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崇·賢宗法師:陽光心態與幸福人生

  陽光心態幸福人生

  楊柳整理

  ——寧波中信銀行中層幹部培訓班賢宗法開示

  幸福的人給我們的感覺就像通過望遠鏡的目鏡所見到的美景一樣:眼前的仙境似乎近在咫尺,卻又遠在天涯。「幸福感」在常人那裡,有一個「遠距離增強法則」。我們譬如是站在一個同心圓的圓心中,以我們眼光看去,自己是最不容易獲得幸福的,因為每天面對著自己瑣碎的生活家庭工作健康等問題,這些麻煩時時困擾著我們。與我們越是親密的人你就越不容易看到他們身上幸福,因為你深知他們的生活狀態和種種煩憂;而越是我們所不熟悉的人也就是離我們所在的圓心距離越遠的人你會很輕易地感到他們的幸福。比如一個和你擦肩而過的三口之家,一個坐在咖啡廳里抱著咖啡發獃的年輕女郎,或者一個和你素不相識的正在玩樂的孩子,你都會覺得他們是非幸福的。

  為什麼幸福會呈現這樣的狀態呢?為什麼你對生活了解地越詳細,越具體,就越會產生煩惱呢?佛教認為,不幸福來自於不正確的認識。我們說「由愛故生怖,由愛故生憂」,你對自己愛得最深,於是自己的煩惱越多你也很愛自己的家人,因此家人的問題也顯得很多;而你會以一種天然的、無欲求的眼光看待一個陌生人,因此他們是幸福的。

  我們今天的開示,就是希望大家能夠從佛教思想中獲得某些人生智慧,從而由更開闊的境界來看待一席生命佛教要求我們從事物的成住壞空,人的生老病死自然的四季嬗替等更為究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理解宇宙,洞見人生當你能夠明白這一切時,你就發現人生是何等的簡單,何等的自然。你必能以和悅之心來看待健康家庭工作

  如果沒有對人生進行反思,那麼你的人就會呈現出一種渾渾噩噩卻自以為清醒狀態。你與別人談論的無非就是才色名食睡而已,卻還會因為一時的得失而手舞足蹈,難以自持。你今天看到一個美女就開心得不得了,豈不知紅女白婆地變化只在剎那之間;或者因為得了什麼好處、升上什麼位置就沾沾自喜,豈不知花落就是因為它有綻放的時刻。

  今天我所講的,都是我自己人生中一些思考的斷章,因為我覺得只有自己親身經歷過的,才算得上真正的人財富,也才更有感染力。

  一、打開心量——悲喜萬緣一念間

  有人問我會用怎樣的一句評價自己到目前為止的人生。我說:「打開心量,放下自我。活在當下,奉獻真愛。」包容別人的深度和看待事物的高度決定了我們的幸福程度。為什麼要強調人生的高度呢?我可以用莊子》的比喻來回答:一隻小鳥飛翔的高度和一隻大鵬飛翔的高度不可同日而語,它們所見到的世界也完全展現出不同的面貌。小鳥認為水塘就是大海,因為它所飛行的距離決定了它一輩子不可能看到大海。這時,如果大鵬小鳥大海是如何如何廣闊無垠,小鳥一定也會嗤笑大鵬人說夢。這就是說,高度決定不同的人生。

  我們都知道觀菩薩,她有一點很高妙,她見到什麼人就說適合這個人聽的話,以此度化他們。她絕不會和一個農民談工業,也絕不會和一個商人談風月。這就是「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她深知每一個人所在的高度都是不同的,但是她又不以分別心來看待這些高度,都願意倒駕慈航,一一度化他們。

  從另一個角度說,我們自己的眼睛所見到的事物,我們會指認為生活的全部,進而被眼前的事物所困擾。如果我們想要超越目前的生活狀態,便要打開自己的心量,從更高一層去思考人生這就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我面前的這杯水裡只要投進一塊小小的石頭也會掀起漣漪;但是如果是大海呢?那即使是一艘船沉沒在其中也是悄無聲息。一些小事為什麼會在我心中掀起巨大的波浪呢?這是為我們的心量還不夠開闊。因此我們要超越自己,首先就要打開心量。

