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整理
各位同修:
大家好,歡迎來到香海禪寺體驗企業家禪。我們的企業家禪修班到今天已經是第八期了,主要以分享佛家思想和企業管理圓融的佛商之道為主要課題。
首先,請大家來看看佛教發展的歷史:佛教被公認為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以世尊「初轉*輪」(釋迦牟尼悟道後第一次開始宣揚佛法)為標誌,佛教成立距今至少已經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那麼,這樣的一個組織,它是靠什麼樣的力量,在這歷史的長河裡火盡薪傳,世澤綿延的呢?而且往往在經歷了一次大規模的滅佛以後,佛教會比以前發展得更為興盛。這又是為什麼呢?
現在遇到做連鎖店的同修時,我們就會跟人家講,你們要想把連鎖店做好,就要跟著佛教學習。這並不是自吹自擂的說法。你看,在漢傳佛教中,每一個寺院都有相似的規制。寺院基本上都是三進,進了山門殿就是一尊彌勒佛,彌勒背後是韋陀菩薩。正殿里基本上都供養著釋迦牟尼佛,佛像背後或有觀音像。大雄寶殿兩邊一般還有左右配殿。是不是都是這樣的?
那麼寺里的師父們都是什麼形象呢?他們都是剃了光頭,僧衣加身,佛珠在手的悠然樣子,見到香客,就會笑著合掌歡迎,是不是?你問他們什麼,他們都會耐心地答,你不問他們,他們也就注目著自己當下的事情,灑掃庭除,都是十分專心。
全國的漢傳寺院,是不是都是這樣?你走到這里,或者那裡,都一目瞭然,這就是佛教的道場了。絕對不會誤認為這是其他的地方是不是?你看,這個「連鎖店」做得好不好?
所以,我們就想到,其實在企業運籌的背後,一定也要有一種具有通約性的文化在高處支配著企業的運作。而且這種文化一定要是真的、善的、美的,是為大多數人所喜聞樂見的才可以。只有這樣,這種商業背後的「道」才能夠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就像佛教一樣,永有衲子,續佛慧命。這種文化在最高的意義上,要與宇宙的規律相契合;在普世的意義上,也要符合道德律令的制約。陸機在《文賦》中說:「苟傷廉而愆義,亦雖愛而必捐。」就是說,如果是不合禮義廉恥的東西,即使你再喜歡,它再能夠給你帶來好處,你也一定要將它捐棄。因為不符合「道」的東西,終歸是不長久的,而且會傷你的慧命。
大家想必都知道玄奘大師。前段時間,我看了一本英國人寫的書,他敘述了自己沿著玄奘法師走過的路程重新遊歷的所見所聞。書中說,他在中國時,講起玄奘,不一定有很多人知道;講起唐僧,卻是家喻戶曉。中國人對於玄奘的了解不夠,以至於對他沒有相當的崇敬。但是在塔吉克、巴基斯坦等玄奘法師曾經經過的國家,人家都會問作家,你是在幹嗎?當他說我是沿著玄奘法師的路走過來的,是從玄奘法師的出生的國家走來的時候,連飯店的老闆娘都會對他肅然起敬,而且給他很多優惠。那些國家的人說,玄奘法師是他們從小的精神偶像。
現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大、復旦大學的很多emba班,都會讓他們的企業家學員去走玄奘法師走過的路,還進行比賽;讓他們在那種荒無人煙,沒有一點綠色的環境裡面,去挑戰自己的極限。這樣的徒步行程,在有充足的設備、食物支持今天都尚且沒有辦法堅持下來,更何況是在落後的古代呢?
那麼玄奘法師當時西行的時候,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促使他寧願往西邁一步而死,也不願往東邁一步而生呢?
那是一種止於至善的巨大精神力量,是一種心靈的「道」在支撐著他。固若金湯的理想使他克服了一切常人所無法克服的障礙,直到達成自己的理想,取經而返。我們都知道,在歷史上,是沒有小說中的孫悟空會幫助玄奘的,但是困難卻時時都會出現,甚至死亡時時都會懸臨在他的上空,等待著他,捕捉他任何一個疲憊不堪的神情。
在我們人生的道路上,也經常會碰到困惑、難題,碰到我們無法面對的事情,但是我們往往都會找無量個理由給自己找退路,讓自己可以不去面對,不去擔當,不去解決問題。所以,我們就會在這種妥協的狀態里退縮。如果在我們的心中,沒有那麼堅定的「道」,指引著自己前進,那為什麼還要奢望自己的企業能夠像佛教中止於至善的理想、緣起性空的淡然一樣能夠長存於世呢?
