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崇·賢宗法師:不曉因緣義痴心枉念佛

  不曉因緣義痴心枉念佛

  ——2011年7月9日賢宗法開示於香海禪寺

  楊柳整理

  一、佛陀的教育,菩薩道義

  我們今天來分享一些佛教的基本常識,有興趣的同修可以以此為開端,親近佛法,改變人生

  首先,我來問大家:什麼是佛?佛不是一尊塑像也不是一個幫助你實現願望的神,他本來是一個覺者,一個覺悟的人。佛在從前覺悟到了「緣起性空」的思想,而後,將這種思想傳授給他弟子讓他弟子再傳授給其他的人。每一個原始的寺院是一個學校有一個德高望重的覺者在寺廟中,其他人來那裡向他學習。學習的人越來越多,就必須要有吃飯的地方,住宿的地方要有僧團組織,漸漸地,佛教就形成了。這種原始寺廟的形制和古代西方的學院很相似,是以老師為中心而存在的。後來,這種形制也發展為今天的大學

  因此,「寺院」就是一個傳播真理教義啟發人的智慧的場所。現在有一寺院僅僅只做到塑佛像燒香拜佛讓人許願,這和佛教原始的建寺理念是不相符的。本來,燒香拜佛只是佛教的一種儀軌這是佛教外在外在。那麼佛教的內在又是什麼呢?其內在應該起到教化人、啟迪人、影響人的作用是一種傳播知識的媒介。

  所以,佛教也就是指佛陀的教育。佛是一位自覺覺他,幫助別人得到自他圓滿老師。每一位佛教弟子都應該向佛學習。學習自我覺悟,然後幫助身邊的人,最後得到雙向的圓滿

  每一位皈依佛弟子都要發「四宏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因此,佛學乃是大丈夫所為,絕不是宵小之徒可以學習的。佛陀的十個名號有一個是「勇猛丈夫」,還有一名號是「人天師表」,這就說明了我們學佛應該努力兩種方向。不但自己要勇猛精進,而且還要幫助別人成就圓滿

  佛教有幾個果位的分別:凡夫天人羅漢菩薩、佛。凡夫是迷失的佛,佛是覺悟凡夫。這幾個果位既然是通過修行達到的,也就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向好的地方轉化,一念天堂,成為佛;向壞的地方轉化,一念地獄,又可能變回凡夫

  今天,你發下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宏願,就是菩薩菩薩是什麼意思呢?它是梵文菩提薩埵的簡稱,原來的意思就是「利益有情」。有情的是什麼呢?就是眾生。做菩薩就是要不斷地利益眾生,不斷地奉獻自己,不斷地成就道業,不斷地斷除煩惱。這世上但凡能夠成就事業的人,往往有一顆利益眾生的心,即使他不佛教徒。比如一個員工人數達到千人萬人的大企業,它的負責人,如果沒有心包太虛能量,是很難做到的。沒有大心量的人很難有持久心,沒有持久心,就很難成就事業

  作為平凡的人可能會羨慕那些名人。但是盛名之人,卻非自由之身。那些明星去商店還得喬裝打扮,過馬路也得小心翼翼,可能活得並不自在。因此,我們每一個人所應該追求的不一定是名聲,而是要追求活出鮮活的自己,活出獨特的自己。這就人生理想境界。如果一直沉淪在與他人的攀比之中,人生失去了本來的面目,也失去了全部意趣

  各位今天能夠聽聞佛法這是無量世以來所累積的福澤所得的一份幸運;如果此刻就能夠有所領悟,將佛法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你的生活在此就會發生質的改變。反之,如果聽過算過,不用它來指導自己的生活,那即使來了也沒有任何意義寺里蚊子一直在此聽經說法,但它還是要吸人鮮血。如果你聽了佛法,回去依舊按照原來的樣子生活,那麼又和寺中的蚊蟲螻蟻又有何分別呢?

  當你走到里來的時候,應該要拿到一把獲取人生寶藏鑰匙,這把鑰匙比任何物質財富更加可貴。佛法運用起來,就能改變自己的人生,否則就如看到寶藏卻空手而歸。

  佛陀思想人不要成為迷茫的人,不要成為邪惡的人,不要成為煩惱的人,而要成為智慧的人覺悟的人

  那麼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智慧的覺者呢?佛陀教育我們要明白「緣起」的思想,明白「無我」的思想,明白「空」的思想,通過對於天地萬物正確理念的覺知來化解生活中的問題。

  二、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

  佛陀悟道時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又認為「萬物皆隨因緣和合而存在,隨因緣離散而消亡。」我們就從「因緣觀」的理念上來做一個理解。