  我很喜歡一句話,叫做「心包太虛,量遍沙際」。當我們的心量像太虛一樣寬廣,像恆河沙那麼無可計數的時候,今天陞官或者降職對你還是那麼重要嗎?今天健康還是疾病還會那麼在意嗎?這樣說並不是說讓你冷漠地面對生命,而是讓你專註於當下所做之事過程專心在每一個瞬間。這就是成功的最高境界

  但是人往往心猿意馬,萬念紛弛。站在這裡,想著那裡;工作時想著玩,玩的時候又想著工作。結果什麼事情都沒有辦法完成地很好。西方著名的學府中流行著一句話「work hard, play hard.」他們的圖書館整夜燈火通明,學生讀書非常刻苦,但是一到周末,他們便瘋狂地玩樂、放鬆,釋放自己的壓力。這種狀態就是專註,就更容易將事情做好,也更能體會生命意義

  相反,我們周圍有些朋友常常一邊聽課,一邊發簡訊;一邊和客戶談話,一邊想著家裡事情。處在這狀態中,不僅會給別人帶來不尊重、不專業的感覺,而且自己也會感到非常疲憊。這種狀態中,身體心靈分離,又怎能不感到疲憊呢?

  當我們陷於這種狀態時,就應該及時把自己的心量打開。心量的打開是一個過程,也許今天你的心量是一杯水,但他日也能夠成為一片海洋,只要你願意不斷去鍛煉自己的心量,使它不斷開闊起來。比如今天你因為某件事情感到著急煩惱你就要及時察覺到自己情緒的變化,及時反問自己:「為什麼我會如此在意這件事情呢?為什麼我會因為它而產生煩惱呢?為什麼我不能好好體會飯菜的味道了呢?」我就常常這樣反思,問自己,及時把自己拉回到當下。

  當然,佛教認為每一件事情的產生、發展都有因果,形成今天的果,是由前因造成的;今天所做事情,就是未來的因。但是,心量的開闊能夠使人灑脫自如,心量的開闊能夠生成無限智慧,心量的開闊能夠使人走向幸福未來

  我們國家倡導要「解放思想」,這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一個人要將自己從無始以來所養成的固有思維中解放出來,這也是十分困難的。我們出家人和諸位在家的朋友一樣,都需要不斷地反思、覺醒、超越自己。在我看來,這就修行修行絕非是出家人遠離塵世,全生避禍的行為,而是要融入時代,勇於實踐,在塵世利益有情

  要改變一種習慣絕不容易。比如我的普通話帶有比較重的福建口音,我曾多次想要改變這一點。我問了一位播音員朋友,應該怎樣做才能夠改變。她告訴我說:「要改正發音,不僅要從聲母、韻母開始練習,而且還要從最原始的拼音字母開始重新學起。」這種改變多麼困難,要下多麼大的決心才可以辦到呢?

  一架飛機在空中直飛的時候,耗油量是最少的;而在飛機起飛的時候,或者在空中轉彎的時候,耗油量要多得多。人在改變自己的生活軌跡的時候不也是最痛苦的時候嗎?當我們去修讀一個新的學位,或者學習一樣新的技能的時候,原有的學習和生活就會被打亂,這時不是很痛苦嗎?這時候內心身體都會感到疲憊。這時需要怎樣的精神呢?就是堅持和自我超越。

  我最近也在修讀上海交大的emba,每個月都有幾天要去上海上課,每節課都必須關機,每門課都要寫論文,麻煩得不得了。但這不就是自我超越的絕佳機會嗎?我在課程中感悟到很多,也在修習的痛苦快樂地成長起來。