我們講,在這個世界上真正能夠實現自己人生理想的人,真的是寥若晨星,很多人都在生活的茫茫大海中折戟沉沙。雖然佛說每個人的內心,都具備相同的佛性,相同的成功的可能,那麼為什麼眾生在塵世中還是有分別呢?因為當你自己不願意實現那個可能性時,你身上所有天賦而來的佛性也就像沉舟殘骸一樣,永遠沒有重光於世間的可能性。
我們佛教裡面講,一切眾生皆具如來佛性,這誠然是真理。但是那也只不過是告訴你,每個人都有達成目標的可能性。如果你願意去努力,或者願意去修鍊自己,那就有可能成佛。但是如果你「不為」,自己不願意去改變,這種可能性就會遠離你,隨著成佛、成功的可能性的消弭,失敗、墮落的可能性就接踵而來了。所以,古話才說:「不成功,便成仁。」
但是,必須指出,對於成功的衡量,不應該是狹隘的、功利的。我們推薦過一本稻盛和夫的《人為什麼活著》。書里說,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不在乎你是什麼樣的職務,不在乎的是做什麼樣的事情,其實質都是人性圓滿修鍊的過程。只要你做的事情,是符合「道」的,是向善的,那麼即使再瑣碎,也是有益的修行。
昨天,有兩個交大的老師跟我聊天,他們說如果把佛學看作是哲學的一部分,那麼它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呢?我想,誠然,佛學也思考人類最為根本的生死去來,但是與其它哲學派別相比較,佛學強調當世的「慧解脫」,它所有的思想都是為了改變我們的身、心、靈而服務的,它所有的理論都是為實踐而設定的。它就是火,佛教每一個理論都能在我們生活當中點燃。
大家來這里禪修,慧海法師、照明法師給大家講的每一句話,你們都可以仔細去思考一下,實際上,每一句話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隨時隨地都可以應用起來。當你應用起來,你馬上就能得到快樂,你的人生也會得到幸福和圓滿。比如,在你們不了解「空」的概念以前,一定會在塵世中計較利益得失,但是當你真正理解了萬物「生住異滅」的規律以後,還會執迷於酒色財貨,不可自拔嗎?
柏拉圖講過一個著名的洞穴寓言:有一些囚徒背對著洞口坐在深洞里,由於他們的手腳都綁上了鐐銬,他們沒法動彈,也沒有辦法轉頭。他們只能通過背後的火把所發出的光隱約看見身後一些物品的投影。最聰明的囚徒可以憑藉自己的記憶力記住物體移動的順序,至於物體是什麼,他們並不知道。有一天,一個囚徒被松卻綁縛,他轉過身來,借著火光,終於明白了身後的真相。他跟另外的囚徒說,但是囚徒們並不相信,反而以為他瘋了。繼而他走出了山洞,在眼睛一陣刺痛以後,他見到了太陽,明白了這才是一切事物得以成形的終極原因。我們把那種經過修行,最終得以見到太陽的境界,叫做大徹大悟,也就是「慧解脫」。
只有在明了了萬事萬物的根本真相以後,才不會糾結於蠅頭微利之中,不會被眼前的難題所困擾,也不會因為暫時的所得而感到歡欣雀躍。當我們的內心世界被自我的局限所困擾的時候,你就很容易在順境中產生一種功高我慢的情緒;遇見問題,又會妄自菲薄起來。
我們總是在生活的過程中感到繁難,小的時候要學習很多東西,進了學校要考試,出了社會要面對各種各樣的問題,及至每天都有不同的狀況出現。到老了,身體又經常出現狀況。更可怕的是,我們最終還要面對死亡。生活真的有那麼難嗎?你把每天的日程概括一下,其實無非是吃喝拉撒睡而已;把自己的情緒概括一下,無非是喜怒哀樂而已;把人生的過程概括一下,無無非是生老病死而已。這個道理,你抬頭看看月亮,想想它陰晴圓缺的過程,就應該能夠了悟。當我們明白這種道理,了解這種人生的過程,明白事物存在的規律,我們就應該知道如何安住自己的心,把我們那顆浮躁、驛動在心收攝回來。
我們禪修就是為了讓自己的心安住下來。當你的心安住下來的時候,智慧就會升起;當你的智慧產生後,你對於事情的全局就能夠在更高的層面上得以把握。事情看清楚以後,和沒有看清楚就盲目去做,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之所以要站在佛學的高度,就是為了要透視人生,了解宇宙,把握萬事萬物的規則。古代的那些禪師就要求他的弟子們從自己的內心中流溢出思想,而不是拘泥於古人怎麼說,師父怎麼看。