  人在看待問題時,容易將事物看作是固定的、持久的、不變的,或者說,人都有保持好的狀態,規避不好狀態心理需求。當大家獲得一個自己喜歡東西時,就希望能夠一直擁有這樣東西;當大家結婚的時候,總是希望愛情能夠永存;當我們年輕健康時,也希望這種好的狀態能夠一直保有;當我們朋友相交時,總是希望友情能夠恆久不變,堅固似金。最根本的是,人都渴望永生,渴望不死,渴望恆久燦爛,遠離一切苦。這是一般人所理解的生活狀態,即在寄願中渴望「美」的永存,渴望「有」的堅固

  然而,這種狀態可能達到嗎?以上所說的願景,沒有一樣是可能的。身體健康一直都在變化,情感則更加容易改變。我們有時會批評那些感情的叛徒,今天結婚,明天離婚,朝秦暮楚。但是,即使兩個在一起五十年、六十年七十年對於整個宇宙來說又何嘗不是猶如朝生暮死,一閃而過呢?因此,一個人不能用自己的價值觀去評判別人,別人也不能夠來衡量你的生活方式。每個問題思考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結果也就不相同。學佛使你能夠獲得一種智慧,這種智慧不是貪生畏死的,也不是嫌貧愛富的,它能夠使你在任何一個狀態都得到受用,使你在每一個狀態中安住,沒有好和不好的區分。這種智慧能夠通過禪修落實下來。

  否則,如果你活著完全是依託著某一樣東西的話,那樣東西消失了,你的生命也就淪陷了。好比你覺得孩子就是你的全部,那麼如果有一天他生病了,離開你了,你的生命也就完結了嗎?這種思維是需要扭轉的。

  昨天,我們這里有些朋友在討論「靜心」的問題。他們看了功夫熊貓2》,覺得很有啟發,認為人只要靜心,就沒有什麼不可能。我對他們說:「一個人想要靜心,一定要有胸懷,大願景,大方向才有可能。不然的話,即使通過深呼吸讓自己靜下來,只能得到一刻的清凈這是不究竟的。設想在你打坐的時候,你的企業突然倒閉了,你還能靜心嗎?」如果你將一樣東西為你生命的全部,你就沒有辦法得到根本的靜心。如果你能夠將生命當作一個無常過程,將原來所注重的東西全部都梳理一遍,能夠將生和死、名和利全部視若糞土,將它們客觀地看作是短暫存在的過程,你的人就能時時靜心,時時喜樂就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經常和一些小姑娘講,如果沒有經歷過離婚、失去孩子痛苦,只是因為某個人不理你或者失戀而痛不欲生,那你對於人生的認識就太淺了。苦難對於一些人來說是巨大的,對於另一些人來說可能根本就不存在。為什麼面對同樣的失戀,有的人睡一覺就沒事了,有的人卻要選擇了結自己的生命,因為他對於苦難的理解是不同的,他們的思維方式是不同的。

  人生在世,每一樣東西都在不斷地變化;它們在無形中漸變,而不變的表象,有時迷惑我們的眼睛。我們足下的河流,目前的繁花,頭頂的星空,它們無時無刻不變化,無時無刻不運動,但是我們的肉眼過於渺小,有時拘泥於它們的形貌,而忘記了它們變更的本質。

  佛教說,我們的身體無常觀念無常世界無常哲學家一直在爭論,那個小小的孩子和那個垂暮的老人何以被認定是同一個人,他們的形貌、思想狀態一切都變化了,那麼不變的究竟是什麼呢?為什麼我們生下來的時候月亮是這樣,死去時它依舊如是呢?我們的生命與幾百萬億年的地球生命相比實在太短暫了。那麼,今天誰讚揚了我,誰侮辱了我,這些事情還值得我們去掛懷嗎?

  因此,我們應該用超脫、瀟灑的心態來看待世間事情。惟其如此,我們才能夠活得更好、更快樂也能事情處理得更好。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能夠如是正確理解事物運行的方式世界存在的規律。大凡有所成就者,皆能從事物的存在中解讀出一種規則。

  我經常用佛教緣起性空的思想來解讀企業運作的規律、運行的方法,將這些思想企業家分享。為什麼佛商這兩種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存在可以有共融共通的地方呢?因為,從「道」的理念上說,它們是相通的。在道的層面上,佛教不僅與商業相通,與家庭幸福、美容養生等都是相通的。無論是做生意、成立家庭,還是交朋友都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上來做思考,不要總是以我見、我思、我想、我慢來看待問題,而要自利利他,多奉獻少索取。這不是佛教世間事業的相通之處嗎?

