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中阿含》(卷三十三)~B 二、善生經

二、善生經

  說法地點王舍城的饒蝦蟆

  參加人員善生居士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善生遵其父遺言,而恭敬供養禮拜東西南北和上下六方。佛陀見之,為他而說殺生不與取、邪淫妄言之四業,以及其原因,和欲、恚、怖、痴等四事.並指示六非道、六災患、四不親而似親、四種善親等法,最後教他在聖法與律當中,禮拜六方的意義。 

  關於《善生經》,在《長阿含經》第十一卷中,也有一部《善生經》,其內容與此部《善生經》可謂基本一致。在此不再重述。

  附錄:

  《漫說長阿含·善生經》——

二、善生經

  說法地點羅閱祇耆闍崛山中,後移至王舍城內。

  參加人員長者善生

  經中大意此經為長者之子善生而開導之經,敘述善生長者依父遺囑,而向六方禮拜。其行動乃落入於形式上的舉動,於是佛陀為教導其歸入於正途,而說大方禮的意義內容。首先說明四結業、四處,及六損財業,其次為說四想及四事,四親及四事,六方及五事。善生聽佛啟導後乃皈依三寶而為優婆塞。

(一)經中名相分解大綱

  佛陀教導善生行真正六方禮的內容要有以下這些術語:

  1、四結業:①殺;②盜;③淫;④妄語(結為結縛,煩惱異名;業為身口意之善惡的行動)。

  2、四處:欲、恚、怖、痴。

  3、六損財業:①耽湎酒;②博戲;③放蕩;④迷伎樂;⑤惡友;⑥懈墮。

  4、四怨:①畏伏(畏人而隱藏財物貪欲);②美言(諂諛他人);③敬順(口頭敬順,而行動則乖);④惡友(浪費之友)。

  5、四事:a、畏伏四事:①先與後奪;②小與望多;③畏故強親;④為利故親。

  b、善言四事:①善惡斯順;②有難即舍離;③外有善來,密中止之;④見有危事,便排濟之。

  c、敬順四事:①先誑;②後誑;③現誑;④見有小過,便加杖之。

  d、惡友四事:①飲酒時為友;②博戲時為友;③淫逸時為友;④歌舞時為友。

      6、四親:①止非;②慈愍;③利人;④同事

  7、四事:

  a、止非四事:①見人為惡;則能遮止;②示人正直;③慈心愍念;④示人天路。

  b、慈愍四事:①見利代喜;②見惡代憂;③稱譽人德;④見人說惡,便能抑制。

  c、利人四事:①護彼使不放逸;②護彼放逸失財;③護彼使不恐怖;④屏相教誡。

  d、同事四事:①為彼不惜身命;②為彼不惜財寶;③為彼濟其恐怖;④為彼屏相教誡。

  8、六方:父母為東方;②師長為南方;③妻婦為西方;④親黨為北方;⑤僮僕為下方;⑥沙門婆羅門、諸高行者為上方。

  9、五事:

