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中阿含》(卷八)~D 四、阿修羅經

四、阿修羅

  說法地點蘭若村黃蘆樹園

  參加人員:婆羅邏阿修羅王、牟梨遮阿修羅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婆羅邏阿修羅報告佛:大海有八種未曾有之法。佛也為說正法與律當中的八未曾有法。阿修羅王聽後乃嘆如來的八法,並自皈依佛法僧。

  二種八未曾有法比較如下:

  (1)大海漸廣漸深,正法與律漸修漸學;

  (2)大海不失潮時,正法與律當中的四眾弟子,不犯戒;

  (3)大海甚深極廣,正法與律亦一樣;

  (4)大海水咸同一昧,正法與律中,無欲為味,覺、息道味等同一味;

  (5)大海有無珍寶正法與律,有四念處,乃至八聖道之珍寶

  (6)大海大神所居,正法與律為四向四果聖者所居;

  (7)大海不受死屍正法與律中,聖眾清凈,不容不精進,不納非沙門、非梵行者;

  (8)大海受五河之水而無差別,四姓入正法亦無差別,同為沙門釋子。

  佛教的根本理論就是因緣所生法,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六道輪回的善惡因果報應理論。所謂六道也就地獄惡鬼畜生阿修羅、人、天。有關阿修羅佛教經典比較多,很多經典都或多或少地談到了阿修羅,而在《長阿含經·世記經》中,還專門列了一個「阿須倫品」。在這一品中,明確告訴我們阿修羅居住在須彌山之北的大海水底,其處有阿修羅王遊戲娛樂的宮殿園林。當然,須彌山的大海深處,東南西北都有阿修羅的居所,並不局限於北邊。這裡需要說明一下,從現代科學的眼光看,大海之中到目前為止,似乎還找不出人類更高級的生物,更談不上有七情六慾的阿修羅眾生。那麼如何理解阿修羅道呢?我個人的看法是,佛經中的阿修羅,是居住於須彌山四周的大海之中。而這個須彌山到底在哪,我想並不局限於我們這個地球的所有山峰;佛經所說大海,也未必就是特指的我們地球上的海洋,這些都應該是泛指。在浩瀚的宇宙之中,我們未知的世界無窮無盡,我們不能將佛經中所描述的物體與現實之中的物體加以比較,否則便會得出錯誤的偏見,這是我們在讀經中需要注意的事項。不過作為六道眾生之一,阿修羅神通好像比我們人類要廣大的多,生活條件也不錯。不過阿修羅的嗔恨心比較強烈,動不動就火冒三丈,經常與諸天打仗,彼此互有輸贏。正因為阿修羅生活得比我們人類滋潤,因而他們可以自詡為有「八未曾有法」。讓我們來看看阿修羅的八種未曾有法:

  1、「大海從下而上,周回漸廣,均調轉上,以成於岸,其水常滿,未曾流出」;

  2、「大海潮未曾失時」;

  3、「大海甚深無底,極廣無邊」;

  4、「大海水咸,皆同一味」;

  5、「大海中多有珍寶,無量貴異,種種珍琦,充滿其中」;

  6、「大海大神所居」、「大海中甚奇甚特,眾生身體有百由延……」;

  7、「大生活經驗清凈不受死屍若有命終者,過夜風便吹著岸上」;

  8、「大海閰浮洲中有大河,……悉入大海,既入中已,各舍本名,皆曰大海」。

  我想這位婆羅邏阿修羅王在向佛陀講述大海所具的八種未曾有法時,他的表情一定是眉飛色舞,渾身洋溢著自豪感與成就感,因為每一個未曾有法,都讓「諸阿修羅大海中」,也就是居於大海之中,享受著各種樂趣,樂在其中,而捨不得離開。但是當他聽完了佛陀的八種未曾有法時,他的表情什麼呢讓我們先看看佛陀的「八未曾有法」:

  1、「我正法、律中漸作漸學,漸盡漸教」;

  2、「我正法、律中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夷)施設禁戒,諸族姓子乃至命盡,終不犯戒」;

  3、「諸法甚深甚深無底,極廣無邊」;

  4、「正法、律中無欲為味,覺味、息味及道味者」;

  5、「我正法、律中多有珍寶,無量貴異,種種珍琦,充滿其中」,這些珍寶主要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共計為三十七道品。

  6、「我正法、律中聖眾大神皆居其中。大神名者,謂阿羅訶、向阿羅訶、阿那含、向阿那含、斯陀含、向斯陀含、須陀洹、向須陀洹」,這裡的「向」,是「接近」之義。「向阿羅訶」,就是接近阿羅漢的果位,介於阿羅漢和阿那含之間的那個果位;