  學佛者隨時觀想事物的變化,能夠認清事物生住異滅的本質。我常想:「當我一生下來的時候,我的必然結局就是死亡。那麼在死亡來臨之前,我能夠做些什麼?」當我擁有一東西的時候,我就會想,下一秒鍾失去它,我又會怎樣?來是去的必然前提,一樣東西來到你身邊,就必然有離開的時刻。

  很多年輕人認為,愛情至高無上的。但是如果你去問問老年人,他們會告訴你,身邊的另一半相處久了,毛病一大堆。世間並沒有完美愛情完美的人完美的物,有的只是無盡的理解與包容。別人是這樣,你自己也是一樣。

  這就佛教中的無常思想、變異思想當你能夠用這樣的思維來理解事物人生就不會再有悲傷。

  三、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

  人世間三種富貴:第一種是憑藉自己的能力得到的富貴,有如山中繁花,春開秋落,瞭然自明。這種富貴能夠持續到你生命的盡頭。第二種富貴是憑藉一時的戰功,憑藉他人得到的,有如盆中之花,澆灌則活,廢棄則死。第三種富貴全憑機會得來,今天把你提拔起來,明天就可以將你貶謫遠地,有如瓶中之花,有枝而無根,雖鮮活可人,但朝生暮死,不可長保。你選擇哪一種富貴這是勇猛精進可以達成的。但是無論是哪一種富貴,最終都要歸於塵土。因此,學佛要求我們超越外在名利得失,關注內在的豐足

  如果不能觀照到這種無常,超越人生名韁利鎖、生離死別,那麼即使獲得寧靜也不可能持久。這種寧靜是短暫且狹隘的,一旦遇到一點困難挫折,就又馬上起嗔恨怨怒之心,一念進入地獄了。

  如果能夠觀照到這種無常,那麼就能做舉世皆譽而獨醒,舉世皆謗而獨立。這話說來簡單,一個人稱讚你,你可能沒有感覺,能夠保持自己內心寧靜,看清自己的本來面目;但如果稱讚你的人多了,可能就難免會飄飄然。因此,一個自矜自傲的念頭升起,就馬上要看住這個話頭不可以任由這種念頭持續下去。如果要做到安之若素,不受外界影響,就必須明白人生的著力點在哪裡,聚焦點在哪裡,大願景在哪裡。

  所以在我們禪修的過程中,要好好地反省自己,觀照自己的內心

  太平禪師曾用木頭做了六個骰子,每個骰子的每一面都只有一點。凡有人問道,他就將六顆骰子一擲,問:「你懂不懂?」

  若對方稍有猶豫,他就揮杖趕人。

  這六面都是幺點的骰子就是你的自性,就是你的本來面目也就真我他不會隨著時間的改變、外界的毀譽而改變,他是了了常知、分明如月的,你就是一,一就是你。看住這個一,就守住了自己做人的核心。這個一里沒有偏執,有的是大智慧,大自在

  我很喜歡阿姜查尊者一句話:「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我們的心可以超然物外,但是行為一定要與世人接合。我所理解的普法就是要把佛法深深地種進每一個人的心田當中。通過認識佛法使他們改變人生,得到巨大的喜樂,徹底解脫煩惱這就是我們苦心經道場意義所在。我們也深深希望在香海學習過的每一位同修能夠將他在這里所學到的東西回去以後和身邊的每一個人分享,利益更多的人。因此,我們會無償地印發許多許多的小冊子給大家。只有做事情的時候沒有任何欲求,才會做得很坦然。

  這也就因緣無我緣起思想在生活中的具體運用。今天的生在若干時間以後就會變成死,今天的得到在若干時間以後就會變成失去。反之也是同理,今天問題的爆發在若干時間以後就會得到解決,今天的軒然大波在若干時間以後就會變得風平浪靜。遇到苦難的時候,不要畏懼它;遇到好事的時候,也不要得意忘形。事情是在兩端中反覆變化,因此保持住平靜的心比隨波逐流要明智得多

  昨天已經過去,明天尚未到來,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當下吧,因為人生就是由很多個當下所組成的過程。禪修就是要我們把注意力不斷地吸引到當下,持續下去,你的生活就不會再生苦惱,再生掛礙。

  四、勇破思維壁,勤耕心中

  人為什麼要朝向一個定勢去思考問題呢?如果大家的思維朝向都是一樣的,很可能就會產生出很多的不幸。有人說中國的房市是被丈母娘們炒起來的。因為每一個母親都會要求女兒人時一定要有房子,沒有房子就多加阻撓。這就導致了兩代人的不幸福。為什麼都要房子、車子、票子作為衡量婚姻幸福與否的標誌呢?這種衡量可能本身就是荒誕的。