如果我們跟別人交流,所說的思想並不是從自己內心流露出來的,也不是你自己對宇宙的理解和感悟,那就不是你在和別人交流,你只是某一個理論家的喉舌而已。所以,要是想實現自己某一種夢想,那你就要從自己的內在裡面不斷地進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改變。當我們真正用自己的身心去體驗改變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原來捆綁我們、局限我們,讓我們放不下的一切困難和局限統統可以得到解決。這種解決方式就是把你的心打開,把你內在閉塞的狀態打開。
剛剛我們講到,佛教這個團體在世間存在那麼久,不是依靠它的硬體,而是依靠它的文化。你想想看,一個老太太目不識丁,卻會念《大悲咒》,會念《心經》,都會懂得佛菩薩隨時在保佑她。她覺得做善事就會有善報,做惡事就會有惡報,佛菩薩在離我頭頂三尺之上,隨時都在審核我。這就是佛教文化的魅力所在。它用道德的力量幫助人們在通往彼岸的路途中不斷地修證自我;它不露痕跡地將自我升華為自我的審視者和監督者,幫助人們獲得心靈的圓滿,最終證得涅槃。
我們再回頭來看一看,你說企業管理難嗎?但是在稻盛和夫看來,它卻可以簡單到如同小時候媽媽告訴他,做人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精神一樣的朴質。媽媽說做人要誠實,不能說謊話;做人要利益別人,做事要有堅持的精神。企業管理,不就是小時候媽媽告訴我們為人處事的這些最基本的理念嗎?當你把這種「活法」用到管理當中,這就是企業管理最高的境界了。那麼我們和朋友之間的關係和諧,與家人相親相愛,與他人溝通愉快,是不是也是「活法」的延伸呢?
當你學會去付出,別人自然就會更喜歡你,管理企業最終的目的實際上也就是一種心與心的交流,心與心的對接。
很多人講,我們不是老闆,就不需要學習企業管理了。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懂得管理的道理。我們自己本身需要管理,每一個家庭需要管理,你的朋友也需要管理。為什麼有的人找東西,把整個包都倒出來,東西還不能找出來,那就是因為他的生活缺乏管理,因而亂七八糟。而有的人給人感覺總是井井有條的,非常清爽。非常潔凈,非常舒服。那就是他通過管理自己的形象,給你的一種印象了。還有的人穿得很邋遢,顏色搭配得不對,雖然可能他穿的每一件衣服都是名牌。但在他身上就是很難看,很不和諧,他也沒有管理好自己。
我經常跟人家講,每一個人實際上都是一個品牌。你的性格,你的狀態,在別人心目中就會形成一種特定的印象。印象一旦形成,就會對你接下來的事業、家庭、人際交往造成很大的影響了。所以我們自己如何定位,你的人生就展現出一個特定的樣子。
但是有時候,說起來那麼簡單,可是我們往往還是做不到,或者說,即使認識到了自己的問題,卻不會付出行動來提升、優化自己的品牌。我們在不斷地犯同樣的一個錯誤,可能還是不會吸取教訓,因而重蹈覆轍。在摔倒、爬起、摔倒的過程中不斷掙扎,直到有一天遍體鱗傷或者大徹大悟。實際上,這就是人生,每一個人都擁有或曾經擁有過的不同的人生。
我們每一個人都以自己的那種生活閱歷,或說「經驗」來認識這個世界的萬事萬物。面對同樣一個人,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詮釋。所以說,正是你的心態、你的心靈世界決定著這個世界是什麼樣的世界。在小偷的眼中,所有的人都是小偷。因為他覺得,每一個人都和他一樣,每個人都會偷別人的東西,或者說每一個人都生來具有偷盜的本能。小偷會安慰自己說,「竊鉤者誅,竊國者侯」,所以自己並沒有什麼不義。小偷看到別人偷情、欺騙朋友時會產生一種同理心,認為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麼君子。
所以,我們在禪修過程中,要用一個什麼樣的心態去詮釋這個世界,就是首先要思考的問題。如果說,你原來的觀念是不正的話,你就要想辦法把它修正過來。你哪一種行為如果不徹底或者不規范的話,你也要想辦法把它修正過來。
很多人認為修行是道人、出家人的事情,但是實際上任何一個人如果想要達到圓滿的人生境界,都需要不斷地修行。那麼修行用什麼方法呢?就像前兩天照明法師說的,用觀照,用覺察的方法來修行。用心念時刻覺知當下,你就會覺得在你的心中時時都充滿了溫暖的陽光。即使陰天沒有太陽,你也會把所有的生命都放在遙遠的野外,那裡有暖陽的照耀,在那裡我們可以看清一切事物的本然真相。禪修實際上就是這樣,把我們內心最困擾自己的恐懼、掛礙,全部擺在太陽下,用智慧的心去觀照它、融化它。