  最近,我在看《省委班子》這本書,在看書時我悟到一個道理:無論是做什麼事情,在什麼時候,一個人的正知正見正念正行都不能夠有一時的忘卻。一旦你樹立起正確觀念,你的人生道路就會次第開闊起來。

  古來多少聖賢有多少能夠被今天的人所知曉呢?真的是寥若晨星。在他們的故事中,什麼東西影響到今人呢,什麼被我們一直傳頌呢,又是什麼值得我們代代相傳呢?當你知道了這些問題的答案時,你便會明白自己的人生應當做怎樣的思考,應當往何處走。

  生活中,無論是晉升為科長也好,行長也好,都只是一種點綴。當我們明白了這一點,生活才能夠灑脫,更具高度。否則,名韁利鎖就會把我們的靈性全部毀滅,人生也就很有局限。古人說,「澹泊明志,寧靜致遠」,這並不是一種消極看法,並不是說不要精進;而只是讓我們不要執著名聞利養之中,好好地做當下的每一件事情。人的精力畢竟有限,如果你只求在名利勇猛進益,在其他方面就肯定會有所失去。比如我坐在這裡面對大家,你們就只能見到我的正面,而看不到我的背面;我伸出手來,你們只見到我的手心,而我的手背就在它的後面。自然造物皆是如此:一個外表軟弱的人,可能內心強大;而一個不善言的人,可能內心豐盈。

  二、超越自我——靈山只在汝心頭

  當我們內心被一樣東西、一件事所局限的時候,正是我們修行心量的最佳時機。比如我從寧海到嘉興來重建香海禪寺的大殿時,就意識到是一個大工程。我們的大殿高四十多米,佔地四千多平方米,這麼一個龐然大物,不僅要重建,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特色。為了尋找大殿的定位,我特地到台灣去考察。我們都知道,台灣佛教建設比目前大陸的佛教建設要更加現代。我到了台灣以後,心裡就在思考,我們的寺院如果在台灣要怎樣做才能顯出它的特色,而毫不遜色呢?或許今天來大陸參觀或修行台灣同胞還不是很多,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相信慢慢的大陸和台灣宗教事業之間的互動也會漸次增多。到時候那些來自台灣,甚至來自西方世界客人來到我們香海禪寺,我們要以怎樣的理念、怎樣的姿態來使他們感到我們的誠意與眾不同之處呢?如果缺少特色,就很難自己的文化形成。當時,我不僅了解各國佛教的建設,而且還參考了基督教伊斯蘭教等的建設方式,甚至思考了不同文化之間溝通的可能。只有當我們在一個更高的角度上思考問題時,我們才可能完成大願景。

  作為領導,也一定要有超越於自己目前崗位的視野來思考問題。我經常和濮院的服裝設計師分享一點:做服裝設計不僅要知道服裝的流行趨勢,更要去了解汽車、電影、妝發、園林、廣告等多元的流行走向,因為這些都是與服裝的設計密切相關的。這個世界的奇妙之處就在萬物時時處處處在微妙的聯系之中。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曾經對魯肅說,這世上有可見只兵,有不可見之兵。而所謂的不可見之兵就是草木山川、霧蒸雲澤等等。他之所以能夠草船借箭就是用了自然界的霧氣這種不可見之兵。這些東西平常人看來與做將帥根本沒有關係,但是諸葛亮就知道一個將帥不僅要了自己的本職工作,更加要了天地利和人生。這不就是闊達的心量所造就的成功嗎?