  a、恭順父母五事:①供奉能使不乏;②凡有所為,先白父母;③父母所為,恭順不逆;④父母之正命,不敢違背;⑤不斷父母為之正業。

    b、弟子敬奉師長五事:①給侍所須;②禮敬供養;③尊重戴仰;④師有教勅,敬順無違;⑤從師聞法,善持不忘

    c、父母親愛其子五事:①制子不聽其為惡;②指授示其善處;③慈愛入骨徹髓;④為子求善婚娶;⑤隨時供給所須。

    d、師長敬視弟子五事:①順法調御;②誨其未聞;③隨其所聞,使其善能解義;④示其善友;⑤盡知所以,誨授不吝。

    e、夫敬妻五事:①相待以禮;②威嚴不闕;③衣食隨時;④以時庄嚴;⑤委付家內。

    f、妻敬夫五事:①先起;②後坐;③和言;④敬順;⑤先承意旨。

        g、親敬親族五事:①給施;②善言;③利益;④同利;⑤不欺。

        h、親族敬人五事:①護放逸;②護放逸失財;③護恐怖者;④屏相教誡;⑤常相稱嘆。

        i、主教僮使五事:①隨能使役;②飲食隨時;③賜勞隨時;④病與醫葯;⑤縱其休假。

        j、僮子奉事其主五事:①早起;②為事周密;③不與不取;④作務以次;⑤稱揚主名。

        k、檀越(施主)供養沙門婆羅門五事:①行身之慈;②行口之慈;③行意之慈;④以時布施;⑤門不制止

      10、六事(沙門婆羅門教授信徒六事):①防護其惡,使其不為;②指授善處;③使懷善心;④未聞使其聞;⑤已聞使其能解;⑥開示天路。

(二)本經的主要內容

  在佛教的所有現存的經典中,能正兒八經地談到如何做人處世的經典,其實並不是很多。也就是說,對於如何搞好現實世間的人關係,注重倫理道德,加強自身的修為,從而命終歸天的一些經典為數甚少,佛教大部都是談如何出離世間,如何擺脫輪迴的一些經典。造成這種現象,主要是以佛教思想主旨不無關係。關於這一點,我將放到後面去談。這部《善生經》,可謂是佛教世俗倫理道德方面主張的典型代表,凡是有關談到佛教倫理方面的文章,都無法繞開這部經典,因此《善生經》可謂廣為人知。下面我們就重點談談此經中所包含的主要內容。其實它的主要內容我在上面的「大綱」中已基本標示出來了,這里所說內容,就是對上述大綱稍作展開。我盡量減化,把一些無關緊要的、重複的句子都捨去不用,這樣可以精中精力,談談我自己對這部經典的一些粗淺想法

  此經的說法因緣,乃是佛陀到羅閱祇城(王舍城)內去乞食。大家都知道,王舍城是摩揭陀國的國都,那裡的佛法氛圍很濃厚,人民都很崇信,對佛陀都懷著無比的敬仰。摩揭陀國的國王叫頻婆娑羅,也是位虔誠佛教徒。而從整個摩揭陀國來看,它地處中印度,是當時的政治文化的中心。我們在前面的文章中提到了「中國難生」里的「中國」,實際上指的就是中印度的摩揭陀國。而城內有一長者(財德兼備的人,相當於後世的儒商吧)的兒子,名叫善生。這個善生有個特點,或者說雷打不動習慣,就是每天在太陽還沒出山之際,就離於王舍城,到郊外的林園中去參觀。他首先跳到水池裡把全身洗個乾淨,身上的水珠還沒幹透,他就開始禮拜東、南、西、北以及上方和下方,加起來共六方,都一一禮拜。他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知疲倦。

  此時佛陀就住在距善生所禮拜的園林的不遠處,當他看到善生如此日復一日地禮拜六方,覺得有些意外,就信步走到善生的林園中,隨口就問他:「這位賢士,你到底是出於什麼因緣,每天把自己全身弄濕,然後禮拜六方呢?」

  其實善生對於佛陀,已早有耳聞,也曾親睹,只是無緣親近。此時,他見到佛陀走到他的身邊心情很是激動,他對佛陀禮拜過後,就對佛陀說:「世尊能有所不知,家父臨終之時,曾經在遺囑中一再對我說:『你欲禮拜之時,首先應當禮拜東方,其次為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我乃承奉父教,不敢違背。因此之故,澡浴之後,就遍禮諸方。」

