆無,經論中說: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才能觀察到諸法真相。因一切法,相有體空,一切法了不可得,空為諸法之實相。金剛經所說,如夢幻泡影,形容至於恰當。把一切事實真相看清楚,一切苦難就消失了。因一切苦難皆由迷惑顛倒妄想執著而來妄想執著給我們無量無邊苦難事實真相明白,妄想消除,執著永斷,一切苦難就遠離了,此之謂度一切苦厄。

  諦觀身心,但見五蘊。諦是仔細的意思,觀是用智慧去觀察。身是色蘊,心是受想行識,在五蘊中求人我相了不可得無量劫虛妄我執即可破掉。一切煩惱皆由我執而起,我執空,煩惱即斷,煩惱斷,求六道輪迴也不可得小乘四果羅漢,斷見思煩惱即超出輪迴,分段生死沒了。再觀察五蘊,蘊從緣生,亦無自體,緣生無性,求五蘊也不可得,法執也盡了。法執產生於所知障。障礙菩提涅槃所知盡了菩提涅槃自然現前,變易生死沒了。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精義就是這幾句話,可謂一語道破。為什麼一般人對於這種意思難以領會,因為無量劫來,妄想執著堅固了,必須勞世尊以二十二年時間說出此事實真相,我們才能接受。上來所說般若修學的宗旨,下面要詳細說明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真相,便於我們觀察。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此段經文說明五蘊皆空道理,空不當作無講,如果空是什麼都沒有,就不難懂,不需要世尊用二十二年時間來解釋。難的是不離色相以了解空義,也不色相消失說它是空,而是講空有同時,空與有是一樁事。世人觀念空與有是對立的,有不是空,空不是有。如說有就是空,空就是有很難使人了解。般若講空,是即色之空,謂之真空,即空之色,稱為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因為色是四大組合現象,空是般若真空之理,法空是中道第一義空,絕不是偏空。本經五蘊皆空是主題,下面色不異空四句註解。一切諸法,世出世法,皆為一合相,皆是幻有,皆無自性。中論說:因緣生法,我(佛)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此四句合起來看,即心經的四句話。佛所講的色、空、名、中道,皆說一樁事,我們不能領會,我們把這四項看作四件事情,不知佛說的是一樁事。色法如是,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若細說之,把色換成受想行識就行了,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其餘依此類推。

  第一句色不異空,空是真如、是自性、是本體,色是一切現象現象是依真如本體變現出來的,體既不可得,相當然亦不可得是從假入空,照了實性。第二句相反,空不異色,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現象是由真如本體變現出來的,是從空出假,照了因緣。下面『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兩句是空假相即,說明它是一不是二。一法如是,法法如是,無一法例外。佛在華嚴經說:破一微塵,出大千經卷又說:一毛孔中轉大法輪。如色空不相即,性相不相即,如何可能有此奇妙現象。知此事實後,佛在經中所說種種不思境界均可以接受。

  般若所說五蘊皆空的總綱領與念佛求生凈土有重要關係。從前我在台中蓮社求學時,李老師我說念佛人多,往生者少。蓮社有二十萬人,真正念佛往生者不過三五人而已。他說的非常保守。據我所知,台中念佛往生的人相當可觀,如果說每萬人中有五人乃接近事實。但是這個比例仍然很小。何以念佛人多而往生者少?其關鍵就是看不破放不下般若經能幫助我們看破放下,故對經典不得不重視。我們的身心都不是真的,身體有老病死,剎那變化,均屬假有。心理方面,受想行識,念頭剎那生滅,我們都能體會到。保持念頭不失叫『三昧』,又叫『作定』。定功不過是一個念頭相續相而已,定的境界有得必有失。世間四禪八定,非想非非想天能持久到八萬大劫,定功不失,而八萬大劫之後還會失掉。自性本定無生滅,沒有入定出定,如楞嚴所說的『首楞嚴大定』。『性定』與『修定』完全不同,性定不是修來的,那一天照見五蘊皆空時,性定即現前。我執若空,煩惱沒了,法執若空,所知沒了自性本空自然現前。此話說起來容易,作起來可不容易,凡夫無始劫來,我執習氣非常重。古德說:理可頓悟,事須漸修。根性利、善根的人,在理論上可以接受,如果要把境界轉過來,還要有相當時間修行。理與事是一不是二,在日常生活中對人對事對物,心中時時提起觀照功夫,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一切人事物皆是諸法空相,把自己無始劫來錯誤見解思想,逐漸在般若智慧光明中淘汰的乾乾凈凈,這是修行華嚴經末後一會,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給我們一個歷事練心真實修行的好榜樣。多思維,多體會就能煩惱習氣,看破放下。然後對於彌陀的願行,才能有真實的體會,決志求生凈土這一生中自然能有成就般若對我們有極大的幫助,極大的利益

  五蘊的根源是重疊生起的,一念不覺把真如自性轉變為無明業識。這些話要仔細聽,不可思維想像,一想就錯了。例如說:今天陰天,太陽被雲層遮蓋著了。細心一想,太陽地球大若干倍,焉能被雲層遮蓋。真如自性永遠不會變成無明業識。無明業識就是一念不覺,謂之無明本。真如自性作用,在作用上帶上這個東西。如同眼能見,眼是自性,帶上眼鏡,仍然可以看到外面境界眼睛透過眼鏡見到外面境相,叫作無明業識,又叫八識眼鏡是否真正妨害了眼睛呢?並沒有。此中關係要搞清楚。一有識就是阿賴耶識,所以有行,一有行才有想,一有想才有受,一有受才有色,這是從五蘊上講,從八識上講,就是『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說法雖然不一樣,意思是一樣,同樣說出事實真象。世間人不了解,以為是有一神明在那裡安排。他不曉得大自然的演變是有一定次序的,如人穿衣服,先穿內衣,再穿外衣。脫衣時先脫外衣,逐漸到內衣,次第不能錯亂。迷的時候先有無明,發展到粗相,回歸自性的時候,先由外面下手,先除色蘊,然後次第再除受想行識。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日常用功有很大幫助,對一切色法不執著,對自己的色身以及世界一切人物皆屬色法,均可放下。進一步受也能放下,不再追求享受,苦樂憂喜,能隨緣而不攀緣隨順眾生隨喜功德心地平等順境不起樂受,逆境不起苦受,受即放下了,其餘想行識依此類推。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佛在本經將一切法歸納為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此段經文一句諸法空相,諸法即包括此四大類。一切法都有一個共同的意義在,即不生不滅生滅現象而非事實,本無忽有曰生,現象消失為滅。若深入觀察,不過緣聚則生,緣散則滅之幻象而已。本經指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不生不滅的說很難體會,若進一步解釋,只好舉個例。小朋友玩的積木,把它堆成一棟房子,其相宛在。再拆開來,房子沒有了。聰明人一看到這種現象覺悟,相之有不是真有,其滅亦非真滅。因其本來沒有,緣聚不是真有,原本就不生,緣散之後,當然它也沒有滅。科學家觀察一切萬物告訴我們物質不滅能力不滅,這與佛經所說一切法不生不滅非常接近。凡夫見一切法有生滅執著假相上,對於一切法之形成過程完全疏忽,於是墮落到生死輪迴凡夫著有,無量劫內心存有這種錯覺,牢不可破,對事實真相很難接受。佛不得已隨順俗諦而說,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本經是隨真諦而言,如來五眼圓明,觀察宇宙人生真相為我們如實而說。整個般若之綱要,言簡義豐,與諸大乘華嚴法華一樣圓滿假如徹底了解經中之真實義,即不難認得無生法忍。