  萬物都有其相通的一面。大家在銀行系統工作思維也要超越於銀行系統之上。如果終日只是想著中國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怎麼做有什麼地方值得借鑒,那麼最終還是沒有辦法真正超越其他的同行。古話說「求其上,而得其中;求其中,斯為下矣」,就是這個道理。我們的著眼點應該是在如何提升自己的品質以滿足每一位顧客的潛在需求上。

  我看到《企業思想家》這本書中馬雲的說法也是同樣的。他說,做網路不可以跟著同行思維去走,否則只能是邯鄲學步,永遠都不能有所超越。這就要我們打破思維牆壁,這堵牆一旦打破,人生的高度就不可同日而語。

  有時候事業生活就像一杯水一樣,僅僅只有一杯,你得到了,他便失去了;他得到了,你就只能失去。這時,主宰我們內心幸福的就是看待問題的思維方式。如果我們失去了一杯水,除了失落,能不能反而激發自己的鬥志,自己造一杯水呢?只有思維方式被打開的人才有可能創造奇跡。

  我想舉奧康集團例子來說明心量所造就的奇跡。從前,我們亞布力佛商論壇舉行的時候,我曾經邀請了奧康的總裁王振滔先生來參加。但是事不湊巧,他另有活動安排,於是沒能在那一次結緣。我們寺院的十六個簡訊平台卻在這次聯系以後存下了他的號碼,每天都通過簡訊平台給他發送一條香海簡訊集中的簡訊。因為我們的簡訊都是一些人生的領悟,而沒有宗教色彩。因此,到了年底,奧康集團舉行總裁學習班的時候,他們的秘書邀請我去參加,還告訴我說,王總將我們香海的簡訊編輯成冊,並刻錄了我們的宣傳光碟,作為學習案例,發給他們的高層來進行學習。他認為,一個寺院尚且能有如此之多的創新,那麼一個企業也應該從中學習,進而思考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其實我們的光碟每年發出的都有幾萬張,但是像王總這樣能夠認真思考和解讀的,反饋到我這裡的,還是第一個對於他的學習力和心量,我深深感佩。

  生活不可能是單面的。比如夏日鶯飛草長,萬物雜植。我們喜歡夏天生命的繁盛,喜歡草木的蔥蘢,就不能不同時接受蛇鼠蚊蠅,正是因為有它們,才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夏天。我們的生活,總是芳蕪雜會,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不好,形形色色,千形萬狀,合成了多姿多彩的世界。每一個人都有多面性,每一個團體都有優劣。如果你作為領導,善於將人的優勢挖掘出來,使得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你就是一個好的領導。我們不能要求任何一個人、一件事是完美無缺的,因為這不符合自然的規則。即使是鑽石黃金這樣純粹的東西也不可能達到100%的純凈。

  有一次,我們寺院的慧海法師對我們說,他上洗手間的時候碰到一個學生,那個學生看到他,感到非常奇怪。對慧海法師說:「你們修行人居然也要洗手間哦。」有些朋友的這些偏見比較厲害,看到我們生病了去掛鹽水,或者我們在打手機的時候就會質疑說:「和尚也會生病哦,和尚也要手機哦。」這都是非常好玩的想法和尚也是人,也一樣要經歷生老病死啊。這些想法是由自己固有的知見產生的。

  佛陀說,這個時間是雜亂之地,並沒有完全純粹的事物。正好像肥沃的土地能長成參天大樹也就能使細菌滋生。而這些事物相生相剋,運轉不息。對你來說不好,對別人來說可能就是好;這時是不好事情,可能彼時就變成好的。麻雀蟲子對於農民說是好的,可是它又吃莊稼,對於農民就不好。一碗白米飯在餓的時候吃起來很香,吃飽了再吃就索然無味。因此,快樂快樂是因為我們自身看待問題的方式不同。

  如果你結婚十年以後發現身邊伴侶根本不是當初認識時候的樣子你不應該責怪別人,而是應該反觀自照:我自己不是也在不斷地變化嗎?如果你買了一樣東西,開始的時候覺得非常好用,可是過了個月它就破損了。你應該要由此知道,萬事萬物本來就是有這樣一個生住異滅的過程,不可能一成不變,好的反面就蘊藏在好中間,就像死就隱藏在生的過程中一樣。