  7、「我正法、律中聖眾清凈不受死屍若有精進人惡生,非梵行梵行,非沙門沙門,彼雖隨在聖眾之中,然去聖眾遠,聖眾亦復去離彼遠」;

  8、「我正法、律中剎利種族姓子剃除須發,著袈裟衣,至信、舍家、無家、學道,彼舍本名,同曰沙門;梵志種、居士種、工師種族姓子,剃除須發,著袈裟衣,至信、舍家、無家、學道,彼舍本名,同曰沙門」。

  世尊在述說了以上八種未曾有法,並說「令諸比丘見已樂中」。下面我對上面的八點比丘所具有的八未曾有法略加評述。

  關於第一點,所謂正法、正律,都是佛陀住世時親口所說的法,所制定的戒律,它和後來所謂的「正法」(像法、末法)的含義並不相同。佛陀在這裡指出,學習佛法、持守律儀,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並不指望每一個比丘一下子都「頓悟」了。就像大海一樣,大海之水並不是僅憑一日之功就成就浩瀚之水,而是長期積累的結果。學佛成佛也是一樣,不要指望一下子都能成佛作祖。所謂「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也只是一個美好願望而已。

  第二點是強調的持戒的重要性。那麼大海之中的潮水與持戒二者有什麼關係呢?根據我的理解,潮水有規律性,一日兩度潮,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基本上沒有變更過;而比丘持戒呢?從持守戒律的那一天起,一直到生命的終結,都不會有所中斷,他會數十年如一日不退道心,守持戒條。這裡所講的是二者都有相似的持續性與永久性,因此佛陀說「乃至命盡,終不犯戒」。

  第三點,謂佛法廣大無邊,像大海那樣無邊無際。因此後世往往會講,叫「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可由可見佛法的精深與博大。

  第四點,大海之水是既苦而澀的,而且任何地方的海水,味道都是一個樣。而佛法中的滋味相同點在哪裡呢?就是兩個字:「無欲」,就是不生起任何貪求的慾念。像貪、嗔、痴等都是有欲的表現,五戒十善對立面,就是有欲。西方人把宗教核心理念歸結為「禁慾」二字,從某種意義上講,與「無欲」的內容雖有所不同,但出發點則是基本相同的。

  第五點,把三十七道品,作為正法正律之中的「珍寶」,可見三十七道品在佛法中佔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點,把超凡趨聖的四個次第分解為八個階位,並把它們視為「我正法、律中聖眾大神」,可謂形象而精到。

  第七點,強調僧團的清凈與純潔。在這裡,佛陀也坦承,在佛教出家比丘隊伍中,的確也有一小部分人是不「精進」的,他們「非梵行梵行」,就是說明明不講修行,卻口口聲聲地說自己一天到晚就是參禪打坐念佛誦經,一刻也未閑著,而實際上他們盡做些雞鳴狗盜的壞事。甚而「非沙門沙門」,明明不是出家人,卻打扮成出家人的模樣,欺誑白衣,騙吃騙喝騙財騙色。佛陀說,這些腐敗份子雖然身處在聖眾之中,但是他們距聖眾的境界還差得無比遙遠,遠不是十萬八千里所能形容的。但是我們從這些經文中,也隱約地覺察出,這些「非梵行」與「非沙門」們,在佛陀住世的時代,已經混跡於僧團之中,從事著破壞僧團、毀壞佛法罪惡勾當。

  第八點,體現的是佛陀平等觀。就是說無論以前是何種身份何種膚色何種工作,一旦剃除了須發出家之後,都一律稱作「沙門」,必須要「舍彼本名」,以前的名字不存在了。這裡插一句閑話佛教初傳中國之時,漢地的一些人出家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延用俗名,後來到道安法師時才將僧人一律改姓「釋」。那麼那時的出家人為什麼沒有「舍彼本名」呢?這是個很值得思考的話題,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作些研究。

  佛陀說完了正法與律當中的八未曾有法之後,就問婆羅邏王:「若我正法、律中有八未曾有法,若汝大海中有八未曾有法,此二法未曾有法,何者為是、為勝、為上、為最?」——如果將兩種未曾有法進行對比,那麼哪種未曾有法更勝一籌呢?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因為二者根本不處於一個層次,簡直不可同日而語,甚至沒有任何可比性,因此這位婆羅邏王回答說,「世尊!我大海中有八未曾有法,不及如來八未曾有法」。那麼相差多少呢?「不如千倍萬倍」,因為二者之間是「不可比,不可喻,不可稱,不可數」。

  故事的結尾,自然是以婆羅邏王皈依佛陀而謝幕。

  (2009年2月9日,元宵節,界定於南海普陀佛教協會)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