比如我最初的時候是不怕蟑螂的,但是因為在佛學院上學的時候我找了很多青島啤酒的箱子,習慣把我的書全部裝在紙箱里,再用封條封起來。畢業了以後,回到老家,因為暫時沒有可以定居的地方,所以那些書就一直封在箱子里。後來,等我的書架做好,要把書都移出去的時候,把那些箱子打開,竟然看到幾百隻蟑螂蜂擁而出,有的甚至還用翅膀飛出來,真是非常恐怖。我所有的書上,都積滿了蟑螂的糞便,噁心極了。從那一天我看到蟑螂密集出動的樣子以後,我如果再看到蟑螂,心裡就會生起一種莫名的恐懼和噁心。其實想想,蟑螂也不會怎樣,並不會咬人,也不會傷害人,但就是因為有這樣一個心結打不開,看到蟑螂就會不舒服。當我意識到了自己的癥結以後,就想盡辦法來消除內心的恐懼。再以後,如果有人說哪裡發現了蟑螂,我就過去抓住它,還把它放在瓶子裡面觀察它。我就觀照自己說,為什麼會害怕蟑螂呢?實際上,蟑螂還是很漂亮的,赤紅的顏色,圓潤的身體,飽滿而長的觸須,光潔的翅膀。也許蟑螂界也會有美醜的分別,也會按照觸須的長短來評選「美髯公」呢。這樣想,漸漸的就覺出它的可愛來,也就不害怕了。
這也就是說,當我們自己內心意識到有問題的時候,就要努力面對那個問題,越逃避,越害怕,就永遠也解決不了內心深處的問題了。禪修正是要幫助你覺察,而後修正、面對。比如有的人做事情,剛開始熱情很高,慢慢的就沒有耐心了,其實,那種沒有耐心的狀態正是需要我們修的。
我以前對數字很排斥,看到數學方面的問題就覺得好像百爪撓心,十分不愉快。這次在上海交大讀emba,就不得不面對一大堆數據、參數,不懂得這些,投資就會有障礙。我一看到那堆數字,頭都大了,但是我還是對自己說,千萬不能有排斥的心理,否則我根本就不能接受它,也就沒有辦法學習了。後來我發現,當我勉力去接受它以後,常常做出來的決策跟老師最終給我們的答案竟是一樣的。當我排斥的時候,則得不到正確的答案。其實,絕大部分的人智商都是相近的,你在一個領域中投入多少時間、精力、興趣,你就會有相應的所得。
生活在某種意義上真的是平等的。每一個人每天都有24小時,絕大部分的人出生時都有健康的身體。那麼為什麼別人能把事情做好,我們就做不好事情呢?正是因為用心的程度不同以及面對困難的心態不同啊。所以,禪修就要對治我們內心的恐懼、浮躁或者掛礙。讓我們用冷靜的思維去分析身邊所發生的每一件事情。
我昨天在和別人分享,那個做「老乾媽」辣醬的老乾媽,是一個家庭婦女,根本沒有學過企業管理,但為什麼她就能把企業做那麼大呢?有個記者去採訪她,問她怎麼樣把企業做得那麼大?她說,就是因為我把每一個來這里的員工,都當做自己的孩子。她用慈母的心來對待她的員工,讓她的員工都體會到一種母愛。
你想想看,當我們在處理人際關係時,如果是與這個人相處得不和諧,一定是因為你自己的心在對他進行抵觸。當你的心在抵觸的時候,所得到的反饋也是相同的。所以我們要改變的不是外在的環境,而是自己的心態。
上個月,我碰到一個上海的朋友,他的能力很強,做事情很快就能上軌道,但是不知為什麼,做著做著慢慢就就做不下去了,最後就炒了別人魷魚,或者被別人炒魷魚。他一直都在不斷地跳槽。我對他說,當你決定邁入這個公司的時候,當時你肯定認可這個公司的理念,認可他們做事情的方式。所以,以你的心態找工作是沒問題的。但是為什麼做做就堅持不下來呢?你不要跟我講,某某主管不好,老闆不好,實際上最不好的不是別人,恰恰是你自己。你和這種理念產生摩擦,和那種方式又產生隔閡,覺得東家西家都不盡如人意,這就說明你自身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這就是佛教所說的心與境的關係,你有什麼樣的心,就會產生什麼樣的境界。
你們為什麼要把休假的時間放到這里來,到香海來禪修嗎?實際上也就是為了解決我們人生當中重複出現的問題,對治這些困擾。但是解決問題,不是你來這里三天就可以的。禪修的方法為你們提供一個觀照自我的門徑,但是真正想解決問題還是要不斷通過自己的反省、審查自己的行為,最後在實踐中把自己生活中碰到的問題一個個處理掉。
為什麼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各個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呢?