  三、利益有情——須把金鍼度予人

  元好問有一句詩說:「鴛鴦綉了從教看,莫把金鍼度予人。」這是說,教綉活的老師在教學生的時候,只要將綉好的成品給學生看看就足夠了,不要把自己的底稿和吃飯的傢伙都教給學生這是害怕學生超越自己,從而搶了自己的飯碗。但是這種想法狹隘的。

  只有當我們把自己所有的東西都奉獻給有需要的人,別人也才有可能以同樣的心來對待我們。這就布施思想,就是奉獻的思想,就是佛教利益有情思想,也是「為人民服務」的思想

  上海徐家匯有些商場早年曾經是將後門關閉的,它們只開前門,意思是只進不出不願意讓客人流失到其他的商店裡面去。但是有一天他們突然醒覺過來,將後門全部打開,而且還做了指示牌,說明附近商場的位置。他們這樣做以後,客流量果然大大增加了。這是什麼呢這是為他們「與人方便」,因此「自己方便」。客人來商場逛,本來就是想貨比三家的,作為店家就是應該滿足客戶的這種需求而不是通過給客戶製造行動上的阻礙企圖截斷客流。當我們為別人打開一扇門的時候,同時也為自己鋪起了一條路

  我們的思想應當是無私的、高遠的,而行動應當是踏實的、利他的。這就像一句詩歌所說的:「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

  我們金融界的朋友,應該有遠大的志向,也應該有宏富的專業知識來解決專業問題,但是我認為更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一顆奉獻、利他的心。如果心中只有金融,沒有客戶,金融就是一樣無情東西,而無情東西是不會對你有任何的眷顧的。

  老百姓心中對於一家銀行的判斷並不是依據銀行背後的資金支持或者什麼專業的投資建議而確定的。對於更多百姓來說,銀行首先提供的就是服務。有的銀行你一走進去,就不想再去第二次了,衛生狀況很糟糕,或者服務人員很冷漠、很不耐煩。有些銀行對vip客戶服務好得不得了,對於普通的存款者就敷衍了事,這樣口碑就沒有辦法建立起來。這樣的做法就顯示出很重的分別心。但是有些銀行做得很好,每一個客戶進去,都非常熱情周到地為他們提供服務,而且效率也很高。

  我聽過一個關於銀行的笑話,有一老師去某家銀行存款。他穿得非常樸素,甚至有一點邋遢。進入銀行以後,他說要在櫃檯取五百塊錢。櫃檯的小姐非常不耐煩,對他翻了白眼,還對他說:「這點錢,你去自動取款機上拿。」這位老師對於這種傲慢態度非常不滿意,就對這位小姐說:「這點錢是不多,但是我要你換成五千張一毛錢的紙幣給我。」

  客戶你這裡存十塊錢還是存十億塊錢,作為服務人員,都不可以有絲毫的分別心。即使對方不了解貴行的取款方式,作為服務人員,還是應該耐心解釋。上面的這個笑話其實是一個真實故事。我們不用評判誰對誰錯,但我們應該要知道,如果不與人方便,自己也就沒有方便可言。

  這就是我所要說的奉獻與利他,對於任何一個服務機構來說,這都是相當重要的。

  四、喜樂生活——掛礙煩惱菩提

  喜樂地欣賞生活這是陽光心態的由來。

  我們每天都在開車,有哪一天讚歎過窗外的風景呢?我們每天都面對家人,有哪一天給過他們欣賞和肯定呢?如果有一絕症降臨到我們身邊我是抱怨還是接納呢?

  人生的結局都是一樣的。為什麼不快樂地接受一切呢?