  世尊聽後,就對善生說:「賢士!從名稱上講,你所說的六方是存在的,並非沒有此六方之名。然而在我的聖法當中,並不禮拜此六方,我並不以禮拜六方就算作是恭敬之法。」

  善生聽後就對佛陀說:「原來如此呀,看來我還沒搞明白其中的道理,唯願世尊為我開示開示,好嗎?」

  佛陀對善生說:「好的,我現在就告訴你,你可要認真聽、認真思索啊!」

  從上面一段開場白中,我們就可以對善生這個人有一個大致的了解:他做事有始有終,長年累月堅持不懈,此為其一;他很孝順,對父親臨終遺囑從不打折扣,都是規矩矩按照父親的教導做事,此為其二;他沒有固執之心,聽到佛陀的不同意見,他很快就高興地請佛陀為他開示,並沒有因為有父親遺囑而盲目排斥佛陀的善意,此為三。看來善生是位有著深厚根基的大善知識

  接下來,佛陀就開始為關生講解了有關什麼叫正確禮拜六方。

  比如長者長者之子,知道四結業(結為煩惱,業為身口意三惡業,四結就是殺偷淫妄四惡業),不作四處(欲恚怖痴)的惡行(惡業),又能知道六損財業(六種會損失財物之業)的話,善生!這就長者長者之子的離開四惡行,就是禮敬六方的了。這樣的話,則今世也是善,後世也會獲善的果報今世根基後世也為其根基。在於現世當中,會為智者所稱贊,會獲世間的一善果報;身壞命終之後,會往生天上的善處(天界、善趣)。善生!當知所謂四結行(四結業)就是:第一為殺生,第二為盜竊,第三為淫逸,第四為妄語,就是四種結行。什麼叫做四處呢?第一就是欲(貪欲),第二就是恚(瞋恚),第三就是怖(恐怖),第四就是痴(愚痴)。如對此四處(作四惡行之處),而作惡業的話,就會自己的善業有所損耗。假如對此四處,不作惡業的話,就會對我們的善業有增益。

  所謂六種會損失財物之業,就是:第一為耽湎於酒,第二就是好博戲(賭博游戲),第三就是放蕩,第四就是迷於伎樂,第五就是惡友相得(遇惡友),第六就是懈墮(懈怠墮落),這就六種會損失財物之業。如果人們能夠解知四結行,不行四處的諸惡行,又能了知六種會損失財物之業的話,這就是對四處的惡業得以脫離,已供養六方的了。這樣,則現在也善,後來也是善,為今世根基,也為後世根基,在於現法當中,為智者所稱譽,而獲世間的一果,身壞命終之後,會往生天上的善處。

  應當知道飲酒有六種損失:第一就是失財,第二就是會生病,第三就是鬥爭,第四就是惡名會流布,第五就是恚怒會暴生,第六就是智慧會日損。如果飲酒不已的話,其家產就會日日損減的。

  博戲有六種的損失:那六種呢?第一就是財產會日耗(與日而耗損),第二就是即使賭博雖勝,也會心生怨恨,第三說是智者所責,第四就是他人不會敬信,第五為被人疏遠,第六是心生盜竊。如果人們博戲不已的話,其家的產業就會日日損減的。

  放蕩也有六種的損失:第一就是不愛自己的身體,第二就是不護財物,第三就是不護子孫,第四就是常自驚懼,第五就是諸苦法會常自纏身,第六就是喜生虛妄這就是放蕩有六種的損失。

  迷於伎樂,又有六種損失的:第一就是一心只求歌唱,第二就是追求跳舞,第三就是尋求琴瑟,第四就是求波內早(手音,手鈴樂器之名),第五就是求多羅盤(鼓類),第六就是首呵那(談古、閑話)。如果耽迷於伎樂不已的話,其家的財產就會日日損減。

  與惡友相交也有六種的損失:第一就是方便生欺,第二就是好喜屏處,第三就是誘他家人,第四就是圖謀他物,第五就是只顧求自己的財利,一旦無財利,就會四散,即常人所說酒肉朋友,第六就是好發他過(出賣朋友),這就是惡友的六種損失。

      懈墮也有六種損失:第一就是富樂時不肯作務,第二就是貧窮時不肯勤修,第三就是寒冷時不肯勤修,第四就是炎熱時不肯勤修,第五就是時早(過於早)的話,就不肯勤修,第六就是時一晚,就不肯勤修,這就是懈墮的六種損失。