  我在普陀山認識一個女孩子,十幾年以來一直是好朋友。她是一個酒店的前台經理,她的先生是一家酒店的保安。她一直覺得先生這種安分的生活狀態很好,白天上班,晚上回家,有時找朋友喝個小酒,沒有很大的夢想,平平淡淡,過得很幸福。這樣的一位先生,如果是和某些大城市的女孩子相處,肯定要天天被罵,覺得沒有上進心啦,不能給她好的生活啦。可是誰規定好的生活就是要有名車、豪宅呢?誰說平靜安穩就不是好的生活呢?只是某些思維定勢令人自生煩惱,迷失自性而已啊。

  還有一朋友,原本生活好好的拿著一份穩定的工資。可是他看別人炒股票,一夜暴富了,就把自己的房子抵押了,去炒股票。沒多久大盤猛跌,他所有的積蓄都沒有了,房子也被沒收了,他覺得自己除了自殺別無選擇。早知現在,何必當初呢?老老實實過生活,平平淡才是真。沒有一技之長,想要依靠投機的方式獲得財富,即使獲得,也會很快失去的。

  有一老闆很有智慧,她對我說:「別的老闆都去學習企業管理、教練技術、投資、金融等等。但是我覺得,一個沒有福的人,學再多也一無所用。一個有福的人,不用學習什麼技術,自然會成功。」這句話中了事物存在的一些規律。一個人勇猛精進固然重要,但是命中的定數要我們抱著隨順心態來面對,不要強求自己做一些做不到的事情。既精進,又隨順,同時注意積累福報,這才是正道

  你看那些突然中到六合彩的人,沒有幾個能夠得到善終。本來拿著工資擁有很平靜生活,一旦發了橫財,親戚朋友目的,炫富而遭橫禍的,真是不勝枚舉。所以,不要想著依靠這些邪門歪道來發財,不如紮實地學習一些東西,積累一些福德,慢慢努力反而會更好,也更符合天道。我們積累的過程也就是在廣種福田基礎打紮實了,才會有成功的憑臨。

  武則天之所以能夠成為一代女皇,也並不是一日之功。當她還是一個才女的時候,她就在太宗身邊做文案侍女,認真觀察太宗怎樣處理事情。後來,高宗總是生病,很多事情委託給武則天來處理,慢慢地,她就成長了起來。

  古話說「水到渠成」,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在生活中慢慢培養自己的人格,長養自己的福德,提升自己的能力時間到了,成功自己歸附於你。

  有人問我師父你如何用僅有的三十萬資金,使香海禪寺發展到今天這個程度呢?我對他們說,三十萬啟動資金,只是一個火星而已,前面二十年我在普陀山教書所積累下來的人脈才真正是香海發展起來的動力

  任何一點點的成績都不是憑空能夠得來的。世界上學計算機的人那麼多,為什麼比爾蓋茨有一個,喬布斯有一個呢?多少人進軍股市,為什麼巴菲特只有一個呢?不是應該屬於你的錢財就不要去掛念,你所擁有的錢財就好好去珍惜

  這次來到這里禪修的鮑先生夫婦他們的女兒鮑雲我很熟悉。這個女孩子非常優秀,第一次來到我們禪寺,就把我們的雜誌寄給了她身邊所有認識的人,因為她覺得好東西應該和大家一起分享。正是這種精神使她累積了許多正面的能量。她結婚的時候,上海市最著名的司儀願意以最優惠的價格為她主持。這就是她的福報

  我們剛成立香海讀書會的時候,許多好書我們每本都購買了好幾千冊,發給周圍的朋友,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拿出二三十萬資金來買書、贈書。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我們認為,香海禪寺應當是一個弘揚佛教文化的現代化道場,應當要利益有情。別人只要有需要,我們就盡力寄給他們。只要我們有好東西,就一定要和別人分享。這就是利他的思想布施思想。我們幫助別人,不要求什麼回報,我們的內心就會很快樂、很富足,回報也就自然歸附的東西

  名望與地位、財富與影響都是人格與福澤積累起來以後的附屬品,隨著德行能力的提升,很多東西自然而然就來了有的人利用旁門左道,通過詆毀別人取得某個位子,這個位子即使被你得到了,也肯定做不長。當你一直想的只是與別人爭,與別人搶,那麼最終也只能是狗咬狗,一嘴毛。

  佛法就能讓我們從原有的局限中解脫出來,不斷地自我超越、自我提升。當你能夠看透名聞利養、死死生生幻象以後,你就能非常喜樂地活在這個世間,每一秒鍾都很快樂而不再被那些塵世的競逐所綁縛。這時候,你就是一尊佛。