  有一年輕人世代打漁為業。別人就問他:「你的爺爺因出海打漁遇到風暴而死,你的父親也在海上死去,你為什麼現在還在海上打漁呢?」他說:「因為我喜歡大海啊。」他反問提問者說:「你的爺爺死在哪裡,父親死在哪裡呢?」那人答道:「都死在床上啊。」年輕漁民笑了:「既然他們都死在床上,那麼你為什麼還要每天都在床上睡覺呢?」

  人總是願意去擔心許多事情,殊不知恐懼、擔憂、憎恨、貪婪、掛礙、傲慢憤怒、無慚無愧,無一不增加我們身上毒素,從而加速我們的滅亡。

  健康是由各種各樣的因緣促成的。有一個病理學家曾經解釋說,每一個健康人身每一天都會產生幾千個癌細胞當我們生氣、憎恨的時候,這些癌細胞就會乘以倍數地增加。因此,我們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也必須要喜樂地面對生活的每一個過程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都市白領下班回家的時候,無意中在電梯鏡子里見到自己的樣子。她簡直被鏡中的自己嚇壞了,那個鏡中的女人疲憊、焦慮,面如土灰,眉關緊鎖。她不敢相信:這就是我現在的樣子嗎?真是太可怕了!難怪她每次回家,她的家裡人都是用一種排斥、沉默的態度來對待她。所以,就在那一天,她對自己說:「如果我還是以這樣的狀態出現在家裡,面對家人,以後的生活一定會更加不幸福。」於是她當下決定放下目前的所有焦慮、萎頓,稍稍收拾自己的容顏以後,容光煥發地打開家門,熱情地擁抱了她的孩子,還贊美先生做的飯菜非常好吃。那一天,他們家裡充滿了喜樂。從那以後,她就在家門口掛上一塊牌子,提醒自己,也提醒每一位訪客。牌子上寫著:「當你敲門的時候,請笑一笑。」這塊牌子就是幸福秘方

  如果我們能夠在生活中做這樣一點小小的改變,我們的幸福就會迅速增加,我們的心態也會得到質的改變。

  前幾天我和朋友去福建的時候,幫助他們照相時,就對他們說:「當你內心真正喜樂的時候,你的表情才會展現出最美的狀態。這可能就是你生命中最燦爛的一剎那。」我們為什麼活得很痛苦,就是因為我們有時不斷地否定自己,使自己活得生不如死。這就是自尋煩惱

  我有時候在寺院里散步,見到樹木蔥蘢蓬勃的樣子,聞到鮮花馥郁的香氣都會忍不住走到它們面前,看一看、聞一聞。在那樣的時間里,我對自己說:「人活著,真幸福。」這就是欣賞生活當我們懂得欣賞生命過程,很滿足於自己的狀態的時候,你的心才會打開,你的身體才會放鬆,你的身心才能同時安住在當下。這時,你的智慧也最清明,能夠從更開闊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最近我們寺院因為有新的居士樓和僧寮投入使用,所以一下子買了很多空調、熱水器、床、冰箱等等,錢一下子就花出去了寺院里的客人和很多朋友就開始擔心起來。紛紛對我說:「師父啊,這樣花錢花出去會不會沒錢吃飯,沒錢付電費啊。寺院里有那麼多人,會不會過不下去啊?」我從來沒有擔心過這個問題我覺得我們應該花時間好好考慮的問題是,我們寺院那麼多人能夠怎樣給大家提供幫助,利益到更多的人,以達成我們修建道場的終極目標

  還有的朋友幫我憂心說:「每一個人來,你都送給他那麼多東西,這樣東西都會被你送光啦。」我卻不這樣看,我覺得能夠把東西送出去是我們的一種福分世間幸福的不是不斷往自己身上事情,而是能夠不斷地付出和幫助別人。付出是一種心量,也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福澤。

  五、認知世界——只見四山青又黃

  正確地認識世界佛教中一個重要的課題。

  佛教認識世界方式和我們平時知見有所不同,我們將佛教認識世界方式叫做「正知正見」。

  《心經中有一句話大家一定會感到耳熟能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還有人經常會說出家人是四大皆空」,或說「遁入空門」。如何正確地認識「空」呢,如何正確地認識事物呢?