  有四種怨,而在表面上,它們卻如同我們的親友。那四種呢?第一就是畏伏(怖畏人而隱秘財物貪欲),第二就是美言(講好聽的話,所謂諂諛),第三就是敬順(唯命是從,然而其言與行,都相背而行),第四就是惡友(會浪費你的一切)。

  畏伏有四種事,那四種呢?第一就是先與後奪(先給你好處,後奪你的財物);第二就是與少望多(以小釣大);第三就是畏故強親(恐畏你故,勉強親近);第四為利故親(為了貪利之故親近)。這就是畏伏的四事。

  美言而親近你,又有四種事,那四種呢?第一就是善惡斯順(不管是善,是惡,都得隨順),第二就是有難捨離(遇困難時,不管你),第三就是外有善來密止之(遇有善友之來訪時,卻會暗中遮止),第四就是見有危事,便會排擠。

  敬順而親近你,也有四事,那四事呢?第一就是先誑(事先誑惑你),第二就是後誑(事後誑妄你),第三就是現誑(現在就欺誑你),第四就是見有小過,便會加杖(添大),這就是敬順而親近之四事。

  惡友親近又有四事,那四事呢?第一就是飲酒時為友,第二就是博戲時為友,第三就是淫逸時為友,第四就是歌舞時為友,這就是惡友親近之四事。

  有四親,為可以親近會有多所饒益,會救護人的。那四種呢?第一就是止非(上惡助善),第二就是慈愍(善於同情),第三就是利人(教誡而利益人),第四就是同事(同樂共苦),這就是四親可以親近會有多所饒益為人救護,因此,應當要親近他們。

  止非有四事,而多所饒益為人救護。那四事呢?第一就是見人作惡之時就能遮止,第二就是指示人趣於正直,第三就是慈心愍念(見善利則同喜,見惡禍時,則為你而憂),第四就是示人天路(教人向上的大道),這就四種止非,會有多所饒益為人所救護。

  慈愍有四事,第一就是見利代喜,第二就是見有惡禍,就會為你憂,第三就是稱譽人德,第四就是見人說惡時,便能抑制他,這就四種慈愍,而為多所饒益為人所救護。

  利益也有四事,那四事呢?第一就是護彼而不令其放逸,第二就是會保護其放逸失財之事,第三就是保護他,使其不恐怖,第四就是屏相教誡(暗中相教導敬誡),這就四種利益人,而多所饒益為人所救護的。

  同事也有四事,那四事呢?第一就是為他而不惜其身命,第二就是為他而不財寶,第三就是為他而濟助而解消其恐怖,第四.就是為他而屏相教誡,這就四種同事會有多所饒益為人救護的。

  要知道六方的真義,什麼叫做真正的六方呢?所謂:父母為東方,師長為南方,妻婦為西方,親黨為北方,僮僕為下方,沙門婆羅門、諸高行的人為上方。

  大凡作為人子女的,當以五事去敬順他的父母。那五事呢?第一就是供養奉給父母,能使他們沒有缺乏。第二就是凡是欲有所作之事,須先稟白父母,第三就是父母所作為時,都恭順不逆,第四就是父母的正令,都不敢違背,第五就是不斷父母所為的正業。凡是當人的子女的,當以此五事去敬順其父母

  身為別人父母的,也要用五事去敬親其子女。那五事呢?第一就是制止其子女,不聽許其作惡事,第二就是指授而提示其善處(安住於善),第三就是慈愛,而入骨徹髓,第四就是為子女求善於婚嫁,第五為隨時供給其所須要的。子女對於父母能敬順恭奉的話,就對方會安隱,而沒有憂畏。