以前,我看到有雜誌上說,有一個博士要寫博士論文,他就找了一個自認為很簡單的課題去做調研。他選擇的課題是「婚姻與家庭的持久之道」。他採訪了6000多對夫婦,去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能走在一起?回答多是因為愛情或者對方身上有什麼優點吸引了我。
然後,那個博士又到去法院了解夫婦離婚的原因,往往與愛情無關,而是因為日常生活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他舉了很多案例來說明。第一個案例,男方是一個警察,他的太太是一個醫生。這位先生經常不洗腳就上床睡覺,而且很喜歡吃肉。因為太太是醫生,非常愛乾淨,每天都要洗澡,而且不主張經常食用大魚大肉。就是因為生活方式不同,他們婚後每天都在吵架當中度過,到最後就過不下去了。還有一個案例,兩個人是大學同學,先生是從農村裡面出來的,親戚朋友很多,兄弟也很多,兩個人畢業以後,都很努力的工作,和他們一起畢業的同學們不是買了車就是買了房子,可是他倆的生活過得還是那麼拮據。原因就是男方有那麼多親戚需要他們幫助,某某弟弟要上大學了,學費要他們出,妹妹要幹什麼事情,家裡沒錢,又要找他,很多親戚到他家一住就是好久,長時間處於這樣的狀況,兩個人就開始吵架。最後覺得過不下去了,愛情也沒有辦法解決這樣的實際問題,於是就離了婚。
這個寫論文的博士感到很難得出結論,於是就去問他的導師,他的導師說,你再到公園問問那些金婚銀婚的老人家,看看他們是怎麼走過來的。可是老人家似乎也沒能給他高深而理想的答案。他們只是說,兩個人在一起就要不斷地容忍,就是要寬容,要善待對方。這位博士覺得似乎婚姻的真諦不應該是那麼簡單的,但是得到的答案又擺在面前。
最後,他在兩種情況的對比中找到了答案。他說,所謂婚姻就是一種生活方式,兩個人在一起,一定找到一種共同的生活方式。在這種生活方式中,雙方在不僅在精神上也在現實生活中組成一個「共生體」。能夠真正把對方的優點移情為自己的優點,把對方的缺點看作是自己的缺點一樣地包容,這樣婚姻才能持久。
一個人長得再好,看了幾年,也無非爾爾;一個人長得再丑,如果他的內心闊達、包容、儒雅,幾年下來,你會發現,他越來越美了。人生真的就是那麼回事,但為什麼很多人就是執著於皮肉的表象而讀不透它。這就是因為,你還沒有真正用心去感受這樣的「道」。
正好像我們想把事業做長久,卻不明白「天長,地久」的真正原因一樣。我們上次去日本的時候,看到人家的企業已經有四百多年的歷史,而且發展得非常良性。有些中國的朋友就很想把他們在中國的總代理拿去做。去找日方洽談的時候,中國的朋友說,在原有的基礎上,我們會幫助你們在一年內把中國的業績提升多少,銷售量提高多少。日本的老闆根本不為所動,他根本沒有那種需求,他只不過是想把這種產品更加優質地在他的手上延續下去。如果對方重視的是長久,而我們考慮的是規模,這樣的思想差別就導致了磁場很難對接。
比如我們看一棵樹,如果這棵樹從最開始的種子開始,就生長在這里,那麼不管碰到地震還是十二級的颱風,這棵樹基本上都不會被吹倒;而那些從其他地方移過來的樹,上面的枝幹可能很大,下面的根卻很淺,被颱風一吹就倒下了。
那些能夠維持幾百年而不倒的企業就好像是紮根於斯的參天大樹一樣,不是倚重於樹上要掛多少華麗的裝飾,而是看重其根基的穩固。我覺得這種「退步原來是向前」的審慎態度才是企業的長存之道,是發展企業的真正靈魂所在。樹底下的根扎得多深,從外表是看不出來的。但是正因為它的根扎得很深,碰到外在的沖擊比如說是金融風暴、股市大跌、經濟大蕭條時,其深厚的根基就會幫助它度過難關。我們為什麼來禪修,就是要好好反思自己,問問你的思維、你所做的事情,甚至人生所走過的路,是不是永遠只停留在表面?