  最後,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個廟,廟里有個年高德劭的老和尚。他為人正直學問精深,山下的村民們都非常信任和仰慕他,經常上山供養有一次,山下村裡的一個非常漂亮姑娘突然懷了孕,消息一經傳出,父母覺得非常丟人,恨不得打死那個姑娘。他們逼問那個姑娘孩子父親是誰。姑娘沒有辦法,就說是山上老和尚。那些村民知道了,都非常氣憤,從此以後就百般唾罵、侮辱那個老和尚孩子生下來以後,那個姑娘父母就把他扔給了老和尚,並說了許多難聽的話。老和尚說:「是這樣的嗎?」就很淡然地接過了孩子。為了給孩子餵奶,老和尚天下化緣牛奶村民們吐口水、羞辱他,他都忍受了下來。過了一段時間,那個姑娘實在看不下去了,就跟父母說了實話,原來那個孩子不是老和尚的,而是隔壁那個賣梨的年輕人的。那些村民感到慚愧極了,紛紛上山對老和尚表示歉意,姑娘和她的父母也上山跪在老和尚面前請求原諒,並接回了那個孩子老和尚也只是淡然說了一句:「是這樣的嗎?」

  這樣或者那樣,各種情況都是應時而變的,不到下一個轉折點,解釋與掙扎也都是無濟於事的。在時時變化的世界中,唯一能夠保持平靜的,就是你自己的心。那個老和尚真正做到了「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這就是禪修對於生活的改變,它教你勇猛精進,更教你「一動不如一靜」。

  五、答此胸中問,釋爾瞭然心

  最後的時間,留給各位同修提問。

  同修一:請問師父觀音殿落成的時候,請觀音像的時候是否需要開光

  賢宗法師:實際上,開不開光都是一樣。我們前面說到拜佛、拜菩薩是為了學習他們身上精神儀軌是其次的。如果要舉行儀式,那麼在儀式開始之前,只要將新請進來的佛像用紅布蓋住,將門窗打開通風,等到開光儀式舉行的時候,將紅布取下就可以了。

  同修一:那麼寺廟的建設有什麼講究?

  賢宗法師:凡所有建築,總有一定的講究。這個講究是為建築的功用定位服務的。如果是禪宗寺院對於禪堂就會特別重視;如果是講經寺院對於講堂就特別著力;如果是一般的旅遊寺院,就要形成山門殿、大雄寶殿、鍾鼓樓、左右配殿、法堂等布局才能使遊客感到舒心。

  同修一:我曾聽一位密宗師父說起「中陰身」的事情,不是很明白,請教師父

  賢宗法師:佛教確有中陰身的說法。一個人從斷氣之後到投胎之前的時間就被稱為「中陰身」,也稱「中有身」。一般人的這段時間有七七四十九天,四十九天以後投胎。再次投胎不一定還會為人也有可能進入天人道畜生道、鬼道等等。大善大惡的人不經歷中陰身而直接投胎,善者進入極樂,惡者墮入地獄。人死以後不直接成為鬼,而成為中陰身。中陰身是一個凈體,他只有一小孩的大小,大概是六七十公分,但他的色身非常微細,連銅牆鐵壁都能穿透,是無表身。

  有一次,一位領導我說他自己休克的經歷。他說,在他休克以後,他感覺自己成為了一個能量體。這個能量在一片漆黑的環境當中,很遠很遠地方有光,那個能量體便用最快速度穿過時光隧道,向著光明飛去。這個狀態就像我們所說的中陰身投胎一樣。

  同修一:佛教中的坐化是怎樣的?

  賢宗法師:佛教中的坐化有幾種。高僧大德感到自己大限將至時,有的會自己產生出一把火,將身體焚掉;有的就提前遁跡山林;還有的高僧坐化以後真身不滅,會化作真身佛。禪宗六祖真身佛現在還保存著。我們會對一些老年人說,當感到自己大限將至時,應該馬上把自己的心安頓下來,只有平靜、不畏懼,才能進入到上三道,否則就很容易邪惡的下三道的負面能量所吸引。

  同修二:請教師父我在禪修時無論使用數數還是什麼其他的方式都靜不下來,怎麼辦呢?

  賢宗法師:不要在意自己靜還是不靜,越想靜就越靜不下來。用一個舒服姿勢坐下來,如果數不到十,就數三,數到三再從頭來。妄想一起來的那個瞬間就看住它,不要等到想了許久以後才回過神來。初期練習打坐,有妄想紛飛的情況非常自然,堅持修坐,慢慢會有精進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阿彌陀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