  當人的弟子之敬奉其師長又有五事。那五事呢?第一就是給侍師長之所須要的,第二就是禮敬供養,第三就是尊重戴仰,第四就是師長如有教敕時,就應敬順無違,第五就是應從師長聽聞教法,而將其善持不忘。凡是為人弟子,就應當用此五法去敬事其師長

  師長又應用五事去敬視其弟子。那五事呢?第一就是順法去調御其弟子,第二就是誨其未聞之法,第三就是隨其所問,能使其善於了解其義,第四就是提示其善友,第五就是盡他所知的去教誨傳授,不得吝惜。弟子對於師長能夠敬順恭奉的話,則對方就會安隱,就不會有憂畏。

  身為人夫的,對於其妻,也有五事。那五事呢?第一就是相待以禮,第二就是威嚴不闕(端正其行),第三就是衣食都隨時付足,第四就是庄嚴以時(隨時使妻庄飾),第五就是委付家內(妻主內務)。夫應該要以此五事敬待其妻。

  當人之妻,也應以五事恭敬其夫。那五事呢?第一就是比其夫先起來,第二就是後其夫而坐(夫先坐息),第三就是要用柔和之言,第四就是要敬順其夫,第五就是首先問其意,而承其意旨而行事。善生!這就為人夫之對於其妻之敬待,像如是的話,對方就會安隱,而沒有憂畏。

  凡是為人的,應當以五事親近其親族。那五事呢?第一就是給施,第二就是善言,第三就是利益,第四就是同利,第五就是不欺。這就是五事親敬其親族。

  親族也應以五事親敬於人。那五事呢?第一就是護放逸而不使其放逸,第二就是護其放逸失財,第三就是護其恐怖,第四就是屏相教誡,第五就是常相稱嘆。像如是的敬視親族的話,則對方會得安隱,而沒有憂畏。

  為人主人對於其僮使,應該以五事去教授他們。第一就是隨其能力而使役,第二就是飲食隨時(給他們充足而依時的飲食),第三就是賜勞隨時(一定的時間,依時去叫他工作),第四就是生病給他醫葯,第五就是縱其休假(允許其適時的休假)。這就是五事以教授僮使。

  僮使又應以五事奉事其主人。那五事呢?第一就是早起,第二就是為事要周密,第三就是不與不取(不偷,主人不給與之財物,不私取為己有),第四就是作務以次(依次而工作),第五就是稱揚主人名譽這就主人待僮使的方法。這樣,對方會得安隱,而沒有憂畏。

  檀越(善男子施主)應該以五事去供養沙門婆羅門。那五事呢?第一就是身行慈,第二就是口行慈,第三就是意行慈,第四就是以時施(依時而布施),第五就是門不制止(隨時都允許出家人之來訪)。如是檀越的話,就應用這五事去供奉沙門婆羅門

  沙門婆羅門也應該以六事去教授施主。那六事呢?第一就是防護施主,不令其作惡,第二就是指授其善處,第三就是教其懷善心,第四就是使未聞的得以聞,第五就是已聞的能使其善解,第六就是開示天路(往生天道之法)。像這樣檀越恭奉沙門婆羅門的話,則對方會安隱,而沒有憂畏。

  這位善生長者聽了世尊的一番教導之後,真是開心得不得了,他興奮地對佛陀說:

  「您講得真是太好啦,世尊!您今天所開導的,遠遠超過我本來的祈望,也遠遠超出了父親遺囑您的教導,能使顛覆的得以仰正,幽閉的得以開啟,迷惑的得以解悟;有如冥室被燈火點燃,使所有的人都看見到冥室里所擁有的一切。如來所說教法,都無數的方便,啟悟著我們愚冥的眾生我現在就要至誠歸敬三寶,作為一名居家的優婆塞。從今天開始,我將堅守五戒,終身不離不棄。世尊請您慈悲,收下我做您的居家弟子吧!」