  『不垢不凈』,染著曰垢,離開污染謂之凈,此指四諦因緣,苦集滅道而言。『苦集』是世間因果,『滅道』是出世間因果凡夫流浪生死謂之垢,聖者斷盡見思,超越三界謂之凈。這是對於執著性空,厭離幻相的人而說的。說到實相理體,本自空寂,非可以染之使其垢,治之使其凈。雖被惡緣所遮蓋,而性本不垢,復為善緣所熏習而性未嘗凈。

  『不增不減』,乃對菩薩的開導。通常大乘法易於產生錯誤觀念,道力增長,煩惱減少,斷見思證四果羅漢定慧增長,證得圓教初住,權教菩薩對於現象很認真執著。佛在此地告訴他們此現象亦非真實,所以說無智亦無得。智是修行功夫大乘經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說明不增不減。我們常說:菩提增長,煩惱減少,這話好懂,何以說不增不減?我們說增減是從相上說的,佛說不增不減是從性上說的。性是空相,煩惱性是空相,菩提性也是空相。從性上說,並無增減、垢凈、生滅。從相上說,一切諸法有生有滅,有垢有凈,有增有減。

  佛說:『隨流認得性』。這句話非常重要,性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真性中的真相確實如佛所說,在真性中無凡聖、修證、因果這些事項,顯示般若本體。禪家有一句話說的好:『諸見脫落,獨露真常。』就是這個境界。另外可以從一個比喻體會,真空實相如摩尼寶珠,當作本體,十二處十八界視為寶珠所現的光與色,因其能現許多不同光彩,所以為貴。寶珠之體是不變的。也不因色現而生亦不因色不現而滅。其體如如不動色相有生有滅,體無生滅。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意思完全相同。

  本經一開始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不但無色亦無受想行識,亦無十二處,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亦無十八界,十八界是眼界乃至意識界。這些都是法相,空是講法性,法性上無此等虛妄相。六祖在開悟時說:『何期自性本來清凈』;又說:『本來無一物』,說明自性本體清凈無為,諸佛與大菩薩所證的即是此事,凡夫之迷亦迷此事。蘊處界這些現象,迷了時候才有。為什麼有迷?為什麼迷了就有這些現象?此乃嚴肅問題。在楞嚴會上,富樓那尊者世尊提出此一問題,世尊有很巧妙的答覆,諸位如欲知其詳,請查閱楞嚴經第四卷經文。明了即開悟,否則仍在無明殼中。一定要自悟,如被別人說破,就把自己的悟門關閉了,以後很難開悟。所以真正善知識不會把問題說破,他會誘導你豁然大悟,此教學方法之善巧。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此肯定的說,即等於此經所說:是故空中無色,無五蘊,無十二處十八界。相是有,性是無,性中既無,相有也不真有,此關鍵之所在。以第一句作一說明,空中無色,即今天所講的物質物質感覺是有,是假有、幻有、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如真有就有妨礙。細心觀察,不難得到真相。如真有,理與事,事與事,皆有妨礙。如看電影,銀幕是空的,什麼都沒有,雖然現出畫面,並無染著。性為銀幕,沒有生滅、染凈、增減,而畫面則有生滅。明白之後,心地清凈,叫作開悟心中不再有妄想執著、取捨、得失,離開一切虛妄妄想執著,恢復自性本體自性是本來有的,所以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此即佛之知見念佛人如明白這個道理入此知見即是經上所說的理一心不亂,生實報庄嚴土,上上品往生。可知事實真相念佛人說非常重要,若是明了就是明心見性。心是相,即諸法諸法是心變的,阿賴耶變的。性即此地講的空,自性本體。性是本體,心是作用見性即明心了。明心見性之後,不再有妄想執著,凡聖的見解也都沒有了,說性說相,皆不可得,何況諸法本來無一物,正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開口便錯,動念即乖,不起心,不動念,一切現象現前,清清楚楚,此人即是菩薩。有人說,既然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又何必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呢?應知佛果地所證境界,根性利的人可以體會而不證得。雖能體會而煩惱習氣未能劇斷,在一切境緣幻象中,還會心動念,仍有可能墮入輪迴。不但凡夫,連大菩薩都怕墮落,於是華嚴會上大菩薩們都發願求生西方,如此看來,焉能輕視凈土法門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