我們到日本的時候,他們說,在日本最受人尊敬的是哪些職業呢?第一是宗教家,第二是藝術家,第三是有專門能力的技術人員。這些人在那邊很受尊敬,他們非常尊敬那些園藝家,修剪樹木修剪得很漂亮,實際上這體現了什麼道理呢?在日本,如果你終其一生,努力精進,哪怕只是做好一件事,也能夠得到別人的尊敬。
當我們的心很浮躁的時候,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只會停留在表面上。所以,大家不要覺得,到寺院來接受三天的學習,回到家後你就會有翻天覆地的改變,這是不可能的。真正的改變就是你回去後,用禪修中的思想潛移默化地時刻修證你的生活方式。這樣的話,以後做事情,才能不躁動,才能擁有喜樂的心;以後面對來到你身邊的每一個人,你也都能用包容、接納的心來善待他們了。真的,一個天天和你在一起,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的人,才是你真正修行的對象。
你想一想,當我們遠遠地看一座山,蒼翠欲滴的樣子,樹木鬱鬱蔥蔥,清泉激石,鳥鳴悠揚,你一定會覺得非常喜歡,覺得大山非常嫵媚,甚至對它進行深入的審美活動。然而,當有一天你就定居在這座深山裡,發現自此將你與人類社會相隔,與現代生活相隔,要讓你自己每天在山裡耕作,飽受生計與蚊蠅鼠蛇、疾病之苦的時候,你還會覺得它很美嗎?還會有心情進行審美活動嗎?
生活也是一樣的,你可能開始時會覺得這個人非常好,就是我心目中真正想要的人,但是如果這個人不斷地走近到你的身邊,你用放大鏡不斷地放大他身上的所有特徵,當他和你生活幾年後,你就會覺得他和你心目當中的那個完美的形象離得很遠。這時候,調整自己的心態就非常重要了。
其實每一個人身上都同時住著天使和魔鬼,當你的心向上奮進、無限清凈的時候,你就會和好的東西相接近;當你的心境充滿染污和黑暗的時候,你就跟污濁的東西接近。我們禪修就是要不斷觀照這兩種狀態,要棄惡從善,要抵制染污的東西,要爭取積極向上東西,要往上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和格局。當你向清凈靠近的時候,你的生活品質和狀態就都會得到提升,那你內心世界就會得到改變。
禪修時,當你的內心升起不開心的情緒,你就馬上看住它、關注它,最後接受它。比如你這幾天到寺院里來,感覺這個床冷得很,不好睡,心裡很有情緒,想著這個寺院怎麼這樣對待我們呢?當你在不斷抵觸的時候,這一個晚上,你就別想睡覺了,最後情緒就會變得越來越負面。就像我有一次去天童寺講課,他們給我安排的房間,已經是那個寺院里最好的了。但是晚上睡覺的時候,我拉上被子,感覺那床被子可能半年都沒有洗過,上面什麼味道都有,汗味、腳臭味、狐臭味都能從被子上聞到。我想,如果拿個刀子在被頭上刮的話,一定還能刮出一些雜質出來。深更半夜了,我也不能跑出去到其他地方去睡覺,人家都睡了,我也不能找他們給我換被子。於是我就把所有的衣服都穿起來,把被子拉到腹部的位置,還是睡不著。我再把外衣脫下來放到枕頭上,因為枕頭上也有味道。然後告訴自己我要接受,我困了,一定可以睡著。這樣暗示自己以後,那個很難聞的味道,也慢慢地能接受了。有時候想想,如果我沒有地方住,讓我住到橋底下,我能不能欣然接受呢?當你不斷地去假想更不好的情況,對比你現在所得到的東西的時候,你的心境會一下子平和下來,就不會用抵觸和排斥的心去面對它們了。但是當你不斷地和好的東西去對比的時候,你的心就很難平靜下來。
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我們必須要時時觀照自己,讓自己存在在一種「上下與天地同流」的平和狀態之中,尋求天地圓融的長久之道。
人活著就是一個過程。你以什麼樣的精神去面對生活,你就會呈現出一種什麼樣的狀態來。人的一生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實在太多了:可能今天企業破產了,家庭破裂了,和朋友絕交了等等等等。對我們來講,這些問題出現時,可能在一生中都是刻骨銘心的。在當下,我們一定會覺得自己無法面對的這個過程,這時候你們說用什麼方法來面對最好?是逃避嗎?
還有呢?你們設身處地想想看,當你自己碰到這些問題時,會怎麼辦呢?深愛我們的父母離我們遠去了,和我們走在一起的伴侶和我們分手了,我用一生的精力所做的事業突然破產了,自己一直引以為豪的身體突然間被截肢了,失明了。那時候,你怎麼辦呢?
真的能忘的掉嗎?心理學說,痛覺是無法被適應的。那到底應該怎麼辦呢?