  佛陀聽後,含笑頷首,然後騰空而去……

(三)本經所揭示的家庭倫理道德

  其實整個《阿含經》里,有兩部《善生經》,一個是在《長阿含》,另一部是在《中阿含》里,從內容上講,只是翻譯者不同,其他都大同小異。我們從這部經中可以看出,這個善生所學的禮六方,乃是婆羅門傳統的一個禮拜方法,而佛陀所教導他的六方禮,其中一個比較突出的特點,就是主張彼此的平等關係,比如說父母子女丈夫妻子師長弟子、主人與僕人等等,都可以從中得到體現。佛陀的六方禮,揭示了居家佛教弟子家庭社會人與人之間的正確關係,全面闡述了原始佛教倫理觀念在這經典中,佛陀對於倫理的產系,是以家庭為主位,籍六方之禮來倡導世間道德,因此它更具有現實意義對於我們中國普通百姓來說,也具有很重要的借鑒價值

  經中所談到的六方禮分別是:父母子女師長弟子丈夫妻子、個人與親友、主人與仆童、沙門信徒。正如我在前面已提及到,這六種關係都體現為一種平等的或對等的關係。比如說有關父母子女關係世尊在這經典中揭示了父母子女之間有五個相互對待的標準。從子女方面來說,他們必須要養父母,具體體現在五點:

  第一,供養侍奉父母使他們在物質生活上不匱乏精神上愉快;

  第二,自己想做的事,應該先向父母講明白,並徵求他們的意見,或者請求他們幫助;

  第三,對父母所做的事,要恭敬承順,適當時候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協助父母解除疑困,做一些辦所能及的事情

  第四,對父母的教誨不能違背,如果父母說的不對,不要盲目地反駁,而是要耐心地以理說服,直到父母接受為止;

  第五,要繼承父母所建立的正業。

  父母對待子女也有五個標準,主要有

  第一,教育子女要聽從長輩的教誨,吸取前輩的經驗和教訓;

  第二,引導子女發揚他們各自的優點,克服種種不良的習氣和作風;

  第三,對子女關懷對子女關懷摯愛,照顧好他們的生活,特別是在他們未成年之前;

  第四,為子女選擇好的配偶;

  第五,要隨時滿足子女生活上合理的需求

  對於上面的五項相互對等的標準,我暫且不作過多地評論,因為它可能會轉移我所說的主題,但是不管怎樣,這對於今天的現實社會中,仍然具有積極的意義。我們要知道,順從父母是對的,不要忽略了佛陀「對父母的教誨不能違背」,「要繼承父母所建立的正業」這幾句話的深刻用意。當然現在時代不同了,父母子女之間的代溝越來越深,子女們在眼界上往往要比父母開闊得多,在思維上更為超前,在就業前景方面顯得更具多元化,因此很多方面與父母的「教誨」或「正業」可能會產生一些衝突。產生衝突也是正常的,主要是雙方都有一個好的心態,充分認識到兩代人所具有的差異,做父母也要多多體諒子女的難處,當子女也要多方做父母思想工作,多注意方式方法,多溝通,多交流,這樣對於兩代人關係的融洽,是十分有益的。

  談到子女對於父母的奉養,應該包括物質精神兩方面。在物質主奉養方面,應該包括飲食衣服、起居和醫療費用以及疾病的護理等方面。在飲食方面要做到鹹淡相宜、營養豐富和美味可口;衣服要注意保暖防暑、勤洗勤換、保持衛生和合身得體;起居方面要做到歡樂安逸,避免老人憂愁孤寂;父母若患病,要照顧得細致入微,耐心體貼,精心調理,不煩不燥。另外,在物質奉養方面,由於很多老年父母都沒有固定退休金,因此作為子女都要適當地每月給父母拿點零用錢,供他們自由支配。在物質奉養方面,我們做到應該沒有太大問題。而更多問題則突出表現為父母晚年精神空虛,記得前些年春節聯歡晚會上一首《常回家看看》引來了億萬觀眾的共鳴。身為父母,到了晚年時期,如果雙親健在,老倆口相互間有個伴兒,或許稍稍見好些;若一方過世,會給另一方造成很大的傷害,往往會顯得孤寂難耐。這時候,就需要子女們多多為父母們著想,想方設法為他們創造一個頤養天年的好環境與好心情。有的老年人晚年了往往會信佛信教,身為子女,既然自己不信佛不信教,也要充分尊重父母的選擇,切勿橫加指責和阻攔;有的父母孤身一人,需要在生活上找一個伴侶在這方面我們當子女也要尊重他們的意願與選擇,一些過激的反應,都是不應該的。我們往往要求自己的子女以後對我們要孝順,做到這一點其實並不困難方法簡單,我們要經常反思一下我們對於父母態度,要求自己的子女孝順,必須自己要先孝順父母,為自己的子女做出一個榜樣來。當然,現實之中的反面典型很多,我還不作發揮了吧。