  這一段說明世尊善巧的教學,前四句講十二因緣,末一句四諦。十二因緣四諦佛教最根本教義,說明生死輪迴之事真相。十二因緣總共有十二條,謂之十二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十二條循環不息,形成三世輪迴現象。前二條屬過去世,無明是因,因無明而引起的一切作業是行。有過去之因緣才有今生果報。從識到受,這五條是今生果報。十二因緣所說無明大乘經中所說的根本無明,而是枝末無明。根本無明破了成佛,枝末無明破了只能斷見思煩惱,證小乘辟支佛果無明是迷惑,有錯誤思想見解才有錯誤的行為。行即造業,造業必受報,受報必來投胎,投胎即是十二因緣第三個識,識俗稱靈魂他來投胎,真正因緣無明與行,父母屬增上緣,投胎要找有緣的父母子女父母因緣不出四類,報恩、報仇、討債、還債,有這種恩怨債務才生在一家。投胎之後在一兩星期之內,什麼都說不上給他一個名字叫名色,名是說他有精神,色是說他是物質,以父精母血為身體,此刻尚未長成人的形狀,世人謂之胎盤。在母腹中逐漸長大,眼耳鼻等逐漸形成,名為六入,即是胎兒。觸是由母體出生,與外面世界接觸。初生嬰兒三歲以前,只有觸,沒有受。當其有苦樂憂喜的感受時即是受。有苦樂感覺,必生愛憎,故受緣愛,有愛必有取捨,故愛緣取,因妄取故即成業有。此愛、取、有三條是今生的因,有今生之業因,必有來生果報故有緣生,生緣老死。此是十二因緣運行之過程。昔日農村兒童往往到七八歲時還能保持天真,只有觸而無受,覺得一切都是美好的。今天一兩歲的小孩即能察言觀色,已喪失了天真,很可憐。佛說投胎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引業,引導眾生到什麼地方投生,過去生中曾修五戒人道,修十善天堂。同樣是人而生活享受遭遇迥不相同,屬於滿業。最重要的是今世修行,對愛、取、有特加防範,若先由愛上斷,則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反過來叫『還滅論』,為何有老死,因有生,為何有生,因有行業,一項一項往上推,十二條中如有一項斷掉,輪迴就沒有了。我們今生能下手修行的只剩三條——愛、取、有,只要斷一個,六道輪迴就解決了。生死業因即是愛,愛不重不生娑婆。貪愛五欲六塵,貪愛名聞利養,什麼人能真正看得破放得下,就超越六道,永脫輪迴。如不能在愛上斷,在取上斷也行。對一切法不取不舍,不舍是順受,不取是不造業。隨緣舊業,不更造新殃。至於從有上斷,只有諸大菩薩再來人,與眾生合光同塵。如眾所周知的濟公活佛,不拘小節,不守清規不守戒律,好像愛取有都有,其實他心地清凈,一塵不染,乃上上乘真實工夫凡夫只能在愛取上下功夫,愛取有是無量劫來的習氣。今天初聞佛法,了解事實真相,而境界現前,毛病習氣來了,見到順逆境界又生愛惡之心,貪嗔痴慢,自私自利念頭一起來,要緊的是覺悟,用一句阿彌陀佛』代替一切念頭就對了。

  四諦是『苦集滅道』,此四字亦說兩重因果。苦是現在果報,集是過去的業因,滅是修行人未來證得果報,道是現在修學的因緣。簡言之,諦是確有其事,佛說三界皆苦,三苦八苦,此處不必細表,初學的人往往不以為然,因世間快樂事很多,為何說是苦呢?世間樂事可以變成苦,謂之壞苦,而苦事不會變成樂,可見樂不是真的。要緊的必須知道為什麼要來作人,輪轉六道。佛觀察的透徹,人生為酬業而來,造善業得福報,造惡業苦果這是事實真相看他人享受,自己受罪,認為上帝菩薩公平。存這種思想,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更造惡業,一定要對因果律深信不疑,改善自己的思想行為,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改造自己的命運,但這不是徹底解決之道。這樣作今生來世可能得大福報,但不能保證生生不造罪業,如福報享盡,惡報又現前,必墮三塗,要根本解決,必須超越輪迴。修道證果,果是滅,滅煩惱,滅妄想,滅執著,滅六道輪迴。在四諦最重要的是修道,修出離生死輪迴之道。佛在經論中說了許多修行法門,門門皆可成佛。我們每人根性不同,迷悟、習氣染污亦異,如選擇的法門不適合自己的根性,勉強去學,耗費精力而得不到效果

  我們現在雖然對於般若經論有相當理解,切莫自滿,理雖頓悟,事須漸修,自己的毛病習氣能否斷除,在日常生活中,財色名食睡,見色聞聲,能否不動心,幻相現前,如有一絲毫愛惡之心就不能出離三界。任何法門必須斷煩惱才能超越輪迴,唯念佛法門可以帶業往生,只要伏著煩惱,即可出離三界,伏比斷容易。文殊普賢華嚴會上教導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也採用這個法門,可知選此法門真有智慧,是上上乘頂尖人物的選擇。修凈土法門,不但自己能成就,而且還要勸有緣的同參道友在一生中圓滿完成佛道

  佛說五蘊是因眾生迷色法輕,迷心法重。五蘊包括色法一、心法四。十二處恰好相反,眼耳鼻舌身屬色法,色聲香味觸法屬色法,色法說十一條,意根屬心法只一條,這是對色迷的重,對心迷的輕的人說的。還有一種人色心迷的都重,佛說十八界,六識是心法,六根中之意根是心法,其餘五根是色法,六塵是色法。在十八界中色法講了十一個,心法講了七個。佛說法是應機而說,活活潑潑,實無定法可說

  無智亦無得。

  智是能觀之智,得是所證之理。無智是能觀之智不可得,無得是所證之理亦不可得。能觀是空,所觀之境界亦是空。此義很深,凡是熟讀楞嚴之人,多少能體會其義。在楞嚴會上,富樓那尊者世尊提出一個問題,即無明到底從那裡來的?世尊對他說:『知見立知,即無明本。』一語道破。有智即無明之根本,如有能證之智,有所證之理,能所未亡,無明即不能斷絕,所以無智才是真智,無得才是真得,得的是究竟圓滿自性,能證之智也沒有了。一切法自相皆空,能取所取,能證所證,俱不可得佛說法是對治我們的毛病,因眾生執著一切法皆有,以為一切法相皆是真實。從此錯誤觀點產生錯誤想法作法,即分別執著,有取捨得失,此皆屬空相。佛說空確是事實真相,並非假設,使我們了解事實之後,知道諸法空相,於一切法的幻想、分別、執著,便可一切放下,執有之病即可消除。但是空也不執著,空也不存,此說到究竟處。智得也是緣生之法,亦無自性亦不可得。下面經文顯示般若修學之大用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無所得故。此句總結前面所說,一切法相可得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一切修學的方法四諦十二因緣,智與得均不可得身心世界萬緣放下,妄情盡了,真就顯了。掛礙即牽掛,有我執起煩惱障,煩惱障障性,心不清凈,不自在,不解脫,造業輪轉。有法執起所知障,所知障障慧,不了自性,不達性相,縱然斷了見思,出三界,因有法執,也只能屈屬於小乘,不能成佛,所以障大涅槃謂之礙。一切眾生錯認了四大、六塵、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執著我見我所,於是才有六道輪迴菩薩依究竟圓滿智慧,即依般若波羅蜜多,看清楚事實心中無有障礙,不再有妄想執著。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功夫又進一層。世間人最大的恐怖生死,遠離恐怖即是了斷生死三界