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呢,讓他的弟子學習「不凈觀」。不凈觀是什麼?就是觀想人死掉後,自己的皮膚發黑,七竅流血、流膿。蛆蟲從耳朵里跑進去,從鼻孔里跑出來,又從眼睛裡跑進去,從嘴巴里跑出來;剛開始,跑出來一隻兩只,接下來,越來越多,布滿全身,最後把身上的皮膚都捅破了,整個身上都爬滿了蟲。後來,皮膚全都沒有了,變成一堆爛肉、一堆膿血。再後來細菌越長越多,把爛肉也吃光光,剩下一堆白骨。最後,白骨化為臟水,化為塵埃,與細菌、微生物緊密地生長在一起。從前你活著的時候感到最噁心的蠕蟲,在你變成塵土以後就與你融為一體了。你是什麼?什麼是你?你什麼也不是,什麼也沒有。沒有手腳,沒有形貌,更沒有丑的或者美的,復雜而深刻的感情。你再也不能看,再也不能聽,鬼的形象也比你可愛。看吧,這就是你,最終的你;我也是一樣。我們都是一灘餿水,惡臭難當。那你現在在執著的,又究竟是什麼呢?
這就是生死觀,你觀想自己死掉了,那種觀想越真實,更多的問題就都能迎刃而解。其實,生死觀,不凈觀,對我們解決問題,就是最好的方法。如果我們真的碰到滅頂之災,碰到你沒法面對的事情,你就用剛才的方法觀想,那麼一切都會過去,然後,告訴自己,我會死掉,任何事情都是一個過程而已。當你用這種思路去想的時候,不能只停留在理論上,一定要真實地去觀照自己。觀照自己真的死掉了後,你還有什麼東西放不下。
面對痛苦,佛教讓我們觀生死的根本問題;而面對人生,佛教要我們去發願。發什麼願呢?你要利益一切眾生,斷除一切煩惱;你要學習無量法門,要成就理想的人生。就是這兩個方面,一方面佛教要我們放下,另一個方面要我們精進。這樣活著,就會有未來,就會有希望,就會活得很快樂。
如果說,佛教只是讓你去觀想人生無常,緣起性空的道理,觀想每個人都要死掉,一切物質都會生滅,你就很容易會墮落到消極的人生狀態之中。
所以你還要觀想,你此刻的存在會利益到很多人,通過你可以幫助很多人,通過你,可以成就一種所謂的理想,那樣你內心當中的能量就會得到升華。佛教要求他的弟子每一個人都要有遠大的人生理想,都要發宏大的願力,去引領自己往這個人生方向前進。
你看,地藏王菩薩的願力是什麼?「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就連墮落到無底地獄的惡人,他都要想盡辦法去度化他們。那是一種什麼樣的胸懷?那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呢?再看觀音菩薩,他的修行法門就是慈悲,慈就是給予快樂,悲就是拔除痛苦。每一個人碰到問題的時候,只要發出求救的聲音,我們都要像觀世音菩薩那樣第一時間到他的身邊,去幫助他。當你去幫助他的時候,你也就變成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了。這就叫做尋聲救苦。
在生活當中,我是這樣解讀問題的:我先觀想自己要得到一個什麼樣的果,就比如說這個杯子是我想得到的那個果,那我現在就要種得到杯子的因,自然而然的,最後那個果肯定就會展現在我的面前。你如果沒有去種那個因,卻妄想得到那個果,這是不可能的。
在這個世界上做任何事情,都是因果一線,當我們違背了這個因果規律,就不可能得到自己期許的果報。當你真正理解了這樣的規律之後,才會知道現在該如何去規劃自己的人生。比如現在該如何去規劃自己的未來;現在做的每件事情,都會決定著你未來的果報。把事情都聯系起來思考,你的人生就會呈現完全不同的狀態。你再也不會去做不善的事情,因為你知道,惡的願會開出惡之花,造成惡的果,這些都要由你自己來嘗。因為你知道,現在就是我們過去的果。過去所做的每件事情,得到今天的這個果;如果你想達到未來理想的那個果,那現在就要學會種那個因。
我有一次看到一個西方哲人講,愛就是深深的理解和無盡的包容。你們記住這句話,不管對方做出什麼讓你無法理解的行為和舉止,你如果全部能夠包容了,婚姻才能持久。那種愛才是真正的愛,無私的愛。你們覺得這樣是很虧是嗎?這樣是簡直很不人道,是嗎?實際上,愛本來就應該是沒有要求的,你有要求了,愛就不是真愛了。你希望投給他一塊錢,明天他漲成兩塊錢還給你。那隻是一種利益的交換。就好像我今天幫你鋪床,明天就要你幫我洗衣服;我今天幫你洗碗,就要求你明天幫我買菜;我今天幫你生個孩子,我就可以翹著二郎腿,你就要伺候我。愛是這樣的嗎?那是一種交易,那不是愛。當你總是用交易的心衡量婚姻,就會不平衡;當你不平衡時,你內心當中的失落就會產生。