  對於夫妻之間的關係,可以說是整個家庭倫理道德的支柱。佛教歷來主張居家信徒要加強夫妻雙方的自身修養一是要言色相和,二是要互相忍讓體諒,「言色相和,無相違戾」是夫妻精神生活的重要因素。遇事要和言悅色、互相商量,而不惡語相向,叫罵指責。夫妻之間發現了對方的缺點錯誤,在幫助其改正時,要盡量避免過於直率,而是要講究一定的方式方法(策略),講話應委婉一些,對於對方的缺點,要點到為止,不要喋喋不休地講個沒完;對於對方的優點,要多加贊賞,多予鼓勵。《華嚴經》中說,要「常作潤澤語、柔軟語、聞者喜悅語、善入人心語、風雅典則語」,不可作「粗獷語、苦他語、令他憎恨語、如火燒心語、能壞自身他身語」。出言吐辭要時時自省,夫妻之間不講非禮語。修行就是要修改我們的言行,首先要從我們的說話(語言)開始,能達到「言色相和」、夫妻相敬如賓,感情生活便會如和煦春風了。

  忍讓體諒是夫妻間應該具有的修養之一。有時我們會受到各種環境(生活工作、人際關係壓力)的影響,導致我們的心理生理都會發生一些變化,言行會有種種失態,我覺得這是正常現象每個人都無可避免。尤其是現在就業壓力普遍很大,而中國的男主外、女主內情形未有根本的改觀,許多男士都會因為入不敷出而大為苦惱。此時身為妻子,就要表現出一定的體諒與忍讓。相反,如果埋怨丈夫,罵丈夫沒有出息,整天在丈夫面前流露出對於財富與地位的羨慕與誇耀,那麼時間久了,夫妻感情可能就會發生裂痕,甚至會導致一些悲劇的發生。這在當今現實中是屢見不鮮,而很多悲劇產生的根源,還是由於收入匱乏的問題。而這個問題牽扯麵又極端的寬泛,相互交織,十分復雜,因此很難用幾句話可以說得清楚。但是無論如何,夫妻之間的相互體諒與忍讓的培養還是至關重要的,有時候雙方都要退後一步,「退一步海闊天空」。要知道,在更多的時候,財富是一個人拚命追求就可以獲得的,它需要一些綜合性的因緣,甚至涉及到三世因果,因此,還是以平常心和知足心來看待財富名譽與地位的問題,這樣,我想每個人心態或許可以得到微調。

  針對夫妻間的相互關係佛陀在這部《善生經》里,提出了相到對等的五個標準。比如丈夫對於妻子標準是:「一者相待以禮,二者威嚴不闕,三者衣食隨時,四者庄嚴以時,五者委付家內。」在這里,我們也要把古印度當時的社會歷史情況適當地考慮地進去。印度是一個典型的男尊女卑的社會婦女一般不外出參加勞動,諸如外出掙錢、體力一些的活兒都是由男子去負責,這個與中國的封建社會極為相似。從上面丈夫對待妻子的五個標準中,第一

THE END