  生死輪迴之由來,一切經論中說之最詳。確因迷惑顛倒,造善惡因,感得三界果報凡夫不知此事實真相恐怖心時時刻刻縈懷於心中華嚴恐怖有十八種之多,不必一一細表,般若中說的很明白,離開我法二執即無有恐怖。遠離顛倒,顛倒是無明、是錯亂。經中說四種顛倒,常樂我凈。凡夫不知世間無常亦不世間的樂是苦因。貪圖樂受自然生起三毒煩惱。樂不如苦,佛教我們以苦為師,在苦悶時,易於警覺,時刻想出離。若迷在愛欲中,愈迷愈深,難以自拔。凡夫執著身體為我,不知其為四大假合,四大亦空不可得凡夫身心都是污染,自己並不覺得。現在人心污染比從前不知道嚴重多少倍,心中滿人是非,貪嗔痴慢,此之謂顛倒。

  夢境妄想變現出來的,其根源是五蘊,色蘊是堅固妄想,受蘊是虛明的妄想,想蘊是融通的妄想,行蘊是幽隱的妄想,識蘊是顛倒的妄想楞嚴卷十中說的很清楚。凡是有妄想的人皆有夢,夢的現象亦有種種不同。日有所思,夜必有夢。另一種是無始習氣也有鬼神來托夢的。

  遠離顛倒夢想才能達到究竟涅槃,究竟是圓滿佛果所證,菩薩雖不圓滿而能分證。涅槃梵語,最常見的翻作滅,四諦中苦集滅道之滅。滅是滅煩惱小乘涅槃是滅見思煩惱,不究竟,稱為『偏真涅槃』。大乘菩薩所證,不但見思斷了,塵沙斷了,無明也破掉幾分,稱為『究竟涅槃』。從初住到等覺有四十一個階級,品品分證,如來果地的大涅槃不是一下子得到的。此名詞又翻為圓寂,圓是圓滿,寂是清凈寂滅,見思、塵沙無明都斷了。圓是性德圓滿開顯了,佛說圓教初住菩薩只破一品無明,其作用即與如來果地上相彷彿。楞嚴經上,觀世音菩薩用『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的修學方法,證入圓教初住,即可隨類化身,在諸佛剎海,普度眾生,可知究竟涅槃有圓寂的意思。功德圓滿謂之涅槃菩薩般若波羅蜜多的方法,從初住到等覺位,菩薩位已圓滿了。再往上去,三世諸佛般若波羅蜜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處告訴我們一個非常重要事實菩薩般若慧能證到等覺,一切諸佛也是依般若智慧證到無上菩提,無怪乎佛說般若十二年

  佛法修學是戒定慧般若是慧,常言說:『因戒生定,因定開慧』,般若要從定中得到,般若不在經里,不在佛的言語中,亦不思維想像中。馬鳴菩薩在起信論中給我們一個啟示,看經聽法要『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心緣是思想研究,不可想,一想就落到意識中。如不用心意識,就是自性起用,自性起用,般若才現前,此理很深。菩薩知道諸法空相,故能遠離妄想執著,以清凈心照見諸法實相,自然契入究竟涅槃。再進一步說,真正平等覺知諸法真相,徹底究竟明了,這能明了的即是無上般若智慧。不得已說了這一個名詞,其實性相之中都沒有名言。不過用這些名相作一個引導,由此契入真實。故在因稱它為智,在果上稱它為覺。果達到極處,加一個『無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為『無上正等正覺』,此為尊重不翻。正是無有一絲毫偏邪,等是與一切諸佛所證的平等,雙照二邊,轉八識成四智,證法空而悟真如。真是法性,如是法相。古德為了使人容易理解起見,常用金作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比作真心,器比作法相。性即是相,相即是性,性相一如,故稱真如,此諸佛如來真正清凈覺悟。如此一切諸法的實相(真相)完全覺了,稱之為菩提。古德有一簡單解釋,完全了解(證悟)契入,證得真如、實際、法性的道理,可以說證得法界事實真相,佛為其建立一個名稱謂之菩提,此名相之由來。又說不可破壞,不可分別,謂之菩提又說:法真如性,無顛倒性,亦謂之菩提。從種種解釋,體會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圓滿的精義,佛是以般若證得佛果。由此可知般若精髓,解悟尚且不易,證悟更難。正因其難,所以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在西方建立極樂世界,作增上緣,叫我們到那裡去修學圓滿般若波羅蜜多,若無圓滿智慧,如何能不退轉?定功尚且有退,唯有真實智慧才能達到不退轉,古德說的好,西方最殊勝的緣就是西方有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有他們關懷照顧,決定可以圓證大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此段經文故知般若波羅蜜多至是無等等咒,是讚歎般若至高無上末後兩句是讚歎修學所得到的功德利益。佛菩薩都是般若法門證得菩提涅槃般若功用不可思議,無法稱說。最後以咒語來讚歎它,咒是願的意思,為四種陀羅尼之一。陀羅尼有總持之義,總一切法,持一切義,使善法不失,惡法不生。亦有明的意思,即光明智慧,能除一切障礙,能滅除五蓋。咒又有密語之義,密不是秘密佛法秘密,是神秘、是深密。佛在講經時有許多眾生凡夫肉眼見不到,如天人、天龍八部以及鬼神咒語也有他們的語言佛說經之後,通常以他們的語言,略說一遍,他們覺得有親切之感。咒又有真言義,能顯示諸法實相,真實不虛。顯說不能叫真言,顯說一般人聽了之後,常用意識心分別想像,反而障礙真實意趣。密說就不會有這些副作用,因為聽不懂就不思維想像,反而容易得清凈心,超越一切戲論,見到諸法實相,因之稱為真言陀羅尼又含四義:(一)法、持所聞法,經無量時,永不忘失。(二)義、於諸法能分別邪正是非善惡,悉知無量意趣。(三)咒、總持咒願,神咒非常靈驗,總持無量義。有的能呼風喚雨,役使鬼神。現在有些失傳。與鬼神溝通,第一要誠,第二咒的音要正確。(四)忍、安忍,成就堅固修行,於所聞法,得精進忍,不為境緣所動,贊不喜,罵不憎。

