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忍法師:對《西藏生死書》的回應

對《西藏生死書》的回應
第285期明覺 文:法忍法師

  引言:

  《西藏生死書》是我大學二年級時看的一本書,距今已有10年的時間,但是感覺依然很深刻。作者索甲仁波切是以藏傳佛教的角度,再參考《西藏度亡經》而為我呈現了對臨終的關懷及對死亡的關懷;甚至有人會評價說:這是人生的關懷的一本書籍。我將於本文以第三者眼光,看此書對我們這些漢傳的佛弟子有何幫助。

  本書簡介:

  在《西藏生死書》中,索甲仁波切從他自小遇到死亡的經歷開始講起,指出人生無常,教導人們要認真、正確地面對自己、面對死亡。他所指出的不但是有關死亡的理論描述,還有實際的方法可以用來了解死亡的真相,並可幫助自己和別人在寧靜中死得安詳而充實。就是人們要了解死亡,這才可以了解真實(真如、實相、涅槃)。所以,這本書就是要指出「死」是怎樣的一回事;亦指出人們應該怎樣了解死亡、面對死亡,乃至在有生之年如何顯現佛性(作者所指的「心性」)。

  下文將會是《西藏生死書》的摘要及我的回應。

  1. 如何從「死」去觀照「無常」,並反省人生

  作者先以他自己小時候遇到身邊有人過世,作為此書的序幕,其實有如釋迦牟尼佛在覺悟之後立即說四聖諦法的用意一樣。因為在四聖諦法之中的第一諦就是「苦」,釋迦世尊要我們知道、感覺到苦,才會生起「厭離」世俗之心(即要希望解脫輪迴之心),才有精進修行動力

  作者這樣一針見血地指出死亡,用意就是要人面對死亡,要人感覺到世事無常、人無常、一切都不值得留戀;即是要人們明白:存在的事物都將毀壞,相聚的人總要離散,所有有形的東西都將不屬於我們,存有的是我們的自性。(一切由因緣所產生的事、物都是不永恆、無實體的)這就是要人從不可抗拒的「死」去觀照「無常」,如果人們明白到一切事物人生都是無常的話,人們就會懂得放下,不再執著,這可算是解脫的第一步。

  索甲仁波切又指出人是會對死亡有恐懼,這些恐懼全是來自人對死亡及死後世界一無所知,以及從不認識「我們到底是誰?」作者要人們面對死亡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人們應要反省自己,明白到他們一生營營役役,但對於死亡這結果,最終都是於事無補的。要是我們看這本書之時有了這樣的反省,他便可以就再於下文教我們怎樣在有生之年為自己的死亡做好准備。

  2. 從無常學習放下

  索甲仁波切要讀者們「觀照死亡」及「觀照無常」,原因就是要我們不對物質、名望、財富有所執著,反之,要我放下,不對世間的一切有貪戀、執著的心;若能如此,心就不被一切外物所支配,那麼便擁有心的自由,亦即是靈性上的自由,亦即是解脫了。

  3. 回到真我方法

  人不能夠主宰自己的生命是因為人不停的造業,而受業力所影響、支配。作者在書中已經說明了,「大體來說,我們都遠離了真正的自我,在無歇止的活動之中浪費生命」。1意思就是要我們真正的回到真我,不再受習氣的影響。

  作者在書中亦提到了回到真我方法――禪修;而禪修亦有三個方法:觀呼吸、使用一種對象、念咒。因為我平時都是受到外界的影響,而不能看到自性,故我們要通過坐禪來喚醒自己的心。作者為我們提出了三個禪修的方法

  i. 觀呼吸

  這就是佛教一般指的「數息觀」,就是將全部精神放在自己的呼吸之上,藉此來讓我們的心思都集中於一處

  ii. 使用一種對象

  這個方法就是把心放在一對象之上。在藏傳佛教傳統而言,這個對象一般會是佛、菩薩上師本尊等;而對於漢傳凈土的修行者來說,這個對象通常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如果是禪修者,則對象可能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話頭公案等。

  iii. 持念咒語

  第三個方法就是「念咒」或「持咒」,即是將心與自己持咒音聲連結一起。在禪修之中,將心安住於一個寧靜的對境,不受外界影響,這樣我們便可以得到無限的喜悅,亦即是佛教所指的禪悅。在不斷地、重覆地將心安住,久而久之我們便可回與自己的本體相應,從而找到了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真我)。

  4. 認識、相信輪迴對學習放下、觀照無常、面對死亡的幫助:

  索甲仁波切在書中指出:在1982年的一項蓋洛普民意調查之中,有四份之一的美國人相信輪迴。其實,有很多人都會信有輪迴,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會知道輪迴之可怕。如果,我們明白了輪迴是怎樣的一回事,我們就會很容易世界生起「厭離」之心,對一切事物不貪戀、執著;那麼,我們為死亡做准備(修行)時,我們就會懇切、更用心

  5. 臨終要注意的事項:

  作者在書中教我們如何面對死亡,他要臨終者本人,還有他的家人必須要學習如何放下――放下執著。因為死亡前的最後念頭情緒對於我們的立即未來,會產生極強影響力,甚至直接影響我們下一生的去處(即往哪一道投胎)。死亡的時候要有平靜心境心中應該充滿善良光明

  結語

  總的來說,索甲仁波切此書目的,是要以一種現代的語氣、概念,去帶領現代人面對死亡、了解死亡。在現在的時代,幾乎每一個人不是上學、放學,就是上班、下班,生活根本就如行屍走肉,他們沒有認真地面對人生,毫不明白、知道生命價值;當然,他們亦不知道活著的目的是什麼。在佛教概念之中,認為人身難得,人是六道之中最能夠修行解脫的一道。(因為天人只顧享樂,而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則辛苦或愚痴得難以修行。故只有人道是既有苦,亦有智慧可以修行的)。所以,讀者在看完了《西藏生死書》之後,應該會毫無禁忌地談死亡、為死亡而做好准備(修行),因為作者要我們知道如何才能夠「死得好」,如何才能夠來生不落三惡道,甚至可以在此生尋求解脫輪迴。當然,作為一位佛教的修行人、一位慈悲上師,他所希望的並不是我們厭世,而是希望我們既不怕死也不怕活;他要我們對這個世間生起「厭離生死之心,就是要我們對生、對死、對一切事物都不生起執著之心,盡快脫離輪迴。所以,《西藏生死書》是一本輔導心靈、帶領我們認識生命的真義的書籍。

  1. 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書》,第5章,(張老師文化出版,1996)。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