  佛教世間的一切事物叫做「有為法」,或說它們是「有所造作的事物」。這些法都符合成住壞空的規律,都有一個生住異滅的過程都是無常變化流動的。

  禪宗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問:「和尚在此多少時?」

  師曰:「只見四山青又黃。」

  又問:「出山路向什麼處去?」

  師曰:「隨流去。」

  「隨流去」就是隨著自然運化的方向而去不去忤逆宇宙運行的規律行事。

  佛教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因為因緣相聚而存在,又因為因緣離散而消亡。正如一顆種子的發芽需要陽光、水、土壤、空氣等等要素,缺一不可。植物是這樣,人事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升職或者降職,健康或者生病不也是因為因緣條件的變化而來的嗎?這不是最自然事情嗎?

  但是往往人就是不肯認清這一點,總是希望好的東西能夠永遠為我所有,希望永遠年輕,永遠幸福,這都是不可能的。既然不可能還要去追求,這不是緣木求魚嗎?硬要去追求什麼永恆,不就會產生無盡煩惱憂愁么?人生的不幸福,就是因為我們不能夠正確地認識事物

  常人總是把聰明誤認作智慧,但聰明遠遠不是智慧聰明至多在術的程度讓我們把某件事情做得更好一些,但智慧要我站在事物基本原理的高度上來認識它們。

  事物自生自長本來就有一過程,這個過程自然的,如果想要人為地改變它,最終只能自食惡果。現在整個的社會風氣比較浮躁,人們都希望在最短的時間里完成最多的事情這樣做會產生很多問題。就像一棵小樹苗要長成一棵參天大樹,都需要幾十年的時間。即使利用某種人為的方式在很短的時間內使一棵小樹苗在外表上長成一棵參天大樹,它的內部也會是非常脆弱的,像泡沫結構一樣,一陣不大的風就足以將它吹倒了。

  再比如現在那些填料餵養的飼料雞,它們是在很不健康環境中長大的。人工飼養場為了讓雞更多地生蛋,就人為地把每天二十四小時時間用燈光調成十八個小時。在飼養場中,通過控制燈光的明滅來造成一天晝夜更替的幻覺,使雞多多地生蛋。這樣長大的雞,這樣生出來的雞蛋,裡面充滿了毒素,人吃了能不生病嗎?

  這就人類文明高速發展所帶來的結果。

  人與自然距離已經越來越遠了,人越是覺得自己凌駕於自然之上,就越是忘記自己是自然之子的本質;一旦忘本,必然招致禍患。我們有多久沒有仰望星辰,叩問寰宇之秘辛?有多久不曾涉水過江,笑看兩岸之青山又有多久不曾赤足行走,感受泥土之芬芳?我們都習慣說自己很忙,但是再忙也要自己的心靈靜下來也要知道自己的身體在哪裡,也要自己的身體心靈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當你放下心防,感受生活,這種狀態才是最美的。

  在這裡,我為大家推薦兩部影片韓國的《商道》和中國的《喬家大院》。在這兩部影片中體現出了道的境界與寬闊的人生襟懷,非常值得一看。

  正確的認識是一種智慧,這種智慧必不能產生於邪惡之中。當然,在佛教看來,最終極的智慧是跨越正邪兩面的不二思想。它是一種體證,是一種覺知,是唯有親身經歷,才能知道的。道的境界不可形名,只能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今天我們所分享的陽光心態是一種自我體證的過程幸福人生是一個泛泛而談的概念,而是每一個人都能夠落實的具體做法。這種做法不是通過聽講習得的,卻可以通過我們打開心量,專註當下,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用更高遠的視野去理解人生這些具體的實踐來達成。如果你們願意在生活中試一試,便會得到不可思議的改變。

  最後送給大家一首詩,作為今天分享的尾聲:「佛在心中莫浪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只向靈山塔下修。」修行生活本來是一回事情,靈山和我們的心本來也是不二的,祝福大家都能夠通過自己的修行或感悟,獲得陽光心態幸福人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