  大神具足不可思議大神秘的陀羅尼。能除一切障礙障礙有三大類,見思、塵沙無明。神咒有力量破除此三重障礙大明是咒的別名,明是光明清凈。佛在楞嚴會上放頂上光明,光中化佛送出五會楞嚴神咒,以大光明眾生無始劫來的痴闇,能照破無明,破除黑暗。無上是最殊勝,無等等是一切諸法都不能與它相比,把這個般若智慧讚歎到了極處。菩薩依它成就了究竟圓滿,三世諸佛依它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可見四句讚歎非常恰當。就凈宗修學而言,就是無量壽經上所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仔細觀察,此一句佛號即是咒語,完全是梵文音譯,確實是大神咒,它有不可思議無比神力。過去灌頂大師說凡夫常常想消除業障業障深重的人,所有一切經法懺法都不能消掉時,念『阿彌陀佛』可以消掉,可知這一佛號就是大神咒。

  楞嚴經上說,大勢菩薩與五十二同倫,向佛自述往昔得道因緣。此五十二指菩薩位子,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加上等覺、妙覺,共五十二位。換言之,大勢菩薩從初發心一直到圓成佛道,就是用一個方法,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簡單容易,直捷穩當。此一句佛號能斷見思煩惱,破塵沙無明,這不是大神咒是什麼?大勢這一的人物,就用一句佛號盡了四十一品無明圓成佛道,我們沒有一絲毫懷疑。隋唐時代大德們把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法作一比較,公認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一切經中之王。再將無量壽經華嚴作比,認為無量壽經才是真正第一經。華嚴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才達到究竟圓滿華嚴會上的法身大士們到最後如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們修行就不圓滿。無量壽經自始至終均是宣揚西方極樂世界依正庄嚴它是華嚴歸宿,一切法身大士的結局,與華嚴相比,就把華嚴比下去了

  無量壽經有九種譯本,夏蓮居老居士擇其中最好的五種譯本編成現在的無量壽經會集本。經文分四十八章,大家都知道在四十八章中以第六章為第一,詳細述說阿彌陀佛所發四十八願,介紹西方依正庄嚴。四十八願中以那一願為最重要呢?古大德幾乎公認第十八願為核心,第十八願說的是十念必生。重重比較,認清楚,六字洪名是無上法門,是整個佛法的精華,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無上神咒,其功效能除一切苦。

  苦的種類很多,簡言之,有三苦、八苦。三苦是苦苦、壞苦、行苦。八苦是苦苦的細說。八苦中生老病死,任何人均逃不過。身處有求不得苦,眾生有無盡的慾望,求不得就苦了。有愛離別苦,人、事、物、往往稱心如意的偏偏要分手離別。有怨憎會苦,不喜歡的人、事、物、想離開,偏偏離不開五陰熾盛苦就是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妄想分別執著,像猛火一樣的燒著,不會心靜五陰熾盛是因、是造業,感受前面七種之苦。此處還有壞苦,一切色法物質會壞會變,是無常的。還有行苦,心中念念生滅不停。一切法歸納為色心二法。壞苦是對色法說的,行苦是對心法說的。

  佛說戒定慧三學,戒學教我們剋制,要一切忍耐,這是修學的基礎功夫深一層即得定,定能伏煩惱心中清凈平等,但還是不究竟。總目標般若智慧,慧若開了,苦就滅了佛說煩惱菩提,轉生死涅槃。定不能轉,慧能轉。般若智慧現前,能把無始劫來所有煩惱習氣轉化成大菩提。佛菩薩以此善巧方便度化眾生。無盡的智慧德能原來是由煩惱變化而來的,所以煩惱菩提是一不是二,生死涅槃是一不是二。除苦除得這么圓滿究竟,真實不虛。般若法門歸結到一句萬德洪名上,更顯示名號功德不可思議。能持名號之人,不僅修念佛三昧念佛三昧,諸經稱之三昧之王,實在這一句名號乃究竟圓滿的大般若。在無量壽經中可找到證據世尊彌陀之稱贊,稱之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也是十方三世諸佛如來之讚歎。如此乃能肯定彌陀名號是『無上咒、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此段經文是結顯開密,本經共有二百六十個字,最後三十一個字是密說,前面是顯說。密說即佛門中常講的咒語。咒以不翻為原則咒語有五不翻,這是唐朝玄奘大師譯場所立的規矩。(一)咒語是佛的密語,只有佛明了,等覺以下菩薩均不知其義。(二)咒語每字每句均有無量義。研究大乘經時,知道顯說的經文亦含無量義,法味無窮,久讀不厭,何況如來神咒。(三)咒中有許多鬼神名號,佛呼喚鬼神令其保佑修行人,故咒中並不完全包括世間語言。(四)咒亦為諸佛的密語,如軍中口令。誦咒無往不利,一定能得諸佛護念,龍天保佑。(五)誦咒蒙諸佛如來不可思議神力加持。有如此許多意義在其中,故玄奘大師以存其音不翻其義為準則。密為深奧難言之義佛法中絕無秘密可言,凡是秘密必有不可告人之處,如果心清凈,正大光明,那有秘密可言。佛法是深密,義理深,非淺根人所能理解,故稱為深密。因其義理太深,若非上根利智,即不對他說,不過有時也透露一點消息。

  經論中說修持,勸大家讀誦為教法之一。讀誦時往往一面讀誦,一面思維經中意趣,如是則心不得清凈思維想像研究探討都落在第六意識,決定障礙開悟的門徑,很難成就三昧。自古以來解悟者多,證悟者少。證悟要由定慧契入,而老實人可由讀誦得到三昧大開圓解。所以說讀經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中人以下習氣很重的人,展開經本就會望文生義,此類根性的人讀經不如念咒,念咒不明其義,故不起分別妄想,容易得到三昧,此密法修學的殊勝處。