所以,每一個人走到你身邊,其實就是來修鍊你的。真的,古人有句話說,「不是冤家不聚頭」。如果沒有緣,這個人不會莫名其妙地走到你面前,肯定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因緣才走近你身邊的。佛家講,當你的因緣還沒有了卻的時候,怎麼做也沒有辦法擺脫這個人;當因緣盡了,你就可以自在從容地離開他。
有的人想離婚離不掉,父母給他壓力,孩子給他壓力,社會給他各種各樣的壓力;以前一起經營公司的,公司又不能因為離婚而分開,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把他們兩個人綁在一起。那你就不要抱怨,這就是因為你們兩人的業緣還沒了。這個時候,你就把心靜下來,好好去修鍊自己,對方的任何行為都是來修鍊你的。我們在企業當中,碰到不好的高管,碰到不好的員工,也都是修鍊我們老闆的一個過程。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一樣十全十美的東西,沒有一個完美無缺的對象,每個人都是有毛病的,區別只是在於這個人的毛病體現在哪一方面而已。當我們理解了這種思維方式後,你就能用一種平和的心態去面對他,碰到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另外,我還要告訴大家一句話,我們來到這個世界,能做多少事情,有時候真的是天註定的。對年輕人來講,這樣的話有些消極。但是,當你到了一定的年歲後,會發現真的就是那麼回事。我以前在普陀山教書的時候,有個德高望重的老方丈去世了,他的弟子想把他一生的功績全部展現出來,放在紀念堂那裡。我把他所有的事情看一遍以後就發現,他一生當中其實只做了幾件事情。你想,活到八十多歲的老人家,一生中,沒黑沒夜的在那裡做事情,也只能做成幾件而已。那麼我們呢?我有時候和慧海法師、照明法師聊天的時候說,我們這一生只要能把這個禪修做好也就知足了。要能把這一件事情做好,就是我們存在的真正價值。
如果在我們的生活裡面,一旦認定了某個方向,未來會有前景的,那你就要和樹一樣,不斷地把根往下扎。一心一意地把這件事情做好,不要聽說房地產好賺錢,就做房地產;期貨好賺錢,就做期貨;炒股好賺錢,就去炒股。最後只能是一事無成。還不如只做自己最熟悉、最擅長的事情,用心地把它做好。如果能用一生去做一件事情。就會活得很快樂。你會發現,人活著,真的是越簡單,就越容易得到喜樂。當你一點都沒有妄想地去做某一件事情,你就會做得非常好,別人都沒有辦法代替你。那個時候,我覺得你就是成功的案例了。
實際上,禪修也就是要來收攝我們的妄想,不要使自己整天處於妄想紛飛的狀態。有個朋友對我說,她老公把7000萬資金全部投到股市裡面去了。股市一路狂跌,那幾天,和我們去日本時,她整天抱怨說:「師父啊,我這個老公怎麼也控制不了,把錢都弄掉了。我們這么多年所賺來的積蓄,就這樣被他扔掉了,而且這其中還有我媽的錢。」我和她講,你要接受這樣的老公,要接受這樣的命運。前幾天,我再去義烏的時候,他買的股票又漲上來了,不斷的把原來投入的錢賺回來後,還多了3000多萬的時候,她又高興地笑開了花。我說:「你現在也不要太高興,以後,還會有讓你揪心的事情。」實際上,人生真的就是這樣一種起起落落,浮浮沉沉的狀態。我說:「當你的老公懷著這樣一種冒險投資的心態時,就註定你的心永遠都會起伏不定。那還不如你就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在前面點火,你在後面滅火;他在前面炒作,你在後面安撫。」她又告訴我說,她老公前兩天開車,把一個人撞死了,賠了好多錢,動用了很多關係,才把這件事擺平。我說,你應該知道,他就是這樣沉浮、冒險的人啊,你既然沒辦法改變對方,就要學會改變自己。如果不能改變自己,你就要想辦法接受當下。反正,人活著就是這么一個過程。怎麼樣生下來,就怎麼樣死掉,來去空空,現在擔心那麼多又有什麼用呢?不只是徒增煩惱嗎?不如好好地感受這個過程。從每天的生活裡面找到喜樂,這才是活著的真正意義。
通過自己這一生的修鍊,我們的靈性會得到成長,那麼我們下一生就會比這一生更聰明一點,做事情更順暢一些;通過我們這一生的修鍊,要力所能及地多種一點福田,多施一些善行,多做一點利益眾生的事情,這樣未來才會證得圓滿。
今天我們就分享到這里,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