  玄奘大師不翻密咒,我們也不必勉強解釋。古大德亦有解釋者,如前清灌頂法師在其楞嚴註解中,對楞嚴咒有詳細的解說,密咒變為顯說,是否如法則不敢說,不過諸大德們仍以不解釋為宜。許多經典,顯說之後仍有密說,密說還是解說顯說中要義,不過言辭簡要,故又翻為總持。因此只要了解顯說就夠了,密是顯之密,顯是密之顯。咒語最重要的音要正確,所以密宗非常重視上師口傳。

  心經介紹到此地已圓滿。佛希望一切眾生快速圓成佛道,並不希望我們聞法之後,修三大阿僧祇劫,此並非佛之本願。世間父母者,希望兒女經歷小、中、大學、研究所、博士班完成學業。也有父母希望兒女是天才兒童不需要經歷這求學歷程,十三歲即得博士。佛菩薩眾生亦如此,希望有上上乘人,不必經歷菩薩五十二個階級,在一生中即能成佛。這種人是有念佛的根性。無量壽經告訴我們這一句『阿彌陀佛』是無上神咒,不僅包括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法,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一切法亦都包括在內,所以它是第一神咒,第一個大總持法門。盡虛空,遍法界,無論什麼根性眾生,遇到彌陀名號,沒有一個不得度。即使五逆十惡亦能得度。有人說佛既有如此大能,為什麼不把世間苦難之人一齊度脫?答案是這些苦難人不肯接受佛的教誨,不能依教奉行,與佛無緣,佛不能度無緣之人。這個念佛法門是給善根福德因緣均已成熟之人修的。無量壽經上說,阿闍王子等聞佛介紹西方凈土發願將來成佛亦如阿彌陀佛。此念頭在心裡,但未說出。佛有他心通,知道他的心意,告訴大家,過去生中阿闍王子供養四百億佛,聽到此法門只生歡喜心,而未發心求生凈土。今天我們聞此法門即生信心,一心持名求生凈土,比阿闍王子善根福德因緣多多了。知道西方世界確實殊勝,一心一意求願往生,這個福德大了。一往生即頓超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得到阿彌佛果地上的成就佛號如非圓滿秘密神咒,如何能令業報深重凡夫,在短短期中,盡伏無量業障往生佛國。

  佛教大德,教宗般若,行在彌陀者不少。民國以來一位是江味農居士,一生用四十年時間研究金剛經,完成了一部金剛經講義,近代往生傳有他的小傳,還有一位周止庵居士,也用四十年時間研究心經,寫成一部般若心經詮注,已印了許多版。這兩部對於法相名詞的註解,至為詳備。過去李炳南老師在大專佛學講座,即採用金剛經講義作教材。專心念佛,真正能得到般若真實智慧。顯說是叫我們開智慧,幫助滅煩惱障。密說是叫我們把分別妄想放下,恢復清凈心,滅罪除障,是大福德。在修學中最怕妄想執著楞嚴經說:『知見立知,是無明本。』又說:『狂心不歇,歇即菩提。』一句佛號念到底,放下身心世界,大般若即現前。

  附註:

  1、三細六粗在大乘起信論中說之最詳,其言曰:『依不覺故生三種相,與彼不覺相應不離。』這三種相是:一者無明業相,二者能見相,三者境界相。又說:『以有境界緣故,復生六種相。』這六種相是:一者智相,二者相續相,三者執取相,四者計名字相,五者起業相,六者業系苦相。此九種相亦可配合十二因緣:1、無明業相配無明與行,2、能見相配識,3、境界相配名色六入,4、智相配觸,5、相續相配受,6、執取相配愛,7、計名字相配取,8、起業相配有,9、業系苦相配生與老死。欲知其詳,請讀大乘起信論。

  2、忍字不只含有忍耐,還有忍可,安心順受之義。安者安住,謂其心不動,一心正受。忍又分三種:(一)生忍。忍受人事間的種種毀辱苦迫加害,不生嗔恨,遇拂逆事不著相,應作滅罪觀。(二)法忍。(甲)於非心法之寒熱風雨飢渴老病死等能忍而不惱怨。(乙)於心法之嗔恚憂愁等諸煩惱能忍而不厭棄。又一解釋,吾人能遵照佛法實行,安心順受,無絲毫參差謂之法忍。(三)無生法忍。修諸法不生觀,而得妄念不起,其心已正受此法不動,名曰無生法忍。大智度論曰:『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無生忍。』

  3、知見立知,即無明本。這兩句經文出自楞嚴經卷五。知見立知句中之兩個知字意義不同。第一個知字與見字連在一齊,知見是一個名詞,指六根之根性而言,或稱本覺,即性體本具的明照之性。下一個知字是知覺,乃向外逐物感覺思維之分別心。六根根性照物,尚未起分別時,寂然照了,不立妄知妄見,乃清凈真心,本覺常住,不隨分別,不隨動靜。一旦立知,即於剎那間起了分別,意識發生作用,生出我與我所,一切過患,隨之而來,乃是無明之本

  4、五蓋。佛學的名數。蓋有蓋覆之義,能蓋覆心性不生善法,共五種:(一)貪慾蓋、執著五欲之境。(二)嗔恚蓋、於違情之境,懷忿怒之心。(三)睡眠蓋、心昏身重,不得其用。(四)掉悔蓋、於己作之事心生悔惱。(五)疑法蓋、於法猶豫而無決斷。

  一九九四年四月記於美國西雅圖市

  《楞嚴經 · 清凈明誨章》講記

  老法師 講述

  《楞嚴經·清凈明誨章》講記

  (第一集)

  1993/2  台灣高雄元亨寺  檔名:07-04-01

  方丈和尚,諸位法師,諸位同修

  這一學人有機會來到寶剎,應老和尚之命,與諸位同修說一點佛法,結結法緣。老和尚非常慈悲要我講《大佛頂首楞嚴經》,正好是貴寶剎的講堂落成,這好像是諸佛菩薩為我們做了最好的安排。道場的建立,第一部講經,應當是講《地藏菩薩本願經》,我們有了地,要從心理上來建設。講堂落成,確實第一部應當要講《大佛頂首楞嚴經》。在中國自古以來,佛門常說:「開智慧楞嚴。」講堂建立當然第一部要開智慧這是不可思議感應。今天雖然我們不能講全部的《楞嚴在這供養給諸位,但是這一章是《楞嚴經》裡面最重要的一段經文,也足以代表大佛頂首楞嚴》的精神,這的確是值得我們珍惜的。

  在下午,老和尚帶我來參觀這個講堂。我看了之後,非常的歡喜。這個講堂標準的現代化的設備,不僅是高雄第一道場,實在也是我們本省第一個講經的道場。如果我們放眼看大陸,可以講至少是在今天、在現代,這個的道場是全國第一道場。我們今天有幸來參加第一次的盛會,我想每一個人都感到非常的幸運。我們感謝老和尚對我們的賜予,也是本寺、本省的同修在老和尚福報的庇佑之下,才有這樣殊勝庄嚴講堂出現在此地。

  今天這個經本,諸位已經拿到了,經本上面有科判,科判是明朝交光大師所做的,就是《楞嚴經正脈》。科判系在經文上面,我們一看經文內容,就一目瞭然。但是今天是第一天,按照規矩必須要將經題跟諸位同修作個簡單的介紹。

  本經的經題相當之長,我們這個本子裡面是用的簡略的題目,它的全題是:《大佛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總共有二十個字在這個題裡面,依照中國古人的說法,經題有七種原則來立題的。我想同修們一定都很熟悉,這七種就是:「人、法、喻」這是三種;還有是二個合起來的,像「人法、法喻、人喻」,這就是六種;第七種是「具足」立題,題目裡面「人法喻」統統具足

  在本經,這個題目是屬於具足立題。『大佛頂』是比喻,『如來』是人,『密因』、『修證了義』、『萬行首楞嚴』這都是法。經裡面有如來、有菩薩如來是證了果的人菩薩是正在修因的人,所以人裡面有修因證果。如果細說,法裡面有教法、有理法、有行法、有果法,通常講「教理行果」。「密因」是屬於理法,「修正了義」是屬於教法,「萬行」是屬於行法,「首楞嚴」是屬於果法。由此可知,它這個題目確確實實是非常的圓滿,非常的詳細。「如來密因修證了義」這一句是講如來果位上的教理,「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是菩薩因位當中的修證,所以這個題是非常之圓滿。我們按照這個題的意思,逐字來細說。

  《楞嚴經》是一部不可思議經典。在古代,我們大家都知道,佛法是從印度傳到中國來的。中國古時候有許多高僧大德印度去留學、去取經,沒有見到過這部經典玄奘大師印度住了十七年,沒有看到過《楞嚴經》。印度高僧中國來弘法,帶了不少的經典中國來,也沒有《楞嚴經》。這是什麼原因?這是當時印度國王吝法,他們把《楞嚴經》看作國寶;其他的經典外國人可以學,可以傳到外國,《楞嚴經》不肯給外國人學。我們中國法師印度外國人,不肯給外國人學,也不讓他們知道,更不容許這一部經流傳出境。所以這是很長的時間,都沒有人知道有這一經典

  一直到唐朝初年,這是中國佛法黃金時代大乘八個宗都是在那個時期前後建立的,對於中國佛教的影響非常的深遠。智者天台宗的大師,雖然天台宗不是他創建的,但是天台宗確實是在他的手上完成的。所以今天我們講天台大師,一定都是智者;像我們講華嚴宗,一定講賢首大師,其實賢首在華嚴宗是第三代。為什麼稱智者,而把杜順、雲華都忘掉了?因為華嚴在賢首才真正完全。

  智者大師創立「三止三觀」的教義,可以說是老人家從經典裡面悟出來的、發明的,這個「三止三觀是他建立的。在那個時候,有印度高僧到天台山,就拜訪智者大師,聽到智者大師講三止三觀,這些印度高僧佩服得五體投地。就跟智者師說:「你老人家發明的止觀,跟印度的《大佛頂首楞嚴經》這個教義,非常的接近。」這個時候中國人才曉得印度有一部寶典叫《大佛頂首楞嚴經》。

  在那個時候交通不便利,要從中國印度去,只有走路或騎馬,路途非常遙遠,想得到這一部經,談何容易?可是智者大師也非常了不起,聽說有這部經,當然希望能夠見到這部經,給自己做個印證,自己發明的止觀跟佛所講的,到底是不是相同?有什麼差別?他當然非常渴望想看到這部經典。於是就在台山築了一個拜經台,每一天在這地方向西方禮拜,求感應,求這個經能到中國來。他老人每一天禮拜,一天也沒有間斷,一直到他圓寂,拜了十八年。這一精神,值得我們後人敬仰。

  一直到中宗、武則天執政的這個時代印度高僧般剌密帝終於將《楞嚴經》偷渡到中國來。諸位要曉得,《楞嚴經》是偷渡來的,他們國家是禁止這部經典出境的,他是偷渡好幾次才成功。前面幾次,將這部經典藏得很好,但是出境的時候被查到了;查到了,當然不準出境。畢竟他是位出家人印度佛教國家對他有一點禮遇,沒有處罰他,警告他:「你怎麼可以把國家的違禁品偷渡出國。」第一次沒成功。第二次偷渡時又被發現了。有這二次紀錄,法師一出國的時候,海關就特別留意。第三次,他老人家想了一個方法,他把這部經典用很小的字抄寫在很薄的羊皮上面,然後捲起來,再將自己的手臂剖開,將經典藏在裡面,等傷口痊癒了,再申請出關。這一次沒有被檢查出來,就用這個方法經典帶到中國來。

  他從海路到中國廣州登陸。登陸之後,告訴廣州這些寺院高僧大德們,他把《楞嚴經》帶到中國來了中國這些法師非常喜歡,為什麼?《楞嚴經》的大名,我們已經聽了幾十年了,智者大師拜經台拜了十八年,都沒有見到這部經典。一聽說《楞嚴經》傳到中國來了,非常興奮。就問:「經典在哪裡?」法師要把手臂剖開,將經典取出來。不曉得用什麼方法將血水洗掉,就在廣州從事於翻譯,可見得經典傳來非常不容易。

  法師是守法之人國家的禁品傳出去了,一定要受國家法律的制裁,他並不逃避。經典傳到中國,翻譯完成之後,他老人家趕回國,向國王報告:「《楞嚴經》我偷到中國去了,願意請求處分。」實在不得了!雖然不像過去古大德印度求取,或是西方高僧大德帶來,但是般剌密帝用這樣的苦心,把這一部寶典送到中國來,我們今天展開經本,不能不感激般剌密帝大師

  譯場亦非常的殊勝,遇到了房融居士。房融原先作過武則天宰相,後來因為得罪了帝王,被降級貶官,到廣州來作地方官。正好遇到這樁事情,於是他就從事譯場裡面記錄、潤文的工作。所以《楞嚴經》中文譯本文字,出自於房融宰相之手。他是一代的大文學家,所以經本的翻譯,如果講文字之美,在所有一大乘經典裡面,《楞嚴經》第一,沒有任何本能夠跟《楞嚴經》相比的。這是我把這部經的歷史,跟諸位作一個簡單的敘述。

  這部經自古以來註疏很多,我知道的總共有一百多種註解。過去我在台中求學的時代,跟李炳南居士學教,我主修的就是《楞嚴》,所以對於楞嚴經》的註解我收集的很多,我收集的有三十多種,都是權威的註解。現在在台灣流通最廣的是圓瑛法師的《講義》。圓瑛老法師在《講義》序文裡面寫得很清楚,他從二十五歲發心學《楞嚴》,一生專攻《楞嚴》。他在上海建立「圓明講堂」,辦了「楞嚴專宗學院」。過去白聖老法師就是「楞嚴專宗學院」的學生。由此可知,老法師對於楞嚴》所下的功夫

  他的《講義》是在七十多歲時完成的,由明陽法師筆記,他是和尚侍者。這個《講義》在台灣,由於白聖老法師的提倡,所以非常盛行。如果我們對於楞嚴》有興趣,初學入門我覺得還是圓瑛老法師的《講義》適用,他老人家深入淺出,是一部很好的初學《楞嚴入門註解。雖然老法師的《講義》依然不能擺脫古大德所講的範疇,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明了,這部經典確實有相當的深度,如果不是真正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要想透徹的明了,確實很困難

  圓老法師主要依靠的是明朝交光大師的《楞嚴經正脈》。諸位拿到這個本子的科判,就是《楞嚴經正脈》。交光大師是非了不起的人他在楞嚴經正脈》前面有一段序文,說明他註解楞嚴經》的緣起他也念佛求生凈土,大概也是往生的緣成熟了,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他往生,他忽然想到《楞嚴經》自古以來註解很多,但是都不透徹,沒有能夠真正把佛的意思說出來。他有意思把這個經重新做一個註解,就向阿彌陀佛告假,希望把這個經註解完了之後再往生,可不可以?阿彌陀佛准了假,他的病就好了,於是注這一部大經。這個註解,我們通常稱為新注。古注是以長水為代表,長水是天台家的,宗天台的說法。這個不能細說,說起來要很長的時間

  我們大致上了解,《楞嚴》是一部很不平凡、很不可思議的大經,翻譯成中文後,普遍受到中國佛教界,無論哪一宗、哪一派的重視。不但佛門重視,以前的讀書人,雖然不是佛教徒,不標榜是佛教徒,他們也喜歡佛經,特別是《楞嚴經》。所以《楞嚴經》在世法裡面,這些士大夫階級,對它也有非常濃厚的興趣,這是我們體會到這部經典價值

  經題我們把它分成幾個段落來介紹。

  【大—即眾生心。心攝一切世間世間法。故稱為大。在華嚴即一真法界。諸經或名實相。佛性。圓覺。真如。本經名如來藏。其實皆一心也。】

  第一個是『大』,「大」指的是什麼?絕對不是大小之大,大小之大我們容易懂,小朋友也會懂。這個大不是說數量,它是一個贊美之詞,贊美到了極處,沒有適當的詞句來讚歎,不得已用這個大字,大矣哉!讚歎的是什麼?所讚歎的就是眾生心,一切眾生真心,包括我們每一位同修自己。真心就是本性經典上常講「真如本性」,就是我自己的真心

  為什麼一開端就讚歎這個真心?佛在大乘經,特別是《楞嚴經》,《楞嚴經》講得詳細、詳盡,所以叫「開智慧楞嚴」。心包含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佛在《華嚴》上告訴我們,世出世間有一切法,從哪裡來的?「唯心所現」,是我們真心顯現的;佛又說了,「唯識所變」,真心現的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千變萬化,像佛給我們講的十法界依正庄嚴,這個十法界就是變化。心能現,為什麼會有變?識在變。「識」是什麼?識還是心,識是心之作用。心有二個作用,一個作用是能現,一個作用是變現,能現法界,變現十法界依正庄嚴。我們常講:「萬法唯心,萬法唯識。」就是這個道理。所以稱這個能現能變,用「大」字來讚歎它。實在講,找不到其他的名詞,不得已用這個字來讚歎。

  這個事實在一般經論裡面,像《華嚴》稱「一真法界」。有人問:「什麼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真如本性能現能變的世出世間一切萬法,《華嚴》稱「一真法界」,般若經典裡面稱「諸法實相」。世尊在世的時候,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是以《般若經》為中心,怎麼曉得呢?講的時間最長,般若講了二十二年,幾乎占他老人家四十九年講經一半的時間,比阿含、方等、法華涅盤時間長得太多了。所以《般若經》上講的「諸法實相」,「諸法」就是世間法、出世間法,「實相」就是真相。如果用現代的名詞來講,就是宇宙人生真相宇宙人生就是諸法,實相就是真相

  假如有人問:「你們佛教經典很多,《大藏經》浩如煙海,這么多的經典裡面,說的是什麼?」我們要用簡單、很清楚、很明白的詞句答覆他:「《大藏經》雖然這么多,講的是宇宙人生真相。」那就一點都不錯了

  宇宙是我們生活環境人生是我們的本人;換句話說,佛四十九年說了些什麼?說了我自己跟我自己生活環境真相你說這個重要不重要?你了解之後,你能學佛嗎?不學佛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自己生活環境,那叫迷惑顛倒,所產生錯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